谁来全孩子啊?23岁啊?孩子想吃放齐治科技了他说病是治不好他说病是不治

范仲淹还金授方 【范文十篇】
范仲淹还金授方
范文一: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朝廷任命为陕西经略使,到延边(今延安)戍边。   一天夜晚,范仲淹巡营回来时,发现帅帐里有个人影一晃,他一惊,急忙快步走进帅帐,黑暗中一个士兵与范件淹身边的副将撞了个满怀,一下撞飞了副将手中的茶壶,正当副将愣神之际,这名士兵竞一溜烟跑没了影儿。   这士兵跑到帅帐干什么呢?范仲淹好不纳闷。来到帅帐后,范仲淹发现自己办公桌上心爱的绿珠金筒不见了!很显然,这士兵偷走了他桌子上的金筒!   副将气呼呼地说:“这士兵敢偷窃主帅的心爱珍宝,真是胸无王法,目无尊长,必须杀一儆百,号令三军!”说完,副将吹响了集合号,命令全营将士到中军帐集中,他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副将举着火把,阴着脸挨个查看着每一个士兵的衣服。副将的衣袖上溅满了茶水,他想偷金筒的士兵回到兵营来不及换号衣,他的衣服上也一定会溅满茶水。可副将只查看了前排的几个士兵,范仲淹却走过来,竞阻止他继续检查,还让全营两千多将士脱掉身上的号衣,到军营旁的小河边清洗一遍。   望着众将士不解的眼神,范仲淹说:“我知道偷我桌子上金筒的人,家中生活困难。或者一定有什么急难之事,否则。一个当兵吃粮的人,是绝不会干偷窃之事的。我决定:这只金筒送给他解困,当然,我就不再追查此事了。”   听了范仲淹的话,全体将士肃然起敬,兵士中竟有人发出了唏嘘哭泣的声音。   不久,西夏大军犯边。两军对阵,西夏的弓弩手十分厉害。宋军攻了几次,都没能攻得上去!   “他奶奶的!”忽然,宋军中一高个士兵大喊一声,舞动双刀如车轮般冲向敌阵。西夏兵箭如飞蝗,可他的脚步却一点儿都没放慢。西夏弓弩手看到一个浑身扎满弩箭像刺猬一样的血人。睁着血红的眼睛像天神一样冲杀过来,顿时吓得愣住了,一时竟忘记了搭弓放箭。高个士兵冲到领头的西夏弓弩手面前,一刀砍下了他的头颅,其余的弓弩手吓得丢掉弓箭,转身逃跑。范仲淹抓住战机,指挥宋军乘势冲杀过去,西夏兵顿时溃不成军。   战后,范仲淹查问这名高个勇士的姓名。一个士兵拿着一个灰布包袱来到范仲淹面前说:“勇士名叫秦旺,大战前他将自己的包袱交给我。说他一旦战死,就将他的包袱转交给将军。”范仲淹打开包袱,里面有他丢失的那只金筒,并附有一封信。信中说。他就是偷金筒的小贼,为报答将军的宽仁情怀,他情愿为国战死沙场,以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   范仲淹为秦旺浪子回头的忠勇之举落泪了。他为秦旺亲自写了墓碑,并以高级将领的待遇将其安葬,又把那只绿珠金筒作为随葬品放进了秦旺的墓穴里。   一年以后,一个名叫张亢的青年,在外地做生意亏了本,无颜回家给其父祝寿。当他听说秦旺的事情后,便起了贪念,趁月黑风高时盗了秦旺墓穴里的金筒。   回家后,他把金筒作为寿礼拿给老父,谎称是自己做生意赚钱买的。张父接过金筒一看,上面“希文”(范仲淹字希文)二字清晰可见,他立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便手指儿子喊了声:“孽子啊――”一大口鲜血从口中喷出。   第二天,张父绑着张亢来到范公军营,心情沉重地对范仲淹说:“范公啊!我儿子盗窃勇士墓,犯下了弥天大罪,请您将他斩首吧。”   范仲淹对张父说:“你儿子盗窃勇士墓确实有罪,但他做生意亏了本,感到无颜见父母,说明他是知廉耻、懂孝道的有志青年,只是一时糊涂,才犯了罪啊!你既然舍得将他斩首,就让他留在我的帐下,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士兵,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赎罪吧。”说完亲自给张亢松了绑。   “扑通”一声,张亢父子同时跪下,感谢范仲淹的不杀之恩。   以后,张亢果然在军中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一次,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拼死救出了身负重伤的范仲淹,成了范仲淹手下一名得力的勇士猛将。   范仲淹戍边多年,体恤、爱惜、厚待边关将士,深得将士的爱戴和信任,西夏兵因他的威名不敢犯边。范仲淹逝世后,他当年戍边时的副将,后官至宰相的韩琦,对范公当年的宽仁情怀还感叹不已,他说:“范公一只金筒造就了两位英雄的大度胸襟,在人格上树立了千古风范啊!”
范文二:摘要: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外平边患,内倡革新,为北宋的国计民生殚精竭虑。范仲淹注重儒学修养,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号召,敢于犯颜直谏,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卑弱的士风,自觉的彰显了古代士人的身份意识,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领袖。  关键词:孔子;正名;范仲淹;身份意识;名臣  “着眼于社会秩序的思想家往往过于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定位与调适合作,而不太重视个体存在状态的自由与真实……没有社会作为人生坐标的参照系,个人是没有位置的。”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2]修﹑齐﹑治﹑平成为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恪守的人生信条,是他们的政治生命线。孔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尊崇的典范,他的道德修为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具有规训和指导意义,按照孔子的启示去践行既可以实现人对现世的功利的需求,又能获得更高一层的超功利的道德价值。范仲淹是儒家的忠实信徒,践行了修齐治平之路,成为 “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语)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一个人的价值的评判,是以他在社会上的道德品格或功业成就为基准的,人如果不赢得社会舆论的赞扬或政治权力的认可,很难被认为是实现了人的价值。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因此,孔子提出了“正名” 之说﹕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正名”的必要性,它成为古代知识分子为政的先决条件。“正名”即确立社会身份。冯友兰先生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4]意指儒家代表的是当时读书人的立场和利益。孔子之前中国社会是“官师一体”,文化知识被统治阶级所垄断,还没有专门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就是享有一种特权。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使更多人能享受到文化教育的权利,改变了知识被垄断的局面。但是在先秦时期文化教育把许多人(包括女性)排除在外,知识分子只占人口很小的比重。知识分子在古代称为“士”, “士” 这个词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中性的词,而是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意味着以国家民族的“知识精英”自命,带有政治实践乃至影响政权的目的。《论语》中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里仁》)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以生害人,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曾子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先秦的“士”是人生价值﹑人类命运的担当者,及学问知识的传播者。孔子的“正名”学说所针对的对象是那些拥有了知识又有机会参与到治理国家的活动中去的人,对于当时新兴的“士”的性格的基本要求,规定了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责任义务是和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撇开权利谈责任和义务纯属虚妄无稽之论,孔子“正名”思想的核心价值在于凸显出“士”的身份意识,强调了“士权”。  二、范仲淹身份意识的彰显  在古代,“士”首先是用知识来完成自我修养,拥有知识的途径是“学”,其次一定要进入权力系统,即“仕”, “学而优则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论语》一书主要讲“学”与“仕”的问题,范仲淹在“学”与“仕”方面成为士人可资步轨的准据。范仲淹将士人的学风,即士人能否继承儒家的“师道”,认明儒经之大旨,掌握治世之大才,看作国家的治乱之源,而此源头的澄清,又在于国家取士制度的改革和吏治的清明。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寓南都应天府,当时晏殊为留守,请范仲淹掌府学。《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载:“(晏殊)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范仲淹《年谱》载:“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范仲淹徙知苏州,回到故乡。苏州有范仲淹先人故居,范仲淹重为修缮,名其西斋为“岁寒堂”,名堂前两颗松树为“君子树”,名松旁小阁为“松风阁”,作《岁寒堂三题》诗。其二《君子树》云: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夭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范仲淹托物寓意,以松树写自身的品格和志向。松树与“清风”为伴,身姿“夭矫”挺拔;松树不屑“桃李”妖冶的姿色,趋同“兰菊”清纯的品德;在万木摇落凋零的岁寒时节,松树青翠如故,独自面对“天地”的严威酷寒;松树声涛如江河,气势磅礴;松树内心如金璧,坚贞完美。通过这些勾勒,松树之清高脱俗、纯正浑厚、桀骜不驯、坚强刚武等品德跃然纸上,松树是当之无愧的“君子材”。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调监泰州西溪镇盐仓,任职时建议修复地方海塘,且一度主持工程。堤成,百姓得以安居。时人称颂说:“我思范公,水远堤长!”(杨阜:《画像赞》)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这一年,范仲淹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负责西北军事防务。公元1041年,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在今庆城县城(宋代称庆州)就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庆州知州时,担当起了抵御西夏人入侵的重任。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奉调回京,旋除参知政事,仕途如日中天,主持“庆历革新”。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这一改革在制度上就是要改变宋太祖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官员发难,所以,改革将要撼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受到阻遏,变革虽未成功,范仲淹历任地方长官职务,报国利民志向未变。
范文三:人到伤心处,不免要哭泣。如何对待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做法。北宋那位因写下《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而让人难忘其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是这样对待哭的。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他在其位,谋其政,建议十事。其中,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在他看来,治国,关键在审官择人。对官,就要严要求、严管理,不能失之于宽,不能失信于民。为此,在任职期间,他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坚决把不称职监司的姓名从班簿中勾去。对他这种不留情面、不留“尾巴”的做法,同朝大臣富弼提醒说:“十二丈[指范仲淹]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则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路,在北宋时为行政区域名。意为,宁可让一官一家哭,也不能让一地一方百姓为无能官吏所苦而哭,正所谓“救一路哭,不当复计一家哭”也。  范仲淹的哭论,是一种公论。这种公是大公,公在为民说话。这种公是大道,道在为民服务。为民说话,就是把脚移到百姓的立场上,替百姓着想;为民服务,就是以“公仆”之心,为百姓办事,替百姓谋利。这,恐怕是“哭论”的本意。  范仲淹的哭论,是一种律论。这种律是法则,是法则就要以法制整齐之;这种律是规章,是规章就要以规章约束之。无数事实都证明着一个浅显的道理:倘若有法不依,有规不行,特别是为官不作为,可以继续留在位置上;为官慢作为,可以继续受宠爱;为官庸碌无为,可以继续享受原待遇;甚至为官乱作为也长期得不到应有惩戒,那么,事业就不可能不受损,百姓就不可能不受苦,执政者的威信就不可能不打折扣。所以,有律依律办,有规循规行,这恐怕是“哭论”的初衷。  范仲淹的哭论,是一种奋论。这种奋是振作,振作靠自觉,也靠考核;这种奋是震动,震动靠教育,也靠惩罚;这种奋是发扬,发扬靠自信,也靠肯定。范仲淹的“哭论”,就是这种振作、震动、发扬的“外动力”。毕竟,考核是根“指挥棒”。这根“指挥棒”指挥得当、得体,就既可以让人奋于其所不足,也可以让人被猛击而鼓奋,还可以让人以龙虎之姿而持奋。有道是,“兴奋由人事”。这种“哭论”,无疑也是“人事兴奋”的一种良法。  范仲淹的哭论,是一种警论。警不在言,而在严。严不仅表现在规章严,更表现在考核严。考核严不仅表现在考核时“较真”,更表现在考核后“认真”:该从“班薄”中“勾去”的名字坚决“勾去”,该让从“上位”中降到“下位”的人坚决降下,该严惩的决不“皮鞭”高高举,到身轻轻落,为这种“情”、那种“面”所绊、所拦,否则,很难收到惩一警百之效,也难以“可畏”二字激人之志,从而让人始终慎微,终始戒懒,在位一分钟,六十秒在状态。  范仲淹的哭论,是一种镜论。人自知,需有镜。没有参照物,再智慧的人,也可能会陷入盲目。弄不好,还会自认为,天底之下,自己最美;单位之内,自己最大。这就需要有“镜”可照。这个镜,不是床前的“穿衣镜”,自我欣赏、自我恭敬,而是工作中的“人镜”,以人之“亮”,检己之“暗”。特别是,在思想作风上,在道德操守上,看自己到底是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先天下之乐而乐?是铁面执纪让“一家哭”,或是弹性执纪让“一路哭”?照镜,是一种比较。比较,可见高低,可辨优劣。毕竟,“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更何况,用准绳,可知平直;用规矩,可知方圆;用“人镜”,可让自知。  范仲淹的哭论,言虽短,意深长。相信,只要用心思之,用力行之,为官的,就不会减少勤政之气,就难以滋生懒政之风,从而让社会管理成本不断降低,让社会管理效率不断提高,进而让百姓更开心,事业更兴旺,社会更和谐。  [摘自《学习时报》日]
范文四:理 {  
儒 将 范 仲 淹 
摘 要 : 宋名 臣范 仲淹一生 出将入相 , 平边患 , 北 外 内倡革  新, 为北宋 的国计 民生殚精竭虑 。范仲淹注重儒学修养 , 出 发   “ 天下之忧 而忧 , 天下之乐而 乐” 先 后 的号召 , 敢于犯颜 直谏 ,  
仁》 “ ) 土而 怀居 , 不足 以为士矣 ” 《 (宪问》 “ ) 志士仁人 , 求 以  无
生害人 , 有杀生 以成仁 。” 卫灵 公》曾子谓 :士不可不 弘毅 , ( 《 ) “   任重而道远。”《 (泰伯》 ) 的“ 是人生价值 、 先秦 士” 人类命运 的担 
当者 , 及学 问知识的传播者 。孔子的“ 正名” 学说所针对 的对象  是那 些拥有 了知 识又有 机会 参与 到治理 国家 的活动 中去 的  人 , 于当时新 兴的“ 的性格的基本要求 , 对 士” 规定 了他们应该  承担 的责任和义务 , 责任 义务是和权利紧密联 系在一起 , 撇开  权利谈 责任和义务 纯属虚妄无稽 之论 , 孔子 “ 名” 想 的核  正 思 心价值在于凸显出“ 的身份意识 , 土” 强调了“ 士权”  。
二 、 仲 淹 身 份 意 识 的 彰显   范
改变 了晚唐五代 以来卑弱 的士风 , 自觉 的彰显了古代士人 的 
身份意识 , 成为后世 士大夫 的精神领袖。   关键词 : 孔子 ; 正名 ; 范仲淹 ; 身份意识 ; 臣  名
“ 眼 于 社 会 秩 序 的思 想 家 往 往 过 于 重 视 人 在 社 会 中 的  着
关系 即人与人之 间的等级定位 与调适合 作 ,而不太重视个体  存 在状态 的 自由与真 实 ……没有社 会作 为人 生 坐标 的参照  系, 个人是 没有位置 的。”[ 1 1 马克思在 ( 84年经济学 哲学手  ( 4 1
稿》 中强调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因此 , “ 他的生命表现 , 即使不 
采取共 同的, 同其 他人 一起 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 接形 式 , 也  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 修 、 、 、 翻 齐 治 平成为儒家思想传统 
在古代 ,士 ” “ 首先是用知识来完成 自我修养 , 拥有知识 的  途径 是 “ ”其 次一定 要进人权 力系统 , 仕 ” 学 而优 则  学 , 即“ ,“ 仕 ” 才能实现 自身的价值 , 论语》 , 《 一书主要讲 “ ” “ ” 学 与 仕 的 
中知识分子恪守的人生信条 , 是他们 的政治生命线 。孔子是中 
国古代知识分子 的尊崇 的典 范 ,他的道德修为对 中国古代 的 
知 识 分 子 的人 生 具 有 规 训 和 指 导 意 义 ,按 照 孔 子 的启 示 去 践 
问题 , 范仲淹在 “ 与“ ” 学” 仕 方面成 为士人可资步轨的准据 。范 
仲淹将 士人 的学风 , 即±人能否继承儒 家的“ 师道 ”认 明儒 经  ,
之 大 旨 , 握 治
世 之 大 才 , 作 国家 的 治 乱 之 源 , 此 源 头 的  掌 看 而
行 既可 以实 现人对现世 的功利 的需 求 ,又能获得更 高一 层的 
超 功 利 的道 德 价 值 。范 仲 淹 是儒 家 的忠 实 信 徒 , 行 了修 齐 治  践 平 之 路 , 为 “ 地 间第 一流 人 物 ” ( 熹语 ) 成 天 。 朱  
澄 清 ,又在 于国家取 士制 度的改革和吏治 的清 明。天圣 五年 
(0 7年)范 仲淹 寓 南 都 应 天 府 , 时晏 殊 为 留守 , 范 仲 淹 掌  12 , 当 请
府 学。《 宋史》 三一 一《 卷 晏殊传》 :( 载 “ 晏殊) 改应天府 , 延范仲  淹 以教生徒 。自五代 以来 , 天下学校废 , 兴学 自殊始 。” 范仲淹  《 年谱》 :公常宿学中 , 载 “ 训督学者 , 皆有法度 , 勤劳恭谨 , 以身  先 之。由是 四方从学 者辐凑 ,其后 以文学有声名 于场 屋朝廷 
者 , 其 所 教也 。 ” 多  
孔 子 “ 名 ” 想 的 核 心 价值   正 思
在 中 国古 代 , 们 对 于 一 个 人 的价 值 的评 判 , 以他 在社   人 是
会 上的道德 品格 或功业成 就为基准的 ,人如果不赢得社会舆 
论 的赞 扬 或 政治 权 力 的认 可 , 难 被 认 为是 实 现 了 人 的价 值 。 很  
人 首先要解 决的问题 是对 自己的社会身份有清醒 而充分的认  识, 因此 , 孔子提 出了“ 正名”之说 :   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 , “ 子将奚先 ?子 日: 必也正名乎?  
景 祜元年 ( 公元 13 0 4年 ) 月 , 六 范仲淹徙 知苏州 , 回到故  乡。苏州有范仲淹先人故居 , 范仲淹重为修缮 , 名其西斋为“ 岁  寒堂” 名堂前两颗松树为“ 子树” 名松旁小 阁为 “ , 君 , 松风 阁” ,  
名不正则 言不顺 , 言不顺则 事不成 , 事不 成则礼 乐不兴 ,  
孔子在这里强 调 了“ 名 ” 必要性 , 成为古代 知识分  正 的 它
作《 岁寒堂三题》 。其二《 诗 君子树》 : 云 
二松何年植 ?清风未尝息。夭矫 向庭户 , 双龙思霹雳 。岂 
无 桃 李 姿 ?贱 彼 非 正 色 。岂无 兰 菊 芳 ?贵此 有 清 德 。万 木 怨 摇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 中, 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子为政的先决条件 。“ 正名” 即确立社会身份 。冯友兰先生说 :   “ 家者 流盖 出于文士 ”[ 儒 ,1 4 意指儒家代表 的是当时读书人 的立  场和利益。孔子之前 中国社会是“ 官师一体 ”文化知识被统治  ,
阶级 所 垄 断 , 还没 有 专 门 的 知识 分 子 , 有 知 识 就 是 享 有 一 种  拥
落, 独如春 山碧 。乃知天地威 , 向岁寒惜 。有声若江河 , 亦 有心  若金璧。雅为君子材 , 对之每前席。或
当应 自然 , 化为补天石。   范仲淹托物寓意 ,以松树写 自身的品格和志 向。松树 与  “ 清风 ” 为伴 , 身姿 “ 夭矫 ” 挺拔 ; 松树 不屑 “ 桃李 ” 妖冶 的姿 色 ,  
趋 同“ 菊 ” 纯 的 品德 ; 万 木 摇 落 凋 零 的岁 寒 时节 , 树 青  兰 清 在 松 翠 如故 , 自面 对 “ 地 ” 独 天 的严 威 酷 寒 ; 树 声 涛 如 江 河 , 势  松 气
特权 。孔子提 出了“ 有教无类” 使更多人能享受到文化教育 的  ,
权利 , 变了知识被垄断的局面 。但是在先秦时期文化教育把  改 许多人 ( 包括女性 ) 排除在外 , 知识分子 只占人 口很 小的 比重 。  
知识分子在古代称为 “ , 士”这个词一开始就不是一个 中  士” “ 性 的词 , 而是具有强烈 的意识形态色彩 , 它意味着 以国家 民族  的“ 知识精英 ” 自命 , 带有政治实践乃 至影 响政权的 目的 。《 论 
磅礴 ; 内心如金璧 , 松树 坚贞完美。通过这些勾勒 , 松树之清高 
脱俗 、 纯正浑厚 、 桀骜不 驯、 坚强 刚武等 品德跃 然纸上 , 松树 是 
当之 无 愧 的“ 子 材 ”  君 。
天禧 五年 ( 公元 12 年 )范仲淹 调监泰 州西溪镇 盐仓 , 01 ,   任 职时建议修 复地方海塘 , 且一度主持工程 。堤成 , 姓得以  百
语》 中孔子说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 , 足与议也 。” 里  “ 未 ( 《
群文天地 ?0 2年第 1 期  21 0
安居 。时人称 颂说 :我思范公 , “ 水远堤长 !” 杨阜 :画像赞》  ( 《 )
康定元年 ( 公元 14 )范仲淹复天章 阁待制 、 0 0年 , 知永兴军 , 改  陕西都转运使 。这一年 ,范仲淹与韩琦并 为陕西经略安抚副  使, 共同负责西北军事防务。公元 14 年 , 0 1 年过半百的范仲淹  在 今庆城县城( 宋代称庆 州) 环庆路经 略安抚使兼 庆州知  就任 州 时, 担当起 了抵御西夏人人侵的重任。庆历三年( 公元 14  03 年 )范 仲淹奉调 回京 , 除参知政 事 , , 旋 仕途如 日中天 , 主持 “ 庆 
佞 ”《 (奏上时务书 》, )认为要做一个 忠君之 臣 , 首先就要做 “ 直  言之士” 。他说 :发 必危言 , “ 立必危行 , 王道正直 , 用 曲为 ? 何  
使缙绅之人 皆危其 言行 , 则致君 于无过 , 民于无怨 , 致 政 
教 不 坠 , 患 不起 , 平之 下 浩 然 无 忧 ” 祸 太 。正是 从 这 样 的认 识 角 
度出发 , 范仲淹在其 为政实践 中 , 每遇 国家大事 , 总是慷慨直 
言, 奋不顾身 , 为身名之计 , 以国事为重 。虽 然他明知“ 不 而 巧  言者 , 无犯而易进 ; 直言者 , 有犯而难
立 ”但在仕途 生涯中 , , 他  却始终 “ 不遵易进之途 , 而居难立之地 , 欲倾 臣节 以报国恩 , 耻  佞人之名 , 慕忠 臣之节 , 感激而发 , 万死无恨” 《 f奏上时务书》。 )   范仲淹 冒死进谏 的例 子 , 举不胜举 : 天圣七年(0 9年)在  12 , 京充任馆 阁校理 的范仲淹 , 深感宦官横行 的根 源是太后听政 。   恰在这年冬 至 , 仁宗皇帝打算率领百官在会庆殿 为太后上寿 。   当时太后 正操纵着朝廷大权 , 慑于太后权势 , 众多朝 臣没有一  个站出来反对 的 , 只是在私下进行议论 。范仲淹却 不畏权势 ,  
勇 敢 地 站 出来 表 示 反 对 , 言 此 举 “ 主 威 , 可 为 后 世 法 ”  力 损 不 , 进 而要 求 太 后 放 权 还 政 , 果 范 仲淹 被 贬 为 河 中 府通 判 。 结  
历革新” 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 。 范仲淹上 《 答手诏条陈十事》  ,
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 , 任用贤能。这一改革在制度上就是  要 改变宋太祖赵 匡胤恩养士大夫 的祖制 ,向参与政治 的广大  官 员发难 , 以, 所 改革将要撼 动的不是少数 人的利益 , 而是整  个 士——官僚层 , 到阻遏 , 受 变革 虽未成功 , 范仲淹历 任地方 
长 官 职 务 , 国利 民志 向 未变 。 报  
景祜三年(0 6年 )范仲淹 以言事忤宰相 吕夷简 , 13 , 吕夷简 
“ 斥仲淹越职言事 , 荐引朋党 , 离间君 臣” 于是 , , 范仲淹贬知饶 
州 、 阳修贬知夷陵 , 欧 并准侍御史韩渎 “ 以仲淹朋党榜朝 堂” 之 
请 。庆历年 间 , 范仲淹 回朝主政 , 反对派重操 故技 , 胶 固朋  以“
党” 之名攻讦范仲淹等新 政官僚 , 不过 , 已全非捕风捉影 , 这 因 
为在景祜贬范事 件中 , 少朝 臣“ 不 以希 文 ( 仲 淹 ) 者 , 为  范 贤 得 朋 党 幸 矣 ”竟 以身 列 范 党 为 无 上 荣 光 , 太 子 中允 、 阁校 勘  , 而 馆
庆历六年 ( 公元 14 年 )范仲淹 5 岁 , 06 , 8 时知邓州 , 在此 
写成 闻名遐迩的《 阳楼记》 云 : 岳 ,  
嗟夫 !予 尝 求古 仁 人 之 心 ,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 ? 不 以 物  或
喜 ,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 不 则忧其 民; 处江湖之远 , 则忧其君 。  
是 进 亦 忧 , 亦 忧 ,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其 必 日 : 天 下 之 忧 而  退 然 先
忧 , 天 下 之 乐 而乐 乎 ! 后  
尹洙更 自称视仲淹“ 义兼师友 ”并 “ , 乞从 降黜” 。迨至庆历新政  期 间 ,范仲淹得 到宰相杜衍及 枢密副使富弼 、韩琦 的大力支 
持, 以其为核心又集结了欧 阳修 、 苏舜钦 、 王益柔 等一批 朝臣。  
故 《 资治通鉴长 编》
续 卷一 四八“ 庆历 四年 四月戊 戌” 条记 载 :   “ 上谓辅臣日 : 自昔小人多为朋党 , ‘ 亦有君子党乎? ’ 范仲淹对  日 :臣在边时 , ‘ 见好 战者 自为党 , 而怯战者亦 自为党 。其在朝  廷, 、 邪 正之党亦 然 , 惟圣心所察尔 。苛朋 而为善 , 于国家何 害 
也 ? ”范 仲 淹 的 回答 , 然 承 认 了 自 己 与 君 子 同道 而 朋 的行   ’ 坦
后代 士大夫更是对 范仲淹拳 拳服膺 , 南宋名 臣王十朋说 :   “ 先忧后乐不 为身 , 上与夔离 相等伦 。” 《  ( 范文正公祠 堂诗》  ,
《 梅溪后集》 四) 卷 又说 :理郡端如理乱丝 , “ 范公往矣欲谁师?”  
(追 和范 文正公鄱 阳诗郡 斋即事》 《 《 ,梅溪 后集》 卷八 ) 明代名 
臣高启评说 :有宋名臣谁第一 ? “ 公为国家真辅翼 。 丰功茂烈何  煌煌? 信与 日月争辉赫 。 (范魏公手书 ( ” 《 伯夷颂 ) 为其裔孙天  章题》 。范文正公道德 、 ) 功名俱 佳 , 垂范后世 , 当之无愧 !  
注释 :  
为 , 目的在 于正 面 回击政敌 的“ 其 朋党 ” , 论 并释 仁宗之惑 , 并  获取其信任和支持。  
三 、 仲淹 对 话 语 权 的 争 取与 坚 持  范
《 左传 ? 襄公 二十 四年 》 : 太上有立德 , 次有立 功 , 载 “ 其 其 
次 有立 言 , 久 不废 , 之谓 不 朽 。” 孙 豹提 出 的 “ 虽 此 叔 三不 朽 ” 是 
①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 M】 上海: 复旦 大学 出版社 ,0 4 2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MJ 北京 : 民出版社 ,9 5 人 19 .   ③【3[4杨伯峻. 2] j 2 论语译注[ . MJ 北京: 中华书局 ,0 8 20.   ④冯友兰冲 国哲学简史[ . MJ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 19 .  
⑤ 范 仲 淹 . 淹全 集 f . 京 : 范仲 M】 南 凤凰 出版 社 ,0 4 20.  
对 当时一般世俗 世禄 观念的突破 ,标志着一种超越血缘关 系  和世卿世禄的现实观念 和宗族观念局限 的一种新 型价值观 念 
的 确立 , 此 立 言也 成 为 士 人 自我 实 现 的一 种 方 式 。司 马 迁 对  从
创作《 史记》 的宗 旨 自我期许说 :欲以究天人 之际 , “ 通古今 之 
变, 成一家之 言。” 表达了对著 述的重视 。范仲淹说 :儒者 报  “
⑥ 王十朋. 溪后 集( 梅 四库全 书景印 文渊阁本 )Ml I _ 台北 :  
台湾 商务 印 书馆 ,9 6 18 .  
国, 以言为先”当朝廷要给范仲淹从文官换成待遇优厚 的武 官 
观察使时 , 范仲淹连上三表辞让 , 他就是不想失去发言权 。在 
⑦ 高启.高青丘集 ( 卷十 ) .上海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 [ M】  
】 985  
范仲淹看来 ,上书言事是 使命 使然 ,也是士人必须争取 的权 
利。在《 灵乌赋》 中说 :宁鸣而死 , “ 不默而生”表现 出对话语权  , 的争取与坚持 。   范仲淹谓 :直言之士 , “ 千古 谓之忠 ; 言之人 , 巧 千古谓 之  ( 作者简介 : 杜
莹(9 5 女 , 17 -) 甘肃镇原人 , 西北师范大学 
古代 文学硕士 , 陇东学院副教授 , 究方向为 中国古代 文  研
群文天地 ?0 2年第 1 21 0期 
范文五:范仲淹得名在于他《岳阳楼记》中的那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好说,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有文采的官员多得很,说漂亮话写漂亮文章的也不在少数,然而说到做到的却不多。   范仲淹一生正直无私,他的文章是大手笔,在施政方面,也堪称大手笔。   一是李贽《初潭集》里记载的,说他用人只取气节,而不挑小毛病,有孙威敏、滕大道这样一些受过朝廷处分的人,都被他重用了。在他当元帅守边关时。参谋班子里大多用那些受过贬而又没有重新起用的人。有人对这问题提出了疑虑,他说:“人有才能而无过失。朝廷自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才,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李挚在篇后批道:   至言至言!天下未有有才而无过者。   遭贬谪,按今天的说法就是犯过错误并受过处分的。范仲淹用的不是一个,而是很多,并有一番理论。从这一点看来,他真具有伟人胸怀。   如果仅仅说他是在做好人。那就错了。他在朝时候,有一次拿起官员的任命簿,见到不合格的就一笔划掉,与他同为朝廷宰相的富弼说,你这一划不要紧,将会一家人哭。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比起一路人哭来如何?被划掉的那些人大概都是没毛病的,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也没什么建树,庸才当官,害的是一路人,这也是范仲淹的观点。因为治国不是树道德标兵。   三是《梦溪笔谈》所载,名叫《范文正荒政》。范仲淹管浙西的时候。吴中大饥,饿死人不少。范仲淹身为一方长官,不但不带头抗灾夺丰收,却带头大搞游乐活动,并大兴土木,盖寺修庙。吴人喜欢划船比赛,他就让老百姓大搞这项活动,他自己每天带头在湖里游玩,从春至夏。以至居民空巷出游。那里的老百姓还好佛事,范仲淹便召寺里的主持说,岁饥工钱便宜,趁这机会可以大兴土木。于是大修庙宇。他还借机整修仓库吏舍,日役千夫。这种行为跟抗灾毫不沾边,不愁没人打小报告。   果然监司奏劾他“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光看表面,的确是个问题,人家都在抗灾,你却在那里带头玩花样,不说是腐化堕落,至少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然而这却是陈腐之见。范仲淹自己申辩说,宴游兴造,是为了发掘多余之财,以接济贫穷的人家;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借此吃饭的每日有数万人之多;荒政之施,莫此为大。这一年,两浙都灾情严重,唯有杭州没人逃难。   其实“荒政”是一着很危险的棋。这个办法不是别人想不出来,但没人敢这么做。访贫问苦,走访群众,无论解决了问题没有,姿态倒是出来了,而事实上用这一套捞好处的大有人在。在清朝的一些记载中,就有那么些官僚盼水灾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正体现在他对自己的前途看得轻这一点上。说他是大手笔,也在于他干在实处。   我们听到过太多的时髦提法:“不摆花架子”,“干在实处”,等等,但说是这样说,做是那样做。摆花架子最能够为自己树形象,有几个不摆?还没动身就把拍电视的叫上,名曰拍灾情,究竟拍什么那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如范仲淹那样倒是干在实处,但吃力很难落好,不知有几个人肯那样干?其实他并非没有事先准备,早就号召老百姓储粮备荒。至于游玩,相信他是外松内紧的。那个监司只看到表相,而看不到实质,更加衬出了范仲淹的不简单。   诚心办事而又善于办事,怎么弄都成文章。不干事或者办不了事的,无不打着好旗子,如那位监司官员。
范文六:范仲淹故事
范公: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范仲淹,范公祠即范仲淹纪念祠。
范仲淹 (989 ~ 1052 )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苏州吴县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便冲破世俗的束缚,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一带)的朱氏家中,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虐待,他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便把他护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 989 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终年六十四岁。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 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 。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 神说不能。又问: "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 毅然出走 " 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 应天府书院 " 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 " 昼夜苦学 "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
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乾兴元年(公元 1022 年)也就是他三十四岁时,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强国、富民之梦。 " 盐仓治水 " ,是说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盐仓带领广大灾民治理海堤的情节。当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多年没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三千多户,范仲淹见此惨状,非常痛心,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公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广大灾民的好评。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公元 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 ”三起三落。
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范仲淹对敌战略的正确。为了坚守边关,仲淹加紧安排修筑城寨,庆历二年(公元 1042 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主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仲淹守边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观察使,但仲淹为确保边关万无一失,他曾三次辞让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的尊敬和爱戴。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天章阁是真宗皇帝所建,属于内禁重地,从来没有在此召见过朝臣,此次召见范仲淹,足见仁宗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对他寄予的后望。
范仲淹与改革家们大展宏图,改革朝政。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项改革内容,即:明黜陟;抑侥 幸 ;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政治积弊的要害。 " 庆历新政 " 方案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颁布实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全面展开。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 " 庆历新政 " 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 岳阳楼记 "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之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皇祐三年(公元 1051 年),这年先生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
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
先生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范文七:16、 范仲淹的故事
一、【目标导学】
1、知识目标:认读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大意。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
刻苦读书的故事。
3、情感目标:学习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4、学习重点: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5、学习难点: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课前预习】
1、看拼音,写词语。
2、选出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切磋(cuō
只身(zhī
3、把下列词语填写完整。
三、【课中导学】
1、自主学习:
(1)课文讲述的是(
)初年杰出的(
)家范仲淹少年时代(
)的故事。
(2)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概括介绍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主要讲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讲
2、小组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2)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体会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
3、全班展示交流:小组代表按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汇报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4、课堂小结。
四、【课后检测】
1、 同音字填空
2、形近字组词。
3、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1)这里是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
好宰相治国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拓展】
搜集范仲淹的相关资料。
六、【星级评价】
自评☆☆☆
师评☆☆☆
及时订正△
一、【目标导学】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能力目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3、情感目标: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4、学习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5、学习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课前预习】
1.课文主要讲了范仲淹的什么故事?
2. 本文写了范仲淹的4件事,分别是:
三、【课中导学】
1、自主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为什么这么说?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他做了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
(1)第2自然段:“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这句话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用冷水洗脸”的目的是(
) “用稀粥充饥”一方面充分说明(
)另一方面说明(
)。“废寝忘食”的意思是(
(2)在第3自然段中:说明范仲淹生活极其艰苦的句子是(记书上)
“凌晨鸡鸣即起”说明(
);“直到夜半”说明(
“和衣而眠”说明(
)。(3)在第4自然段中:范仲淹为什么要拒绝朋友送给他的美味佳肴?
(4)在第5自然段中:“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而“范仲淹却闭门不出”,通过对比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
)的优秀品质。
(5)学习第三部分。范仲淹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志向表现了他的什么优秀品质?后人是怎样评价范仲淹的?(记书上)
3、全班展示交流.
4、课堂小结。
四、【课后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范仲淹是____________ 杰出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文中具体列举了他在应天府求学时的两个典型事例,用小标题概括为: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
范仲淹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我们的话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拓展】
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范文八:16
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
武陵区华南实验学校 陈广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导读,围绕关键词,明确单元重点。(①美德 ②理解词句 ③领悟思想感情)
二、齐读课题,导入新课:简介范仲淹,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范仲淹的资料。
三、品读语句,体会品质
1.作者围绕范仲淹,写了他的哪些故事?反映了他的什么美德?
2.引导学生小组合怍探究。
⑴画出文中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
⑵和同学交流自己读了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后的感受。 ⑶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
3.集体反馈。
教学建议:⑴找句子。⑵交流感受。⑶指导感情朗读。
⑴只身苦学
“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充饥。”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⑵划粥割齑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①对于第一句话描述的情形,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读:划粥割齑)
②教师指名反馈:这说明了什么呢?(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 ③教师小结,引读: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但他毫不介意。他——(学生读: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
⑶谢绝佳肴
“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
①指名说说“委婉”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好友给范仲淹送来了银子,范仲淹会怎么想呢?会怎样委婉地拒绝?
③教师:范仲淹不肯接受银两,朋友便送来了美味佳肴。结果怎样?(指名反馈,教师出示下列语句)
“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 ④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话。(读出惊讶、疑惑的语气)
⑤引导探究:范仲淹为什么不吃朋友送来的美味佳肴?
“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⑥指名说说读了这一语句后的心理感受。
⑦小结:这就是范仲淹,一个肯吃苦、能吃苦又不清高的文人。 ⑷闭门不出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有抬又继续读书。”
(交流体会时,感悟“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并使学生懂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虽然范仲淹今天见不到皇帝,但是他相信经过自已的努力,自己肯定能够见到皇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范仲淹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如愿走上了治国爱民的从政道路,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2.了解了范仲淹从求学到从政的历程,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如: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
3.从范仲淹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他的文学作品更是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建议阅读《岳阳楼记》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含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更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走进范仲淹的诗词以及他的故事。
【板书设计】
北宋初年 政治家 文学家
⑴只身苦学
⑵划粥割齑
勤奋苦读的精神
⑶谢绝佳肴
⑷闭门不出
远大志向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文九:由范仲淹想到的
九.1班 刘金妍
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馨与无私;夏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秋是“草木零落露为霜”的萧瑟与惆怅;冬是“北风卷地百草折”的凛冽与孤寂。
在四季的时光里,我更喜欢夏,她的热烈让我莫名忆起范仲淹。他修捍海堰,提倡改革,兴修水利,屡立战功。仕途失意后依然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内心充斥着夏天般炽热的豪情,他用一生缔造了他自己的夏天!
《岳阳楼记》中所凝造的正是他自己的夏天的写照,《岳阳楼记》著名,不单是因为作者语言凝练,读起来铿锵悦耳,更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高远。《岳阳楼记》中有的并不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范仲淹的夏天是伟大的。
一个人若能做到先忧,必须要有胆有识有志,这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在建功立业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艰难可贵。这正是他夏天的伟大之处。
范仲淹的夏天是光荣的。
《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诗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名句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
范仲淹的夏天指引我们的梦想起航。
我们作为民族的希望,所担负的并不只是父母的期盼,更是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而梦想,正是一个民族的起点,有了梦想才有未来。让我们汨着梦想的跑道去冲刺,去拼搏,总有一天我们将缔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当雄鹰选择蓝天时,它才知道:只有蓝天的广阔才能给予它翱翔的一瞬。
当骏马选择草原时,它才知道:只有草原的辽阔才能给予它飞驰的畅快。
当我们选择梦想时我们才知道:只有梦想才能给予我们拼搏的动力。]
由夏天想到范仲淹,有范仲淹想到梦想。梦想不仅表现了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更像是路标指引我们的方向。朋友啊!还等什么?梦想的风帆已经起航,让我们追寻范仲淹的足迹去远航!
范文十:澧县澧阳第五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备课序号:第 主备教师 执行教学 教学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第一课时) 周丽 备课组长 王平原 月 日 节 上课时间 2015 年 课 型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 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 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⑵理解课文 知识与技能 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 任的精神品质。⑶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 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 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学 目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 标 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 过程与方法 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 人物的品质。 ⑴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书的美德。⑵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 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个性思考 一、介绍范仲淹,导入新课 范仲淹(989~1052 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 年)——皇 佑四年(1052 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 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 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 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 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2.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 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范仲淹的故事。(把课题 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⑴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⑵用横线画出概述范件淹志向和抱负的语句。 ⑶想一想课文具体概述了范仲淹的哪些故事, 给这些故事加个 小标题。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3.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一读,读中积累词语。 粗茶淡饭 争先恐后 埋头苦读 千载难逢 兴国利民 四、直奔主旨,切入要点 l.教师指名画出概述范仲淹志向和抱负的语句
。(教师出示 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全班齐读这一句子。 3.教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著 名的《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被后人广为传诵。请同学们再读 这一句子,想一想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4.指名反馈,教师点拨。 (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 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 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视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教师:同学们,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爱国爱民的人,正如 他自己所说:(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 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6.指名反馈:你们从范仲淹的这些话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地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爱国爱民,为国为民而生) 7.教师小结:是啊,为了祖国和人民,范仲淹刻苦渎书,以便 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几个有关范仲淹刻 苦读书的故事。你们都找到了吗? 8.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给 这些故事加个适当的题目。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范仲淹忧国 忧民,并为了尽快实现这一志向和抱负不懈地努力,刻苦攻读。下 节课,我们再走进他的每一个小故事,从范仲淹一生感人的故事中 去感悟他高贵的品格以及高尚的情操。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摘抄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3.熟读课 作业设计 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齐治科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