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半年以来都是下降的

据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都高于正常值男宝几率大?_如题:_宝宝树
1共2页 直接到页
据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都高于正常值男宝几率大?
如题:是这样吗?还是因为白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就偏高呢?
有没有宝妈验证下,血常规检查上可以看到。
男女都爱,希望宝宝健健康康足月出生。
我是偏高,确实是男孩
好像有听说过
我的也是高做过bc是男宝
还真是这样啊!
回复 &TriangeI&
16:42:50发表的
我是偏高,确实是男孩
我是听一个护士朋友说的。我看她从业时间不长,所以就当玩笑听听。
回复 &莹宝贝y&
16:44:59发表的
好像有听说过
我的也是高做过bc是男宝
真的是诶,我就这两项偏高确实是男宝
宝妈,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两样都偏高嘛?我这两样都比参考范围高,我自己感觉是女宝,没验证,哈哈
我是男宝也偏高
宝妈可以百度下,中性粒细胞是说明身体有炎症了,与男女没有多大关系
是的,百度确实那样说。不过也有帖子说。反正也就是娱乐娱乐!
回复 &木子&
17:03:05发表的
宝妈可以百度下,中性粒细胞是说明身体有炎症了,与男女没有多大关系
我血常规检查很多次,每次那两项都不一样,基本都是偏高。。
哈哈!到时候生出来验证!反正男女都是咱的心头肉!
回复 &草莓或者葫芦的麻麻&
16:58:00发表的
宝妈,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两样都偏高嘛?我这两样都比参考范围高,我自己感觉是女宝,没验证,哈哈
回复 &nannartina&
17:05:23发表的
是的,百度确实那样说。不过也有帖子说。反正也就是娱乐娱乐!
回复 &孕期用户14-12-03 17:03:02发表的
我是男宝也偏高
是吧!我也不确定呢!就看看比率。
回复 &哏888&
16:52:38发表的
真的是诶,我就这两项偏高确实是男宝
是啊中性细胞是跟胃有关系吧。。
有查男女吗?
回复 &孕期用户14-12-03 17:05:39发表的
我血常规检查很多次,每次那两项都不一样,基本都是偏高。。
没去查啊。。男女多好,也是好奇而已。。
回复 &nannartina&
17:06:48发表的
有查男女吗?
不知道是不是跟白细胞偏高有关,代表有点炎症吧!但是,医生又不提示咱咋回事呢,还说正常的。
回复 &孕期用户14-12-03 17:06:25发表的
是啊中性细胞是跟胃有关系吧。。
给自己惊喜好些!
回复 &孕期用户14-12-03 17:07:32发表的
没去查啊。。男女多好,也是好奇而已。。
据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都高于正常值男...相关的更多内容: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需要账号和密码的外链可能是钓鱼网站,为了您的账号和财产安全,请勿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医学之声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所以称为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p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但是不一定是感染,今天我们就其中的中性粒细胞(N)来谈谈其升高和降低的原因。
  1、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40――0.75(40%――75%);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0――6.30)&109/L
  (等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
  2、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使N暂时性升高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
  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3、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
  ① 急性感染或炎症
  中性粒细胞升高最多见原因,尤其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此外,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真菌等,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立克次体如斑诊伤寒,螺旋体如钩体病,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心梗、肺梗……
  ③急性溶血
  RBC大量破坏导致相对缺氧,以及RBC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④急性失血
  可能与大出血所致的缺氧和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血细胞释放有关。
  ⑤急性中毒
  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
  ⑥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时可出现持续性WBC增高,以N为主,可能的机制为:
  a. 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
  b. 某些肿瘤如肝Ca、肾Ca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
  c.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AML、CML
  4、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称粒细胞下降;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称粒缺
  ①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流感、麻诊、风诊、肝炎
  细菌:伤寒,严重的细菌感染如粟粒性TB
  年老:慢性消耗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伴感染→预后差
  ②血液系统疾病
  AA、粒缺 非白血性白血病 恶性贫血、PNH
  ③物理 化学因素 放射线、核素、毒物、药物
  ④单核-巨噬C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⑤其它 SLE 过敏性休克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yangxinyuan@
  稿费:100~1000
  小编微信:y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您的位置: →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血红蛋白跟红细胞压积升高这些是什么原因wu想正确解答疑问
病情分析:医学上有95%的可信区间,一般偏离参考值5%之内都算是正常,一般没有什么临床意义。如果超过的正常值5%,中性粒降低,淋巴升高,可能是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血红蛋白升高轻度升高一般没什么事情。指导意见:如果没什么临床症状,而且升高或者降低的程度都在正常值的5%区间内,则不需要在意。如果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感冒等,则需要积极对症治疗。
病情分析:患者女21岁。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一般见于病毒感染患者。血红蛋白跟红细胞压积升高意义不大。指导意见:你好,如果你最近感冒的话就可以有这样的化验结果,一些隐性感染也可以在不出现症状的情况下导致这样的化验结果。不用太在意。
我的白细胞比正常高是10.3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是78.61&&&淋巴细胞百分比低是14.82。中粒细胞绝对值高,是8.17&&请问这是什么引起的,应该怎么治,具体要注意些什么检查结果没治疗想想请医生给以个明确的具体方案
病情分析:您好,根据您描述的情况,常见于细菌感染引起。指导意见: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感冒引起,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的脏器存在炎症,多会表现出来临床症状,若是有什么症状,需要详细描述,然后根据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再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不同系统的感染,所针对的病原菌选择药物治疗不同,故尽量不可自行乱服抗生素。
病情分析:你好,一般中性粒百分比升高是存在感染的表现,多是体内还存在感染灶引起的,你这是出现发热也多是细菌感染或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指导意见:这种情况还可以口服抗生素,同时仔细的检查口腔咽部是否存在感染灶,注意小便有无不适,多饮水,一周后复查
最后一次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39,偏低,失眠是由此引起的吗?还用打升白针吗?
化疗饮食方面注意的:少吃油腻生冷的东西,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吃过咸过甜,可食鱼虾老鳖,海参等。治疗方面:在化疗间歇期服用祁奥牌红豆杉中草药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同时巩固化疗效果,化疗后服用防止复发转移
指导意见:主要考虑为抵抗力降低导致的,目前是需要采取药物来改善的,患者平时要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多吃有营养的食物来增强抵抗力。医生询问:
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什么原因?
病情分析:粒细胞分类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细胞,粒细胞比率是100%,其中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细胞各占多少.意见建议:一般中性粒细胞减少时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如果只是低一点点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病情分析:患者粒细胞百分比偏低,询问其原因.意见建议: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见于很多种疾病:如伤寒,副伤寒感染时,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等;还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各种射线,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以及各种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及功能亢进可使粒细胞破坏增多;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有什么危害,,,,,,,,,,,,,没有想会不会有什么危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同时,伴有白细胞的数量或粒细胞数量减少,则多见于各种感染,如病毒感染(肝炎、流感、风疹),细菌感染(伤寒、波状热),化学及物理因素(如药物、毒物中毒或过敏、苯、放射性物质)等引起;还有粒细胞缺乏症等。?
病情分析:中性粒细胞偏低常见于一下情况,感染,血液系统的疾病如再障,缺铁性贫血等,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X线,苯,铅汞,还有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和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指导意见:但是不能凭检查结果来确诊疾病,应该结合全身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综合的做出判断
粒细胞计数减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中性粒细胞减少表现是白细胞总数减少,但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2)血液系统疾病: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都分急性白血病,严重缺铁性贫血.(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化学物质及药物均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氯霉素),磺胺药,部分降糖药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
你好,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UL(微升),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适当应用生白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锂,茜草双酯,多抗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相关文章推荐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相关热门回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_百度百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周围血中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随年龄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L,早产儿为6×10/L,生后1~2月低限为2.5×10/L,至1周岁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数值直至成人期皆作为正常的低限。成人及儿童的绝对值低于1.5×10/L,生后2周至1周岁婴儿的绝对值低于1×10/L时,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不一,可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也可根据粒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原因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而分成五大类:
(一)粒细胞生成减少或成熟停滞
1.药物直接作用在骨髓
常见的有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等。抗生素中以氯霉素导致的粒细胞减少最多见。
2.放射性物质的作用
对脊椎、骨盆和胸骨等部位进行放射治疗,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而致粒细胞减少。
3.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
又名婴儿致死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网状组织发育不全伴有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症
本病极罕见。病儿初生后即发病,胸腺、全身淋巴结、扁桃体、肠集合淋巴结皆不发育或发育不良,周围血中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细胞免疫低下,血浆γ球蛋白减低。此症系由于造血干细胞发育中的缺陷所致。粒细胞增生低下,骨髓中缺乏原始粒细胞,单核细胞也缺如,红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正常。常在婴儿期死于严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
5.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有免疫球蛋白异常血症
约半数患儿有家族史,为性联遗传。预后不良,多于生后数年内死亡。
6.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多见于非洲及犹太家族。预后良好。
7.家族性严重性粒细胞减少症
本症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
8.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
本分患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婴儿或儿童期发病。发作呈周期性,间隔为15~35天,大多为19~21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逐渐减轻,有的可于5~10年后恢复正常。约35%~50%的患儿做脾切除后有所改善。
(二)粒细胞无效增生
粒细胞无效增生为骨髓内粒细胞增生活跃,但未至成熟期即大量破坏,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多同时有粒细胞寿命缩短。
(三)粒细胞破坏增加
1.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1)新生儿同族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出生后即出现中度或重度粒细胞减少,
持续数周。其发生机制为母亲与胎儿粒细胞型不合,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程中,具有特异抗原的粒细胞进入母亲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胎儿粒细胞的IgG抗体,此抗体进入胎儿血循环,使胎儿中性粒细胞凝集和破坏。
(2)药物免疫反应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作为一种半抗原,在特异体质患儿体内引起的第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反应。氨基比林是这种反应的代表,类似药物还有保泰松、磺胺类、汞制剂和氯普吗嗪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多次输血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皆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4)免疫缺陷病伴粒细胞减少症
2.粒细胞寿命缩短
(1)儿童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非家族性、预后较好的粒细胞减少症,发病年龄多在生后6~20个月,男性多于女性。
(2)感染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多种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可发生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例如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起病的24~48小时内出现粒细胞减少,大约持续3~5天。其他感染如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水痘和斑疹伤寒等,也常伴粒细胞减少。一些细菌或原虫感染如布鲁氏菌病、伤寒、疟疾和黑热病等都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3)继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症主要见于肝硬变并发充血性脾肿大、淋巴瘤、黑热病、疟疾和高雪氏病等,多有全血细胞减少。
(4)粒细胞被吞噬见于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网)、恶性淋巴瘤等。
(四)多种因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
某些药物如消炎痛可使骨髓抑制,又可使粒细胞破坏增加。恶性淋巴瘤晚期骨髓转移引起粒细胞生成减少,又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使粒细胞破坏过多。
(五)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假性粒细胞减少症为粒细胞分布异常所致,患者周围血中粒细胞波动范围较大,变化很快,无原发病亦无反复感染者可统称为良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内。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过程良好。当血流速度减慢时,粒细胞易于附着在小血管壁上,致边缘池中的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
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4000/mm3)称为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1.8~2.0)×109/L(/mm3)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109/L(500~1000/mm3)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起病可急可缓。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时间和减少的速率直接相关。
1.粒细胞中度减少
病程常短暂呈自限性,起病缓者常呈慢性经过,呈间歇发作,由于机体有代偿功能,有些患者可不发生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头昏、乏力、低热、咽喉炎、纳差、体力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
2.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
多低至1.0×109/L以下,甚至完全缺如时与一般的白细胞减少表现完全不同。患者可突然畏寒、高热、出汗、周身不适。几乎都在2~3天内发生严重感染。其血象特点是中性粒细胞多在1.0×109/L以上,并有单核细胞代偿性增加,但发生感染时单核细胞无论在趋化性或吞噬杀菌作用都比粒细胞缓慢,故对严重的化脓感染很难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多并发肺部、泌尿道、皮肤、口腔黏膜和皮肤等部位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最常见。黏膜可有坏死性溃疡。
3.由于介导炎症反应的粒细胞缺乏
感染时的体征和症状通常不明显;如严重的肺炎在胸片上仅见轻微浸润,亦无脓痰;严重的皮肤感染不致形成疖肿;肾盂肾炎不见脓尿等。感染容易迅速播散,进展为脓毒血症。病死率甚高。急性发病者常可找到病因,如氨基比林类药物或放射性损伤等。停用药物经抢救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外周血白细胞数回升,表示病情好转。如不及时控制感染,可致死亡。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检查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大致正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下降(小数类型白细胞总数正常),ANC(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质百分数)低于正常水平。白细胞分类可有单核细胞、嗜酸细胞、淋巴细胞轻度增多。
一般红细胞系、巨核系无明显改变。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发现粒系集落数目减少、集落/丛比值&1,提示粒系增生不良,在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患者血清和不加患者血清,两组对比观察集落数目及分化程度,有助了解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抑制粒系增殖分化及成熟的因素。本病为假性粒细胞减少,可见骨髓粒系增生及细胞构成基本正常。
3.粒细胞储备的检查
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0.1ml,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10,15,30分钟分别做计数及分类,若注射后粒细胞升至正常,说明粒细胞减少是由于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粒细胞增多;或由于脾脏增大,用药后脾脏收缩而致粒细胞上升。
4.检查破坏粒细胞的因素
如怀疑为结缔组织病或由于免疫所致,则应测抗核抗体,寻找狼疮细胞,做白细胞凝集试验、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血溶菌霉及溶菌酶指数等。但需注意有假阳性出现。
5.运动试验
如果运动前检查粒细胞减少,运动后增至正常,说明附着在血管壁上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为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6.X线胸片检查、B超检查
合并感染时,根据临床表现选择X线胸片检查、B超检查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
应根据病史和家族史,特别是感染服药情况,明确有无家族性或先天性因素。儿童时期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婴儿时期低于1.0×109/L时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做运动试验、肾上腺素试验和检查破坏粒细胞的因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
治疗原则是针对其病因治疗原发病,防止继发感染,适当输新鲜血。
1.去除病因
治疗原发病。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反复发生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2.防止继发感染
不发热的患者,切忌滥用抗生素,因不恰当的治疗可造成耐药现象和菌群紊乱。当发生高热及推测有感染可能时,应立即入院治疗。一旦发生感染应尽快应用广谱杀菌性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若粒细胞数低于0.5×10/L以下,应严格地隔离,病室内定期紫外线照射,注意患儿口腔清洁。粒细胞数低于0.2×10/L以下,要防止肠道感染,一切食物及用具都应消毒。对有发热的患者,要积极寻找感染病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尽可能选用杀菌类抗生素。
粒细胞急剧下降者,可输新鲜血或输分离的白细胞,以协助机体控制感染,但效果不肯定。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变态反应科
百度百科与权威机构合作...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