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痒咳嗽吃什么药是业务喉咙

||||||||||
&&&&中山医院建院初期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随着分科逐渐细化和科室不断健全,中山医院目前已经拥有38个业务科室。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心外科)
&&&&组建时间:1958年
&&&&医疗简史: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首任所长黄家驷。1963年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沈克非任所长。1973年恢复研究所建制,由石美鑫任所长。现任所长陈颢珠、名誉所长石美鑫、副所长葛均波、赵强、舒先红。全所职工107名,其中正教授
10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7名。研究所设有心内科(23病区、30病区、CCU)、心外科(31病区、32病区、ICU)、心导管室、心脏超声诊断室、心电图室、卫生部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心血管流行病统计室等临床和实验科室,拥有建筑面积达8442M2的十层心血管病大楼,总病床数220张,实验室面积约1200M2。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科研设施,有超低温冰箱、荧光显微镜、落地式高速离心机、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定量PCR仪、三维重建仪、超声消融仪、立式电泳仪、高压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30余件高级科研仪器设备。1980年起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2002年被批准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其心脏内科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系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研究,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液脂质的生化研究、X线造影诊断以及超声诊断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等;2.从分子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3.
心力衰竭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4. 心脏超声的研究,包括食道超声检查技术的应用、血管腔内超声, 多平面经食道三维重建超声显像、冠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消融;5.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诊断和电学治疗研究,以及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6. 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新型人造心脏瓣膜的研究及辅助循环的研究。
近年来开展冠脉搭桥的手术、心脏移植术(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及人工主动脉带瓣移植术等。
曾分别完成国家&七五&、&八五&、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等市级以上课题50余项。目前正承担&973&“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十五&攻关、“211工程”、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近5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450余篇,获专利一项。
&&&&已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77人、硕士77人,现在站博士后4人,在学博士生22人、硕士生32人。
&&&&心研所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举办全国心内科学习班,至今已为26期。
&&&&心内科
&&&&组建时间:1958年
&&&&医疗简史:心内科作为内科的分支学科成立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陶寿琪教授,也是首届心内科主任,198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评为上海市卫生局的领先学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近年来积极参与临床药理研究,被指定为全国临床药理基地。
&&&&心内科的总体医疗水平在华东地区领先,在国内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后在国内率先或较早进行了左右心导管检查、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体外电除颤复律、冠状动脉造影、永久起搏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经导管消融室速、经静脉安置自动起搏复律除颤器、冠脉内激光溶栓、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等。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介入心脏病学、心脏超声诊断和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等。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定向旋切、药物涂层支架、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等。
&&&&科室现状:心内科病房有普通病房2个(总病床102张),监护病房1个(病床13张),急诊留观室1个(病床20张)。共有医生37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1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有硕士、博士学位者21人。所有的工作日均有专科门诊,并设有各种专病门诊。目前,每年收治病人近2000余例次,门诊病人约10万人次。
&&&&心外科
&&&&组建时间:1947年
&&&&医疗简史:心外科建于1947年,由黄家驷教授任主任,开展胸廓成形术、肺叶、全肺切除术、纵膈肿瘤、食管癌等手术,解放后胸外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率先在国内研究人工静立垂屏式心肺机和开展深低温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纠治术,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术和低温房间隔缺损缝补术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开展瓣膜试验研究。用同种硬脑膜、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膜制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并应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替换术,手术种类由单瓣发展到双瓣、三个瓣替换术。病变瓣膜由第一次替换发展到第二、三次替换瓣膜术,开展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带瓣替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转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复杂心脏病手术等。目前广泛开展各种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动脉瘤、心脏肿瘤、马凡氏综合征和终末期心肌病等。尤其擅长各种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移植术、动脉瘤手术以及各种瓣膜手术并均极具特色,年手术量达1000多台,手术成功率高达98
%,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1年王春生教授主持的“连续11位原位心脏移植术获得成功”获得第四届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赵强教授主持的“冠心病的外科治疗研究与推广”获得第五届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二等奖。科内开展的新技术有“迷宫手术”治疗房颤、“象鼻干”手术、“机器人辅助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骨髓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后心功能不全”等。
&&&&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成果奖。担任复旦大学心外科有关章节讲课和示教,并担任全国心胸外科学习班的讲课任务,研究生班讲课。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讲课和手术,参加外院外宾学术会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
&&&&科室现状:心外科有普通病房2个(总病床80张),监护病房1个(病床18张)。共有医师26位,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6位。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肝肿瘤外、内科)
&&&&组建时间:1968年
&&&&医疗简史: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1968年设立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改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开始分为病房和实验室两个部分。其后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校合并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癌研究所是我国最主要的两个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肝脏肿瘤学)以及上海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
&&&&临床特色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近年又相继开展了肝癌术后复发的手术再切除、冷冻、微波、超声介入、以及生物治疗等特色项目。自1995年开始以&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研究&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治疗研究,探索肝癌术后复发的综合防治方案,进一步延长肝癌病人的生存期,改善预后。已积累近4000例肝癌诊疗经验,最早开展小肝癌诊治、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5年生存率达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生存超过5年有368例,生存10年以上有112例,生存最长已达38年1例,居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所实验室下设无菌动物模型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治疗实验室。拥有超速离心机、毛细管电泳仪、DNA合成仪、多肽合成仪、液闪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设备。先后承担“六五”至“九五”的国家科技攻关、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以及卫生部重点学科基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以及美国癌症研究所金牌等。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恶性肿瘤项目中的1个子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大项目、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的子课题各两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等项目,并参与“863高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
&&&&研究所是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人,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42人、硕士38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学博士生31人、硕士生15人。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肝癌诊疗进展学习班。
&&&&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在Springer出版发行,主编中文版《原发性肝癌》(第1、2版)以及《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图书类三等奖)。应邀在十余本国际著名专著撰文。牵头主办四届大型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和多届全国肝癌会议。汤钊猷教授曾代表我国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任第15、16届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会议主席,并作为特邀演讲出席上百次国际会议。1987年学科带头人汤钊猷教授作为全国14位中青年科学家之一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
&&&&科室现状:肝癌研究所有肝肿瘤外科、内科以及实验室组成。拥有近百张专科病床以及面积900平方米设备精良的实验室。以外科治疗为主,内外科、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综合治疗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现有医技等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现任所长:著名肝癌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
&&&&肝肿瘤科
&&&&组建时间:1968年
&&&&医疗简史:1968年成立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了内外科结合形式的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扩编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肿瘤科是以原发性肝癌为主攻方向,是内外科紧密结合的临床科室。肝肿瘤外科每年进行肝手术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生存率40~50%、手术死亡率1-3%,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肝癌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0~70%。尤其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以及肝门区肝癌的外科诊疗方面具有特色。近年开展的肝移植术在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肝脏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胆汁淤滞性疾病等取得较好的效果。肝肿瘤内科早年开展普查以及肝动脉造影,提高小肝癌检出率。随后开展化疗、免疫、中药等综合治疗。近年来,肝肿瘤内科的重点是肝肿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后复发转移防治,开展放射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引导局部治疗(内局部注射、门静脉化疗、射频毁损治疗等)、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
&&&&科室现状:肝肿瘤科附设两个病区,外科病区床位近70张,内科病区床位近30张。共有医师32名,6名教授,10名副教授。
&&&&普外科
&&&&组建时间:1936年
&&&&医疗简史: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在许多领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涌现出了诸如黄家驷、崔之义、冯友贤、吴D光、孟承伟、王承、吴D汉等国内外著名的外科学家。普外科在国内开展了许多重大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则性肝页切除术、真丝人造血管移植术、肠系膜下腔静脉吻合术等。主要医治病种: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胆管炎;胆囊、胆管癌;门脉高压;甲状腺癌;转移性癌。开展的外科手术主要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甲状腺叶切除术;乳房肿块切除术;剖腹探查术;腹股沟钭疝高位结扎+修补术;根治性胃MT切除术;乳房MT根治术;右半结肠切除术;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DIXON手术;MILE'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改良乳房MT切除术;WHIPPLE'手术;肝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乳房MT扩大根治术;结肠全切除术。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科重症监护和外科营养、胆道胰腺疾病的综合治疗、胃肠外科研究、胃肠动力研究、内镜外科。近年主编和参编教材与专著10余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科室现状:由4个临床病区和1个中心实验室组成,核定床位数184张,共有医师5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年手术量达3000多台,门诊数量30000余人次,急诊数量9000余人次。
&&&&组建时间:1936年
&&&&医疗简史:1936年中山医院成立伊始就成立了骨科,由李洪儒任主任,历时近二十年。临床上主要以创伤骨科为主。在40年代后期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1953年在国内首先进行椎间盘造影。196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研究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1963年成功进行了上臂断臂再植手术。1966年,与华山医院协作,成功进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术。1970年完成上海第一例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成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在上海首次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1974年率先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1976年率先作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始作膝关节镜检查,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0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2年,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院士调来中山医院,任骨科主任,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每年举办全国显微外科学习班与讨论会。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88年在上海地区最先推广AO概念和AO技术。主要收治脊柱、关节、创伤、骨与软组织肿瘤,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周围神经损伤,手部疾病以及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等,尤其在创伤内固定技术、骨肿瘤、周围神经损伤、关节镜与椎间盘镜、胸腰段的侧前方减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特色。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应用T型锯椎管成形术”等。
&&&&建有骨关节肿瘤治疗中心和关节镜中心以及组织工程中心实验室。
2002年度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就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还承担“973”子课题、多项卫生部科研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先后获得卫生部与上海市的多项科技成果奖。
&&&&科室现状:现有核定病床64张,共有医师3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
年手术量达1500多台,年门诊数量50000余人次。
&&&&泌尿外科
&&&&组建时间:1952年
&&&&医疗简史:
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是与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合并后成立的,主要收治泌尿以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病以及疑难杂症,包括炎症、畸形、结石、肿瘤、外伤等病症。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腹腔镜、体外震波、高能聚焦超声以及各种泌尿系统腔镜操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诊治、肾移植、人工肾的研制、计划生育与男性口服避孕药的探索、磁化水治疗泌尿系结石症、体外震波碎石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应用、前列腺增生症诊疗标准化和系列化、泌尿生殖系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55张,其中肾移植床位10张。此外还有泌尿外科研究室、震波碎石室以及前列腺疾病治疗室。共有医师16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位。
&&&&血管外科
&&&&组建时间:1960年
&&&&医疗简史:六十年代初,中山医院建立国内第一个血管外科组,运用真丝人造血管治疗各类周围血管疾病600余例,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1979年卫生部批准在中山医院成立全国第一个血管外科研究室,著名外科专家冯友贤教授和吴肇光教授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1988年中山医院又将血管外科组改建为独立的血管外科,成为国内第一个血管外科专业科室。目前血管外科开展的专科手术在种类和数量上皆在国内名列前茅,其中下肢动脉原位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和点式大隐静脉剥除手术均属国内首创;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500多例为全国第一;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等也以其科学、规范和样本大而成为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的特色。还开展胸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术和大动脉炎升主动脉―颈内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重大手术。随着,腔内血管技术的日益普及,血管外科与美国波士顿公司、强生公司和美敦力公司成立了腔内血管外科医疗中心。近5年已开展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周围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和颈动脉狭窄等血管腔内支架以及人造血管内支撑术400余例,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而深受病人欢迎。
&&&&主要收治动脉疾病,包括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和四肢动脉瘤等)、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分离(包括夹层动脉瘤)、急性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雷诺氏病和动脉外伤等;静脉疾病包括大隐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后遗症、全身浅表血管瘤、布加氏综合征和静脉外伤等;动静脉瘘和血管畸形,包括各种先天性和后天性动静脉瘘、四肢血管畸形以及肠血管畸形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在血管腔内治疗(微创治疗方法);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综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治疗;点式小切口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颈动脉闭塞性疾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胸/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29张,共有医师10
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 。
&&&&妇产科
&&&&组建时间:1959年
&&&&医疗简史:1974年建立了妇产科实验室,开展阴道内分泌细胞涂片、尿FSH测定、羊红血球凝集试验测HCG,全面测定性激素等。1991年遗传实验室开始进行染色体检查。1994将性激素测定由放免法改为简便、准确、对操作人员无损害的酶标法,又增加CA125、HCG半定量、血b-HCG测定、产前孕妇血TORCH检测。主要收治各种妇科疑难杂症以及有各种严重并发症的产科病人。病种涉及妇科各种良恶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卵巢囊肿、生殖道畸形、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外阴癌、绒癌等,产科各种并发症如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脏换瓣手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等。拥有国内一流的整套现代妇科电视腹腔镜器械和设备以及专用的腹腔镜手术室,独立开展了所有妇科高难手术,如: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卵巢癌、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减灭术以及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外阴癌广泛根治术以及腹股沟深浅淋巴结清扫术、生殖道畸形的结肠代阴道术、生殖道瘘管修补术等。科内拥有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B型超声(经腹经阴道双探头)、胎心监护仪、多普勒胎心监护仪等设备。完成世界卫生组织课题4项,国家攻关课题和市级课题23项,并获部级二、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220余篇。
&&&&科室现状:核定床位52张(包括2间家庭病房),其中妇科32张,产科20张。共有医师15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名。
&&&&胸外科
&&&&组建时间:1947年
&&&&医疗简史:创立之初普胸外科由黄家驷教授任主任。1992年,普胸外科分为胸外科和心外科两个独立科室。胸外科在国内首创了多项胸外科手术:脓胸全肺切除(1953年)、空肠代食管手术、动脉导管缝合切除术(1955年)、先天性食管闭锁以及气管食管瘘一期矫治术(1958年)等。近年来采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1)中断肋骨剖胸切口术:手术创伤小,关胸后肋骨对位佳,胸壁平整,呼吸功能受损小,术后上肢肌力和活动度好;(2)腋下中断肋骨剖胸切口:具有腋下切口皮肤切口美观、不切断胸背肌群、不切除肋骨等优点而大大扩大了术野暴露范围,可在直视手术下满意完成大部分普胸外科手术,包括Ⅰ、Ⅱ期肺癌切除伴淋巴结清扫;(3)食管手术导管施行食管胃、肠吻合术,显著降低了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1%),术野清楚,便于手术操作;(4)食管胃胸内成形吻合术,显著降低术后胃食管返流率,平卧位抗胃食管返流率达98%;(5)无损伤管腔吻合钳施行食管胃、肠吻合,具有同食管手术导管的优点,术野清楚,利于吻合,吻合质量可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1%)。每年开展各类胸外科手术900余例。主要收治胸壁、气管、肺、食管(包括贲门)、纵膈以及膈肌等部位的疾病。尤其擅长胸部各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食管外科、肺外科、胸心外科、微创手术如胸腔镜下的各种手术以及纵膈镜下的食管外科手术均具有特色。
已发表论著100余篇,参加编写了《沈克非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实用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图解》等多部学术专著。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并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奖,获得2项国家专利。
&&&&科室现状:现有核定床位42张,共有医师12名,其中主治医师5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
&&&&神经外科
&&&&组建时间:1993年
&&&&医疗简史:主要收治颅内各部位肿瘤、脊髓髓内髓外肿瘤、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脑干肿瘤、颅脑外伤、三叉神经痛、烟雾病等疾病,尤其擅长处理颅底肿瘤和脑血管病微创外科治疗等。近年开发新的适宜临床技术有“脑血管病与脑瘤的微创治疗”等。
&&&&全科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参加编书8部,完成国家教委等课题5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较好地完成了临床医学院本科大学生神经外科的教学以及培养全国各地进修医生等任务。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24张。共有医师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2人。全年门诊量约1000余人次,手术300余台,经颅多普勒检查人左右。
&&&&整形外科
&&&&组建时间:1979年
&&&&医疗简史: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是全国最早成立整形外科的几家医院之一,是上海医科大学系统唯一的整形外科,日常业务内容涉及整形外科的所有领域,包括美容外科,显微外科,手外科,功能的修复和重建,激光美容治疗等多项业务,并具医疗特色。乳房再造,血管瘤和淋巴水肿的治疗,毛发移植治疗秃发以及体表疤痕,慢性溃疡的治疗,美容外科以及激光美容等多项业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整形外科承担不同层次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学任务。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进修生和留学生的培养。此外还承担了一批临床,基础医疗的科研任务。例如,
I期全耳再造,血管内皮因子的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和乳房再造,保留皮肤乳腺癌根治术,兔软骨细胞培养,阴股沟皮瓣尿道再造等。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培林医学进步奖等。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论著3部。
&&&&科室现状:现有核定床位16张,共有医生
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主治医师3名。
&&&&消化科
&&&&组建时间:1956年
&&&&医疗简史: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由著名内科学家林兆耆教授创建。1959年起他组织本校各医院和中科院在沪的有关研究所,最先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研究,其在肝癌研究中的成就为中山医院成立肝癌研究所奠定了基础。1978年正式成立消化科。主要收治食管、胃肠道各种疾病以及急慢性肝病、胰腺等疾病。尤其擅长各类疑难杂症诊治和危重急诊抢救。开展胃肠道肿瘤化疗、腹水浓缩回输术、体外反搏治疗慢性肝炎、食道测压、经颈静脉测压、肝组织活检等技术。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MB、卫生部等基金10项。目前研究方向:腹水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腹水、肝病的内毒血症研究、病毒性肝炎临床以及基础研究、肝纤维化基础以及治疗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疾病发生关系的研究、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以及预防、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以及治疗的研究、内镜等。现发表论文250篇,参加编写教材以及专著20多种。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94张,分消化和肝炎二个病区,此外有胃镜室和实验室,共有医生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3名。
&&&&呼吸科
&&&&组建时间:1955年
&&&&医疗简史:中山医院肺科前身是上海市红十字会医院(今华山医院)肺科和上海市肺科中心诊所。
是国内第一个独立建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病学教研室。1992年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分别成立临床医学院,肺病学教研室亦归入中山临床医学院。1997年联合原上海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又吸收华山医院呼吸科、儿科医院呼吸科、肿瘤医院肺癌组和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联合组成新的呼吸病专业研究机构。
&&&&主要收治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气胸、胸膜炎、咯血、各种疑难与危重呼吸系统疾病。在肺部感染性疾病、呼吸衰竭抢救与康复、肺癌早期诊断以及综合治疗、介入和腔镜(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诊治技术等领域极具专长和特色。开展医疗新技术有:呼吸衰竭抢救与康复、无创伤性机械通气技术、哮喘急性发作的阶梯治疗、胸腔镜在胸膜、肺疾病的应用、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防污染采样技术、微量稀释法抗菌药物快速药敏测定技术、免疫抑制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纤维支器官镜以及支气管肺活检在肺部疾病的应用、肺癌早期诊断、癌细胞药敏测试、肺癌哮喘等肺部疾病的生命质量评价交流、介入影像学技术在肠、肺疾病的应用、肺部肿瘤综合诊疗、肺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全麻持续氧合单侧肺盥洗术等。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45张,另有重症呼吸监护病床8张。除临床部门外还有实验研究中心。上海市医院感染和呼吸质控中心挂靠该科。共有医师24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3名。全年门诊量30000余例次。
&&&&肾脏内科
&&&&组建时间:1973年
&&&&医疗简史:肾内科是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为我国最早的肾脏病专科之一。由血液净化中心、肾脏病重症监护室、肾病实验室和病房组成。其中血液净化中心的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共有各种血液净化机器45台。肾内科成立之初即参与我国第一台平板型血液透析机的研制,并开展了我国第一例血液透析治疗。之后于1975年配合泌尿外科进行肾移植,完成我国第一例尸体肾移植长期存活手术。此后在国内最早或较早开展了一系列血液净化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包括单纯超滤和序贯透析、空心纤维透析器的重复使用、血液灌流、血液滤过和血液滤过透析、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透析、无透析机床旁血液透析、简易血液透析滤过、局部拘橼酸抗凝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高容量血液滤过、二重血浆滤过技术、分子吸附再循环人工肝、以蛋白A为载体的免疫吸附疗法等技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多脏器衰竭、肝衰竭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肾内科在疑难危重病的抢救、尿毒症长期透析治疗、血液净化疗法治疗非肾脏病等方面特色鲜明,其综合水平国内领先,具体包括:1.急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危重患者的抢救;2.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治疗,包括心血管并发症、贫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毒性肝炎等并发症的防治;3.血液净化治疗各种难治病、危重病。如血浆置换、二重血浆滤过、免疫吸附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高脂血症等;4.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如IgA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高尿酸血症和尿酸性肾病;5.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性肾炎;6.难治性尿路感染;7.肾性高血压,包括肾血管性高血压;8.慢性疾病时的肾功能防护;9.其它疑难肾脏病等。
&&&&先后完成和承担了国家级、省市级课题近20余项,目前正承担着国家教育部211、十五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参加编著《实用内科学》、《肾脏病学》等20余本。在国内外杂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
&&&&科室现状:病房有核定床位40张。门诊开设6天全天门诊,并有7个专病门诊,年门诊量3万人次;,血液净化中心每年治疗人次近2.3万例次。共有医生
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
&&&&血液科
&&&&组建时间:1955年
&&&&医疗简史:主要收治病种包括各类血液疾病: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高症、白细胞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开展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各种血细胞分离与血浆置换术。血液肿瘤和出血与血栓疾病的诊治尤具特色。
&&&&承担五年制、七年制学生的内科学、诊断学的教学任务,以及实习生的带教。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卫生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44张,共有医师10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有由血液科病房和血液实验室组成,骨髓移植层流室2套。年门诊量约10000余人次
&&&&内分泌科
&&&&组建时间:1989年
&&&&医疗简史: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是复旦大学博士点之一,内分泌科由内分泌门诊、病房、中山医院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心、上海医科大学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中山医院研究室组成。内分泌科重点开展糖尿病标准化诊断、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国外糖尿病管理模式,在诊断和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①开展先进的糖尿病分型诊断,并对糖尿病病人胰岛B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程度进行评价,应用血糖连续监测技术,及时评价血糖波动状态,根据不同病因和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显著。②内分泌科又是中山医院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心,开展糖尿病脑血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和预防,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眼底照相技术,快速检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我科已经开设糖尿病肾病门诊、糖尿病-肥胖-多囊卵巢-代谢综合征特色门诊,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门诊,为各种并发症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达到有效的治疗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③为了增加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疗效,内分泌科长期开展免费的糖尿病患者教育学校,每周一次(每周四下午2:00---4:00,中山医院九号楼三楼糖尿病学校)收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在内分泌科领域的危重症病人抢救工作具有突出特点。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甲状腺危象、重症甲状腺机能减退、垂体危象、肾上腺危象的抢救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内分泌还开设除糖尿病以外的特色门诊:甲状腺结节门诊,骨代谢病门诊,内分泌高血压门诊,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门诊。
&&&&先后完成和承担了国家级、省市级课题近10余项,目前正承担着国家“十.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重大课题等多个研究项目。曾获上海卫生科技二等奖、上海市发明二等奖。参加编写《实用内科学》、《糖尿病学》、《临床实验诊断学》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科室现状:核定床位30张。共有医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及副主任医师5人。门诊开设6天全天门诊,并有7个专病门诊,年门诊量3万余人次。
&&&&神经内科
&&&&组建时间:1992年
&&&&医疗简史:主要收治中风、癫痫、帕金森病、重症肌物力、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经验。在癫痫和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颇具特色,可行24小时脑电监护和可视脑电图检查。目前开设癫痫、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老年性痴呆四个专病门诊,深受病人欢迎。有二个实验室(脑电图、肌电图,脑血流动力学功能检查室),担负全市院外的会诊以及远程会诊任务。发表论文45篇,参加各种专著编写共8册。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43张,其中包括8张重症监护病床。共有医师17人,其中教授1位,副教授4位,技术员、技师6名。年门诊量约30000余人次。
&&&&老年病科
&&&&组建时间:1989年
&&&&医疗简史:老年病科兼任干部保健医疗工作,收治各种内科疾患、老年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工作,以老年骨质疏松、老年缺血性中风、老年神经功能康复、老年痴呆以及老年消化、高血脂、高血压病为重点,在老年人重症感染治疗以及老年人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目前每周有全天普通和专家干部门诊、全天老年科门诊以及普通内科门诊,以及各种专家、专病门诊,担负一些院外的会诊以及远程会诊任务。参加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七五”攻关、“八五”攻关、“九五”攻关和“十五”攻关项目。近年发表论文80余篇,参加编著老年医学、老年保健书藉以及神经科专著等20多本。实行三级查房以及多科会诊协作机制,提供部分特需医疗服务。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68张,其中普通病床20张,干部病床48张。共有医师16名,包括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硕士生导师2名。
&&&&康复研究所(康复科)
&&&&组建时间:1994年
&&&&医疗简史: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疗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发展建设的。研究所以创伤康复、老年病康复为重点,以中西医结合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为特色,服务于全国各地之广大病员。主要诊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脑损伤与脊髓损伤、各种骨关节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等老年疾病。最近正在研究的课题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等等。
该所还承担复旦大学康复医学的教学工作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康复系学生的体疗实习工作。除此之外,每年举办康复医学全国学习班,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多个国家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成功申请到CMB基金。
&&&&现状:设有体疗室、理疗室、水疗室、作业治疗室、语言治疗室、心理治疗室和功能检测室。现有工作人员30名,其中教授与副教授4名,各级医生13名。
&&&&全科医学科
&&&&组建时间:1994年
&&&&医疗简史:1994年9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全科医学科,以先进的全科医学服务理念服务大众,入院病员不分专科,可获全面的的健康照顾,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医疗工作,94年9月在枫林地区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服务诊所,负责社区居民的第一线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本科生教材《全科医学概论》一本,主编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教材《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一本,还主编《心脏病人的家庭康复》一书。参加卫生部“全科医师考试大纲”以及上海市卫生局“全科医师培训以及考试大纲”的制定工作。承担CMB基金课题1项。已举办四批“CMB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研究生课程班”,举办“全国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
,经过复旦大学审批,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成为全国首家全科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42张。共有医师38名,其中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0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
&&&&中医科
&&&&组建时间:1956年
&&&&医疗简史:五十年代后期曾有中医病房,床位20余张,主要诊治肝硬化与慢性胃炎病人。其间中医病房曾改为收中医外科病人为主的中医外科病房,后又改为内科病种为主的中医病房。至七十年代,中医科有门诊与教学工作、门诊分为中医内科与中医针炙科。八十年代中医科设立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九十年代中医科重新设立中医病房。主要收治病种:肝癌、胃癌、肺癌、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高血压病、周围血管病等。尤其擅长各种肿瘤的化疗以及上述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已开设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以及神经内科各种病症、肿瘤、周围血管病、风湿病、肾病、胃病以及妇科疾病等专病门诊。
&&&&中西医结合研究室成立于1983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舌诊研究,其内容包括基础研究、临床普查与观察等,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曾多次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的科技成果奖。完成和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医科发表论文、专著300余篇。承担本科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教学、示教任务,完成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本科生的实习任务,完成留学生针灸实习任务。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21张。共有医师19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7名。
&&&&组建时间:1945年
&&&&医疗简史:中国现代眼科之父郭秉宽教授曾担任眼科主任。著名眼科专家倪O教授、蔡松年教授、陈道瑜教授、黎勉勤教授、朱志忠教授、陆国生教授等曾在眼科工作过或者担任眼科主任。设有门诊和病房,并拥有眼科诊疗中心和眼科实验室。诊治各种眼病,包括各种类型的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疾病、屈光不正以及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眼病。主要研究方向为远视和老视的机理研究和手术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复杂条件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以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折叠式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摘除术后散光的控制,苄达赖氨酸滴眼剂预防和治疗白内障;近视眼的角膜矫形镜治疗等。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可调节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等。
&&&&眼科承担了中山临床医学院的部分眼科学授课以及见习和实习带教。已发表论文数十篇,编写或参与编写专著多部。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12张,共有医师8人。年门诊量约2万人次。
&&&&耳鼻喉科
&&&&组建时间:1945年
&&&&医疗简史:
1952年院系调整,耳鼻喉科从中山医院、华山医院撤出,成立现在的眼耳鼻喉科医院。1976年中山医院恢复耳鼻喉科。著名耳鼻喉科专家黄鹤年教授和常荣先教授先后在科室工作和担任主任。
&&&&耳鼻喉科拥有耳显微镜、鼻内窥镜、电视喉镜,纤维鼻咽喉镜、微波治疗仪、射频消融仪、电测听和声阻抗等先进的诊断和治疗仪器。主要治疗耳鼻喉科常见病以及各类疑难杂症,并能开展耳鼻喉科的各类手术,尤以头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鼻腔内窥镜和喉咙内窥镜手术、鼾症的手术和射频消融治疗为特色。并开设了过敏性鼻炎和鼾症的特色专科门诊。依托医院的综合实力,在上海市率先开展:空肠移植重建喉咽术和选择性血管栓塞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耳部肿瘤的颅外根治术;Le
Fort I 经上颌入路颅底肿瘤切除术;慢性中耳炎的耳显微手术;鼻内窥镜和喉窥镜下的功能性、微创手术;与本院呼吸科合作成立了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空肠移植重建喉咽的手术治疗曾荣获培林医学一等奖;
承担了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成人教育学院部分学生的耳鼻喉科授课以及见习和实习带教任务。近3年发表论文十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专著6部,完成课题一项。
&&&&科室现状:核定病床12
张,共有医师7 人,全年门、急诊量约3万人次。
&&&&口腔科
&&&&组建时间:1950年
&&&&医疗简史:
1976年重建口腔科,冯道俊任主任,以后的历任主任和负责人分别为滕铭贤、陆金泉、顾章愉和于晓萍。开展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和口腔正畸的各项常规工作,并能够实施牙种植等先进的治疗方法。主要诊治:龋齿的修复,牙周病、根尖周病,口腔⒀瘛⒄衬ぐ装摺⒈馄教ρ⒌恼锒虾捅J刂瘟疲豢杀A舨⊙赖陌纬莶坌拚骋鼓抑渍笔а赖男薷矗⒑脱懒胁黄氲慕谜瘟疲赖拿廊葜瘟频取Q乐种仓瘟泼猩虾J星懊?栌行脑嗫埔缴嗷ぐ窝赖奶厣耪铩?谷佟Ⅱ⑾孪佟⑸嘞孪僦琢鲆约袄嘀琢黾膊〉氖质跚谐诫窳研薷词质酰⒐枪钦鄣母次弧⒐潭ǎ⒐侵琢銮谐箅韫切薷矗喟⒓瞻⒖诘装┝细问鹾笃ぐ晷薷吹取
承担中山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科室现状:共有医师1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年门诊量约20000余例次。科内有牙科综合治疗床9台,头颅全景X线摄片机1台,牙种植器械1套。
&&&&皮肤科
&&&&组建时间:1947年
&&&&医疗简史: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皮肤科的规模、业务范围和业务量稳步发展,不仅西医方面实力雄厚,而且逐渐形成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尤其是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以及各类疑难、顽固性皮肤病的医疗特色,“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红斑狼疮协作中心”设立在该科,在国内皮肤科领域享有较高声誉。有设施完备的皮肤科门诊、性病门诊、皮肤科病房,以及独立的皮肤真菌、皮肤病理、皮肤免疫等实验室。门诊常规开展激光、冷冻、光疗、皮肤美容、门诊手术等多种治疗项目;病房收治各类严重和顽固性皮肤病患者。拥有医院配制的系列中药口服制剂,对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皮肤顽症都有满意的疗效。先后推出了复方消炎霜、素美霜、复方达美肤溶液、皮炎灵、生发灵、双唑液等自制外用制剂,为皮炎、湿疹、银屑病等患者带来福音。年门诊量约8万人次,核定病床12张,年出入院患者约260人次。
&&&&科室现状: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共有医师12人、技师2人、护师9人,其中正教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6名。教育部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八年制与五年制本科班的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任务。国内首批皮肤科专业“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基地”和首批国家卫生部“皮肤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心理医学科
&&&&组建时间:1993年
&&&&医疗简史:
1993年撤医学系改制时,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划归中山临床医学院,同年在中山医院建立心理医学科(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承担中山医院心理门诊、院内医学心理和联络精神病学会诊,开展专业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处理各类神经症、心理生理障碍、人格障碍和精神疾患,特别擅长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失眠、心身疾病的防治、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矫治以及内、外科病人的心理问题处理。此外,还兼管上海市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咨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Psychosomatic
Unit)的工作,并参与复旦大学高校心理咨询分中心的组建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和论著多篇(部),曾获多项市校、级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1.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病人的医学心理咨询;2.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本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的研究;3.
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4.行为医学和心身医学。
&&&&科室现状:共有各级医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放射科
&&&&组建时间:1930年
&&&&医疗简史:放射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内最早建立博士点(1981年)和建立介入病房(1991年)的单位。经中国放射学奠基人荣独山教授以及著名放射学家林贵、周康荣教授等几代人的努力,于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卫生部核准的放射学实验室。现已从单一的X线诊断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现代化二级影像学科。1958年荣独山教授在卫生部召集的全国会议上主持制定了“矽肺的诊断标准以及分期”,作为全国通用标准。林贵教授在瑞典进修期间,通过研究证实了人的肝脏肿瘤具有肝动脉和门动脉双重血供的特点,受到国际放射界的重视。7
0年代初期,开展了胃肠道双重造影、经脾门静脉造影(1974年)、经脐静脉门静脉造影(1973年)、选择性血管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1974年)等。1973年成功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8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脏轴位投照电影和大片摄影,大大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和冠脉病变的显示率。在国内率先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重点研究PTC和ERCP诊断胰胆道梗塞性病变等
。1991年在国内最早建立了正式的介入放射学病房,开展的重点项目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和血管性以及非血管性经导管扩张术以及内支架治疗,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等,尤其中晚期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使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1,3,5年生存率达到74.1%,43.5%,21.2%(原生存期为3~6月),累计治疗病例数达26000人次。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有:小肝癌的内科性肝段栓塞切除等,血管内支架置放术,TIPS手术(经颈静脉穿刺插管行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非血管性管腔(食管、支气管、胆道)狭窄的金属内支架置放术,中晚期胃癌的动脉内化疗栓塞,溶栓治疗动脉血栓闭塞以及下肢深静脉和髂静脉的血栓形成,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TACE加手术切除治疗胃肠癌并肝转移等。
主要大型设备有多层螺旋CT(4排)一台,单层螺旋CT两台,1.5T 高场强磁共振一台,心血管DSA造影机两台,数字胃肠机两台,DR一台,CR两台以及多台常规X光机等。本世纪,又引进了当今最先进的DR机器一台以及CR机器两台。常规摄片以及各种特殊的造影检查逐年增加,目前,普通摄片和特查份数已达400~500份/天。
&&&&放射科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常规放射学、CT和介入放射学培训中心之一。担任上海医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卫生系、药学系和高级护理系影像医学教学工作。还常年培训进修医生,举办全国性放射诊断学习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CT诊断学习班、
MRI诊断学习班和介入放射学学习班。此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资金、九五攻关”课题等累计47项部、市级和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多次荣获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二等奖项。累计发表论文1075篇,其中被SCI收录的12篇。出版著作16部现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肝肿瘤诊治中心和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合作单位,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获得卫生部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1年经上海市科委批准成立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包括放射科、超声科和核医学科)。
&&&&科室现状:科内主要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两大部门。共有各级人员74人,其中医生组32名,技术组36名,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名。介入放射学病房,床位46张,另有20张床位分散在其他各个病区。介入部门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人,其中医生组9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1人[L1]
&&&&放疗科
&&&&组建时间:1999年
&&&&医疗简史:拥有一台进口直线加速器和东芝放疗模拟定位机,年门诊量大约3000余人次。平均每年接受放疗病人人数700名左右,全年完成60000余野次照射。主要收治各种肿瘤病人,利用综合性医院特点,在胸腹部肿瘤(如乳癌、肺癌、食道癌、纵膈肿瘤、肝癌、胃癌、胰腺癌、直肠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等)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面有明显优势,特别在肝癌治疗方面与肝外科、介入科合作,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科室现状:核定床位86张,共有医师10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名。现已将病房工作逐步转向分部(原纺三医院)。
&&&&核医学科
&&&&组建时间:1958年
&&&&医疗简史:1958年成立同位素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同位素临床应用和研究的单位之一。1959年在该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放射医学教研组、放射医学研究所。主要工作;同位素的临床应用、科研和教学工作。1958年开展了放射性131I诊断甲状腺功能、肝脏扫描、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甲状腺转移癌,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工作。设立病床8张。1964年赵惠扬教授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著“临床同位素学”,对当时该学科的临床应用起了推动作用。1978年受卫生部委托,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同承办了临床核医学医师进修班,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作为第一批硕士点,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于1990年通过评审确定为博士点。
&&&&影像诊断以核医学影像学诊断和功能测定为主。常规项目包括SPECT心血池显像、心肌灌注显像、全身骨显像、脑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肝、胆、肝血池、门脉血流、消化道出血显像、胃排空测定、肾动态显像、移植肾监护、肾静态显像、肺通气和灌注显像,以及肿瘤阳性显像等。功能测定包括甲状腺功能、肾功能测定等。目前还应用符合线路进行部分正电子(PET)显像项目,包括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等。放射性核素治疗包括使用131I、32P、153Sm等放射性核素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转移所致骨髂疼痛,以及肿瘤导向治疗的研究等。敷贴治疗用于表浅血管瘤、疤痕、皮肤病变的治疗。
&&&&在放射性药物的研制,以及核心脏病学、消化肝胆核医学、泌尿系核医学和肿瘤核医学方面系国内一流水平的单位之一。[L2]
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省市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多项,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
&&&&核医学科承担影像诊断中核医学教学任务,承担医学系、预防医学系、高护班、医学工程专业等本科生的教学和研究生、进修生以及临床核医学专业全国进修班的教程。承担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科室现状: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的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等方面。共有医师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另有技师5人。
&&&&超声诊断科
&&&&组建时间:1958年
&&&&医疗简史:1958年11月开始进行A型超声诊断研究,1959年设超声诊断室,徐智章医师任负责人。1978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超声诊断研究室,由徐智章医师兼任研究室主任,承担全身性脏器(包括心脏、妇产科)的超声诊断。1982年心血管超声诊断划入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1992年成立超声诊断科,1996年成立了“中国上海中山―美国费城杰斐逊超声教育培训中心”。
&&&&住院部又分为常规(黑白)超声检查室、彩色超声室、介入性超声室,以及超声诊断研究室。拥有常规二维超声仪2台:ACUSON-128XP/10,ART彩色血流超声成像仪2台。门诊部超声常规检查20万项次/年;彩色超声18000项次/年;体检2万人次/年。诊断病种包括肝、胆、胰、肾、肾上腺、后腹膜、甲状腺、乳房、腮腺、颌下腺、子宫以及其附件、胎儿、浅表软组织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尤其擅长于肝肿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开展各种超声介入诊治技术,包括肝、肾、腹腔脓肿和脓肿的穿刺抽液以及引流,肝、肺、纵膈、腹腔等肿块穿刺活检,肾积水造瘘,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肝肿瘤的无水酒精治疗。
&&&&主要研究成果:(1)维生素丙碳酸氢钠CO2微泡造影剂:1980年开始心血管超声诊断应用;1992年开始肝动脉导管内注入诊断肝癌研究。(2)超声彩色血流成像诊断肝癌。发展方向:(1)全身性超声造影诊断研究。(2)小肝癌超声诊断以及介入性超声注药治疗。(3)周围血管疾病超声诊断。跟踪世界学科前沿:(1)超声诊断肝癌以及介入性导向结节内注药。(2)肝癌、胰腺癌超声造影获得较好试用效果,在我国首先开展;超声诊断肝癌已在国内树立坚实的地位,为全国同道公认。(3)对非线性声学在超声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做好准备。获多项省市以上的成果,编写多部教材与学术著作。
&&&&担任复旦大学专升本班、护理本科班、卫生系班、医学系本科班、研究生讲座、外科高级进修班、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超声专业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等教育任务。
&&&&科室现状:各级人员18名,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4名。
&&&&麻醉科
&&&&组建时间:1951年
&&&&医疗简史:1954年成立了上海第一医学院麻醉教研室,并接受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和省市医院派医师学习临床麻醉。现任主任薛张纲教授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麻醉分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以及《中华外科学杂志》编委,蒋豪教授为中华医学会上海麻醉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该科以临床麻醉工作为主,每年完成医院手术科室以及内窥镜等各类手术的麻醉万余例。1999年建立并完善了麻醉后监护室(PACU),拥有病床12张,平均每年收治包括各种休克、创伤、严重感染、急性呼衰和心衰、多功能脏器衰竭等各种病人400-500例,其中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84%。92年起开设疼痛门诊,治疗腰腿痛、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带状疱疹、偏头痛以及晚期癌肿等各种疾病引起的急慢性疼痛,效果良好。同时还在麻醉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施行联合麻醉方法为血管外科手术、肝脏手术、呼吸功能不全病人以及心脏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等提供了较好的麻醉方法。近年来广泛开展了控制性降压结合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cell
saver)、病人自控镇痛(PCA)、无创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双腔管定位和神经刺激器用于神经阻滞定位等多项新技术和新项目,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麻醉质量,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也为外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近两年来,配合外科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60余例,肝脏移植手术100余例。另外,该科还拥有包括各类进口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血气以及电解质分析仪、血糖分析仪、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仪、血栓弹力图、连续心排量监测仪、变温毯、血液回收仪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完成各类重大手术,保证病人术中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95年至今共申请课题11个,1995年成为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并三次获国家自然基金。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科室现状:共有麻醉医师39名,其中正教授3名,副教授12名,主治医师11名。
&&&&急诊科
&&&&组建时间:1987年
&&&&医疗简史:1992年建立了急诊ICU,2001年改建为重症监护病房,目前有重症监护床位10张。
现有心电监护仪 33台, 除颤监护仪4台,呼吸机9台,洗胃机2台,医用降温仪1台,Holter心电图仪1台。
&&&&承担了除儿科外的急诊医疗、护理工作。每年工作量约为12~13万人次,其中约60%以上为老年急症,以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危重病例为主。创伤急救方面,由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妇产科、眼耳鼻喉科等多科共同协作。
完成了大量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以及护士的急诊科培训计划;临床危重病急救医疗水平日益提高。近年平均每年在国内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
&&&&科室现状:观察床位138张。共有医师29名,技术员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
&&&&内窥镜中心
&&&&组建时间:1960年
&&&&医疗简史:
20世纪60年代,中山医院消化科最早在国内开展胃镜检查;1972年初,王承培和吴肇汉教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肠镜的检查和治疗,成立内窥镜中心,十年间的发展使内窥镜中心已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内窥镜诊疗中心之一。2000年成立了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中心,年检查和治疗病人约1.6万余例次,迄今为止该中心共作内窥镜检查15万例次,是全国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最多的医疗单位之一。
&&&&主要开展的内窥镜治疗项目有:胃镜下止血和取异物,电子气管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扎和硬化剂治疗,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胆道镜取石,食管、胆道、十二指肠结直肠狭窄的内支架治疗,胃和肠息肉摘除术和内窥镜下胃、小肠造瘘术等。近几年开发的新技术有:“肠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胰管结石”、“无痛内镜”、“上消化道超声内镜”、“结直肠超声内镜检查和治疗”、“胆总管结石碎石治疗”等。年检查和治疗病人约1.6万余例次,迄今为止该中心共作内窥镜检查15万例次,是全国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最多的医疗单位之一。
&&&&完成和承担多项课题,其中863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科委项目一项。发表医学论文180篇、撰写科普文章60篇、主编《现代内镜学》和《外科手术并发症以及预防》、参与编写《现代外科学》、《腹部外科学》和《下消化道内镜学》等著作。
&&&&科室现状:内窥镜中心拥有各种型号电子内窥镜20余台、二台心电监护器和二台500毫安X光机。科室现有医师8任,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
&&&&检验科
&&&&组建时间:1940年
&&&&医疗简史:从开设至今的60余年历程中,已从单一的三大常规检查发展到目前的多项目综合分析,检测速度和检测质量以及科室管理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人员素质、梯队建设、检验设备和学术水平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4年开展了AFP血化法检测,是当时上海市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之一,为肝癌诊断、预防和治疗起了很大帮助。80年代起先后引进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自动免疫分析仪等,使医学检验逐步走向半自动化、自动化。目前科内有7个组(门诊检验室、急诊检验室、病区检验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疫室、血库、质量管理组等)。并且拥有多台先进的检测仪器,如Hitachi
7170、Dade Behring Dimension Xpand和 Ortho Vitros 2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Roche
ElecSys、Ortho Vitros Eci和Abbott 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Dade Behring
BN Prospect特殊蛋白分析仪、Sebia全自动电泳分析仪、Roche LightCycle核酸扩增分析仪、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 SF3000和K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检测水平和仪器工作能力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此外承担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的实验诊断课堂教学以及实验带教的教学工作,并接收二医大检验系学生毕业实习。
&&&&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卫生部科研基金1项;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第一完成人);在各级杂志发表文章40
多篇;主编或参与编写的著作11本。
&&&&科室现状:共有66名工作人员,其中:教授1名,副主任技师1名,助理研究员和主管技师20人,实习研究员和技师36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39%,大专学历占15%;现在开展的检测项目约280项(不含微生物检测项目),每年完成工作量约900万项次。
&&&&病理科
&&&&组建时间:1957年
&&&&医疗简史:病理工作原隶属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1985年中山医院成立外科病理实验室,
1992年10月中山医院成立独立病理科并初具规模。2001年2月,细胞诊断室由检验科划归病理科。2002年11月,中山医院分部病理科归属中山医院病理科。
&&&&医疗工作主要是完成临床病理诊断,包括内窥镜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胸腹腔镜、膀胱镜等)、穿刺活检(肝、肾、肺、胰、心脏、肿块等)以及普外、泌外、胸外、肝外科、骨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整形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整形外科等手术标本的病理诊断。疾病种类繁杂,病例数多,每年完成常规病例数超过20000例/年,冰冻诊断病例近2000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病例超过2000例。病理技术方面:常规病理技术、快速病理诊断(冰冻切片以及快速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以及组织化学技术、超微病理技术。将要开发的新技术有:分子病理诊断技术、肿瘤细胞药敏实验技术。细胞学诊断完成病例数10676例。
&&&&承担复旦大学有关教学工作,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获部级、省市级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参编专著8本。
&&&&科室现状:现有病理科诊断医师12人,其中教授3名(2名退休)、副主任医师1名;病理技术人员12人。
&&&&药剂科
&&&&组建时间:1980年
&&&&医疗简史:逐步发展先后成立门诊西药房、门诊中药房、急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灭菌制剂室、普通制剂室、中草药制剂室、分析室、临床药学实验室、情报资料等室。
&&&&1、药房(
门、急诊和住院药房) 门诊药房每日处理处方2000张左右,同时还要配发门诊各科室的药物。急诊药房担负着急诊病人24小时的配药工作。住院药房担负着1000多位住院病人的配药工作。1990年门、急诊药房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文明服务
“青年文明窗口”。和 “1990度上医大创青年文明窗口竞赛活动优胜奖”。以及 “1995年度上海市文明规范服务窗口”。
门诊中药房原来是徐汇区药材公司派驻中山医院的,1986年由医院收回由药剂科管理,当时由王达妹主管药师负责筹办中山医院的中药房。
&&&&2、灭菌制剂室 八十年代初在苏宝驹主管药师的带领下,试制成功了临床急需的停搏液,为心脏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灭菌制剂室为配合医院临床治疗的需要配制特色制剂。现生产的品种有大输液9种、小针剂6种、滴眼药7种、灭菌溶液8种。
&&&&3、普通制剂室 。普通制剂室为中山医院临床提供急需的口服和外用自制制剂,胡中博副主任药师等试制成功了治疗牛皮癣的恩肤霜制剂[L4]
。该制剂室现在能生产各种普通制剂近百种。
&&&&4、中药制剂室。 中药制剂室不但生产临床常用的制剂,还研制新制剂。目前能生产口服液、片剂、冲剂、膏剂和外用剂达40多种。
&&&&5、分析室 。 分析室拥有自动指示旋光仪、753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溶出仪等多种设备。为试验采用试剂法,达到了快速、准确的效果。
&&&&6、临床药学实验室 。
80年代初,创办了临床药学实验室,从最初的微生物法测定抗生素血药浓度开始,逐渐发展到目前的高压液相法检测药物血浓度,使治疗指数狭窄的药物,如:心律平、环孢霉素A、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得到有效保证,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
&&&&7、药学情报研究室 。1989年创办,主要工作是将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分门别类加以保管,并制成文摘卡片,在院内宣传最新药学信息,以及时解答院内外医生和病人提出的有关药学问题。1994年开设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直接面对病人进行咨询,
1996年将“微机药物咨询系统”软件引入门诊药房咨询窗口。
&&&&8、静脉配置中心。与护理部共同合作,现已开展至10个病区(外科6个,内科4个),静脉营养配置,基本实现了提高医疗质量、合理用药、节约资源(人力和药品)的目的。
&&&&作为复旦大学的附属医院,药剂科还接受药学院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实习等工作。
&&&&科室现状:目前共有人员98人。其中主任药师1人、副主任药师7人、主管药师15人。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邮编:200032 电话:02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网络中心制作 Copyright By ZhongShan Hospita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喉咙发炎吃什么药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