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北京中医医院煎药药在几号楼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龙华医院首批中青年名中医
&&& 肛肠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长期从事肛肠疾病的研究,对肛肠病的生理病理、解剖、诊断有较高的造诣,擅长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疑难肛肠疾病,运用手术方法根治各期痔瘘。从事中医肛肠病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1年,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卫生局等科研项目6项。全面协助执行国家科技部863、973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科研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医疗、诊疗技术等,如“隧道拖线-对口切旷术”治疗复杂性肛瘘规范化研究等。先后荣获首届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第六届上海市卫生局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奖。先后在国内主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统编教材3部等。获得医学发明专利1项。
&&& 外七科主任、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外科学》课程负责人。1984年本科毕业,1991年获中医外科学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乳腺增生病、浆细胞性乳腺炎、转移性乳腺癌及难愈性创面窦瘘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持国家及市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二等奖等10项。主编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中医乳房病临床手册》等4部,副主编《现代中医乳房病学》等7部,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9名。获全国杰出女中医师称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银蛇奖三等奖等。
&&& 儿科主任,中医儿科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原上海中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龙华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工作。现为儿科主任,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儿科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委员。
&&& 擅长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肾脏病、女童性早熟及婴幼儿胆道闭锁术后肝胆疾病,师承老中医苏华主任,善用健脾法,立法用药简洁。长期承担本科生、夜大生《中医儿科学》教学任务,负责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参加多个国家级和市卫生局课题;主编、参编多部有关儿科学术的专著;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市级、国家级杂志。
&&& 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医学博士。1990年学士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学院医学系,199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师从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唐汉钧、奚九一、林毅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教委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主任。学术任职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学术研究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外、妇、儿、五官科学位审评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香港大学中医学院特聘教师。指导博士生7名、硕士生13名。
&&& 以乳腺癌术后、乳腺增生病和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药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中心,先后主持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包括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主编、副主编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
&&& 临床擅长治疗各种乳腺疾病(乳腺癌、乳腺增生病、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小腿病(慢性溃疡、血管炎、脉管炎等)、糖尿病性坏疽、复发性口腔溃疡、带状疱疹、疖病、痛风、甲状腺疾病等。
&&& 外六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入选上海市“启明星”、“医苑新星”培养计划。
&&& 师从全国著名的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唐汉钧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专业领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负责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等13项课题,参加17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并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中医一等奖、上海市“董廷瑶中医药基金”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提名奖、上海市医苑新星三等奖、上海市科协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等奖励。发表学术论文46余篇,出版专著14部,是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同行评议专家、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审命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疮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学术研究分会委员、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医卫会副主任委员。
&&& 擅长诊治中医外科疾病:静脉曲张性溃疡慢性难愈性创面、手术后创面不愈合(包括复杂性窦瘘)、糖尿病性足病等周围血管病、痛风、甲状腺乳腺疾病、丹毒等外科感染性疾病、淋巴结肿大、血管炎、肿瘤术后调治及外科疑难重症等。“祛腐化瘀补虚生肌外治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已列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优秀项目,祛腐生肌滴灌法治疗复杂性窦瘘中药熏洗法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研究,“拖线法”应用于糖尿病性足溃疡、有头疽、疔疮、结核等疾病,疗效明显。
&&& 风湿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l982年上海中医学院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该校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从事风湿病中医诊治及科研工作20余年。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龙华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建设专科主任、上海市中医风湿病优势专科主任。临证治病立足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综合诊治。师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及龙华医院开院元老吴圣农教授、上海市名中医陈湘君教授,擅长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治疗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多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痛风、骨关节炎、血管炎等疾病。培养多名硕、博士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市科委及卫生局课题。2001年以来先后三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治疗》、《中医内科学习记忆手册》。担任上海市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中医内科学》副主编,及《中国风湿病学》、《中医内科医案精选》等编委,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
&&& 2001年至2005年期间,先后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香港大学医学院骨科学系、美国Rochester 大学医学中心及美国Strong Memorial医院进行骨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
&&& 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2008)、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2005)。是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8)、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008)、上海市劳动模范(2007)、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5)、上海市领军人才(2006)、上海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2007)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8)、全国脊诊整脊推拿优秀管理人才(2009)。
&&&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研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脊柱退变肾骨相关”重点研究室主任。担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脊柱、骨与关节退变性疾病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坚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科研道路。
&&& 担任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863、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第二届评审委员会委员。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实验研究学科委员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ASBMR、IBMS、AORS、ICHTS会员。担任全国中医院校教育学会骨伤科研究生教材《实验骨伤科学》主编,卫生部全国研究生教材《中医骨伤临床研究》副主编,担任《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等9本学术期刊编委。
&&& 作为第1、2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及部市级科研项目56项,包括国家级课题12项、部市级人才基金与重点项目23项,先后在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Spine、JBMR、JBC、Arthritis & Rheumatism等发表论文216篇,主编、副主编论著8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并授权3项,成果转让2项,开发中药新药5项,获部市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中医药科技奖,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所承担的“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是中医药界目前唯一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项目。
&&& 外二科主任,主任医师,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外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87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学硕士。
&&& 师从国内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外科专家顾伯华、徐长生和朱培庭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与急腹症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对外科肿瘤和炎症性疾病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以及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营养支持等处理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胰疾病和胃肠道肿瘤。作为访问学者曾赴日本国千叶大学医学部第一外科研修,多次赴大连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裴德凯教授),学习中西医结合防治外科急腹症科研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炎性急腹症和胆道疾病方面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显著成绩,在相关的科学研究方面多次获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外科炎性急腹症、“胆病从肝论治”理论指导下系列胆病的中医防治、中医为主“碎、排、溶、切、取、防”胆石病防治体系、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论治综合体系、胆石病中医辨证规律的研究、“产学研”结合成功研发胆病防治系列中药新药,在西医为主的肝胆胰外科领域占据了代表中医的话语权。&&&&&&&
&&& 承担和参与国家级、市部级、局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与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主编和参编医学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以及上海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会外科分会理事、秘书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研究所副所长、胆道疾病研究室主任;上海市中医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我院肖臻院长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优秀管理人才奖本人要去龙华医院看门诊吗,可以吃中药吗...
来自:北京市 北京
浏览 834 次
提问时间: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
53078 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 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文章《恶性肿瘤患者饮食禁忌及中药煎服法》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文章《患者挂号、就诊和长期随访的指南-日更新》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文章《龙华医院肿瘤科全方位提供“中医+”服务》
TA帮助了273人
热门关键词猜你喜欢
百姓导医台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发病部位: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推荐用药:
您可能还关注
疾病大全自助查询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如果您在本站未找到您的医院信息您可以点击右侧“提交医院信息”按钮进行提交,我们工作人员会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医院别名:上海龙华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综合医院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联系电话:021-
联系地址:上海市宛平南路725号
总分:/10.0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医院介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40多年来,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中医药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优势和中医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上海市&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医院连续十余年荣获&...[查看详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专家风采
擅长:显微神经外科微创治疗各种颅内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肿瘤、尤其是颅脑创伤、脑出血患者的救治,能完成多种高难度手术,如颅底肿瘤和脑血管畸形切除等手术
副主任医师
擅长:手术配合中医药综合治疗痔瘘裂、便秘和结肠炎等肛肠疾病
擅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质疏松症、脊柱侧弯症、硬脑膜下血肿、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小儿脑瘫后遗症、小儿骨病、骨折、脱位、颈椎病、腰腿痛
副主任医师
擅长:内科疑难杂症、脂肪肝、肝硬化,减缓乙肝向肝硬化发展速度,预防肝细胞突变慢性胃炎肠化生、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擅长:胃及食管返流病、胃及十二指肠病、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胆囊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面神经瘫痪、中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各种虚症调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室列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附近的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网友点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龙华医院骨伤科是由全国著名中医骨伤科大师石筱山先生和武术伤科大师王子平先生的传人共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创建。秉承石氏伤科和王氏伤科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在社会上及全国中医系统中有着良好的声誉。
&& &&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于2003年7月成立,分为基础研究部、临床研究部、康复研究部、老中医工作室,使临床与科研、继承与发扬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科室是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临床优势专科、上海市中医颈椎病特色专科、首批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室所在地、上海市卫生局指定的14家关节置换准入单位之一;同时是全国第一个中医骨伤科博士点和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临床研究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部局级等各级课题;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共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开发新药2个;完成成果转让1项。
&&&&& 骨退行性疾病已作为国家临床基地建设的主攻病种,骨伤科床位即将扩充至150张。目前现有床位46张,医师十六名,其中上海市名中医1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3名,硕士3名。病房分为脊柱、创伤、关节三个专业组。全年门急诊量7万余人次,出院人数近1000余人。尤其在颈腰腿痛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质疏松症、脊柱侧弯、各类创伤骨折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疗效满意。
&&&&& 多年来,在以上海市名中医施杞教授为首的历任主任的带领下,继承发扬了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学术思想,充分发挥“石氏伤科中药内治和王氏伤科手法导引相结合”的特色,结合先进诊疗技术,提出了“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从痹论治”的学术观点,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骨关节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质疏松症、脊柱侧弯、创伤性骨折脱位等多种疾病上,形成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在颈椎病的治疗方面,我们提出了“阶梯治疗”的概念,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组合,系列中药的内服外敷、离子透入、静脉滴注分类用药、“三步九法”的动静力平衡手法等,并创立了简便易学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寓防于治,对于腰椎病,我们在国内首先用骶封加四步松解手法的治疗方法,已经积累了10万多病例的治疗经验,此方法已定为首批“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色诊疗项目”之一;并根据辨证施治,中药内服外敷,配合手法,牵引,体疗等综合治疗得到了满意疗效。此外,对少数颈椎病、腰腿痛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亦开展颈前路减压植骨、腰椎后路开窗、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椎弓根螺钉固定等手术治疗,目前已积累了500多例的手术经验。同时积极发挥中药的手术前后调理,术后薰洗、手法、器械等康复等特色手段的围手术期治疗,使手术患者能更安全、更好的恢复;结合传统中医垫枕复位、薰洗和微创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转移性骨肿瘤、椎体血管瘤等,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 在创伤方面,外敷石氏系列敷药治疗伤筋,采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配合石氏理伤中药内服治疗骨折及延迟愈合、不愈合的整体治疗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对于各类骨折,采用各类最新内固定方法进行固定,围手术期配合合理的中医康复治疗,从而尽早使病人恢复健康。
&&&&& 在关节病方面,针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临床上已形成了“中医药系列治疗→微创手术→关节置换”的序贯治疗方案,并配合高压氧、中药熏洗、支具康复锻炼等综合康复治疗,使此类患者能花最小的代价、受最少的痛苦,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对于骨关节病已形成敷药、熏洗、关节冲洗注射、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等系列疗法。
&&&&& 另外,运用液压扩张加手法治疗冻结肩临床疗效显著;青少年脊柱侧弯的体疗加手法治疗,的特色中药内服外敷冲洗、骨质疏松症的快速诊断和中西药结合治疗等均是龙华医院伤骨科的特色。“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也一直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仪器设备包括:
&&& &&C臂X光机
&&& 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仪
&&& 熏洗牵引床
&&& 关节功能恢复CPM机
&&&&& 专科门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周六上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华医院取药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