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机构投入养老养老人员做些什么

您现在所在位置:&>&&>&
发布时间: 23:21:51&&来源:上海社会组织
转变社区养老模式 建设医护型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延伸
[ ]导读:在8月17日通过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把&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建设,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加快发展护理康复服务&确定为&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近年来我市养老机构发展的情况和现状,尤其是社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情况,建设医护型养老机构,在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中加快医疗护理服务机构建设和医疗护理规范化建设,既是提升养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也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延伸和拓展。
建设医护型养老机构
一、建设医护型养老机构:老年化趋势是推动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的动力。
随着上海市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将越来越大,&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目前,上海市每年对养老护理病床的需求61.38万人次,2025年需求量可达90万人次,而现上海市核定的护理床位数仅6811张,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匮乏和短缺。所以,面对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和养老机构不断增加的趋势,加快发展养老院护理病床建设是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重点,也是老年化社会的需要推动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发展的动力。
二、建设医护型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是发展医护型养老的举措
上海市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有近600家,而注册登记的护理院不足20家,能提供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很少,有条件提供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就更少,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如下四点:一是本身养老机构的规模限制,如养老机构面积、床位;二是举办养老机构的投资方的养老理念缺乏,如投资方把养老院仅仅作为供老人居住、提供吃饭的地方;三是医护人员不足,由于医护人员在养老院工资低,尤其是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对吸收和稳定医护工作人员不利;四是上海市医疗保障政策未对养老机构方向倾斜,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护理的基础不足。所以在有限的养老机构设置和推进医疗护理机构是做好医护型养老机构的有效举措。
【责任编辑:fw012 】
热门点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6724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关注枫网微信
手机扫一扫-- 华商报 --
渭南将全面推行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模式
不出社区 可办社保医疗养老
“把社区服务进一步下延和细化到基层,把责任任务进一步具体到个人。”7月6日上午,渭南市临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贾向东在谈到全区52个社区完成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时说。据悉,到今年年底前,全市60%的社区将全面推行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模式,到2016年底,全市各社区党组织全面推行到位。  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 基础业务可一厅式办理  
2014年,渭南市组织部在临渭区率先推行了社区服务型党组织“6+x”的工作模式,在社区内推行一厅式办公、建立手机网络服务平台、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建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三官一律”工作室、搭建共驻共建平台“6”的社区服务,各社区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开展“x”特色服务项目平台,全面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社区服务党组织‘6+x’模式,将起到打造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联系社区群众、关切群众,夯实党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渭南市组织部组织二科的负责人张增辉介绍,全市全面推行社区服务党组织“6+x”工作模式,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方便群众,节约了工作成本。  
在临渭区人民街办沋西社区,“一厅式服务大厅”已投入使用,“服务大厅”门外,矗立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牌子,清楚的标注了服务内容、承办人及联系方式等,让前来办事的群众一目了然。大厅内的墙上挂着所承办事项的流程牌。  
“大厅可以直接为群众办理社保、养老、流动人口管理及医疗等33项服务,办事的人不用再来回跑了。”沋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入社说,社区居民办事不出社区,带着相关资料就可在服务大厅办理完成,提高了办事效率。  社区“网格化”划分提高社区工作效率  
贾向东说,去年至今,全区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52个社区办公场所的建设。“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办公场所建设完成后,将服务办理也得抓起来。”  
据了解,临渭区在构建社区服务党组织时,将30多项服务项目放在了社区“一厅式”办理,减少了群众办事时间。社区在建设过程中,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利用手机短信等方式,将社区公告、政策服务等信息,告知社区群众。  
各社区还将根据区域或居住小区进行网格化划分,在社区确定一位干部作为“网格长”进行负责。  
“每个网格小区都有公示牌,上面有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及便民服务电话等信息,每个社区还组建了6支志愿者服务队。”贾向东说,  
临渭区杜桥街办西岳社区主任赵亚茹介绍,“辖区内按照片区划分,社区干部包联负责,每个片区再选一名‘网格长’,在每个小区每栋楼还会选一名信息员。”赵亚茹说,每级都会将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公布,社区内出现的大小事都可通过信息员、网格长及时掌握。社区网格化的划分,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及时掌握居民间的基本情况,还可广泛征集民意,利于社区的发展。  打造社区特色服务项目2016年全面推行到位  
每个社区除了6项基础服务项目外,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发展创新其他特色服务平台。临渭区人民街办沋西社区在辖区内建立日间照料中心,主要针对辖区及附近周边60岁以上老人,该中心设立了休息室、综合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舞蹈室及娱乐室等场所,同时,还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看护、医疗保健等服务。“让前来的老人生活更丰富,不再感到孤单。”该中心主任贾雪变说,照料中心每天中午还为前来休闲娱乐的老人提供午餐,每人只需5元钱。目前每天会有30余名老人到照料中心,吃饭、休息、娱乐。“这里环境好、饭菜也可口,我很喜欢。”今年70岁的祁春喜老人是日间照料中心的常客,每天都会来这里读书看报。“去年下半年,我在这看完了40多本书。”  
人民街办小寨社区开办了“爱心超市”,社区居民将自家不用的东西集中放置,有需求的居民可前来选取使用,同时也有爱心企业向小区捐赠,服务居民。有的社区设立了“微心愿墙”,社区居民将自己的心愿、对小区建设的建议或意见写出来,贴在墙上,工作人员或社区居民看到后,给予最大帮助,并采纳对社区发展提出的好建议。  
不同社区根据自身发展现状,设立的“x”特色服务平台不同,但最终目的还是服务居民。“被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评定的4星、3星社区党组织必须率先推行。”张增辉称,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各级组织部门要紧抓统筹、协调,尽快落实到位。在今年年底前,全市60%的社区将全面推行服务型党组织“6+x”工作模式,到2016年年底,全市各社区党组织全面推行到位。  
华商报记者 贾凡
《华商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才是正途
文/李红梅 李刚 刘嘉伟
来源:人民日报
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已达到出院标准了,却不肯出院,原因在于社区缺乏必要的康复手段和医疗条件。
家庭病床供不应求今年10月,北京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里庄老年养护院正式成立,开始接收老人入住。首批设立了养老床位120张,不到一周时间,全部预订出去。王炳贤阿姨将老伴严吉鹤送到养护院里,成为首批入住的3位老人之一。“这里环境很好,专门配备的职业护工比医院里可好多了。最主要的是离家近,我没事儿就两头跑。”她说。在广州市番禺区番奥社区,王慧珍老人正在给有中风后遗症的老伴陈仟林测血压、血糖、心率,与其他家用医疗设备不同的是,王慧珍家里的这些设备与有线电视机顶盒连接,监测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递到社区医疗中心“为民星海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上,社区医生在第一时间即可掌握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一旦指标异常,马上反馈处置意见,社区医生可以处置的,马上上门处置;社区医生不能处置的,将信息传给上级医院。王慧珍介绍,这套智能化家庭护理设备帮了他们家大忙,每当老伴监测指标发生波动,社区医疗中心都能及时警示并给出处置意见,这对她3次中风的老伴来说是一个保障。越秀区地处广州中心城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5%,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孤寡、独居、伤残、高龄人员。该区六榕街道党委书记潘二华介绍,他们大胆探索医养结合服务,重点实施“引医进门”(进家门、进养老院门)“引医进家”(进健康之家、星光老年之家)等举措,逐步形成“首诊(康复)就在家门口”的医养结合模式。如越秀区第二人民医院每天派出专门的医护人员,定时到社区日托中心(老人饭堂)为老人做常见病诊疗、慢性病康复指导和保健教育等。目前,越秀区老年人就医基本做到“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社区,突出问题不出街道,重大问题及时上报”。社区家庭病床备受欢迎,一床难求。六榕街社区医疗中心古汉斌医生说,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已达到出院标准了,却不肯出院,原因在于社区缺乏必要的康复手段和医疗条件。六榕街社区医疗中心设立了100多张家庭病床,有6位医生专门负责家庭病床的巡诊。“尽管家庭病床并非新事物,但实践证明家庭病床非常便于管理,特别是在老城区中易于实行。”医养结合依托社区实现真正的医养结合,应该让家庭医生进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设“社区养老护理院”,允许民办养老机构自建医疗机构。北京市政协调研发现,对于政府来说,包括征地、建设成本、人工成本等在内,每张床位实际建设成本约55万元,高昂的成本决定了不可能让大量的老年人都入住养老机构,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从全国来看,90%以上的老人愿意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必须进社区,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认为,医养结合最好有医院作为依托,尤其是要关注慢性病。他总结了医养结合产业的几大问题:一是重硬件、缺软件。人员队伍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缺乏问题的裁定体系。二是一窝蜂搞高端投资,急功近利。从相关数据来看,目前高端养老床位既多且闲,空闲率高达40%。这需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打造涵盖高中低档的专业体系。赵宝华建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医院或者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应基于社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对效益不好的医院、社区医院进行改造,建立连锁护理型的养老医院;民政部门应该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进行分级鉴定,由此建立社会养老的分级补贴。必要时,政府可以购买成熟的公司项目,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他说,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的问题,所以应该先解决养,再解决医。随着老年人消费能力的提高,医疗产品和服务要瞄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产品,这样才能促进医养结合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跃进建议,在机构建设方面,鼓励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引导现有疗养院、养老院进行升级转型,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康复医院,而且要进入社区。要做好机构布局的顶层设计,同时建立起医养机构、康复医学机构独立的准入机制。他建议,实现真正的医养结合,应该让家庭医生进家,或开展“网络家庭医生”探索,请大医院专家解决疑难杂症咨询和会诊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设“社区养老护理院”,由民政和卫生部门共同管理,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门服务。利用家庭病床、签约全科医师等形式,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护理、康复、健康体检、咨询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在民办养老机构中,允许自建医疗机构,集医疗、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提高养老院老年慢性病防治能力和保健水平。同时,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就地、及时救治罹患急性、慢性疾病的老人,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双向转诊,既解决养老院和护理院专业化医疗救治问题,又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继续养老服务问题。专业护理人才缺乏离开专业医护的养老,很难受到老人欢迎。政府应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长期培养机制,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专业医疗、护理人才非常关键。离开专业医护的养老,很难受到老人欢迎。绿树成荫的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再过10分钟就到了午饭时间,年过七旬的房广兴老人来到“长者食堂”旁边的医疗服务点量血压,并向值班医生古汉斌咨询。该老年人医疗服务点是古汉斌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中心每天派出专职医生和护士到这里来为老人服务,实行免费问诊。一天下来,他们大约可以提供50人次的免费就诊服务。房广兴表示,他平时喜欢来这里量血压、咨询医生,无论去哪里瞧病,又是排队又是挂号,很不方便,像这样随时随地都有医生在身边提供免费咨询,比什么都强。在北京,玉渊潭社区八里庄老年养护院开起来了,可是院长赵卫华感到工作量太大。她说:“养护院的医疗护理服务主要靠社区医护人员利用空余时间来做,人数明显不够,希望有关部门能给社区医院更多的资金支持,适当扩大医院的编制,更好地兼顾养护院的工作。”我国已经有一支养老护理员队伍,但是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同时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据统计,全国养老护理员大约只有2万—3万人,而实际需求接近上千万人。这些养老护理员基本上都在养老机构,没有进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大量医护人员,但是让他们提供老人照护服务,仍然面临支持政策缺乏等问题。专家建议,政府应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长期培养机制,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有关部门应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凭资质上岗,建立一支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职业化队伍。引导并鼓励医学院校招收老年医学护理和老年照护专业的学历教育,及时大量补入社区和养老机构,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年龄和知识结构。在具有专业培训能力的大型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和实习基地。医养结合将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新趋势。据悉,民政部将协调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并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方便老年人异地养老;鼓励有条件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引导鼓励全科医生与居家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通过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方式,方便老年人在家接受康复护理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延伸阅读: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原文标题:家庭医生何时进家)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相关附件下载:
意见内容:
还可输入500字
(C)2012&&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注册地址:北京&&联系电话:
京公网安备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社区养老问题调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社区养老问题调查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股票/基金&
社区居民关注养老和医疗
察民情 访民意 听民声 解民惑  海南前奏  本报讯 进社区,访民意,听民声。19日上午9时,海南特区报两会前奏特别策划两会代表委员进社区第二站活动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文庄社区如期举行。省人大代表陈英和省政协委员王佳刚一坐下,10多名居民代表便依次向2位代表委员反映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中林阿姨在谈到超龄人员安置问题时,不禁声泪俱下。  本组稿件由 记者 赵秋云 缪影影 马珂 苏钟/文 单正党/图  有责任把老百姓声音带到两会  19日上午8时,文庄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吴观仕带着几名居委会干部拉横幅、摆桌椅,忙着布置两会代表委员进社区活动的现场。听说代表委员要进社区听民声,解民惑,他们主动放弃原本的休息日布置活动现场。  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道学村委会妇女主任陈英今年首次当选为省人大代表,接到海南特区报两会代表委员进社区的邀请,陈英很爽快地答应了。19日早上7时,陈英就从三江镇道学村出发,一路乘车、转车,9时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这活动很重要,我有责任把老百姓的声音带到两会上,别说这点路途,就算再累也值得了。”陈英说道。  省政协委员、省投资商会执行会长王佳由于对活动地点不是很熟悉,很早便开车出来,一路打听,提前到达活动现场。  养老等民生问题仍是关注焦点  上午9时,两会代表委员进社区活动正式开始。居民代表所反映的热点民生问题集中在工资增长速度慢于物价、退休金“双轨制”不公平、基层干部工资过低等方面。此外,医疗、交通等问题仍是居民们的关注焦点。  林阿姨已过退休年龄,她在会场上谈起超龄人员安置问题,说到激动处时一度哽咽。“我没想到能有机会与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面对面谈话,希望他们能把我们生活上碰到的一些问题反映上去。”林阿姨说道。  2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2位代表委员表示,对于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他们会深入了解,通过多种渠道反映,督促有关部门重视起来。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将以相关议案提案的方式,把普通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等民生问题和最真实的声音带上两会。  “两会代表委员进社区活动办得很好,很实在。下次你们报社能不能组织这样的活动走进农村,听听农民的声音。”省人大代表陈英临走前,还不忘给记者提出建议。
01/19 07:0001/18 09:2201/12 05:2901/11 01:1201/10 09:5401/06 04:2401/06 03:0712/31 01:38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区医疗机构投入养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