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安慰短信孕妇可以带孝袖标

你有多孝?
或许是我们生活的年代所决定的,我觉得我是属于文化缺失的一代,对传统的认识和了解不但很少而且片面甚至完全错误。在那特殊的年代,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整天应对各种批斗和运动,精疲力尽,我们几个孩子基本属于“放养”状态,那时候的孩子都这样,同龄的孩子大家整天在一起疯玩,只有在吃饭的时间会被各自的父母叫回家。
我对孝的认识,最早记得是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家的老人去世了,有一天他来上学的时候,臂上戴了一个黑色的袖标,袖标的正中有一个白色的孝字。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很土,有些封建社会的色彩(在那个时代,封建社会是极端贬义的),那个同学也是很难为情的样子,极力掩饰自己。后来看到出殡的花圈上的孝,看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时岳飞的孝等等,都从来没有觉得和自己有什么联系,对孝的认识,还是觉得是封建社会那一套,不是好东西(中毒颇深啊)。
直到有一次,上高中了,不知道是什么事,总是因为我的执拗让父母很生气,父亲拿尺子打我。那时的我已经是大小伙子了,有力又灵活,尺子根本奈何不了我,我在躲闪间无意中看了父亲一眼,突然发现,在我心目中严肃而又威严无比的父亲,眼角闪着泪花!我脑袋轰的一下,呆在那里了。。。我突然发现,父亲老了,心里第一次产生了愧意,我心目中第一次主动有了不要让父母伤心的真实愿望,这或许是孝的初萌芽。
后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尽管那时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最多就是周末回去一趟,就像交差一样,大吃大喝一通,拍拍屁股呼啸而去。那时青春萌动的我,整天呼朋唤友,乐此不彼,脑子里想法很多,工作上、生活上、交友上,但从来没有想过父母。工作了,独立了,不要依靠父母了,更觉得他们的思想很陈旧了,跟不上时代了。父母的叮咛总是觉得很罗嗦,心里很烦恼,也经常顶嘴,大吵大闹。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在人生路上经历了一些坎坷之后,有了孩子为人父母之后,才慢慢体会到了父母的用心,才发现自己当初是多么的无知和不孝,心里的愧疚感越来越重。现在父母和我们不在一个城市,平时只能通过电话沟通,越发后悔当初在一起的日子,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人到中年,我开始反省和思索,什么是孝。
你有多孝?是觉得给父母生活费,供养他们了就是孝吗?那么你家里的猫、狗你也在供养,能是孝吗?看到老人在干活,你马上接过来,有好吃的东西,就记得给老人吃,逢年过节买些礼物给老人,这算是孝吗?孔子说:色难!当你在伺候老人时,心里不情愿,只是觉得在尽义务而板着脸的时候;当你听到老人的念叨,很烦闷,只因不便于发作而板着脸的时候;当你心不在焉接听老人电话,并不时打断他们的时候,这算是孝吗?!没有用心,没有敬意,就不是孝!
怎么才算是孝呢?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身为父母,我们的孩子无时无刻不让我们牵挂,孩子如果病了,一家人大惊失色,什么心思都没了,整天焦虑不安,细心呵护孩子,直到病好了为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如果我们平常能用同样的心思去对待我们的父母,就是孝了!
你有多孝?你能做到吗?说实话,我想做到但现在还做不到。现在,父母的念叨,我已经能够听出那殷殷的关怀,已经可以心怀感激的一直听下去了;在关心父母的身体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我是发自内心的在说,而不是像以前有口无心,我知道他们能听出来,因为我听到了他们的笑声,感受他们的开心。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自己的父母还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感谢上天!
以下为摘录:
“百孝经”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後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後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後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在部队当兵姥爷在家去世了去,我应该戴孝几天,从什么时候戴,戴什么颜色的....好难过,最后一眼没_百度知道第4句&子之所贵者,孝也
中华民族自古形成两大传统美德,一个是忠,一个是孝。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作为区别人性与非人性的标准。朱熹说,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要孝顺父母。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
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思想,而不是圣人臆想出来的空话。回望历史,它有悠长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孝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我并非思古说今,“国事”或“家事”都十分近似,如果国策佳,管理的好,协调的顺,天下大治,家庭安康。反之则社会动乱,家无宁日。
从这个意义上说,孝也是忠的基础。如果臣子的“忠”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那么,作为构成整体社会的小家庭,就会仰仗家风形成正统,既父慈子孝模式,这无疑是家庭关系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孝心育仁德,《旧唐书》说:“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说的就是这个理。而《十三经》中的《孝经》,更是把“孝”字,当作亲情中天经地义的标准。
如追根溯源,孝道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谁也没有理由因此而武断的把孝文化看作是封建社会用来限制和束缚家庭关系的精神镣铐,对现代社会而言,它反而是一种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光大。因为不论是原始的农耕社会,还是现代科学形成的工业社会,在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标准,就是把孝敬父母作为人之常伦,世间正道。常言说:“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人乎?”
但时代不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早已成为一种农耕社会的落后观念,面对今天工业社会的人口流动随经济发展而动的常态,不远游思想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对父母的孝,不论儿女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
为人子女者必须要尽一份孝心,用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在中国现阶段,由于上世纪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形成大批独生子女队伍,如今又恰逢中国人口处在关键转型期,人口结构中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儿女赡养父母是国家规定的法律义务,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独生子女群体普遍收入不高,也是事实。而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一对夫妇要同时照顾4个老人,对一些自顾不暇的年轻人来说,这的确不是小负担。可担子再重,作为有孝心的儿女都得担。
当前国家社保制度尚不十分完善,无论对年老的父母或是年轻的子女,家庭都是他们唯一的栖身之地。因为社会福利机构数量并不多,机制也有待完善,养老院的数量及容量根本无法满足银发浪潮的涌入。
如果把就业机会得不到充分保障的80后、90后比做是漂泊在社会波涛中的一艘艘小舢板,那么不管“孝”字这盏亲情的灯塔多么闪亮,日夜为他们导航,漂泊在职场的小船们都很难驶回港湾。他们的孩子因此也沦为留守儿童。今后还会殃及老人吗?这是社会需要及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篇,其中有“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说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是这样回答他的,不要违背。”
樊迟不懂,就请教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告诉他:“就是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按今人的说法,作为子女,在父母生前要尽孝,父母故去也不能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要经常思和念缅怀故去的亲人。
孔子是儒学大师,回答类似问题很多。在孟武伯问孝时,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当孟武伯请教孔子什么是孝时,孔子对他说: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情,以使父母无须为他们多担操烦。可以说,孔子对孝的解释是全方位的,是根据不同情况,因人而异。
在子游问孝时,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就设问子游:你今日所说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亲。但是家中的犬和马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如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分辨这两者呢?按孔子所言,显然,孝,不仅仅是物质所能满足的,它还应该包含精神层面的敬。说白了,不是给钱就是孝,还要常回家看看。为爸爸捶背,为妈妈揉肩。回家后还要和颜悦色,不能一脸愁容。否则就失去意义了。
在子夏问孝时,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是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有事时,应该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先敬给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吧!他还格外强调了尊敬。
而不是像有些年轻人经常粗心大意,回家只吃父母张罗的一桌饭菜。房间的灯泡烧了,也不知道去换,马桶漏水了,也不知道去修,吃完了就走。
大孝子董永的故事无人不知,也世代相传。董永少年丧母,父亲亡故时没钱安葬,他只好靠卖身为奴安葬父亲。在打工的路上,他在大槐树下遇见一个村姑,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为了给董郎赎身,村姑用一个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当她让董永重获自由夫妻双双把家还时,又行至这棵大槐树下,却遭到天庭逼迫,七仙女不得不告诉董永:自己本是天帝之女,见他卖身葬父,很受感动,动了凡心来帮助他。可见,对孝顺父母之人,神仙都会感动。虽然这是神话故事,由于是人们心中所想,才代代流传。
舜是传说中的帝王,相传他的父亲、继母、同父异母的弟弟,多次想害他。他在修补谷仓屋顶时,后母从粮仓下边纵火,他手持两个斗笠从房顶跳下来逃生。他挖井时,父亲和弟弟铲土填井,他只好挖地道逃脱。事后,他毫不嫉恨,仍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爱。帝尧得知舜很孝顺,又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还选他做了王位继位人。舜登位后,不但恭恭敬敬去看望父母,还封弟弟为诸侯。可见他的胸怀和孝心之博大。
孝德就这样,在中华大地上世世代代传承,不论天子,还是庶民,尽孝都是一种美德。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就以仁孝闻名天下。在母亲卧病三年的时间里,他为照顾母亲经常穿着衣服睡觉,每次煎好汤药都要亲口尝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而今人,总是有人以忠孝不能两全为借口,以事业、公务在身为由,搪塞自己的不孝行为。
有一个农村的孩子因高考中榜飞进城里,土鸡一下变凤凰,竟把来看他的衣着朴素的农村父母,说成是家里保姆。像这种虽然有了知识,却失去了品德,没有孝心的人,实在叫人茫然,让社会出丑。
当物质高于一切时,沦落的必然是精神吗?一些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人间闹剧,何时才能谢幕!这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商品社会的耻辱。这种所谓的有所作为,与古人的孝心形成鲜明对比。与当代个别大学生相反,古人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隐士,他为躲避乱世,自耕于山野中做学问,恪守的,无疑是人伦。他一生孝顺父母在先,总是把美味给双亲吃,即便在古稀之年有时候也学顽童模样,身穿五彩的衣衫,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在父母身边玩耍,惹得二老开怀大笑。这种阳光的心态,非常值得今人学习。不像所谓时代骄子,出于虚荣心对父母不孝,实在是缺乏人性,言行多伤父母心啊,人缺什么,也不能缺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有一篇《百孝经》,用孝劝天下人:其中有“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我不知道,那些对父母都不孝的人,当官后会怎样对待人民? 
孝无疑是一种内容,但往往从形式上反应出来,比如“孝子口里有孝语,孝妇面上带孝颜”。晚辈们见到父母,起码要口中问好,面带微笑。而不像前面那位大学生介绍父母是保姆。让人瞧不起!
还有,“兄弟和睦即为孝,忍让二字把孝全;”人不能因为争一点家产兄弟反目,让父母伤心。
“生前为孝方为孝,死后尽孝徒枉然。”最好在双亲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所能,让父母吃的好一些,穿的暖一些,心情好一些。
“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兽实可怜。”每个人都是父母所养,不是孙猴子变得,“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
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博士,不管三百六十行中你从事那一行,即便你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但孝顺父母,始终应该放在第一位。
在《论语》第一章中,对“孝”字有这样的阐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孩子的志向;父亲过世以后,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父亲所传的道,可以称为孝。此时,“孝”又成了传递“道”和家风的载体。我们不得不承认,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传递下来。
在社会上,要考察“孝”,先要看传递的通道是不是被很好地维护下来,后人是否存在传递不畅的困难,包括舆论引导、有无文化“代沟”阻碍等实际问题。有问题,要知道如何解决。
有人明确指出,传统文化通道常常被堵塞的原因,是由于一些父母使用守旧的说教无法让求新的儿女们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父母对儿女如何寄予厚望,如何谆谆教导,或者儿女们如何在物质上尽心奉养父母,包括在精神上如何俯首顺从父母的意志,这些形式上的奉养和精神上的顺从虽然都与演戏十分相似,但孝者都在走心。一旦进戏了就会让父母感动,如果过于坚持自我,自然不被父母认同,包括正确认识在内。
当代人在实施或接受孝心时,不必像传统文化那么刻板。
尽孝的儿女和被孝顺的父母们,只要有发自肺腑的诚心诚意这个大方向就足够了,不要去苛求细节。
年长的要想想你们年轻时是怎样热衷新文化的(大都冲破家庭婚姻观念束缚,去自由恋爱),包括在愚昧中戴着红卫兵袖标,四处大串联那些糗事。如今您的思想成熟了,或年龄银发了,也不能随心所欲的要求子女们事事完美,处处听话,尤其是在观念上,他们有这个时代的特色。在生活方式上,与老年人年轻时一样,也会深深沉浸其中。
子女们希望三十而立,事业有成后再成家;老人家们想让孩子立马结婚去生孩子,否则就拿不孝敬老人去要挟子女,这样的人是否太家长主义了?
反过来,年轻人也得有所顾忌,甚至为老人家有所牺牲。不能父母都年过古稀了,你仍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非要事业有成才娶妻生子,那老人家的情感和他们正常的天伦之乐要求,又被做子女的人置于何地呢?
或许唯有晚辈妥协一步,才可以被称为是孝,或是对孝道的尊重和传承。因为孝文化要求,小要敬老。
小孩长大成人,无疑是父母用青春岁月做代价,换来的。曾经年轻的他们,也如你们一样心有所求,但因为生活中有了你们,他们才不得不放下一切有碍于小孩健康成长和接受教育的事情,全心全意照顾心肝宝贝,再大的困难,他们都必须面对,必须扛,努力去克服。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因为改革而下岗的父母们,就算去借钱,去砸锅卖铁,也不想让孩子饿肚子,也想办法为孩子交学费,这就是老人当年做出的牺牲。
相比之下,现在的条件一定比过去好了,能不能尽孝,更多似乎是决心上的事。别忘了,百善孝为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平辈去世带什么袖标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孕妇梦见去世的老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