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阳经腧穴之道主治有何异同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针灸学》复习题(总 学生用)复习,经常,学生,学生用,针灸学复习,针灸学,针灸学习题,针灸学笔记,中国针灸学,中医针灸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针灸学》复习题(总 学生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位置:
常仁堂 穴位贴敷治疗贴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养生的 追求层次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健康之行,始于足下;潇洒人生,“服服帖帖”。“足”即脚的意思,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悠久的传统中医学,更是早 就了解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 外环境相通。我们熟知的足底穴位按摩等一系列治疗、养生措施更是说明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于“足”的重视,和日渐需求通过保健脚来保健身体。如果你不想那么麻烦,唯一能进医院跟药房的足贴------常仁堂养生足贴帮你忙。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加常仁堂治疗贴代理微信号: 穴位贴是一款由天然中草药萃取精华,使其具有强大的吸咐能力和有益元素,能够安全快速的吸咐出体内淤积的寒,风,湿,邪,毒。有效地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整体免疫力并改善亚健康症状。足底排毒贴通过对足底及相关经络反射区的作用,各种精华成分渗透并参与循环系统,在循环过程中将体内细胞间滞留的毒素吸附出来,有效去除身体久积的毒素及湿气,神奇、稳定、持久的效果看得见也感受得到。短时间内可消除皮肤色斑、座疮,改善便秘、消除口臭、足臭、塑身美体,降低血脂、血压、血糖,提高皮肤光泽度,改善睡眠并延缓衰老。贴在关节部位可起到消除疼痛及疲劳的作用,对关节炎、颈椎炎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无论是老人小孩都可以贴,安全无副作用。 坚持贴常仁堂的效果(1)放松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脑部供养、缓解肩颈酸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偏头痛。(2)改善失眠多梦、精神衰弱的症状,强化心灵,让活力充沛。(3)改善紧张、滞闷的精神状态,提神醒脑。(4)提高免疫力,改善亚健康,增强身体抵抗力。(5)改善肝气郁结引起的皮肤干燥、无光泽、长斑等皮肤不良现象。预防肩周炎、脊椎病。治疗采用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国传统特色疗法之一,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穴位贴敷,即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简便易懂,见效快,疗效高,安全可靠。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我们常仁堂治疗贴正是根据这一中医理论,衍生而来的一款,外用穴位贴敷,使用方法简单,见效快又安全可靠的养生保健产品!
足贴贴敷于足底,足底的相关反射区受到刺激,血液循环得到促进,给皮下组织的转运蛋白提供足够的动力,药物在转运蛋白作用下透皮吸收,伴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有害物质也会在转运蛋白的作用下透皮排除;机体内有害自由基,也会和足贴内的离子相结合,以扩散的形式排除体外;两种形式的结合,人体的毒素能有效的排除体外,促进人体健康。
常仁堂几个优点第一,常仁堂是第一个能进驻到线下药店的贴敷产品。第二,完善的后勤团队,服务团队做支撑(有完善的美工 财务 推广 文案等等)第三,月入五万元以上的“十大金牌讲师”亲自授课。第四,完善的线上线下培训体系领先微商整个行业。( 三阶段培训体系:一阶段,新人培训群7天,手把手授课。第二阶段,从开始零售招代理到组建团队,到团队几十个人,你只要用心跟上培训体系就能够做得到。三阶段,线下的高层密训营。第五,每周董事级别都会得到公司推广“20-30家线上媒体采访,推广。帮你做影响力。第六,超低门槛,“ 买三送一”即可体验代理。 一种简单、快捷、无痛、舒适、放松、温和居家理疗法,使用后可加强新陈代谢,促进睡眠,可以安全的排出有害毒素,重金属。贴针灸和足贴未来的路还很长,唯一能进医院跟药房的足贴,我们坚信中医的发展趋势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足贴文化与经络养生的传奇时代已经开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国粹,返朴归真,这项事业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让我们一起探索足贴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探索常仁堂的未来!传播健康,让长辈们不再受筋骨之痛,欢迎你来代理我们的产品。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加常仁堂治疗贴代理微信号: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863855',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shù xué2 英文参考acupuncture point[中国针灸学词典]poin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acupoin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3 概述腧穴(acupuncture point)又称“”。是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又是临床的。1.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2.中的;3.之。
4 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腧穴(acupuncture point)又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出《》。腧,通输、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指空隙。腧穴在《》中有“节”、“会”、“”、“”、“”、“溪”等名称。《》中称为“”、《》中称为“穴位”。腧穴分三类,即、,以及无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而以压痛或其他定取的。腧穴通络与脏腑密切,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等,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力,调节机体的状态,以防治疾病。有的还可用作辅助诊断。4.1 概念腧穴,是脏腑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腧穴主要在经脉上,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最精华之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内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入)等。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因此腧穴部位的变化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当人体正气亏虚、肌凑空疏时,也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而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等刺激时,腧穴又能将各种刺激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抗御疾病,,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腧穴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4.2 腧穴的名称在《内经》中,腧穴被称作“节”、“会”、“气穴”、“气府”、“空(孔)”、“骨空”、“原”、“络”、“俞”、“溪”、“谷”等,《针灸甲乙经》中称为“孔穴”, 《太平圣惠方》则称作“”,俗称“穴位”。《·》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黄帝内经灵枢·》说:“节之交者,之渗灌诸节者也。”意思是说,腧穴所在部位是人体精华之气(神气)集中输注、聚集、留止、游行、出入之处,是络脉气血渗灌的部位。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而经脉则联属脏腑,脏腑、经脉、腧穴之间密切相关,不能将腧穴部位仅仅看作皮、肉、筋、骨局部的形质。这里既有纵行循行的概念,又有横行出入的概念,而且还有&面&和&网&的概念。从《内经》对腧穴的命名来看,也反映了对腧穴功能的概括。腧,本作“输”(形声,从车,俞声。本义转运,运送),输注之意,喻如输转、;穴,则有“洞”、“孔”、“隙”之意,喻脉气集注于洞穴。各腧穴名称的字义,其间至少包涵了五个方面的含义:①“本源”之义,如原,表明腧穴是人体脏腑精华之气的本源;②“聚集”之义,如穴、会、府、节等,表明腧穴所在是停留和聚集之处;③“转输”之义,如俞、溪等,反映腧穴有转输的;④“孔隙”,如空、孔、窍等,反映了腧穴经脉与外界的相通性联系;⑤“渗灌”,如络等,说明腧穴是络脉气血渗灌的部位,反映了腧穴与的联系。4.3 腧穴与阴阳五行经脉,其所统腧穴,亦各随其经而分阴阳二类。腧穴又以其浅层属阳,深层属阴。《·七十难》有“春夏各致,秋冬各致”的。在上,《黄帝内经灵枢·》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就是通过腧穴的阴阳分经和深浅,结合运用阴阳来实现的。腧穴中,五输穴的阴、阳属性最为明确。《难经》论述了和的井、荥、输、经、合不同的五行属性,阴经自“木”始,阳经井穴自“金”始,依次排列,并依此确立五行的生克关系、区分“母穴”、“子穴”,遂创用。4.4 经络-经穴-脏腑相关-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内经》中已有充分表述。经脉隶属于脏腑,而腧穴则从属于经络。如《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说:“夫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黄帝内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而腧穴则是“脉气所发”。《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还指出:“五藏有疾也,应出,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临床观察表明,脏腑疾患能使某些相应经穴出现异常反应。刺激这些异常反应点或相关腧穴,对相应脏腑的功能具有相对特异的调整作用,如《》所说,使用针灸等刺激腧穴可以&远入&,治疗有关经络与脏腑的病证。又如《》说:“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识。不知经络,无以知气血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之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可安。”
4.5 腧穴的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名称。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各个都有一定的含义,例如&&在的处,&&在联合上缘处,就包含了古代位置的名称;&&能改善,&&能改善,就包含了穴位的主治功效;有的以山川命名,人体较大的相会处比作&谷&,较小的肌肉相会处叫作&溪&;而许多在、骨缝、骨孔处的穴位则称作&髎&。4.5.1 自然类1. 以星辰命名如日月、、、、、、;2. 以地理名称命名以山陵比喻腧穴的形象--如、、、、丘墟等。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如、、、、、、、等。以海泽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如、、、、、、、、、等。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如、、、、等。4.5.2 物象类1. 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如、、、、等。2. 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如、等。3. 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如、、、、、、、、、、、、等。4. 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如、、、、、、等。4.5.3 人体类1. 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如、、、曲骨、、;、、、、等。2. 以人体生理功能命名如、听会、、、、、、、、等。3. 以治疗作用命名如、、、迎香、、、等。4. 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命名如、、、 、、等。4.5.4 国际通用穴名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缩写&LU&作为代表,&&是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LU1&。4.6 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阿是穴三类。4.6.1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为位于十二经脉和的腧穴,简称“经穴”。经穴因其分布在脉的循行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脏腑之病证,同时又是针灸施治的部位。因此,腧穴不仅有治疗本经脏腑病证的作用,也可以治疗与本经相关经络脏腑之病证。十四经穴指已经归入十四经脉的穴位。简称“经穴”。穴位的分经,肇源于《内经》。至《针灸甲乙经》已有记载,计正中(任、)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以后的针灸书中,陆续有所增加。至清时的《》,已载正中单穴52,两侧双穴309,合计总穴名为361。分别为:督脉28,24;手太阴肺经11,9,9;20,23,19;45,44,67;21,14,27。4.6.2 奇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它既有下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又称“”。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体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些位于经脉线外,如、;有些在经脉线内,如、;有些有穴位之奇穴,如、、等穴。经外奇穴是指凡于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奇”者“余”也。(《管子·禁藏》)这类腧穴一般位置分散,难以归入某一经脉。也就是说是一类腧穴经过整理以后余剩的效穴。也是腧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分化。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备急千金要方》有了很展。明代方书《》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则称为“”。这些奇穴,经过长期的实践,少数又发展成为经穴。如《备急千金要方》始载的,后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它归入经穴。4.6.3 阿是穴阿是穴又称、、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阿是裕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阿是穴为经穴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皆验,故曰阿是穴也。”4.7 腧穴的定位方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的好坏与选穴是否准确有直接关系。因此,准确的选取腧穴,也就是腧穴的定位,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4.7.1 骨度分寸法分寸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周身各部的、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作为标准的方法。常用的骨度分寸见下表。常用骨度分寸表起止点常用骨度度量法说明头部至12寸直寸如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9寸横寸用于量头部的横寸胸 腹 部至(胸剑联合)9寸直寸1.胸部与肋部直寸,一般根据计算,每一作1寸6分 2.“天突”指穴名的部位歧骨至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之间8寸横寸胸腹部取穴的横寸,可根据两乳头之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来代替两乳头之间的横寸。背腰部大椎以下至21椎直寸背部腧穴根据定穴。一般临床取穴,下角相当第七(胸)椎,髂嵴相当第16椎(第4腰椎棘突)两肩胛骨缘之间6寸横寸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9寸直寸用于手、的骨度分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侧胸部腋以下至12寸直寸“季胁”指第11肋端侧腹部季胁以下至9寸直寸“髀枢”指大转子下 肢 部横骨上廉至内上廉(股骨内髁上缘)18寸直寸用于的骨度分寸内辅骨(胫骨内髁下缘)至高点13寸髀枢至19寸直寸1.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 2.“膝中”的水平线:前面相当于犊鼻  穴,后面相当于穴。臀横纹至膝中14寸膝中至高点16寸外踝高点至足底3寸4.7.2 自然标志取穴法根据人体表面所具的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标志定位法。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固定标志法:即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人的、、乳头、肚脐等作为取穴的标志。活动标志法: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屈肘取之。4.7.3 手指比量法以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由于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的。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法:是以患者的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法:是以患者指的横度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法:以名“”,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和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4.7.4 简便取穴法此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穴等。4.7.5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上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由于这类腧穴的分布和作用不同,因此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1.五输穴手足经在肘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井、荥、输、经、合五穴,统称“五输穴”。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行的情况,比作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也”。2.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3.原、是脏腑之所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古名“十二原”。在经上,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输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代原。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络脉由别,出网络于周身。因此络穴具有联络两经的作用。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之穴鸠尾位于腹,穴位于尾骶部,位于,部共十五穴,故又称“”。3.1“郄”有空隙之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十二经脉及阴阳跷、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古六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3.2 下合穴又称,是经脉合于下肢经的六个腧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疾患卓有奇效,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3.3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所汇集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3.4与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叫,这八个穴位主要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3.5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在循行过程中相叉会合,在会合部位的腧穴称交会穴,多分布于躯干部。4.7.6 取穴要领临床取穴常以为主,再结合其他取穴方法。同时还必须患者的、,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为:1.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2.观察体表标志定穴3.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此外,还可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4.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古人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必正&之说。意思是说,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的搏动等。4.8 腧穴的作用4.8.1 输注气血腧穴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是气血通行出入的部位,脏腑、经脉之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4.8.2 反应病症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因此腧穴部位的变化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与经脉反应病症不同,腧穴所反应的病症主要限于腧穴范围的压痛、痠楚、、肿胀、、、等现象。腧穴反应病症的作用近年有不少新发现,如病症多在中府、肺俞、处出现反应;肝胆系统的病症多在肝俞、、出现压痛等。4.8.3 防治疾病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的处所。当人体正气亏虚、空疏时,邪气就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又是腧穴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温灸等时,各种刺激能过腧穴、经脉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协调平衡阴阳,达到预防和抗御疾病的目的。腧穴防治疾病的作用已被大量的临床和实验所证实。4.9 腧穴主治规律4.9.1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近治作用。例如,鼻区的迎香、口禾?以及邻近的上星、通天等均能治疗;分布在的穴位多能治疗,分布在肩部的穴位多能治疗肩部病症,分布在躯干部的穴位,由于邻近脏腑,就能治疗相应部位内脏的病症。大体来说:胸部属,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症;上腹部属,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胆、脾、胃的病症;下腹部属,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肾、、肠的病症。当然,在同一区域的腧穴除有相同作用外,每一个穴位又有其单独的作用,有其不同的特点,临床应用时,应该既掌握其共性,又掌握其,才能做到正确选穴。分部主治规律表分  部主  治部前头、侧后头区项区眼区鼻区颈区眼、鼻病神志病神志、喑哑、、眼、头项病眼病鼻病舌、咽喉、喑哑、、、颈部病胁腹部胸膺部腹部部胸、肺、肝、胆、脾、经带、、肾、膀胱、肠病腰尻部部背部背腰部局部、痛肺、心病肝、胆、脾、胃病腋胁侧腹部腋胁部侧腹部肝、,局部病脾、胃病,经带病上肢内侧部上臂内侧部前臂内侧部掌指内侧部肘臂内侧病胸、肺、心、咽喉、胃、神志病神志病、病、、急救上肢外侧部上臂外侧部前臂外侧部掌指外侧部肩、臂、肘外侧病头、眼、鼻、口、齿、咽喉、、肩胛、神志、发热病咽喉、发热病、急救下肢后侧部后侧小腿后侧跟后、足外侧臀股部病腰背、病头、顶、背腰、眼、神志、发热病下肢前侧部大腿前侧小腿前侧前侧腿膝部病胃肠病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神志、发热病下肢内侧部大腿内侧小腿内侧足内侧经带、、前阴病经带、脾胃、前阴、小溲病经带、脾胃、肝、前阴、肾、肺、下肢外侧部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足外侧腰尻、膝股关节病胸胁、颈项、眼、侧头部病侧头、眼、耳、胁肋、发热病4.9.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能主治所属部位及其深部、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著。例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顶部、胸、肺、咽喉以及病症等;阳陵泉不仅能治疗下肢病变,还能治疗胁肋、胆、肝、神志病以及痉挛、等筋的病症。十二经脉中,都联系胸部,分别主治胸部心、肺的病症;手三阳经都联系头身部,分别主治头面、头侧及头项部的病症;联系头身部,分别主治头身的前、侧、后部的病症;足三阴经都联系腹部,分别主治腹部内脏的病症。分经主治规律表经名主治手三阴肺、喉病心、胃病心病神志胸部病手三阳头面、鼻、口、齿病、胁、肋病头项、肩胛、神志病耳病眼病、咽喉、足三阳前头、面、口齿、喉、胃肠病侧头、耳、胁肋病后头、背腰、脏腑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三阴脾胃病肾、肺、咽喉病前阴病、妇科病任督脉任脉督脉、固脱、强壮、昏迷、热病、头面病神志病、脏腑病、 妇科病4.9.3 特定腧穴,特定主治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如、原穴主治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郄穴主治急性、痛症,八会穴主治慢性、虚弱性病症等。4.9.4 同一腧穴,双向主治腧穴具有良性的作用。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的治疗作用。如穴、天枢穴,在时起作用,当时又起作用;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加快,而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合谷穴在时可以,在固表时又能止汗等。4.9.5 主治相同,疗效有别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等同。例如,、、合谷、阳溪均可治疗,但以合谷疗效最好;、太白、三阴交、、均有作用,但以至阴穴疗效最好。4.9.6 主治要领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4.10 腧穴的主治作用4.10.1 近治作用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中具有的共同特点。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疾病。4.10.2 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4.10.3 特殊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已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如大椎退热,至阴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现将头面、躯干部腧穴分部主治内容归纳列表如下:表 头面颈项部分部主治前头、侧头区后头区项区眼区鼻区颈区神志、眼、鼻病神志、局部病神志、咽喉、眼、头项病眼病鼻病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表 胸膺胁腹部分部主治胸膺部腹部少腹部胸、、肺、心病肝、胆、脾、胃病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表 肩背腰尻部分部主治肩胛部背部背腰部腰尻部局部、头顶痛肺、心病肝、胆、脾、胃病肾、膀胱、肠、后腰、经带病表 腋胁侧腹部分部主治胸胁部侧腹部肝、胆病、局部病脾、胃、病经带病4.11 腧穴的特异性4.11.1 腧穴形态结构的特异性腧穴的特异性,是指腧穴在、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或与其他腧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而言。几千年的临床经验早已从针灸的病证和治疗效果等方面肯定了腧穴的特异性,现代大量的实验研究也充分表明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腧穴是否具有特异性,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从解剖和方面入手。通过将腧穴和其周围的非腧穴区进行比较,充分表明腧穴与关系甚为密切。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对324个经穴进行了尸体解剖分析观察,发现与神经有关者竟达323穴(占99.6%)。其中与浅层皮神经有关者304穴(占93.8%),与深部神经有关者170穴(占52.8%),发现同一腧穴与浅层皮神经和深部神经均有关者140穴(占45.9%)。其他一些单位或个人也做了不少类似工作,都表明腧穴与周围神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腧穴具有较薄,丰富,多,髓多和Ⅱ类纤维多等特点。另外,腧穴处的有相对密集的趋势。KelIner根据1200张的观察发现,穴区神经末梢比其周围组织丰富,穴区由支配的表为2.8mm2,非穴区为12.8mm2,并发现腧穴是与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麦氏小体等)。有人用截肢取曲池、合谷等15个腧穴计数的数量,结果发现腧穴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非穴区。另外,腧穴与也有较密切的关系。如上海大学的解剖资料表明,在309个经穴刺点旁0.5cm内有动、干者262穴(占84.36%),直接刺中动脉干者24穴(占7.26%)。近年,还有人对腧穴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显示腧穴,并对此观察了腧穴处的显微结构,认为某些腧穴如缺盆、、、、均与各相应的部位相一致。由此可见腧穴的形态学结构与神经关系最为密切,动、静脉次之,淋巴管也有提及。关于腧穴组织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采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人用电生理神经细束法对合谷、内关、足三里等肌肉丰厚处的腧穴进行观察,发现其感受器以为主,但肌梭并非唯一的针感感受器,如针刺7例三阴交穴,仅1例有肌梭,但都有针感,且1例针感传至,而此例就没有肌梭。有人见到水沟穴处有丰富的、毛囊感受器及典型的克氏终球等。因此,认为针感和针刺效应的主要感受器是肌梭和游离神经末梢。此外,有人以针感点为对象,研究腧穴的。用蓝研究足三里等35个腧穴,见蓝点全部分布在深部组织。以蓝点为中心,在1.5mm直径内,见到神经束的有4次,见到血管的有26次,因而认为血管与针感的产生也有一定关系。接着有人用蓝点改良法和注射墨汁及等三种针感标记法,观察了合谷等23个腧穴,在针感点周围1.5mm范围内,23全部见到小神经束及游离神经末梢和小血管及其壁上的神经、肌肉的15穴次,见到肌梭的7穴次,其他还有环层小体和神经干等。因此,认为针感是由针感点周围的数种神经结构综合反映的结果形成的。4.11.2 腧穴生物物理的特异性腧穴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已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国多数观察结果表明,腧穴与周围非腧穴比较具有电阻偏低、电位和电容偏高的特性。所谓腧穴的低电阻特性,是指电流通过腧穴部位时,该部具有较其周围皮肤为高的导电量而言。腧穴的导电量,低者十几个μA,高者可达100μA以上,由于测定的部位和条件不同,测波动很大,呈现向头部递增的明显趋势,关节部位偏低。据报道,腧穴电阻为100~794KΩ,而非腧穴点为1~2MΩ,两者相差56%,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腧穴电阻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诸如紧张,或等处于状态时,腧穴电阻可明显降低;而、或疲劳状态时则明显升高;腧穴经封闭或有关神经受损时电阻偏高;当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腧穴电阻偏低;电刺激时,有关部位的明显增多。此外,与皮肤的潮湿度、度、电极面积大小及与皮肤接触的紧密度等有关。另有报道,人体死亡后原腧穴部位仍然具有低电阻性。还有研究指出,经穴的皮肤电阻,在各种生理病理状态下可以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病理状态下。当机体罹病时,有关经络腧穴电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为两侧同名经穴的电阻失衡。当神经、脏腑或器官发生显著机能变化时,如进食前后、排尿前后、睡眠前后、运动前后等,经穴电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另外还表现在外界的影响,如时序、气温、季节,甚至一日之内的不同时间以及针灸或改变腧穴有关神经功能(封闭或切除神经)后,经穴的皮肤电阻都可以发生变化。当左右经穴电阻失衡时,通过针刺、艾灸可以纠正这种失衡,达到治疗效果。一般认为内脏与体表的某些部位,由于支配它的处于的同一节段或相邻节段,内脏功能活动及其变化通过神经而引起相应体表部位神经变化,使此处血管、、和组织活动也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皮肤电阻的变化。但也有报道,经穴的低电阻特性在患者截肢后的离体肢体上和动物致死后,甚至在分离的皮肤上仍可测出。皮肤电位可能比皮肤电阻更有意义,因为皮肤电位变化是活组织代谢过程的表现,比较。特异皮电位点与脏腑功能间规律性联系和腧穴与腧穴旁点间的差异均较明显。70%的腧穴呈高电位,以头面部最高,躯干次之,四肢较低,上臂最低。基于机体生理功能状态不同,腧穴电位波动于30μv~30mV之间。针灸刺激对皮表腧穴电位也有影响。有人曾将测得的腧穴与非腧穴皮肤导电量或电阻换算成电位,与直接从各点测得的皮肤电位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因此腧穴皮肤电位与皮肤电阻很可能属于同一生理过程。种种资料表明,经穴皮肤电现象与功能密切相关。最近用发光探测技术对人体体表进行周密测定,发现人体体表不断地发射超微弱的,其峰值为 A°。发与年龄、有关,而且不同部位发光强度不同,井穴部位发光强度大于其他腧穴或非腧穴部位;用成象技术和探穴测温装置对经穴皮肤温度进行研究,不少研究发现的皮肤温度高于非经穴部位,且经穴部位的温度变化与周围皮肤变化不同,与腧穴的深浅有关。应用波诊断装置对肾俞、的横断波进行观察,发现腧穴的中央部呈现反射波,并可看到似有徽脏样的搏动,针刺后,此搏动可增强,具有“波动现象”;还有人用经穴探测仪、音频录音机等仪器观察到:与疾病或病变器官相应的在较低电压下即可产生“电振荡现象”。提高电压,大多数腧穴产生“电振荡现象”,而非腧穴部位却不产生这一现象。总之,这些研究对进一步阐明经穴的实质及其作用方式都有重要意义。4.11.3 腧穴病理反应的特异性腧穴的病理反应是指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的反应作用在体表某些腧穴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这种病理反应常表现为:①腧穴阈值的改变,即(包括痠楚、疼痛以及由于按压而出现的压痛等)和知热感度的异常变化(机体某一脏腑有病时,其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的度可能升高或降低,出现左右失衡)。②腧穴组织形态的改变,即用按压、循捏等方法常可在呈现阳性病理反应的腧穴皮下触摸到形似麦粒或黄豆大小的结节状反应物或(0.15~0.3)cm ⅹ(2~3)cm大小的条索状反应物。有时还可以触摸到穴位皮下组织松弛、凹陷、隆起或坚硬。③生物物理指标的改变,表现为穴位皮肤电的变化和皮肤温度的变化,即表现为局部的电阻、电位或温度的升高、降低或左右失衡。腧穴这种病理反应具有一定特异性,即每个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病理反应腧穴,特别是俞、募、原、郄和井穴在反映相应脏腑病变方面相当灵敏。如胃部病变多在、、梁丘和足三里出现压痛或病理反应物,呼吸道病变多反应在肺俞、中府、孔最,肝胆病变多反应在肝俞、胆俞和胆囊穴,病变多反应在心俞、神堂,而妇科病变多在和三阴交出现压痛或病理反应物等。在病变脏腑所属经脉的井或(原)穴上,有的还伴有知热感度、皮肤电、腧穴发光、热辐射等变化。每个脏腑器官的病理反应并不限于一个腧穴。由于病变的性质不同、病情的不同,出现病理反应的腧穴数量和腧穴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可有不同。一般来说,病情轻者,呈阳性反应的腧穴数量较少,反应物较少而且较软;病情重者呈阳性反应的腧穴数量较多,反应物较多而且较硬。对热的敏感度降低者多为,反之则多为。病情好转或恶化,腧穴病理反应物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病愈则反应消失,以轻症、急症消失迅速,重症、慢性病症消失缓慢。而在结构或功能上联系密切的脏腑又常可在一些共同的腧穴出现病理变化,如胃病、肝病和病均可在足三里处出现病理反应。不同疾病和不同腧穴在反应形式上也有不同,如同是胃病,足三里反应多以条索状物出现,而胃俞穴反应则多以局部组织松弛形式出现,或呈凹陷,或;如果是患者,则胃俞穴常出现结节样反应物。因而腧穴的病理反应特性,具相对的意义。4.11.4 腧穴刺激效应的特异性用针灸等刺激腧穴部位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有三种:一是腧穴与非腧穴之间的效应不同。当刺激腧穴与非腧穴时有非常明显的差别,腧穴作用大,非腧穴大多无作用或作用很小。如针刺合谷、足三里后,吞噬指数明显提高,针刺非腧穴则这种作用不明显。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影响较非腧穴区大。二是不同腧穴常常引起不同效应,或对不同部位产生影响。如针刺的足三里、和天枢,使音增加的效应比足少阳胆经的、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手少阳三焦经的等穴强。针刺的、及的肾俞对实验动物具有明显的作用,而针刺胃经的、足三里及膀胱经的胃俞则不明显。即使是同一条经脉的腧穴其作用也有差异,如上述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对肠鸣音的影响较其脉强,而在胃经腧穴中又以足三里的作用最强。三是有些腧穴之间存在着。如针刺的穴,对实验性有明显的降压效应,针刺的穴有加强神门降压效应的作用。关于腧穴刺激效应所具有的相对特异性的机理,从现有资料来看存在着经络和神经体液两种不同的观点。经络说主要以为依据,循经感传一般都具有循经性、效应性、趋病性、可阻性、可控性等基本特性,这不仅为经络系统的存在提供了一定佐证,且有助于从经络系统解释经穴相对特异性作用的形成机理。如针刺足三里和内关之所以能对和管系统功能分别表现出相对特异性作用,很可能是借助于经络通道实现的。因为足三里的针感基本上沿着胃经循行线路双向慢速,而且待其逾越梁丘或时,即可使78%的受试者出现肠鸣音显著变化,一直传抵胃部,又可在X线下见到胃瞬即增强,而压迫梁丘穴这些效应就被取消。针刺内关虽可以使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和因引起的病灶性患者的T波均呈现明显增值,但只要在该经循行路线上内关穴的近心端施加机械压迫,就会使已引出的效应显著减弱,甚至完全消失。按照神经论观点,包括穴位相对特异性作用在内的一切针灸效应,几乎都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取得的,而这种特异性之所以存在,其关键在于绝大多数经穴与其相应内脏支配的神经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或在其相应内脏所属段的范围内。如针刺、次髎、肾俞在膀胱舒缩效应上会表现出相对特异性作用,即前二者引起膀胱收缩,而后者引起膀胱舒张,按支配神经的节段进行分析,膀胱俞的邻近神经是进入骶髓(S2)的,与盆神经的节段(S2~4)相同,而肾俞的邻近神经则进入腰髓(L1),与腹下神经的节段(T12~L3)相同。这三个腧穴在膀胱舒缩效应上所出现的差异,很可能是因为它们所属的神经节段不同而造成的。对于那些远距离又不是来自同一节段的腧穴在镇痛或治病作用所呈现的相对特异性主要是两种感觉信号在高级部位内的结果。如性刺激所引起的束旁核及中央外侧核的“痛”放电,不仅可以被针刺腧穴或较弱电流刺激支配痛区的神经所,而且也可被那些远离痛区或其他的神经活动所抑制,一般以直接刺激支配痛区的效果最好。此外,在形成远节段、超节段相对特异性作用中又具重要意义。在整体情况下,大脑皮质可以对针刺效应的形成发挥积极的影响,就某一经而言其针刺效应所涉及范围的广窄与其在大脑皮质区的大小密切相关。据有关研究揭示,针刺水沟、、合谷、四个经穴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效应,就因为这四个经穴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远比其他经穴范围大。必须指出的是许多经穴的相对特异性作用,几乎都具有较长的后效应,提示在此过程中有体液因素的作用。如艾灸至阴穴对矫正胎位有相对特异的作用。业已证明这种艾灸方法能升高中的含量,提示它可以兴奋-系统,从而间接地宫活动,为转胎创造有利条件。从目前来说,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作用正是经络、神经、体液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从针刺井穴引发肾经或膀胱经循经感传抵腹后所引起的增多这一效应来说,既需借助腧穴针感感受器产生针感,又沿着两经循行路线进行传导,还在引起这一效应的同时伴有尿中cAMP即时性增加,可见三方因素都参与这一效应的形成活动。总之,腧穴的特异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腧穴在形态结构上不是一个点或面,而是一个,并不存在一个截然的界限。所谓穴位生物物理特性,还有待深入研究,如穴位与低电阻点虽有68%左右的相符率, 但对两者不能等量齐观,穴位病理反应多属倾提示,还不足以构成决的诊断依据。目于腧穴的特异性研究,当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其现象或效应进行观察及分析。怎样总结其规律,探讨其机理,则有待于今后大量细致的工作,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使对腧穴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具科学性、系统性。5 五输穴中的输穴·腧穴腧穴指五输穴中的输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即太渊(肺)、大陵()、神门(心)、太白(脾)、太冲(肝)、(肾)、三间()、中渚()、后溪()、陷谷(胃)、(胆)、(膀胱)。《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腧。”五输穴指十二经脉肘或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见五输穴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日:“,,,,。”五输穴表五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手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三心包劳宫大陵曲泽阴心神门少海足三脾隐白太白商丘阴陵泉肝大敦太冲曲泉阴肾涌泉太溪复溜六腑五输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手大肠二间三间阳溪曲池三三焦关冲中渚支沟天井阳小肠后溪小海足胃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胆临泣阳辅阳陵泉阳膀胱至阴束骨委中6 五脏之背腧穴·腧穴腧穴指五脏之背腧穴。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问于曰。愿闻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俞。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之间。在之间。肝俞在之间。脾俞在之间。肾俞在之间。皆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者。疾吹其火。傅其艾。须其火灭也。倪冲之曰。五脏六腑之俞。皆在于背。帝只问五脏之俞者。脏腑相合。论地之五行也。焦、椎也。在脊节之交。督脉之所循也。大杼在第一椎端之两旁。肺俞在之间。心俞在之间。膈俞在之间。肝俞在九椎之间。脾俞在十一椎之间。肾俞在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左右各间中行一寸五分也。按其俞。应在中而痛解者。与督脉之相通也。是以问五脏之俞。而先言大杼者。乃项后之端。督脉循于之第一椎也。问五脏而言七焦之膈俞者。五脏之气。皆从内膈而出。故曰之旁。中有小心。中膈者。皆为。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夫五脏之俞皆附于足太阳之经者。膀胱为。地之五行。本于天一之水也。按、太阳之经而应于督脉者。太阳寒水之气。督脉总督一身之阳。阴阳之也。灸之则可者。能启脏阴之气也。刺之则不可者。中心者。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盖逆刺其五脏之气。皆为伤中。非谓中于脏形也。者。以火济水也。以火泻之者。艾名。能于水中取火。能启发之气。故疾吹其火。即傅上其艾。以其外出也。朱氏曰。太阳之上。寒水主之。是以标阳而本寒。秉水火阴阳之气者也。督脉环绕于周身之前后。从阴而上行者。循。别绕臀。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从阳而下行者。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下循膂络肾。是督脉环绕于前后上下。而属络于两肾者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此始分之阴阳。人秉之水火。化生五行以成此形。是以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也。7 参考资料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相关文献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写的非常的好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三 15:31:59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腧穴的主治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