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减量快什么原因会导致脚肿肿吗?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打了激素脸身上都肿了怎么尽快消肿_免费咨询医生_中国健康网
& 打了激素脸身上都肿了怎么尽快消肿
打了激素脸身上都肿了怎么尽快消肿
健康咨询描述:
我是治疗过敏性湿疹里面给加的激素我不知道打了10天针,脸肿的老大了。我就打了10天就停药了。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希望尽快消肿(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
回复交流区
病情分析:湿疹病因复杂,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多由于某些外界或体内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指导意见:因果关系较复杂,其他影响因素亦多,因而与接触性皮炎不同。因不易除去,易倾向复发和慢性化。治疗上;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接触,全身治疗:西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中药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病情分析:使用激素后全身浮肿,与激素引起水钠潴留有关。指导意见:一般在停药后副作用会减轻消失,不用太担心,可以先观察。
病情分析:这是应用激素引起的满月脸。指导意见:打激素引起的满月脸没有特效的药物消除,急不得,停用激素后会慢慢自行消肿。
我来回答:
服务声明:本网站旨在提供医患互动交流平台,问题回答结果属建议性内容,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2007-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健康问答宣传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与健康问答无关,健康问答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反复月经增多6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2月
发布时间:07-20-2010
者:李莹1,庄俊玲2,许莹2
作者单位:内科1
查房时间:日
患者,女,44岁。因“反复月经增多6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2月”入院。
患者2003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增多(具体不详),此后每月月经量均较前明显增多,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查血常规示:HGB 51g/L,WBC 2.4×109/L,PLT 45×109/L。予子宫诊刮+取环术,出血停止。2005年3月患者出现全身散在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乏力,无咯血、黑便、血尿等,再次就诊北京友谊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3.13×109/L,HGB 95g/L,MCV 94.8fl,RET 3.23%,PLT 5×109/L。骨髓涂片示:增生活跃,共数34个巨核细胞,分类不详,可见3-5成堆散在血小板,余未见明显异常。抗核抗体(ANA)中度升高(具体不详)。考虑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予丙球20g(天数不详)、泼尼松60mg qd及达那唑治疗后,复查血常规示:WBC4.77×109/L,HB101g/L,PLT60×109/L。当激素减量至35mg qd时,血小板呈下降趋势,将激素逐渐减量至停用(日停药),达那唑也同时停用。此后再次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查PLT减低(80×109/L→21×109/L),遂于2005年10月友谊医院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脾小结轻度增生,脾窦轻度淤血,散在少量中性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术后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予IVIG治疗(具体不详)后血小板波动于30-50×109/L左右。2006年患者双下肢疼痛严重时不能行走,就诊于当地医院,查CT示:双侧股骨头坏死,考虑与激素有关,药物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可缓慢行走。2008年8月,患者再次出现鼻衄、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查血常规示:WBC 9.73×109/L,RBC 2.32×1012/L,HGB79g/L,MCV 102.1fl,PLT 4×109/L,经输血、IVIG等治疗后病情可缓解。2009年3月底患者再次出现月经淋漓不尽,量约600-800ml/日,每月可持续10余天,同时出现双下肢可凹性水肿,夜尿增多至2-4次/晚,尿量及颜色正常。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示:WBC19.54×109/L↑,NEU 60%,RBC 2.05×1012/L↓,HGB 62g/L↓,MCV 100.5fl↑,PLT 5×109/L↓。CH50 22.1U/ml↓,C3 30.1mg/dl↓,C4 5.3mg/dl↓,IgG6.34g/L↓,IgA 3.89g/L↑,IgM0.49g/L↓。凝血无明显异常。妇产科会诊后加用妈富隆1# q8h及止血、输单采血小板后出血停止,为进一步诊治收入血液科。患病自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无皮疹、口干眼干、雷诺、脱发等。 既往史:16年前层因车祸致“左踝骨折”行内固定术。2005年10月曾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有多次输血史。个人史:年曾从事油漆工,年从事电焊工。吸烟史:10支/日×20年,偶尔饮酒。月经史:14岁7/30-60。LMP:,自觉近2年来月经周期较前不规律,经量如前所述。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辅助检查:( 北大人民医院)Coombs’试验:2+,IgG弱阳性。查体: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双肺呼吸音清,心脏听诊,肺动脉瓣区吸气相P2分裂,左上腹见脾切除手术疤痕,腹软,无压痛,肝未触及。双小腿明显可凹性水肿。
诊治经过: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
血常规变化表:
血生化变化表:
11.03/1.73
10g qd×3d(5月5日至5月7日)
尿常规:pro:trace×2次;0.3g/l×1次;24h尿蛋白×2次:390mg/340mg;便常规+OB(-)×2次;1次OB(+);肾功能多次正常。血液系统检查:血涂片:2次大致正常。骨髓涂片:增生活跃,M:E=1.5:1,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形态正常,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部分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细胞,可见巨核细胞12个,颗粒巨11个,血小板减少,考虑血小板减少症。骨髓活检:未见异常;铁四项:血清铁41ug/dl↓、总铁结合力161 ug/dl↓、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叶酸、VB12正常;Coombs’ test:(+),为C3型;血游离血红蛋白:4.6mg/dl;免疫固定电泳:未见单克隆蛋白;血轻链:(-);尿轻链:KAP 5.84mg/dl ↑。炎性指标:ESR:67mm/h; CRP:11.4ng/dl;复查CH50正常、C3 43.0mg/dl↓,C4 11.8mg/dl↓,IgG4.54g/L↓,IgA 3.55g/L,IgM0.37g/L↓;免疫指标:ANA×2次胞浆型1:80/1:160;抗ENA抗体:(双扩散法)抗SSA 阳性(原倍);自身抗体、LA、ACL、β2GP1 、rRNP均为(-)。消化系统检查:胃镜所见: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显水肿,斑片状充血,点状出血;球后、降段无异常。诊断:浅表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内分泌系统检查:甲功:A-TPO 114.9IU/ml↑、A-Tg 857.4 IU/ml↑;TSH6.4uIU/ml↑。UCG:轻度肺动脉高压,46mmHg。影像学:腹盆部CT平扫加增强+小肠重建:十二指肠、空肠肠壁弥漫略增厚,强化略增高;胆囊结石;少量腹水、盆腔积液;胃小弯侧、心膈角多发小淋巴结。眼科会诊:Schimmer试验(-),无特殊建议。口腔科会诊:唾液流率0.013ml/min,正常;腮腺造影图像、排空正常,不支持干燥综合征。治疗上:利尿、输白蛋白、妈富隆治疗。
目前情况:患者饮食、睡眠可,5月1日月经已停,夜尿2-3次/晚,尿色及尿量正常。查体:双下肢可凹性水肿,左侧较明显。
王怡宁医师(放射科)
影像学资料介绍:腹盆增强CT:双侧股骨头形态变扁,局部形态不规则,骨质密度不均匀,符合双侧股骨头坏死。心膈角区多发小淋巴结影,胃小弯侧多发小淋巴结影。脾区无脾脏,符合脾切除术后表现。胆囊中可见高密度影,胆囊壁稍增厚,考虑胆囊结石,胆囊炎。肝脏下缘有少量液性密度影,考虑为少量腹水。同时可见十二指肠、空肠肠壁增厚,强化程度略增高。双侧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肝、胰未见明显异常。盆腔中右侧附件区有低密度影,考虑卵泡可能性较大。盆腔局部有少量积液。膀胱、子宫未见明显异常。冠状位空肠区域,与回肠相比明显肠壁增厚,强化程度增高。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肠壁明显增厚。胸部平片:右侧心膈角有一可疑片状密度增高影,考虑炎症可能。小结影像学资料提示:患者有十二指肠、空肠肠壁弥漫性增厚;胆囊结石、胆囊炎;脾切除术后改变;右侧附件区囊性低密度影,考虑卵泡;少量腹水、盆腔积液;胃小弯侧、心膈角有多发小淋巴结;双侧股骨头坏死可能性较大。目前肠壁改变,从CT上定性诊断较困难,考虑肠壁结构、形态没有明显破坏,目前不考虑肿瘤的可能。还是与基础病有关,结合病史有低蛋白血症,需进一步除外失蛋白肠病的可能。失蛋白肠病主要的表现是肠壁的增厚,消化道造影可以看到雪花状、斑点状钡剂的聚集,明确诊断还应做核素人白蛋白失踪显像,目前从CT上很难做定性诊断。
庄俊玲医师(血液科) 总结病例特点:中年女性,慢性病程6年,近2月有急性加重。最突出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外院诊断ITP,应用过激素和达那唑,治疗有效,PLT升至80×109/L,出血症状缓解,但在药物减量过程中复发。激素和达那唑治疗共7个月,之后发生股骨头坏死。曾行脾切除,效果不佳。近4年期间患者未治疗。入院后发现除血小板降低和出血之外,尚有中度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100fl左右,RET多次升高,人民医院和我院二次Coombs’ test阳性。第三个问题突出表现:近期出现双下肢水肿,血白蛋白显著降低。
针对血小板减少,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成立。ITP是由于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造成血小板的破坏,导致血小板下降,可以有出血。根据2009年3月刚修订的北京ITP协作组诊断标准:多次查血小板低于正常,脾脏不大或轻微肿大,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可多可少,伴成熟障碍,以幼巨、颗粒巨、裸核巨为主。同时应排除其他假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可诊断ITP。ITP现在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即是特发性,约占80%。继发因素中以SLE、APS和HIV\HCV\HP等感染占主要。
第二个问题的突出表现为贫血,因近2月月经过多入院时曾考虑失血性贫血,但有不支持之处:①MCV偏大,失血性贫血应为缺铁性,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②外院查Coombs’ test 阳性。入院后多次查RET升高,复查Coombs’ test 阳性,铁四项中铁蛋白(SF)正常,缺铁性贫血患者SF下降应十分显著。根据以上资料考虑自身免疫性溶血,结合ITP可诊断Evans综合征。但溶血也不能完全解释贫血,此患者无黄疸,无尿色加深,血胆红素均为正常;Coombs’ test 为C3型,通常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以IgG+C3型多见,单纯C3型溶血较轻,多次查LDH正常,说明溶血轻微。因此高度怀疑是否存在慢性病贫血。在Evans综合征的继发因素中,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主。患者炎性指标ESR、CRP升高,补体下降,ANA阳性,SSA双扩散法原倍阳性,尿蛋白阳性,轻度肺动脉高压,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性最大。其他药物、妊娠、肿瘤,目前证据不足。
第三个问题是低白蛋白血症,水肿为近期出现,反复查血清白蛋白在18-20g/l之间,尿蛋白在0.3g以下,不好用肾脏失蛋白解释。患者无进食异常和腹泻,胃镜下亦未提示有淋巴管扩张,诊断失蛋白肠病的金标准,即锝99标记的白蛋白核素检查目前无法开展。小肠重建见空肠肠壁增厚,不知是否能够诊断失蛋白肠病。我院有十余例失蛋白肠病患者,基本上均是SLE的肠道表现。对于此患者的问题在于,失蛋白肠病是否成立?低白蛋白血症是否能用免疫病解释?
对于ITP的治疗可遵循以下流程,新病人需用激素,约90%病人治疗有效,但长期激素有效率仅30%左右,大部分患者复发。即出现血小板&30×109/L、临床出血,建议行脾切除,对切除无效或不接受的患者,可以选用免疫抑制剂,包括CTX,达那唑,环孢霉素A等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此患者尽管激素治疗曾有效,但目前存在股骨头坏死,不宜应用。对于难治ITP如果为免疫病继发,则CTX效果较好。考虑过使用美罗华,但其对单纯ITP效果好,其次为AIHA,Evans综合征再次。美罗华对于难治ITP的总有效率为50-60%,且患者经济困难,不作为首选。
秦岩医师(肾内科) 患者目前存在低蛋白血症,但反复查尿常规中蛋白为trace,24h尿蛋白2次0.3g。所以低蛋白血症并非因从肾脏丢失蛋白导致的。低蛋白血症的病因还需进一步讨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白蛋白合成、代谢平衡有关。病史中无肝脏疾病,肝功能正常,因此肝脏合成没有问题。分解代谢方面:尿中丢失不足以导致严重低蛋白血症;是否有其他方面的丢失需进一步明确,如肠道丢失导致失蛋白肠病。此患者毕竟有少量尿蛋白,提示可能存在肾损害,但尿常规红细胞为阴性,肾功能正常,血压正常,故目前肾损害程度较轻。因为目前原发病诊断不清,不除外系统性疾病,例如SLE,在以后诊治过程中可监测尿蛋白,进一步除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肾损害。
孙晓红医师(消化科) 低蛋白血症原因有几方面:摄入不足、分解过多、合成障碍和丢失增加。其中摄入不足和分解过多在此患者基本上不存在。另一方面为合成障碍,该患者多次查肝功能正常,既往无肝病病史,亦不能解释。肾内科分析低蛋白血症不能用少量蛋白尿解释。因此需要除外其他途径的丢失:①月经量多,出现严重贫血,补体、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均低。考虑月经量多时是否伴随失血丢蛋白,但目前不明确。②胃肠道丢失蛋白: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可表现为双下肢、颜面、全身浮肿等。追问病史,2008年9月即间断出现双下肢和颜面浮肿,在广安门中医院按肾病治疗,但当时肾功能正常,疗效不佳。
失蛋白肠病往往伴随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该患者无明显消化道症状。本患者即便无消化道症状,也不能排除肠道丢失蛋白的可能。消化科朱丽明大夫总结了60例失蛋白肠病患者,发现其中10例完全没有消化道症状,有9例有腹部不适和轻度腹泻,其中半数以上病因不是消化道原发疾病,而是系统性疾病累及消化道。失蛋白肠病常见的原发于消化道的病变是淋巴管扩张症,患者胃镜检查达十二指肠降部,未发现肠壁水肿和淋巴管扩张的特征性表现。还有可能肠系膜淋巴系统病变所致肠道淋巴回流受阻,小肠CT重建提示胃小弯侧多发小淋巴结,但不足以造成淋巴管阻塞。因此该患者不能用此病解释。其它还需要除外如①巨大肥厚性胃病:胃镜特征表现为胃粘膜肥厚,但此患者无。②肿瘤:无证据。③炎症性肠病:无证据。
除外消化道原发性病变所致失蛋白性肠病,应该考虑该患者有无系统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引起失蛋白肠病最常见为SLE,该患者小肠CT三维重建提示第一组至第三组小肠粘膜增厚;同时也有免疫指标的异常,因此应考虑能否用SLE解释。2006年我院免疫科曾报道19例SLE合并失蛋白肠病,其中9例无消化道症状。核素人白蛋白示踪显像是诊断失蛋白肠病的金标准,但我院现在不能作此检查。小肠CT重建虽然提示局限性小肠壁增厚,分界清楚,但由于CT不能看到粘膜像,建议做小肠镜、胶囊内镜、口服小肠造影,可任选其一。必要时也可行结肠镜检查、反复查大便OB。患者不仅白蛋白低,总蛋白也低,因此应考虑肠道丢失蛋白。另外静脉回流受阻情况也需考虑,因患者曾行过脾切除术。
治疗上应以原发病为主,目前消化道疾病证据不足,主要考虑系统性疾病累及肠道。
王迁医师(风湿科) 经我科全科讨论,患者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明确,即使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通过这个病例的诊断,可以很好的理解SLE的诊断策略。临床实践中通常借用1997年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来诊断SLE,但需要强调的是此标准为分类标准而非诊断标准,临床中存在大量SLE病例并不满足4条以上分类标准,而即使符合4条以上标准,也需要除外其它病因后方能确诊SLE,所以不能教条化地“数标准,定诊断”。具体到每个患者,应关注两方面问题:①系统损害的特点是否可用自身免疫反应解释或具有SLE的特异性病理表现(如血管炎)。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就比慢性病贫血对于诊断SLE价值大。②患者的自身抗体谱是否具有SLE特征性或者与SLE的抗体谱相符。
此患者ANA 两次胞浆型1:80/1:160阳性,在我科实验室改进底物后ANA的检测敏感性增加,所以1:160的滴度只能算弱阳性。但复查抗ENA抗体谱,发现有抗SSA阳性,而且双扩散法特异性较高,所以即使滴度仅有1:1,也有临床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此项抗体以Sj?gren's Syndrome命名,但对于诊断SLE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建议临床医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粗略看来该患者系统受累的证据不多,目前明确的只有血液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和ITP。第二个受累脏器非常隐匿,入手点是低白蛋白血症。在病理生理学上,白蛋白合成减少、消耗增加、肾脏丢失都无临床证据支持,因此最有可能的就是从消化道丢失,即失蛋白肠病。虽然在经典的SLE分类标准和SLEDAI中均未包括此种表现,但随着近年来对SLE认识的增加,已经公认失蛋白肠病是SLE典型的胃肠道受累表现之一,2004年已经纳入了最新版的BILAG评分中。因此这是第二个较为确切的受累系统。第三是甲状腺,检查发现A-TPO 、A-Tg 升高,也提示与自身免疫有关。SLE和干燥综合征患者都会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询问病史有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CO2CP偏低提示可疑代谢性酸中毒,需要警惕干燥综合征。因此,综合上述分析,SLE的诊断应该是成立的。
治疗方面,由于目前存在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受累,考虑SLE处于病情活动期,需积极治疗。根据既往病例经验,需使用大剂量激素,如有危及生命或严重影响预后的病情发生,甚至可考虑激素冲击治疗。同时应加用免疫抑制剂,首选环磷酰胺。患者股骨头坏死考虑与既往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虽然影像学上有改变,但功能并没有明显受损。考虑到目前存在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20g/L),可能引起严重合并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等),还是可以考虑短期使用激素,加用免疫抑制剂可有助于激素尽快减量。
内科总住院医师郑可医师(提问) 一般来说SLE和干燥综合征都是自身免疫炎症反应,IgG应该升高。该患者的IgG水平降低,如何解释?
王迁医师(风湿科) SLE合并失蛋白肠病是可以出现IgG下降的,约占SLE合并失蛋白肠病的60%,主要原因是因为蛋白从肠道丢失所致。
沈悌医师(血液科)(提问) 问题一:此患者以ITP和溶血起病,为不典型SLE,除血清学抗体以外,是否有分子学的特异指标帮助早期诊断?问题二:SLE患者合并失蛋白的机制是什么?
王迁医师(风湿科) 关于SLE分子水平的研究有很多,相关的基因有100多种,且存在种族差异,现在没有临床公认的检测某种基因表达帮助诊断SLE,这一点远不如HLA-B27之于脊柱关节病,HLA-B5之于白塞病的关系密切。但这一方面的研究确实今后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重点。
SLE失蛋白的机制文献中提到的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血管炎,因为SLE的病理基础为血管炎,有一部分表现为肠道血管炎,此类患者的SLE活动性往往较高,SLEDAI评分多在15分以上,皮肤指端常亦可见血管炎体征。另一种机制为肠道血管中补体的转化与激活,影响血管的通透性的增加,多种蛋白从血管渗漏而出。
庄俊玲医师(血液科)(提问) 外院诊断ITP明确,距离现在已6年时间,水肿、出血为近两三月加重,是否6年前就是SLE,或由ITP逐渐发展为SLE?
王迁医师(风湿科) 病史中在外院已经有中等滴度的ANA,这种情况,从我科的角度就可以考虑诊断为早期的SLE,虽然并不够4条分类标准。类似的情况还可见于隐匿型SLE,晚期SLE。
庄俊玲医师(血液科)(提问) 补体的下降是因为SLE活动,还是因为从肠道丢失?
王迁医师(风湿科) 以上两因素均存在。其一,患者有补体消耗的基础。患者存在明确抗原抗体结合的证据——Coombs’ test:(+),而形成免疫复合物是可以激活补体系统的。其二,失蛋白肠病可从肠道丢失补体和其它免疫球蛋白,文献已经证实三分之一SLE合并失蛋白肠病患者存在补体下降。但是目前从临床上很难判断哪种因素占主要地位,处理策略上并无不同,因为两者均是SLE活动的表现。
王书杰医师(血液科) 今天血液科拿出这个病历大查房,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内科基础知识。了解到ITP的诊断,无论是特发性的还是继发免疫性的诊断。另外还学到了溶血性贫血如何诊断,患者溶血性贫血有不典型的方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可以诊断的,有的患者胆红素代谢好,可以不出现黄疸。另外学到了失蛋白肠病和不典型狼疮的诊断。治疗上我个人对应用激素持谨慎态度,患者2006年使用激素后出现双侧股骨头坏死,从安全角度,激素最好不使用,可以考虑免疫抑制剂等其他治疗方法。
患者5月21日应用环磷酰胺(CTX)400mg后出院,5月27日门诊再次应用CTX 400mg。之后查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但ALT升至800U/L,于是停用CTX,保肝治疗。与患者充分沟通,加用泼尼松45mg Qd,肝功能正常后加用环孢霉素A。Hgb和PLT已恢复正常,但血ALB仍15-18g/L。目前在免疫科住院治疗中。(日)
上一篇:[ 07-20 ]
下一篇:[ 07-20 ]
地址:(东院)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100730;(西院)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100032
医院电话:文保网安备案号: 京卫网审字【2014】第39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协和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脚气会导致脚肿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