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时用局麻药写开刀不用麻醉药的神医小结吗

局部麻醉可以不写麻醉记录单吗?
局部麻醉可以不写麻醉记录单吗?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局部麻醉可以不写麻醉记录单吗?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局部麻醉可以不写麻醉记录单吗?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2744
问题分析:您好,手术室麻醉记录单记录着手术病人整个手术过程中的身体状况,具有法律依据。意见建议:局部麻醉时不会影响病人意识,活动等情况,不要求写麻醉记录单,余全麻,腰麻,臂丛麻醉均需要。
职称:医师
专长:中医科
&&已帮助用户:5582
问题分析:你好,局部麻醉看是什么地方,如果是小麻醉就不用,如果做手术的话,就需要写。意见建议:根据你的做手术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麻醉记录单。
问局部麻醉,会疼吗
职称:护士
专长:腰部发凉
&&已帮助用户:0
病情分析:你好,局麻打药的时候会疼一点,全麻有很多禁忌症的意见建议:全麻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可能你有不能全麻的因素,建议听从医生建议
问局部麻醉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不孕不育
&&已帮助用户:18644
病情分析:、局部静脉麻醉:将患肢近端结扎止血带以阻断血流,在其远端静脉内注入局麻药,从而阻断止血带以下部位末梢感觉神经的痛觉传导达到无痛状态。常用药物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适用于四肢骨骼复位、骨骼以及软组织的短小手术。切忌在局部静脉麻醉后15分钟内松开止血带,以防大量局麻药进入全身循环,引起程度不等的局麻药毒性反应。
意见建议:
问可以局部麻醉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不孕不育 子宫肌瘤 阴道炎
&&已帮助用户:97699
病情分析: 您的情况是因为脚部被划破而感染,这种情况必须要彻底清理一下创面,意见建议:放出脓液,定期换药处理。而既然一个局部的感染引起了发烧,说明感染比较重,要警惕败血症的可能。所以治疗上一定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必要时可以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来选择敏感抗生素。在进行局部伤口处理时,是可以采用局部麻醉的。
问局部麻醉牙痛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32148
病情分析: 牙痛大多由牙龈炎和牙周炎、龋齿(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的。意见建议:可以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复方牙痛酊、牙周康或牛黄解毒丸的。另外布洛芬或芬必得都可以选择的,具体用法和注意事项谨遵医嘱。
问局部麻醉的影响
职称:医师
专长:月经不调,盆腔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已帮助用户:57270
你好,这位朋友局部麻醉对身体是没有影响的,请你不要担心的。
问局部麻醉是否需要进行麻醉监测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糖尿病、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33273
病情分析: 您好,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
  1,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的径路可达到无痛和避免因疼痛刺激引起的全身反应.
  2,麻醉前应向病人作充分解释以取得合作.不能合作者,如必须行局部麻醉,应在基础麻醉或强化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4,麻醉前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瓜,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应用前应经至少二人对所用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5,用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量,性质和不良反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意见建议: 1,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域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2,操作方法:“一针技术”,即先行皮内注药
  形成皮丘,再从皮丘边缘进针注药形成第二个皮丘,沿手术切口形成皮丘带.“分层注药”,即浸润一层起开一层,以达到完善麻醉的目的.每次注药前应回吸或边注药边进针,以免血管内注药.
  3,适应证:体表手术,内窥镜手术和介入性检查的麻醉.
  4,禁忌证:局部感染,恶性肿瘤.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麻木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麻醉记录单书写范例
完整的麻醉记录包括麻醉前访视、麻醉同意书、手术中麻醉记录及麻醉后(麻醉后恢复室、术后疼痛治疗)三部分内容。麻醉前访视采用“麻醉前访视记录单”形式,手术中麻醉记录及麻醉后恢复室记录采用“麻醉记录单”形式,术后镇痛采用“术后疼痛治疗记录单”形式,汇总成一份完整资料保存。
麻醉前访视记录单的要求、内容、格式
麻醉前访视记录一般采用“麻醉前访视记录单”形式,单独一页,与病人病历资料一同保存。
麻醉前访视记录单的内容
1. 一般项目
⑴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⑵ 科别、病房、床号、住院号。
2. 临床诊断:包括需要实施手术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其它合并存在的其它疾病的临床诊断。
3. 病人重要器官功能、疾病情况: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心血管系统、肺、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系统功能以及合并存在的疾病。
4. 病人体格情况分级:一般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的体格分级I、II、III、IV、V五级,急诊加注E。
5. 手术麻醉风险评估:麻醉手术风险一般根据病人全身情况、手术种类分为一般情况下风险较小、有一定的风险、风险较大、风险很大、病情危重频临死亡、异常危险共五类。
6. 拟施麻醉方法及辅助措施:麻醉方法分为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全身麻醉,麻醉辅助措施包括监测手段、控制性低血压、人工低温等内容。
7. 其它需要说明情况 对于可能导致病人麻醉并发症或可能影响病人安全的情况,需要特别说明。
8. 访视麻醉医师签名
9. 访视时间
“麻醉前访视记录单”格式如后(见附页)。
麻 醉 前 访 视 记 录 单
病人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科 病房 床
临床诊断:
拟施行手术:
病人重要器官功能、疾病情况:
基本生命体征:Bp mmHg P 次/分 R 次/分
心血管系统:心脏功能 级 高血压病 冠心病 其它
肺:肺功能 肺部疾患
肝功能 肾功能
病人体格情况(ASA分级): I II III IV V E
手术麻醉风险评估
一类:一般情况下风险较小
二类:有一定的风险
三类:风险较大
四类:风险很大
五类:风险很大、病情危重、频临死亡、异常危险
拟施麻醉方法及辅助措施
椎管内麻醉:连硬 腰麻 腰麻硬膜外麻醉
神经阻滞: 臂神经丛阻滞 颈神经丛阻滞 其它
全身麻醉: 静脉麻醉 吸入麻醉 气管内插管
麻醉辅助措施:控制性低血压、人工低温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动脉穿刺置管 飘浮导管置入
其它需要说明情况
麻醉医师:
麻醉同意书要求、内容、格式
麻醉同意书表明病人或病人家属在麻醉前对麻醉医疗情况的知情情况,是否愿意承担麻醉风险。麻醉同意书一般单独成一页,保存于病人病历资料中。
麻醉同意书内容
1. 一般项目
⑴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⑵ 科别、病房、床号、住院号。
2.术前诊断:包括需要手术治疗疾病的诊断及其它合并存在疾病的诊断。
3.拟施麻醉方法及辅助措施。
4.病人或病人家属对麻醉方法的知情情况。
5.拟施麻醉方法及辅助措施可能的并发症。
6.麻醉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或治疗药物的危险性。
7.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对病人生命的威胁。
8.麻醉手术中可能诱发的疾病或对使原有合并存在的疾病恶化。
9.按计划实施的麻醉方法失败需要改变麻醉方法。
10.麻醉过程中可能需要用自费药物或非医保类药物。
11.病情需要术后可能进重症监护病房(ICU)。
12.要求术后疼痛治疗情况。
13.其它意外。
14.病人或其家属对麻醉风险的态度。
15.谈话麻醉医师签名
16.谈话时间
17.签署麻醉同意书的姓名及与病人的关系。
麻醉记录单的要求、内容、格式
麻醉记录单一般印刷成上、下两页。其正面编排内容完全相同,上、下两页正面采用复写。背面要求内容不同,一般上页背面包括麻醉访视小结、麻醉总结和麻醉后随访栏目,保存于麻醉科,下页背面为手术记录,带回病房,与病人病历资料一起保存归档。
麻醉记录单正面内容
1. 一般项目
⑴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身高。
⑵ 病房、床号、住院号、麻醉日期、麻醉记录单页码。
⑶ 手术前、后诊断,拟施手术、实施手术名称。
⑷ 麻醉前用药:药名、剂量、用药途径、时间。
⑸ 麻醉前病人基本生命体征:Bp、P、R、T。
⑹ 实施手术和麻醉的医师姓名,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姓名。
⑺ 特殊病情:可能危及病人围麻醉期安全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严重过敏史、血液病、张力性气胸、重症肌无力等。
2. 麻醉经过
⑴ 麻醉方法:记录实施的麻醉方法。
⑵ 呼吸管理:记录麻醉过程中病人自主呼吸或人工通气,自主呼吸时注明吸氧方式,人工呼吸注明人工通气模式,所用呼吸回路,呼吸监测指标。
⑶ 椎管内麻醉记录穿刺时病人体位、穿刺间隙、穿刺针型号及斜面朝向、穿刺方法(正入、侧入)、置管方向、保留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深度,麻醉平面。
⑷ 气管内插管:记录插管的途径(经口腔、鼻腔、气管切开造口)、导管位置(气管内、支气管内)、方法(明视、盲探、支纤镜)、导管大小、诱导方式(清醒、表麻、全麻)、经过。 ⑸ 神经阻滞:穿刺途径、方法。
⑹麻醉用药:局麻药、全麻药、肌松剂、麻醉辅助药等的药名、剂量、用药途径、时间。 ⑺ 麻醉开始和结束时间。
3. 手术经过
⑴ 病人体位:记录手术过程中病人体位,术中临时改变体位随时记录。
⑵ 主要手术步骤:按时间顺序在备注栏扼要记录重要的手术步骤。
⑶ 手术中危及病人安全的重要情况。
⑷ 手术开始和结束时间
4. 麻醉中监测
⑴ 麻醉中监测指标:麻醉过程中主要是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内环境和麻醉深度。常用监测为Bp、P、R、T、SpO2、CVP、CO、PETCO2、BIS、尿量、尿比重、血气分析等,病情平稳时基本生命体征Bp、P、R应5-10min记录一次,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记录,其它监测结果应随时记录。
⑵ 麻醉过程中Bp、P、R、T以坐标图形式记录,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监测指标(用符号表示)。用∨、∧分别表示SBp及DBp,P用?表示,R用○表示,鼻咽温用△表示,直肠温用×表示,血温用▲表示。其它监测指标直接记录监测数值。
⑶ 监测记录术中病人失血量、失液量。
5. 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手术中出现呕吐、喉头水肿、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心肌缺血、肺水肿、缺氧、发热等。应当标明出现和小时时间、治疗或抢救措施。
6. 麻醉中治疗:
⑴ 术中液体治疗:应及时记录液体的种类、数量、使用途径和时间。
⑵ 术中血液制品治疗:术中需要使用血液制品的病人,及时记录血液制品种类、数量、使用途径及时间。
⑶ 术中其它治疗性药物的使用: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止血药、抗呕吐等药物,应按时记录药物名称、剂量、使用途径、使用时间。
7. 麻醉苏醒:有条件的医院麻醉苏醒一般在麻醉恢复室内完成。麻醉恢复室记录与手术室
麻醉记录要求相同。全身麻醉病人应记录麻醉苏醒期病人咽反射、咳嗽反射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拔管经过。椎管内麻醉手术结束时记录麻醉平面。
麻醉记录单上页被面内容
1. 病史和体查小结
⑴ 病史:包括现病史、过去史、麻醉史、药物过敏史等。
⑵ 体格检查:病人阳性和重要的阴性体格检查结果,重点是与麻醉有关的体格检查结果,如心肺情况、脊柱情况等。
2. 术前主要化验和检查结果
⑴ 三大常规结果。
⑵ 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结果。
⑶ PT、APTT结果。
⑷ 心电图结果。
⑸ 胸透或胸片结果。
⑺ 其它检查结果
3. 麻醉总结:麻醉小结一般应包括病人麻醉前麻醉风险评估、实施的麻醉方法及选择理由、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经过,麻醉过程中病人生命体征、内环境及麻醉深度变化,主要治疗经过,麻醉效果评价,麻醉优点及不足之处。
4. 麻醉后随访:主要记录术后是否有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若有并发症,记录治疗经过及预后情况,是否留有后遗症。
术后疼痛治疗记录单的要求、内容、格式
采用单次用药术后镇痛一般按照治疗用药要求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或病程记录中。若采用病人自控镇痛(PCA)治疗术后疼痛,一般应该采用“术后疼痛治疗记录单”形式,单独一页,保存在病历中存档。
术后疼痛治疗记录单内容
1. 一般项目
⑴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⑵ 科别、病房、床号、住院号。
2. 临床诊断。
3. 麻醉方法。
4. 实施手术。
5. 术后疼痛治疗方法
6. 疼痛治疗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7. 疼痛治疗所用药物名称、剂量、浓度,使用方法、调配人员姓名。
8. 疼痛治疗效果:一般采用VAS记录镇痛效果。
9. 镇痛治疗中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的变化情况。
10.疼痛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
11.疼痛治疗观察麻醉医师姓名。>> >>做手术打的麻醉药利多卡因对人体的副作用大吗?
做手术打的麻醉药利多卡因对人体的副作用大吗?
病情描述:
听我一朋友说,做手术时,能不全麻就不要全麻,因为她说麻醉药就如利多卡因对人体有很大的副作用。我想问一下,打这样的麻醉药的副作用真的很大?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367条
医生建议:麻醉药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安全范围较大,有全能麻醉药之称。但它一般副作用不大,只是如果打到血管里面,可能会引起的,那样副作用才会很大。但如果是局部打麻醉的话利多卡因是最好局部麻醉药。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就诊科室:
病变部位:
典型症状:
混淆疾病:
相关用药指导
相关健康资讯
相关治疗医生
张卫星&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重症监护室
张双船&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小儿科
严铭玉&副主任医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余长葆&副主任医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相关治疗医院
医院地区等级
麻醉科热门问答
麻醉科专业医生在线
已帮助 5672896 位患者
相关疾病问题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紫光)】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麻醉学总结_非麻醉专业适用
第一章 绪论
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
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 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
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
2.麻醉前准备:
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
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
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
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考题)
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1)&&&&&&&&
2)&&&&&&&&
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
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
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
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
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
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
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
第三章 神经干(丛)阻滞麻醉
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3.常用的酯类局麻药包括:氯普鲁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丁哌卡因心脏毒性最强,罗哌卡因有感觉运动分离现象,蛛网膜下隙阻滞最常用的是布比卡因(丁哌卡因)。
4.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考的是填空)
毒性反应:
a)&&&&&&&&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轻度表现为眩晕、多言、无理智及定向障碍,同时血压升高,脉压变窄;中度表现为惊恐、烦躁不安,血压明显升高,但脉搏趋于缓慢,并有缺氧和脊髓刺激症状;重度表现为神志丧失,面部及四肢肌震颤发展为阵挛性惊厥、抽搐,如不处理,因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b)&&&&&&&&
心血管系统毒性:轻度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重度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缓慢甚至心搏骤停。
治疗方法:停药、吸氧,保证气道通畅;轻度毒性反应静注地西泮0.1mg/kg,以预防和控制抽搐;出现抽搐和惊厥,应采用硫喷妥钠、咪达唑仑及丙泊酚静注;惊厥反复发作,静注琥珀胆碱,行快速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出现低血压可用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心率缓慢用阿托品静推,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过敏反应:是指再次使用少量局麻药后,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酯类局麻药发生较多。轻者皮肤斑疹、血管性水肿;重者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循环虚脱,危及病人生命。
治疗方法:立即皮下或静注肾上腺素0.2-0.5mg,然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局部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浓度过高,使用不合适的助溶剂和防腐剂均可造成神经损伤。
5.神经阻滞麻醉总结:
颈深丛阻滞
气管切开术,甲状腺手术
1.局麻药毒性反应,2.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3.膈神经阻滞,4.喉返神经阻滞,5.霍纳综合症,6.椎动脉损伤
C5-8和T1的前支
腋路(前臂、手部)
锁骨上(上臂、肘部)
肌间沟(肩部、上臂)
腋路:局麻药毒性反应,桡神经阻滞不全;
锁骨上:气胸(最常见),星状神经节及膈神经阻滞;
肌间沟:尺神经阻滞不全,损伤椎动脉,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霍纳综合症
坐骨神经阻滞
侧卧位坐骨神经阻滞法(膝关节以下部位)
指(趾)神经阻滞
手指、脚趾手术
局麻药内不加肾上腺素,注药量不宜过多,以免压迫血管,引起手指坏疽。
第四章 椎管内麻醉
1.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
2.蛛网膜下隙阻滞/脊麻(spin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神经传导阻滞的方法。
3.硬脊膜外隙阻滞(epidur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
4.脊麻的特点是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硬脊膜外隙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大,药物由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全身副作用,可以通过置管而连续给药,有利于时间长短不能确定的手术。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epidural,CSE)则取两者的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5.成人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仰卧位,脊椎最高点位于C3和L3,最低点位于T5和骶部。脊柱的韧带由内向外依次是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脊髓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是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形成三个间隙蛛网膜下隙、硬脊膜下隙、硬脊膜外隙。穿刺要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至硬脊膜外隙,再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3或第4腰椎,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蛛网膜下隙穿刺,成人应选择第2腰椎以下的间隙,小儿应在第3腰椎以下穿刺。骶管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上起自硬脊膜囊,即第2骶椎水平,行骶管穿刺时切勿超过第二骶椎水平。脊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甲状软骨部分为C2,胸骨上缘为T2,双乳头连线为T4,剑突下为T6,肋缘下为T8,平脐为T10,耻骨联合水平为T12。
6.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麻药进入脊髓的途径:
局麻药透过软脊膜达脊髓:此过程缓慢且仅浸润脊髓表浅层。
局麻药沿Virchew-Robin间隙穿过软脊膜达脊髓深部。
7.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的主要作用方式:
椎旁阻滞,
经根蛛网膜绒毛阻滞脊神经根,
局麻药弥散通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延迟”的脊麻。
8.椎管内阻滞的顺序: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具体顺序是: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冷感消失→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消失→本体感消失。
9.局麻药的作用部位是脊髓和神经根,作用机制是穿过神经膜,抑制Na+通道,阻断神经传导
10.临床麻醉基本要求:镇静、镇痛、肌松
交感神经,感觉神经阻滞→内脏和躯体镇痛
运动神经阻滞→肌松作用
无直接镇静作用 ,协同镇静药物的镇静作用
11.一般交感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个神经节段,运动神经阻滞平面又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个节段。
12.蛛网膜下隙阻滞时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L3-4,L2-3,L4-5;主要部位为蛛网膜下隙。
13.蛛网膜下隙麻醉适应证:下肢,下腹部,会阴部,中短手术(2-3h)
14.蛛网膜下隙麻醉禁忌证:穿刺点感染,菌血症,重度低血容量(shock),凝血障碍,颅内压增高,病人拒绝,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脊柱外伤。
15.影响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调节的因素包括:穿刺部位、病人体位、药液比重、注药速度、穿刺针尖斜口方向
16.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率缓慢
补充血容量,静注麻黄碱、阿托品
吸氧、辅助呼吸、机械通气
恶心、呕吐
若因血压下降引起,先升压
17.肩胛下角平第8胸椎水平,两侧髂嵴连线最高点平对第4腰椎。
17.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
头痛:术后1-3天。特点为坐起时明显,中年女性多见。预防及治疗:细针穿刺,术后去枕平卧6h。补液,止痛,硬膜外盐水、右旋糖酐或自家血填充。
2)&&&&&&&&
尿潴留:中医针灸,热敷下腹部膀胱区,副交感兴奋药。
3)&&&&&&&&
蛛网膜下隙感染:后果最严重。
4)&&&&&&&&
暂时性神经症状(Tr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s, TNS) :临床表现:
腰麻后12-36h,持续2-3天背痛, 并放射到臀部下肢,与局麻药种类和手术体位有关,与浓度无关。治疗: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18.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神经并发症包括:脑神经受累、假性脑脊膜炎、粘连性脑脊膜炎、马尾神经综合征。
19.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硬膜外置管后,可连续注药,产生连续硬膜外阻滞,称连续硬膜外麻醉。
20.硬膜外麻醉时患者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切口中点相对应脊间隙。
21.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目的是减缓局麻药吸收速度,延长作用时间,但高血压患者避免加用。
22.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麻醉药容量,决定阻滞程度和作用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是麻醉药的浓度。
23.硬膜外麻醉注射的试验剂量为3-5ml,目的是排除意外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如果注药后5min内出现下肢痛觉和运动消失,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隙。
24.硬膜外间隙的确定方法:阻力突然消失,负压现象,无脑脊液流出。
25.影响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因素有:导管的位置和方向、药物容量和主要速度、体位、病人情况(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用量宜少)。孕妇用量宜少的原因是妊娠后期下腔静脉受压,硬膜外间隙静脉充盈,间隙相对变小,药物容易扩散。
26.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颈到足(除开胸手术),禁忌证同脊麻。
27.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
穿破硬脊膜:改换其他麻醉方法
2)&&&&&&&&
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立即给予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还可给予地西泮和肌松药控制呼吸,同时给予循环支持治疗。
3)&&&&&&&&
导管折断: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随访。
4)&&&&&&&&
全脊麻:维持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出现心搏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
5)&&&&&&&&
异常广泛阻滞:
6)&&&&&&&&
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对症处理
7)&&&&&&&&
硬膜外血肿:12h内行椎板减压术。
28.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蛛网膜下隙阻滞
硬膜外隙阻滞
脊神经阻滞的禁忌证相同
L3-4、L4-5
蛛网膜下隙
细,22-26#
向头(截断性麻醉)
向两侧(节段性麻醉)
生理反应快慢
第五章 全身麻醉
1.全身麻醉: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麻醉药,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可逆)抑制,以达到意识及痛觉丧失,反射活动减弱,有时可使肌肉松弛。
2.全身麻醉的特点:病人意识消失
3.全麻的基本要求:镇静(遗忘)、镇痛、肌肉松驰、抑制反射。
4.全麻分期: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
5.全麻分类: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联合麻醉。
6.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病人在切皮时无体动的最低肺泡气浓度。
7.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强度用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表示。
8.吸入麻醉(inhalational anesthesia):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
9.理想的吸入麻醉药的特点:
1)&&&&&&&&
不燃烧、不爆炸;
2)&&&&&&&&
在CO2吸收剂中稳定;
3)&&&&&&&&
麻醉效价高,能同时使用高浓度氧;
4)&&&&&&&&
血/气分配系数小,麻醉加深和减浅迅速;
5)&&&&&&&&
体内代谢低,代谢产物不导致肺、肾功能损害;
6)&&&&&&&&
不刺激呼吸,适用于吸入麻醉诱导;
7)&&&&&&&&
不抑制循环功能;
8)&&&&&&&&
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不导致心律失常;
9)&&&&&&&&
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耗氧量,不增加颅内压,不诱发癫痫;
不致畸、不致癌。
10.氧化亚氮是唯一同时具有镇静、镇痛作用的吸入麻醉药,由于血/气分配系数低,禁用于张力性气胸、闭袢肠梗阻、脑室手术。
11.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最常用)、地氟烷氧化亚氮、乙醚。
12.静脉全身麻醉药:经静脉注入人体后,可使病人镇静、催眠、遗忘,直至神志完全消失的药物。
13.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丙泊酚(最常用)、咪达唑仑、氯胺酮、依托咪酯、γ-羟基丁酸钠。其中氯胺酮同时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并具有意识与感觉分离现象,故称分离麻醉。
14.肌松药分为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前者以琥珀胆碱为代表,临床特点是持续去极化、肌颤、全或无现象、双相阻滞。后者以筒箭毒碱为代表,还包括泮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等,临床特点为占据受体、无肌颤、衰减、强直后易化,胆碱酯酶抑制药拮抗。
15.应用肌松药的注意事项:
1)&&&&&&&&
不能实施人工通气是使用肌肉松驰药的绝对禁忌证。
2)&&&&&&&&
肌肉松驰药不是麻醉药,只有肌肉松驰作用。
3)&&&&&&&&
肌肉松驰药只松驰骨骼肌,对平滑肌和心肌无直接作用。
4)&&&&&&&&
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可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留作用。但应同时使用阿托品,以阻断乙酰胆碱对毒蕈碱样受体兴奋所致的不良反应(唾液分泌增加、肠痉挛、心动过缓,甚至心跳停搏)。
5)&&&&&&&&
在拮抗长效肌松药时,由于拮抗剂作用时间较短,其作用消失后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再次出现可导致呼吸抑制。
6)&&&&&&&&
应通过多种方法(尺神经刺激器、拇指收缩、抬头试验、双手握力、病人潮气量、呼气末CO2分压、动脉血气)确认肌松药作用完全消失后,才可撤除辅助或控制呼吸。
7)&&&&&&&&
琥珀胆碱可引起短暂的血钾升高,眼压、颅压升高,因此禁用于严重的创伤、烧伤、截瘫、青光眼、颅压升高者。
8)&&&&&&&&
体温降低可使肌松药的作用延长,吸入麻醉药、某些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及硫酸镁等可增强飞去计划肌松药的作用
9)&&&&&&&&
合并神经肌接头疾病者慎用飞去计划肌松药
有的肌松药有组胺释放作用,有哮喘史和过敏体质者慎用。
16.麻醉性镇痛药(narcotic analgesics,
narcotics):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解除或减轻疼痛,并能消除因疼痛而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药物。常用药物有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雷米芬太尼。
17.全身麻醉的适应证:
1)&&&&&&&&
对生命功能(特别是自主呼吸)有较大干扰的手术或有创检查;
2)&&&&&&&&
不合作的病人(如小儿、精神病人)
3)&&&&&&&&
清醒病人不能耐受的特殊医疗干预(如低温、控制性降压)
4)&&&&&&&&
病人必须保持难于耐受的特殊体位或长时间的固定体位时;
5)&&&&&&&&
必须机械通气的手术和检查;
6)&&&&&&&&
同时在全身多部位的手术;
7)&&&&&&&&
伤害性刺激强烈但又很短暂的检查和治疗(如肠镜检查、电休克、心房纤颤电复律等);
8)&&&&&&&&
不便于实施局部麻醉的区域手术(如颅内手术);
9)&&&&&&&&
病人要求术中完全无知晓;
ICU中为危重病人降低全身或重要器官的耗氧量。
18.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呼吸系统并发症:
1)&&&&&&&&
呼吸抑制:辅助或控制呼吸,解除病因
2)&&&&&&&&
呕吐与误吸:给予氨茶碱、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支气管,给予大量糖皮质激素,机械呼吸治疗
3)&&&&&&&&
呼吸道梗阻:洗净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支气管痉挛,给予大量糖皮质激素,气管内插管,紧急气管切开。
4)&&&&&&&&
急性肺不张:抗生素、胸部物理治疗、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2)循环系统并发症:
1)&&&&&&&&
低血压:对症治疗
2)&&&&&&&&
高血压:解除诱因,酌情给予血管舒张药。
3)&&&&&&&&
心律失常:发生室颤行电除颤,并按心肺复苏处理。
4)&&&&&&&&
心脏骤停:最常见原因是缺氧,按心肺脑复苏处理。
(3)体温异常:
1)&&&&&&&&
体温升高:提高吸入氧浓度,静注咪达唑仑,物理降温,警惕恶性高热。
2)&&&&&&&&
低温:主动升温措施
(4)麻醉苏醒延迟:维持呼吸循环正常的基础上查明原因,进行相应处理。
19.决定吸入麻醉药进入体内的因素:
1)&&&&&&&&
麻醉药的吸入浓度
2)&&&&&&&&
肺泡每分钟通气量
3)&&&&&&&&
4)&&&&&&&&
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
5)&&&&&&&&
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
20.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多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以间断或连续静脉注射法维持麻醉。
21.静-吸复合麻醉:在静脉麻醉的基础上,持续或间断吸入低浓度的挥发性麻醉药,既可维持麻醉相对稳定,又可减少吸入及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有利于麻醉后迅速苏醒。
22.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应具备如下条件:
1)&&&&&&&&
易溶于水,水溶液性能稳定,对机体无刺激性
2)&&&&&&&&
起效快,清除迅速,麻醉深度可控性强,代谢产物无生物活性或毒性
3)&&&&&&&&
对呼吸、循环无抑制作用
4)&&&&&&&&
有镇痛作用
5)&&&&&&&&
麻醉诱导和恢复时无不良反应
6)&&&&&&&&
不诱发组胺释放
第六章 气道管理
1.上呼吸道包括:鼻、口、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内分支支气管。
2.呼吸道各部分引起气道梗阻的因素:
1)&&&&&&&&
鼻: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以及炎症引起的粘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加
2)&&&&&&&&
咽:扁桃体肿大,舌后坠
3)&&&&&&&&
喉:反复插管刺激或在喉头的手术操作刺激。
4)&&&&&&&&
气管和支气管:痰液或异物阻塞,颈部巨大肿瘤侵犯或压迫。
3.影响解剖气到通常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1)分泌物、出血、异物:吸引器吸引、手或器械辅助清除、直接喉镜明视下吸引或清除
(2)舌后坠:单手抬颏法或双手法托下颌法疑有颈椎损伤者,严禁头后仰必要时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轻度者,头偏向一侧可能解除
(3)喉痉挛:轻度,刺激解除后多自行缓解;中度,麻醉剂纯氧面罩加压给氧、适当加深麻醉并辅助呼吸;
重度,使用麻醉药和肌松剂解痉、立即行气管插管、必要时紧急行环甲膜穿刺
(4)支气管痉挛:吸氧或麻醉机面罩辅助给氧、解痉药物治疗
(5)神经肌肉系统异常:呼吸球囊或麻醉机面罩辅助呼吸、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4.面罩通气的适应证:
1)&&&&&&&&
无胃内容物返流误吸风险的短小全麻手术
2)&&&&&&&&
气管插管前进行预充氧去氮
3)&&&&&&&&
紧急情况下辅助或控制呼吸
5.面罩通气的并发症:胃膨胀及返流误吸(最严重),眼、口、鼻周软组织压伤,喉痉挛(少见)
6.气管插管分为:气管内插管、支气管内插管
7.气管插管的并发症:
1)&&&&&&&&
气管插管所引起的损伤
2)&&&&&&&&
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导管不畅
3)&&&&&&&&
痰液过多或痰痂
4)&&&&&&&&
导管过深致意外单肺通气
5)&&&&&&&&
麻醉机或呼吸机故障
8.管理气道的常用方法: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面罩通气、喉罩通气、气管插管
9.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一般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急诊科医生或
ICU医生,在给病人面罩通气和/或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时,发生困难。包括:面罩通气困难和直接喉镜插管困难。面罩通气困难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或急诊ICU医生,在没有特殊器械及其他人员的帮助下,面罩给予纯氧正压通气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使麻醉前SpO2大于90%的患者无法维持SpO2在90%以上。直接喉镜插管困难:①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何部分;②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插管时间超过10分钟或尝试3次以上仍插管失败者。
10.张口度:最大张口时,上下门齿之间的距离,正常值3.5 - 5.6 cm
11.甲颏间距:头后仰至最大限度时,甲状软骨至下颌骨颏突之间的距离。正常值≥6.5cm
12.颈部活动度:最大限度曲颈到伸颈的活动范围,正常值>90°
13.Mallampati试验:(必考!!)
Ⅰ级: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
Ⅱ级: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部分被舌根遮盖
Ⅲ级:仅见软腭
Ⅳ级:未见软腭
Ⅰ-Ⅱ级插管一般无困难,Ⅲ-Ⅳ级插管多有困难。
14.困难气道的常用处理方法:
1)&&&&&&&&
置入喉罩通气(首选)
2)&&&&&&&&
纤支镜引导插管(金标准)
3)&&&&&&&&
置入气管食管联合导管
4)&&&&&&&&
经气管喷射通气
5)&&&&&&&&
逆行引导插管
6)&&&&&&&&
紧急环甲膜或气管切开
第八章 呼吸功能的检测
1、呼吸功能的一般检测:
(1)意识状态:轻至中度缺氧可导致患者兴奋多语、定向障碍等;
&&&&&&&&&&&&&&
严重缺氧会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神志昏迷;
&&&&&&&&&&&&&&
严重的CO2蓄积会导致昏睡昏迷、如伴有代谢性碱中毒则可出现兴奋狂躁
(2)皮肤粘膜颜色:急性CO2蓄积表现为皮肤粘膜充血潮红,
&&&&&&&&&&&&&&&&&
缺氧则表现为皮肤紫绀
&&&&&&&&&&&&&&&&&
CO中毒无紫绀且粘膜呈樱桃红色。
(3)呼吸运动:包括呼吸运动的频率、幅度、和形式。
&&&&&&&&&&&&&&
正常呼吸频率为10~16次/min,超过20次/min提示潜在的呼吸功能不全。
&&&&&&&&&&&&&&
呼吸频率大于30次/min表现为明显的呼吸窘迫。
&&&&&&&&&&&&&&
呼吸频率过慢鉴于严重缺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阿片类药物过量等。
&&&&&&&&&&&&&&
上呼吸道梗阻:三凹征
&&&&&&&&&&&&&&
下呼吸道梗阻:吸气时腹肌紧张,呼气相延长。
(4)胸部听诊
(5)胸部的叩诊与触诊。
2、肺通气功能监测的的指标和方法:(1)分钟通气量(VE)和肺泡潮气量(VA);(2)最大通气量(MVV)(3)用力肺活量(FCV)或用力呼气量(FEV)(4)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
3、VE 和VA:
(1)VE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鱼呼吸频率的乘积。
(2)VA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量)X呼吸频率。
(3)正常值:6.6L M&& 5.0L F
(4)成人VE低于3L表示通气不足,大于10L表示通气过渡。VE降低表示呼吸频率或者潮气量不足。
(5)VA或VE过小将导致缺氧和CO2蓄积,过大将导致CO2排出过多,呼吸性碱中毒。
4、最大通气量(MVV):
(1)尽力做深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呼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2)正常值:104L M&& 82L F
(3)MVV是一项负荷试验,综合反映胸廓、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和呼吸肌力量。
(4)MVV减低见于支哮、COPD、肺水肿、肺实变、肺纤维化;脊柱后侧突、膈神经麻痹等胸廓和神经肌肉疾病。
(5)MVV常用于胸外科手术前的肺功能评估,MVV&50%表示患者不能耐受肺切除术。
(6)MVV是一项较剧烈的测试项目,对于体弱、患有心肺疾病和咯血者应避免使用。
5、用力肺活量FCV和用力呼气量FEV
(1)正常者FCV在3秒内呼完,在第1、2秒呼完提示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时呼气延长。
(2)FEV1%&70%说明气流阻塞,见于支哮、肺气肿、慢支等阻塞性疾病。
(3)FEV1%大于正常值提示限制性通气障碍,见于胸膜广泛增厚粘连、胸廓畸形等
6、最大呼气终端流量:
(1)主要取决于FCV的非用力依赖部分,所以对识别气道阻塞较敏感。
7、血氧的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经皮氧分压(PtcO2)、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1)是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O2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80~100mmHg,PaO2是判断缺氧最敏感的指标。
(2)PaO2与肺泡通气量、V/Q比值、吸入氧分数(FiO2)和气体弥散效率有关,并受心排出量CO和组织耗氧量的影响。
(3)麻醉中PaO2降低见于:1.肺泡气氧浓度降低2.麻醉药抑制呼吸导致肺泡通气量锐减或通气机通气量设置过低,3.各种原因导致的功能残气量(FRC)降低。4.各种原因导致的V/Q比值失调5.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排出量减少伴或不伴有全身氧耗增加。
9、SaO2和SpO2:
(1)SaO2仅在血气分析是测定,临床是常以SpO2来间接反映Sao2变化。
(2)SpO2反映氧向组织转运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综合作用,包括氧向患者的传递、肺组织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以及氧向血液的释放。
(3)SpO2对检测低氧血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以SpO2&90%作为缺氧危险界限。检测SpO2个早期诊断低氧血症,可以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
10、SvO2:
(1)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是反映心排出量 、动脉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量决定的氧供和全身氧耗之间的平衡关系的指标。
(2)氧供减少或氧耗增加都将导致SvO2降低,手术中一段时间内如无意外,动脉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量和全身氧耗相对恒定时,SvO2的变化主要反映心排出量的变化。
11、PvO2:
(1)对PvO2数值变化的解释需要全面考虑,临床上常计算PaO2和PvO2的差值
(2)差值的意义在于:1.两者同时降低,差值不变,提示肺氧合功能障碍。2.PvO2明显降低,导致差值明显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组织灌流不足。3.二者同时下降,差值明显升高,提示肺养和功能下降的同时可伴有循环功能不全4.PvO2明显增高,二者差值明显降低,应考虑组织摄氧能力下降或不能利用氧,见于重症休克、氰化物中毒级细胞水肿。
12、CO2的监测:动脉血CO2分压(PaCO2)、经皮CO2分压(PtcC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和CO2波形图。
13、PaCO2和PtcCO2:
(1)PaCO2直接反应患者的通气状态,同时也是判断呼吸性酸碱失衡的重要指标。
(2)PaCO2&45mmHg见于:1.CO2生成增加,如高热寒战或输入碳酸氢钠等。2.中枢性或外周性呼吸抑制导致的肺泡通气不足,如术后全麻药残余作用,椎管内麻醉平面过高等。3.手术需要性CO2气腹导致腹内压升高和膈肌上移,使呼吸受限。4.CO2吸收入血也可以导致PaCO2增高5.机械通气时各种原因导致的CO2重复吸入可导致PaCO2增高。
(3)PaCO2&35mmHg见于:过度通气或低体温,机体代谢率降低,CO2生成减少。
14、CO2波形图:
(1)反映机体代谢、循环。呼吸功能的变化。
(2)PETCO2增高:1.波形不变的情况下,PETCO2增高可能与每分钟通气不足、CO2产量增加、或腹腔镜检查时性CO2气腹CO2吸收有关。
&&&&&&&&&&&&&&&&
2.若伴有基线抬高,则提示有CO2重复吸入,见于麻醉呼吸环路中活瓣失灵、CO2吸收剂耗竭等。(应用麦氏系统时表示新鲜气流吸入不足)
&&&&&&&&&&&&&&&&
3.突然增高可能由于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或松解肢体止血带造成。
(3)PETCO2降低:1.突然降低为零:见于呼吸环路断开、气管导管拖出或误入食管、采样管阻塞等气道相关事件。
&&&&&&&&&&&&&&&
2.若PETCO2呈指数形式降低:见于短时间内循环血量迅速减少致血压下降、肺栓塞及心搏骤停等。
&&&&&&&&&&&&&&&
3.突然降低但不为零:见于气管导管扭折、通气回路部分托连接造成。
(4)CO2波形图判断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和肌肉松弛剂残留作用。
15、气体交换效率的监测: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P(A-a)DO2);氧和指数(PaO2/FiO2);肺内分流率(Qs/Qt);生理无效腔与潮气量之比(VD/VT)
16、(P(A-a)DO2):
(1)是判断血液从肺泡摄氧的能力的指标,不能直接测量。
(2)结合其他气血分析指标,对于分析低氧血症的原因极有帮助。
(3)(P(A-a)DO2)正常的低氧血症:若PAO2和PaO2同时降低,而(P(A-a)DO2)不变,若伴有PaCO2升高,提示低氧血症有通气不足引起,如PaCO2不变则提示低氧血症是由吸入氧浓度过低导致的。
(4)(P(A-a)DO2)升高的低氧血症:除受吸入浓度、年龄、呼吸商和心排出量影响外,通气灌流比值失调、肺泡灌流完全正常而完全无通气的形成绝对分流及气体弥散功能障碍均能使(P(A-a)DO2)升高
(5)另外,动态观察(P(A-a)DO2)变化能反映分流的改变,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的指标。
17、PaO2/FiO2:当FiO2变化时PaO2/FiO2反映氧气交换状态。肺弥散功能正常时,随FiO2增加PaO2也相应升高,否则提示肺弥散功能障碍或不同程度的肺内分流。分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机制。ARDS时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为分流,所以PaO2/FiO2也是其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
18、Qs/Qt:正常人约有5%的混合静脉血不经肺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的解剖分流,所以Qs/Qt&10%说明有异常分流存在,如任何原因引起的肺不张、肺实变、肺水肿。Qs/Qt&30%,即使吸入高浓度氧低氧血症也不易改善。另外动态监测Qs/Qt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趋势。
19、VD/VT:VD/VT增大见于休克、低血容量、控制性低压、肺梗死、机械通气通气压力过高等所指的肺泡血流灌注下降;COPD使肺泡和毛细血管床广泛破坏;术中侧卧位使通气血流分部不均,开胸后更明显。VD/VT增大直接影响通气效率。
20、弥散功能测定:肺弥散量是以肺泡膜两侧某气体分压差为1mmHg时,在单位时间内(1min)所能通过的气量(ml)来表示,通常测定CO弥散量来表示。
21、小气道功能检测:闭合气量(CV);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EFV);动态肺顺应性(Cydn)的频率依赖性(FDC)。
22、机械通气的适应征:
(1)围手术期应用:1.严重胸部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颅脑外伤、腹部及四肢多发性创伤引起点的呼吸功能不全;
2.允许麻醉中使用镇痛、麻醉药级肌松剂及实施过度通气;
3.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全肺切除术等胸腔大手术、重症肌无力行胸腺手术及上腹部术后呼吸功能支持及便于术后管理。
(2)肺部疾病:1.各种原因引起的ARDS
&&&&&&&&&&&&&&
2.严重的心衰及肺水肿
&&&&&&&&&&&&&&
3.COPD合并感染病情恶化
&&&&&&&&&&&&&&
4.重症肺炎、哮喘。
(3)通气活动障碍: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脑外伤、颅内出血、感染及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呼吸抑制。
23、基本通气模式:
(1)控制通气(CMV)也称间歇正压通气,不管患者的自主呼吸如何,通气机按照预设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比、气道压力完全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
(2)间隙指令通气(IMV)与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自主呼吸的频率和潮气量有患者向自己决定,通气机已设定的频率给予患者正压通气,即在患者自主通气的同时间断的机遇患者正压通气。
(3)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PACP):PEEP是借助装在呼气端的限制气流活瓣使呼气末时气道压力高于大气压,PACP是在自主呼吸的条件下整个呼吸周期气道压力均保持高于大气压。
(4)压力支持通气(PSV)患者自主吸气时通气机提供预设的气道正压帮助患者克服吸气阻力、减少吸气肌用力,吸气末该压力消失患者可自由呼气。
(5)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
(6)高频通气(HFV)
(7)反比通气
24、机械通气的撤离指征:(1)循环稳定、营养状况改善、感染控制
&&&&&&&&&&&&&&&&&&&&&&
(2)自主呼吸增强,频率小于25次/min,VT&250ml,最大吸气压力&250cmH2O,VC&10ml/kg。出现人机对抗、咳嗽有力,吸痰时短暂脱机患者可自主呼吸代偿。&&&&&&&&&&&&&&&&
(3)在一段时间内,血气稳定。
&&&&&&&&&&&&&&&&&&&&&&
(4)酸碱失衡得到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
(5)各重要器官功能得到较大改善。
第九章 血流动力学监控
1、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的适应症:(1)心血管手术;(2)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的手术,如嗜铬细胞瘤切除术;(3)大量出血病人手术,如巨大脑膜瘤切除术和海绵窦漏修复术。(4)各类休克、高血压和危重病人手术;(5)术中需进行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的病人(6)需反复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的病人。
2、动脉压是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与心排出量、血容量、周围血管阻力、血管弹性和血液黏度有关。是反映心脏后负荷、心脏耗氧与做功及周围循环的指标之一。
3、无主动脉狭窄时,收缩压反映左室最大压力,用于检测左心后负荷。舒张压则反映动脉系统流量和弹性,取决于舒张期下降的速率和时程,并决定着冠状动脉的灌注压。
4、中心静脉压(CVP)是测定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导管穿刺静脉主要是右颈内静脉,另外锁骨下静脉,左颈内静脉和股静脉也经常选用。
5、CVP监测常用于:(1)严重创伤、各类SHOCK和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的危重病人。
&&&&&&&&&&&&&&&&
(2)长期输液或接受完全肠外营养的治疗的病人。
&&&&&&&&&&&&&&&&
(3)各类大手术或手术本身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的,如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4)需要接受大量、快速输血补液的病人。
&&&&&&&&&&&&&&&&
(5)为经静脉安装起搏器提供途径。
6、&&&&&&&&&&&&&&&&
表:引起中心静脉压变化的原因及处理
中心静脉压
血容量不足
补充血容量
心功能良好,血容量轻度不足
适当补充血容量
心功能差,心排出量减少
强心供氧,利尿,纠正酸中毒,适当控制补液或谨慎选用血管扩张药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肺循环阻力增高
用血管扩张药看扩张容量血管和肺血管
心排血功能减低,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血容量不足或已足
强心、补液试验、容量不足时适当补液
7、临床上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主要适用于:
(1)心脏疾病:左心室功能不全,EF&40%或CI&2.0L/(min&㎡);严重缺血性心脏病(近期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严重瓣膜心脏病;书中需要起搏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的(IABP)。
(2)非心脏疾病:多器官衰竭病人(脓毒血症、Shock、ARDS、肝肾衰竭等)
(3)大手术:某些大手术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肝移植、心脏移植、肺移植、胸腹主动脉瘤切除术、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等)。
(4)禁忌症: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右房或右室肿瘤、法络四联症
第十三章 ALI和ARDS
1.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原来呼吸功能正常,由于各种突发原因引起严重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2.ARF的诊断: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吸入一个大气压空气、排除心内解剖分流等因素条件下PaO2<60mmHg,或伴有PaCO2>50mmHg。
3.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由各种非心源性原因所导致的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
4.ALI/ARDS的病因:
肺部直接损伤:
胃内容物误吸
肺部感染(病毒、细菌或毒素)
创伤(肺挫伤等)
吸入毒性气体或烟雾
脂肪栓塞等
肺外间接损伤:
胸部以外的多发性创伤、烧伤
急性胰腺炎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
体外循环等
长期吸入纯氧
5.ARDS的病理改变特征是弥漫性肺泡损伤(DAD),病理改变过程分为渗出期、增生期、纤维化期。早期病理特征为非心源性高渗透性肺水肿。
6.ALI/ARDS的诊断标准:
ALI诊断标准:
PaO2/FiO2≤300mmHg(无论是否使用PEEP)
X线胸片双肺浸润影
肺动脉楔压(PAWP)≤18mmHg或无左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ARDS诊断标准:在ALI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凡PaO2/FiO2≤200mmHg,即可诊断
7.ARDS的治疗原则:消除原发病因、支持呼吸、改善循环和组织氧供,病因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维护肺和其他器官功能
氧合指数(PaO2/FiO2)是诊断ARDS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第十四章 MODS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等急性危重病的情况下,机体短时间内同时或序贯发生与原发病无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临床过程。
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炎性介质过量释放或失控,形成瀑布样连锁反应,导致机体防御机制过度激活引起自身破坏,临床上机体过度炎症反应的表现成为SIRS。
3.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机体在创伤、感染、休克等刺激下释放大量促炎介质引起SIRS的同时,也释放大量内源性抗炎介质,防止或减轻SIRS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但也可发展为特异性的免疫系统障碍,这种状态称为CARS。
4.诱发MODS的高危因素:
持续存在感染灶或持续存在炎性病灶
基础脏器功能失常
复苏不充分或延迟复苏
年龄≥55岁
大量反复输血
持续性高血糖,高血钠,高渗血症,高乳酸血症
使用抑制胃酸药物
5.SIRS的临床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四项中的两项或以上
1)&&&&&&&&
体温>38℃或<36℃,
2)&&&&&&&&
心率>90bpm,
3)&&&&&&&&
呼吸频率大于20次/分或PaCO2<32mmHg
4)&&&&&&&&
白细胞计数>12000/mm3或小于4000/mm3或幼稚细胞>10%
6.SIRS的分期:局部反应期、全身炎症反应始动期、全身炎症反应期、代偿性全身抗炎反应综合征期、免疫不协调期。
7.MODS的诊断标准:
1)&&&&&&&&
循环系统:SBP<90mmHg,并持续1h以上,或需循环药物支持才能维持稳定
2)&&&&&&&&
呼吸系统:同ARDS
3)&&&&&&&&
肾脏:血清肌酐浓度大于177μmol/L伴有少尿或多尿,或需要血液透析
4)&&&&&&&&
肝脏:血清总胆红素大于34.2μmol/L,血清转氨酶在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或有感性脑病
5)&&&&&&&&
胃肠道:上消化道出血,24h出血量大于400ml,或不能耐受食物,或消化道坏死或穿孔
6)&&&&&&&&
血液系统: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或减少25%,或DIC
7)&&&&&&&&
代谢:不能为机体提供所需能量,糖耐量减低,需用胰岛素,或出现骨骼肌萎缩、无力
8)&&&&&&&&
中枢神经系统:GCS评分<7分
第十五章 心肺脑复苏
1.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是研究心跳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2.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指因各种急性原因导致病人心脏突然丧失泵血功能,血液的有效循环完全停止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意味着“临床死亡”开始。
3.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针对心跳骤停所采取的一系列抢救措施,称心肺复苏。
4.心搏骤停的病因:
心源性:AMI、心脏破裂、心导管刺激心内膜引起的室颤
非心源性:意外事件(窒息、电击伤、溺水、自缢),严重中毒,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迷走反射,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低氧血症
5.导致心搏骤停的基本环节:冠脉血流量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
6.心搏骤停的表现形式:室颤、心搏停止、心电机械分离,最初表现以室颤最常见。
7.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1)&&&&&&&&
意识突然丧失;
2)&&&&&&&&
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3)&&&&&&&&
自主呼吸消失;
4)&&&&&&&&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8.CPCR的三阶段、九步骤:
1)&&&&&&&&
基础生命支持:气道控制、呼吸支持、循环支持
2)&&&&&&&&
高级生命支持:药物治疗
3)&&&&&&&&
长程生命支持:ECG、电除颤、判断苏醒可能、脑复苏、加强医疗
9.胸外心脏按压术:病人去枕仰卧于坚实物体上,术者两手掌交叉重叠,两臂伸直,掌根部压迫于胸骨下部1/2中轴线上,施压于胸骨,使成人胸骨下陷3.8~5cm,心脏即受到挤压而将心室内血液排出,当手腕放松,胸廓自然回位,胸腔内的负压使腔静脉血回流于心脏,如此反复,按压频率约100次/分钟,小儿按压120次/分左右。按压、放松时间比:1:1
10.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仰头抬颏法、下颌前推法、清洁呼吸道
11.心脏按压有效的标志:按压时有大动脉搏动;面色由苍白转为红润;可测到血压;瞳孔缩小,出现自主呼吸。
12.心肺复苏时的常用药物:拟肾上腺药和血管加压素、钙剂、碱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及其他。
13.The chain of
survival:早期呼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第十六章 疼痛
1.疼痛: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和情绪上的体验。
2.根据疼痛原因分类:炎症性痛、神经病理性痛、癌痛
3.炎症性痛:生物源性炎症、化学源性炎症所致的疼痛。
4.神经病理性痛:由于神经系统的病变和损伤所产生的疼痛,常表现为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痛。
5.疼痛评估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口述描述评分法、数字评分法、面部量表
6.手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考题)
1)&&&&&&&&
心血管系统:交感-肾上腺兴奋性增加(HR快,外周阻力增加,CO增加,BP升高,导致耗氧增加、心肌缺血,AMI);醛固酮、皮质醇、ADH分泌增加(水钠潴留,CHF)
2)&&&&&&&&
呼吸系统:坠积性肺炎、肺不张、肺感染、呼吸衰竭
3)&&&&&&&&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
4)&&&&&&&&
消化系统:抑制胃肠功能,出现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
5)&&&&&&&&
泌尿系统:少尿、尿潴留、泌尿系感染
6)&&&&&&&&
免疫功能:抑制免疫功能,导致感染、肿瘤细胞扩散
7)&&&&&&&&
内分泌功能:ACTH、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增加,导致高血糖
8)&&&&&&&&
凝血功能: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活性降低,导致高凝状态,血栓形成。
7.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通过一种特殊的注射泵,允许病人自行给药的一种疼痛治疗方式。是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
8.慢性疼痛(chronic
pain):一种急性疾病或一次损伤所引起的疼痛持续超过正常所需的治愈时间,或疼痛缓解后间隔数月或数年复发或反复发作者成为慢性疼痛。
9.癌痛产生的原因:直接由肿瘤引起的疼痛、与癌症有关的癌痛综合征、诊断或治疗过程引起的疼痛、伴随疾病引起的疼痛。
10.药物治疗癌痛的基本原则:
1)&&&&&&&&
尽可能口服给药
2)&&&&&&&&
按阶梯给药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定时定量给药
4)&&&&&&&&
根据患者耐受性,个体化选择药物,个体化滴定药物剂量
5)&&&&&&&&
配合使用辅助镇痛药
11.癌痛三阶梯止痛模式: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选择非阿片类镇痛药(NSAIDs)±辅助药物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或对第一阶梯药物治疗无效者。选用若阿片类药物(可卡因、可待因、盐酸曲马朵)±辅助药物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或对第二阶梯药物治疗无效者。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等)±非阿片类药物±辅助药物。
辅助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安定类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胃肠动力药、通便缓泻药、止吐药、治疗骨转移药物。
12.疼痛的治疗原则:明确诊断,除痛与病因治疗相结合,综合治疗措施,安全有效
13.疼痛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微创介入疗法、心理疗法、手术疗法、其他。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系指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2、& 镇痛: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理方法是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
局部浸润麻醉:是指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一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联合麻醉: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智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消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镇静:镇静是指中枢神经抑制药物作用下,使患者对语言,呛咳反射和一般刺激的反应减弱,但意识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映依然存在。
8、&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称为吸入麻醉。
9、&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为吸入麻醉药。
10、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MAC越小麻醉效能越强。
11、浓度效应:吸入药物浓度(F1)不仅可以影响肺泡药物浓度(FA)的高低而且影响肺泡药物浓度(FA)的上升速度,即F1越高,FA上升越快。
12、静脉全身麻醉药:是指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使人体出现镇静、催眠、遗忘直至神智完全消失的药物。
13、肌肉松弛药:简称肌松药,是指能够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去极化肌松药以琥珀胆碱为代表。非去极化肌松药以筒箭毒碱为代表。
14、麻醉性镇痛药:是指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解除和减轻疼痛,并能消除因疼痛而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药物,其经典代表药物是吗啡。
15、麻醉诱导:在传统上是指患者在接受全麻药之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的这段时间;对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一般指从开始全身麻醉到气管插管完成的这段时间。
16、麻醉维持:是指患者从意识消失到手术或检查结束或基本结束,停止追加麻醉药的这段时期。
17、麻醉苏醒:是指从停止追加麻醉药到患者意识完全恢复正常的这段时间。
18、全静脉复合麻醉:或称全凭静脉麻醉(TIVA)是指经脉麻醉诱导后,采用多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以间断或连续静脉注射法维持麻醉。
19、持续静脉输注敏感半衰期(t1/2cs):表示药物持续恒速输注一段时间后,血药浓度减少一半的时间。
20、困难气道:困难气道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科医生或急诊ICU医生在给病人面罩通气和(或)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是发生困难。因此,困难气道包括面罩通气困难和直接喉镜插管困难。
21、支气管内插管:支气管内插管是将支气管导管置入隆突以下的支气管内以建立单肺或双肺分别人工通气的方法。
22、氧代谢:氧气从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再有循环系统输送至组织器官,并最终被细胞所利用的过程,可分为氧输送、氧供、氧耗三个过程。
23、氧输送:空气中的氧被循环系统输送到利用养的部位—线粒体打的过程成为氧输送,包括肺通气、肺换气、氧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氧在组织中的释放等四个阶段。
24、氧供(DO2):又称总体氧供,是指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组织输送氧的总量。
25、氧耗(VO2):又称总体氧耗是指全身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氧的总量。
26、P50:即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称为P50,是反映血红蛋白和O2亲和力的指标,正常值为26.5mmHg。
27、低氧血症:是指循环中的氧分压低于正常。
28、缺氧:缺氧是指单一器官或组织供氧不足。
29、氧需求:氧需求是指集体组织维持有氧代谢所需氧的总量。
30、氧治疗:氧治疗是指提高吸入其中的氧浓度或吸入气中的氧分压以改善低氧血症或组织缺氧的治疗方法。
31、动脉血氧分压PaO2:是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O2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80~100mmHg,PaO2是判断缺氧最敏感的指标。
32、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血液标本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与最大结合氧量的百分比,正常值为92%~99%。
33、闭合气量:是指从肺总量位一次呼吸过程中,肺低垂部位小气道开始闭合时所能继续呼出的气体量。
34、闭合容量:是指小气道开始闭合是肺内残余的气量,等于闭合气量加残气量。
35、PEEP:即呼气末正压通气,是指借助于装在呼气端的限制气流活瓣使呼气末气道压力大于大气压的通气方式。
36、CPAP:及持续正压通气,是在自主呼吸的条件下整个呼吸周期气道压力均大于大气压力的通气方式。
37、通气机相关性肺炎:是指通气开始后48h出现的肺实质感染。
38、呼气峰压是指呼吸周期中气道内达到的最高压力。
39、气道平台压:是指吸气末到呼气开始前的气道内压力。
40、呼气末压:为呼气末至吸气开始前肺内的平均压力值,自主呼吸情况下应为零。
41、胸肺顺应性:呼吸系统在单位压力下的容积改变称为顺应性,是表示胸廓和肺可扩张度的指标。
42、中心静脉压:是指测定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
43、动脉压:是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44、心排出量:是单位时间内心脏的射血量。
45、疼痛:是一种实际或潜在的与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46、病人自控镇痛(PCA):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注射泵,允许病人自行给药的一种疼痛治疗方式。
47、分娩镇痛:是指采取某些方法以减轻分娩过程疼痛的治疗方法。
48、神经阻滞疗法:是指将局部麻醉药和治疗药物神经破坏剂注射到神经干(从),神经分支,神经节周围或椎管内以组织或破坏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是神经冲动的传导暂时或永久的被阻断以达到消除疼痛的治疗方法。
49、可行走的硬膜分娩镇痛:是指在分娩镇痛时,采用低浓度局麻药联合短效脂溶性阿片类镇痛药行EA或CSEA,既达到镇痛效果,又不会组织运动神经,使得产妇在产程早期能够在帮助下下床活动的镇痛治疗方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醉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