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附子党参生龙骨的功效与作用生牡砺

路志正教授从肺治疗皮肤疾病的临床经验探讨-苏凤哲,杨嘉萍_苏凤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贴子:
路志正教授从肺治疗皮肤疾病的临床经验探讨-苏凤哲,杨嘉萍
路志正教授深谙中医经典理论,临床辨证思路清晰,屡见奇效。笔者有幸侍诊,收益甚多。兹将路老运用肺主皮毛理论治疗皮肤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认识
“肺主皮毛”之说源自《内经》,《内经》中多处论述了肺与皮毛的关系。《素问·痪论》曰:“肺主身之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痪璧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素问·经脉别论》说:“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论可归纳为肺主皮毛、肺合皮毛、肺养皮毛、肺应皮毛四种,而肺主皮毛是其总体概括。
肺居上焦,主治节,主宣发、肃降,输布津液,朝百脉,这些机能使皮肤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路老认为,肺一经脉一皮毛形成肺之体系,其生理、病理密切相连,肺脏功能失调可引起皮毛病变。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肌肉、揍理,使皮肤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肺主治节、主宣发,可控制汗孔之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朝百脉,输布津液,能布散血津滋养皮毛,使其保持光泽弹性。若肺功能失常,卫气不能充达皮肤,则皮肤揍理疏松,易为外邪所干,发为皮肤病。肺失宣布,则津血不能布散于皮肤,皮肤失其濡润,可见皮肤疹痒、郸裂,毛发干枯、脱落。肺气郁闭,宣发失常,湿热内郁,薰蒸皮毛则可见湿疹、牛皮癣。肺经郁热可见面部皮炎、座疮;郁热引动肝火,湿热蕴结,可酿成带状疤疹。
2 从肺论治的皮肤病
2.1 皮肤痰痒肺气不足,风寒、风热或燥邪伤肺,肺失宣发肃降通调之职,津液受损或津液输布障碍,肌肤失养则可见皮肤干燥、疹痒。治当宣肺益气、养阴润燥疏风。药用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南沙参、麦冬、五味子养肺阴,以桔梗、蝉衣、旋覆花、浙贝母、款冬花、桑白皮、批把叶、积实宣肺以布津,以丹参、鸡血藤、秦芜、赤芍、白芍、防风、疏风活血,地肤子、刺羡黎止库。
2.2 瘾疹本病相当西医尊麻疹、皮肤划痕症等,是以皮肤骤然发生赤白疹块,成团连片,发无定处,痒而不痛,时隐时现,疹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常见病机为肺气贪郁,郁热内蕴,卫气失宣,经络营卫气血失和,化燥生风;或感受风热之邪,热郁于肺,致卫气失和;或湿热内蕴致肺失宣降,营卫失调,热蕴肌肤。治疗当以宣肺泄热、疏风凉血为法。以白芷、苏叶、青篙、地骨皮、生石膏、知母、批把叶、桃仁、杏仁、桑叶、蝉蜕、防风、金蝉花、连翘清泄肺热,以防己、黄答、赤芍、丹皮、大黄凉血,以白茅根、芦根清热生津。诸药共奏清肺泻热、疏风凉血之功,使肺经郁热得解,里热外泄,营卫气血调和,则病症得除。其中赤芍、丹皮、桃仁等,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路老还善于使用外洗方以辅助治疗,用黑大豆、白茅根、芦根、绿豆衣、玉米须、地肤子、蝉衣等。对慢性顽固性瘾疹,则在治肺的基础上加用虫蚁搜剔药物,如白花蛇、乌梢蛇、全蝎、地龙、露蜂房等。
2.3 脱发肺输精于皮毛,皮肤荣则毛坚。若肺气失宣,则精微物质不能布达于头,则发失所养而枯落;或肺热耗精,致皮枯而毛脱。治当补肺活血通络,或清肺益气荣发。以西洋参、太子参、黄茂补肺气,桔梗开胸中大气,丹参、当归活血和血,麦冬、石解、何首乌、阿胶珠、二至丸等养阴补血,生石膏、知母、黄连、桑白皮、地骨皮等清肺热,白芷、葛根升阳布津,厚朴花调气醒脾,丹皮清热凉血。若大便粘滞不爽加炒积实、大黄炭,失眠加炒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情志郁结加素馨花、玫瑰花、佛手、郁金。
2.4 蛇串疮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疤疹,是以皮肤出现成簇水疤,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疤疹性疾病。肺外合于皮毛,肺经有热,郁而化火,外溢皮肤,可致皮肤生疮;肺金乘木,引动肝胆之火,致湿热郁结皮肤,可酿成带状疤疹。治疗当清肺以泻肝,利湿以清热。常用生石膏、草劳子、瓜萎、旋覆花、连翘、防风、批把叶清肺利湿,车前草、防己清热利湿,素馨花、郁金、龙胆草、柴胡、黄芬、茵陈、佛手、赤芍、八月札泻肝利湿。
2. 5 座疮本病与中医文献记载的“肺风粉刺”、“酒刺”相类似,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多因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热人营血,循经上犯颜面而致;或脾胃素虚,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或过饮茶酒,悠食油腻鱼腥之品助湿化热,湿热蕴结熏蒸头面,致皮脂分泌过盛,皮肤油腻发亮,复感毒邪,阻塞毛窍,使气血雍滞,外发于皮肤而生脓疮。治疗当以清肺热或凉血、解毒,佐以化湿调脾为法。常用批把叶、桑白皮、黄芬、生石膏、连翘、防风清肺经郁热、解毒,丹参、白茅根、芦根、赤芍、丹皮、紫草活血凉血,素馨花、玫瑰花、夏枯草、白茨黎理气疏肝祛风,蕾香、佩兰化湿,苦参清湿热,五爪龙、浮小麦益气收敛,紫苑、杏仁宣肺降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清热利湿药物能抗菌消炎,有很强的抑制皮脂腺分泌作用,并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路老还常用荷叶、赤小豆、绿豆衣、慧该仁、金蝉花、玉蝴蝶、白茅根、芦根代茶饮,以加强清热祛湿、凉血解毒之力。
2.6 蝴蝶斑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西医称之为黄褐斑,是一种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的皮肤病,以皮损对称分布、形状大小不一,无自觉症状为临床特征。路老认为该病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尤其是肺脏功能失调的关系最为密切。肺气不宣,面部阳气失于敷布,水湿之邪上泛是本病病机的关键。治疗当以宣肺调气、养血活血祛湿为法。常用西洋参、五爪龙补肺益气,桑白皮、批把叶、川贝母、杏仁、紫苑、防风、羌活、白芷宣肺肃肺、疏风祛湿,获荃通利水湿,青皮、川芍、赤芍、白芍、素馨花、玫瑰花养血柔肝、调和气血,僵蚕、珍珠母、地骨皮、郁金疏风清肝。该病日久,可致血脉痕滞,面部血疲则皮肤黯褐或出现印斑,可合逍遥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2.7 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既可单独存在,亦可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路老认为本病与津液代谢失常及津液输布障碍有关。若有阴虚燥热体质,复感燥热邪气,蕴酿成毒,内陷人里,则煎熬津液而成。津液之代谢与肺、脾、肝、肾相关,其中肺功能正常对于保证津液的正常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肺主宣发,能使水液向上、向外输布于体表,经体表组织利用后,一方面化为汗液排出,另一方面通过呼吸排出。肺主肃降,能使水液向下、向内输至内脏,经内脏利用后,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化为尿液由膀胧排出。若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津液的输布障碍,出现眼干、口干、鼻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因此,应把治疗重点放在肺上,在养阴生津的同时应注意疏导布散津液,通行水道,以益气养阴、宣肺布津为法。常用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知母、石解、太子参、五爪龙、五味子、生山药、芦根、批把叶、胆南星益肺养阴、清热生津,桔梗、川贝母、荷梗、蝉衣、功劳叶、百合、葛根、慧芭仁、旋覆花、杏仁生津润肺、宣布津液。伴肝肾不足而关节痛者,可加忍冬藤、鸡血藤、首乌藤;伴硬皮病者,加秦芜、鹿角霜、穿山甲、地龙;伴红斑狼疮,兼见低热、咽痛者,加玉蝴蝶、凤凰衣、牛芬子、生石膏;伴腰膝酸软、脱发者,加女贞子、墨旱莲;伴紫瘫者加白茅根、三七粉、仙鹤草;眼干无泪加密蒙花、黛蛤散、女贞子、西洋参。还可以西洋参、太子参、天花粉、石解、生山药、绿警梅、玫瑰花、乌梅、桔梗、浙贝母、凤凰衣、薄荷代茶饮。
2. 8 狐惑病本病是一种以口腔、咽喉、外阴、肛门等处的豁膜、皮肤反复出现蚀烂为主症,并伴眼部红赤肿痛等损害的一种疾病,与西医白塞氏病相类似。本病系素体阴虚,虚火上浮;或热病亡津伤阴,或房事过劳,真阴不足;或外感六淫,营卫不和,郁而化热;或外感湿热毒邪,上扰侵蚀口、眼等所致。路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以皮肤赫膜的溃烂为主,多因感冒、劳累、过食辛辣食物等诱发,辨证定位应在肺、脾、胃。肺主皮毛,宣发卫气,通行体表气血。如肺气不足,皮肤勃膜失其所养;或肺气郁闭,肺经郁热,侵蚀皮肤勃膜,可成肌肤斑疹疮疡;或脾胃失调,湿热互结中焦,影响肺之宣发肃降,湿热溃蚀肌肤所致。湿热郁久导致气血阻滞脉络,可致本病缠绵难愈。治疗当清泻肺胃、益气养阴、化湿通络。常用五爪龙、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南沙参、芦根、白茅根益气养阴生津,黄连、黄芬、生石膏、焦桅子、批把叶、竹叶清泻肺胃之热,杏仁肃肺利湿,防风、羌活、荷梗疏风祛湿。以二阴溃烂为主者,加草薛、蚕沙、通草;伴四肢发凉,加炒杜仲、仙茅、淫羊蕾;出汗多加生龙骨、生牡砺;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路老还常用外洗方辅助治疗,药用马鞭草、芙蓉叶、防风、防己、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白矾、马齿觅、黑大豆、凤凰衣、木蝴蝶、芦根、白茅根、绿豆衣、忍冬藤、玉米须; 口腔溃疡和外阴溃疡者,则用锡类散外敷。
2. 9白疤本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浸润性红斑上覆以多层银白色糠皮状鳞屑,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为临床特征,相当西医的银屑病。本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郁于皮肤,久而化热,局部毛孔阻塞,气滞血寮,血不外荣,皮肤失养所致。肺为华盖,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当邪气郁于皮肤,一是影响皮肤本身功能;二是通过皮肤累及肺脏,致肺气失宣,敷布失常,又影响皮肤,导致毛孔阻塞,气机不畅,血痪不荣于外,皮肤失养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致病势缠绵,易于复发。治疗当宣肺疏风、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常用防风、川芍、草劳子、蝉蜕、白芷、桔梗、白芍、姜半夏、白羡黎、全蝎、乌梢蛇活血通络,丹皮、赤芍、白鲜皮、石曹蒲、苦参、八月札、黄连清热解毒凉血。
3.0 湿疮本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疹痒、反复发作为临床特征,相当西医的湿疹。该病乃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所致。本病虽系皮肤病变,但与肺密切相关。肺主宣发,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若肺气不宣,津液不布,内结为湿热,湿热薰蒸皮肤可发为湿疹;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郁于皮肤,亦可发为湿疹,由此亦可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致湿疹迁延难愈。治疗当以宣肺祛风除湿为法,常用西洋参、南沙参、黄蔑益肺阴,以桑叶、浙贝母、杏仁、蝉衣、防风、薄荷宣肺祛风,赤芍、丹皮、当归凉血熄风,苦参、炒苍术、地肤子、炒慧苗仁、白鲜皮、草解、黄芬、黄柏、桅子清热利湿。慢性湿疹多是肺、脾功能失调,复感风热湿毒,内外合邪,郁于皮肤所致。治疗当以肺脾为重点,或以清肺祛风除热为主、利湿为辅,或以健脾利湿清热为主、祛风为辅。若属血虚风燥,邪热郁于肺者,宜补肺养血润燥祛风。同时路老还善于使用外洗方,常用药物为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白矾等。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临床经验录
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特效验方
&&&&祝谌予,1914年出生,是北京城望族,也是旧北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的嫡传弟子。他18岁时母亲病故,立志学医悬壶济世,投身于名医施今墨名下,深得施今墨的真传。1939年,施今墨送祝谌予去日本系统学习了四年的西医课程,使祝谌予在中西医结合方面颇有建树。祝谌予在世时任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和中医科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委主任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擅长治疗内科病和,对糖尿病有独到的见解,用观察糖尿病人舌下的静脉瘀血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良好。
&&&&糖尿病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有人称糖尿病为“不死的癌症”。目前,西药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主流。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经西药治疗的患者会出现血糖控制越来越差的问题。因此,很多人尝试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或控制血糖。&&&&西医将糖尿病分为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和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两大类。中国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人占多数。祝老将糖尿病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瘀型、燥热入血型共5个类型。临床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此型患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既“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还有疲倦乏力、虚弱,易感风寒等症状。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的验方“降糖方”为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基本方剂,有益气养阴活血的作用。&&&&祝老总结了施今墨先生“苍术配元参、黄芪配山药”的用药特点,将其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为降糖对药方,即中药两两配伍,成对使用,他发现黄芪配生地的效果比黄芪配山药更好。他治疗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采用活血化瘀法,可使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以至停用。&&&&祝老的糖尿病对药方——黄芪配生地降尿糖,苍术配元参降血糖,葛根配丹参养阴化淤标本兼治,已被用作治疗糖尿病的首选基本药物。&&&&降糖方: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 、苍术6克、玄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二次服用。(请遵医嘱加减)加减:1、尿糖不降者加花粉30克,也可加乌梅10克;尿糖严重者可再加黄芪30g、生地30g。2、血糖不降者加人参或党参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60克、炙甘草3g、粳米9g。3、血糖较高而中消易饥者加玉竹10克~15克、熟地30克。4、尿中有酮体者加黄芩1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5、皮肤搔痒加白蒺黎10克、地肤子01~15克、白藓皮15克-、知母10g、黄柏10g。6、下身搔痒加黄柏10克、知母10克、苦参15~20克。7、失眠者加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白莲黎10克。8、心悸加九节菖蒲10克、炒远志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9、大便溏泄者加薏苡仁20克、芡实米10克。10、燥热明显伴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归元。11、腰痛、下肢疲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克~30克、狗脊15克~30克。12、糖尿病属气滞血瘀、气阴两伤,症见三多症状及舌质紫暗或暗淡,或有瘀点,或舌下静脉怒张,或面部有瘀斑,或有刺痛,疼痛固定不移等血瘀征象,及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合并有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脉管炎,可加葛根15g、丹参15g及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等调气活血之品,疗效满意。13、上消症状口渴明显者加绿豆衣10g、薏米15g。14、表现为津少口干,口渴多饮,舌红少苔等症者加玄参30g、麦冬15g。15、糖尿病表现为下消(肾消),症见多尿,小便混浊,如膏如脂或兼见下身瘙痒者必加:知母10g、黄柏10g、肉桂1~1.5g。16、糖尿病运用胰岛素治疗不当所致的阴阳俱虚之症及性,表现为阴阳失调,功能紊乱,肾督亏虚之症,加地黄10~60g、仙灵脾10~30g.&&&&&&&祝老治疗糖尿病重在养阴益气&&&&消渴虽有热在肺、脾(胃)、肾之分,其病理则均为阴虚火盛。肾藏精,主水,为水之本,故其病本则在肾。前人对本病的治疗,一般取滋阴清热法,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祝师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他的老师施今墨先生的经验,认为消渴证虽有虚实之分,然三消之证多虚,病本在于肾虚。故治疗以增液汤合生脉散、玉锁丹,加苍术配玄参(降血糖)。&&&&祝老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药物有:苍术、玄参、生黄芪、山药、生地、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五倍子、生龙骨(生牡砺代)等。&&&&祝老只糖尿病基本方中之选用增液汤、生脉散和玉锁丹,因三方均从肺、脾、肾三脏滋养培本,清热益阴论治。增液汤以麦冬甘寒,生津清热,润肺养胃,偏于中上焦;以生地之甘苦寒,滋阴清热,补肝益肾,偏于下焦;以玄参之苦咸寒,培液清热入肺、胃、肾,作用于三焦。三药合用,养肺、胃、肾三脏之阴液,清上、中、下三焦之燥热。生脉散以党参补益脾肺之气,麦冬滋养肺胃之阴,五味子敛涩肺阴、肾精。三味配用重在肺、脾、肾三脏,益气生津敛阴。玉锁丹用五倍子入肺肾,酸敛涩精降火,龙骨入心、用、iff,甘涩固精潜阳安神。三者伍用敛精固精,降火安神,功在肺、脾、’肾。故上述3个成方再加黄茂配山药、玄参伍苍术两对药组成的基本方有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的功效。方中苍术、获荃健脾祛湿,补中寓消,滋而不腻,使燥热清,气阴复,能恢复肺、脾、胃肾诸脏功能,使水谷运化正常,三消之症自愈。基本方由3个古方组成,药味虽多,却不杂乱,且主次分明,酉己伍巧妙。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5:43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热点问题推荐
推拿科好评科室推荐  +二正经即十二经脉。详该条。十二节刺即十二刺。见该条。  +二皮部见皮部条。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代用以记时记月,参十二时条。运气学说以十二支分主风、热-一一一~? ? ~峭叫.一月.. . . . . . . . . . .臼.. . . . . . . . ? -一尹甲.一下,. . 1 · ,一  二画十巧
  (暑)、湿、火、燥、寒六气。  十二经水指十二条河流: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淹水、淮水、漂水、江水、河水、济水、漳水。《 灵枢· 经水): “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 … 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十二经穴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所属的穴位,共309 穴。见表。
  胃l 脾  穴划11 } 20 } 45 ! 21 { 9 } 1 引67 } 27 } 9 } 23 } 4 碑}14
  +二经别出(灵枢· 经别》 。指从十二经脉分出,走向休腔、头面的重要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徐汽可以用离、合、出、入四字概括,即从四肢部的本经别离(离),进入体腔(入),浅出体表(出)而上头项,然后阴经的经别归向与相为表里的阳经(合),而阳经的经别仍然归入本经。十二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经别虽从经脉分出,但与络脉不同,前者是加强体内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而后者多在浅表。详见十二经各经别条。  十二经脉亦称十二正经。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 灵枢· 海论》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太阴、阳明在前(外),少阴、太阳在后(内),厥阴、少阳在中。手足三阳经脉皆会于头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胸腹部分布着手足三阴经脉及足阳明经,腰背部为足太阳所过,侧胸腹为足少阳所过。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灵枢· 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五行属性互为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胜。十二经脉的名称及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胧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详十二经脉各条。
  十二经络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 本输》 :“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二经筋出《 灵枢· 经筋》 。是经络系统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分布部位及其病候着重在“筋肉”方面,因称“经筋”。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阳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但都从四肢末端起始走向躯干,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阳之筋上走头面,阴之筋进入腹腔,但都不入内脏。经筋发生病变,临床上多表现为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二段锦气功功法。从立式八段锦中衍化出来
  以坐式进行的十二节动功。见于(寿世传真)。十二节动作分别为:①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②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③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④ 微摆撼天柱;⑤ 赤龙搅水津,鼓嗽三十六;⑥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⑦ 闭气存想,火烧脐轮;⑧ 左右转辘铲;⑨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⑩ 低头攀足顿;⑧ 以候神水至,鼓漱再咽津;⑩ 河车搬运,想火烧身。+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 素问· 气穴论》 :“孙络之脉别经者… … 传注十二络脉。”+二原穴.指五脏及膏育之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凌,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鸿尾;育之原脖映(气海)。“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指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 六十六难》 。参见原穴条。  十八喉风病证名。见(外科正宗》 卷二。古人按喉病见症之不同把喉证归纳为十八种临床类型,称为十八喉风。(喉科秘旨》 分喉风为十二证:(喉科指掌)分为十六证;(重楼玉钥》 分为三十六种喉风。详见喉风及有关各条。
  我也喜欢中医就是现在的太歪了 ,我夜间出汗就是一个老中医给我治好的
  +七椎穴经外奇穴名。出《 千金翼方》 。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转胞,腰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15 分钟。+三指形小儿指诊法。小儿指纹的十三种形状。出《 证治准绳· 幼科)。又名虎口纹十三形。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二,环珠形,其点差大,主脾虚停食,胸隔胀满,烦渴发热。第三,长珠形,其点圆长,主脾伤,饮食停滞,肚腹作痛,寒热不食。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院不利,干呕不食。第五,去蛇形,是大头向气关,主脾虚食积,吐泻烦渴。第六,弓反里形,主感冒寒邪。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八,枪形直上,主风热。第九,鱼骨形,纹分支歧,主惊痰发热。第十,水字形,三脉并行,主惊风、食积。第十一,长针形,过命关一、二粒米许,主心肝热极生风。第十二,透关射指形,命脉向里,主惊风,痰热聚于胸隔。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 引《 全幼心鉴》 )。  十三鬼穴古代用来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首载《 千金要方》 。旧说精神疾患是组鬼神作祟所致,治疗穴位均冠“鬼”字为名。其数十三,故称十三鬼穴。十三鬼穴,古代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今多指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丸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会阴女玉门头(鬼藏)、曲池(鬼腿)、涌泉(鬼封)等十三穴。参阅各该条。
  十三胜腑见《 此事难知》 卷L 。即心、肝、脾、肺、肾、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膀肤、三焦、胞(胞宫)等。  肝胆三焦心包
  肾  膀胧
  小肠  亡
  大肠肺经脉  16 十二画
  十干统运运气术语。指以十天干中每两干统一运。<素问· 夭元纪大论》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十大手法!J 、儿推拿方法名。<厘正按摩要术》 :“十大手法:治乳滞感寒,将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轻按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复上,三四转为妙:”方法同《 小儿推拿广意》 的黄蜂入洞法。见黄蜂入洞条。
  +大功劳出(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木黄连、刺黄岑、土黄柏。为小璧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 Fort , ) Carr .或狭叶十大功劳M . fortunei ( Lindl . ) Fedde 的根及茎。前者分布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后者分布浙江、湖北、四川等地。苦,寒。清热,燥湿,解毒。① 治湿热泻痢,湿热淋浊,风湿痹痛,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目赤肿痛,制成眼药水点眼;痈肿疮毒,研末蜜调敷。阔叶十大功劳主含小粟碱。狭叶十大功劳含小璧碱、掌叶防己碱、小聚胺碱、木兰花碱、药根碱等。小璧碱药理见黄连条。+五别络即十五络脉,见该条。  十五络穴指十五络脉自经脉别出处的穴位。即列缺(肺)、偏历(大肠)、丰隆(胃)、公孙(脾)、通里(心)、支正(小肠)、飞扬(膀胧)、大钟(肾)、内关(心包)、外关(三焦)、光明(胆)、氢沟(肝)、鸿尾(任脉)、长强(督脉)、大包(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五络脉<灵枢· 经脉》 指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络咏和脾之大络(见表)。(难经· 二十六难)指十
  本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胧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月卑之大络  +五络脉表络名}部位
  列缺通里内关支正偏历  外关飞阳光明丰隆公孙大钟轰沟尾翁(鸿尾)长强大包
  继续标记  
  去腕寸半去腕一寸去腕二寸去腕五寸去腕三寸去腕二寸去躁七寸去躁五寸去躁八寸去本节之后一寸当躁后绕跟去内躁五寸鸿尾骨下挟普上脊骸端去渊腋下三寸  邻经别走阳明别走太阳别走少阳内注少阴别入太阴合心主(厥阴)别走少阴别走厥阴别走太阴别走阳明别走太阳别走少阳散于腹散头上布胸胁
  二经脉、阴跻脉、阳跻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后世针灸文献多从《 灵枢》 之说。十二经的络脉都是由表经  别入里经,里经别入表经,起着沟通表里两经和加强其在躯体浅部的联系。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分别位于躯体的前、后、侧部,有通调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和胁肋部病症的作用。详各该条。+六郑穴十二经及阴娇、阳跻、阴维、阳维各有一个郑穴,即孔最(肺)、温溜(大肠)、梁丘(胃)、地机(脾)、阴郑(心)、养老(小肠)、金门(膀肤)、水泉( ’肾)、郑门(心包)、会宗(三焦)、外丘〔 胆)、中都(月干)、交信(阴跻)、附阳(阳娇)、筑宾(阴维)、阳交(阳维),合称十六郑穴。
  +六段锦气功功法。以十六节动作编为一套动功的锻炼方法。见于冷谦(修龄要旨》 。主要以十二段锦为基础,参合前人的若干导引方法编定而成。+六络脉十五络脉加胃之大络,合称十六络脉。《 东垣十书》 :“十二大经之别,井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隔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月胎形指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成长过程。北齐· 徐之才《 逐月养胎方》 :“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后世医家对一、二、三月的胎形又有不同的描述,如:《 诸病源候论》 :“一月胎形,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女科要旨》 :“一月为膘,二月为胚,三月为胎。”清· 何荣(胎产金械》 :“一月如露珠,二月如桃花,三月分男女。”以上均是前人对十月胎形的认识。
  十四经穴穴位分类名。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穴位,简称经穴。穴位分经,《 黄帝内经》 中有分散记述,及至《 针灸甲乙经》 已较系统,载有双穴300 ,单穴49 ,合计349 穴。到清代《 针灸逢源》 ,经穴的数字已达361 穴。现仍以此数。  十四络脉指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络脉。《 素间· 气穴论》 :“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十药神书书名。1 卷。元· 葛可久撰。刊于1348 年。本书收载了十个治疗虚劳吐血的经验方,分别以甲、乙、丙、丁… … 次序排列。治疗方剂奇而不离于正,大多实用有效,刊本及增补评注本颇多。建国后有影印本。  十指麻木证名。手指麻木的别称。见《 丹溪心法》 卷四。详手指麻木条。
  十便良方见近时十便良方条。十种丹毒古代十种丹毒所起形候。见《 证治准绳· 本事方》 。包括飞灶丹、古灶丹、鬼火丹、天火丹、天灶丹、水丹、葫芦丹、野火丹、胡漏丹和烟火丹。十将军丸《 丹溪心法附余》 卷六方。砂仁、槟榔、常山、草果各二两,三棱、获术、青皮、陈皮、乌梅、半夏各一两。将草果、常山以酒、醋各一碗浸一夜,后入余药同浸至晚,煮干为末,酒、醋各半打糊为丸,每  服三十至四十丸,白开水送下,日二次。治疟积,疟疾不善调理,经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寰癖,名为疟母。
  +二经之海出《 灵枢· 海论》 。见血海条。+二经动脉十二经脉中体表的动脉搏动部位:(难经一难》 :'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十二经动脉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手少阴心经的极泉;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手少阳三焦经的禾缪;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阳明胃经的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足太阳膀胧经的委中;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胆经的听会、下关等处穴位,均有动脉搏动的感觉(见《 针灸大成》 )。十二经标本见六经标本条。  十二经脉歌见医学便览条。
  十二经绝产即十二病绝产。详该条。  +二病绝产指导致绝产的十二种病症。<千金要方》 卷四:“一曰白带,二曰赤带,三曰经水不利,四曰阴胎,五曰子藏坚,六曰藏癖,七曰阴阳患痛,八曰内强,九曰腹寒,十曰藏闭,十一日五藏痊痛,十二日梦与鬼交。”宜服龙骨散(龙骨三两,黄柏、半夏、灶中黄土、桂心、干姜各二两,石苇、滑石各一两,乌贼骨、代储石各四两,白僵蚕五枚)。古人认为妇人患此t - 二病,则影响生育。
  十八味神药(喉科指掌》 方。黄连、木通、金银花各一钱,白鲜皮、黄芬、紫花地丁、当归、赤芍药、生甘草、连翘、天花粉、草河车、知母(盐水炒)各二钱,生桅子、川芍、皂角刺各一钱五分,乳香五分.生龟板三钱。水煎服。治烂喉毒症。若毒结,加土获冬、何首乌各四两水煎服;火症烂喉,加生大黄、生石膏各四钱。  十大功劳叶出清· 叶小峰《 本草再新》 。又名功劳叶:为小聚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 Fort . ) Carr 或狭叶十大功劳M . fortunei ( IJincll . ) Fedde 的叶。苦,凉。入肺经。滋阴清热,止咳化痰。治肺结核咯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心烦,腰酸腿软,失眠。煎服:9 一15 克。果实名功劳子,功能主治与叶同。阔叶十大功劳叶主含小巢碱。狭叶十大功劳叶含小桨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和木兰花碱等,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及绿脓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小禁碱药理见黄连条。十六字气诀气功功法。又名李真人一卜六字妙诀。(遵生八笺》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是一种简便的气功功法。开始,先自嗽3 一5 次,用舌搅上F 愕.后以舌抵上愕,待满FT 生津后,连津咽下,使其有声。随即从鼻吸清气一口,意想送到腹部脐下一寸二分,即丹田气海中,略存一存为一吸。随即下部用力,好象忍小便,意想把气提起,又回到肚脐,达到夹脊双关肾门,直提到头部后顶的玉枕,透到眉心(泥丸),为一呼。一呼吸合为一息:然后再咽唾如前,循环一周。如此反复到24
  画十17 次。可随便作,随便停:  +号节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 。即宝花散,见该条。
  +四经发挥经脉学著作。3 卷。元· 滑寿撰。刊于1341 年。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根据(金兰循经》 等书中关于全身十四经脉循行的文字作了较洋细的注释和发挥,并补记、说明了各经脉所属经穴;卷下为奇经八脉篇,论述奇经八脉的循行内容。本书在明代被收入《 薛氏医案》 丛书中。解放后有铅印校i 主本。  十皮五子饮嵘冯氏锦囊秘录》 卷卜四方。获荃皮、草果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甘草皮、生姜皮、木通皮、木瓜皮、冤丝子、车前子、苏子、攀劳子、槟榔各等分。水煎服,或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同雄猪肝一具(不下水者),温水煮一滚取出,用竹夹钻孔数个,入药在内,蒸熟切片,捣蒜蘸食之。治膨胀,及气虚肿满,单腹胀。
  十全大补丸即十全大补汤作蜜丸。治证同。见十全大补汤条。  十全大补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又名十全饮、十补汤。人参、肉桂(去粗皮)、川芍、地黄(洗、酒蒸,焙)、袂答(焙)、白术(焙)、炙甘草、黄蔑、当归、白芍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大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功能温补气血。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等症。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效果,能明显促进特殊性抗体生成。又具有抗癌活性。
  十全育真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党参、生黄蔑、生山药、知母、玄参、生龙骨(捣细)、生牡砺(捣细)各12 克,丹参6 克,三棱、获术各45 克。水煎服。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赢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若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获术,加生鸡内金9 克;喘者,倍山药,加牛芬子9 克;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茂,倍龙骨、牡蝎,加山茱英、生白芍药各18 克;汗出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但用龙骨、牡蝎摊幻茱英各30 克,水煎服,汗正再服原方。+全流气饮《 外科正宗》 卷二方。陈皮、赤获等、乌药、川夸、当归、白芍药各一钱,香附八分,青皮六分,甘草五分,木香三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治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脾气不行,逆于肉里,乃生气瘦肉瘤,皮色不变,日久渐大者。十味弯苏散即芍苏散第一方,见芍苏散条。十味导赤汤《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四方。生地黄、桅子、木通、瞿麦滑石、淡竹叶、菌陈、黄等、生甘草、猪等;水煎服:治小儿热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  十味导赤散《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十方。
  18 十二画  地骨皮、黄连、黄答、麦门冬、半夏、获神、赤芍药、木通、生地黄、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心胆实热,口舌生疮,惊悸烦渴。
  十味导痰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姜半夏、获荃、陈皮、天南星、积壳、羌活、天麻、蝎尾、炙甘草、生姜、乌梅。水煎,入雄黄少许,空腹服。治湿热上盛,头目不清。  十味苍柏散(医学入门》 卷六方。苍术、黄柏、香附、青皮、延胡索、益智仁、桃仁、菌香、附子、甘草。为末,水煎服。治庙气作痛。
  +味参苏饮《 正体类要》 卷下方。人参、紫苏、半夏、获荃、陈皮、桔梗、前胡、葛根、积壳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生姜,水煎服。治气逆血蕴上焦,发热气促,或咳血帆血,或痰嗽不止。  +味香燕饮O (百一选方》 卷七方。香蕾二钱,炙黄茂、人参、白术、陈皮、木瓜、姜厚朴、炒扁豆、炙甘草各五分。为粗末,水煎服。治伏暑身倦,体困神昏,头重吐利。若暑风,去黄蔑,加羌活一钱五分。. (症因脉治)卷二方。香蒸、厚朴、扁豆、陈皮、获荃、苍术、黄柏、升麻、葛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水煎服。治伤暑咳嗽,身痛口渴,外反恶寒者。十味保和汤(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卷五十四方。人参、白术、获等、半夏、陈皮、霍香、炙甘草、香附、砂仁、木香。水煎服。治胃虚气滞而暖气者。
  十香止痛丸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香附(醋制)2500 克,乌药、延胡索(醋制)、香椽、厚朴(姜汁制)、五灵脂(醋制)、熟大黄各1250 克,檀香、生蒲黄、降香、木香、乳香(醋制)各620 克,沉香、零陵香、丁香、排草香、砂仁各150 克,高良姜90 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 克,每服一丸,日二次。功能舒气解郁,止痛散寒。治气滞胃寒,两胁胀满,胃院刺痛,肚腹隐痛。  +香正痛丸即十香丸第二方,见十香丸条。+香返生丹即十香返魂丹,见该条。
  +味淡斋方《 疡科心得集· 方汇》 方。川贝母(去心,生研)、白芷(焙)、防风(焙)、乌贼骨(浸淡,漂净去甲)、炒当归、炒川芍、金银花、天花粉、半夏(姜汁制,炒)各一两,天南星(姜汁制,炒)一两五钱。为末,每服五钱,用鲜土获等一斤煎汤代水煎药,分三次服。治下疮、广疮,误服轻粉、升药,致烂喉塌鼻,遍体节箭疫楚,或腐烂不堪,他药不效者。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卷八方。半夏(汤洗)、权实(数炒)、陈皮(去白)各二钱,获等(去皮)一钱半,炒酸枣仁、远志(去心,甘草水煮)、五味子、熟地黄(酒洗,焙)、人参各一钱,炙甘草半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香返魂丸即十香返魂丹,见该条。  十香返魂丹《 春脚集》 卷三方。又名十香返魂丸。十香返生丹。公丁香、太吞沉香、霍香、苏合
  香、降香、沉香、香附、诃子肉、僵蚕、天麻、郁金、括萎仁、磁石、莲子心、檀香、朱砂、玻拍各二两,牛黄、安息香、寮香各一两,甘草四两,冰片五钱,金箔三百张。为细末,甘草膏兑白蜜为丸,金箔为衣,每丸重一钱,每服二丸。治痰厥中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诸风狂死。如见鬼神,自言自语,或登高者,姜汤送下;中暑卒晕死者,香需煎汤送下;七情所伤而死者,灯心煎汤化下;夜寐怔忡,神魂游荡,重复又卧,醒后不知人事者,灯心、赤金煎汤送下;孕妇怀胎七、八、九月,突然死去,此为胎晕,人参、朱砂煎汤送下;孕妇胎动,莲子心煎汤送下;如醉,赤金、姜煎汤送下;小儿急、慢惊风,天吊仰视,口吐痰沫,手足抽搐,薄荷、灯心煎汤送下;男女交合脱阳、脱阴欲死者,升麻煎汤送下。  +香暖脐有即暖脐膏第二方,见暖脐膏条。+香舒郁丸即十香丸第二方,见十香丸条。十神解毒汤《 证洽准绳· 幼科》 集四方。当归尾、生地黄、红花、牡丹皮、赤芍药、桔梗、木通、大腹皮、连翘、川芍。水煎服。治小儿痘疹色红,三日以后身发壮热,腮红面赤,毛焦色枯,燥渴欲饮,睡卧不宁,小便赤涩者。若身热壮盛,加葛根、前胡;毒盛疹点绵密,加荆芥、牛芬子;口渴,加天花粉、竹叶、滑石;小便尿血,加犀角、桅子;大便黑,加犀角、黄连,或桃仁;吐血干呕,加黄连、犀角;发红斑,加犀角、黄等、黄柏、桅子、玄参;小便赤,加桅子;小便短涩,加猪等、泽泻;小便秘,加滑石、瞿麦;大便秘,加积壳、前胡;大便秘、喘,加积壳、前胡、大黄;烦躁,加麦门冬、天花粉;烦渴狂乱澹语,加知母、麦门冬、石膏;呕吐,加猪冬、泽泻、黄连;咽喉痛,加甘草、牛芬子、荆芥;泄泻,加猪荃、泽泻、防风;呕加橘皮。+一号屯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乌药顺气汤,见该条。十二号既济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降香桃花散,见该条。十二经脉病候指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和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十二条经脉及其所
  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出现的一类证候。十二经“外络于支节,内属于腑脏”,故经络病变,可以影响所属络的内脏,内脏有病也可影响其有关经络,有时表现为局部的外经病候,有时则表现为内脏病候,二者往往同时兼见。各经具体病候,详见手太阴经筋病候、手少阴经筋病候等各条。  十二脏相使论见隋· 全元起(内经训解)。即《 灵兰秘典论》 。详该条。
  +八号责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三香散,见该条。  +七号良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丁香阿魏丸,见该条。十九号大畜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羡黎散,见该条。
  十丁19   卷二十一。即沉香郁金散,见该条。
  十五号明夷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细辛大黄丸,见该条。  +六味流气饮《 医学入门》 卷七方。人参、当归、黄蔑、桔梗、防风、木香、甘草、积壳、芍药、川苟、肉桂、槟榔、白芷、厚朴、紫苏、乌药各等分(一方无槟榔、肉桂,有皂角刺)。水煎服。治无名肿毒、痈疽等症,脉洪缓沉迟紧细者。
  +四号丰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棱术汤,见该条。  +四味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当归(酒浸,焙干)、白芍药、白术、炙甘草、人参、麦门冬、川芍、肉桂(去粗皮)、炮附子、肉从蓉(酒浸一夜)、半夏(汤洗七次)、炙黄蔑、获荃(去皮)、熟地黄(酒蒸一夜,焙干)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荣卫不足,脏腑俱伤.积劳虚损,形体赢府,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大便滑利,小便频数,失血虚极,心松面黑,脾肾久虚等症。
  +三科古方选注见绛雪园古方选注条。+全苦寒救补汤(重订广温热论)卷二引梁玉瑜方。生石膏八钱,黄荃、知母各六钱,大黄、芒硝、黄连各三钱,犀角二钱,厚朴一钱,积实一钱半,黄柏四钱。水煎频服。治瘟疫,热盛体臭,不省人事,舌见黑苔。  +八味丁沉透服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又名丁沉透隔汤。白术三两,炒香附、人参、砂仁各一两,炙丁香、麦芽、喂肉豆范、白豆范、木香、青皮各半两,炙甘草一两半,沉香、陈皮、蕾香、厚朴(姜妙)各七钱半,炒神曲、半夏(汤泡七次)、草果各二钱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脾胃不和,中寒上气,胁肋胀满,心腹病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减少,十隔五噎,痞塞不通,嗦气吞酸,口苦失味等症。
  +万卷楼所刻医书八种中医丛书。清· 陆心源(刚甫)辑刻。收有寇宗爽《 本草衍义》 、许叔微《 注解伤寒发微论》 、(注解伤寒百证歌》 、王好古《 阴证略例)、史堪《 史载之方》 、朱端章《 卫生家宝产科秘要》 、程迥(医经正本书)、宋徽宗勃撰(圣济经》 等8 种。现存光绪二年(1876 年)陆氏刊“十万卷楼丛书”单行本。  丁病名。(素问· 生气通天论》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古无疗字,丁通疗,泛指外科证情较重之多种疮疡。(疡医准绳》 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英、如石榴籽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服触着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 … 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瞥闷身冷,遍体俱有紫疤,此疗毒也,· · … ”历代文献以疗命名者如:满天星疗、红丝疗、烂疗、麻子疗、石疗、雄疗、雌疗、火疗、暗疗、乌茄疗、水疗、蛇眼疗、蛇头疗、水蛇头疗、蛇节疗、蛇背疗、蛇腹疗、断指疗、蛀节疗、泥鳅
  疗、鳅肚疗、鱼肚疗、鱼尾疗、鱼脐疗、牛疗、猪疗、牛拘疗、马疗、马口疗、羊疗、羊须疗、狗疗、牛皮疗、羊毛疗、托盘疗、穿板疗、手糟疗、松子疗、盐肤疗、浮沤疗、瓜藤疗、杨梅疗、驴马疗、蚁蛤疗、豆腐疗、水洗疗、刀镰疗、葡萄疗、冷疗、脱骨疗、血疗、卷廉疗、忘汲疗、燕窝疗、骊龙疗、腾虎疗、钉脑疗、赤疗、青疗、黑疗、黄疗、白疗、赤面疗、白刃疗、黑局疗、紫局疗、黄鼓疗、五疗、十三疗、三十六疗、十指疗、疫疗、人中疗、承浆疗、印堂疗、迎香疗、合谷疗、手丫疗、火焰疗、手背疗、虎口疗、指疗、螺疗、沿爪疗、中节疗、足底疗、穿心疗、颊疗、颧疗、鼻疗、镇口疗、反唇疗、鬓疗、虎须疗、眉疗、对疗、正对口疗、偏对口疗、足面疗等一百余个。详见各该条。  丁凤明代医家,字竹溪。江浦(今属江苏)人,丁毅后裔,勤研痘科三十余年,以医名。校阅(痘疹全书》 及巴蜀龙公旧著,撰(痘疹玉函集)( 1522 )六卷。又取先人遗篇合为《 丁氏锦囊三种秘录)等书。子选、遂,孙明登等传其业。
  丁丙(1832 一1899 )清末藏书家。字嘉鱼,钱塘(今杭州)人。以搜集刊行图书为事。因见世医“蔑古者惟事师心,泥古者不参通变,遂检阁本之传自《 永乐大典》 者,择其精要,辑刊10 种,题名(当归草堂医学丛书》 ,以广流传。其中多宋元医籍。丁珠(1738 一?)清医家。字瑶宗。以儒改习医学.认为伤寒最易误诊,常与薛凤眉等取历代有名伤寒注家之书参订,撰成《 张仲景伤寒论一得篇)( 1787 ) 10 卷。该书虽未刊刻印行,视其稿本者认为乃(伤寒论》 注释之精本。  丁茄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又名野簸茄、红癫茄、小颠茄、刺丁茄、天茄子。为茄科植物刺茄与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 .的根、果或全株。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江西、江苏等地有栽培。苦,辛,温,有毒。活血散寮,麻醉镇痛。治跌打损伤,风湿性腰腿痛,淋巴结结核,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冻疮,脚癣。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本品一般只作外用,不宜内服。全株含龙葵碱。浆果含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刺茄碱、龙葵碱、澳洲茄碱的药理作用。详“龙葵”条。
  丁肿病名。O 见(喉科紫珍集》 卷上:“丁肿号日悬丁,点秘药,服清咽。”即悬奎垂肿胀。参见该条。.出(刘涓子鬼遗方》 卷五。即疗疮。详该条。丁香出(药性论)。又名雄丁香、公丁香、丁子香。为桃金娘科植物T 香s 邓,gium aromaticum L . Merr . et Perry 的花蕾。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海国家,我国广东、海南有栽培。辛,温。入胃、脾、肾经。温中降逆,暖肾助阳,杀虫。① 治脱腹冷痛,呢逆,反胃,呕吐,泻利。② 治病瘸,疹癖,阳萎,子宫虚冷,寒湿带下。煎服:1 . 5 一4 . 5 克。③ 治体癣、足癣。酒浸涂擦。畏郁金。忌见火。丁香树皮:亦治院腹冷气诸病,可代丁香。花蕾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p 一丁香烯和乙酸丁香油酚。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  20 丁一二圃
  力,减轻恶心呕吐。其乙醇浸液及一I 一香油、丁香油酚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及肺炎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日喉杆菌、鼠疫杆菌、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表皮真菌也能抑制。丁香油口服有驱蛔作用,但转阴率低。丁香油酚能增加胃粘液分泌,其醋或醚对胃肠道有解了各作用。  丁疮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一。即疗疮。见该条。
  丁奚病名。O 小儿黄瘦腹大的证候。《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小儿丁奚病者,由乳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消磨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营其气血,致肌肉消膺,其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O 凡小儿因吐泻久不差,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胫小,名曰丁奚;七岁以下名鼓褪风。此由风冷伤肾所致((普济方》 )。O 小儿腹大,如有青筋见,即曰疮胀。如无青筋见,乃名丁奚,是因过饱伤食得之(<证治准绳· 幼科》 )。O 指r 奚疮。详该条。  丁疽病名。出《 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即肩疽。见该条。
  丁绳见丁攒条。  丁锦(十七至十八世纪)清代医生。字履中,号适庐老人,江苏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平事迹未详。他根据一种古本《 难经》 ,加以摘注而著成《 古本难经阐注》 一书。
  丁,病证名。见《 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三。臀同黔。即钉翁。详该条。  丁珊(十六世纪)O 明代医生。字汝器,号海仙,休宁西门(今安徽休宁)人。世医出身,其先人自宋代即以医为业,其父丁绳于嘉靖初年(于六世纪初)以医闻名。艰继祖业,亦以医名,临证每奇中,卒年六十岁:.明代官吏。字点白,江苏镇江人。嘉靖丁丑(1577 )进士,曾任温州知府。在当官时,见当地医生多不习<素问》 ,遂以滑寿的《 素问钞》 一书为基础,参考王冰的<素问》 注本,编纂成《 素问钞补正》 -书,井将五运六气主客图和滑寿的《 诊家枢要》 一书附于书后。
  丁子香见《 齐民要术》 。为丁香之别名,详该条C 丁子要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丁香寥之别名,详该条。  丁公藤O 出《 本草拾遗》 。为石南藤之别名,详该条。.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又名包公藤。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Ranth .的藤茎。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辛,温,有毒。发汗,祛风胜湿,消肿止痛。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坐骨神经痛。内服:水煎或水酒各半煎,3 一6 克。外用:浸酒局部涂擦。内服过量中毒,则产生出汗不止,四肢麻痹等症。孕妇忌服。含有效成分东蓑若素、东食若贰及包公藤甲素c 东蓖若素、东蓑若贰有抗炎、消肿作用。包公藤甲素有缩瞳及降低眼压作用,疗效与作用原理与匹罗卡
  卤相似,且性质稳定,作用较持久。丁甘仁见丁泽周条。  丁半汤《 医学入门》 卷六方。又名丁夏汤。丁香、半夏各二钱。加生姜,水煎服。治脾虚中寒,停痰留饮,哆逆呕吐。
  丁仲英(侣88 一?)近代医家。名元彦。江苏武进孟河人,久居上海。丁甘仁次子,承医业,曾主持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等,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理事等。后侨居美国。1921 年与陈存仁合编《 康健论》 两集。另有(丁仲英医案》 抄本存世。  丁仲枯见丁福保条。
  丁汝器见丁攒条。  丁附汤(证治要诀类方》 卷一方。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陈皮、青皮、丁香、附子。水煎服。治寒呕,中院停寒,喜食辛热,食物入口即吐出者。丁泽周(1864 一1924 )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廿仁,江苏武进孟河人。曾在上海等地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专门学校等,培养中医人材:民国时期上海等地有不少著名中医,曾随从丁氏学医。还创办广益中医院,对中医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曾被选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会长。所著有《 药性辑要》 、(脉学辑要)、(丁甘仁医案》 等;对喉科也有研究,著有《 喉娜症治概要》 。为民国时期“孟河医派”的重要人物。
  丁点白见丁攒条。  丁香枝出(本草纲目》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1 Merr et Perry 的枝条。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疼痛,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煎月民:3 一6 克。
  丁香油出清· 龙柏《 药性考》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IJ . Merr . et Perry 干燥花蕾经蒸馏分离得到的挥发油。甘、辛,大热。暖胃,温肾。① 治胃寒痛胀,呢逆,吐泻,消化不良,病痛。内服:1 一2 滴,入汤剂或和酒饮。② 治风湿痹痛,涂擦患处;牙痛,以棉球蘸少许嵌入龋孔内。丁香油少量滴入龋齿腔,除发挥消毒作用外,并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余详“丁香”条。  丁香散0 《 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八方。丁香、白术、前胡、桂心、人参、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获荃、陈皮各三分,柴胡、恨诃子各一两,炙批把叶、’卜夏(汤洗七次去滑)、炙甘草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水煎服。治气劳,脾胃久弱,呕逆不纳饮食,四肢赢瘦乏力。.《 太平圣惠方》 卷九于三方。丁香、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炒黄连、炒当归、艰诃子皮、炒臼术、灶心土各五钱.赤石脂一两,木香一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粥饮调下,日三至四次。治,J 、)匕久痢赤白,渐致赢瘦,胃气全虚,不欲饮食。O 《 二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方。r 香、柿蒂各一钱,炙甘草、高良姜各半钱。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热汤点服。治呢逆胸满。O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二方。丁香、白豆范各半两,
  二画丁21   灶心土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桃仁、吴茱英煎汤送下。治产后脾胃虚弱,复因风冷而致的心烦咳隐。丁香要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又名水丁香、水冬瓜、J 子要、田寥草。为柳叶菜科植物丁香寥Ludwigia prostrata Roxb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苦、辛,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① 治石淋,白带,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膀胧炎。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目翁,煎水洗;痈疽,疗疮,蛇、虫咬伤,鲜品捣烂敷。全草含没食子酸、诃子次酸三乙醋(Triethyl chebulate )。
  丁信臣宋代官吏。任西京(今河南洛阳)左藏库使,撰有《 左藏方》 ,已佚。  丁济万(1903 一1963 )近代医家。名秉臣,出生于上海,丁甘仁长孙。秉承家学,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悬壶沪上,颇享医名。1931 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学精临床各科,尤擅伤寒时病。后迁香港、台湾行医,活人无数。整理有《 丁甘仁医案》 传世二
  。  
  丁癸草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人字草、铺地锦、苍蝇翼。为豆科植物丁癸草Zornia diphylla Pers 的全草: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甘,凉。清热解毒,散癖消肿。① 治风热感冒,咽喉炎,目赤肿痛,小儿府积,黄疽,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乳腺炎。煎服:15 一30 克(鲜品60 一90 克)。② 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捣敷;毒蛇咬伤,捣汁服,每次20 一30 毫升,每日3 一4 次,渣敷f 芍口周围;痔疮,煎水洗:本品预试显黄酮贰、酚类、氮基酸的反应。地上部分含香豆素。  丁夏汤即厂半汤,见该条。
  丁祠皮见《 四川中药志》 。为刺揪树皮之别名,1 羊该条  丁奚疮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名为小儿r 奚病:指小儿疮疾,骨瘦如柒,其形似“丁”之证。属于脾胃虚损,气血衰惫,以致出现面色苍白,低烧潮热,四肢细小,项长骨露,民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食多吐逆、泄泻无度等。病因病理均同于哺露疮.皆系脾疮重症。治宜补脾养胃,并改进饮食。丁奚病比(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详见丁奚条。
  丁海仙见丁攒条。  丁榔皮见《 陕西中草药》 。为山茱英科植物惊子木cornus nlacrophylla wall ,的树皮。分布山东、河南、汇苏、浙江、台湾、湖北、湖南、陕西、甘肃、贵州、四川、云南。苦,平。祛风,活络。治筋骨疼痛,腰腿痛.肢体瘫痪。煎服:g 一巧克。本品含鞭质。T 福保(1873 一195 ' ) )近代医家一字仲枯。江苏龙竭人曾在京师译学馆任教,对医学基础及临床均有盯充编有百f 氏医学丛书》 ,并自日本大量翻译西医各科书籍,其内容包罗甚广,包括西医临床备件及墓浏。理论知识。还著有、说文解字沽林),井编辫出版丈中西医刊少,介绍西氏知识,对西医在我国的传播有一定贡献
  丁德用(十一世纪)北宋医家。济阳(今山东省济阳县)人。因鉴于唐· 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矛文字深奥,于1056 一1063 年(嘉佑年间)加以补注.凡经文隐奥者均加绘图说明,撰《 难经补注》 五卷。另著有《 伤寒慈济集》 三卷。  丁履中见丁锦条。
  丁壬化木运气术语。指凡逢丁壬为木运。《 素问· 天元纪大论》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丁香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丁香、红豆(去皮)、青皮(去白)、炙甘草、炮川乌、陈皮(去白)、炮姜、炮良姜各四两,益智仁五两半,胡椒二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食盐一捻,水煎,食前服。治脾眺伏冷,胃院受寒,胸隔痞闷,心腹刺痛,痰逆恶心,寒嗽中满,脏腑虚滑,饮食减少,翻胃吐逆,四肢厥冷。凡是沉寒瘤冷,无问新久:丁甘仁医案书名。8 卷。T 甘仁撰。刊于1927 年。卷1 一6 为内科杂病、时病;卷7 妇科;卷8 外科。分列伤寒、霍乱、调经、脑疽等多种病证,收载病例约400 个左右。丁氏疗病,兼采各家之长,灵活机变。治外感病能融会伤寒与温病的辨证治法;对于疑难重症,能掌握辨证要点和治疗各法;对外科病症注重整体,辨虚实寒热,内、外治相结合。本书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辨证精细.用药审慎的特.点。有的版本附有《 喉痞证治概要》 ,对喉痞的病因、病理、治疗阐发甚详。本书有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丁沉透隔汤见《 丹溪心法》 卷四。即卜八味丁沉透隔汤,见该条。  丁香五套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又名五套丸:天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矶二两,研碎调入内,再径几日,洗净焙干)、半夏各二两,炮姜、白术、高良姜、获等各一两,丁香、木香、青皮、陈皮(去白)各半两。为细末,用神曲一两,大麦芽二两,同研取末,打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开水送下:治胃气虚弱,三焦痞涩,不能宣行水谷,而为痰饮,结聚胸隔之间,令人头目昏眩,胸隔胀满,咳嗽气急,呕吐腹痛,伏于中院,亦令臂疼不举,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于脾,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水谷,又令腹中虚满不能食。
  丁香安胃汤见《 医学正传》 卷三。丁香、柴胡、炙甘草、当归身、陈皮、升麻各五分,吴茱英、草豆翘、人参、苍术各一钱,黄茂二钱,黄柏二分。水煎服:治胃虚寒所致的呕吐哆。本方系r 香茱英汤(《 月卑胃论》 )币行化而来。  丁香阿魏丸(痞胀玉衡》 卷一「方二又名t 七号民象方。莱服子、五灵脂、山楼肉、神曲、青皮、积实各一两,我术、厚朴各八钱,三棱、槟榔各七钱,自议栽、鸟药、姜黄各五钱,术香、沉香各二钱,阿魏几钱,」香· 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梅服{丸,紫咧皮煎汤故温送下。治痞症食积成块,痛而不已,推1 二移F ,日夕叫喊,病久不愈者。
  丁香庙气汤即延胡J 一香丸,见该条。  22 丁七二画
  丁香茱黄汤《 脾胃论》 卷下方。干生姜、黄柏各二分,丁香、炙甘草、柴胡、橘皮、半夏各五分,升麻七分,吴茱英、草豆范、黄蔑、人参各一钱,当归一钱五分,苍术二钱。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食前服。治胃虚呕哆吐逆,隔咽不通。  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卷二方。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水煎服。功能益气温胃,祛寒降逆。治胃寒呢逆胸痞,脉迟者。方中丁香温胃以行滞气,柿蒂苦温降气,涩以止呢,共为主药;辅以人参益气补虚,佐以生姜温中散寒。合而用之,使寒散气行,胃虚恢复,则痞呢自止。
  丁香柿蒂散.(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治诸种呢隐,呕吐痰涎。.见《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卷十七。丁香、柿蒂各二钱。为末,生姜五片煎汤调下。治阴证呢逆。若伤寒呢逆,每服一钱,人参煎汤调下。.《 类证治裁)卷三方。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半夏、陈皮、袂等、甘草。为末服。治脾胃虚寒气滞呢逆。  丁香胶艾汤《 兰室秘藏· 妇人门)方。熟地黄、白芍药各三分,川芍、丁香各四分,生艾叶一钱,当归(酒洗)一钱二分,阿胶六分。水煎去滓,入阿胶微煎,空腹服。治劳役饮食不节所致心气不足,崩漏不止,自觉脐下如冰,求厚衣被以御其寒,带下白滑量多,间有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右尺脉微洪。丁香脾积丸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丁香、木香各半两,皂荚(烧存性)三大枚,青橘皮(洗)一两,获术三两,三棱、高良姜各二两(上药以米醋一升煮干,获术、三棱、良姜并乘热切碎,同焙干),巴豆(去壳)半两。入百草霜三匙,同碾为细末,面糊为丸,麻仁大,每服五至二十丸。食伤,随物下;脾积气,陈橘皮汤送下;口吐酸水,淡姜汤送下;翻胃吐食,蓖香、甘草汤送下;男子小肠气,炒茵香酒送下;妇人血气刺痛,淡醋汤送下;呕逆,营蒲汤送下;小儿疮气,使君子汤送下。治诸般食伤积聚,胸隔胀满,院腹膨胀,嗯气吞酸,宿食不化,腹疼翻胃,及妇人血气刺痛。.(证治准绳· 幼科)集八方。垠三棱、炒筏术、炒神曲各七钱,青皮、巴豆霜、炒小茵香、陈皮各五钱,丁香、木香各三钱。为细末,醋调神曲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至七丸,生姜煎汤送下。治脾积腹满。
  七气指七情之气所伤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 七气候): “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患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若拌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状,此皆七气所生。”.《 证治要诀· 诸气门>: “喜怒优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小疾,在咽喉间,如棉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隔汤。”参见气病、九气条。  七方指七种组成不同的方剂。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详各条。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 。《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治有缓
  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至金代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 才将其总结为七方。七节O 推拿穴位名。见七节骨条。《 针灸聚英)卷一下:“七节自尾能数上。”.指第七胸椎。《 素问· 刺禁论》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七传古人以五行相克推演疾病的七种传变。根据十天干,隔七位相传,每一夭干所属的五行,到第七个天干的五行必是相克的。如甲是天干第一位,庚是第七位,七传则是甲木为庚金所克。仿此推算则乙木为辛金所克,丙火为壬水所克,丁火为癸水所克,戊土为甲木所克,己土为乙木所克等。(难经,五十三难): “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七伤病名。.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见《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虚劳的七种病证。① 指阴寒、阴萎、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见(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② 指阴汗、精寒、精清、精少、囊下湿痒、小便涩数、夜梦阴人等(见《 古今医鉴>)。③ 指脾伤、肝伤、肾伤、肺伤、心伤、形伤、志伤(见《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参虚劳条。  七诊诊法。O 指脉象言。(素问· 三部九候论):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一候之中见七脉之一者,均为病脉。.切脉七法:静心以存神;忘外以涤虑;均呼吸以定中气;轻按于皮肤之间以探其腑脉;稍重按于肌肉之间,以探其胃气;再重按于骨上,以探其脏脉;上寻鱼际,下寻尺泽,以求其终始(见(脉诀》 )。七病指七种庙病。历代有各种说法:① 《 素问· 骨空论》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病,女子带下底聚。”马漪注:“七庙乃五脏病及狐庙、癫庙也。”②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七疮者,厥庙、瘤庙、寒庙、气庙、盘病、附痛、狼病,此名七病也。”③ 《 儒门事亲}卷二:“七庙者何,寒庙、水病、筋病、血病、气庙、狐庙、癫病,是谓七庙。”④ 《 医宗必读)卷八:“所谓冲病、狐疵、癫庙、厥庙、瘸庙、疲病、疹窿庙,分言七病之状也。”⑤ (素问识》 卷七:“简按,七病,考经文,其目未明显,姑从马、张之意。王水辅《 惠济方)以石、血、阴、气、妒、肌病、癖为七庙,亦未知何据。李中梓(医宗必读》 别立七疵之名,分瘦与癫,误甚。”七神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 难经· 三十四难): “五脏有
  七神,… … 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七恶证名。指患疮疡时出现的险恶证候。是判断疮疡预后的方法之一,往往与五善并称。.《 大平圣惠方》 卷六十一:“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掀尤甚,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睡,三恶
  二画七23   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四恶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脱,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O (外科正宗》 卷一:“一恶神志昏馈.心烦舌干,疮形紫黑,语言呢喃;二恶身体强直,目睛斜视,疮流血水,惊悸不宁;三恶形容消瘦,脓清臭秽,疮处软陷,不知疼痛;四恶皮肤枯稿,鼻动声嘶,痰多喘急;五恶形容惨黑,口渴囊缩;六恶周身浮肿,肠鸣呕呢、大便滑泄;七恶恶疮倒陷,形如剥鳝,四肢逆冷,污水自流。”临证出现其中四项则危重难治。
  七容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七害。一指七种病因,二指七种病症。(诸病源候论): “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妊,七者害睡。”《 千金要方》 卷四,“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日月洗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灵枢· 脉度):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七情O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素间· 举痛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 惊则气乱,… … 思则气结。”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 灵枢· 本神):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神农本草经>)。详见各条。七椎指第七胸椎。《 素问· 刺热篇》 :“七椎下间主肾热。”  七焦焦,在此指脊柱棘突;七焦,即第七、八胸椎棘突间。《 灵枢· 背喻》 :“隔腑在七焦之间。”七暇(素问· 天元纪大论》 :“七耀周旋。”马漪注:“七暖谓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也。”
  七斑指七种瘤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瘤瘦证治》 :“夫庵者,坚也,坚则难破。… … 然七底八瘦之名,经论亦不详出。虽有蛟龙、鱼、鳖、肉、发、虱、米等七证,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耳。”《 东医宝鉴· 杂病篇): “底名有七,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亦曰蛇、蛟、鳌、肉、发、虱、米也~一((千金))。”  七三丹经验方。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熟石膏21 克,升丹9 克。为细末,掺于疮口上,或用药线蘸药插入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贴盖。功能提脓祛腐。治流痰、附骨疽、痕病、有头疽
  等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净者。  七寸金见《 福建民间草药)。为地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七子散(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方。五味子、牡荆子、冤丝子、车前子、薪莫子、石解、山药、干地黄、杜仲、鹿茸、远志、钟乳粉各八株,附子、蛇床子、川芍各六株,山茱英、天雄、人参、获等、黄蔑、牛膝各三殊,巴戟天十二株,肉从蓉、桂心各十殊(一方加覆盆子十株)。为细末,每服一方寸匕,日二次,温酒调下,不知,增至每服二方寸匕,以知为度,不能饮酒者,蜜和丸服亦可。治男子风虚目暗,精气衰少无子。七匹散见《 云南中草药》 。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七日风病名。脐风的俗称。详该条。七气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七方。人参、炙甘草、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切片焙干)五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治虚冷上逆,及七情内结,积聚坚牢,心腹胶痛,不能饮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半夏(汤洗)五两,姜厚朴、佳心各三两,获菩、白芍药各四两,紫苏叶、橘皮各二两,人参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相刑克,阴阳反决,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全生指迷方)卷二方。又名大指迷七气汤。三棱、我术、青皮、陈皮、香附、桔梗、蓄香叶、桂心、益智仁各一两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治七情相干,阴阳升降,气道塑滞,攻冲作疼。(胡氏经效方》 有沉香半两,无陈皮。O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四册方。半夏(汤泡洗)三钱,桂心、延胡索(炒,去皮)各二钱半,人参、乳香、甘草各一钱。加生姜五大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治七情为病,心腹刺痛不可忍;或外感风寒湿气作痛。.见(类证治裁)卷二。即四七汤,见该条。
  七孔莲见《 江西草药》 。为天香炉之别名,详该条。  七节骨推拿穴位名。又名七节。① 位于腰能正中,命门至尾骨端一线。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② 位于背部正中线,约当第七胸椎处。《 幼科推拿秘书》 :“七节骨者,从颈骨数下第七节也。”“七节骨穴,与心窝相对。”治腹泻,痢疾,伤寒后骨节痛等症。
  七叶子见《 陕西中草药》 。又名参叶子、定风草。为五加科植物珠子参Panax japonicus C . A . Mey . var . majo : ( Burk . ) C . Y . Wu et K . M . Feng 的叶。主要分布西南地区;陕西、甘肃、河南等地亦有分布。苦、甘,微寒。入心、肺、胃经。清热,生津,利咽。治暑热伤津,口干舌燥,心烦神倦,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煎服:3 一12 克。本品含少量与人参皂贰类似的皂贰,水解得齐墩果酸、人参三醇,而人参二醇很少。  24 七一四{
  七叶胆见谊中草药通讯》 2 : 24 , 1972 。为绞股蓝之别名,洋该条二  七叶莲0 见,’一州部队卫生部叹常用中草药手册洲又名七加皮、七时藤、汉桃口十。为阮加科植物; ' ‘西鹅掌藤Sohefflera arb ( ) ricola Hayata 的茎或叶。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等地。苦、甘,温祛风话络,消肿比痛① 治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痛,消化道溃疡疼痛,跌打肿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外伤出血鲜叶捣敷:本品含延胡索暇、粘液酸、唬琅酸、苹米酸、酒石酸。本品的注射剂对小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甲、并有,定的镇静和抗电惊濒作用;对离体蛙心有强· 公试样作用;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解痉作用,可用于肚纹痛及痉挛性胃痛。动物试验,较大浓度对大鼠、小鼠离体子官均有明显作用,故孕妇宜慎用。母见《 浙南本草新编沪为野木瓜之别名,详该条:七叶麻见抓J 二西民间草药》 。为药翟之别名,详该条
  七叶藤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七叶莲之别名,详该条。  七仙丹<丹溪心法附余》 卷二干四左C 何首鸟(九蒸九晒)四两,尹、参、千地黄(争配先)、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获等、女乡简香各几两、为末,炼蜜为丸.弹J ' -弋.梅服丸,细嚼.好洒或盐汤送下;戎悟桐子大,垮服瓦十令七于· 丸,空腹酒送下治须发’内恤。七仙条“、药鼓启秘、》 仃;白降丹、红升丹、熟不音各等分,。少片少许为细末,米糊为条,插入疮「1 , 1 几盖薄贴治一切疮毒阴疽,l 丁久J 父漏,脓水淋漓不断
  七仙桃见《 湖南药物态》 、为麦斜之别名,汗该条  七加皮她、广西实川中草药新选;为七时改之别名,详该条:
  七圣丸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川汀、肉佳L 去租皮)、木香、羌活、槟榔各半两,郁李仁(去皮)、大黄(取· 分生用,其余蒸焙)各一两。为细牙;, 冻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卜五至二干1 丸,食听、临卧服:治风气奎盛,痰热搏结,头目昏重,涕唾调枯,亡烦面赤,口因下「[- 1 燥,精神不爽,夜卧不安,肩背拘急胸隔痞闷,腹胁胀满,腰满重疼,大便秘结,小便赤涩:.飞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方。三棱、羲术、川忡子、青皮、陈皮、芜花、杏仁各等分。先用醋浸芫花· 夜,炒:斩干,次人获术、三棱,同妙赤色,又入陈皮、川神户等同妙,微令焦,取出为末前药为各半两,厂 ; J ] ;旧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不川,或再研人巴,之{粒,去沮}和匀,醋糊为丸,黍来尺岁,: .水叹几,海外温热汤送「。治小比布积黄瘤  七圣汤勃卜治汇补》 卷八.方书夏、位汽、户丫_了搜‘、参、侠等、竹茹各井分加尘姿,水脚补;川啧月两:
  七圣散0 泞争济九奋卷二百11 _仁厂福方二趁名七;: 散延胡索、没药、自矾、自芷、妾黄、当归、佳心各等  分。为末,每服三钱,临产阵痛时烧铁淬酒调下。治临产腰痛。.(类证治裁》 卷七方。郁李仁一两半,羌活一两,制大黄八钱,桂心、槟榔、木香、川苟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白开水送下。治大肠有火,肛门作痛。.《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方。积壳(鼓炒)、天麻各一两,大黄、地骨皮、白羡黎、川芍各半两,惹茵仁七钱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不拘时服。治脾脏中风,心腹烦躁,头面微月中,冷汗频出。
  七死脉亦称七怪脉。详七怪脉。七成汤丈温疫论补注》 卷上方。妙补骨脂三钱,五味子八钱,熟附子、获答、人参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治温疫愈后命门真火不足,脉迟细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后泄泻者:  七冲门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即飞门、户门、吸门、责门、幽门、阑门、魄门。《 难经· 四十四难》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责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扩极为魄仁,故曰七冲门也。”详各条。
  七里香.见《 修订增补天宝本草》 。又名满山香、驳骨丹。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Buddleia lindley ' ana Fort .的根。分布浙江、’交徽、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辛、苦,温,有小毒。活血化癖,消积,解毒。治经闭.痛瘤,血崩,小儿府积,腮腺炎。煎服:3 一9 克孕妇忌服.尼《 福建中草药》 。为阿利藤之别名,详该条七里麻见<南京民间药草户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七层楼见<全国中草药讯编尸为牛堪菜之另!{ 名,详该条。
  七表脉脉象分类之一,咬脉诀卢把一卜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 -类。七表即浮、扎、滑,数、弦、紧、洪七种脉。  七枣汤(三因极· 病证方论夕卷七方一大附子(炭火烙,以盐浸,再爆,再浸七次,去皮脐,切片)个。加生姜七片,大枣七枚,水煎,仁女‘l 仁晨空腹服,仍吃枣三至丘枚。治外感城寒内仿l 毛冷,或五脏气虚,阴阳相胜,发为瘴疟,寒多热少.或似寒不热。七味散(备急干金要方,卷十石_方黄连八分,龙骨、赤石脂、厚朴,乌梅肉各二分,日草一分,阿胶花分为细末,每服二力寸匕,小几· 钱匕,浆水送! : ,日飞次(治痢卜久不伴
  七怪脉亦称七死脉。危IR 病出现的待殊脉象c 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卜般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详各条;  七宝丸扩圣济总六卷七卜厅l 香龙香、钢砂毛浸绵滤淮,入陈曲理煎成什、各仁l 巧、茨黎‘炒2 :创‘、木香各,分,附介£十犯,石l 支弓齐).铆,)舞乔-分I -七味,阶煎育夕卜,为玲认币煎了兮搜和勺丸,悟洞子左协服卜‘: .相,生姜、,西,或妙’!姜、’黑叹、人尿调‘科奔豚飞仁“: , ,胁肋竹埔。
  七宝丹只}J 七‘忆散第一方作水丸二治正同。见七  脚』 砚口么r 于~卜一..叫.. . .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二画七25   宝散条。
  七宝饮见《 类证治裁》 卷四。即七宝散第一方一,见七宝散条。  七宝散O <杨氏家藏方》 卷三方。又名截疟七宝饮,七宝饮。常山、姜厚朴、陈皮、青皮、甘草、槟榔、草果仁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酒煎,疟发前二小时服:功能燥湿劫痰截疟。治疟数发不止,体壮痰湿盛,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者。‘方中常山、草果、槟榔祛痰截疟;厚朴、青皮、陈皮、甘草健脾燥湿,利气和中。.特良海精微》 卷下方。唬拍、珍珠各三钱,珊瑚一钱五分,朱砂、硼砂各五分,玉屑一钱,藏葵仁三卜粒,冰片、察香各一分。为细末,每次一米大许,点于有黔膜处。治黔膜遮睛。.《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当归、芍药、黄连、铜绿各二钱,杳仁(去皮)七粒,白矾、甘草各一钱。为细末,水煎去滓,临卧洗患处。可除痕热。治风火眼痛。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僵蚕、全蝎各十个,硼砂、雄黄、明矾、皂角各钱,胆矾五分。为细末,吹喉。治喉痹及缠喉风。.(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二方。紫苏(去老梗)、香附各三两,甘草、陈皮(去白)、炒桔梗各二两半,川芍、白芷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水煎,不拘时服。治时气伤风、伤寒,头昏体热,咳嗽;及脾胃肺腑不和,口中腥气异常,或牙缝微有鲜血。若痰嗽加制半夏;口腥气入盐煎。0 即七圣散第一方,见七圣散条。
  回复第11楼,@斗茧  楼主别黑中医了。荷叶灰减肥?   荷叶灰成份跟草木灰有区别吗?  --------------------------  灰跟灰还真有区别。我家包粽子就要掺灰水,但是只能是黄豆杆灰  
  七姐妹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为小金樱之别名,详该条。  七珍散《 普济本事方》 卷二方。人参、白术、黄蔑(蜜水炙)、山芋,获等(去皮)、粟米(微炒)、炙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姜、枣,水煎服。功能开胃养气,进饮食。治伤寒、疟疾、中暑等愈后,饮食减少者。
  七厘丹见《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为黎芦之别名,详该条。  七厘散《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六方。血竭一两,红花、乳香、没药各一钱五分,儿茶二钱四分,爵香、冰片各一分二厘,朱砂一钱二分。为细末,每服七厘,黄酒或白开水送下,外用白酒调敷患处。功能活血散癖,止痛止血。治跌扑损伤,闪腰岔气,骨折筋伤,创伤出血等而致的疲滞作痛。方中血竭、红花活血祛疲;乳香、没药祛察行气,消肿止痛;配以善能行气活血、走窜通络之麟香、冰片,助活血药活血通络,散癖止痛;朱砂镇心安神;儿茶清热止血。全方具有行滞散疥,活血止痛作用。
  七星丹见(疡医大全)卷七。即提毒丹,见该条。七星针皮肤针之一种。囚针柄一端集针七枚,如七星并列,故名。参见皮肤针条。  七星草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瓦韦之别名,详该条。
  七星疮病名。《 焦氏喉科枕秘》 卷一:“此症因脾经积热。上愕属脾,脾气通于喉,故上愕生疮,似粟如珠,或黄或白,口中腥臭,手足怕冷,身体畏寒。”指上愕生疮,状似七星者,故名。治宜清热解毒。用凉隔散加减。吹冰硼散。即上愕疮。详该条。七星莲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七星箭O 见《 四川中药志》 。为狗屎花之别名。母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紫金莲之别名。各详该条。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龙骨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