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输液泵和注射泵的区别四瓶水注射费要23合理吗

人民日报:医疗服务价过低 输液注射费不值个烧饼钱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袁晴
  住院一级护理每天仅9元,比做次美容便宜得多;医生出诊费几元,CT检查费几百元……医疗服务价格的比价不合理,已成为医疗行业的普遍现象。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发出新一轮价格改革攻坚的信号。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8号文)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体现医生劳动价值,该涨价的地方要涨。但同时,在居民慢性病负担重、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也不能一涨了之。合理的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喊了十几年的改革难题究竟该如何破解?
  ——编 者
  医疗服务价格过低,医生劳动得不到体现
  输液注射收费一次2元,不值一个烧饼的钱
  最近,北京市朝阳区的周女士去三甲医院做了一次胸部CT。她看到收费单据上写了6项收费内容,包括检查费、全身平扫、螺旋CT、卫生材料费等,总共894.9元。由于医保实时结算了500多元,周女士没有花太多钱,但是其中610元的检查费,相对于7元挂号费来说显得过高,把她吓了一跳。“挂号费就是医生提供诊断服务的费用,检查费是挂号费的八九十倍,显得医生的服务远不如医疗设备的检查值钱似的。”她说。
  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20元,人均卫生总费用2586.5元,实现连续多年上涨,并跑赢GDP。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医疗费用都在上涨,检查费、药费节节攀升,而挂号、手术、护理等费用多年未变,价格都在几元、几十元。
  这正是我国医疗价格的现状——服务价格过低,而药费、检查费趋高且不断推高看病费用,并导致以药补医现象如甩不掉的牛皮糖,牢牢把控着医疗服务的局面,成为医改的一道难题。
  哪些医疗服务价格偏低?主要是护理费、手术费、床位费、诊疗费、中医等技术劳务性服务项目。一名儿童医院护士长告诉记者,输液注射收费一次2元,加上观察费共12元。“就说输液吧,每名护士起码经过两到三年培训才能独立操作。这样一种需要严格训练的复杂劳动收费定价才2元,还不值一个烧饼的钱。”她自嘲道。
  2元的静脉输液费,还不是护理项目中最低的。记者查看了北京市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发现皮下、肌肉注射0.5元,皮试0.5元,静脉注射1元,吸痰1.5元,静脉抽血1元,拆线0.8元。住院护理费用也很便宜。比如,住院一级护理每天仅9元,比做一次美容、洗一次脚都便宜很多。
  湖北省价格成本调查队曾对省内53家医院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医疗服务的价格平均只有成本的41.7%,其中技术劳务性项目价格严重偏低,如静脉注射实际成本为6.7元,为湖北省实际价格的7.4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收费标准为800元,实际成本高达5252元,为实际价格的7.6倍。
  医疗服务价格过低,“脑体倒挂”现象普遍,不仅扭曲了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背离价值规律,还严重制约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名产科医生告诉记者:“对我们医院来说,做剖宫产手术是不赚钱的,整个手术过程包括麻醉师、护士、医生、助产士总共需要十几个人,但是只有1000元的手术费。”手术费过低导致产科入不敷出,但这一手术能让麻醉科、耗材科等部门赚钱,总体上增加了医院收入。“各医院的情况基本如此,所以目前国内剖宫产率飙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而顺产率节节下降。”
  财政补偿不足,公立医院长期以药补医
  应理顺价格体系,使医院收入70%来自服务收费
  记者了解到,全国各地现行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大多是1999年出台的,至今未调整过。
  “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严重低于成本,挂号费没有包括医生诊查的费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说,多年来医疗成本不断增加,但医疗服务价格基本没有调整,政府的投入也没有跟上,导致医生价值得不到体现,医生职业没有吸引力,更没有医生愿意到基层去,大病小病人们都往大医院挤,看病越来越难。“诊断不值钱,很多公立医院只能靠卖药、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弥补运行开支,一些医务人员把开大处方、拿回扣作为提高收入的主渠道……这些问题,间接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可以说,医疗服务价格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目前医疗服务价格反映的不是医务人员劳动的实际成本,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剔除医务人员工资之后的边际成本来制定的。”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说,政府投入名义上能够保障医务人员的工资,但多年以来财政对医院的投入占医院收入的8%左右,对绝大多数医院来说,财政投入仅够满足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开销。加之,由于多年来药品指导价高于市场竞争价,高新技术的仪器设备价格已完全市场化,公立医院便通过多卖药、卖贵药,多做检查、多用耗材等办法获得收入,弥补财政拨款不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补偿渠道——即以药补医机制。
  28号文指出,对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要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饶克勤说,要使医疗服务价格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首先应测算出该项服务的真实成本,同时厘定医务人员应享的合理收入水平。“但是医务人员的劳动成本难以测算,这和医疗行业的特点有关。每一名医生的劳动成本和价值都不一样,难有统一的标准;病患情况各异,对医疗质量也很难做出标准化评价。因此,国际上医务人员薪酬体系一般是按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来设计的,而我国仅高出18%。”
  蔡江南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所医院的收入应该70%来自于医疗服务收费,30%来自于检查、药品等收费项目。而中国情况正好相反,药品收入间接弥补了服务收入的不足,结构不合理,医务人员积极性不足。
  “要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必须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缩小医疗服务成本和支出的差距。可以采取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办法,在总收入的筐里,想方设法平衡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加成收入的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理顺价格体系。”饶克勤说。
  医疗服务要物有所值,但百姓看病负担不能增加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
  1997年我国发布的医改文件提出,要完善政府对卫生服务价格的管理。时至今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还在探路,主要原因就在于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遏止公立医院卖高价药的冲动,才能杜绝“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费用转移隐患。
  蔡江南认为,国家已经明确要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把药品费用降下去,服务价格才能升上来。实行总量控制,做收入结构上的调整。“可以由政府提供适当补助,这样对医保资金不会造成太大负担,但对医保的管理水平是挑战,管理部门需要测算降多少升多少,医保部门需要和医院协商,确保不会形成支付压力。”
  日起,北京市在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试点,将5元、7元、9元、14元的挂号诊疗费改为医事服务费,按医师职级确定为42元、60元、80元、100元,医保报销每人次40元。同时取消15%的药品加成,加大政府补助力度。结果发现,医保患者每次就诊药费下降三成;病人主动流向普通门诊;专家挂号量减少,每次给患者就诊的时间提高到16分钟。饶克勤认为北京市试点改革效果总体不错,体现了医务人员价值,普通大夫与专家诊费价格拉开到58元;医院从依靠药品到依靠技术,医事服务费中60%用于医务人员的薪酬,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加。
  今年3月,重庆启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但是一周后喊停。蔡江南分析,重庆的改革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的费用支出,但没有和医保协调联动,改革的成本由患者承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影响了改革效果。他认为,价格改革比较敏感,应该像水、电等公共产品价格一样,进行公示、讨论。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把按项目付费,改成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甚至按照国际上更精细的按病组付费,能够引导医院控制成本,调整支出结构。在收支总额不变或相对合理增长情况下,调整医院支出结构,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会激励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也不会增加社会负担。”饶克勤说。
  我国已经放开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价格的管制,有利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前不久,一些省份如江苏、福建、浙江等开始在一些地市试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适当提高护理费、手术费、床位费、诊疗费、中医等服务价格,降低一些检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价格,对特需服务、美容、牙科、体检等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从试点地区情况来看,由于改革统筹了价格、医保、财政投入等各方面工作,总体上百姓看病负担未有增加,社会反映较好。
[责任编辑:袁晴]
一周图片排行榜
48小时点击排行
光明网版权所有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 全科医疗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2907|回复: 14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阅读权限220
本帖最后由 杏林之春 于
14:56 编辑
苏格兰医生发明输液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70多年后的今天,输液现象会如此壮观。可不是吗?只要你走进医院的输液室、观察室、住院部,几乎是“输”的世界:座位旁、床头旁都挂着输液用的药水瓶或药水袋。
输液成了“首选手段”
——有造成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可能
李老汉最近到外地农村儿子家小住,突然胆囊炎发作,儿子家隔壁的村医务室医生给他输液止痛。然而,没多时李老汉出现寒颤,继而体温升高,伴有头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幸亏马上用救护车送到县中心医院才抢救过来。事实上,输液中的发热反应是较常见的一种反应,主要是输液器具或药品中有致热原性物质,若救治晚了,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惨剧。
——不可避免地带来微粒污染
专家指出,微粒指的是药液中肉眼观察不到的小颗粒杂质。微粒进入人体后,不能被机体吸收,将伴随人一生,在医学上称为“微粒污染”。较大的微粒可以引起血栓、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带来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滥用输液的直接后果就是抗生素滥用。青霉素发现距今已有70多年,人类平均寿命也因此延长了10年之多。但是,由于医务人员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不断增加,现在人类进入“耐药时代”或“后抗生素时代”。专家说,如果耐药菌株泛滥,感染性疾病越来越难以控制,当细菌耐药速度超过抗生素研制速度,人类就会又回到没有抗生素的“黑暗时代”。这非危言耸听,临床证实,以前一个轻微感染的病人,每天打三支青霉素(每次一支)就够了,现在的剂量估计是那时的10倍。
抗生素滥用还会造成人体体内菌群失调。健康的人体内,正常的生理性细菌占绝大多数,有害菌极少,维持着人体的微生态平衡。若长期滥用抗生素,就会引起体内菌群失调,致使有害菌大量繁殖,而正常菌种被抑制或杀灭,会加重病情或者出现新的病变。
另外,抗生素滥用会出现过敏反应、引起毒性反应、易致儿童永久性耳聋等。
做为同行的大家,你觉得输液的比例应当是多少?
单选投票, 共有 39 人参与投票
1. &5--10%
25.64% (10)
2. &11-20%
3. &21-30%
35.90% (14)
4. &31-40%
17.95% (7)
5. &41-50%
6. &51-60%
7. &61-70%
8. &71-80%
10.26% (4)
9. &81-90%
10. &91-100%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阅读权限2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中国人均输液8瓶背后:利益驱动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 & 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 & 输液“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拉动了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输液产品的任何“技术改进”——哪怕换一个瓶塞——都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 & “怎能随便给人大报告这个?”
& & 104亿的数字来自于医院的可能性大。而通常医院的数字要比企业的准。
& & 当护士将输液针刺入头皮,1岁大的儿子开始哇哇大哭,北京市民李文娟(化名)心里隐隐作痛,不过她安慰自己:孩子的病会很快好起来的。
& & 这是1月13日的北京市儿童医院,李文娟的儿子是这所医院每天输液的3000名病人之一。和很多(可能是大部分)患儿一样,他因为感冒来此求医。
& & 李文娟并不知道,输液将让她的孩子面临诸多风险。中国医院协会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专家孙忠实说,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 & 输液在中国并非是新出现的问题。事实上,“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现实中早已被颠覆。短短十几年间,伴随着医改的进行,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 & 输液问题此次引起国人强烈关注,是因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年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透露出来的几个数字: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 & 中国在关乎民生的统计中,人均指标大都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然而,在医药卫生领域却出现罕见的反例。在“人均输液8瓶”之前,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美国的10倍。
& & 1月11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将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改善“输液过度”问题,被认为实际认可了“人均输液8瓶”的说法。
& & 不过,在医疗卫生系统,“人均8瓶”说法却引起了反弹。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永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对数字的真实性深表怀疑。
& & “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哪里出来的,我认为不准。”吴永佩说。
& & 吴永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得知朱之鑫的说法后,他曾亲自打电话给国内某大型输液企业核实,对方告诉他,这家企业2009年共生产22.1亿袋输液产品,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7.9%。吴永佩经过计算,认为当年输液产品的产量是79.2亿袋,远低于朱之鑫说的数字。
& & 吴永佩没有说明上述市场占有率数字的出处,且要求本报记者不透露该生产企业的名字。
& & 吴永佩说,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发改委主管医改工作的领导,朱之鑫讲这种话“不应该”。
& & “怎么能随便给人大报告这个?有没有科学依据?”吴永佩说,“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他同意,我愿和他辩论。”
& & 南方周末记者曾致电国家发改委秘书处,希望就输液问题联系朱之鑫本人采访,结果被对方婉拒。
& & 作为研究输液产业多年的业内专家,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秘书长顾维军对于104亿袋的数字基本认可。由于朱之鑫兼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顾维军推测,104亿的数字来自于医院的可能性大,而通常医院的数字要比企业的准。
& & 尽管质疑数字的准确性,但吴永佩也承认,中国确实存在“输液过度”问题,单就病人群体而言,人均输液量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以上。
年产量:11年增长四倍
& & 中国的输液产品虽然量大,但出口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用在国内患者身上。
& & 据顾维军介绍,1998年中国化学药品工业协会统计的输液生产数量是19亿瓶,加上医院自制输液四五亿瓶,总共不过24亿瓶,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不到两瓶。当时企业的目标是通过扩大生产和降低价格,以求赶上国外平均水平(2到3瓶),满足国内患者需要。
& & 结果自那之后,中国输液用量突飞猛进,年均增长率近20%,输液成为与抗生素、针剂、片剂等并列的医药行业五大制剂之一。南方周末记者从一份关于大输液市场分析报告中读到这样了字句:……2001年,一股改建、新建、扩建输液生产线的热潮席卷全国……当年产量即达到31亿瓶,比上年增长30%。
& & 自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人均水平超出国外两倍以上。
& & 中国的医药企业一向以“做不大”饱受诟病,然而,输液产业却是例外,近十几年来,中国已经崛起了若干输液企业巨头。其中成立于1996年的四川科伦集团在短短十年间,就以年产20亿袋(瓶)成为全球最大的输液生产商。不过,据顾维军介绍,中国的输液产品虽然量大,但出口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用在国内患者身上。
& & 除了输液产品本身,输液还拉动了若干相关产业。据顾维军介绍,中国除了有407家输液生产企业,还有几十家输液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几十家装备生产企业,上百家输液器生产企业,上百家与输液配合使用的粉针剂生产企业。而输液产品的任何“技术改进”——哪怕换一个瓶塞——均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 & 北京市儿童医院前副院长胡仪吉见证了医院输液几十年的变化:他当年从医时,儿童医院每天病人2000人,输液的不过100人,通常是重病人。现在输液从治疗方式变成给药手段,儿童医院内科系统每天有6000病人,其中一半要输液。
& & 充满风险的给药方式
& & 风险几乎存在于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
& & 日晚,“人均8瓶”新闻曝出之前不到一个月,5岁患儿夏臣森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时出现异常,后在抢救过程中死亡。
& & 经专家调查,夏臣森的输液异常很可能因药物配伍禁忌引起——有两种药本不可同时加入到盐水中。
& & 夏臣森是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10天内第二起患者输液后死亡事件,11月19日,一位53岁的患者在该医院输液后,刚走出医院即突然倒地死亡。
& & 由于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均无相关统计,没有人知道全国每年有多少人死于因输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过,来自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相关数字或可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2009年这个中心接到的一万多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即输液)占到84.8%。
& & 在孙忠实看来,通过药品不良反应渠道统计的数据,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因为担心医疗纠纷和声誉受损,医院往往并不愿意将真实情况上报。
& & 事实上,医药界并无分歧:药物直接进入静脉血管,输液这种给药方式充满风险。“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用药共识。
& & 上海医生陈晓兰说,风险几乎存在于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除了可能带来诸多药品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之外,对于病人而言,医务人员的操作(穿刺过程、滴速和用量),盐水(糖水)的质量,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旦出现问题,又很少对同批次的输液器和液体进行检测。
& & 与单纯的盐水或糖水相比,一些治疗性输液产品可能蕴含着更大风险。2006年发生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是其中的典型,这种治疗性输液制品造成了11名患者死亡,后经国家药监局认定,该药没有按当初批准工艺生产。不过,有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事实上该药根本就不应该批准为输液制品。
& & 此外,向以“安全”为特点的中药,在制作成输液产品之后,也经常成为致命杀手,如双黄连、鱼腥草、莪术油等中药注射剂近年来问题频发。因为存在安全问题,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不得不于2009年底开始重新审评中药注射剂输液型药品。
& & 然而,对于中国大部分患者而言,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并不难懂的风险,正如李文娟的情况一样,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输液好得快。
& & 医生个个成“一瓶”?
& & 输液“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
& & 为什么中国人头脑中会有如此奇怪的观念?它们是何时,通过何种途径被置入患者的头脑的?
& &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多名医药界人士称输液过度是医患双方的原因。孙忠实说,在输液问题上,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顾维军则将输液视为“社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的浮躁心理造成了“输液好得快”的认识误区。此外,还有说法称,医务人员给病人输液多是无奈之举,“我不给他打(点滴),他就要打我”。
& & 不过,法律界和医学伦理学界部分人士却对此持不同看法。卫生法学者卓小勤认为,将输液问题归咎于患者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医患关系中,患方总体而言是被动的,没有医务人员的误导,患者不会形成对输液的认识误区,而即使是有少数病人坚持不必要的输液,也只能说明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职责,未就输液的风险作出说明。”
&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医学伦理专家邱仁宗认为,输液过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部分原因是患者的认识问题,但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追逐利益造成。
& & 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被普遍认为是造成输液过度的制度性因素。孙忠实认为,作为医院,给病人输液的目的并不在于输液本身,而是在于联合用药。孙忠实估计,与若干年前不同,当前输液中已经极少有单纯的盐水、糖水,90%以上是联合用药,其中抗菌素占到相当比例。
& & 陈晓兰则将输液形容为“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加药收取药费,还可收观察费(尽管未必有真正的观察)、注射费、输液费等。
& & 上海某中医院主任医师马华(化名)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其所在医院的输液与药品回扣和奖金提成直接相关。对医生而言,输液很少是单纯输盐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大剂量地使用抗菌素,后者的回扣往往很高;对于护士而言,其奖金与输液人次直接挂钩,因此护士也希望医生多开输液,有的为了让医生多开输液背后给医生好处。
& & 陈晓兰对此深有体会,据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在某医院进修时,发现该院一名医生因为常给病人输液,被同事们讥笑为“一瓶”。然而10年后,陈晓兰发现,大部分医生都成了“一瓶”。陈晓兰担心,在现在环境下,如果限制输液,一些医生已经不会用药了。
& & 输不输液谁说了算?
& & 企业生产多少瓶(输液),医务人员就得用多少瓶,老百姓就得输多少瓶。
& & 2006年,陈晓兰成为上海市医保局聘请的数名“社会监督员”之一,有一次医保局开会时,陈晓兰就输液问题提出意见,认为医保不该报销那些本不必要的输液治疗。结果医保局一位负责人说:病人是否输液应该由医生决定。陈晓兰则认为:应该由病情决定。
& & 陈晓兰认为,输液滥用本身就是医务人员违反用药原则的结果,而医院管理层和卫生、药监、医保等部门的不作为又纵容了此种现象的蔓延。
& & 在孙忠实看来,输液泛滥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因素——临床药师岗位的缺失。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建立了临床药师制度,以监督医生合理用药。而我国这一制度仍在探索中,在孙忠实看来,如果该制度能成功建立,将会有效控制输液的滥用。
& & 而在陈晓兰看来,中国以前的医疗体制中,原本有“药剂师”这一重要岗位,其主要职责是对用药安全进行把关。如果医生开出不安全、不科学的输液方,那么“药剂师”审核时就可以退还处方,实际起的就是临床药师的把关作用。
& &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医院的“药剂师”变成“执业药师”,其原来的职能不复存在。于是,中国医院极少再看到药房因用药安全问题退处方现象。
& & 按顾维军的说法,当前医院的药师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搬运工”,主要是保证医院的药品供应,离国外临床药师的职业定位差得很远。
& &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问题已引起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然而,对于同样滥用的输液问题,却几乎未加任何控制。在孙忠实印象中,无论是卫生部还是国家药监局,从未单就输液过度问题发过文件。
& & 随着输液量急剧加大和输液安全问题频发,以上海为主的部分医院纷纷成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主要内容是在医院内部成立独立机构,在药师参与下集中配药,以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 & 然而,这一做法在实践中却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由于临床药师制度未能建立,该做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多收一项“药事服务费”。而此项收费一旦批准,很可能在医院内部建立起一个新的鼓励输液的机制。
& & 并且,推行此项做法的医院,多是由企业出资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新疆的几所医院在实施这项改革中,出现了这种现象:医院曾与企业签订合同,后者资助前者建立配药中心,前者则必须使用该企业生产的输液产品,而且要达到一定数量。
&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认为,这一做法,暗合了医药市场的一种特有现象:不是需求决定生产,而是生产决定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和监管,企业生产多少瓶(输液),医务人员就得用多少瓶,老百姓就得输多少瓶。”该人士说。
& & 这种做法被部分业内专家视为企业和医院的“双赢”,但批评者担心,输家将是患者和国家。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利害关系吗!厉害”!!!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现在的问题是:病人来了不输液,病人不干,不输贵的药,病人不乐意。
阅读权限22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我认为来看病的患者一般是自行治疗不理想的,所以门诊输液比例大一些,但也不会超过10%。多反思自己,尽量减少输液吧。
阅读权限5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难啊,你不输液像我们乡村医生的工资从哪的来,现在非处方药透明化,只有处方药才能给自己发点工资
在这来说你不输液也不好,有一回一个小孩4岁鼻塞流涕症状 体温37.3,咽不红,诊断上感&&我给了2天的感冒药,下午患儿发热到39度,那个患儿去大医院输一星期液,后来那患儿的奶奶见到我就说我一次,说我不跟他孙女输液害他用了那多钱
难呀,现在不是要改变患者,是要改变医生,患者是上帝,一切以患者为主,没办法我们只有尽量做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阅读权限10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我认为来看病的患者一般是自行治疗不理想的,所以门诊输液比例大一些,但也不会超过10%。多反思自己,尽量减 ...
yjb5200120 发表于
& & 是啊 !我也一直在往“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方向做,可有的患者认为输液是控制病情或者说治疗疾病最好,最快的方法!
阅读权限22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可以跟他解释为患者着想,这次虽然没有输液,需要输液时他一定会先想到你。
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输液,毕竟我们会根据病情用药,把对患者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如果遇到不负责任的医生,患者损失会更大,尽量保护患者吧。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输液的问题不单纯是个简单的医疗问题,与当前的社会风气有关,不能一味的责备医生或者患者。
阅读权限13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有一些人是一点小病闹着要输液,敢都赶不走;还有一些人住个院都因该,硬是不输液。
怎么说呢,现在的病人素质都比较高,他们也知道自己的问题严重与否,输不输液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情,你说输也要病人同意阿。
总之中国人可以说把全世界一多半的液体输了,这不光是医疗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现在的病真难治。
阅读权限9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干个体的不多靠几个输液的那还不得喝西北风?!这是现实问题。
我也知道多输液不好,但我要生存、要吃饭、要还贷,光靠卖点药行吗、
“人均8瓶水”我也对着数字怀疑,殊不知头孢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药大都需BID或DID给药这样也就增加了瓶数,制药企业也是有问题的,为何不生产半衰期长的药如阿奇?
我们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外行指点内行正如朱之鑫这样的人!!
阅读权限22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现在的问题是:病人来了不输液,病人不干,不输贵的药,病人不乐意。
fqliu2008 发表于
这就是中国特色,没办法。
阅读权限2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现在的问题是:病人来了不输液,病人不干,不输贵的药,病人不乐意。
fqliu2008 发表于
我们也无奈!现在的病人都快成医生了.
阅读权限200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我投票了,投的是5—10%
在临床患者的整体输液率我认为这是较为合理的系数,如果超过了这个系数,看来只能算中国的特色了……
在临床上,你觉得需要输液的病人能占到多少
最近的医改全面贯彻了下临床路径的思想概念,这种东西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吧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