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肝致死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法_百度知道名方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
您的位置 :
> 名方广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
本书全文检索: &
&&&&&&&【组成】&&&&&&&6g 6g 6g&&&&&&&【用法】&&&&&&&水煎服&&&&&&&【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方义体会】&&&&&&&《伤寒论·少阴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汤主之”。&&&&&&&少阴病,是里虚寒证,发热属表证。素日阳虚,又感受风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有脉沉发热之症。仅从表治之,阳气随汗外泄,必至亡阳,若仅从里治之,恐使表邪郁内,故以,温阳而解表。方中辛散解表,使表邪由汗而解;兴阳温经,既助辛温之力,又解里寒之乘;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内助以兴阳,外助以解表,三药合用,于温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临症者若不解其理,“发热”之症,投治于寒凉,误人不浅。此方此症,正是“阳症阴脉”之范例,若用之得当,党可救治危难。&&&&&&&【临床应用】&&&&&&&1、感冒重症例:杨某,男,40岁,于秋季五更下田劳动,上午十时余,阴雨大作,全身淋漓。返家后,寒战、发热,身痛腹胀,午饭未食。邀余诊之,见其发烧,静而不动,卧床轻吟,舌苔正常,其脉沉细,不迟不数。余踌躇数刻,确认为此症为少阴表证(或太少两感证),遂开具汤一剂,并令其午夜前服药。家属照嘱而作,次日余自往复诊,患者宛若无病,余严令其勿过劳作,待三日后再炒操劳,否则劳复难医矣!2、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例:王**,女,2岁。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温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无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此为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方用汤治之。处方:3g,1g,3g,一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手足转温,头身微汗出,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此阳气已复,表邪已解,但肺气未复,再服以生脉散加、。一剂,继以、、、、一剂,病愈出院。&&&&&&&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感受外邪,传变较快,寒邪由表及里,最易损伤真阳,故以兴阳趋寒,放胆治之,取效于倾刻。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
中医古籍全文检索过敏性鼻炎的特效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方为: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附子为君,温阳固本;细辛辛热散寒;麻黄辛温发汗,驱邪外出。为少阴病之寒证第一方也。此方药味虽少,但温阳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剂之一。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给大家一个名医刘渡舟老先生的方子吧已经用过多次,效果不错但一般药房可能不给抓药,因为每味都是毒药。其实这是《伤寒论》上的经方,只要没有高血压,心脏病,安全得很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10g,制附子15g(一定要先煎30分钟以上),细辛3g一天一付(2块钱不到),小孩药量减半,平日如果心跳比较快的人(90次以上),或汗出比较多的人另加炙甘草3g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如果体质很差的人,喝完药后感觉口麻,恶心等症状,说明附子煎的时间不够,是附子中毒的迹象速服蜂蜜或绿豆汤,立解。
此方对付过敏性鼻炎效果很好,一般1-2付见效,坚持10付以上,应该一般情况下能治愈,但不能保证在某种条件下不复发。愈后,最好能整点灵芝,黄芪熬粥喝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没有灵芝单用黄芪也行。
鼻炎的根本在于肾虚,体寒,正气不足,中医没有过敏之类的说法,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其实就是寒凉引起的,所以保暖很重要尤其是腰部和足部的保暖平时手脚凉,腰膝凉的人基本都有鼻炎。
现在的附子药性远不如以前了,而且制过之后一般也没剩多少毒性了,以前一般要求煎50分钟以上的(文火),现在30-40分钟基本差不多了别的药下去再文火煎20分钟即可。此方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鼻炎相对来说算是特效的了。
看来中医真的是堕落了,只怪如今庸医太多,经方无人会用。其实一部《伤寒论》就可以解决目前大多数的病痛了,只恨无人会用。
此方,一般来说1-2付见效,最快的服药2个小时鼻塞症状就开始减轻了。当然,病重的话,可能见效稍慢,但2付一般会有好转坚持服用即可。所以,平时尽量不要吃寒凉性的东西,比如海鲜,冷饮等等西药也不能乱吃,那玩意只有害处。多吃炖菜,多喝热白开水,停止喝绿茶菊花茶等凉性茶。当然,要想完全根治鼻炎而不复发的办法只有一个: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别无他法。
附子先煎,然后下麻黄细辛。这三味药都有毒,附子的毒性久煎可以分解,伤寒论原本要求麻黄也先煎去沫,但现在的麻黄质量远不如以前,用药量也小,这一步就不必要了。附子先煎也是为安全着想,其实现在的附子质量也很一般,15g制过的附子的毒性几乎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因为是在网上,所以我把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及解救办法写得很清晰了,就是以防万一我给四周朋友用。一般都没有先煎,没出现过任何不良反应。假如不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以用如下药物泡酒效果也非常不错,但比麻黄附子细辛汤稍慢点,但一般2天眼痒的症状可以减轻,一周内,鼻子通气,停止喷嚏,眼痒消失是可以达到的。方如下:
枸杞150g,黄芪150g,白术100g,防风50g,当归50g,60度白酒4斤泡5-7天即可喝,每天搅动药酒一次。假如腰膝寒凉者,加桂枝50g,腰膝不凉着不用加。此方是闻名的玉屏风散加枸杞当归,滋阴补血,补气固表。加桂枝的目的是散寒,也曾经有不少单用玉屏风散治好过敏性鼻炎的。每天早晚各空腹服30-40ml(看自己酒量了),但此药酒劲大,最好每次不超过1两(毕竟是空腹服用)。当然,在冬天假如能温服效果更好。再次告诫各位,不要随便用西药,西药是治不好这个病的。治本的要害在于提高自身免疫力,麻黄附子细辛汤和玉屏风散都是提高免疫力的经典名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如能同时跑步锻炼身体,相信效果会更好了。
所谓的过敏源,其实就是寒凉!假如每天热水泡脚,泡至后背出汗,对此病也很有效果。不愿吃药者也可用艾炙或针灸足三里,肺俞等穴位同样能治好。我现在希奇的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这么多年鼻炎了,为啥不用这些经典的方法,而用西药!假如再没人用这些方法,那我就真是无语了!
对于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1,负责任的药师一般不给下方,这个很正常假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下方,往往是不负责任的药师。这个药量比《伤寒论》原方要轻得多,原方用的不是制附子,是炮附子,毒性比制附子大多了。张仲景的经典明方流传几千年了,可惜庸医当道敢开此方的医生都不多。现在的药药性远不如以前的野生药,所以只要按我的说明服用,不会出任何问题。假如过敏性史长,建议您继承服用一段时间以清除余病。
2,考虑到您有哮喘和年龄问题,加炙甘草3-6g,可缓解症状。停药后哮喘加剧的情况即可恢复,气虚也可引起哮喘,黄芪可以缓解。
3,所谓“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是指单用细辛一味药而言,而且这个说法也只是教程说法,基本不正确。《伤寒论》里用细辛的量远远过钱,名家用细辛超过过45g也没出问题。假如我搭脉之后,可以根据详细情况下细辛的量,曾经给过10g的量也没出问题。一般情况3g足矣!再说因为没有脉象,所以先只能给3g。假如寒重者,细辛3g远远不够,至于麻黄附子的量,这个也需要辨证。但一般情况麻黄10g,制附子15g足够了。《伤寒论》里用炮附子达到30g以上的方子多的是,要点在于久煎,附子久煎之后毒性被分解,古四川人有喝附子粥的习惯,久熬之后无任何毒性。原因是长江水乃冰雪所化,寒气太重川人需要借附子之热散寒,否则必病。当然,吃辣椒的道理也一样。另外,如果能买到灵芝的话,最好灵芝黄芪一起煮粥,喝灵芝扶正气之力强,黄芪补气之力强。连续吃半个月左右之后根据情况可以停吃,然后隔3-5天吃一次,这样可以长期巩固效果。如果喜欢喝酒的话,我前面的帖子给过药酒的方子,也是补气血增强抵挡力的好方。
附: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法之三)
(蔡长福先生口述,弟子韩章勇整理)
闲来无事披览先贤医案,忽忆起十多年前一则治验,今告于同道,于医学之昌明亦不无补助云。病家是一位退休老者,年过花甲,由儿女架至诊室。当时患者已口不能言,由儿女代诉:病人进行性吞咽困难,遍治不效,今已粒米难进,奄奄待毙。刻诊:患者面色晦暗,瘦骨嶙峋,虚弱不堪,精神不振,但欲眠睡;并畏寒怕冷,手足厥逆,时或身疼;又兼见咽喉疼痛不利,音声难出;两脉沉细而弦,尺部小紧。值此大证,余不敢怠慢,乃疏大剂四逆汤一付,以为阳气一旦来复,则疾病可图。不意翌日一早,病家再次登门。药后不仅寸功全无,反而证情加重,不禁心下惶然!转念一想:患者有恶寒身痛脉紧等证,得非太阳表邪久久不解而直中少阴之证乎?亦即仲景所谓直中伤寒?况精神不振但欲寐,亦非四逆汤主证(四逆汤主证本是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等),而是寒邪直中少阴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至于手足厥逆,乃因水谷不继,能量大亏所致,并非阳微欲绝之象。再者,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下,上行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失音,即《内经》所谓“喑痱”“跛足”之喑证。故而此病当属太阳表证不解进而直中少阴之证,治当温阳解表,其唯麻黄附子细辛汤近之乎?因于诊室就地开火煎煮。讵料一服之后才十五分钟,患者尾骶部即冒热气,脊背发热,紧接着就遍身濈然微汗。半个多小时后,患者突然嗳出一口长气,居然知饥能食,半碗汤面竟然顺顺当当下了肚。随侍跟前的儿女,睹此巨变,翻想此前种种求医经历,备尝颠沛辛酸,不禁喜极而泣,跺脚而骂:“什么南京上海的大医院,什么名医专家,什么高科技检查,一个普普通通的咽喉炎,竟然被诊断成食管癌!庸医误人,庸医害人!也怨我们这作儿女的不孝啊!这么近的名医不知道,却跑去南京上海,让老人受了这么多冤枉罪。老人知道自己的病后,为了不让我们担心,躲开我们吃饭,一碗面条从早上吃到中午。老人心里面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不病死也要被吓死,不吓死也要被庸医治死。”
原来,患者酷爱胡琴,退休以后,为了学琴,常到雨山湖的凉亭(马鞍山一游览胜处)去拉胡琴,可谓寒暑不避,风雨无阻。凉亭建于湖水之中,四周无遮无拦,患者长处此开阔多风之地,久而久之,难免感受风寒。病起之初主要是干呕,咽喉异物感,吐不出咽不下,声音嘶哑。此后逐渐加重,出现吞咽困难,饮食受阻。马钢、南京、上海各大医院跑个完,然而遍治无效。后来求治于江宁一位民间中医,给服黄连上清片,药后病情反而更趋严重,彻底不能吃饭讲话了。患者第一剂服完之后,为求巩固,原方更加炙甘草20克,余药不变,共3剂。每剂两天,分四服。发汗以全身温暖,微微潮润为度。六日之后,患者直似脱胎换骨一般。不仅面色渐转红润,而且微微发胖,自言:“现在吃饭,食物到嘴里后直接就掉进肚子里!”麻附细扩张食管之卓越功效,即使到今天都令我吃惊不已,不得不感叹经方之力宏且大哉!而且尚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挖掘。此案之前更久,曾有一穷苦人求方于我,自言得了食道癌,吃饭不能下咽。余乃授一单方姑作一试,不过葱须、生姜、红糖几味,亦不在放在心上。岂料月余后遇于街头,见面即长揖拜谢:“多亏了先生的单方,现在能吃饭了,您救我一命啊!”
十载以来,所遇吞咽不利而不至完全闭塞之轻症咽喉炎患者,更是不知凡几,其证往往多见:形寒怕冷,经常发懒犯困,但见脏无他热,径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开表即愈。前年偶过菜市场,见一对夫妇路边口角,询之,乃知为丈夫者卖菜时竟无故发困,忘记收钱,一日损失几十块。其妻屡说不改,因此争吵。细问乃知患者更有畏寒怕冷,身体惫懒,总睡不够等。余乃笑曰:无须争吵,此病也。因授麻黄附子细辛汤。再遇于菜市场时,患者已满面笑容,千恩万谢:“先生的方子真是神了,吃了一付就不犯困了。”此后,更遇吃饭时突然犯困而饭碗堕地、或一看电视辄睡意阵阵,曾不能支持两分钟以上,种种怪证不一而足,但见患者形寒怕冷,身体惫懒,精神不振,发困打盹,脉见沉细而紧,悉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愈。亦因此,余乃固知“但欲寐”实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并知能用十方,不如精于一方,但能善用,岂有“病多方少”之窘?余退而思忖,首案患者年寿渐高,又据言在外处有情人,不免耽情。少阴肾阳既已先虚,则太阳亦虚,又长处开阔多风之地,风寒之邪乃直中少阴,正邪于是相拒于咽喉(咽喉本少阴肾经之门户),不进不退亦不解。久而久之,阳虚不化,寒邪不解,水湿留滞,黏涎吐咽两难,咽喉食管为之狭窄,饮食难进,音声难出。《内经·脉解篇》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所论正与此同。很多咽炎患者亦自言每房事之后,吞咽即感不利,禁房后则渐有好转。因此,治法当从温阳以补少阴之虚,开表散寒以壮太阳表气,里外之气一旦相接相融,机转得开,寒湿得消,咽喉食管自然开展。倘若单纯温阳,则捷效难取;以热病论治,更是离题千里。一旦错辨寒热,误诊误治,饮食难进,久绝水谷,生机颓败,虽仲景再世,亦回天无力。余自行医以来,每见为医者不识此证,不明仲景“伤寒”之真义,错用寒凉,蛮用温燥,杀人于无形之中,其枉死者何止二三?谁来伸冤?谁来负责?庸医误人,岂浅鲜哉?我昔年曾见一病人,再三误治之后,饥不可遏而不能食,胃脘疼痛如焚,全身发热,乃令其子置缸一口,浸于水中,至终瘦骨如柴,谷绝而亡。呜呼,良可悯也!
其实,人世间不外两种病,一寒一热,药无错,病人无错;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为医者有错!不明“伤寒”真义,舍近求远,错误用方,陷人死地!岂知太阳表气畅达,则一身机运活泼,圆转无碍。一旦闭塞,即发为表证,如中风伤寒,所谓“发热恶寒发于阳者”,但开表即愈。倘若本有少阴阳虚,则太阳亦抗邪无力,邪乃深入直中少阴,久久不解,如捂湿被,一身圆机受制,乃变生畏寒怕冷、面色晦暗、手足冰凉、脊背发紧、腰酸腰痛、精神不振、易困易睡、吞咽不利、喑痱跛足等种种证候,所谓“无热恶寒发于阴者”,论治则当温阳与解表并行,倘因表气不畅,内生郁热,又当兼以疏散。
诗曰:少阴阳虚久不解,直中伤寒找太阳,
脾阳虚衰不运转,表里双解壮阳光。
汗法,作为八法第一大法,实为百病金钥。
体会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特征
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温阳散寒,助阳解表,是治疗太阳少阴同病的方剂,在《伤寒论》原文中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其中“脉微细,但欲寐”为典型的少阴病特征。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分析本方证时说:“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吉益东洞在所著《类聚方》中本方条目下注解说:“不可无恶寒之证。”由此可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发热、脉沉是本方方证识别的关键。笔者临床应用本方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某某,女,52岁。日初诊。
心慌时作10余年,咳嗽2年。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心率由50余次/分钟逐渐减至37次/分钟,西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支气管炎。曾服益气养阴、补肾温阳药效果不明显。刻下症见:易心慌,每于心率低于40次/分钟加重,严重时悸动感上冲咽喉,运动出汗后好转,胸闷,无胸痛;下蹲起立眼前发黑,眼皮沉重;油烟刺激后干咳;易牙龈肿痛,严重时同侧颜面肿胀伴严重头痛,牙龈色淡白;纳差,易恶心;困倦思睡,入睡困难,夜间易憋醒;二便正常;舌质红,少苔,满舌裂纹,脉缓。中医诊断为心悸、咳嗽,证属心阳不振,肺失宣肃。治以益气温阳养心,肃肺止咳,拟麻黄附子细辛汤、保元汤、桂枝加桂汤、六味小柴胡汤加减。处方一:柴胡12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生甘草6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3剂,水煎服,日1剂;处方二:生麻黄6克,熟附片20克,细辛6克,桂枝10克,肉桂5克,白芍10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炙甘草10克,大枣2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嘱咐患者先服处方一3剂,咳止后再服处方二。
日二诊:患者服处方一3剂后咳嗽即止,后服处方二至第3剂药后牙龈肿痛加重,但不伴头痛;心率达50次/分钟,自觉较为舒适;血压平稳,无口干口渴,入睡较前容易;舌红有裂纹,脉转数。拟原方再进。
患者坚持服药,心慌、牙痛、头痛再未发作。服药2月余停药,目前病情一直稳定,心率50次/分钟,无特殊不适主诉,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按:患者初诊时诉说“困倦思睡,但又入睡困难”,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的经典重现,和少阴病提纲条文所不同的是,该患者脉象缓而不沉细微弱,可能与心肾阳气尚未虚弱到一定程度有关,根据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方”的治疗原则,考虑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在情理之中。心慌并伴有上冲至咽喉,类似于《金匮要略》中“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故予桂枝加桂汤降逆平冲,且患者无齿衄,牙龈无红肿,提示体内蕴热不明显,故用桂枝、肉桂。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辛大热的姜、桂、附、辛并未加重阴伤,患者依然舌质红,少苔,满舌裂纹,提示可能是先天所致。保元汤出自《博爱心鉴》,由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组成,具有补益心气之功,常用于治疗心阳不振导致的心动过缓;《药征》谓人参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该患者胃口差,不思饮食,容易恶心呕吐,为人参药证所主治;六味小柴胡汤,即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方,笔者常取其治疗少阳太阴同病的咳嗽,患者容易出现刺激性干咳,胃口差,类似于《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兼见的咳嗽,故取其止咳。患者服处方一后能够迅速止咳,说明方证合拍。但当患者服用处方二之后出现牙龈肿痛加重,笔者曾考虑与桂枝等温热药动血有关,但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患者药后再未出现牙痛、头痛,这提示可能与心肾阳虚,阳气上浮有关,故用温热药之后反见好转。方中麻黄一旦使用不当,则容易出现心悸、胸痛、失眠、气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故业内对于麻黄运用十分谨慎,但笔者认为只要患者具备运用麻黄的指征,且药后无心慌失眠,一般都不会出现类似不良反应。该患者药后血压平稳、睡眠好转,提示药证对应。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愿单独或仅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得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此者疗效自然降低,其至无效。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font COLOR="#.方证对应法&&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侯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形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疑为肿瘤,经抗炎治&
疗后阴影消失。但3年来每年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0.5~1个月,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36.8&#8451;,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的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处方: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欲眠等症渐渐消失,精神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font COLOR="#.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地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疾察症,完整地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匕,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遣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地推求出这样的病机并不困难。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但患者已44岁,估计手术效果欠佳,便予以封闭治疗。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中医诊断,希望补充云云。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眼药6剂乏效。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卒汤加味:生麻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嘱服6剂,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经剧烈的体力活动,或劳动亦无任何不适”。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病例有特效”。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功;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遣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而遣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font COLOR="#.体质辨证法&&&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便是素体阳虚。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其人反复感冒1个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
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仅服1剂,诸恙霍然。&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尔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
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名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不意服完l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者。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债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及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二则
面神经炎蒋某,男,18岁。学生。2008年11月就诊。
自诉口角流水,右眼不能闭合2天。刻下症见:瘦弱,畏寒怕冷,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双侧额纹不对称,右侧额纹基本消失,右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右口角低垂,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锥体束征阴性。心肺正常,肝脾正常。中医诊为面瘫,西医诊为面神经炎。证属寒邪直中,络脉不通。治以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处方:麻黄30克,细辛30克,附子30克(与生姜45克一起先煎1小时),防风30克。7剂,每剂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3次。前后守方加减服用30剂,完全恢复正常。
案2 突发性耳聋刘某某,男,58岁。2009年12月就诊。
自诉一周前受凉感冒,突然出现双耳听力下降,渐至耳聋。与家人面对面说话需大声。曾在某医院查电测听示:神经性耳聋。刻下症见:形体肥胖,畏寒怕冷,鼻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风寒直中少阴,窍闭失聪。治以温阳散寒,启闭开窍。处方:附子90克(与生姜45克一起先煎1小时),细辛30克,麻黄30克,防风30克,菖蒲30克。7剂,每剂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3次。7剂服完,与家人面对面交谈不需大声。上方继服7剂,基本恢复正常。
按: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2条:“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具有相同的病机和症状表现,轻重程度有所不同。《伤寒来苏集》:“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二者的基本病机是少阴虚寒,寒邪直中。临床常用其治疗阳虚感寒之症。古云“伤寒专伤下虚人”“下虚”即指少阴肾之“元阳”、“元气”之虚。案1患者虽仅18岁,但平素纳差便溏,里虚内寒较甚,“元气”、“元阳”受损。阳虚之体,更易感寒。所谓“同气相求”也。案2患者年近花甲,“元气”、“元阳”渐衰,阳虚气怯,感寒之后直中少阴。少阴属肾,“肾开窍于耳”,寒邪闭窍故耳聋。药证相合,故取效迅速。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方为: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附子为君,温阳固本;细辛辛热散寒;麻黄辛温发汗,驱邪外出。为少阴病之寒证第一方也。此方药味虽少,但温阳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剂之一。近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有所发挥。文献报道,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风邪入脑头痛、风寒暴瘖,以及色寒症(伤寒“两感”症)、手少阴本经脉病等,也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风寒暴瘖因感受寒厉之邪,突然失音,咽喉剧痛,吞咽不利者,多称为急喉痹。本证与风热急喉痹相似,所不同者在于,形寒脉紧,舌淡苔白,口中和,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或溏。处方如下:
麻黄6g,炮附子9g,北细辛5g,人参叶9g,生姜9g,水煎温服。服时逐口慢呷,常收奇效。
按:方中人参叶,苦、甘而寒。入肺、胃经。《纲目拾遗》谓其“补中带表”。对各种失音均有明显疗效。笔者用上方治愈多例风寒失音病人。一般而言,对阳虚而风寒重者效果更佳。
2.风邪入脑头痛中医古籍中在介绍头痛一证时,有言风邪入脑者。如《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就有风入脑髓之说。据笔者临床观察,类头痛患者,常以后脑为甚。有时连及巅顶,痛较剧烈。常因外感风邪,或因劳倦而发作。多呈慢性经过,且反复难愈为其特征。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头痛(如枕神经痛)比较接近。发作时常有疲乏,烦躁呻吟,出冷汗,恶寒,面色苍白,以手抱头,或用毛巾包札。有的还有周期性发作,普通药物常难以奏效。处方如下:
麻黄9g,细辛5g,炮附子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制南星10g,川芎10g,全蝎5g,老葱头5(或葱白代之),水煎服。可对入黄酒一小杯。对特别顽固的病人,可加麝香0.1g吞服。
按:上方依法制成散剂久服,可作巩固治疗。高血压病人上方慎用。
3.色寒证民间又称马上风、房内风。是因性行为引起的以腹痛为主证的急性疾病。一般医籍,包括《中国医学大辞典》均未见记载。尚未有统一病名。名老中医冷方南先生在一篇医话里称之为伤寒“两感”症。并介绍了四个病例。此病因在房事时感受风寒,邪气直中少、厥两阴经脉而致病,男女均有。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下腹部痉挛性剧痛,下腹部坚急拒按,形寒肢厥。或伴有发热。面色晦黯或苍白。严重者全身颤憟,口唇指甲青紫。脉多弦急或沉紧。舌苔淡白或紫暗。因为此病危急凶险,常被作为急腹症处理。冷方南先生介绍的四例中,除了一例及时就诊外,有两例被误诊为急腹症;一例误诊为尿路感染。此病在诊断上,他强调除了要特别注意发病史外,还重点指出,有无阴中内抽感,这对此病的确诊十分重要。他同时指出,除了房事,手淫也同样可以发生此证,所介绍的四例中就有此一例。笔者在多年的临证中也经治过一些色寒证病者。今列举两例如下。
例1& 黄某,男,60岁,东山人,1984年夏诊。
午夜突然腹部剧痛,自服成药无效,清晨而请出诊。病者恶寒,下腹挛急疼痛拒按。自觉阴茎酸楚,并向腹部引痛。肠鸣减弱,但无腹泻、呕吐,小便较短赤,但不热痛。阑尾区也未找出压痛点。脉弦紧。舌淡白。因未发现急腹症特征,余沉思片刻,告予先肌注罗痛定止痛后再作观察。病人不同意,并摒退围观的亲属。然后对吾耳语曰:病起昨夜房事之后,非为它故,愿以中药求治。余始恍然而悟。对曰:可也。遂拟处方如下:麻黄9g,炮黑附15g,北细辛5g,
川楝9g, 桂枝尖15g, 葱白15g,急煎服。另用葱白一斤,分成两半。轮换加酒炒热,熨下腹部,凉即易之。并嘱忌进生冷食品,注意保暖。并饮热粥辅之。至是日中午,痛即缓解,再剂而愈。
按:本例病人为余临证以来所见首例色寒证病者。因对病史了解不详,险致误治。据笔者老师介绍,本病并非绝无仅有,因误治致死者亦有之。惜历来方书及现行教材未见记述。
例2& 杜某某,女,30余岁, 1990年秋诊。
深秋之夜,凌晨约2点,与笔者同住一栋宿舍之李某,突叩门请出诊。云其妻突患腹痛甚剧,经服药不见好转。患者面色苍白,神疲倦卧,全身颤憟,下腹部坚急、疼痛,四肢逆冷。无呕吐及腹泻。脉弦紧。舌淡苔白。问其阴中是否抽痛,曰:然。余遂了解其丈夫,是否病起在房事之后,证实无误后,乃处下方:麻黄9g,炮附子15g,
辽细辛5g, 炒小茴9g, 桂枝15g,
生姜15g,葱白15g,因患者自己开有中药店,嘱其急急取药煎服。并嘱注意休息和保暖,忌食生冷食物。至当日上午痛止,两剂而愈。
按:本证的治疗,在民间也有些土方法,但疗效难以确定。中药的治疗,原则上以温经散寒为主。但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加减。如厥阴寒盛,阴冷囊缩,青筋显露者,应加吴朱萸、炒小茴。胀急者加台乌、香附。小便短赤者,可加木通、橘核。外寒内实,舌苔黄而便秘,有阳明腑证者加大黄,也即大黄附子汤之意。再则,凡遇此证,加入桂枝、葱白、生姜以通阳透表,都是适宜的。
<font COLOR="#.手少阴本经病据有关文献记载,其表现为:“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发冷,手掌热而痛。”笔者曾治疗一例男性56岁病人,因左上肢疼痛三月余求治。患者痛处在左侧乳头周围及腋下极泉穴,沿左手内侧缘至手小指及无名指处疼痛。基本符合手少阴心经的走向。患者自觉经脉所经过处有肿胀发热麻木感,痛时伴有胸闷心烦,患肢抬高时则疼痛稍可减轻,多方治疗未愈。患者除偶有胸闷外,素来自觉身体壮健。脉沉紧,舌苔稍黄腻。心电图检查报告为心肌劳损。处方如下:麻黄9g,炮附子12g,北细辛5g,琥珀6g,苦参6g,血竭3g
研冲),五剂。服完上方,病况明显减轻。连服十五剂,疼痛基本告愈。
按:现代医学也介绍过,典型的心绞痛病人,疼痛可从心前区放射至左上肢内侧,直至无名指及小指末端。这与左侧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基本相符。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一种经络现象。(蔡子华&
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医院)
麻黄附子细辛汤使用心法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腰子阳虚馁之本象;反发热者,乃寒气郁遏日头经脉所致。表里同病,故取麻黄发越日头之寒气;附子温养少阴之真阳;细辛温经达表,有助于阳气的振奋。药仅三味,“使里温而阳气不脱,表透而寒邪得散”,作者用于杂病,其效按照期限。今举其三则,与同道交流。  
鼻鼽  张某,男,32岁。自幼患气管儿炎,近年患鼻炎,犹以阴雨天甚。刻诊:鼻流清涕,鼻塞,鼻腔有辛酸苦楚感,由此引动嗅觉亦不聪明感,耳鼻喉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曾用抗菌消炎及抗过敏药物医治,开始的一段时间管用,渐至失效。舌苔薄白而滑,脉息弦细,带有紧象。病为国医“鼻鼽”,谓鼻塞不通之义。属自幼健康水平虚弱,肺腰子身体虚弱,卫外失护,寒气反反复复外袭,故卫外之门户——鼻腔通内功能失态。法当扶阳保卫,驱散表寒。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生麻黄5g,细辛5g,炮附子6g,蜜炙黄芪15g,防风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二诊:鼻腔通气改善,仍流清涕,恶风畏寒,脉舌同上。炮附子加至15g(另先煎40分钟),加炮干姜10g,7剂。三诊:鼻流清涕表面化减损,肌肤和鼻腔有温热感,炮附子减为10g(仍先煎),10剂。四诊:症状基本消逝。嘱用金匮腰子气丸,小剂量服之,以扶腰子气。是年过年获悉,一冬未发。  
鼻鼽之名,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但无症状;至金代《刘河间医书六种》则云:“鼽者,鼻出清涕也。”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云:“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肺腰子虚寒乃是鼻鼽的主要因素,扶腰子阳而护肺卫为燃眉之急。附子是扶阳之要药,腰子阳丰足,卫气有源,则卫外功能天然加强。另取玉挡风散健脾益肺,以激发中焦滋生卫气的效用。脾腰子之气充足,肺系的机体机能机能便会获得改善,而归属肺系的鼻腔也会还原正常的机体机能功能。血痹  谢某,男,48岁。患下肢酸困麻痹1年余,痛疼1个月。查腰椎及膝关节无异常,两下肢静脉曲张严重,扪之凉而不温。舌质暗红,脉息弦细而紧。属血痹范畴,诊为阳气失煦,寒凝命脉。法当温阳补气,活血散寒:炮附子10g(先煎30分钟),细辛5g,生麻黄5g,生黄芪30g,当归10g,生甘草10g,5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效不表面化,但无不舒服。继用7剂,下肢有温热感,参加豨莶草30g,怀牛膝草15g,另用三九免煎汤剂:蚂蝗、地龙、僵蚕各2包,分2次冲服。三诊:下肢麻痹痛疼减缓,部分静脉色形有所改善。继用上方,另加用外熏洗方:透骨草30g,墓头回30g,川牛膝草30g,千年健30g。先泡在水中30分钟后,再上火煎煮,将2次水煎液混合,倒入洗脚盆内,遂参加高粱酒100ml,姜汁醋100ml,先熏后洗(患肢)。每剂药可熏洗2次。四诊:半月后来诊,下肢疼麻等症状消逝,部分静脉粗胀表面化减缓。 血痹证治见于《金匮要略》,其证“如风痹状”,以麻痹为主症,但亦有痛疼酸困者,多由疲乏汗出,卧时时不坚定,腠理开,寒气外入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和营,祛风通痹,但温经散寒之力较弱。本例虽属血痹病门,但有风痹之状,寒凝血瘀症状比较表面化,故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散寒,初加当归补血汤养血温经,后加虫类等药,以冀通络以祛瘀。其外洗方为经验方,凡肢体麻痹痛疼酸困者,皆可洗用,有祛风散寒、通络化瘀、温经活血的效用,应用积年,每获良效。  
迟脉症 徐某,女,57岁。患胸闷、心悸1年余。曾被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刻诊:胸闷,心悸,时有头晕,眼花,并见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夜尿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不迅速,有结象。查血压96/58mmHg,心电图示心率48次/分,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病属心腰子阳虚,心阳不可以温运命脉所致。法当温阳益气,通络复脉:炮附子10g(先煎30分钟),生麻黄6g,细辛5g,泰西参10g(另煎),赤芍15g,薤白15g,桂枝10g,炙甘草30g,7剂,水煎服。二诊:胸闷减缓,余症未减,但无不舒服感,继服7剂,以观疗效。三诊:头晕眼花未发作,心率50次/分,参加茶树根20g,10剂。四诊:手足转温,但夜尿仍多,参加益智仁30g。五诊:心率保持在50-55次/分之间,症状表面化改善。后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参加心神安定之棘枣仁、北五味子,宽胸之荜拔、良姜。调治三月余,症状消逝。均匀心率55次/分,活动后可达65次/分,心电图:心率55次/分,示窦性心动过缓。  
《脉经》云:“迟为阳承担不了阴,故脉赶不及。”李时珍则曰:“迟来一息至惟三,阳承担不了阴气血寒。”迟脉为阳虚之征,因为阳虚,内脏会显露出来寒象证候,阳虚为本,虚寒为标。故医治当以温阳益气为主,佐以温经活血药,以促推阳气布散,命脉畅达。麻黄细辛附子汤既能温养腰子(少阴)中之元阳,又能温阳腠理(日头)之卫阳,这么就有助于阳气的浑身敷布,内则内涵真阳,外则温经御寒。所加之药,多为温经益气、活血化瘀之品;惟茶树根功非普通,近年来主要用于冠心病、心律失态等,有温阳活血的成效。其用量不超过30g,否则会有恶心欲呕之症。
郑钦安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阐述
治忿嚏不已: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治腰痛难于转侧: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而愈。
治头脑冷: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治气喘痰鸣: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寒。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治耳肿皮色如常: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治喉痛畏寒脚冷: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而愈。
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迎阳归舍,故治之而愈。
治吐血困倦: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人身气为阳,主升。血为阴,主降。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教人补火以治水也。又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教人补水以治火也。四逆汤力能补火,故治之而愈。
治齿缝流血:夫齿乃骨之余,本属肾,肾为水脏,先天之真阳寄焉,以统乎骨分中之血液。真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故见血出。四逆汤力能补肾中之阳,治之故愈。
治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夫饮食入胃,固以胃主。然运化之机,全在先天命门这一点真火,始能运化。真火一衰,即不能腐熟谷水,而成完谷不化,朝食暮吐者。暮为阴盛之候,阴气上僭,心肺之阳不能镇纳,故听其吐出也。四逆汤力能补命门下火,故治之而愈。
治足心夜发热如焚,不渴,尿多:夫足心发热如焚,人皆谓阴之虚也。夫阴虚由于火旺。火旺之人,尿必短赤,口必饮冷,理势然也。今则不渴而尿多,明是下焦无阳,不能统束肾气,以致阴火沸腾,故见足心发热如焚也。四逆汤力能补火,火旺即能统束群阴,故治之而愈。此病予亲身患过,并治好多人,此法即是丙夺丁光之义也。知得丙夺丁光,便知得阳衰不能镇阴的旨归也。
治面赤发热,汗出抽掣:夫面赤发热,汗出抽掣,近似中风,其实不是,务必仔细斟酌。如其人本体有阴象足征,即不可当作风热,须知面赤[1]发热者,阳越于外也。汗出抽掣者,阳亡于外,不能支持四维也。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诸症自己。
治大便下血,气短少神:夫大便下血,固有虚实之分。此则气短少神,必是下焦之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四逆汤力能扶下焦之阳,阳旺则开阖有节,故治之而愈。
治头摇,面白少神,夫头摇之症,人目之为风:而予于此症,察其人面白少神,如其为清阳不升,元气虚极,不能镇定也。四逆汤力能扶阳,真阳一旺,即能镇定上下四旁,故治之而愈。
治背冷目瞑:夫背为阳中之阳,不宜寒冷。今又背冷而目瞑,明是先天真阳衰极,阴寒内生,阴盛则阳微,故目瞑而背冷也。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故治之而愈。
治舌腰硬而青:夫舌肿一症,似乎心火旺极,不知舌仲而青,此乃阴寒太盛,逼出真火,欲从舌尖而出,故见肿硬青滑。四逆汤力能补火,祛逐阴寒,故治之而愈。
治唇肿而赤,不渴:夫唇肿之症,近似胃火,胃火之肿,口必不大渴。今见病人唇肿而口并不渴,可知阴火出于脾间。四逆汤功专补阳,阳旺则阴火自消,故治之而愈。
治鼻涕如注面白少神:夫鼻涕一症,原有外感、内伤之别。此则面白无神,明是真阳衰于上,不能统摄在上之律液。四逆汤力能扶坎中真阳,阳旺自能统纳,故治之而愈。
治尿多:夫尿之多,由于下焦之火弱,不能收束故也。惟四逆汤力能补下焦之火,故治之而愈。
治周身发起包块,皮色如常:夫周身发起包块,疑似风热阳邪,此则皮色如常,却是阴邪僭居阳位。四逆汤力能扶阳,阳旺则阴邪自伏,故治之而愈。
治周身忽现红片如云,不热不渴:夫周身发现红云,人孰不谓风火郁热于皮肤。夫风火郁热之症,未有不发热而即作者,亦未有口不渴,而即谓之火者,此处便是认症机关。予每于此症,认作阳衰,阴居阳位,以四逆汤治之而愈。
治发热谵语,无神不渴:夫发热谵语,世人皆谓热伏于心,神无所主也。不知阳症热伏于心,精神不衰,口渴冷饮,小便亦必短赤。此则无神不渴,明是真阳衰极。[眉批]在无神二字上定案。发热者,阳越于外也。谵语者,阴邪乘于心,神无所主也。不渴、无神,非邪火也。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神安,故治之而愈。
治两目白晴青色:夫白轮属肺,金也。今见纯青[1],日无白色,是金气衰而肝木乘之也。妻乘于夫,是乾则不振,纯阴无阳之候。[眉批]坎中一点真金即真阳也,人活的即此。多在死例。四逆汤力扶坎中之金,金气一旺,目睛自然转变,故治之而愈。
治两目赤雾缕缕,微胀不痛: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原着不得一毫客气。今见赤雾缕缕,疑是阳火为殃,不知阳邪痛甚、胀甚,此则微胀不痛,明是阳衰于上,不能镇纳下焦浊阴之气,地气上腾,故见此等目疾。四逆汤力能扶阳祛寒,阳光一照,阴火自灭,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总之,水能生人,亦能死人;火能生人,亦能死人。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
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州固驿镇)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岁。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以善用姜、桂、附等温热药著称于世,后来被四川医界咸尊为“火神派”之鼻祖。他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故在论治时即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并认为:“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在辨认阳虚病时说:“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瓜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他善用大辛、大热的姜、桂、附之类药物,如理中汤、四逆汤治疗阳虚虚损症,并认为“四逆汤力能扶先天之真阳,并非是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复谓“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只要病人表现出有阳虚的症状,不必等到非要出现十足的少阴症,尤其是有慢性病或其它合并症,或一向体质虚弱者可及早采用扶阳温补培养正气,再辅以祛邪,事半功倍。在苦寒药物盛行,西药抗生素类滥用的当今医界,慢性疾病突出,多兼有并发症者在单一治疗无奈的情况下,温补介入疗法将具有一定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少医者也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现代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不少老年人体质虚弱,慢性疾病多,并发症普遍存在,西医治疗多是针对某一种病症单独用药,不能兼顾。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苦寒之剂的大量应用,严重影响了人体正常的免疫力,伤害了正气,对进一步的有效治疗和康复人为地设置了医源性和药源性障碍。在辨证的基础上,温补介入疗法的应用将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功擅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近年来用本方加减治疗阳虚感寒所致的病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font COLOR="#
背部恶寒证
王某,女,35岁,日初诊。主诉:背部恶寒3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近3年来,患者常觉背部正中如碗口大一片恶寒,如透风状。初期以为感冒,自服散寒解表药,发汗之后症状减轻,但过后复发,夜间睡觉需穿背心始觉舒适。现时至春天,仍着冬装,且背部覆以狗皮,仍感恶寒。周身拘急,同时伴胸中窒塞感,咽部不适,气短心悸,时欲叹息。经胸透、心电图、血常规检查,排除心肺疾患。查体见患者形体略胖,面色晦暗,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询之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月经均正常。胸中窒塞感以凌晨为甚。考虑为少阴阳虚感寒,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炮附子各9g,细辛3g,羌活、枳壳各12g.3剂,水煎服,1剂/d.患者服药一剂即感背部恶寒减轻,胸闷心悸等症好转;药进3剂,背部恶寒消失。唯时感胸闷气短、咽部不适,于上方中加黄芪30g,桔梗12g,甘草6g,继服3剂。药后患者感胸中畅快,咽部舒适而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背部正中为督脉所循,督脉主一身之阳。太阳经脉夹脊而行,少阴阳虚感寒,太阳首当其冲,故表现为背部恶寒,状如透风。阳虚失于温煦,则周身拘急;胸阳不振则胸闷气短、心悸。治以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中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可助附子温经散寒,加羌活以增强麻黄解表之力,枳壳善理胸中气滞。药证相符,故获药到病除的效果。
<font COLOR="#
宋某,女,65岁,日初诊。患者有肾炎病史,虽经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有反复。1周前因外感风寒致病情加重,眼睑及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周身拘急,腰部冷痛,腰以下如坐水中,疲乏无力,夜尿多,每夜3~5次,小腹冷痛,大便时稀软,日2~3次,不成形,形体肥胖,面色晦滞,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沉细。查尿常规:蛋白(++),白细胞2~5个/高,红细胞1~3个/高,大便常规正常,尿素氮、肌酐均在正常范围。据脉证中医辨为脾肾阳虚,气化失职。治以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肉桂6g,炮附子、山萸肉各9g,熟地、山药、菟丝子、薏苡仁、女贞子各20g,茯苓、桑寄生、怀牛膝、旱莲草、芡实、金樱子各15g,苍术、白术各12g.5剂,水煎服。经上述治疗后,腰部冷痛及疲乏较前减轻,大便正常,精神好转,唯浮肿消退不明显。患者平时畏寒怕冷,背部有透风感,上方加麻黄9g,细辛3g,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5剂,水煎服,1剂/d.服上药后微汗出,患者顿觉周身舒适,浮肿明显消退,走路轻便,畏寒怕冷等症减。效不更方,继服15剂,患者浮肿消退,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精神爽,腰部冷痛愈。查尿常规示:蛋白(±),白细胞2~3个/高。红细胞1~2个/高。为巩固疗效,给予金匮肾气丸,每次9g,日2次。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平时调养不慎,损伤肾精,日久阴损及阳,导致阳气不足,阳虚感寒,影响肾的气化,故浮肿夜尿多;肾阳虚封藏失职,则出现蛋白尿;阳虚失于温煦则四肢不温,周身拘急,腰部冷痛;影响脾阳则小腹冷痛、大便稀软。初辨为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证相符而浮肿不退。细询患者平时畏寒怕冷,背部有透风感。背部为太阳所主,少阴阳虚感寒,除影响肾的气化功能外,尚影响肺通调水道之功能。三诊于上方中加麻黄、细辛,温散在表之寒邪,恢复肺通调水道的功能。里阳得助,外寒得散,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则身体康复。
<font COLOR="#
张某,女,65岁。日初诊。患者素有冠心病病史,近来因外感致胸闷心慌加重,伴恶寒肢冷,精神萎糜,倦怠嗜卧,动则气短,少气懒言,自服感冒药效果不显。查体见患者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而结。心电图检查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据脉证中医辨为心肾阳气不足,复感寒邪,治以温里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6g,炮附子9g,细辛3g,黄芪30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1剂/d.药后患者周身微汗出,恶寒顿减,精神振作,无胸闷心慌等症。守上方2剂,诸症消失,改用桂枝汤加减调理1周,病情渐趋稳定。
按:患者有胸闷心慌、气短等心阳不足之症,又有肢冷嗜卧、脉沉等少阴里寒,并兼有寒邪外侵之表证,但究其根本乃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治以温里散寒,方中麻黄、附子、细辛温中去寒;黄芪、甘草补气养心,合用则里阳得助,外寒得散,心气得补,疾病向愈。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临床常见,只要认真辨识,即可依法施治而取效。医者往往因本方为大辛大热之剂而弃之。“有是证即用是药”,且中病即止,只要辨证准确,效如桴鼓。方中附子一味,宜先煎15~30分钟,使乌头碱分解,毒性减弱;细辛用量可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而适当增减,不必仅限于3g。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黄附子细辛汤 鼻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