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粘膜管状腺瘤黏膜腺体增生,排列成管状,上皮无不典型。简质炎症细胞浸润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病理学复习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人类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储存和形成粪便并参与排便反射,大 肠内含有多种细菌可对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起到一...
大家还关注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大肠多发息肉局部恶变,怎么办?
来源:全球医院网
栏目关注:
病理诊断: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局部恶变”请问这是不是就是结肠癌?能否判断是早期还是晚期?
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53岁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病人:53岁男,一周前进行电切,切除了息肉,取样送病理。结果如下:“病理检查:镜下,大肠粘膜,见腺体增生,排列成绒毛管状,腺上皮密集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局部恶变,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局部恶变”请问这是不是就是结?能否判断是早期还是晚期?有没有生命危险?一般还可存活多少年?术后用不用化疗?多发息肉在距肛门13-40CM处,用不用切肛门?麻烦专家解答,谢谢了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好多年了病史:无专家答复:最好是能做一下放化疗,不用改道,如果手术顺利配合放化疗,没有转移,是可以彻底治疗的!(责任编辑:jbwq)
结肠炎疾病
1)血液检查:血红蛋白在轻型病例多正常或轻度下降,中,重型病例有轻或中度下降,甚至重度下降。白细胞计数在活动期可有增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严重或病情持续病例血清白蛋白下降。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表豁痰。用于急性惊...详情
[功能主治]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详情
[功能主治]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详情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二、口腔   (一)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   口腔粘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层,无粘膜肌。上皮为复层扁平,仅在硬腭部出现角化。固有层结缔组织突向上皮形成乳头,其内富有毛细血管,故新鲜粘膜呈红色。乳头及上皮内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固有层中尚有粘液性和浆液性的小唾液腺。固有层下连骨骼肌(于唇、颊等处)或骨(于硬腭)。   (二)舌   舌由表面的粘膜和深部的舌肌组成。舌肌由纵行、横行及垂直走行的骨骼肌纤维束交织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舌根部粘膜内有许多淋巴小结,构成舌扁桃体。舌背部粘膜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称舌乳头(lingual papillae),可分为四种。   1.丝状乳头 丝状乳头(filiform papillae)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各处。乳头呈圆锥形,尖端略向咽部倾斜,浅层上皮细胞角化脱落,外观白色,称舌苔(图12-2)。   2.菌状乳头 菌状乳头(fungiform papillae)数目较少,多位于舌尖与舌缘部,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乳头呈蘑菇状,上皮不角化,含有味蕾。固有层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使乳头外观呈红色(图12-2)
图12-2 舌乳头   3.轮廓乳头 轮廓乳头(circumvallate papillae)有10余个,位于舌界沟前方。形体较大,顶端平坦,乳头周围的粘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味蕾。固有层中有较多浆液性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味腺分泌的稀薄液体不断冲洗味蕾表面的食物碎渣,以利味蕾不断接受物质刺激(图12-2)。   4.叶状乳头 叶状乳头(foliate papillae)位于舌体后方侧缘,形如叶片整齐排列,乳头间沟的两则上皮中富有味蕾,沟底也有味腺开口。叶状乳头于兔等动物很发达,于人已近退化。   味蕾(taste bud)为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少数散在于软腭、会厌及咽等部上皮内。成人的舌约有味蕾个。味蕾顶端有很小的味孔。味蕾由三种细胞组成,均座落在上皮基膜上(图12-3)。长梭形的Ⅰ型细胞与Ⅱ型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中,前者色深,后者色浅。在电镜下,Ⅰ型细胞顶部胞质中较多小泡,Ⅱ型细胞的滑面内质网较发达;两者都有大量微绒毛伸入味孔,故称味毛;在细胞基底面可见与味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因此这两种都属感觉上皮细胞,但其功能差异尚不清楚。第三种为基细胞,锥体形,较小,位于味蕾深部,是未分化细胞。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舌不同部位的味蕾对不同味道的物质的感受性不同,舌尖主要感受甜与咸味物质,舌侧面主要感受酸味物质,轮廓乳头处则主要感受苦味物质。
图12-3 味蕾   (三)牙   牙分三部分,露在外面的为牙冠,埋在牙槽骨内的为牙根,两者交界部为牙颈。牙中央有牙髓腔,开口于牙根底部的牙根孔,腔内充满牙髓。牙由牙本质、釉质及牙骨质构成。牙根周围的牙周膜、牙槽骨骨膜及牙龈则统称牙周组织。(图12-4)。
图12-4 牙的结构   1.牙本质 牙本质(dentin)构成牙的主体,包绕着牙髓腔。牙本质主要由牙本质小管(dentinal tubule)与间质构成。牙本质小管从牙髓腔面向周围呈放射状走行,愈向周边愈细,且有分支吻合。牙本质的内表面有一层成牙质细胞(odontoblast)。其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称牙本质纤维(dentinal fiber)。牙本质小管之间为间质。由胶原原纤维与钙化的基质构成,其化学成分与骨质相似,但无机成分约占80%,故较骨质坚硬。有机成分由成牙质细胞产生。牙本质周边部有一些钙化不全的部分,在牙磨片中呈现为不规则的球间隙(牙冠部),或斑点状的颗粒层(牙根部)。牙本的部分,在牙磨片中呈现为不规则的球间隙(牙冠部),或斑点状的颗粒层(牙根部)。牙本质对冷、痛、触觉刺激较敏感,成牙质细胞的突起可能有感受作用,并将信息传给牙髓内的神经末梢。   2.釉质 釉质(enamal )包在牙冠部的牙本质表面,其中无机物约占96%,有机物很少,是体内最坚硬的结构。釉质由釉柱和极少量的间质构成。釉柱呈棱柱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结晶。釉柱从与牙本质交界处向牙冠表面呈放射状紧密排列。在牙磨片标本上可见以牙尖为中心呈褐色的弧线,称釉质生长线(或称Retzius线),是釉柱在生长过程中间歇性的钙化不全而成(见第二十一章中“牙的发生”)。   3.牙骨质 牙骨质(cementum)包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其组成及结构与骨组织相似。近牙颈部的牙骨质较薄,无骨细胞。   4.牙髓 牙髓(dental pulp)为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经牙根孔进入牙髓。牙髓与牙本质间有一层排列整齐的成牙质细胞,感觉神经末梢包绕成牙质细胞并有极少量进入牙小管内。   5.牙周膜 牙周膜(peridental membrane)是位于牙根与牙槽骨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内含较粗的原纤维束,其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伸入牙槽,将两者牢固连接。老年人的牙周膜常萎缩,引起牙松动或脱落。   6.牙龈 牙龈(gingiva)是由复层扁平上皮及固有层组成的粘膜。牙龈包绕着牙颈。老年人的牙龈常萎缩,牙颈外露。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九、脉络丛和脑脊液   脉络丛(choroid plexus)见于第Ⅲ、Ⅳ脑室顶和部分侧脑室壁,它是由富含血管的软膜与室管膜直接相贴并突入脑室而成的皱襞状结构,室管膜则成为有分泌功能的脉络丛上皮(图7-39)。脉络丛上皮由一层立方形或矮柱形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内线粒体很多。细胞侧面之间靠近游离面处有连接复合体。上皮下是基膜,基膜深部是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内含丰富血管和巨噬细胞。毛细血管属有孔型,内皮细胞上的小孔有薄隔膜封闭。
图7-39 脉络丛   脉络丛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脑脊液是由脉络丛上皮细胞分泌的,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含蛋白质很少,但有较高浓度的Na+、K+和Cl-,并有少许脱落细胞和淋巴细胞。成年男性约有100ml脑脊液,在脑室、脊髓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和血管周隙。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蛛网膜突入颅静脉窦内的绒毛状突起)吸收入血(图7-37)。脉络丛上皮不断分泌脑脊液,又不断回流入血液,形成脑脊液循环。脉络丛上皮和脉络丛毛细血管内皮共同构成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B),使脑脊液保持稳定的成分而不同于血液。脑脊液有营养和保护脑与脊髓的作用。 (中山医科大学 李海标)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三、上皮组织的更新和再生   上皮组织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在生理状态下,有些部位被覆上皮的细胞不断死亡脱落,这在皮肤的复层扁平上皮和胃肠的单层柱状上皮尤为明显。上皮细胞死亡脱落后,不断由上皮中存在的幼稚细胞增殖补充,这些幼稚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这是生理性的更新。由于炎症或创伤等病理原因所致的上皮损伤,由周围未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增生补充,新生的细胞移到损伤表面,形成新的上皮,这是病理性再生。 (首都医科大学郭崇洁 杨进)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二、腺上皮和腺   有些部位的被覆上皮除有保护和吸收功能外,也有分泌作用,如胃的单层柱状上皮等。但人体还有许多主要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这些上皮称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称腺(gland)。腺细胞的分泌物中含酶、糖蛋白(也称粘蛋白)或激素等,各有特定的作用。   (一)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在胚胎期,腺上皮起源于内胚层、中胚层或外胚层衍生的原始上皮。这些上皮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细胞索,长入深部的结缔组织中,分化成腺。如形成的腺有导管通到器官腔面或身体表面,分泌物经导管排出,称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如汗腺、胃腺等;如果形成的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经血液和淋巴输送,称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图2-15)。
图2-15 腺发生模式图   (二)蛋白质分泌细胞   蛋白质分泌细胞(protein-secreting cell)大多呈锥体形或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靠近基底部。细胞基底部胞质显强嗜碱性,顶部聚集许多圆形分泌颗粒,HE染色呈红色,具有这些结构特点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称浆液性细胞(serous cell)。电镜下见到,细胞基底部有密集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并有许多线粒体位于内质网扁囊之间,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分泌过程经以下几个步骤(图2-16):①细胞摄入合成分泌物所需氨基酸等原料;②氨基酸结合到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内;③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小泡,将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复合体;④蛋白质进入高尔基复合体,经过加工和浓缩,形成有膜包裹的分泌颗粒;⑤分泌颗粒聚集在细胞顶部,当分泌物释放时,分泌颗粒的膜与顶细胞膜融合,以出胞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整个分泌过程所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产生的ATP供给。浆液性细胞的分泌物为较稀薄的液体,其中含有不同的酶,如各种消化酶等。
图2-16 胰腺浆液细胞分泌过程示意图 1.合成 2.输送 3.包裹 4.聚集 5.排出右侧表示每个步骤大致所需的时间   (三)糖蛋白分泌细胞   糖蛋白分泌细胞(glycoprotein-secreting cell)分泌糖蛋白,也称粘蛋白(mucoprotein,mucin)。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放后与水结合成粘性液体,称粘液(mucus),覆盖在上皮游离面,起滑润和保护上皮的作用。人体分泌粘液的细胞很多,主要分布于消化管和呼吸道。杯状细胞是散在于上皮中的一种典型的分泌粘液的细胞。另外,分泌粘液的细胞也组成大小不等的腺。分泌粘液的细胞大多呈柱状或锥体形,顶部胞质含许多较大的分泌颗粒,用PAS法染色时,颗粒着色很深;但在HE染色切片中,因不易保存分泌颗粒,致使分泌颗粒所在部位着色很浅,呈泡状或空泡状。细胞核常较扁,位于细胞基底部,核周围的胞质显弱嗜碱性。光镜下,将具有这些结构特点的细胞称粘液性细胞(mucous cell)。电镜下见到,细胞基底部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很发达,位于核上方。顶部胞质中含有许多有膜包裹的分泌颗粒。不同的腺分泌的糖蛋白化学组成有差别,腺细胞的结构也有所不同。   糖蛋白的合成包括蛋白质和多糖的合成,以及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蛋白质分泌细胞基本相同,多糖在高尔基复合体合成,并在此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然后形成分泌颗粒,聚集在细胞顶部,以出胞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   (四)类固醇分泌细胞   类固醇分泌细胞(steroid secreting cell)的分泌物为类固醇激素(也称甾类激素)。细胞呈多边形或圆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中含许多小脂滴。在HE染色切片中,脂滴中的脂类已被溶解,使胞质泡沫状。电镜下,这类细胞的胞质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少。滑面内质网丰富,呈管状互相通连成网。高尔基复合体很大,位于核附近,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线粒体,它们的嵴常呈管状。胞质中有许多含脂类的小泡,但无分泌颗粒(图2-17)。这类细胞贮存分泌物(激素)很少。脂类小泡中贮存较多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是合成激素的原料。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是在滑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酶共同参与下完成的,高尔基复合体也与分泌物合成有关,但确实的作用还不清楚。
图2-17 类固醇分泌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五)多肽分泌细胞   多肽分泌细胞(polyopeptide-secreting cell)能摄取胺或胺前体物,并经脱羧作用将胺前体物转变为胺,并能合成肽。具有这种共同细胞化学特性的细胞统称为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APUD细胞常单个或成群地存在于一些器官或组织中。在光镜下,APUD细胞形状多为圆形、多边形或锥形,胞质着色浅。细胞基底部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分泌颗粒,故又称基底颗粒细胞(basal granular cell)。HE染色标本中分泌颗粒不易辨认。有些细胞经铬盐染色,颗粒呈棕黄色,称嗜铬细胞。许多细胞可被银盐染色,颗粒着棕黑色,称亲银细胞或嗜银细胞。电镜观察,细胞基底部颗粒的大小、形状及电子致密度依细胞类型而各有不同。胞质内含少量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滑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较丰富。细胞内肽的合成过程与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基本相同,胺大概在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生成。分泌物以胞吐或分子渗出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六)外分泌腺的结构的分类   按组成外分泌的细胞数目,外分泌腺可分为单细胞腺(unicellular gland)和多细胞腺(multicellular gland)。前述的杯状细胞就是单细胞腺,但人体中大多数腺是多细胞腺。多细胞腺大小不等,一般都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图2-18)。   1.分泌部 分泌部(secretory portion)的形状为管状、泡状或管泡状。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常称腺泡(acinus)。分泌部一般由一层细胞组成,中央有腔。根据分泌部的形状,腺可分为管状腺(tubular)、泡状腺(acinar gland)和管泡状腺(tubuloacinar gland)(图2-18)   组成分泌部的腺细胞结构,因腺的种类和分泌物性质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消化系统和呼吸管道的一些外分泌腺,分泌部由浆液性细胞或粘液性细胞组成;据此,可将这些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浆液性腺(serous gland),腺的分泌部都由浆液性细胞组成;②粘液性腺(mucous gland),腺的分泌部都由粘液性细胞组成;③混合性腺(mixed gland),是指由浆液性细胞和粘液性腺泡共同组成的腺,并常有由浆液性细胞和粘液性细胞一起组成的混合性腺泡(mixed acinus)。但需说明,这种按浆液性细胞和粘液性细胞对腺的分类,只适用于一部分外分泌腺。还有相当多的腺不能按上述特点分类。   2.导管 导管(duct)与分泌部直接通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导管主要是排出分泌物,但有些腺的导管还有吸收水和电解质及排泌作用。导管有无分支也是外分泌腺分类的一个依据。有些腺的一个或几个分泌部通连一条不分支的导管,称单腺(simple gland);有些腺的导管分成大小不等的几级分支,最小的导管未端通连分泌部,称复腺(compound gland)。通常是把分泌部的形状和导管是否分支两个因素结合一起,将腺进行分类的(图2-18)。
图2-18 外分泌腺的形态分类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由密集的细胞组成,细胞形状较规则,细胞间质很少,大部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和衬贴在有腔器官的腔面,称被覆上皮。有些上皮构成腺,称腺上皮。上皮组织的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polarity),即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上皮细胞的一面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另一面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称基底面。上皮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基膜,基膜是一薄膜,上皮细胞借此膜与结缔组织相连。上皮组织中没有血管,细胞所需的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透过基膜供给。位于身体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的上皮,面临不同的环境,功能也不相同,细胞顶部常具有不同的结构,以适应各自的功能需要。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位于身体不同部位和器官的上皮常以某种功能为主。如身体表面上皮的功能主要为保护作用,而消化管腔面的上皮除有保护作用外,还有吸收和分泌功能。腺上皮的功能主要是分泌。有的器官的一些上皮细胞特化为有收缩能力的细胞,称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有些部位的一些上皮细胞能感受某种物理或化学性的刺激,则称感觉上皮细胞(sensory epithelial cell)。   一、 被覆上皮   (一)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   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是按照上皮细胞层数和细胞形状进行分类的。单层上皮(simple epithelium)由一层细胞组成,所有细胞的基底端都附着于基膜,游离端可伸到上皮表面。复层上皮(stratified epithelium)由多层细胞组成,最深层的细胞附着于基膜上。上皮又根据细胞的形状(单层上皮)或浅层细胞的形状(复层上皮)进一步分类。将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形状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可将被覆上皮分为多种(表2-1)。部分腺上皮也可按上述标准分类。 表2-1 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1.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鳞状)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很薄,只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图2-1。)由表面看,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互相嵌合。由上皮的垂直切面看,细胞核呈扁形,胞质很薄,只有含核的部分略厚。
图2-1 单层扁平上皮模式图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endothelium)。内皮细胞很薄,大多呈梭形,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透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mesothelium),细胞游离面湿润光滑,便于内脏运动。   2.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图2-2)。从上皮表面看,每个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由上皮的垂直切面看,细胞呈立方形。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这种上皮见于肾小管等处。
图2-2 单层立方上皮模式图   3.单层柱状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从表面看,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由上皮垂直切面看,细胞呈柱状(图2-3),细胞核长圆形,多位于细胞近基底部。此种上皮大多有吸收或分泌功能 。在小肠和大肠腔面的单层柱状上皮中,柱状细胞间有许多散在的杯状细胞(goblet cell)(图2-3)。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细胞顶部膨大,充满粘液性分泌颗粒,基底部较细窄。胞核位于基底部,常为较小的三角形或扁圆形,染色质浓密,着色较深。杯状细胞是一种腺细胞,分泌粘液,有滑润上皮表面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图2-3 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   被覆在子宫和输卵管等腔面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游离面具有纤毛,称单层纤毛柱状上皮(simple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等几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游离面具有纤毛。上皮中也常有杯状细胞。由于几种细胞高矮不等,只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的顶端伸到上皮游离面,细胞核的位置也深浅不一,故从上皮垂直切面看很象复层上皮。但这些高矮不等的细胞基底端都附在基膜上,故实际仍为单层上皮(图2-4)。这种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的腔面。
图2-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模式图   5.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鳞状)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由多层细胞组成,是最厚的一种上皮(图2-5)。由上皮的垂直切面看,细胞的形状和厚薄不一。紧靠基膜的一层细胞为立方形或矮柱状,此层以上是数层多边形细胞,再上为梭形细胞,浅层为几层扁平细胞。最表层的扁平细胞已退化,并不断脱落。基底层的细胞较幼稚,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新生的细胞渐向浅层移动,以补充表层脱落的细胞。这种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弯曲不平,扩大了两者的连接面(图2-5)。   复层扁平上皮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等的腔面和皮肤表面,具有耐磨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等作用。受损伤后,上皮有很强的修复能力。位于皮肤表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已无胞核,胞质中充满角蛋白(一种硬蛋白),已是干硬的死细胞,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这种上皮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keratinized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见皮肤章)。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上皮,浅层细胞是有核的活细胞,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nonkeratinized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6.复层柱状上皮 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的深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此种上皮只见于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等处。   7.变移上皮 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又名移行上皮、衬贴在排尿管道(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变移上皮的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与扩张而发生变化。如膀胱缩小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较多,此时表层细胞呈大立方形,胞质丰富,有的细胞含两个细胞核;中层细胞为多边形,有些呈倒置的梨形;基底细胞为矮柱状或立方形(图2-6)。当膀胱充尿扩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形状也变扁(图2-6)   有人认为变移上皮是假复层上皮,所有细胞均向深部伸出长脚状突起,附着于基膜上(图2-7)
图2-5 复层扁平上皮模式图
(1)膀胱空虚时   (2)膀胱膨胀时 图2-6 变移上皮模式图(膀胱)
图2-7 变移上皮模式图(膀胱) A.收缩状态 B.膨胀状态   (二)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上皮组织与其功能相适应,在上皮的细胞的各个面常形成不同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有的由细胞质和细胞膜构成,有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间质共同成。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细胞衣(cell coat):又称糖衣,为一薄层绒毛状的复合糖,包括糖蛋白、糖脂及蛋白多糖。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细胞衣尤为显著(图2-8),细胞基底面及侧面也有类似细胞衣结构,但不甚明显。细胞衣具有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等功能。   (2)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才能清楚辨认(图2-8,2-9)。有些上皮细胞微绒毛少,长短不等,排列也不整齐。具有活跃吸收功能的上皮细胞有许多较长的微绒毛,且排列整齐,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游离面显纵纹状的纹状缘(straited border)或刷状缘(brush border),这就是密集排列的长微绒毛的光镜图像(图2-3),除上皮细胞外,其它组织的细胞表面也常有微绒毛。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微绒毛直径约0.1μ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microfilament)。微丝一端附着于微绒毛尖端;另一端下伸到细胞顶部,附着于此部胞质中的终未网(terminal web)(图2-8,2-9)。终末网在吸收功能旺盛的上皮细胞中明显,为顶部胞质中的细丝(filametn)交织成的密网,网与细胞游离面平行,组成网的细丝固着于细胞侧面的中间连接(图2-8,2-9)。微绒毛中的微丝为肌动蛋白丝,终末网中有肌球蛋白。微绒毛大概也以肌丝滑动的方式伸长或缩短。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图2-8 单层柱状上皮 细胞连接 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2-9 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电镜像 ×84000 MV 微绒毛,TJ紧密连接,IJ中间连接,De桥粒,GJ缝隙连接 (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供图)   (3)纤毛(cilium):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在光镜下能看见。一个细胞可有几百根纤毛。纤毛长约5-10μm,粗约0.2μm,根部有一个致密颗粒,称基体(basal body)。纤毛具有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许多纤毛的协调摆动像风吹麦浪起伏,把粘附在上皮表分泌物和颗粒状物质向一定方向推送。例如呼吸道大部分的腔面为有纤毛的上皮,由于纤毛的定向摆动,可把被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排出。   纤毛的内部结构比微绒毛复杂。电镜下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有纵向排列的微管。微管的排列有一定规律,中央为2条完整的微管。周围为9组成对的双联微管(图2-10,2-11)。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基本相同,纤毛中的微管与基体的微管相连。
图2-10 纤毛横切面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2-11 大鼠输卵管上皮细胞纤毛电镜像 ×50000 左图 纤毛纵切, 右图 纤毛横切 (上海医科大学电镜室供图)   微管与纤毛的摆有关。有人从纤毛的双联微管中分离出一种具有ATP酶活性的蛋白质,称动力蛋白(dynein)。纤毛的运动可能是此种蛋白质分解ATp 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所致。   2.上皮细胞的侧面在细胞紧密的组织,如上皮组织和其它某些组织,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隙很窄,一般宽约15-20nm。细胞间隙中充满相邻细胞的细胞衣,并有少量糖胺多糖和钙离子,有较强的细胞粘着作用。这种粘着物质,在细胞的相邻面间广泛存在。此外,有些细胞的相邻面凹凸不平,互相嵌合,又进一步加强了细胞彼此的结合。细胞间结合更重要的结构,是在细胞相邻面形成特殊构造的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上皮细胞间的连接结构发达,而且结构典型。肌细胞之间和神经细胞之间也有较多的细胞连接。结缔组织的细胞较分散,但有些相接触的细胞也有细胞连接。细胞连接由相邻细胞间局部特化的细胞膜、胞质和细胞间隙组成。   (1)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又称闭锁小带(zonula occludens)。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带状的较典型,常见于单层柱状上皮和单层立方上皮,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呈箍状环绕细胞。在紧密连接的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胞膜上有呈网格状的脊,这些脊彼此相对并紧贴在一起,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有10-15nm的间隙(图2-8)。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封闭细胞顶部的细胞间隙,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   (2)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又称粘着小带(zonula adherens)。这种连接多为长短不等的带状,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相邻细胞之间有15-20nm的间隙,间隙中有较致密的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的膜。在胞膜的胞质面,附着有薄层致密物质和细丝,细丝参与构成终末网(图2-8)。此种连接在上皮细胞间和心肌细胞间常见。它除有粘着作用外,大概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desmosome):又称粘着斑(macula adherens)。呈斑状连接,大小不等,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连接区的细胞间隙宽约20-30nm,其中有低密度的丝状物,间隙中央有一条与细胞膜相平行而致密的中间线,此线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胞质中有许多直径10nm的角蛋白丝(张力丝)(tonofilament)附着于板中,并常折成袢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在易受机械性刺激和磨擦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多见(图2-8)。   在某些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即与深层结缔组织的相邻面,还可见半桥粒(hemidesmosome)(图2-12)。半桥粒为上皮细胞一侧形成桥粒一半的结构,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4)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communication junction)。这种连接呈斑状,位于柱状上皮深部。此处细胞间隙很窄,仅2-3nm,并见相邻两细胞的间隙中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图2-8)。冷冻蚀刻复型等方法的研究证,相邻两细胞的胞膜中有许多配布规律的柱状颗粒,每个颗粒直径约7-9nm ,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中央有直径约2nm的管腔。相邻两细胞膜中的颗粒彼此相接,管腔也通连,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图2-13)。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这种连接广泛存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此种连接的电阻低,在心肌细胞之间,平滑肌细胞之间和神经细胞之间,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   以上四种连接,一般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挨在一起,即可称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连接结构的存在和数量常随器官不同发育阶段和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而改变。例如,在生精过程事,随着精原细胞的分化,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可开放和重建(见男性生殖系统)。
图2-12 半桥粒和基膜超微结构模式图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basement membrane):又称基底膜。是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薄膜。不同部位上皮的基膜甚至同一基膜的不同区域,其组成成分有所不同。基膜含有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有的部位基膜含纤维粘连蛋白。电镜下可将基膜分为三层(图2-12):紧贴在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层为透明板(lamina lucida),为电子致密度低的薄层,厚约10-50nm;其下面为电子致密度高的均质层,称致密板(lamina densa),又称基板,不同部位致密板厚度不等,约为20nm~300nm;第三层为网织板(lamina fibroreticularis),又称网板,位于致密板之下,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有时可有少许胶原纤维。基膜厚薄不一,薄者仅由透明板和致密板组成。基膜除有支持和连接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基膜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分化。
图2-13 缝隙连接超微结构模式图 ↑示小分子物质经缝隙连接的小管进入相邻细胞   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是基膜中的一种主要成分,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含糖15%-28%,是由一条重链(A链)和2条轻链(B1,B2)构成的不对称的十字形结构,有3条短臂和一条长臂。层粘连蛋白具有与Ⅳ型胶原蛋白、硫酸乙酰肝素、半乳糖脑硫脂及神经节苷脂等分子结合的部位,这对基膜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层粘连蛋白还可与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及多种肿瘤细胞相结合,促进它们粘着在基膜的Ⅳ型胶原蛋白上并铺展开,促进上皮细胞增殖、损伤神经元的存活及轴突生长。层粘连蛋白对保持细胞间的粘着和极性结构以及调节细胞分化皆有重要作用。最近证明,层粘连蛋白亦可增强由抗体或补体介导的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2)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图2-14)。质膜内褶的主要作用是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由于转运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故在质膜内褶附近的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排列的线粒体。
图2-14 上皮细胞基底面质膜内褶 超微结构模式图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六节 卵巢肿瘤   卵巢肿瘤按其组织发生可分为三大类:①上皮性肿瘤,如浆液性肿瘤、粘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瘤及纤维上皮瘤等,这类肿瘤的性质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②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泡膜细胞瘤及纤维瘤等;③生殖细胞肿瘤,如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及胚胎性癌等。   一、卵巢上皮性肿瘤   卵巢上皮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来源于卵巢表面的上皮(体腔上皮),最常见的是囊腺瘤,主要包括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   (一)浆液性肿瘤   1.良性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adenoma)是浆液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浆液性肿瘤的60%,多发生于20~40岁妇女,以单侧居多,也可双侧发生(约占20%)。   病变   肉眼观,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囊肿,囊内充满稀薄、清亮的浆液,体积大小不一,小者直径仅数厘米,大者可达儿头大或更大,表面光滑,多为单房性,少数可为多房性。囊内壁光滑为单纯性浆液性囊腺瘤;部分伴有乳头状突起,称为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瘤(图13-15)。镜下,囊壁和乳头间质均由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上皮呈单层低立方状、柱状、纤毛柱状或钉状,核多位于中央,染色质纤细,核仁缺如或不明显,无病理性核分裂像(图13-16)。有时在囊壁和乳头间质内可见圆形钙化小体(沙粒体)。
图13-15 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瘤 肿瘤为单房性,囊壁内面及外表面(右侧)有乳头状肿块形成
图13-16 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瘤 被覆囊壁的瘤细胞呈立方形,且呈乳头状生长,突向囊腔   2.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borderline serous cystadenoma)约占浆液性肿瘤的10%,其形态结构介于良、恶性浆液性囊腺瘤之间,属低度恶性,预后比浸润癌为好。   病变   肉眼观,与良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相似,但乳头状突起往往比良性者丰富而广泛,常布满整个囊内表面,双侧发生率较高。镜下,主要表现为乳头上皮呈2~3层,乳头分支较稠密或有微乳头状突起,核异型和核分裂像易见(每高倍视野不超过1~2个),无间质浸润。   3.浆液性囊腺癌(serous cystadenocarcinoma),约占浆液性肿瘤的30%,为卵巢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半数为双侧性。患者以40~60岁妇女为最多。   病理变化   肉眼观,多数为多囊性,部分或大部囊内或囊外有乳头状突起,囊内多含混浊液体,乳头状物多为实性菜花状,常侵犯包膜并有出血坏死。镜下,乳头分支多或呈实心团块,上皮细胞增生多呈3层以上,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常见,包膜和间质均有浸润,沙粒体较多见。根据乳头状结构的分化程度可将其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型:①高分化型(图13-17),多数乳头覆以不典型上皮,呈假复层,有一定的纤细间质;②中分化型,乳头结构仍可见,上皮细胞分化不良,呈多层,核分裂像增多;③低分化型,乳头很少,瘤细胞呈实心片块或条索,偶尔形成腺样结构,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包膜和间质浸润明显。
图13-17 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 呈细乳头状结构,癌细胞多层,异型明显,乳头间质稀少   转移   有外生乳头的良性及交界性肿瘤都可以有盆腔或腹腔腹膜的种植。交界性瘤的种植转移更多见。多数浆液性囊腺癌在就诊时已有转移,转移部位为腹腔、盆腔浆膜层,一部分病例可发生淋巴结转移,包括盆腔、肠系膜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等,极少数有远处转移,如肝、肺等。   (二)粘液性肿瘤   1.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是上皮性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肿瘤。主要来源于卵巢表面上皮,向宫颈内膜上皮分化;另一来源是良性囊性畸胎瘤的单胚叶生长,其上皮和肠上皮相似,并可见杯状细胞。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多数为单侧,很少为双侧。   病理变化   肉眼观,囊性肿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15~30cm,甚至50cm以上,小者直径仅1cm。圆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常为多房性,内含浓稠粘液。囊内壁光滑,很少有乳头。镜下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粘液上皮,胞浆含清亮粘液,核位于基底部(图13-18),大小形状比较一致,染色质纤细,无明显核仁,亦无核分裂像。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
图13-18 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瘤组织腺体扩大成囊,被覆囊壁的瘤细胞呈高柱状,核位于基底部,胞浆含大量粘液,(图中呈浅色透亮状)   2.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borderline mucinous cystadenoma)亦为低度恶性癌,形态结构介于良、恶性粘液性囊腺瘤之间。五年存活率为95%~98%。   病理变化   肉眼观与良性粘液性囊腺瘤无明显区别,但半数病例囊内壁可见乳头和包膜增厚,乳头或为简单分支,但多为生长活跃有复杂纤细分支的乳头。镜下,上皮高柱状,增生成2~3层,并失去极向,有轻或中度异型性,核分裂像可见。间质少,但无间质浸润。   良性及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偶尔可自行穿破,使粘液性上皮种植在腹膜上继续生长并分泌粘液,形成腹膜假粘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3.粘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大部分患者年龄在40~60岁。   病变   肉眼观,肿瘤体积常较大,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常与周围器官粘连。20%为双侧性。多为多房性伴有实性区域,实性区为灰白色或质松脆的乳头状物,常伴出血坏死。囊内含有粘血性混浊液体。镜下,腺体密集,形状不规则,腺体上皮多超过3层,上皮细胞明显异型性,核仁明显,病理核分裂像易见。间质较少,可见包膜及间质浸润。根据上皮的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型:①高分化型,多数呈腺样结构,上皮高柱状,排列成3~4层以上(图13-19),含较多粘液,常有小乳头,可见一些核分裂像;②中分化型,腺体不规则,间质少,上皮异型性,排列乱,多层,核分裂像增多;③低分化型,腺样结构大部消失,上皮细胞分化差,核异型性明显,有多数核分裂像,常发生出血坏死,偶见粘液上皮。
图13-19 卵巢粘液性囊腺癌 呈腺样结构,癌细胞高柱状,多层,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仅少量粘液空泡形成   扩散与转移   卵巢粘液性囊腺癌可直接蔓延至阔韧带、输卵管和子宫,包膜浸润的癌细胞也可向腹腔内脱落或沿淋巴管扩散而转移,转移部位以盆腔、腹腔腹膜及各器官浆膜层为主,还包括大网膜、阑尾及对侧卵巢等。粘液性囊腺癌的5年存活率为46%~70%。   二、卵巢性腺间质肿瘤   本组肿瘤系来源于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及间质组织,包括粒层细胞瘤、泡膜细胞瘤、纤维瘤、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两性母细胞瘤及伴有环状小管的性索瘤等,大多数能产生性激素,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粒层细胞瘤和泡膜细胞瘤。   (一)粒层细胞瘤   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约占卵巢肿瘤的1%~9%,好发年龄为45~55岁,少数也可发生于青春期前或幼女。肿瘤常产生雌激素,在青春期前表现性早熟、乳房增大、出现阴毛和初潮提前等;在青春期后则由于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症而出现月经紊乱。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大小不等,多数小于15cm,表面光滑,常有完整的包膜。切面多为实性,质地稍硬,肿瘤呈黄白色,有些可呈囊性变,常有坏死出血区。多为单侧性。镜下,瘤细胞多呈小圆形或多角形,胞浆少。核圆、椭圆或梭形,核膜清楚,核内常可见纵沟,核染色质细,可见1~2个核仁,核分裂像较少见。组织学类型有以下几种:分化较好的瘤细胞常排列成小卵泡型(图13-20),呈菊形团或小腺泡状,中央为粉染蛋白液或退化的细胞核,称Call-Exner小体;有的排列呈大卵泡型、梁柱型或岛状等;分化较差的瘤细胞常排列呈弥漫型或波纹状、脑回状或肉瘤样构型。
图13-20 粒层细胞瘤 瘤细胞排列成小卵泡型,部分细胞核呈现核沟    粒层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尚好,晚期复发是该瘤的特点。5年存活率为80%~90%,10年存活率为70%左右。转移和复发多发生在腹腔内,远处转移很少。若浸润包膜或破裂,肿瘤可侵及邻近器官或对侧卵巢。   (二)泡膜细胞瘤   卵巢泡膜细胞瘤(theca cell tumor)比粒层细胞瘤少见,其发病率仅为粒层细胞瘤的1/3,占所有卵巢肿瘤的0.5%~1%。也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常和粒层细胞瘤混合存在。发病年龄较晚,多数为绝经后妇女,发生在青春期前很少,不到1%。   病变   肉眼观,绝大多数为单侧,中等大小,与残留的卵巢组织界限清楚,但无包膜,质硬。切面实性,可有小囊,也有多房者。瘤组织因含脂质而呈浅黄色,间有灰白色纤维组织或类似纤维瘤的旋涡状结构。镜下,瘤细胞形态与正常泡膜细胞相似,胞体形态肥胖呈梭形,胞浆丰富淡染(图13-21)。细胞核卵圆形,无核分裂像。瘤细胞排列紧密,形成宽阔的束带状,呈不规则交错分布或漩涡状排列,其间被大小不等的间质结缔组织条索所分隔。用特殊染色法可见泡膜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类脂质物质,可与纤维瘤鉴别;用银染色法可见网状纤维围绕每个细胞,此与粒层细胞瘤时出现于整个细胞团周围者不同。
图13-21 卵巢泡膜细胞瘤 在卵巢泡膜细胞样瘤细胞中混杂一些空泡状黄体化细胞   泡膜细胞瘤基本为良性肿瘤,仅有个别复发者,但由于泡漠细胞瘤比粒层细胞瘤分泌更多的雌激素,所以并发子宫内膜癌的机会比粒层细胞瘤高,因此,术前诊断性刮宫以排除宫内膜病变是必要的。   三、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卵巢生殖细胞瘤占卵巢肿瘤的15%~20%,20岁以下的卵巢瘤患者约60%属此类,所幸的是95%的生殖细胞瘤为良性囊性畸胎瘤。患者越年轻,所发生肿瘤的恶性程度可能越高。   (一)卵巢畸胎瘤   来源于卵巢多能的生殖细胞,其良恶性程度主要取决于瘤组织的成熟度,因此将畸胎瘤分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大类。   1.成熟型畸胎瘤(teratoma,mature type) 多数为囊性,称囊性畸胎瘤,属良性,大多为单侧性。在卵巢生殖细胞瘤中最多见,占卵巢畸胎瘤的97%~99%,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0%。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   病变   肉眼观,肿瘤多为囊性、中等大小,表面光滑,囊内含毛发团及皮脂样物(图13-22)。囊壁较厚,内侧常有一处突起的结节或我称头节,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结节内常有毛发、牙或骨质等。肿瘤多数为单房。镜下,可见到三胚层各种类型的成熟组织,其中以皮肤、皮脂腺、汗腺、毛囊及脂肪最多见;其次为软骨、神经胶质、神经细胞、骨及呼吸上皮;其他如甲状腺、胃肠上皮及牙等较少见。
图13-22 卵巢囊性畸胎瘤 囊内充满含有毛发的黄色油脂样物   囊性畸胎瘤预后好,少数可发生恶性变,最常见者恶变为鳞癌。恶性变常发生在囊壁内头节附近,故检查时应注意取材部位。   2.未成熟型畸胎瘤(teratoma,immature type)此型较少见,仅占卵巢畸胎瘤的1%~3%。多见于2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病变   肉眼观,肿瘤多为单侧性,体积一般较大,结节状,切面多为实性,夹杂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实性部分常为杂色,灰白、棕色或黄色,质软而脆,常有出血坏死。镜检可见由三胚层分化而来的未成熟和成熟组织混合组成。常见的未成熟组织为神经组织,如原始神经上皮和室管膜等结构及各种胚胎性组织,如胚胎性骨、软骨及肌肉等。皮肤组织较成熟型少见。其中可混杂一些各胚层的成熟组织。   未成熟型畸胎瘤常合并其他生殖细胞肿瘤,如内胚窦瘤、无性细胞瘤及绒癌等。一般说,肿瘤组织中未成熟组织及胚胎性组织的含量与临床恶性程度有关。病理上根据未成熟组织的含量,可分3级:①1级,主要为成熟组织,有少量未成熟组织,没有神经上皮或每一切片中神经上皮不超过一个高倍视野;②2级,有较多未成熟组织,每一切片中所含神经上皮不超过1~3个高倍视野;③3级,未成熟组织量多,每一切片中神经上皮超过4个高倍视野。   预后   未成熟畸胎瘤的预后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复发及转移者多为2、3级。转移的部位多在盆腔及腹腔内,远处转移极少。   (二)无性细胞瘤   无性细胞瘤(dysgerminoma),较少见,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2%,多见于10~25岁年轻妇女。   病变   肉眼观,常为单侧性,约10%为双侧性。肿瘤多为圆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韧。切面多为实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或囊性变,色灰红、暗红及棕黄色。镜下,与典型的睾丸精原细胞瘤非常相似,瘤细胞体积大而圆,比较一致,胞浆因含糖原而透明。核大,圆或卵圆形,大小形态一致,小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常见。瘤细胞排列成片块、巢状或条索。瘤细胞间常有不等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多少不等的纤维组织。由于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化学特性与未分性别的原始生殖细胞极相似,故命名为无性细胞瘤。   本瘤预后较好,对放射线敏感,5年生存率90%~95%。约5%病人对侧卵巢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肿瘤,因此手术时必须进行活检,作冷冻切片检查。   肿瘤可直接蔓延扩散至盆腔附近器官及通过淋巴系播散到腹膜后及主动脉旁淋巴结等,晚期也可经血行播散到肺及肝等。   (三)内胚窦瘤   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又称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来源于多能的生殖细胞,向胚外结构方向分化而形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平均年龄18岁。除卵巢外,还可发生于骶尾、腹膜后、纵隔、松果体等处。   病变   肉眼观,肿瘤多为单侧性,以右侧为多,一般体积较大,平均直径为15~25cm,圆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切面多为实性,质较脆,灰白或粉白色,常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镜检,组织形态较复杂及特殊,主要特征有下列几点:①网状结构,是最常见的形态,由星芒状的瘤细胞形成疏松网状结构(图13-23),其中有微型小囊或间隙,囊腔被覆扁平或立方细胞,这种结构类似胚外中胚层结构;②内胚窦样结构,立方或柱状的瘤细胞成单层排列,包绕毛细血管,形成一血管套样结构,这种结构横切面很像肾小球,称为Schiller-Duval小体,这种小体和大鼠胎盘内的Duval内胚窦结构相似,这种结构可能是由卵黄囊衍生演变而来;③多泡性卵黄囊样结构,特征是由扁平上皮、立方或低柱状的瘤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其间隔以致密的结缔组织或疏松的粘液样间质,这种结构与胚胎时期的卵黄囊(胚外内胚层)相似;④在瘤细胞内及瘤细胞间隙可见PAS阳性的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小滴,免疫组化显示这种小滴含有甲胎蛋白(AFP),正常情况下,卵黄囊可合成AFP;⑤可见腺样、乳头状及实体细胞团结构等。
图13-23 内胚窦瘤 呈疏松网状粘液瘤样结构,其中有互相沟通、衬以上皮的腔隙及小囊腔,在瘤细胞内外可见嗜酸性玻璃样小球及基底膜样物   本瘤恶性度很高,预后差,对放射线不敏感。近年应用联合化疗后,3年存活率约13%。转移途径为直接浸润及种植扩散,偶有淋巴结转移,极少血行转移。   (四)胚胎性癌   胚胎性癌(embryonal carcinoma)为来自具有向胚外或胚内结构分化潜能的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种未分化癌。较罕见,约占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的5%。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平均年龄为15岁。   病变   肉眼观,肿瘤一般为单侧性,体积较大,平均直径17cm,实性。切面棕褐或灰白色,常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镜下,瘤细胞为大而幼稚的多形性细胞,胞浆中性呈不同程度的空泡状。核大而圆,空泡状,染色质粗,核仁明显,1至多个,核分裂像多见。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或腺泡、管状或乳头状,并常见散在的像合体滋养层细胞的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这种巨细胞含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非巨细胞性瘤细胞内含有甲胎蛋白。   本癌为高度恶性,预后差,早期即可向局部器官和腹膜浸润,或通过淋巴道播散。5年存活率39%。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二节 子宫颈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   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常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带过多。阴道镜可见子宫颈粘膜充血。镜下为子宫颈非特殊性炎症,可见子宫颈内膜上皮下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子宫颈柱状上皮及腺上皮常伴有不同程度鳞状上皮化生。少数也可因感染病毒、结核、寄生虫及放线菌等引起特殊性炎症。   慢性子宫颈炎时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有时坏死脱落,形成表浅的缺损,称真性糜烂,较少见。临床上常见的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实质上是宫颈先前损伤的上皮已被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移取代了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由于单层柱状上皮很薄,使上皮下血管容易显露而呈红色,看上去像糜烂,实际上为假性糜烂。多发生在育龄或卵巢功能旺盛的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使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增生越出宫颈外口。间质内常无明显炎症现象,在产后或绝经后可自行消退。   慢性子宫颈炎时子宫颈腺的颈部易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压迫,或由于腺腔被粘液或化生的鳞状上皮阻塞,使粘液潴留,腺体扩大成囊状,直径一般在数毫米至1厘米,称子宫颈腺囊肿,又称纳博特囊肿(Nabothian cyst)。   有些病例由于子宫颈粘膜、腺体和固有膜结缔组织呈局限性增生而形成子宫颈息肉(cervical ployp)。直径自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呈粉白色或粉红色,常有蒂。镜下主要由腺体和结缔组织构成。间质充血、水肿及多少不等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或鳞状上皮。宫颈息肉属良性瘤样病变,恶变率很低,在1%以下。   二、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   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dysplasia of cervical epithelium)属癌前病变。表现在子宫颈上皮层内出现异型细胞:细胞核大、浓染、染色质增粗、核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核分裂像增多、有病理性核分裂、细胞极性紊乱等。不典型增生可分三级:Ⅰ级(轻度),上述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的下1/3区。Ⅱ级(中度),增生的异型细胞占上皮层下部的1/3至2/3。Ⅲ级(重度),增生的异型细胞超过全层的2/3。一般,级别越高,发展为浸润癌的机会越多;级别越低,自然消退的机会也越多。轻度不典型增生在子宫颈慢性炎症中常可见到,多可迅速恢复,其恶变率很低。中度不典型增生可发展为重度不典型增生。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具有高度恶变危险。子宫颈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后,多数可消退,有些病例可长期存在,少数病例最终可发展为癌。   三、子宫颈原位癌   子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全层内、尚未穿破上皮基底膜侵入下方固有膜。子宫颈原位癌的异型细胞比不典型增生者更具显著的多形性。镜下,上皮层完全为癌细胞所取代,细胞大小、形状不一,呈圆形、卵圆形、梭形,偶见巨核、多核,排列紊乱,层次不清,极向消失。核大浓染、大小及形状不一、染色质增粗,核分裂像常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像。胞浆相对减少,核浆比值增大(图13-3)。原位癌癌细胞可由表面沿基底膜伸入腺体内,致整个腺管或其一部分为癌细胞所取代,但腺管轮廓尚存,腺体基底膜完整,癌细胞未浸润到固有膜。这种变化称原位癌累及腺体。原位癌累及腺体并不一定发展为浸润癌。部分子宫颈原位癌可长期不发生浸润,个别病例甚至可自行消退。但由于原位癌特别是原位癌累及腺体具有发展为浸润癌的倾向,故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适当治疗。
图13-3 子宫颈原位癌 癌变限于上皮层内,细胞核肥大、深染,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且见巨细胞(右侧上方),这种细胞间变累及上皮全层,但基底膜完整,癌细胞未浸润到基底膜下间质   由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没有明显界限,有学者将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统称为宫颈上皮内新生物(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CIN)。Ⅰ级(轻度)不典型增生为CINⅠ。Ⅱ级(中度)不典型增生为CINⅡ。Ⅲ级(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为CINⅢ。他们认为这些病变是有连续关系的,只是在程度上不同而已。这一组病变是处于正常鳞状上皮和浸润癌之间的变化阶段。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是一个逐渐连续发展的过程。但并非所有子宫颈浸润癌的形成均必须通过这一过程,也不是所有的上皮不典型增生均必然发展为子宫颈癌。癌前病变具有进展性和可逆性,决定于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四、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carcinoma of cervix)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以40~60岁最多,平均年龄50岁。由于防癌工作的开展,很多子宫颈癌能在早期被发现,因此晚期癌远较过去为少。五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目前对宫颈癌的临床和病理工作也都着重于对早期癌的发现。其研究方向也更着重于对亚临床宫颈癌的诊断。   宫颈癌的病因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与早婚、多产、性生活紊乱、宫颈裂伤、包皮垢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对病毒病因研究较多,许多作者通过免疫荧光法在宫颈癌细胞中找到HSV-2型抗原,K从宫颈癌活组织中已分离出HSV-2型病毒DNA。也有人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宫颈癌组织中证实有HPv DNA,说明HPV感染,尤其是HPV16、18、31型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但现有资料尚未能证实病毒是直接致癌的。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子宫颈癌的组织发生来源主要有三,即宫颈阴道部或移行带的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及子宫颈管粘膜柱状上皮。   子宫颈癌的组织类型主要有鳞状细胞癌及腺癌两种。   (一)子宫颈鳞癌   子宫颈鳞癌在子宫颈癌中最为常见,其发生率约占子宫颈恶性肿瘤的90%以上。根据癌发展的过程,可分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   1.早期浸润癌或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是指上皮内癌突破基底膜向固有膜浸润,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3~5mm,在固有膜中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条索或小团块。一般肉眼不能判断,只能在显微镜下证明有早期浸润。早期浸润癌可来源于原位癌的进展或由其它上皮异常甚或完全正常的鳞状上皮增生直接发展形成。   2.浸润癌(incasive carcinoma)指癌组织突破基底膜,明显浸润到间质内,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并伴有临床症状者。肉眼观,主要表现为内生浸润型(图13-4)、溃疡状或外生乳头状、菜花状。镜下,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型:①高分化鳞癌,约占20%,癌细胞主要为多角形,似鳞状上皮的棘细胞,有角化及癌珠形成,核分裂像不多,对放射线不敏感。②中分化鳞癌,约占60%,多为大细胞型,癌细胞为椭圆形或大梭形,无明显癌珠,核分裂像和细胞异型性较明显,对放射线较敏感。③低分化鳞癌,约占20%,多为小细胞型,细胞呈小梭形,似基底细胞,异型性及核分裂像都很明显,对放射线最敏感,但预后较差。
图13-4 子宫颈癌(内生浸润型) 切面见癌组织灰白色,呈结节状在子宫颈管内浸润生长   (二)子宫颈腺癌   子宫颈腺癌较鳞癌少见,其发生率约占宫颈浸润癌的5%左右,近年来报道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约占宫颈浸润癌的8%~12.7%,平均发病年龄56岁,较鳞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大5岁。在20岁以下青年女性的宫颈癌中,则以腺癌为多。有人认为口服避孕药与宫颈腺癌发病率升高有关,但尚不能定论。其组织发生主要来源于宫颈表面及腺体的柱状上皮,少数起源于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大体类型与鳞癌基本相同。镜下,呈一般腺癌的结构。有些病例表面为高分化类型,往往需多次活检才能证实。有时可表现为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棘腺癌和腺鳞癌等。宫颈腺癌对放射线不敏感,易早期发生转移,应尽早争取手术治疗,预后较宫颈鳞癌差。   子宫颈癌的扩展和转移   子宫颈癌的主要扩展途径为直接蔓延和经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较少。癌组织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润而侵犯邻接组织。向下可侵犯阴道,向上可蔓延至宫体,向两侧可以延及宫旁及盆壁组织,可因肿瘤压迫输尿管而引起肾盂积水。晚期可侵犯膀胱和直肠。淋巴道转移是宫颈癌最重要和最多见的转移途径。一般是通过宫颈旁淋巴管先转移至闭孔、髂内、髂外等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深腹股沟或骶前淋巴结(图13-5)。晚期患者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血行转移在宫颈癌很少见,其最多见的部位是肺、骨及肝。
图13-5 子宫颈癌淋巴道转移示意图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八节 上皮性肿瘤   从上皮组织(包括覆盖上皮与腺上皮)发生的肿瘤最为常见,其中恶性上皮组织肿瘤(癌)对人类的危害最大,人体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来源于上皮组织。   一、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1.乳头状瘤(papilloma)由覆盖上皮发生,向表面呈外生性生长,形成许多手指样或乳头状突起,并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外观。肿瘤的根部常较狭窄成蒂与正常组织相连。镜下,每一乳头由具有血管的分支状结缔组织间质构成其轴心,其表面覆盖的增生上皮因起源部位不同而异,可为鳞状上皮(图7-9)、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在外耳道、阻茎及膀胱和结肠的乳头状瘤较易发生恶变而形成乳头状癌,值得注意。
图7-9 皮肤乳头状瘤   2.腺瘤(adenoma)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甲状腺、卵巢、乳腺、涎腺和肠等处。粘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状(图7-10),腺器官内的腺瘤则多呈结节状,且常有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腺瘤的腺体与其起源腺体不仅在结构上十分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不同这外仅在于腺瘤的腺体大小、形态较不规则,排列也比较密集。发生于有小叶和导管结构的器官的腺瘤,其小叶结构往往缺如或不明显,亦无导管形成,故不能将其分泌物排出。
图7-10 肠的息肉状腺瘤模式图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又可将其分为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和息肉状腺瘤等类型。   (1)囊腺瘤(cystadenoma):是由于腺瘤组织中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囊,肉眼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得名。囊腺瘤常发生于卵巢,亦偶见于甲状腺及胰腺。卵巢囊腺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腺上皮向囊腔内呈乳头状生长,并分泌浆液,故称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瘤(serous papillary cystadenoma);另一种分泌粘液,常为多房性,囊壁多光滑,少有乳头状增生,称为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 (图7-11)。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较易发生恶变,转化为浆液性囊腺癌(serous cystadenocarcinoma)。
图7-11 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肿瘤呈多房性囊状,囊腔内含粘液   (2)纤维腺瘤(fibroadenoma):除腺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腺体外,尚同时伴随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共同构成瘤的实质。本瘤为女性乳腺常见的良性肿瘤。   (3)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由腺组织、粘液样及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常发生于涎腺,特别常见于腮腺,过去增称之为混合瘤。目前一般认为此瘤是由腮腺闰管上皮和肌上皮发生的一种肿瘤。由于分散的肌上皮细胞之间可出现粘液样基质,并可化生为软骨样组织,从而构成多形性特点。本瘤生长缓慢,但切除后较易复发。   (4)息肉状腺瘤(polypous adenoma) 发生于粘膜,呈息肉状,有蒂与粘膜相连,多见于直肠(图7-10),其中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者恶变率较高。本瘤亦见于结肠、胃等处,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常有家族遗传性,不但癌变率很高,并易早期发生癌变。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由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多见于老年人,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癌常以浸润性生长为主,故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发生在皮肤、粘膜表面的癌外观上常呈息肉状、蕈伞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器官内的常为不规则的结节状,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较硬,切面常为灰白色,较干燥。镜下,癌细胞可呈腺状、巢状或条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清楚。亦可在间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与间质分界不清。网状纤维染色见癌细胞之间多无网状纤维,而只见于癌巢的周围。癌在早期一般多经淋巴道转移,到晚期才发生血道转移。   癌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鳞癌,常发生在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喉、阻茎等处。有些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处,正常时虽不由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发生鳞状细胞癌。此癌肉眼上常呈菜花状,也可因癌组织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癌组织也同时向深层作浸润性生长。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的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keratin pearl)或癌珠(图7-12)。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像。
图7-12 鳞状细胞癌 图示典型的癌细胞巢,其中两个癌巢中央形成同心圆状的角化珠   2.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多见于老年人面部如眼睑、颊及鼻翼等处,由该处表皮原始上皮芽或基底细胞发生。癌巢主要由浓染的基底细胞样的癌细胞构成,本癌生长缓慢,表面常形成溃疡,并可浸润破坏局部深层组织,但很少发生转移,对放射治疗很敏感,临床上呈低度恶性的经过。   3.移行上皮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来自膀胱或肾盂等处的移行上皮,常呈乳头状,多发性,可溃破形成溃疡或广泛浸润膀胱壁。镜下,癌细胞似移行上皮,呈多层排列,异型性明显。   4.腺上皮癌是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分化程度,可分为分化比较好的、具有腺体结构的腺癌和低分化的、形成实体癌巢的实性癌。腺癌分泌粘液较多的则称粘液癌。   (1)腺癌(adenocarcinoma):较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样结构,细胞常不规则地排列成多层,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多见(图7-13)。当腺癌伴有大量乳头状结构时称为乳头状腺癌;腺腔高度扩张呈囊状的腺癌称为囊腺癌;伴乳头性生长的囊腺癌称为乳头状囊腺癌。
图7-13 腺癌(胃) 癌细胞排列紊乱,多层,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腺样结构,浸润于胃壁组织内   (2)粘液癌(mucoid carcinoma):又称为胶样癌(colloid carcinoma),常见于胃肠。镜下,初时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成印戒状, 故一般称之为印戒细胞(signet-ring cell)。以后粘液堆积在腺腔内,并可由于腺体的崩解而形成粘液池。此时,往往可见于小堆或散在的印戒状癌细胞漂浮其中。肉眼观,癌组织呈灰白色,湿润,半透明如胶冻样,胶样癌因而得名。   (3)实性癌(solid carcinoma):或称单纯癌(carcinoma simplex),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有的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称为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图7-14)。有的则癌巢较大较多,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地如脑髓,称为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
图7-14 乳腺硬癌 癌细胞呈条索状排列,间质丰富,由多量纤维组织构成   三、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正确认识癌前疾病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是防止肿瘤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肿瘤的重要环节。   1.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是指某些统计上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疾病及病变,如不及时治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因此,早期发现与及时治愈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对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常见的癌前疾病及病变有以下几种:   (1)粘膜白斑:常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2)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是妇女常见的疾患。在慢性子宫颈炎的基础上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使该处呈粉红色或鲜红色,好象发生了粘膜上皮的缺损,称为子宫颈糜烂。随后,局部又可被再生的鳞状上皮所替代,称为糜烂愈复。如果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则少数病例可变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3)纤维囊性乳腺病:本病由内分泌失调引起,常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主要表现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大汗腺化生及导管囊性扩张,间质纤维组织也有增生。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结肠、直肠的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可以单发或多发,均可发生癌变。多发性者常有家族史,更易发生癌变。   (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腺体可有肠上皮化生,这种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久治不愈可发生癌变。慢性胃溃疡时溃疡边缘的粘膜因受刺激而不断增生,过去认为有5%可能转变为癌,现在认为其癌变率大约为1%。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溃疡反复和粘膜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结肠腺癌。   (7)皮肤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瘘管,特别是小腿的慢性溃疡,由于长期慢性刺激,表皮鳞状上皮增生,有的可发生癌变。   但须指出,癌的形成往往经历一个漫长的、逐渐演进的过程,平均为15~20年,而且并非所有癌前疾病和病变都必然转变为癌,这还取决于很多因素。再者也并非所有的癌目前都已发现明确的癌前疾病,这方面的研究在肿瘤的预防上具有重要意义。   2.非典型性增生(dysplasia,atypical hyperplasia)主要指上皮细胞导乎常态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可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被覆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体上皮。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和(或)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和中度的非典型性增生(只累及上皮下部的1/3~2/3处),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则累及上皮全层并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上述癌前疾病和病变多通过非典型增生而发生癌变的。   3.原位癌原位癌的一般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者。例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此外,当乳腺小叶腺泡发生癌变而尚未浸润至小叶外者,亦可称为小叶原位癌。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因而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从而提高癌瘤的治愈率。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30 页,当前第 23 页
&&&&&23&&&&&&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肠腺体癌的保守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