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养生学专业制定一个起居时间表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22:35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作者:邓沂,徐传庚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
文件大小:1847K
中图分类号:R212
所属分类:
购买电子书
纸书:¥28.00
关注官微私信再9折!
下载次数不限,随意阅读。
在线阅读支持设备
此电子书支持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读全书
此电子书支持通过阅读器下载到本机阅读
此电子书支持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读全书
此电子书支持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读全书
此电子书支持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读全书
此电子书支持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读全书
此电子书支持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读全书
电子书简介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阐述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学科概念、发展概况、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介绍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起居养生法、饮食养生法、精神养生法、运动养生法、药物养生法、针灸按摩养生法与其他养生法等;"下篇"为养生的实践运用,主要有因地养生、因时养生、因人养生及其亚健康与中医干预等。
电子书目录
10上篇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12第一章 概论
12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与特点
12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13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4第二节 养生的目的和意义
14一、养生的目的
15二、养生的意义
17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17一、远古萌芽期
18二、先秦奠基期
19三、秦汉形成期
20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
20五、隋唐五代兴盛期
22六、宋金元争鸣期
23七、明清朝成熟期
24八、近现代弘扬期
27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27第一节 生命观
27一、生命的物质观
29二、生命的运动观
29第二节 寿夭观
29一、天年及预期寿命
30二、影响寿夭的因素
32第三节 健康观
32一、西医、中医的“健康观”
34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37第三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37第一节 天人相应,平衡阴阳
37一、天人相应
39二、平衡阴阳
40第二节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40一、形神共养
41二、养神为先
41第三节 调养脏腑,重在脾肾
41一、调养脏腑
42二、重在脾肾
43第四节 疏通经络,和调气血
43一、经络以疏通为要
43二、经络通则气血和
43三、调气机为其关键
44第五节 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44一、正气、邪气及其发病
44二、扶正祛邪,重在扶正
45第六节 三因调养,知行并重
45一、三因调养
46二、知行并重
50中篇 中医养生常用方法
52第四章 起居养生法
52第一节 作息规律
52一、起居有常
53二、劳逸适度
54第二节 着装适体
54一、制装要求
55二、着装适体
55三、顺应四时
56四、增减宜忌
56第三节 房事有度
56一、行房节欲
58二、房事禁忌
59第四节 二便通畅
60一、大便通畅
61二、小便清利
63第五章 饮食养生法
63第一节 食饮有节,寒温适度
63一、食饮有节
65二、寒温适度
65第二节 合理搭配,调和气味
65一、合理搭配
66二、调和气味
68第三节 进食保健,食后养生
68一、进食保健
69二、食后养生
71第六章 精神养生法
71第一节 调养精神
71一、意志坚强
72二、思想清净
73三、精神乐观
74第二节 调摄情志
74一、节制法
75二、疏泄法
75三、转移法
76四、以情胜情法
78第七章 运动养生法
78第一节 运动养生的作用与原则
78一、运动养生作用机理
79二、运动养生应用原则
80第二节 传统健身运动常用方法
80一、五禽戏
81二、八段锦
82三、易筋经
82四、太极拳
85第八章 药物养生法
85第一节 药物养生的作用与原则
85一、药物养生作用机理
86二、药物养生应用原则
87第二节 养生药物举例
87一、益气类养生药物
88二、养血类养生药物
89三、滋阴类养生药物
90四、补阳类养生药物
92第三节 养生名方举例
92一、益气类养生名方
92二、养血类养生名方
93三、滋阴类养生名方
93四、补阳类养生名方
94五、兼补类养生名方
96第九章 针灸按摩养生法
96第一节 针灸按摩养生的作用与原则
96一、针灸按摩养生作用机理
98二、针灸按摩养生应用原则
99第二节 针灸养生常用方法
99一、针刺养生法
101二、艾灸养生法
103第三节 按摩养生常用方法
103一、常用按摩手法
106二、常见部位按摩
111第十章 其他养生法
111第一节 养生气功
111一、气功养生的作用与原则
112二、养生气功方法举例
117第二节 养生膏滋
118一、膏滋养生的作用与原则
118二、养生膏滋的制作与使用
120第三节 其他养生
120一、拔罐养生法
121二、刮痧养生法
122三、耳穴贴压养生法
126下篇 中医养生实践运用
128第十一章 因地养生
128第一节 地域环境与养生
128一、地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29二、地域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129三、主要地域环境养生保健
137第二节 居住环境与养生
137一、风水与居住环境
137二、住宅环境与养生
139三、室内环境与养生
144第十二章 因时养生
144第一节 时间气候与人体
144一、时间与人体的关系
145二、气候与人体的关系
147第二节 四时养生的方法
148一、春季养生
149二、夏季养生
151三、秋季养生
152四、冬季养生
154第三节 一日养生的方法
154一、一日生活起居
155二、一日饮食调养
158第十三章 因人养生
158第一节 不同年龄的养生
158一、胎孕期养生
161二、少儿期养生
164三、青少年养生
165四、中年期养生
166五、老年期养生
168第二节 不同性别的养生
168一、男性养生
169二、女性养生
172第三节 不同体质的养生
172一、体质差异形成原因
173二、常见不良体质养生
177第四节 不同职业的养生
177一、体力劳动者养生
178二、脑力劳动者养生
179第五节 不同部位的养生
179一、颜面养生保健
181二、头发养生保健
182三、五官养生保健
185四、颈部养生保健
186五、胸腹养生保健
187六、腰背养生保健
188七、四肢养生保健
192第十四章 亚健康与中医干预
192第一节 亚健康干预的意义和原则
192一、亚健康干预的意义
193二、亚健康干预的原则
194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
194一、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
195二、中医干预亚健康的优势
196第三节 中医干预亚健康的方法
196一、亚健康状态基本证候
197二、亚健康状态药物疗法
198三、亚健康状态非药疗法
202参考文献
请登录后再提交评论。
移步客温馨提示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6:07:04 来源:
研究学,如果与西医的个体保健相比,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它的超稳定,一个在《老子》、《内
研究学,如果与西医的个体保健相比,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它的超稳定,一个在《老子》、《内经》等古籍中已基本构成的体系竟沿用了两千多年而无重大的改变和发展,而在这两千多年中我们跨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数种社会形态。更让我们奇怪的是,当代文献对这种现象没有引起丝毫的关注和讨论,似乎社会变化对养生学不产生任何影响,或者说,学对一切社会通用。   如果我们认为社会环境对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话,那么无需过分寻找根据,我们就可以肯定上述影响必然存在,而且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更为显著。《养心要语》的养生观点是,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在营养匮乏的古代,胖是健康和幸福的象征,而在今天,人们却为如何而发愁。因此,研究现代社会对古老的中医养生学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中医养生学如何适应这种影响而发展,肯定是必要和非常有用的,对中医养生学研究来说,它应该是以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本文的内容,正是作者对这一主题的初步探索。  一、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从医学革命角度来说,现代社会是指处于第二次卫生革命阶段的社会。在我国,第一次卫生革命虽未彻底完成,但从总体情况、从城市、从农村的长远趋势来看,完全可以说已进入第二次医学革命时期。  从中医养生学产生的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有如下变化  1.病因和病种、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因素);病种(、)─→文明病(心脑血管病、恶性、慢性退行性病变、肥胖病、、消化性等)。  我国城乡的前三种死因(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已与发达国家相同,而这三种死因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别为47.6%,43.2%,45.2%。  2.心理状态─→紧张。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脑力劳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加强、信息量变大、生活和交通空间拥挤,人际关系复杂,这些都是造成现代人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根源。   3.体力活动─→少。随着工业革命、城市化、信息革命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办公、交通中的繁重体力劳动被代之以按钮式工作,过着一种惯于久坐的生活。  4.营养─→过剩。加上体力劳动减少造成的营养消耗减少,使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维生素过多症等有关疾病明显增多。   5.健康要求、长寿(生物学观点─→不仅没有躯体的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WHO 定义)这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   6.养生保健对象─→老年、中青年并重。因为中青年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提高、现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身上最为突出、心身疾病年龄前移、同时老龄社会已成普遍现象。   7.欲望观─→享乐。对物欲、肉欲、情欲、精神欲望等的追求和享受已不再被看成是罪恶,而认为是应该的。与健康有特殊关系的烟、洒、毒品嗜好也泛滥成灾。  8.自然观─→改造自然。现代社会对大自然的改造成绩,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不受自然因素干扰的良好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改造过于快和激烈,人类难于很快适应而影响健康,如电视病、空调病、电脑病、噪音和电磁危害、高楼、星期一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等。   二、社会变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诸因素的变化,使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发生重要改变,在认识这种改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可使中医养生学避开劣势,发挥优势,以固有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的个人保健中产生更大的作用。  1.病因病种变化的影响。中医养生方法有如下各类、起居有常、慎七情、节欲、动功、静功、药物养生、食品养生、玩物养生。显然,这些方法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恰好针对了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疾病。实际上,中医养生方法对古代社会的主要病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反而作用不大,因为它们主要是由环境,生物因素引起,必须以公共卫生来预防。  中医养生学必须,发扬优势,致力于研究现代行为,如、狭小居住空间、求职、求学、办公室、竞争、出差、旅游等等。第二,改变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行为养生法,如《内经》……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现代发式和居住空间都不适于此。第三,研究中医养生法对现代疾病的作用。  2.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中医养生学主张精神应该弛缓,《道德经》,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之未孩,儡(系字底)儡兮,若无所归。《内经》。一方面,这种养生法能对现代心理起调节平衡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养生法在中医养生体系中是与生活态度联为一体的,这在现代社会中又行不通。  所以,第一,作为一种技术,中医养生学应对精神弛缓方法加以完善和扩大运用,如对运动员施以静功,使其加快恢复;在工厂中设精神松弛室,平衡工人的神经张力。第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中医养生学不应对此加以提倡。  3.体力活动变化的影响。因为一般的中医养生体育方法都是低运动量的,如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等,运动量大的武术则不列入中医养生学范畴,所以难以预防由运动量过少带来的现代疾病。  在不影响其它特色的情况下,可尽量加大中医养生体育的运动量。  4.营养变化的影响。中医养生学是主张抑制食欲的,《饮食箴》,父母遗体,以口伤身,滔滔皆是,……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孙真人枕上记》,晚饭莫教足。第一,这种观点方法对减少现代人的食量有正面作用。但第二,这种观点方法以牺牲人的饮食享受为代价,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第三,它的典型表现--素食对健康弊大于利。第四,中医养生方法运动量的不足又加剧了营养相对过剩。  必须寻找既能满足人的饮食享受而又减少营养摄入的饮食方法,同时加强中医养生体育的运动量。  5.健康要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不利。中医只强调心理平衡、忍让、无欲的消极一面,不提倡积极的心理,而且强调出世,把世俗之事看成妨碍健康的一大根源,《庄子》,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内经》,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   中医养生学应提高自己的健康标准,把社会中的人和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看成健康心理状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6.养生保健对象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的主要对象是老人,这从中医养生方法的保守心理、慢节奏、低活动量上可看出来,专门的寿老论述在其体系中占有一半以上篇幅,对养生好坏的最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长寿,是否出现衰老征象。《内经》,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又说,养生最好的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其次至人,也益其寿命而强者。其次圣人,亦可以百数。其次贤人,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这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是极为有用的,但对中青年养生就不甚适合。   中医养生学应结合现代老年人的特点如年龄更大,退行性病变多,子孙少,单独生活多,渴望参与社会等进一步完善老年养生方法。同时加强对中青年养生方法的研究。  7.欲望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是全面禁欲的。《内经》,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虽对现代人的某些过度纵欲有规劝作用,但以牺牲欲望享受代价来求得健康,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其次,过度的禁欲实际上有碍健康。  中医养生学应该,把禁欲看成是享乐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全部。第二,寻找有益享乐来代替不良纵欲。第三,研究对特殊不良嗜好如烟、毒、洒的戒除方法。  8.自然观变化的影响。中医养生学主张顺应自然。《道德经》,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吕氏春秋》,必法天地也。这种方法能为人类在自然环境急剧受到改变,难以迅速适应的情况下,提供心、身的平衡。但同时,改造自然对人类健康利多于弊,它是必然的进程,而须应自然只起补充、调节作用。  中医养生学应研究各种适应不良病症,用顺应自然方法加以预防;同时,改变自然一词的含义,对新的自然──人造环境进行研究。并摒弃那些由于环境改变而变得不切实际的顺应自然养生法。  如果要对中医养生学的特征做出概括的话,消极和封闭是恰如其分的词汇。古代社会文化也是消极、封闭的,现代社会文化则是积极、开放的。这样,中医养生学与古代社会文化、古代健康要求是同一的,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养生方法、观念可用于做人、学问、政治之中。而中医养生学与现代社会文化、现代健康要求是互补的,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养生方法、观念不能用于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在保健中也不占主导地位,只是起平衡作用。这就是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总的地位。  中医养生学要在现代社会中适应新的地位,主要是靠发挥固有优势,而不是靠变缺陷为新的优势。这是因为能够克服中医养生学缺陷的新养生学──西医的个人保健学已在迅猛发展。这种情况下,中医养生学只能追求与西医个人保健学的互补而不应追求自身完备。  本文的主题是,中医养生学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是应该改变,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现实而不是古籍,在这里,只出世不入世的养生观点是不适用的。至于具体的观点,本文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开拓健康之路(上卷) 1987 【2】林乾良等 养生寿老集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原稿成文时间日。发表 成都 1989/3 正式论文,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1990(5),中医学与辩证法 1989(2)。
更多【】栏目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阅读
万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内容:病情描述:
曾经治疗情况:
注:您的内容越详细,医生回复就越准确
()()()()()()
快速提交您的问题 专家100%为您解答
健康网微传媒
打开微信扫一扫
关注久久健康网you have been block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定时间表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