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儿能做食物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的检测

:六类食物易感染细菌 学点安全饮食妙招据美国webmd网站报道,鸡蛋很容易感染沙门氏菌,因此最好不要生吃或吃
六类食物易感染细菌 学点安全饮食妙招
核心提示:六类食物易感染细菌 学点安全饮食妙招据美国webmd网站报道,鸡蛋很容易感染沙门氏菌,因此最好不要生吃或吃
六类食物易感染细菌 学点安全饮食妙招
据美国webmd网站报道,鸡蛋很容易感染沙门氏菌,因此最好不要生吃或吃未煮熟的鸡蛋。那么除了鸡蛋,还有哪些食物也很容易感染细菌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李斯特菌:果蔬及奶制品
李斯特菌可污染新鲜农产品,如哈密瓜、番茄等以及一些奶制品。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烧、肌肉疼痛、肠胃不适或腹泻。症状一般出现在食用2天之后。
安全妙招:由于李斯特菌在低温环境下也能生存,所以家中冰箱的清洁十分重要。同时,购买奶酪或酸奶时应检查标签,确保它清楚地标明&巴氏杀菌&。
二、沙门氏菌:家禽和鸡蛋
沙门氏菌可以玷污任何食物,鸡蛋与动物粪便接触后感染沙门氏菌的风险更大。所以即使是新鲜的鸡蛋也可能含有沙门氏菌。症状包括胃痉挛、发热和腹泻。一般在食用12至72小时后会出现相应症状,病情一般持续4至7天。
安全妙招:由于沙门氏菌容易在潮湿温暖的环境生存。日常注意不要吃生的或没煮熟的鸡蛋。处理鸡蛋,鸭肉等食物之后,应洗手、清理砧板和台面。
三、大肠杆菌:绞细的牛肉
大肠杆菌可以在屠宰过程中粘附在牛肉上。因此碎牛肉是非常危险的,当肉碾碎时,细菌可以迅速传播。人体感染大肠杆菌后会出现腹部剧烈绞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一般吃下感染大肠杆菌的食物后,几天内就会病发。
安全妙招:不要买绞碎的肉,而是选择一块完整的肉。烹饪牛扒等食物时要注意洗手,清洁厨具。
四、肉毒杆菌:罐头食品
罐头食品以及腌肉、咸鱼等都是特别危险的。值得一提的是,宝宝感染肉毒杆菌的风险最高。症状包括痉挛、呕吐、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肌无力等。
安全妙招:如果你发现家中的罐头食品出现胀罐、罐泄漏的情况。或者购买的腌制食品发出恶臭的气味,请迅速将其丢掉。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三明治和沙拉
食品中最可能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是三明治、沙拉、奶油糕点和布丁等。症状一般在30分钟内就会出现,包括呕吐、痉挛和腹泻。
安全妙招:处理食物前应彻底洗净双手。如果你的手指或手腕有伤口,最好不要处理这些食物。
六、创伤弧菌:牡蛎
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可以污染多钟贝类,尤其是牡蛎。此类弧菌感染可以迅速传播,并导致严重的肌炎和肌膜炎。
安全妙招:千万不要吃未煮熟的牡蛎。在烹调之前已打开的不新鲜牡蛎也扔掉。现代商业社会里企业都在争取利益最大化,推销一个商品,一定会把它的特点、优点说出来,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名头的食品,比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等,可以说食品的叫法现在已经琳琅满目。
那些曾被我们误解过的食品名称
关于有机食品
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比较规范的食品叫法,老百姓接触比较多的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管理部门对相应食品也提出了要求,制定了各自相应的标准。当然也有一些是概念炒作,并没有法定的定义。也许今后发展了,可能会把每一种提法都制定相应的一套标准来对食品的品质等内容进行规范。
通常来讲,有机食品是标准最高、最苛刻的食品,它是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化肥等的可食农产品(初衷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少用化肥、农药)。有机食品在国际上有标准定义,是指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不管是植物性的粮食、蔬菜、水果,还是动物性的鸡、鸭、鱼、肉、蛋)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化学兽药等,而用有机肥来保证产品的质量,所以,可以料想它的成本一定高,而产量一定较低。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一样,也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概念。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两个档次:A级和AA级。AA级有点类似于国外的有机食品,严格禁止化肥、农药的使用;A级,有限地使用一些化肥和农药,档次稍微低一点。绿色食品是国家农业部推行的,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安全性,促进食品安全的一个措施,和环保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绿色食品的价格不像有机食品那样昂贵。
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讲,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不能说绿色食品就更合格一点,不绿色就可以不合格,所以,无公害食品是基本要求,是最起码的标准。可食农产品首先应该是无公害的,对健康有基本保障,才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可以使用化肥、农药,但是要按照规范使用农药和化肥,要杜绝使用我国明令禁止的有机磷、有机氯这类剧毒农药。
商场里有不同档次的食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去选购。有少数人处于信念、愿意或别的理由,愿意选择有机食品,我们当然应该提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有人可能会想:让全国都不要用化肥、农药,全国人民都去吃有机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有机食品绝不是解决中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保障的一个有效途径。有这样的3条理由:
第一,有机食品成本高、条件很苛刻,而且产量相对要少得多。在超市里,食品价格的对比非常明显,同样是番茄,有机的要比非有机的贵上好几倍,价格差至少5倍,甚至8倍、10倍。现在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我们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还不太久,我们怎么能够靠有机食品来解决所有吃饭问题?假如全国都去生产有机食品,可能我们就要回到以前去,老百姓就该拿着粮票、蔬菜票、水果票、油票去买东西了,所以,要继续解决温饱问题,就得让食物供应很充足、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第二,有机食品本来也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即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所谓的极少数,一种是很讲究健康意识的,宁可在别的地方少花钱,也要买有机食品。以我们中国现在一般的生活水平来看,即便你很有健康意识,恐怕你也付不起买有机食品的钱&&偶尔尝尝新鲜的有机食品还行,不大可能所有时间吃的所有食品都是有机食品,那就解决不了食品安全这个每天要碰到的问题。
第三,有机食品和所谓的&回归自然&完全是两回事。有的人认为不用化肥、农药就是回归自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要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社会是发展进步的,我们不能逆社会发展潮流,假如农产品生产不用化肥、农药,那我们就会倒回去重新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食品加工时对粮食类的制品,加工的程度应该粗一点,而不是越细越好,这个观点非常对。我们提倡全谷类,加工越少越好,加工程度越粗,它的营养物质保留越好、越多。
关于纯天然食品
很多人对食品还有另一种误解,认为纯天然的、传统的食品就是安全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比如有的人觉得吃传统的腊肉、烟熏肠就安全,因为它们肯定不含食品添加剂,殊不知这些食品的亚硝酸盐含量更高,跟食品添加剂比起来,安全性更低。所谓的纯天然食品也是如此。
首先,纯天然的食品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食品并不是从真空中掉下来的,而是在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天然长出来的食物所处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它们并不高明,因为我们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的历史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不管是天然长成,还是人工培育,所面临的大环境都是大同小异。
其次,所谓纯天然的野菜、野鸡,偶尔尝尝鲜还行,真要让你顿顿都吃,肯定受不了,因为这些其实都是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抛弃了的东西。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天然食品的种植、收获、储存和制备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和标准,所以很难保证其安全性。就拿&柴鸡蛋&来说,天然散养的鸡其实很容易携带有毒物质,而我们在吃的时候,并不知道柴鸡的饲养环境怎么样。比如鸡可能吃了被农药杀死的虫子,这些农药经过鸡的新陈代谢会有一部分富集在鸡蛋里头,而工业化的鸡蛋,只要把饲料、用药控制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来做,绝对比&柴鸡蛋&安全。
所以,&纯天然&并不是安全品种的代名词,判断食物的安全性,其依据是对消费者健康有没有影响,而怎么知道这一点只能靠科学评估。不管是纯天然还是传统食品,还是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食品,安全不安全不能靠想象,都应由科学评估说了算。
消费者确实也困惑,市场上有很多名目的食品,比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纯天然品等等,从外观上很难看出来差别,怎么判断呢?其实,这主要是看商家的诚信。作为消费者,可以选择去大的卖场购买,因为大卖场对供货商有要求,比较知根知底。另外,从技术上建立双向可追溯体系也是一种方法,一个食品从收获开始,它是哪一个农场出来的,就有相应的数据,采收后包装,上面都有条码,就像身份证一样。
总体来说,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一是从科学技术上解决问题,第二是靠食品行业的诚信,第三就是加强监管,三者缺一不可。
关于化学性污染
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的,也是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但食源性疾病并不被消费者关注,媒体不报道,大众不紧张,政府的压力也不大。
大众反而把化学性污染摆在了第一位。实际上,化学性污染(如苏丹红污染的辣椒酱等)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损害远比不上一次因吃坏而拉肚子的大。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普遍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每个人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据报告,在工业化国家里每年患食源性疾病的人口百分比高达30%。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没有很好的数据记录,但存在一系列广泛的食源性疾病(包括由寄生虫引起的),并且许多发展中国家腹泻病的患病率表明食源性疾病是当前重大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2012年上半年的一项主动检测数据也表明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平均6.5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所以,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十分紧迫。
关于假冒伪劣
现在,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广大消费者,可能相当多数的人都认为假冒伪劣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这是一种误解。
把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一概而论地与食品安全问题划等号,无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数量,会干扰到问题的解决。因为,假冒伪劣和食品安全应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解决。
比如,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是假冒伪劣,依据非常确凿,但人们都认为它是食品安全问题。类似问题很多,比如染色花椒、假鸡蛋等等,比如假鸡蛋的原料都是食品添加剂,充其量是工业级不是食品级,这是违法行为,但不一定造成健康损害。人们也不可能天天吃到假鸡蛋,今天上当了,明天再去买假鸡蛋那个卖鸡蛋的估计都找不到了。只有极个别的假冒伪劣存在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的风险,如工业白酒等。
但是,假冒伪劣是违法,是零容忍问题。所以,无论其有无危害,危害大小,都应严厉打击,坚决取缔。
关于致癌物污染与&致癌食品&
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和&致癌食品&不是一回事儿,比如被苏丹红污染的辣椒酱,你要吃进去多少会致癌呢?污染到辣椒酱里的苏丹红所产生的致癌作用远远比不上烤羊肉串、北京烤鸭皮,更比不上一支香烟。
关于不合格食品与&有毒食品&
食品合格与否依据的是国家强制性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就是不合格,不合格就不应该卖,这是天经地义的;食品有毒与否依据的是有没有损害健康,要靠科学家做风险评估来得出结论。比如,用矿物油抛光了的瓜子,即,所谓&毒瓜子&,加了柠檬黄的馒头,即所谓&毒馒头&等,其实都属于不合格食品,是违法,但不会损害健康,不是真正的&毒食品&。
臭豆腐最好少吃 盘点臭豆腐的四大危害
可以说在各种街头小吃中,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是最受欢迎的,很多人都喜欢每天吃一份臭豆腐。但是专家却提醒,街边的臭豆腐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甚至还会有致癌的危险。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街边的臭豆腐不仅质量没有保证,同时还十分的不卫生,这些小贩制作臭豆腐的环境通常都十分恶劣。那么,很多人都喜欢吃的臭豆腐背后都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除了一些正宗的臭豆腐之外,所有街头的臭豆腐都是十分不卫生不健康的,因为它们的制作过程十分的不健康、不卫生。通常情况下这些臭豆腐都是利用化学手法制作而成的,比如像用硫酸亚铁可产生黑色,然后再加上其他的臭味物质,这样便形成了我们经常吃的臭豆腐。而这样的制作过程对于人体健康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甚至还有可能会因此致癌。
制作过程中所添加的这些化学物质都是食品中禁止添加的物质,人体食用后便会导致器官组织功能受损,甚至还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而且臭豆腐的臭味物质可能是蛋白质的腐败而成,长期食用势必会致癌。
一直以来我们对臭豆腐的制作原料都没有具体的了解,然而进过初步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大部分摊贩所使用的都是一些已经腐烂的豆腐。而且臭豆腐之所以会有臭味,多半是因为有蛋白质的腐败物-胺类,这种物质可以与亚硝酸盐作用生成亚硝胺。相信大家都知道亚硝胺是强致癌物,如果长时间有吃臭豆腐习惯的话就会导致亚硝胺摄取过量,因而致癌。
因此专家提醒,在吃臭豆腐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吃些质量、卫生、安全有保证的产品。同时在吃臭豆腐期间还应该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以此来阻断亚硝胺的生成。
3.神经受损
长时间吃臭豆腐还有可能会导致人体神经受损,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整个人体健康。经过研究发现,在臭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毒菌,这些毒菌会破坏神经系统。之所有会有毒菌的形成,是因为臭豆腐在发酵过程中会挥发大量盐基氮,其中就有一种叫&肉毒梭菌&的毒菌。这种毒菌经常会随臭豆腐的制作而繁衍其中,专家指出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如果经常打两份食用的话将会危及到生命。
而且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还会分泌毒素,是毒性最强的蛋白质之一。如果长时间食用的话,将会导致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因此而出现有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
4.胃肠道疾病
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吃臭豆腐,还极有可能会诱发多种胃肠道疾病,比如像胃溃疡、急性胃炎等,这些胃肠道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都非常大。而且臭豆腐发酵前期是用毛霉菌种,在发酵后期易受其他细菌污染,其中就藏有大量对肠胃健康不利的细菌。
这些都是吃臭豆腐的危害,因此专家提醒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臭豆腐。更要注意不能一次性过量食用,以免诱发胃肠道疾病以及致癌。
下一篇:暂无冰箱里的食品别乱吃!小心这种细菌感染,杀伤力极大丨健康
冰箱里的食品别乱吃!小心这种细菌感染,杀伤力极大丨健康
你家有孕妇、婴儿、老年人吗?如果有,那你可要小心了!食药监总局日前发布了《关于预防李斯特菌污染食品的风险提示》,称该菌已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最容易被这种细菌感染的,就是孕妇、胎儿、婴儿、老人和免疫低下人群,并且杀伤力强大。什么是李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s)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易通过各种途径发生播散,可造成多种食品的污染。人感染李斯特菌,可导致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疾病,也可造成孕妇死胎。△蓝绿色的菌落为李斯特菌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冰箱中的杀手:怕热不怕冷李斯特菌主要通过食物感染人类,可以寄居在人的肠道内。它有个外号叫冰箱杀手,因为它在0-45℃都能生存,尤其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仍可以生长繁殖,甚至在-20℃的冷冻室也能存活1年,这是绝大多数微生物做不到的。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被李斯特菌感染的人,有64%可以在他家里的冰箱中找到这种细菌。不仅如此,它还具有耐干燥、耐高盐环境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它的生命力比较顽强。但是李斯特菌并不耐热,巴氏灭菌、烧熟煮透这些简单的措施就能对付它。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最容易被污染李斯特菌在自然界十分常见,土壤、水和健康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因此污染食品也很常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研究数据,最容易污染的食品是: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生奶和软奶酪)、水产品、即食食品(比如熟肉)和蔬菜。在中国,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是李斯特菌最容易污染的,因此国标要求不得检出。欺软怕硬 健康成年人感染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柿子赶软的捏,李斯特菌对孕妇和胎儿、婴儿、老人和免疫低下人群杀伤力很强。例如2011年,美国因为甜瓜污染单增李斯特菌,导致波及全国的疾病爆发。最后共导致147人生病,33人死亡,另有1名孕妇流产,其中死亡的人很多是独居在家的老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食源性疾病爆发。△因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美国发生10多年来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资料图)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李斯特菌感染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携带病菌也不会发病。孕妇感染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0倍李斯特菌感染人类的概率并不是很高,大约几十万人才有一个,但孕妇感染的概率比普通人高20倍左右。根据北京妇产医院的数据,年妊娠期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为44/10万。看起来似乎概率不高,但一旦感染,后果可能很严重,尤其是在怀孕的前中期。根据世界各国的文献数据,孕妇如果感染单增李斯特菌,流产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新生儿(早产儿)的症状多为败血症、脑膜炎,死亡率高达30%~70%。年,内地记录在案的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感染25人,56%死亡(14人)。李斯特菌早期症状不明显 不易察觉或许你会问:威胁这么大,我咋不知道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孕妇感染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而且过几天就好,所以不太容易引起重视。李斯特菌入侵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潜伏期可以有数周,入侵胎盘和胎儿的潜伏时间可以长达2个月。很多情况下,当出现胎停、流产和新生儿死亡,病人根本想不到和当初的“感冒”有什么关系。甚至一些产科大夫都不太清楚这一致命细菌。如何对付李斯特菌?食物要加热煮熟细菌是隐蔽的敌人,一旦你意识到了它的威胁并采取简单的保护措施,其实并不可怕。对于健康成人和儿童来说,只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点”(生熟分开、保持清洁、烧熟煮透、安全温度、安全原料)就基本无忧。需强调的是,冰箱定期清理并做清洁,冰箱里的剩菜不能直接吃,需热透。对于孕妇、老人或其他免疫低下人群,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不喝未经巴氏消毒和彻底煮开的生奶。不吃软奶酪,烤披萨、焗扇贝上的经过加热的奶酪除外。不吃未经彻底加热的冷餐肉、火腿、卤肉等熟食(罐头除外),即使它们有密封包装或存放在冷藏条件。如没有很好的卫生条件,一般不建议生食水产品。出现发热、腹泻或感冒症状要引起警惕,如果吃过可疑食物,要向医生报告并积极检测感染原,必要时合理、足量的给予抗生素治疗。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馆藏&20400
TA的最新馆藏食品微生物检验需要检测致病菌吗_百度知道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疾病:细菌感染免疫检测
  细菌感染免疫检测指在体外用已知抗体(或抗原)检测抗原(或抗体),是临床细菌性疾病诊断和病原菌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用已知抗体(即含特异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等)检测标本中或分离培养物中未知细菌的种、型或细菌抗原。或者用已知细菌或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动态变化,作为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共找到 "细菌感染免疫检测" 相关的咨询835条
对话数5(3/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3(6/7)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4(2/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3/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3/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2(11/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9(4/5)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3/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4(2/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1/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2(5/7)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2(30/3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0(21/29)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2/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3/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1/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1(4/7)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4/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82(30/5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0(3/7)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48(21/27)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1/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5(25/40)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4(4/10)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