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中医研究院李萍院长,我是糖尿病患者经常低血糖,血糖10来个,应该用什么药好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影响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因素及护理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影响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因素及护理策略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900|回复: 27
学医贵在明理,治病尤重辨证,听听一个资深明医聊中医那点事
注册:,精华:,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33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如何学好中医学(一)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下午是《各家学说专论》,在没有讨论这个专题之前,我想先讨论几个其他问题。
& && &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好中医学,这个问题进中医药大学校门的时候就讨论过了,但是我觉得和博士生还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对于中医教育,尤其是中医高等教育今天争议很大。如何学这也是争议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对于学习中医——就是开展现代中医教育以来,对于如何学好中医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个就是教材派,主张把教材学好,认为教材是经过现代人整理加工过的精品,经过现代学者消化、提炼出来的知识精华,而且他的特点是什么呢?简单明白、易学易记。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同寝室的一个同学,他就是这么学中医,摇头晃脑的背教材,他睡我床上我睡床下我们两个一个床。内科、妇科、儿科、临床教材几乎他都能通背,出去以后回到地方上名医哟,非常可惜,前年冬天晋升高级职称,去年春天去世了。名医是累死的,门庭若市啊。我也看过他的一些处方,他看过的病人也有到成都来看的,非常中规中矩,但是呢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是灵活化裁的程度还是不够。不是他去世以后我才讲这个话啊,他生前我们两个相处很好,我和他当面我都讲这个话,变通不够,因为我知道他的根底就是全力以赴地背教材,所以把教材上的教条记的非常牢,那说明一个问题,教材解不解决问题呢?能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解决啊。
& && & 在今天我们很多同学,对我们现在教材意见大,说教材误导了我们,这个意见从我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就开始提出来了,我也多次当过学校召开教学意见征**的时候,我也当学生代表,当过多次。但我每次和我们的同学意见不一样,我说教材没错,出问题可能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讲的人,二一个是听的人学的人,我当时的看法是如果我们今天学中医,还从《黄帝内经》那样讲起,我一上来就“黄帝曰”、“岐伯曰”可能在座的同学一年级就“曰”跑了,不会来读博士。
& && &你的文化背景变了,你是什么文化结构?现代文化结构,所以后来不是我们全国中医界还开办了几届少年中医班吗?从初中生里面招生山东是这个方面做的最好的,但是流产了。流产不是国家把它掐死在摇篮里面了,不是,自然流产,为什么要流产?你以为幼儿班、少儿班就能够把中医学好?就从对中医原文开始将来就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当时这个舆论一出来,我的意见就是这样的班最好搬到月球上去办,最好把清代以前的老夫子请来教,因为你没有脱离现实这个文化大环境,你这个少儿班、幼儿班办不下去。社会文化影响的力量是多大呀?喔你就让他从背原文开始,将来就一定能背出个李时珍来,背出个王叔和来?所以同学们要澄清思想上的某些认识呀,不要人云亦云。
& && & 我们中医这门学科怎么教怎么学,是意见分歧最大、争论最持久的,所以我说学习中医,教材派主张是从教材开始,他说这个简单、易学、易记、简单明白,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我给他打了个比方,我说犹如缆车观景,我们现在那个缆车呀,取其捷尔易明,省时省力,你坐在那个缆车上面一眼就把下面地景区看完了,一本中基薄薄的一本中基,就把《黄帝内经》乃至后世若干家,有关基础理论发展的意见都统括在里面,所以真正叫做一目了然。但是这样的学习他也有问题啊,表面的,是宏观地表面的掌握,深入不够,所以也还有另外一个派别——就是原著派,主张我们学中医要从原著开始,但是他的理论根据我觉得有点问题,他说我们中医这们学科由于他的文化根基古老,所以要从原著开始,我说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原著本身是什么?是一个医家对某些问题或者某个问题或者是某些问题的他的见解的全面、生动、深刻的展示。你不读原著你不知道哦,很多同学喜欢文学呀,你去看一部《红楼梦评介》就等于看了红楼梦了?不等于呀,你去看一篇《中国古典文学评论》就等于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那些名著了?这二者之间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呀,那些作品里面是如何在安排事件?是如何在刻画人物?是如何在描写环境?你知道吗?你看个文学评论你知道吗?你不知道。所以你把握不住那副作品的艺术上的技巧,精神实质是给你提了个要,艺术上的技巧你把握不到,所以你也领略不到读原著上的那种艺术上带给你的那些喜悦、那种感染,你领略不到。你要领略那就要从原著读起,所以原著派的认识也是有道理的。一个是它的文化背景确实古老,语言的、文字的都是很古老的,乃至于他内在的哲学思想都是很古老,更要的就是他是一个一家学术思想的思路历程的生动展示,你读进去了以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趣无穷。我们医学作品是自然科学作品,它不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给你的是艺术感染力,医学作品给你的是什么呢?理趣。这种感染力,抽胶(丝)剥茧地说理,人家是如何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的,说透辟了的,这个对你是有感染,尤其是我们的博士生们,我是主张博士更应该多读点原著哟,为什么呢?你有读原著地能力了,还有你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从本科读到博士,说明你对这个专业爱好,你没有学术上的动摇了,所以你有专业上的追求,你有读它的基础,又有读它的这个追求,所以我说你更适合读。通过读他的原著,我说就像是什么呢?就像我们在旅游一样,旅行的时候我们不采取坐缆车的方式,缆车我坐过了我要徒步旅行,犹如徒步旅游,徒步旅游的好处是什么?可以曲径探幽啊,是辛苦,要殚精竭虑地去思考问题,边读边想问题,尤其我们已经搞过临床地博士生们,他一读原著的时候情不自禁,不是我要求你去殚精竭虑吃这份苦,你自己就要进入那个状态,那是你自己自发的情不自禁的,你就会进入那个状态,所以辛苦之后有辛苦的收获,就像我们旅游一样,步行是劳累但是所得的乐趣那不是你坐缆车者能够收获到的,你看不到哇。你有坐峨眉山的缆车,九老洞在哪儿,方向你都还弄不明白,可以说,还不是很准确,更不要说洞中的那种幽深神秘,那你就更无法领略了,所以徒步旅游者有他的收获,它可以窥探神秘雄奇,领略到这种喜悦,在领略到这种喜悦的时候,是眼睛为之一亮呀,哎呀这个世界这么美呀!眼界开阔,思维也可以在他的影响感染下活跃,游历名山大川不仅仅是好看啊,通过好看陶冶性情啰,古代的很多大学问家都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哟,不仅仅是好玩,在好玩当中我们还有人生的收获,这个收获是潜意识的,你感觉不到你在收获,所以我跟中年的那些医生们到我们学校来进修学习的人交流的时候,有些人提出宋老师我跟跟你临床,我说你不要,你不需要。我这不是拒绝他,他真的不需要,我说你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哪一句话,针对某个具体问题,一言就点透了,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他只需要你回答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诊断要点是什么?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该抓的关键环节是什么?为什么?你还要回答他为什么,给他标准还不够,回答这样的人的为什么相对比较省力,你还没说完他说,喔我知道了,豁然贯通。回答本科生的为什么,一个为什么接着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呢?你回答一分他就只能领略一分,甚至还领略不了一分,所以他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再换个角度举例子,一个高中毕业直接上大学的学生,来我们中医专业的,其他专业也一样,应该有些专业也一样有一些专业不一样哈,越年轻越好。和一个中年人半路出家来学中医,那个悟性都大不一样。本科生他年轻充满活力,按道理讲他学习的时候那效果最好呀,他悟性不够,悟性不够的原因在那里呀?人生积累不够哇,人生地历练不够,这个历练在哪里呀?就在他的人世生活中,除了为生存而拼搏,除了这一点,还有他对社会地阅历,对山川地了解,很多知识他是潜移默化中在提高你的悟性,而很多知识他在注入到你的灵魂的时候,它是通过的潜移默化形式,所以你感知不到,不像你写支票,所以原著派有原著派地道理。 通过大量地学习原著,可以开拓眼界、活跃思维、升华认识,你在读原著的过程当中,你的认识再不断提高哇,我还是那句话、尤其是那些搞过一些临床的同学,读原著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什么?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哎呀,这个话讲的太好了,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太妙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给他的是这样的启发呀。所以我再三动员同学们一定要读读原著,而且要多读原著,要用心去读原著,读原著不是数你读了多少本啰,往往那些,当然我这个话是有条件的,就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种读一本书,精读某一本数的人,常常比那些泛读,泛泛地读若干本效果还好,有些人确实是博览群书,但是他没有用心去读过其中任何一本,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经常说的:“天上知道一半,地下全知”,但是,你要在这个基础上多问一问为什么?他回答不了,这个可以用于茶余饭后的谈天说地,对指导你的业务,对指导你的生活,对提高你的工作能力帮助不是很大,所以我们主张要精读。对教材派,原著派我是什么观点?我是骑墙派,中医的学习我主张是二者并重,开始学中医的青年学生,从高中走出来的,必须经过教材这个阶段的学习。因为这是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过度地一个这么阶段,这个轨不好接呀,所以到我们学校来学习中医的同学,经常一二年级有些同学开始专业动摇喃,他这个思维接轨接不好,从数理化的学习那种形象的思维,哎,公式化的思维那种一下要过度到相对抽象、理性的思维方面来,难度确实比较大,不是我们那些本科生的都笨,(而是)不习惯。不习惯导致的什么喃?导致的就是…,仅仅是习惯简单,培养就是了,这个习惯是建立在他的理解上的,他这个不习惯可不是一般的不习惯,他这个不习惯就导致了他很难进入这门学术。所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他的思维还不习惯的话,有些同学就开始烦燥了,追悔莫及啊,我怎么选择了这么一个专业!因为他在这个专业里面,刚刚学中基的时候他感受不到现代科学气息,本来就不是现代科学,它是一门古老地自然科学,而这门自然科学和其他古老的已经消亡的学科不一样,他今天还有活力,所以我们要学他要用它,学它的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是用,是落实在应用上。所以我是主张先通过教材,把我们应该掌握的那些基本知识点,该记的的记住,该了解先有一个初步地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对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有了一定程度地了解之后,然后才是进入我们的研究生学习,研究生阶段是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这是高精坚人才培养阶段。&&
& && &所以我主张在这个阶段那就更要进入第二种状态,就是读原著,同学们多读点儿原著,读原著还要讲究方法,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不是泛览。我们中医的作品不是小说,泛览你的收获是有限的,要一边读、一边想问题思考问题,就像《礼记》所说的,你要么你不学你可以不学,你想要学那你就应该把它学懂学到手学会,没有学会你最好别放下。读书也是一样,硕士生、博士生读中医原著要读懂,你追求的就是一个理解,因为我们中医的,这个学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什么?哪个同学一个字可以把他概括出来?“理”。我们中医学术地最高境界就是道理的那个“理”呀,诊断要讲理,你为什么下这个结论?他就是个风热感冒,我觉得他是个风热感冒,你这个话没讲道理,他有他的脉象,他有他的舌象,这些舌象脉象在一个什么病机支配下而发生,你今天的诊断,正好是抓住了这个病机,可以用这个病机来解说你的临床症状,把这个理讲出来,治疗更是如此,你为什么要选这个方?不选这个方可不可以?为什么要用这个药?为什么要把这个药用到这么少一点量?为什么在某些时候你又把同一味药,而且是同一个方,他的剂量用到那么大的量?你故弄玄虚?讲出道理来。
& && &我们今天温补派的医家,用附子互相竞争的是什么?量,看谁用的大,我看到的最大的是用到700多克。我们的药典我们的教材,对这样医家药毫无约束力!附子只能越用越大?可不可以用到2克3克?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光点头不行吶,还有你为什么可以呀?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他确实是元阳虚衰,那当然我们是要重用,如果我们的运用仅仅只是元阳有点虚衰,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引火归元,他有点虚阳浮动,但是这个人总体体质水平喃还不是那么差,引火归元的时候你也用50克?500克?可不可以用5克?完全可以。而且我们今天那个中药地运用呀,问题大的很,很多以名家自居的人,在临床——我这个话可能大不敬——打胡乱说哇,他不仅仅只是败坏中医形象,更重要的是扰乱我们的临证思维。
& && &我在北京同仁堂坐诊的时候,来过一个记者,给我提了个问题,他先是看病,看完以后喃,他把他的记者证露出来,给我看,我今天其实主要是来向宋老师讨教问题。我说什么问题喃?他说我们舆论界呀,媒体这个领域想和你们中医合作,就是给中医帮帮忙,把中医炒作一下,但其中有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听到一个名家讲,中药的用量是从《本草纲目》开始败坏的,中药的用量标准应该是什么呢?吃直到病家昏迷,这就是他的临床用量标准。我说我在把原话给你引出来,“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哎呀他说就是,就是这个话,我说这是两三千年前的。我说你有没有文化?他一听我这个话问他问得很不礼貌,很不客气,我说你有没有文化?他笑而不答,脸上有点发红了,我说只要是有文化的人都应该思考一下,3000年前我们的古籍记载这个话是什么用药标准?那个时候我们中医第一部理论作品还没有诞生呐,《黄帝内经》还在酝酿过程当中,那是原始用药标准,是在茹毛饮血、泥石深坑这样一个生产生活背景下,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创造医药、运用医药、用什么去判断它的临床标准呢?我们在生活当中那个时候开始去探索呀,吃了不死人,吃昏迷过去了那不能再吃了,再灌就要要命了,他那个是个安全线极限量,是一个判断中毒地标准,李时珍地《本草纲目》是什么样的量确认的?是在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生活诞生以后,而且日益丰富、日益发达的文明生活。住房的、服饰的、饮食的内容都日益丰富,这个时候我们对饮食地追求,已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追求精美,服装也是争奇斗艳,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就我们中医药这个行业而言,这个学科而言,我们是在《黄帝内经》已经诞生以后,就是我们的第一部理论作品,系统地中医基础理论作品,《黄帝内经》给它定性为中医基础理论作品,还有问题。
& && &大家好好去读一读《黄帝内经》,是个综合性作品啰。把内经产生地那个时间段,我们把他叫做内经时代的话,《黄帝内经》时代,我们的临床已经是很高水平了,很高水平啰。所以今天有些复古主义者,我们中医阵营里面,就认为《黄帝内经》那个才是最高水平,这个看法有问题,但是《黄帝内经》时代确实是一个临床上有很高水平的时代,同学们用心想一想,《黄帝内经》里面有些论断,涉及到临床的是不是高水平体现?五脏皆令人咳不独肺也,是不是高水平体现?今天很多医家治杂病,确实又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怪那些复古守旧的专家攻击、批判,现代临床水平、临床现象,确实也有些道理,那个是高水平啰,《黄帝内经》里面有关这样的内容还有,还不是一处。而且就咳嗽而论我们后世的医家就把这一句记住了,就连和这一句紧密相关的在这个一句前面地那两句他都不记,所以我们今天的一个咳嗽整个中医界都认为是个高难度的课题哟。在中医界自身都流传一些顺口溜哟,“咳嗽咳嗽医家对头,劈材莫劈疙兜,治病莫治咳嗽”,其实咳嗽没有那么难,《素问》咳论前面是怎么讲的?因于寒,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绝大多数情况下,就外感病而言,新感受风寒而起,而且感受轻微它才咳,肺主气属卫嘛。风寒闭郁了表卫,肺气不能正常宣发嘛,你把这个结解开咳嗽就解决了,在遭遇风寒的这么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机体把最表,最外面的这道门户关闭了,你通过药物重新去吧它打开就解决了,真正感受风寒稍微重一点的他还不咳,他表现为什么?拉肚子,一身肌肉痛疼,那才是感冒比较重,内经时代已经确认了喔,你们将来要当医生的,你们到临床上去看一看、体会一下,内经讲的是真理,所以我说读书要用心的去读。
& && &所以隋代有一个学者王通在他的《中说》里面就讲了一句话:“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换个说法,就读书而言,上学以神视——用精神去看,中学以心视,下学以目视,他那个眼睛,就只用了眼睛没用心。那是最一般的、最浅薄的、最粗陋的读法。听课也一样呀,有些同学听一堂课下来有收获,哎呀,某几句话,不是一个老师的一堂课,不是句句都是真理哟,不是句句都对学生有启发,他有很多媒介性的语言,但是一堂课下来以后,总有那么几句是对人是很有启发的,用神听的同学捕捉到了,为之一震,用心听的同学记住了,用耳听的同学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下课以后不知所云。 我们休息几分钟。
注册:,精华:,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33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如何学好中医学(二)、中医教育的评价问题(一)
我们继续哈。
古人积累了很多,非常精妙的做学问的方法,所以我们刚才喃就讲了这个方面的问题,这用来指导我们如何读中医的书,做中医的学问。宋代有一位叫做杨时的,他有一部作品叫《龟山集》,他在这部作品里面有关做学问的方法讲了几句话,我觉得今天我们还能受用,“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所以你不能够一开始就去求精专,我将来要当专家,专家是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的,博通博学这个基础上的专家,你的眼界才开阔、你的思维才活跃。从学中医那天起,你就集中在一点上,学出来肯定是一个死脑筋。所以他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你没有在学术上、事业上,没有一定的追求,没有恒心,你天天都指天画地的发誓我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但你又没有志气、没有恒心,你绝对做不好,最终你还是坚持不下来,所以做学问一要把基础打好,二要立定志向地脚跟,立定志向的脚跟,要有志向,不要读到博士生了还在想,我将来到底干什么?这中医有干头吗?如果博士生还心存这样的疑问那就是个大问题了,我个人看法那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在你选择读这个专业的博士之前,就一定非常清楚。人一生有多少了二三十岁呀?
三十而立,是功成业就的时候了,结果你连方向都还没搞清楚,那这是个大问题,所以一要基础好知识广博,二要志向坚定。做学问是个苦差事,但是做进去了,做出兴趣来了,苦中有乐,真的你将来要是能当一个好医生,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你经济生活的小康喔,哪个不是喔,那个还是次要的,你在工作岗位上,你被你的工作所陶醉,哎呀,这个问题看起来这么难这么复杂,我的认识把它的要害抓住了,吃下去果然好了,你非常兴奋,那种学术带给你的快乐,带给你的兴奋也是情不自禁的,那个就像下棋有瘾的人一样,人家没把这盘棋下活,你下活了,哎,你心里高兴呐。个人地兴趣爱好,所以我说博士生这个阶段,不能够再在专业选择方向还在犹豫,我将来到底干什么?你就必须抱定一个决心,坚定不移地当一个中医工作者,当一个优秀地中医工作者,才能把你的博士专业读好。当然今天这个社会很活,毕业以后你还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我个人给你的建议喃,就这个时候不易再去东张西望了,不易再去选择其他专业了,其他专业你又要从头做起呀,你十多年美好青春地付出就白费了,真的很可惜。
& & 所以宋代学者的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要抓住这两点,宋代有一位大学问家朱熹,儒家的可以说是一代宗师呀。他对做学问也有很精妙的见解,怎么做?“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做学问最根本的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穷理,深入的探讨你所从事的哪门学问的所以然之理,深入研究、深入探讨,这才是我们的根本,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我们今天学习中医的人追求的是什么?很多工作五年、十年甚至一辈子,追求的记那几个?锦囊妙方、海外奇方、祖传秘方,追求的是背这个东西,这个东西重不重要?重要。有没有有价值?有价值。答案都是非常肯定的,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会有价值?他之所以重要,就是他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答案!但这个某个问题是有条件的,是有限制条件的,这个限制条件就是我们的运用标准,你能把握住吗?麻黄汤好不好?好啊!千古名方呀,每个医生凡是感冒咳嗽都写麻黄汤,感冒风寒都写麻黄汤,一百个医生写出一百张麻黄汤来各个都有效?可能有那么三五个有效!奇效!可能有一部分不那么有效,可能还有一部分要闹出医疗事故来,甚至于有可能闹出伤人性命地事故来,你可能不相信,麻黄汤都伤人性命吗?还有比麻黄汤更平易的,小柴胡汤平不平易呀,小柴胡汤是个什么结构哇?寒温补泄、升降同体,有黄芩有生姜,有柴胡有法夏,有人参有黄芩,不是寒温补泄、升降同体的一个处方吗?那在日本,还吃出人命官司来了喃,曾经还导致日本政府限制汉方医学的发展,限制中医的发展,那是仲景的小柴胡汤本身出了问题呀?结构上不对?是小柴胡汤到二十世纪变质了?小柴胡汤还是小柴胡汤呀,是用小柴胡汤的人把小柴胡汤这个方的运用标准没把握住,滥用造成的。滥用、误用造成的,所以还不要说麻黄汤,你与其带着那样的目的来听课,来学中医,我说有个最简单地方法,现在出了一本《方剂学大词典》,古方十万,你去看,那一个方他的原作者不是说他那个方子是奇效良方?你干脆就背那个算了,你背的再多,但是你把握不住他的标准,你充当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储存器。说的更难听一点叫字纸篓,堆积了很多信息在你的脑子里面,你却没有那样的智慧去为这些信息解码,这些信息怎么用?这个密码你打不开,所以这些信息对你没有价值,充其量你可以在人前夸耀,我能背多少个方,所以朱熹讲的有道理呀,“做学问莫先于穷理”,在理论上把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它的全过程内在的所以然之理弄清楚,疾病是个自然事物,这个事物很复杂呀,很复杂哟。任何一个病都非常复杂,为什么那样讲喃?因为我们中医看待任何一个疾病,怎么看待的?都是把它放到全时空这样一个大平台上去评估考察的,要结合他的体制、要结合他的年龄、要结合他的性别、还要结合他的生活爱好、还要结合他所处的地理环境,还要结合他生活的现实地季节气候特点,复不复杂呀?复杂。
所以他内在的理因是千头万绪,涉及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生命科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因为生命地运动它不是孤立的,这不是我们中医才这样讲?中医之所以两千年间、三千年间能够这样讲,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地智慧了不起呀。今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眼光看也是如此,宇宙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地球自然界的人也是随宇宙运动变化而变化的,生命是在运动变化哟。刚才的你已经不是现在的你了,你又年长了几分了、几秒钟了,刚才的你你已经找不回来了,所以它复杂呀。这内在的理你都没弄清楚,你去针对一个现象解决问题,那你怎么解决得了呢?人家给你一个法宝你也把它用不灵呐。所以不能够怪人家那个法宝不好,是你自己的智慧不够,你没那个能力用它,而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研究理论不仅仅只是在实验室杀兔子、杀耗子哟,那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种,就是杀兔子、杀耗子那种研究你也要先读书啊,人家怎么杀的,你选择的这种杀法是不是已经有人用过了?你今天还应不应该选择?你为什么要选择那样一种方法?要找出依据来,这个依据也在人家的研究成果里面,也要通过读书去获取,所以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因为任何一部书,它的作者都是在他不断学习积累过程当中,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对某一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后他把他写下来的,是他毕生心血,是他个人智慧地结晶。你通过读书就借鉴了人家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你可以不读书去思考某一个问题,也可以想出点名堂来,但是当你去读书的时候你才发现,你原来想出的那点名堂来,你自己觉得已经非常了不得了,已经为你想出的那些名堂来感到非常欣喜了,结果你一去读书你才发现,前人早就讲过了,而且有可能是最一般的见解,这个时候你才会诚惶诚恐呀,你才会觉得你真的需要读书,通过读书长智慧、开眼界,像朱熹的那样大儒他也是通过读书成长起来的,不是上帝派他来当儒学大师,生下来就是儒学大师了,不通过读书对四书五经就了如指掌了,这样的神话是没有的,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至精。要读书就别着急,慢慢读,慢慢读不是喊你今天读三句然后就和同学去逛大街,明天又来读下面三句,不是这种慢慢读,慢慢逐字逐句的全身心投入的去读,而不是一目十行,一晃而过。慢慢去咀嚼,去感悟,前人作品里讲得那些理有没有道理?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发?循序而至精,一本一本的去读,由浅入深的去读,读出你自己的体会来,读出你个人地感悟来,那你就读出效果了,不用谁夸你,这个效果是客观存在,你也不用去张扬,这个效果是谁也拿不走的,谁也抹杀不掉的,它必然在你的未来人生工作中,人生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这个效果会体现出来,所以循序至精,追求的就是那个“精”字,就是精益求精的去读,反复思考,我们中医的很多道理博大精深呐,前人的作品又言简意赅,很多深奥地道理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下面那些深奥道理,要靠你去精读才能读出来呀,而这样的读法要坚持下去才有收获,光某一天某一个礼拜这样读那不行,你的收获有但还是有限。
所以他说至精之本,要达到这样的精益求精地读书效果,他的根本在哪里,居敬而持志,怀着对前人的这种无限地崇拜,不是盲目的。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门学科的无限热爱和崇拜,立定志向,用一个字去追求——恒,用恒心去追求你才能真正在这你所研究地领域里面,有点成就,知识这个海洋太大,单就中医这一个学科而言,真的是博大精深。你进去了你才能感悟到。你果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读书,你就会领略到清代学者王国维——帝师呀!,他所讲的做学问的方法那个感悟你才领略的到,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没有哪一个不经过这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怎么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我的理解就是昨天晚上你碰到困难的时候,在工作当中、在生活中,碰到困难的时候,这个困难对你的打击才让你真正开始觉醒,在没有遇到这个困难以前,你还觉得你很聪明、很智慧、很了不起,哎这个困难摆在你面前你解决不了,你才感到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自己在学问方面事业方面,没有自己想想地那么强大,没有自己感觉到的那么美好,这个时候你才会一个人,不畏艰苦地去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去探索这条道路,当你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经过自己的努力,对你所研究的这个课题有一定了解的时候,独上高楼哇,当你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你才知道你昨天是多么渺小,多么无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你才觉得学问是多么博大,你将要付出何等地努力,你才能达到你期望的那个境界。你这个时候才有点感觉,有了这样的感觉以后达到了第一境界了,那你就会追求第二境界,当你有对自我对学术这两个方面都有了客观认识了,有了比较深刻地客观认识之后,你会非常自觉地去追求第二境界。第二境界是什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会加倍努力地去把你研究地这个课题做深做透,无论付出多大地努力,吃多少苦头,你也不会后悔,你觉得其乐无穷啊,做学问的这份艰苦你在咀嚼的过程当中,你慢慢就会咀嚼其中的甘甜来,所以你不后悔,你愿意为他奉献终身,有了这样一个过程那就开始进入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是把他借鉴过来,本来是人写情景的。当你通过这样的努力最终找到了答案解决了问题的时候,哎呀你那份高兴,你那份激动,无与伦比,无以言表。而且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你最终才能够获得这样的收获,才能够得到这样的收获。所以我说我们博士生,这是我们博士生应该努力的方向呀。
至于如何学好中医我刚才讲了,要通过读原著,精细深入的去读原著,来达到这个目标,因为我们博士生人才培养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名家哟,优秀人才未来名家哟,而且要有创新精神,这个创新精神是有内涵的,不是说今天我们继承传统,明天我杀耗儿那个就叫创新精神,不杀耗儿就没有创新精神。不是那个意思,能够去发现新问题,敢于去解决新问题,最后是有能力对你所发现的新问题,你所解决的新问题作出总结,中医它才能发展啦,不然的话中医发展是句空话。靠大家,靠一代又一代的名家,你们就是未来名家呀,不然那办博士这个层次的教育干什么呢?就没有价值。
谈到中医的高层次教育,我又要引出下一个问题需要和大家讨论,就现代中医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为什么我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有读到博士来向我问问题的学生,自己是中医博士。问什么问题呢?老师,中医这个高等教育该不该开办?我不是故事新编啊,千真万确,自身是中医博士生啰,来问我中医现代教育该不该开办?我说你说喃,“我说…”,他开始犹豫了一下,“我说就不该开办”。我说为什么喃?他说这种教育模式不能出人才呀,我说那什么教育模式比较出人才喃?师徒授受哇,过去的那种封建社会那种师徒授受,我说封建社会除了师徒授受,还有没有其他方式的教育喃?还有没有其他模式的教育喃?他半天没回答,我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我这个人有点肝经火旺,勃然大怒,我说那你读什么中医博士呀?你脑子不是有病吗?你读什么中医博士呀?中医高等教育现在教育都不应该开办,你读什么中医博士嘛?你不回你那老家去,乡下还有没有死的遗老,还找得到一个两个全国可能,你不去拜他们为师,你高中读了你读大学,大学读了你一直读到博士,你还在这儿鬼混?我真的非常生气。为什么要生气?说明我们的学生糊涂哇,这个观念也不是他自身产生的,前几年在这个问题上讨论比较热烈,有的中医学者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就鼓吹他拜了多少江湖名师,哪一个名师告诉他棺材板下的菌子吃了治癌,治骨癌的疼痛等等这类经验。总之,好像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后他才成长为一个真正中医的,而这些知识点是他一生中最闪光的知识点,给人的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是吗?你怎么不动动脑筋?这样的知识是含金量最高的知识点吗?我刚才讲了连千古名方你运用错误都没有价值,何况民间的那些单方验方,还没有经过传统中医验证的,连运用标准都还没有把它规范化的,这些知识我们不是说它没有价值,相对更原始的这种直接用药经验,值得我们在通过临床和通过现代科研两种方式进一步去加研究,揭示他内在的所以然之理,找出他运用地标准来。笼统的某一个民间经验,就可以解决某一个世界级难题,你信吗?他信了,他相信了。所以对现代中医教育评价,你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这个态度,我们做老师的怎么不生气喃?
因为现代中医教育评价里面已经很多问题了,有反对中医的人,前几年吵的很厉害嘛网络上。反对中医的,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嘛,不堪登大雅之堂,所以就不应该进入现代教育的殿堂,更不应该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我们的同学青年人一听见这个话,哎呀自己感到无地自容呀。奉献了20年青春,选择了一个学科是伪科学!好悲观好痛苦喔。是伪科学吗?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哪一个名人给它下个结论说他是科学就科学?还是哪个伟人下的结论它是科学或不是科学?才能给它定性?是学科自身给它定性。一个学科它能不能揭示它所研究的那个自然事物?就医学而言他能不能揭示他所研究的疾病,这一自然事物内在的发生发展规律,能不能解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种种矛盾?具不具有这两大功能,能够揭示内在规律,能够解决它在发生发展过程当中的种种矛盾,那它就是科学,科学没有时间限制,今天把科学都理解成现代的才叫科学,科学这个名词是现代的,以科学的内涵来看,古今只要符合这个标准的都叫做科学,反对中医的人说我们中医不该登大雅之堂。不理解中医的也是这个态度啊。
前几年我去参加一个国家级的一个重大课题的预答辩,为了把这个预答辩搞成功,因为他是几千万的课题,请了中医专家、西医专家、生物学专家,在我们川内请了非常有名的西医和生物学专家来了,有一个其中的最老的70多岁,我也不点他是哪个学校的,没有必要。我们这个课题的撰写人、申请人在预答辩的时候,他的表达有问题,思路比较混乱,我们科研的处长就建议他,某老师你这个课题到北京正式答辩的时候,是不是请一个人帮你答辩?你就说你感冒了生病。这个老师站在台上非常惊讶地把他望到,为什么呢?这个处长讲话也很直率——你说不清楚。这个话就本来就到此为止了,就建议他换人,结果这个另外请来的老专家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中医本来不科学,所以说不清楚,所以我们今天要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来揭示它来搞清它的道理。这个不是在茶余饭后聊天的场合讲出来的,正式的科学研究课题预答辩上,是一个非常严肃地场合,当时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我实在耐不住性子了,讲了几句话,把这个专家气得,请他吃午饭他都没有接受,拂袖而去。
我们休息几分钟。
注册:,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还是只求一个问题,世界上相信中医、使用中医和反之的人谁更多?然后谁的体质更强、寿命更长、生活质量更好?
注册:,精华:,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33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本帖最后由 lg696 于
18:52 编辑
goutbear 发表于
还是只求一个问题,世界上相信中医、使用中医和反之的人谁更多?然后谁的体质更强、寿命更长、生活质量更好 ...
前者与后者并不是因果关系,问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
第一个问题无非是想说相信中医的人比较少,而不信中医的比较多,相信与不信的人数本身并不构成中医科学性的判断标准
第二个问题就更复杂了影响人的寿命,对于全社会来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程度都有关系。,对于个人来说,与生活习惯,工作强度,职业类型相关性更大,而社会影响到个人,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因子,复杂了
现代科学研究首先要验证相关性,然后能验证因果性就更好。总之,谁主张谁举证。要说中医好,都不敢回答总体上信或不信中医、用或不用中医(不仅仅是信不信哦,还有用不用)的人数之效果(不仅仅是寿命哦,不要选择性&
注册:,精华:,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6:59签到天数: 7 天连续签到: 2 天[LV.3]偶尔看看II
这是一个博士生导师的帖子。
注册:,精华:,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6:59签到天数: 7 天连续签到: 2 天[LV.3]偶尔看看II
多数的慢性疾病更适合用无毒的食材来调理。
很多的并发症可以说是治疗不当造成的。
注册:,精华:,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33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纯洁 发表于
这是一个博士生导师的帖子。
成都中医药大学,宋兴教授,讲的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听过两遍,今天看到文字版的把它拷过来,前面几节课有关中医形势及教育的内容,既有深度,又很明白
注册:,精华:,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33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纯洁 发表于
多数的慢性疾病更适合用无毒的食材来调理。
很多的并发症可以说是治疗不当造成的。
慢性病的调理是要很长的过程,长期服用中药很不现实,而且现在中药价格也不便宜了
选择药食两用无毒的食材,价格相对中医药价格相宜,且可以长期食用,&
注册:,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前者与后者并不是因果关系,问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
第一个问题无非是想说相信中医的人比较少,而 ...
现代科学研究首先要验证相关性,然后能验证因果性就更好。总之,谁主张谁举证。要说中医好,都不敢回答总体上信或不信中医、用或不用中医(不仅仅是信不信哦,还有用不用)的不同人数及其效果(不仅仅是寿命哦,不要选择性屏蔽,还包括并不限于体质、生活质量甚至智力(因为跟一定医学理念下的优生优育有关)等)对比如何,这本身就违背现代科学精神,所以恐怕只能是自说自话、自我陶醉。
我知道你的头脑简单,就再说一次,上次在那个贴里就说了,我宣传中医,并不等于否定西医,不要把这两者拿来对立起来拿来与我辨,两者只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两种道路,保障身体健康的不同手段,一个是宏观综合,一个是微&
我自说自话?
我说这个数据必须要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就不能说明问题,不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还让我来举证,这不是我自说自话,而是你在自说自话。
你的数据的是因果关系,而是你来举证的!&
注册:,精华:,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33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中医教育的评价问题(二)
我们继续哈,对于现代中医教育该怎么看?我们的博士生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来你们既是中医的未来高级专家,当然也就是中医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你对这个问题都没有一个基本认识,将来是个问题,所以对于中医高等教育喃,第二一种观点,这个观念比较保守的,当然这批人也是非常忠实于传统的专家,怎么看呢?其实也是否定的,只不过否定的角度不同,反对中医的人认为我们就没有资格进入中医殿堂,我们刚才举到的那个例子,那个老专家我就用刚才我告诉大家的那个理中医是不是科学,不是哪个学者说了算,也不是哪个伟人说了算,而是他自身能不能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揭示规律,讲了以后他后来拂袖而去,他不是反对中医,他是不理解中医。
后面我们要讲到,我们中医之所以我说它是科学,我们要讲到其中的有很多理,我们对疾病这个事物研究的理,我们能够揭示,你不要以为通过现代分析才能揭示喔,搞过临床的同学这儿有喔,没有搞过临床的同学,很多同学也生过病啰,你自己觉得很不舒服,胀、痛、痒、拉肚子、月经失调,西医哪儿检查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病今天并不是见不到,为数还不少,西医找不到依据就说你没问题,但你的客观症状在那啊,装还装不了这么像,什么原因?现代自然科学它对疾病这一事物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它运用分析的方法所获得的依据还是一个有限微观依据嘛,尽管我们今天通过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微观事物放大两百万三百万倍,但这个两百万三百万倍用我们中国哲学的这个标准去看待它,还是个非常有限的微观,我们对微观的标准是什么?至小无内呀,我们对宏观的标准也是至大无外,最大的东西没有穷尽,宇宙没有穷尽,所以现代自然科学在揭示现代自然科学里面的很多奥秘的同时,也在制造笑话呀,我个人大胆的讲这么一句,很多时候也在制造笑话,哎,我们今天以宇宙某些元素衰变的那个程度来确认宇宙的边界,笑话,所谓宇宙的大小是多少?是上一次宇宙爆炸以后那个宇宙微量物质衰减,经过那个衰减物质的测定是150亿光年,大小就是这么大,光都跑150亿年,好像这个已经很大了,而我们东方哲学是什么?至大无外。还有,当然可能是我的无知啊,它这个定义可能还有它的内涵,它可能是一个相对的宇宙概念,而不是宏观整体的这个宇宙概念,应该是一个相对宇宙概念,它是怎么界定的我没去深入研究过,但是我们今天简单就这样在理解,首先这个我们简单理解的这个概念里面有两个问题很大,一个这个150亿光年,是半径?还是直径?是直径我们地球就在宇宙的边界,最边缘的那一点上,谁确认的?是半径我们就是宇宙的核心,谁确认的?果真现在自然科学工作者那样认定,我说他也在制造笑话,所以今天我们那些检测手段能够检测到的微观指标是有限微观,你今天看不到,不等于明天看不到,二十一世纪看不到不等于二十二世纪看不到,用东方哲学的观念它是无限可分,就疾病这个事物而言,当西医发现细菌的时候,认为细菌就是病因学里面最小的病因,后来发现病毒了,全世界一片惊呼,喔,病毒才是最小的。病毒是最小的吗?是今天认识到的最小的,要给它加个限制,十年前就有人,美国学者在他的实验室里面就做出来了,还有一种比病毒更小的病原体,连蛋白的性质都快要丧失了,叫做类蛋白体,这是我看杂志看小报这一类看到的信息哈,这种信息是非常局限的,说明什么?说明至小无内,所以今天西医检测不到的很多病因,他找不到这个原因他就说你这个病不成立,找不到这个病因我们中医却能够从色、脉,那个神色形态,从这些方面能够找到依据啊,我们通过我们找到的依据它舌苔白,薄白满布,是有寒,我们通过散寒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我们找到这个寒的病因我们就能解说他的病理,他之所以疼痛,是寒主收引,受寒的情况下物体缩小,宏观的物体是那样,微观的也是一样,缩小以后里面的道路就不通畅了,我们中医有一个理论叫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它有通道,有微观通道,这种通道我们今天在解剖刀下还没有找到,有些能找到,有些找不到,找不到我说类似于什么?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电子信息通道,它选择那个路径,你看不到。你那手机接受的那条信息路径你看得到吗?是从外太空给里接到你的手机上来的?确实是接到手机上来了,但是你在哪里他都能接上,它不是一条固体的信息带,我们内在的生命运动变化也是这么微妙复杂呀,寒主收引,所以导致了气机的不通畅,运行不通,不通则痛,它发生了阻滞,它就要发生疼痛,我们运用散寒的方法去解决这个矛盾,哎,迎刃而解,西医说没病,我们中医吃一剂药立竿见影,这个同学们将来当医生了你就会知道,宋老师不是为了宣传中医,在这个地方来夸大其词乱讲,如果我仅仅是个书生,那可能我就是在编故事,好在我也多少搞一点临床,还有点个人的体会,所以我觉得我还有点发言权。
四年以前,我们有一个青春少女,20来岁住在华西,要做胆囊手术,胆结石疼痛,就是这个痛止不了,没法进行手术,西医止痛药效果非常好喔,但是它的办法用尽了,就是不能有效止痛,现代西医有些还是有些对我们中医有所了解,态度也比较友好,那个主刀医生很高明啦,主管他那个医生很高明,说你是不是去找中医想想办法,看能不能解决你这个问题,他父亲和我们成教院的院长是朋友,找到他,王院长就找我跟给她他帮忙,舌苔很白,而且还比较水滑,我就给他吃了什么?小柴胡合平胃,还强化温热药,不是去选择止痛药喔,小茴吴萸这一类,这边还用羌活、白芷、川芎,散寒。吃下去以后是什么反映?立竿见影的效果,吃一副药就上手术台,吃一副药喝一次他疼痛就解决了,方向对了真的我们中医就有这么好的效果,这不是我的功劳,中医学的功劳,小柴胡汤更不是我个人的专利,两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创造了他啰,1800多年前嘛,张仲景就创造了它啰,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啊。比西医的效果好啊,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比西医的效果好,这是肯定的,正因为还有一大批相当于这类问题,临床上还有一大堆呀,类似这样的问题有待我们中医去解决,所以我们中医今天才有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需要。
两种医学:中医学西医学都不是完美医学,都不是完美医学哟。西医最好没有最,没有最,相对在哪一个方面它比较好。我们有些专家喃,中医最好,没有最,中医也是相对在某些方面有我们的优势,你把它推到最,哎,这个就站不住脚了,只有相对。正是这种相对优势形成了互相补充的这个局面,医学并存局面,互补充是互相需要,互相需要的,西医需要我们帮助的还多得很啦?你看那些慢性炎症,抗生素用到两倍三倍,按照国家规定剂量,世界药典剂量,用到两三倍,还是不理睬你,那炎症继续存在,继续进行,对这样的慢性炎症我们中医的疗效可以非常骄傲的讲,比西医的效果好了不知多少倍。我这儿讲是空讲,同学们将来到临床上去体会,体会了以后我们回来再讨论,你不会觉得我是在讲空话糊弄你。多得很啦,内、妇、儿、外、眼各科都有,有好几例呀,不是一例两例呀,三十来岁的今天叫做青年,痔疮几个医院都说是必须手术,没有第二选择,他们的父母是我的病人,来问我,我说只能试试看,不能把话讲绝对了,我说试一试有价值,不行你再做手术也不晚。(结果)一次就好。不是我创造了一个什么前无古人的奇效良方,不是,用的就是前人的方,稍加加减化裁,好了以后至今十年了,有十多年了没有做手术啊,几个医院都说必须做手术,(这是)我们的优势喔,(如果)没有这样的优势,我们今天(就)没有存在的条件,没有理论支撑,我们这样的优势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喔,我凭猜,我猜你那个就是要用那个方,我用上就好了,我有那么会猜,我还是人吗?那我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我们中医治病)不是凭猜哟,而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去揭示它的内在本质,然后选择有效的方法,所以解决问题了。但是观念保守者对待现代中医教育怎么评价呢——现代中医教育培养中医掘墓人,这个人见诸报端的。不是我在这儿捏造事实,有杂志有报纸都登过的,而且是名家见解,以我们刚才所举的那个博士生提出那样的问题,那真是在培养掘墓人,但是各个都是吗?我们培养的博士生都是这种见识吗?我们培养的博士生真的就一无是处吗?都是废品?我们今天全国到处在评名医找名医,我对这个事情是大有看法的。所以去年学校他们通知我学术带头人可以直接转名医,叫我填表,我说我不是名医,我是教师。你真的不要?我不要。名医在哪里?名医在社会心里层面,是一个潜意识,社会潜意识,今天都把它发掘出来当金字招牌放,活着的名医在病家的心里,已故的名医在他的作品里,是你封得了的吗?还有我们今天评出来的名医,是清代的还是明代的?就中医教育这一点而言,哪一个不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产物啊,没有功劳吗?举嘛,我们学校已故的,70岁左右的哪一个不是现代中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医教育已经开办了50多年了,现在活着的在临床上理论上有点建树的,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你还在哪儿去找非中医教育渠道产生出来的名医呀?到哪儿去找?这样典型的事实,为什么我们中医领导工作者看不到,为什么我们有些中医专家看不到?还硬要说中医现代教育没有成就,现代中医教育都搞糟了。我不是今天接受了学校什么任务,中医局接受了什么任务,来专门肯定中医教育的,不是的,我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现代中医教育这种模式我不会来学中医,可能听一个月课我坚持不,我可能跑了,因为我的文化结构和你那讲台上,你开黄帝曰、岐伯曰,那种教育模式我完全格格不入啊,我怎么学呀?我没那个耐性。所以现代中医教育是不是都培养的是掘墓人,这个问题大家要思考。但有没有真的成了掘墓人的,这是两个问题,确实是有个别的人,真的糊里糊涂的学中医学10年20年最后学到反对中医那个位置上去了——掘墓人啦,他自己没搞懂,他说中医没价值,他说中医没理论,后面我们涉及到各家学说的具体内容,我们还要讨论这个问题,博士生们真的观念首先要认清要清楚。
对中医教育喃,还有一类意见就是特别激进的,主张什么呢?主张中医应该尽快现代化,这个现代和含义还很广,一个是手段现代化,二一个是我们整个理论体系现代化,讲出来同学们都有点不相信,30年前就有一位学者提出来,预言15年以后,就他那个时候预言,就在我们今天的15年前,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替代旧有的理论体系,这个也是见诸学术杂志的,不是我道听途说到这儿来讲,我当时听了以后我就觉得很可笑,一场中医理论体系的**有这么简单,还会等到现在来完成吗?中医理论体系为什么和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距离那么遥远,同学们要思考问题呀?要思考问题,我们当中医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我们今天可不可以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就把它拉近。中医理论体系诞生那一天起就决定了我们中医理论体系,和今天的自然科学,现代的自然科学存在这么大的距离,现代自然科学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几百年,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现代科技手段诞生以后,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分析方法。我们中医理论是在什么基础上诞生的?是在没有这样的手段的情况下诞生的,我们想不想直接去观察去看,凡是人都想做最简单易行的事情,只要是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还是未来的新人,一定是想做最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手机是高度傻瓜化呀,他造手机没有把它造成,先要经过专家培训,三个月你才能用,就是人人都要追求简单方便。我们中医两千年前想不想?想!渴望!做过这面的尝试没有?做过。这个我也在我的小册子里面,一本正在写的书里面在讨论这个问题,你去看看我们的《黄帝内经》里面尤其是《灵枢》那个部分,还有《难经》里面,我们已经做过实实在在的人体解剖,肠子长多少?胃的容积是多少?重量是多少?甚至王莽时代,我们对全身的血管的走向都用那个竹丝去透过,想把它弄清楚,想弄清楚是要干什么?就是想要建立一套运用这样的手段来分析我们的疾病,来指导我们的临床这一套理论,我的看法,我们的老祖宗那个时候做这件事情他有目的性啦,在做这件事情以前我们积累了医学经验没有?积累了。积累的是什么?宏观的朦胧的非常模糊的很难把握的,这方面的经验。
但是我们在这一段想要运用分析,实际分析的手段这样的方法来为我们建立一套医学理论体系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做不到啊,我们做不到。我们的手段太原始了,我们做出的研究分析结果太宏观了,我们实现不了。连最一般的生理、病理现象都很难解答,更不用要说精神情志的这种变化,微妙变化我们更无法解答,还有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感悟到了,人和自然是一个联系非常密切的有机整体,我们已经感悟到了,运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无法解答这样的整体关系,怎么解答啊?解答不了呀。所以我在那个文章里面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又才把那个手段放弃了,我们工具不具备,没有显微镜,没有微观工具。放弃了重新回到一条非常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去,建立这个理论体系呀,一条什么道路---感悟生命理解生命何等艰难。用自己的智慧去把握生命的内在发展变化规律,还要把握这种发展变化规律和外界的联系,好痛苦喔,这是个何等艰难痛苦的过程啰,所以这不是一个时代完成的,所以我们把我们的理论体系的断代断的比较长,从战国到秦汉,我说还短了。还短啦。在战国以前我们就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了,所以中医现代化这个问题今天提得非常尖锐,好像这是促进中医走进现代社会,走上科学前沿的一个必经之路,而且越快越好。我不这么看,人类认识事物这两种方法今天都比较成熟,所以都有很高的价值,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它内在的非常微妙的用分析手段还无法得到确凿证据的,这样一些变化本质,这个是不可少的。不可少的。因为西医它那个微观研究是有限的,少了我们这个宏观分析很多问题我们就无法理解,有了我们的宏观分析很多现代微观无法确证的,得到了我们的解答,用我们的方法去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现代微观这一块也少不了,有些问题从微观的角度可以及早的揭示它的本质,揭示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所以我在我们那那个《诊断学》的导读,严石林老师编的一本诊断学---《脉经》导读,我在他那个封底上我就讲,最后一句我说,欲知吉凶善恶事现代检测莫轻弃,我首先是肯定我们中医的四诊,气血幽幽藏玄机呀,寸口微微决狐疑,阴阳顺逆昭生死,五行生克示难易,我们的颜色脉象都有五行生克关系哟,三部九候当详审,四诊合参须谨记,最后一句就是,欲知吉凶善恶事,现代检测莫轻弃,不要轻易抛弃了,现代检测它可以,癌症可以从细胞水平发现,而这个又不是我们四诊能够办到的,人家已经从总细胞水平发现了,这个是一个低分化的癌症,就是恶性程度非常高,你还在那里说没问题呀,那精神饮食状态都很好,舌脉都好,那不见得好。你看个患红斑狼疮的,有些同学搞过临床,你看那个面色好漂亮,看起来比常人还娇艳,你说他是青春光彩,一查到是那个病(红斑狼疮)提示你高度重视,在今天这个条件下死亡率还比较高。很多问题中西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有很好的疗效,还有一部分问题中西两种方法都无可奈何,反映的是什么?医药有限疾病无穷,疾病这个自然事物它的内在发展是无穷的,它的种类无穷,它的发展变化的复杂性也无穷,所以有些是我们两种医学,要么我们西医认识到了,要么我们中医认识到,要么两种医学都没有认识到,这种我们就没有办法。
所以我说中医要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把传统的继承好,但是你不要反对在某些方面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比如我们中医的四诊,尤其是望诊,我个人就觉得应该是现代化好。不然的话,宋老师说这个舌苔是微黄,另外来个年轻老师说,宋老师你老眼昏花呀,这是黄苔哟,再来一个老师还可以说是白苔哟,真有这么大的区别!我们今天有比色计,比一下不是就看清楚了嘛。那黄苔的厚薄更难确定啦!我是薄黄苔,来个同学说中厚苔,来个同学说黄厚苔,分歧太大,能不能通过这种科学手段来给进行定性定量?所谓定性就是它的颜色,所谓定量就是它的厚度,然后我们把这个资料拿来进行分析,我们眼睛看还是为了摄取它的颜色和厚薄嘛。避免分歧太大,这样可以统一起来,我刚刚毕业的时候跟一个老老师,这个老老师带两个同学,一个老老师都要带二到三个青年医师,我那个时候还在医院,那天来个病人,老师叫我们看,那个老太太50多岁,我一看,(那时)我是照本宣科,比照教材我买了一本《舌苔图谱》,那个图谱是彩色的,当时算是纸版最好的很精美。我们那个时候经济还非常困难,我都发狠去买了一本,买了我是比较那个来回答,没有临床经验,我说舌苔白而水滑,中等厚度,它和我在《舌苔图谱》上看到的是非常吻合,这个老师就叫另外一个也是我的同学,叫另外一个同学你来看看这是什么苔?这个同学说我不知道,高明啦。他不回答,他说他不知道,大智若愚啊,这个老师后来就当场告诉我说,小宋你下去以后要好好把中医基础学一学,那个时候(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还没有分家,(中医)诊断、(中医)基础是一本书,这个是光剥无苔嘛,我真得差点吓,坐到地上去了,这个叫光剥无苔呀,因为这个老师一辈子就用养阴药,不是我学生比他高明,不是。他确实是抱了成见。光剥无苔舌质红,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这个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看起来很简单啦,既然叫光剥无苔,就属于比较典型的舌相,典型舌相相当好分辨。结果他说是(光剥无苔),我也没办法,我说好,我下来好好学习,休息几分钟。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