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研究张公瑾对中国民族医药有哪些贡献和作用

您的位置: &
傣医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优质期刊推荐傣医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1)_图文_百度文库
傣医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1)
2006年第5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傣医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666100)段立纲
关键词:傣医药;发展;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R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810(2006)05—0089—02
傣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悠久历史。长期以来傣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总结摸索出了许多诊疗治病经验和方药,逐渐形成了以“四塔”、“五蕴”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并在自己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医学、印度医学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傣医药学以她自己的文字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而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傣医药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西双版纲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傣医医院,专门从事傣医药的继承发掘、翻译整理、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先后收集、整理傣医药的经书200多部,7000多个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采收制作了动、植、矿物傣药标本1000余种。并从收集的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中筛选出了100多个方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已有傣药“雅朋勒”(版纳胃泰)、“雅解”(百解片)等傣药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这些药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傣药培育成我州的支柱主业,使之尽快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而达到我州生物强州的目标。1傣医药现状
1979年成立了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专门抽调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傣医史籍,名老傣医临床单、验、秘方、传统验方的收集和药物资源的调查工作。经调查西双版纳药物资源(植物、动物、矿物)有1700多种,收集到傣医传统验方7000多个。1989年又成立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形成了以民族医药科研,临床医疗为一体的科研医疗机构。现全院职工166人,在职138人,其中高职6人,中职48人,初级职称70人。床位编制100张,年门诊量6万人次,收治住院1500人次,医院设有傣医临床科室18个,床位使用率70%,是国内规模最大,科室最全面的傣医医院,也是我国傣医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
2发展傣医药的对策与措施
傣医药已作为我州“十一五”规划发展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是加快推进傣医药产业化的最佳时期。为此,应当在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归我,市场合作开发,利益风险共担。要做大做强傣医药必须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主动的引进开发资金,引进研发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生产技术,加
快推进我州傣药产业化的进程。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2.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发展傣医药事业。一是发展傣医药,不仅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严谨的科学研究,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在实践中使傣医药更好地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集中优势力量,力争在傣医药学术务于社会与经济建设。
2.2加大对傣药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傣医作为民族医药之一,应加强傣医基础理论研究,形成知识,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和防病治病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近几年州委、州政府虽然在研究资金上给予支持,但在研发工作中仍感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要深刻认识到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提高人民群众收入的关键。已集傣药、南药作为西双版纳州六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为此,应加大对傣药研究的资金支持力度。
2.3重视傣医药人才的培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在生产力的要素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水平的人,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同样,在新药研发和医疗市场中,人力资源是医院最重要资源,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是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生存发展的根本。由于受傣药科研人才缺乏的制约,傣药现代化进程缓慢,科研开发滞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为此加强傣医药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途径一是学校培养,或是委托高等院校代培高层次人才。二是重视跟师带徒工作,目前,名老傣医已经廖廖无几,必须加紧抢救,遴选我州有名望的老傣医为他们配备徒弟,帮助他们整理治病方药,尽快继承他们的医疗技术。三是到药物研究机构进修学习。
2.4重视傣药基地建设。傣药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必须重视傣药的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今后傣药的研发打下基础,否则,将挖尽采绝而影响傣医药的发展。
2.5加强科研协作。要在傣药的研发工作和建设傣医专科专病工作中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科技部门的协作。引进他们先进技术、先进的研发经验和管理经验,加快对傣药的
贡献者:肺科杨医生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傣医药 记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李朝斌
来源:中医中药秘方网
发布时间:
&&& 多年来,李朝斌怀揣着一个&梦想&:傣医药的产业化开发。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好摩雅(好医生)&,仍步履匆匆&&编撰傣医药本草类辞书,研发傣医新药和保健品,推动举办民族制药企业、创建民族医药博物馆。
&&& 作为民办的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的李朝斌,常自言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医药工作者。但在傣医药现代研究者群体中,他的成绩却是难以掩去的&亮色&。他先后主编了《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医传统医药方剂》,参与编著《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编著《傣族医药学》《傣医诊断学》《傣医名词术语选释》等10多部傣医药、民族医药著作,撰写学术论文近百篇。
&&& 曾经的军中&好摩雅&
&&& 1942年出生的李朝斌,是云南禄劝县人。这位山区农家子弟自幼聪颖好学,因家贫未能跟同龄孩子一起入学的他,靠着跟弟弟放学后一同念书识字,自学到3年级课程,村小学老师感动之余,破例让他插班直接入校读4年级。后来,在&大跃进&的历史喧嚣中,他不得不辍学成为&半劳力&,但是读书已成为他生活中的&明柴灯&。1959年公社选拔他参加了县卫生员培训班,让他与医学结缘,也点燃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 结束培训后不久,李朝斌即参军入伍,成为团卫生队一员。野战外科培训班、军医学校中专班、西学中班、针灸班,药理培训班,他不停地学习,逐渐成为颇得战士信赖的&军医&。他也从助理军医、军医,干到了军分区门诊所长。1964年全军大练兵运动中,他担任&战地救护技术&大比武教练员,摘取了全昆明军区尖子分队桂冠。在部队期间,他还先后参加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被赴越作战部队指挥部授予&白求恩式军医&称号。
&&& 战后和平时期,他跟随部队调防滇南勐海的布朗山区。当时,当地群众十分贫穷,尚处于刀耕火种的时期,&种一大片坡,收得一箩箩&。在边境一线部队给老百姓看病都是免费服务。时有一批又一批的群众来营房找李医生看病。他也经常利用巡诊连队、哨所之际,穿梭于各个山寨,为群众送医送药,抢救危重病人,成为当地人口中的&好摩雅&。
&&& 结缘傣医走上研究路
&&& 告别24载军旅生涯,李朝斌却与边防驻地难以割舍。他放弃回昆明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在西双版纳,走进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从此扛起傣医药研究工作,一干就是13个年头。
&&& 当时,他不懂一个傣文字母,也不懂傣语,&半夜吃黄瓜,摸头不着脑&,不仅他颇有茫然之感,身边也大都是怀疑的声音,&大兵出身,只懂红汞碘酒,懂什么科研,难道澜沧江水要往山上流?&也有人鼓励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在当地考察时说,&傣医药极富民族特色,要把它发掘整理出来,宣传出州外、省外,乃至国外&。
&&& 担任所科研主任的李朝斌面对压力,转化动力,以&唯有一博&的决心,一股脑儿扎进了傣医药研究领域。他深知做学问必须毕恭毕敬地学,虚心诚恳地问的道理,一方面拜傣医同行为师,一方面走出研究室,走访西双版纳及云南傣族聚居地区。10多年间,他跑遍1000多个傣族村寨。他还到博物馆、图书馆收集文史资料,发掘整理文献,开展选题立项。工作至深夜,没有公休假,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他曾在攀山下寨寻访傣医时因摔伤卧床,在父亲病危时也不能回家探望。
&&& 凭着实干和苦干,他逐渐走入广阔的傣医药天地。先后主持承担并完成了5项国家级、省级和地厅级科研课题,其中4项经省级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1994年被云南省卫生厅授予&模范工作者&称号,也被州政府授予&优秀先进工作者&称号。
&&& 靠创新发展傣药产业
&&& 研发傣医药,以弘扬民族文化、造福当地百姓、发展民族产业,成为李朝斌选择的人生方向。1998年他根据政策申请了提前退休,奔赴昆明,创办了民营科技机构&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为何&马不停蹄&?他的回答是,&不是为追名逐利,而是因为,这就是我喜欢的事业&。
&&& 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富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特别是傣医药学,有着自己的文字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千百年来一直深受群众欢迎。但是由于研究起步晚,底子薄,加之认识不足,直到今天傣族医药的发展仍处于低谷。而同时,许多贫困地区群众仍处于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环境中。李朝斌说,如何使&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医药加快发展速度,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每一位民族医药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 近10年来,他和同事们一起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皮肤疾患的&雅喃飘&,抗病毒、抗疲劳、抗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试项目&元生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雅勒松胶囊&,降脂减肥的&素身胶囊&,保肝护肝醒酒的&酒魂含片&,治疗妇科性病、创伤的&雅喃利&、&宫痔栓&等10多个在研品种。此外,他还帮助省内外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研究开发了20多个品种的民族药物,均获得国药准字号生产批文,许多项目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为抢救野生濒危植物药材,2005年他与云南文山州传统民族医药科技研究所所长任怀祥,一起创建了&中国文山野生濒危植物药材引种驯化基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发了数百亩荒山,引种重楼、罗芙木、小红参、杜仲、红豆杉等170多种野生植物药材。
&&& 为了从民族民间医药汲取营养和灵感,他不辞辛劳,带队数次到文山、马关、麻粟坡等边远山区,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进行野生植物药材普查,拍摄了上千种(幅)图片,并完成了编撰本草图谱的后续工作。
&&& &发展民族医药首先要打开山门,走出寨门&,李朝斌认为,今后应通过开展技术合作、股份合作、项目合作,走联合之路,搞集团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责任和行动&。
责任编辑:21nx
胸腔位于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之间呈封闭型腔隙。气胸的发生,是由于肺与脏层...
中年是女性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人生阶段,本该过得更自信、更优雅。然后更年...
柴归汤加减治崩漏案
柴归汤加减治崩漏案,吴玉泓,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伤...以傣医药为突破促进民族医药和谐发展
中医养生社区:|||||||||
您好,欢迎来到唐汉中医药网!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以傣医药为突破促进民族医药和谐发展
来源: 作者:
时间: 11:27:25
核心提示:
傣医学是一门以傣族传统文化和特定的地域环境为背景,以人体生命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规律为研究内容,通过250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医药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具有独
&&&&&傣医学是一门以傣族传统文化和特定的地域环境为背景,以人体生命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规律为研究内容,通过250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医药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而完整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
&&&&云南中医学院提出以傣医药作为云南民族医药研究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团队&&&建设学科与研究平台
&&&&学院采取了院校合作、与地州上下联动,整合临床、科研、教学优势资源的策略,解决了团队师资建设问题。学院现有人员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博士20人,硕士1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全国名老傣医师带徒指导老师1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傣医学学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民族医药学科,是从民族医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培育分化出来的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根据傣医学发展的要求,现已形成傣医病证诊疗规范化研究、傣医&杂风病&病证特征的提取及诊断标准研究、傣医临床有效单验方收集整理及评价研究、&雅解&临床应用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乳腺病傣医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等5个傣医药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傣药学学科2012年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凝练学科特色,现已形成傣药信息数据挖掘与评价研究、傣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傣药炮制与生物转化研究、傣药有效物质基础及药效研究等4个研究方向。
&&&&200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云南中医学院为中医药优势学科傣医学继续教育基地,2009年由云南省省委宣传部在云南中医学院设立了云南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学科与基地的建设为傣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重点突破&&研究成效显著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紧紧围绕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傣医药为重点,带动彝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佤医药、哈尼医药等研究。现在研傣医药科研项目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项目研究总经费达540余万元,傣医学学科建设经费700万元。
&&&&2009年&傣医基础理论的整理研究&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傣医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2012年,&傣医基础理论的整理及应用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年,&傣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由云南中医学院、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傣医学本科规划系列教材。包括《傣医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经典选读》《傣医药学史》《傣医临床学》。该套教材是在傣医药理论整理研究的工作基础上,遵循并突出傣医药规律和特色,本着&抢救、继承、总结、发展、提高、创新&的原则编写的,也是傣医药系统整理研究所形成的创新性成果,反映了傣医药科研成果和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该套教材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中,并作为民间傣医医师资格认定考试的参考资料。2007年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认定是学院办学特色之一。现已培养中医学傣医方向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70多人;培训傣医执业医师和傣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人员321人;培训乡医24人,通过云南省卫生厅民间傣医医师资格认定考试人数42人。
&&&&联合强校&&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2002年与西双版纳州卫校合作招收了傣医方向的专科生,2006年,招收培养了首届中医专业傣医方向的本科生。
&&&&2002年开始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民族医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8年民族医学学位点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了中医专业傣医学方向、中药专业民族药学方向硕士研究生30余名。现在读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10人。
&&&&2012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民族医学博士研究生机制,目前已招收2名博士研究生;2012年申报的全日制傣医学本科专业经教育部专家论证和实地考察,获得专业设置资质。
&&&&2014年,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傣医学专业本科生27人,从而建立了傣医学教育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广泛交流&&引领区域民族医药学发展
&&&&在学术交流方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藏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彝医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迪庆州藏医医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主办了2005年&首届傣医药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第六届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会议&、2010年&民族医药发展论坛&;自2007年起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共同发起并成功主办了6次由中国、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参加的&大湄公河流域民族医药交流会&,产生了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引领区域民族医药发展的关键作用。
&&&&云南中医学院始终坚持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发掘和建设民族医药特色学科,是我国最早培养民族医药高级人才的中医本科高校,1985年培养我国首批民族药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2003年成立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2011年成立了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民族医药学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
[] [] [] []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031北京编号:(京)-经营性-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审核文号:卫网审字[2001]第029号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号
Copyright&1999-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贝叶傣医药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