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度依懒性抗菌药 胆囊内浓度有哪些?

评价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有哪些?急用 ,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主要评价参数是AUC ._24 / MIC ( AUIC )和Cma 灯MIC (峰浓度和MIC 的比值).药物峰浓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峰浓度和MIC 的比值越大,药物的抗菌作用越强.因此,持续后效应、24 小时AUC / MIC 、峰浓度/MIC 是与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故在使用浓度依赖性抗感染药物时,药物浓度越高,杀菌率及杀菌范围也越大.由于其持续性后效应及浓度依赖性的特性,在临床上应用该药物时应高剂量每日1 次给药.如氨基糖昔类、喳诺酮类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优化--《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24期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优化
【摘要】:根据药效学特点,抗菌药可分为两大类:第1类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其杀菌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氨基糖苷类应用时宜将一日用药总量一次给药,如此应用不但抗菌效果好还可能降低耳、肾毒性;第2类为非浓度依赖性或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其杀菌作用与血药峰浓度的关系并不密切,而与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相关。应用时宜持续或一日多次给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96【正文快照】:
抗菌药发挥杀菌作用需要一定浓度药物作用于靶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在药代动力学参数中代表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是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对AUC值的要求应结合细菌敏感性判定,即AUC/M IC比值(AUIC),对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由于不易很快与细菌受体结合达到饱和,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圣红;;[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年07期
段新华;蔡勤仁;丁焕中;沈祥广;;[J];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11期
陈幼亭;曹纪兴;;[J];抗感染药学;2012年02期
吴颖其;姜玲;魏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易丹;唐贤斌;陆向红;罗佳;黄丽;;[J];中国药物警戒;2012年01期
张少华;姜鹏;鲁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7期
马书田;;[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年07期
马书田;;[J];中国药房;2012年38期
朱明辉;陈军;;[J];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06期
张高峰;何志强;;[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煜东;;[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颖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永红;[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3年03期
谭守印,刘莹;[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徐彬,张秀云;[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李金恒,许劲秋;[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丽,胡艳华,刘东华;[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田晖;[J];航空航天医药;1999年02期
钟利;;[J];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14期
赵喜荣;郝晓菁;陈旭;;[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10期
马慧萍;;[J];齐鲁药事;2010年07期
陶仲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02期
陈建华;周辉;余滋中;钟文俊;;[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张建玮;;[J];现代医院;2009年06期
韩启明;范小阳;吴建华;;[J];新疆医学;2006年04期
陈煜;;[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煜东;;[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琳琳;[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松;[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张瑞芳;[D];山西大学;2008年
易灿;[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雅斌,刘艳辉,张祚新,祖岫杰,唐虹,刘铁钢;[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谢家仪,董光军,刘振英;[J];电子显微学报;2005年04期
乔静,李咏杰,潘冠民;[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杨亚军;李剑勇;李冰;;[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穆英;刘东;陶曙光;;[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05期
曾振灵,冯淇辉;[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S1期
侯卫东;张雯雯;陈宇;;[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0年02期
王书杰;张新春;王丽萍;史宇翔;;[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年03期
陈幼亭;曹纪兴;;[J];抗感染药学;2012年02期
李光辉;;[J];临床内科杂志;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远飞;[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范国英;[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汤宏芝;谢嗣红;刘伟;汪大祝;;[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年01期
鲁晓雄;贾慧勤;王林;赵宁;丁焕中;;[J];中国畜牧兽医;2012年07期
韩小英;陈丽英;陈顺玲;;[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年10期
江文杰;;[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16期
陈志东;;[J];上海医药;2013年03期
张华锋;彭欢;罗婷;彭桂清;李丽;许静;;[J];中国药事;2011年08期
李玉堂;甘惠贞;林冠;林淑瑜;王佳坤;郭绥峰;杨昌云;;[J];医药导报;2012年08期
李映辉;胡二文;杜憬生;徐婷;;[J];今日药学;2012年09期
张高峰;何志强;;[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3年01期
刘学理;;[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雷雳,汪吉宝,肖红俊;[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2年02期
肖永红;[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李显志;王浴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0年06期
王翔;[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6年04期
魏运军,张学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年12期
黄祥,杨永革,杨学军,田惠英,梅巍;[J];中国药学杂志;1995年04期
仇怡堂,戴德哉;[J];中国药学杂志;1995年07期
孙昕,王睿;[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年01期
李为民,韩东一,袁慧军,王幼勤,曹菊阳,杨伟炎,姜泗长;[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怀梧;梁文权;;[J];浙江医学;1982年06期
陈春雁;;[J];农垦医学;1986年01期
戴诗文;[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8年02期
陈小萍;[J];现代实用医学;1997年04期
燕兴梅,高桂英,杨毓章,张国顺,崔永武,武利栓;[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金红;;[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9年01期
吴永方;;[J];中国肿瘤临床;1981年03期
何绍雄;;[J];天津药学;1989年01期
孙庆懿,李华良,陈子英,张宇鸣,黄仲义,赵明华;[J];临床儿科杂志;1990年01期
张萌;[J];河北医学;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苌清;陈昭丽;王广基;王霆;;[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王睿;;[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童明庆;;[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史思仁;徐丽芳;胡燕;陈永花;;[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李昕;徐兵;李焕德;张莉;张明香;刘丽华;何鑫;;[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郝智慧;张桂贤;侯加法;张瑞丽;刘元元;;[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董永成;梁俊;涂自良;陈永顺;;[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李冰;张继瑜;李剑勇;杨亚军;;[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许琼;毛冰;张华年;宋新文;;[A];第二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暨首届全国儿科中青年药师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王睿;;[A];第十届全国化疗药理暨抗感染药理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开翔;[N];医药经济报;2001年
任晓玲;[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王竹生;[N];健康报;2002年
高陵;[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巩达圣;[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黄薇;[N];健康报;2006年
李雪墨;[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王晓明;[N];健康报;2006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冯淬灵;[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李芸 译;[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俊芳;[D];复旦大学;2008年
王蔼为;[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年
余俊先;[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高晓凤;[D];四川大学;2007年
姜浩;[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张菁;[D];复旦大学;2005年
谭兰;[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刘宏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吴鹏;[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许光辉;[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龙强;[D];宁波大学;2010年
李梦瑶;[D];北京大学;2012年
陈健平;[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张义永;[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叶瑞萍;[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孙鹤;[D];云南大学;2013年
张歆刚;[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徐东廷;[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周娟;[D];湖南大学;2007年
赵华伟;[D];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读者来信]   进修时上级医师讲过,半衰期为0.5~1小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理论上应至少每4~6小时用药1"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抗菌药物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2013年3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读者来信] 中国论文网 /6/view-4875687.htm  进修时上级医师讲过,半衰期为0.5~1小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理论上应至少每4~6小时用药1次。半衰期为1-2小时的β-内酰胺类应至少每6-8小时用药1次。而在临床中,基层医师为应用方便,常2次/日甚至1次/日用药,这会不会影响到药物疗效?希望通过贵刊这个平台邀请相关老师以举例的形式就药物半衰期与药物使用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抗菌药物用药频次与疗效的关系进行讲解,以引起基层医师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另外,说明书说每6~8小时给药1次,是早、中、晚用药吗?   [专家指导]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概念略有不同   抗生素系指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其半合成产品,在低浓度下具有确切抗菌作用,并且可供全身性应用的药品。其后发现来自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还有部分具有抗肿瘤、调节代谢等诸多活性,因此广义抗生素包括抗细菌和抗肿瘤的抗生素。   抗菌药物则包括抗菌抗生素,以及人们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和抗生素具有类似抗菌作用的药品,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硝基咪唑类、乙胺嘧啶类、嗯唑烷酮类等。另外,关于抗微生物药的概念,则包括了用于治疗各种微生物(包括原虫)感染的药品,抗菌药物包含于其中。在一些较为严谨场合,基层医师可以抗菌药物概念提及,以避免出现表述上的错误。当然,“读者来信”中提到的β-内酰胺类属于抗生素,是对的。   药物半衰期与用药频次大致成反比关系   t1/2长则用药频次少,但也不是t1/2短的药物用药频次就一定多。如奥美拉唑t1/2约为40分钟,但其作用机制在于对质子泵活性泵的抑制,而静止泵转化为活性泵需要一定时间,一般1次/日给药就够了。   抗菌药物用药频次与疗效关系密切   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理论认为,各类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抗菌模式大致可分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抗菌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当最大血药浓度(cmax)大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8~10倍时,抗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抗菌后效应(PAE),血药浓度低于MIC时对致病菌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此类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如氨基糖苷类1次/日使用与传统方案相比,疗效不变或有所加强,而耳、肾毒性显著减少。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亦与抗菌活性相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MIC的4-5倍时,抗菌活性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抗菌活性无明显改变。但抗菌活性与抗菌药物超MIC时间(T>MIC)的长短密切相关,如果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仅有一定的PAE或没有PAE。低于MIC的药物浓度一般无显著的抑菌作用。   临床上一般认为,β-内酰胺类作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MIC达到2次给药间期的40%~50%时,预期可>85%的临床疗效,T>MIC达到2次给药间期的60%-70%时,则可达最佳细菌学疗效。此类药物又可分为t1/2较短与较长者。t1/2较短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林可酰胺类等,举例说明。   ●t1/2>2小时的β-内酰胺类(头孢替坦、头孢尼西),给药1-2次,可使T>MIC达12~24小时。   ●t1/2介于1-2小时的β-内酰胺类(头孢唑啉、头孢他啶、氨曲南),每日给药2-3次,即可使大部分给药间隔时间中的药物浓度高于MIC。   ●其他头孢菌素和大多数青霉素t1/2为30-60分钟,推荐用法为4~6小时给药1次,需每日给药>3次。   ●头孢噻肟的效价甚高,只需每隔12小时给药就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专家提示   对于短半衰期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1次/日给药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仅难以取得好的临床疗效,还容易诱导细菌耐药性。部分基层医务人员经验性观察应用抗菌药物后有较好临床效果时,其实应当排除感染较轻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因素。   抗菌药物一日多次给药的时间间隔问题   PK/PD理论也同时回答了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1天按24小时均分给药效果要远远好于按饮食习惯的三餐给药。部分基层医院,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2次/日给药变成短时间内的顺序输液,其时间间隔甚至短至2-3小时,是不对的。   对于一般药物,《新编药物学》指出,大多数药物是3次/日,1日按24小时计,尽可能每8小时服药1次,这样血药浓度比较平稳,不会忽高忽低。当然,有些药物是例外,如多潘立酮用于消化不良,其用药目的决定了应当在三餐前服用以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列举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的抗微生物药物有哪些类_百度知道
列举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的抗微生物药物有哪些类
我有更好的答案
百度知道提示您: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时间依赖型:青霉素类、头孢类、林可胺类、浓度依赖型: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抗微生物药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学术百科-知网空间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相关的文献前10条
任何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时均需要适宜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不存在单纯依赖一种因素就可以在体内发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至少大于MIC时,延长
任何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时均需要适宜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不存在单纯依赖一种因素就可以在体内发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至少大于MIC时,延长
笔者简要介绍了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定义,以及相关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得出小剂量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方法,而较大剂量且较少的
正抗菌药物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及抗菌药物的后效应在近年来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抗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学的深入研究使用,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抗菌药
反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为tMIC,反映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为cmax/MIC或AUC/MIC。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都与抗菌药物后效应(PA
根据药效学特点,抗菌药可分为两大类:第1类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其杀菌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氨基糖苷类应用时宜将一日用药总量一次给
目的对比研究6种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泰宁(TIN)、卡贝宁(CBN)、哌拉西林(PIP)、美洛西林(MZL)、头孢哌酮(CPZ)和头孢地嗪(CDZM)对2种G-杆菌大肠埃希氏菌
正抗菌药物后效应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抗菌药物后效应已成为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学的重要参数。随着抗菌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万古霉素(胺基糖苷类抗生素)2种抗菌药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
目的评价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棋盘法测定联合抗菌作用并以杀菌曲线测定夫西地酸杀菌特征。结果对临床分离的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相关词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font color="#0-819-9993
<font color="#0-
<font color="#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菌药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