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华侨伤骨科医院骨科李也白的儿子

当前位置: > 医院动态 > 医院新闻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育英论坛“国际转化医学大会”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
本文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布 编辑:党办 汪青青
浏览:1075
10月17-20日,2014育英论坛——国际转化医学大会系列学术活动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顺利启幕。11月1-2日,本次大会的开幕式和我院转化医学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势必作为本次的活动最为重要的环节,将整个大会推向高潮。
会议邀请了近百名国内外颇具盛名的医学专家出席并作专题讲座,设主旨演讲、麻醉危重病疼痛医学、儿科学、呼吸病学、环境医学、围产医学、骨科学、心血管病学、肿瘤学、代谢病学、影像学、肾脏病学、生殖医学和神经病学等版块。
本次大会,旨在针对目前医学临床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和知识更新专题讲座,更好地推进中国转化医学的发展,从而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促进多学科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医疗新模式的推进。
借助此次国际医学转化大会的机会,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骨科荣誉的背后。
“骨”上圣手——传承 创新 超越
昨天晚上11点多,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骨科徐华梓主任发表的状态:一组多个手术间里医生们在无影灯下进行骨科手术的照片。他配的文字是:都这个点了,应该是年青人迪厅狂欢,情侣们耳鬓厮磨,家长们拥着孩子讲童话入眠时。可是,手术室内,所有的骨科手术间仍灯火通明,早上开始的手术连台至现在。早上我还在对麻醉主任说禁止“红眼”手术,身体健康第一。我已脱下手术衣喝口水,可我的同事们仍然在忙碌,为了什么?我的兄弟姐妹,请歇一歇吧!
应斌宇副院长也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徐华梓的这条状态。应院长的解读是:一个令人尊敬、将解除病痛视为使命,忘我工作、不懈追求的特殊群体:……难道还不明白,为什么骨科会这么强大?
为什么骨科会这么强大?这个问题正是我采访徐华梓主任几天来一直想寻找的答案。
答案一:博采众长,强强联手
10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2014育英论坛之骨科发展论坛”,见证了我院骨科与当今我国骨科领域的领头羊——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强强联手。
此次,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亲自率领27人团队参加我院论坛,就骨科亚专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积水潭医院的骨科历史悠久、大师辈出,在会上,双方充分交流了宝贵经验和创新理念,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对我院的学科建设成绩予以了高度赞赏。会上,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就人才培养、新技术和科研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温州医科大学瞿佳校长、我院朱雪琼副院长出席了论坛。此次强强联手,势必对我院骨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主任认为,学科要发展,必须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我院骨科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科、医疗技术、科研等的创新发展。作为我院创院初期就存在的团队,骨科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几代人的努力,骨科团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在浙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已名声在外,病人络绎不绝,也就有了本文起始所描述的骨科医生夜半忙碌的场景。
答案二:薪火相传,长江后浪推前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骨科李也白主任等先辈创立了创伤、手外与骨病三个专业,骨科医师有了专业侧重方向,使我院骨科在浙南地区声名鹊起,并培养了一批又影响力的骨科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池永龙主任挑起了学科建设的重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设立了创伤、手外、脊柱、关节、小儿骨科、骨病专业,并将学科建设作为科室发展的动力来抓,以脊柱、手显微外科专业为突破口,成功完成了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任务,使我院骨科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以我院骨科池永龙教授领衔的科研项目“微创脊柱外科新术式”,问鼎素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骨科团队的这一系列新技术中,“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上颈椎系列经皮内固定技术”、“经皮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内窥镜下前路寰枢椎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技术”、“小切口后路270°减压重建技术”等五项技术均为国内外首创。这些新技术以尽量小的创伤创造了尽量大的治疗效果,克服了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痛苦多、恢复慢、费用高的缺点。该系列技术已在全国36家医院实现推广及运用,让数以万计的病人和家庭受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以徐华梓主任为首的骨科团队从李也白教授、池永龙教授手中接下骨科传承发展的重担。坚持人才梯队建设和学科发展,尤其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优化骨科学科梯队。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院骨科共中标六项,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其中五项项目的负责人为骨科青年人才。骨科人才梯队在多年构筑下日趋成熟完善,确保了学科可持续发展。目前,我院骨科团队在国际学术组织共有7人任职,在中国医学会各分会及学组中共有14人任职。科室定期选派成员出国进修、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访交流。
现我院骨科涵盖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外科、整形外科、肿瘤骨病、关节、小儿骨科、肿瘤、足踝、运动医学等众多亚专业。是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年手术达一万多例,其规模和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
答案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每一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都是为了让为广大群众享受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
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畸形,并可影响心肺功能,严重者甚至导致瘫痪。上世纪八十年代,矫正脊柱侧凸尚在使用哈鲁氏棒,CD技术虽然出现,但仍然仅限于将椎弓根螺钉用于下胸椎,对上胸椎畸形只能使用钩子,畸形的矫正力有限,易脱钩。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早在我院骨科池永龙教授研制出“多钉固定撑压器”,并首先采用了“经椎弓根多钉固定矫正脊柱侧弯”手术方式,打破了以往认为上胸椎是“禁区”的传统认识,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上胸椎的人。经临床十余例应用,平均矫正率从50%提高到70.5%。这一新技术,大大减少了手术中的出血量,免除了患者术后长达半年之久的打石膏卧床之苦,术后24天后即可下床活动,使“驼背人打直”的童话成为现实。
答案四:科研求创新,临床再提升
我院骨科实验室拥有2200㎡科研用房和总值2000余万仪器设备,科研人员30余名,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骨科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微创骨科为特色,主要研究骨科微创基础与临床问题,研发骨科微创器械与材料。2013年骨科实验室获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资助。每年开展新技术20余项,获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影响因子53.3),柳叶刀杂志发表2篇,其他SCI收录5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60余篇。主编出版《脊柱微创外科学》等专著,参与编写专著18本,微创系列研究成果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正如徐华梓主任所说,“发展是硬道理”,今后,骨科将继续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完善骨科内涵建设,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
答案五……
我们坚信,骨科团队还会给我们更多成功的解读,我们更坚信:一代又一代的骨科人,将在不断的传承、创新、超越中,将骨科的这片大好“江山”打造得越来越美!
(党办 汪青青)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vered.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16版:安平坊
 本版要闻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好医生专访
手外科女医生的 华丽转身
美丽的事业可以更专业 对附二医整形美容中心副主任李晓阳来说,身上有着太多惊艳的元素:父亲是温州骨科创始人李也白,母亲是附一医妇产科主任林凤姑;她是温州手外科领域第一位女医生,成功挑战了手显微外科方面的一个个疑难病例。如今,她又从骨科华丽转身到整形美容,为求美者精雕细琢美丽。 □晚报记者 胡海珍 “微雕高手”: 左手精准,右手精致 记者见到附二医整形美容中心副主任李晓阳时,她正被几个中年求美者围住。她们是从丽水赶过来的,打开手机里朋友的照片说一定要找李医生割眼袋,因为朋友的眼袋就是她做的,让人看不到任何手术的痕迹。只是她们有所不知,坐在她们面前的这个谦和、耐心的女医生,其实是温州手显微外科的佼佼者,割眼袋这类手术对她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和其他骨科手术不同,显微镜下的一台手外科手术,更像是一次“微雕”:通常血管只有1~2毫米,在显微镜放大10倍下手术。在看似普通的清创伤口、吻合血管中,讲究的是思维缜密、刀法精准、缝合细致。 正因为有着强大的外科背景,李晓阳手里的整形美容就带了一种特性:既有外科的精准,又有整形美容的精致。前不久,有个中年患者由于喝醉酒被卷到电梯里,造成鼻翼缺损。李晓阳给他做了精致的“微雕”:取患者的耳尖上带血管的组织,填补到鼻翼缺损处,还一根根地把各自的血管接上,形成鼻翼自然的弧度。修补了3次后,该患者的鼻部居然恢复至接近正常人,如果不细看,大家根本不知道他的一侧鼻翼是后天“拼接”上的。 从手外科到整形美容 很多人不理解,作为骨科领域少有的女医生,同时又是温州手外科领域第一位女医生,李晓阳在手外科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还会转行去搞整形美容呢? 对此,李晓阳认为这是水到渠成的。附二医骨科是浙南地区知名的专科,每年那里都会接收到很多创伤病人。但是她发现,除了针对骨科疾病进行治疗外,涉及到疤痕整形、常规修复、畸形矫正等问题,骨科医生往往无从下手。而在国外,手外科就是整形外科的一部分。另外,在整形美容方面,女医生比男医生更有优势:更能保证女性求美者的私密性要求,女医生更善于沟通。于是,2005年,她去上海九院师从国内著名整形专家李青峰教授、董佳生教授,整整进修了一年的时间。 在进修时,她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整形美容医生的特质:她在学习的第二个月就能上手独立完成美容手术。当时边上一个从外科转行过来的同学很不服气,因为他都学习了半年,老师还没有让他单独承担美容手术。老师是这样回答:李晓阳的显微外科手术基础很好,做整形美容绰绰有余。 美丽代言人 与“微雕”艺术 李晓阳不仅手外科手术做得漂亮,其实她人长得也漂亮,在外科医生本来就稀缺的手外科,更是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线。但成为整形美容医生后,越来越多的熟人每次碰到她,都会忍不住问:最近是不是做了微整形? 对此,李晓阳都会笑而不否认。虽然天生丽质的她很少做微整形,但这样的问话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褒奖:说明她所从事的美丽事业令人赏心悦目,同时又是无痕的。而她周围的亲朋好友其实也都受益于她的“锦上添花”:一个个都做了微整形,变得越来越漂亮、年轻。她很开心自己能够成为温州女性美丽的风向标和代言人。 她的父亲——温州骨科创始人李也白也鼓励她,有显微外科的尖端技术打底,干整形美容这行的前景将更广阔。李晓阳更加坚定了把这项美丽事业进行到底的信心:美丽事业也可以更加专业!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浙ICP备B2- 国新办发函2006.78号 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温州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提供技术支持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报刊:
新闻查找:
0){$('#word')[0].value='site:wzdsb.net '+$('#word')[0].document.searchform.submit();}" />
| 新闻热线:6
池永龙:在脊柱上“微雕”
类别:40温州学人 | 已有 0 人阅读 评论数
采访对象:池永龙 微创脊柱外科专家
浙江省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温州医学院骨科研究所所长
温州医学院附二医主任医师 教授 博导
(简称池)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简称金)
摄影:陈莉莉  早春的江南,依然天寒地冻。北京捎来的喜讯,如同一枝报春的红梅,给了温州一份暖意。2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州医学院池永龙教授领衔的科研项目“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那天,池永龙登上了领奖台,捧回了特大的证书。  这是我市科技工作者第二次获得的科技最高奖项。此前温州医学院瞿佳、管敏鑫于2007年也获得此殊荣。  池永龙日出生在市区一普通工人家庭。小学就读于巽山小学,初中就读于温四中,1964年从温州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到农场劳动,1970年进温州医学院附一医任骨科医生。  1987年他率先提出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理念和技术,打破了世界上对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禁区”的认识,从而使国内外的脊柱畸形矫正手术方式以他的理论为基础得到认可。1997年又率先在国内提出脊柱外科微创理念和技术,被公认为我国脊柱微创外科的开拓者之一。1998年以来,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在国外著名的《Spine》、《Eur Spine》及《Bone and Joint Surg》等专业杂志发表30余篇论文,并由SCI收录。另外在国内《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发表150余篇论述文章,并撰写了《脊柱外科的微创意识、微创观念和微创技术》、《我国脊柱微创外科的今天与明天》等10余篇指导性述评和专家讨论文章。2006年主编出版我国首部《脊柱微创外科学》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他参编15部学术著作。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6项,获国家专利4项和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兼任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中华骨科学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等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常务编委、《脊柱外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编委。1994年获终身国务院特殊津贴。  领奖后的第二天,池永龙就从北京飞回温州。池永龙的办公室位于附二医14楼,一进门便看到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证书,摆放在办公室一张坐椅上,旁边簇拥着鲜花。整个办公室洋溢着获大奖后的喜气。当我进门时,电视台的记者已捷足先登。  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  金:捧回这样的大奖很不容易,是对您多年来在手术室无影灯下,用柳叶刀在脊柱精心“微雕”的肯定,也是对您开创的“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的最高奖赏。面对今天的鲜花和荣誉,此时此刻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池:其实,这是集体的荣誉。到北京领奖我是代表课题组去的,我仅是牵头人。我们课题组有9个人组成,这是9人的荣誉,每位课题组成员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贡献。其实,不仅是课题组的9人,而是我们骨科160多位医生和护士的贡献,应该说是大家的荣誉。这次获奖,说明温州医学院附二医骨科的成就;说明我们有一个团结、和谐,能战斗的团体。  获奖、荣誉,仅代表过去,我们要从零开始,今后我们要瞄准新的目标,增大科研经费投入。这次我们总共获得了100万元奖金,将作为科研经费投放到今后的科研项目中去。这就是我此时此刻想说的。  金:你们的科研项目——“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是否为一门新的技术?与传统手术有什么不同?您能介绍一下吗?其社会价值是什么?  池:现代外科微创化是外科发展的方向,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微创外科是通过微小创伤或入路,将特殊器械送入人体内部,完成对人体外科手术的操作,比较传统的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就我们骨科来说,传统脊柱疾病手术是大切口、大暴露,以损伤人体的组织为代价。如上颈椎疾病的患者,手术时要切开下颌骨,处理上颈椎病变组织,患者术中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剧烈疼痛,巨大疤痕影响容貌。而脊柱疾病采取微创手术,创口小,一般只需开1厘米左右的切口,而且失血少,功能恢复快。恢复最快的脊柱微创手术可做到当天站立起来行走。目前脊柱颈椎病、腰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发病率很高,使用微创手术后,可大大降低病人的痛苦。可见微创手术的前景十分好。  当然,脊柱疾病微创手术是以传统手术为基础的,传统手术处理脊柱疾病的原则永远适应于微创脊柱外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并非完全替代传统脊柱外科技术。传统脊柱外科手术水平并不代表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水平,而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可以推动传统脊柱外科的发展。  走在微创手术领域前沿  金:“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真给社会、给病人带来福祉啊!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微创脊柱外科这个课题的,技术难度高吗?关键是什么?  池:1987年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之后推广到腹部外科、妇产科、心胸外科等。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想,为何骨科不可引进一试呢?1993年又看到世界首次腔镜技术运用到脊柱外科临床的报道,于是开始了这一课题的设想研究。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如入路切开点的选择和操作步骤的确定等。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并汲取国内外已开展的胸腔镜技术经验,对我们的设想不断进行改进,取得了突破。1997年我们提出了“扩大操作口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理念,并获得了国内首例成功,使我们的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999年,我们从解剖和影像学上研究着手开创经皮穿刺内固定操作技术,在国际首先报告该技术,创建的“经皮穿刺治疗上颈椎疾病”技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至今,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500多例高难度手术。  金:你们的课题获得了国家大奖,是不是说明你们的技术水平处于前沿领先地位?目前国际上这类技术的前沿水平如何?可与他们相媲美吗?  池:纵观国内和国际微创手术领域前沿,可以说,国内与国际的水平是并驾齐驱不分伯仲,甚至可以说,国内某些技术还超过国际。比如2000年我们在国际上首例实施的“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方式、“经皮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微创手术、“经皮穿刺前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手术、“经皮穿刺与内镜辅助下松解复位植骨治疗上颈椎脱位”等6项新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新技术先后在国外著名的《Spine》、《Eur Spine》及《Bone and Joint Surg》等专业杂志上首次报道。  另外,现在国外医疗器械的进口渠道畅通,不少医院陆续引进国外先进医疗器械,从而给患者带来了福音,提高了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病痛。因此,可以说,现在我们的某些微创手术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努力让心中有了底气  金:可以说,如今温州骨科外科水平已经达到或者领先于国际水平,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当年你们的老主任汤邦杰、李也白教授创立了浙南骨科,用现代骨科技术改变了当初民间传统的接骨技术。请问当年您选择骨科作为专业是否与他们有关?  池:我是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分配到骨科的,我也喜欢。骨科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也许是我身体好、力气大,当时李也白老师指名要我的。  我读大学时,正值“文革”。1969年先到嘉兴一部队农场劳动。直到1970年才回归医学专业,开始时在温医附一院骨科。第二年6月,我被派往杭州浙医大附属二院进修。进修期间,我十分珍惜,很用功,白天门诊临床,晚上钻进图书馆翻阅资料。这时我发现了国外编著的达巴马《骨与关节脱位治疗图谱》一书,对我们的专业很有价值,我爱不释手,于是决定手抄!因此,每天不到凌晨一点不会去睡觉。我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抄下了全书的文字和配图。好厚的一大摞啊,我至今一直带在身边。  那时教材少,天津医学院编写的骨科讲义也很珍贵,内容丰富实用,理论和实践双赢。我们几位进修医生便分工一起刻蜡纸誊写了9本。进修的那一年,我抄了10部相关著作。  也许是这些努力,使我心中有了底气。1982年,附一医骨科整体搬迁至附二医,我也就在附二医扎根了。  金:听说在“微创脊柱外科新术”研究之前,您已经发明了一种矫畸新器械,将脊柱侧弯病人的矫正率从当时国内外平均的50%提高到70.5%,推进了我国脊柱矫正的技术水平。是这样的吗?  池:是的。过去医学界一直认为第8胸椎以上是椎弓根螺钉固定操作的“禁区”,不能用器械固定。1987年我们首先采用了“经椎弓根多钉固定矫正脊柱侧弯”手术方式,打破了“禁区”,开创了脊柱畸形三维矫正的先河。这一新技术,大大减少了手术中的出血量和免除术后长达半年之久的打石膏卧床之苦,使 “驼背人打直”的童话成为现实。  因此,这一成果1990年获得全国中青年骨科组稿大赛唯一的特等奖。1992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首先报道,1994年获得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奠定中上胸椎椎弓根置钉的基础理论,至今国内外的脊柱畸形矫正手术方式仍以这一理论为基础。  骨科40多年付出许多  金:您曾担任医学院附二医第一任院长,这是一个行政事务很繁忙的职务,那么您的研究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家人对您的研究支持吗?  池:我从事骨科已经40多年,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腔热情。1986年开始,组织要我担任附二医院长,我无暇抽空从事专业的研究,心中不是味道,1990年便打报告辞职。十分感谢组织的理解,辞掉院长后我便一心一意从事科研,不然附二医也许没有今天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吧。  科研是艰苦的,要付出许多。记得在试制CYL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时,家中的住房条件不好,一家人挤在20来平方米的蜗居里,夏天挥汗设计,夜晚画图纸,幸亏在温州大南机械厂厂长陈国忠的帮助下,得到了成功,也获得了专利及几个大奖。  我很感谢我的妻子,她是我大学同班同学,为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承担了家中的一切事务。我儿子出生时我还在杭州进修,没在她身边,回来时儿子都会笑了,我深感歉意。  金:是啊,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如今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个里程碑。能说说您今后的新计划吗?  池:做一名优秀的脊柱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及牺牲精神。微创手术是在X射线下操作的,可是X射线是会积累的,长期的操作将影响医生的健康。所以,我们医生是将健康送给患者,把痛苦留给自己。  为此,我们要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减少X射线的副作用。今后微创手术将由机器人操作,不仅不担忧辐射,而且更加精确。如今飞船都可上天了,机器人技术也日趋成熟,机器人微创手术定能实现。  (此稿采写中得到温州医学院外科学重中之重学科办公室时亚平的帮助,顺致谢意)
40温州学人
已有 0 人阅读 评论数
Copyright &copy 2008 - 2009 wzdsb.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论坛客服热线:0577 -  订报发行热线:8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出处&&QQ客服:&& &当前位置:>
> 科室简介
作为骨科的基础专业,创伤骨科的历史也就是温医骨科50年的历史。他的绌壮发展成为各专业分支的摇篮。现在,我院创伤骨科已从上世纪建院时的创伤专业组发展为拥有三个病区的共120张床位的创伤专业科室。近年来,又在科内分出普通创伤、足踝、运动医学、儿童等专科,专业上的细分和提升为我院骨科顺应潮流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创伤骨科年住院病例手术量已达三千余例,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更新,手术技术和方法的改进紧跟世界水平。科室注重学术的交流与学习,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各项学术活动。科室人才梯队逐渐形成,现有高级职称医师10余名,主治及住院医师20余名,学科带头人郭晓山主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尤其在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和治疗上走在学术的前沿。郭晓山、陈华、洪建军、杨雷等主任在国内多个学术团体任职,科室还负责温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每年培养骨科研究生20余人。继承老一辈专家的精神,注重科研工作,科室拥有生物力学,足踝、运动医学、数字及细胞省重点实验室,每年申请省、国家课题基金多项,在国家及SCI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多。使科室真正做到临床、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地发展。
回顾我院创伤骨科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一、西医骨折治疗理念引进,手术治疗骨关节损伤的初级阶段。主要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1958年温州医学院创办成立了温州医学院附属温一医院,由汤邦杰任外科教研组主任,创建了骨科门诊和病房。1961年由李也白主任从上海中山医院骨科进修回一医,和汤邦杰主任一起开展骨科工作,在浙南地区率先开展西医骨折治疗,冲击了传统的伤科治疗。60年代,西医骨折治疗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急救处理成为主流。当时骨科床位16张。骨折的治疗从原有伤科的夹板固定,增加了石膏固定和牵引治疗,并逐渐开展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固定器械主要以普通钢板、克氏钉为主。72年开展我科首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975年由池永龙主任设计的“牵引加压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率先开展我省器械外固定的治疗。随后又研制和开展了髌骨、锁骨、骨盆等外固定治疗,创造了自己的外固定器械。到70年代末,骨科床位已扩展到32张,收治病员仍以创伤为主。
&&& 二、手术治疗骨关节损伤全面开展,骨折内、外固定相辅相成。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床位48张。骨科病人的收治仍以创伤为主,手术治疗骨折已被医生推崇和病人接受,但骨折固定器械尚相对落后,普通钢板、梅花针、三刃钉仍是当时长管状骨和股骨颈骨折固定的主要器械,人工股骨头置换逐步开展。池主任等自行研制的骨延长器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器械的限制,关节周围和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成为当时的难题,术后多数病例需加石膏外固定和辅助牵引制动,关节功能恢复慢。
三、AO内固定理念的全面应用阶段。主要在上世纪90年代,骨折固定以AO内固定理念为主,即:解剖复位、加压固定、保护血运和早期活动。国产加压钢板、有限接触钢板、梯形钢板广泛应用,当时进口钢板,交锁髓内针尚未引进我院。此时外固定支架在胫腓骨骨折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对于开放性骨折,支架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钢板外露和骨外露的发生,减少了骨折的感染率,促进了骨折的愈合。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骨缺损的治疗也得到提高.此时,骨科床位已扩展到100张,其中创伤床位60张,科室开始规范化发展。
四、BO(生物接骨术)理念逐渐形成手术以进入微创阶段。时代进入21世纪,以AO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外骨科固定器械进入我院,使骨折的治疗更加优化。但此时国外骨折治疗理念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在发现AO内固定的缺点后,在其基础上逐渐发展了以“减少骨折端血运和软组织的干扰,不追求非关节内骨折的严格解剖复位,注重长度、旋转、轴线的排列,保留骨块血运,采取间接复位或小切口复位固定和远离骨折端固定技术”的生物学固定技术,即骨折固定的BO理念。带锁髓内针、LC-DCP、LCP、LISS、空心加压螺钉技术广泛应用于相应骨折的治疗。骨盆骨折、髋臼骨折手术增多。我院较早开展的骨盆环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技术,小切口下粗隆骨折DHS和经皮近端髓内针内固定、小切口和经皮复位跟骨骨折内固定技术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以及在其它骨端骨干骨折治疗中的MIPO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增加了伤口美观。至2006年,创伤科增至三个病区,床位120张,分出运动、足踝等亚专业组,将儿骨纳入创伤科管理.今年底,创伤骨科将扩张至四个病区,加上各病区加床,预计将达到200张床位。
目前,创伤骨科建设已初具规模,人员梯队逐渐完善,专业分支更加细化,治疗理念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相信在创伤生物力学研究,骨科内固定器的设计和改进,骨盆等四肢微创手术技术的再开创和应用,生物接骨术的应用和发展,骨不愈合的治疗,创伤显微、修复重建,运动、足踝等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 & 我院创伤骨科接受浙南闽东地区危重及普通病人的救治,病员辐射台州、丽水、福鼎多地。竭诚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就诊,我们将以最成熟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最诚挚的态度为大家服务。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vered.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州最好的骨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