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干部教育在线学习融通古中医,甘草露是什么?

[转载]第一课第一味、甘草
药象品悟第一课第一味
第一味我们尝的是甘草,给大家上点熬好的甘草,大家先尝一下,我们一边尝一边看,一边给大家讲,好吧。如果饿的呢,可以吃一些小点心。因为我们还有一个打底儿汤,大枣和大麦茶熬了一壶,垫底的,药呢,毕竟还是有偏性,如果你喝了不舒服,可以喝点打底儿汤,要一点,养养胃气,就好比我们喝酒之前,先吃两口饭,打个底儿,是这个意思。
当然甘草这个很平和,问题不大,大家不用喝多,就喝一点,慢慢品。大家一边尝,一边看,我一边讲。
这个甘草呢,它是豆科植物,和你吃的黄豆呢都属于一个科的。我们知道大豆是补肾的,所以甘草是偏补的一个药,它有一股补益之气。
那么看甘草,这是甘草的植株,长得不是很高,一般不会超过一米。它的叶子是奇数羽状复叶,一般是五到九片,叶数不是很多,卵圆形的叶子,这都是七叶的甘草。
来看一下它长得样子,奇数,长的叶子都是有规律性的,羽状复叶这种树叶,如果是偶数,一般来讲,它偏藏,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的复叶一般药性偏阳一些,偏动一些。
所以神农本草经讲,甘草,主五脏六腑,脏腑都入,这个就是五个叶,这个从上面垂直拍的,这个长得比较小一些。
这个是商品甘草,甘草用的是它的根,它的根比较直。这是甘草的饮片,这是斜切片,它外皮是红的,里边这个芯黄白色的。
这是横切片,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一个很漂亮的菊花心,整个切片,是很规则的一个圆形。圆是气比较缓和的一个象。淡黄色,是土气的一个像,所以甘草是入土气很好的一味药。
问:是不是黄色就是土气?
答:大部分可以这么认为,但是也有例外。因为从颜色来讲,黄色在可见光谱中是在比较中间的一个位置上。药物的药气、药味儿、性味儿呀,我们怎么去评判,都是以人为标准,人本身就是属土的,内经上,人是倮虫,是土气的一个动物。
甘草的产地是哪儿呢,以前就是宁夏,黄河拐弯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水土肥沃呀,纬度上大概属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从气候的角度来讲,一年四季分明,土气比较充沛,也是属于一个居中的位置,从咱们国家版图来讲,也是属于东西版图的中间的一个位置上,北半球纬度差不多一个中间的位子上,那个地方的甘草长的最好,它的土气最浓,最缓和,土气最足,长得甘草呢是比较直的。他这个土壤呢,接近砂质的土壤。
甘草根是很长的,非常直,你要是把它挖一挖,能直接拽出来,长的有一米多长。我们刚才看的商品甘草是一大捆一大捆的,我们见到的饮片都切成薄片了。
大家尝尝甘草是什么味道,甜甜的,带着一股香味,缓缓的,没有说一喝直接就下去了,是慢慢的往下下的,不快的,到胃里是一个很舒服的感觉的。而且甘草这个甜味很特殊,回甘很久的,甘草尝了以后嘴里能甜很久,半天嘴里还是甜的,所以西医讲有这个甘草素甜蜜素之类的。
甘草气香,味甘,色黄,形圆,所有外在的象,都是中土之象,都属于土气的特征。因为甘草的这个特征,它能够守固中土,守土气、脾胃之气,土气在人身上,就是脾胃之气。
甘草在临床上主要干什么呢?主要用于就是补益脾胃,补益一身的土气,守固土气。甘草偏守,当然所有的植物类,中药都有流通之性,流通的力量有大有小,甘草流通的力量相对小一些,以守为主。
所以我们用甘草的时候呢,主要是用于虚证,两种情况,一个是中土虚,虚得很厉害的时候用甘草。再一个是缓和药性,所以说甘草能调和百药,很多药的偏性比较大,就用甘草来调和一下,就像当家的一样,坐镇中州,守在这个地方就乱不了套。
大量的甘草,守固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一些脾胃虚气血虚弱的人,有时候用一般的药是守不住的,那就要用甘草。我有一次是给肾病的一个小孩,虚得很厉害,稍微一动就出虚汗,一发高烧就退不下来,就给他用了大量的甘草,可能是30克到50克吧,非常多。
甘草的守固作用,跟人参补气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人参补的这个气,是比较滋润的,入阴分的,它补五脏内部的气,甘草是阴阳并补,把你全身的气,里里外外全都守住了。所以有时候甘草救急的效果比人参来的还要全还要好,有时候人参都不能代替甘草的补虚的效果。
我们对药物的把握呢,主要从气上去体会,人身的这股气,正常来讲是不疾也不迟,很缓和,慢悠悠的,很流畅没有阻碍的,慢慢的去流通,去运转。但是这股气又不会散掉,人身这股气,是一团气,它不散的,如果散了,那就是虚了。这股气之所以不散,是因为有一股力量在守着它,那么这股守固的力量是来自哪里,来自中焦来自脾胃。那么甘草呢,相当于是直入中土,守中焦脾胃,也守一身土气的。
像有些糖尿病的患者,或者一些外伤的,肌肉溃烂的,有时候需要生肌长肉的时候,很多药用上效果不好。如果用甘草打粉外敷,用香油和一下,或者蛋清之类的,和一下,做成甘草泥,敷上之后呢,你再用上生肌长肉的一些药它就能够慢慢长起来。那么为什么呢,甘草这股气,是一股非常醇和的土气,人体本身,所有的肉都是坤土嘛,脾主肉,都是土气,它是很接近的,所以一个药的药气,跟人体越接近,就越容易补益中土,直入中土。
甘草呢,你去体会它的气,缓和,不快,非常柔和,这种柔和跟它的气味,它的香气,甜味,完全是一致的。因为它有这个状态,四气五味,它有这个甜味,有这个香气,它有这么一股气,它才有缓和的品质,你去体会它这个气,这股缓和的品质,缓缓地去走,它在流通的过程当中,就有那么一股守固的力量在里面。它跟你吃一块糖的感觉都不一样的,虽然都是甜味,植物这个气有股守的力量,缓和的力量。
再一个就是,如果你本身脾胃有点臃滞的话,就会感觉这股力量会引起中土的壅滞,你会觉得脾胃好像是搁在着这了,咱们喝的比较少,感受可能不是很明显,如果这个甘草比较多,你会感觉这个动作就有点迟缓,就好比它会牵扯着你这个气的通行。给小孩喂奶的年轻妈妈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万一误服了甘草,奶水马上没了,为什么呢,因为正常情况下喂奶的妈妈,她的气是往外散的,是通透的,是偏散的一个状态,所以为什么当妈妈的身体都比较虚,精气都耗散出来给孩子吃了。有的大夫不知道啊,感冒或者什么时候吃点药用了甘草,5克以上的甘草就可以把奶给它收回去,就是甘草的这股守固的力量是很强的,一下子就把它给抓住了,一个是缓和,再一个是守固,这两个特性大家去体会。
这个守固的力量,不是像黄连啊、白术啊,像其他的药那么急,它守固的力量也比较缓和,但它这股力量很持久的,它这个力量很明显的。它这个力道并不小,只是动的比较缓,只是缓缓的,它慢的这个力量本身就是绷着一股劲,就是在守,就是这个意思。
呀不是往外散,它缓缓的守在中间,所以甘草这个药我们用的时候有很多用处。干什么呢,你看,甘草能缓急,你可以把甘草当一个很有气势,能够坐镇,能够把那个场面镇住,守住的一个人。因为就像一个人一样,有什么急事一样,那么煮一锅粥的时候,他一来坐镇,就把这个局面给镇住了,所以甘草能干什么,甘草能治牙疼,牙疼很厉害的时候,拿一片甘草含着就不疼了,这是为什么啊,牙疼就是风啊,虚风内动,甘草就可以守住它,缓急。附子中毒的时候用甘草解毒,我们说甘草解百毒。另外呢,所有的补益中土的药只要用上甘草,只要中焦没有明显的臃滞,用上甘草,效果会好很多。
当然禁忌症是什么呢,因为它偏守。所以呢如果你这个病人,因为现在实证多,虚证少,如果是脾胃,尤其是脾胃郁结比较重的时候,就不要用大量的甘草。用上甘草,本来你这个中焦有郁结的时候,有痰浊,有湿气的时候,有气郁的时候,你是要把这个病气推出去,要流通开,要散出去,一旦误用甘草就把它留住了,留邪了。所以实证郁结的时候不宜用甘草,虚证的时候用甘草非常好,效果很好,尤其是土气虚,中土薄弱,这个人看着比较瘦弱,这个时候用甘草是非常好的。另外一个就是解毒,所谓的解毒就是缓和药性啊,解百毒啊,都可以,这是甘草。
这个药相对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少说几句,大家喝完这个甘草水之后呢,如果想喝点打底儿汤,可以给大家再分一点。
问:您刚才说药气,补脾胃,是不是甘草的药气就直接进入脾胃里去了?
答:药气呢,我们主要通过肠胃来尝,不要以为只有你的肠胃才能品到药气,药气是无形的。你如果足够敏锐的话,这个甘草水端到你面前,不用闻不用喝那股气就已经来了,就能感觉得到。因为人的身体是很通透的,你这个身体和天地之间始终是相应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我们平时不去感觉,所以我们只用嘴巴去尝一尝。你看你一闻这个香味就特别好,这甘草还是很不错的,甜甜的,缓缓的,淡淡的。这个味儿还是非常好的,很好喝啊。你看你往下咽的时候,你感觉这个水,润润的,就跟能生津一样,缓缓的,里边就生津了,是吧。很甘甜,很甘润,很柔和。但是你喝完之后,这个甜味一直留在这儿,它不下去,一直留在这儿,缓缓的。所以有时候药里加上甘草,小孩就特别喜欢喝,所以给小孩用药的时候可以用一点甘草。
问:甘草是入胃的还是入脾的?
答:我们尝的所有的药,基本上以植物药为主,植物它都是有生气的,有生气这个药气就是流通的。所以这个药呢,人体是一气周流,这个气是上通下达,无处不到。甘草这个药,包括任何药,到了你的身体之后,你喝下去之后,这股气是无处不到的。所有的脏腑都去了,所有的经络它都会到达。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有归经的说法,说哪味药入脾胃,入中土,还会有这个说法呢。那么就是说,这个药,你喝了之后,它这个药气,在你身体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不是说哪儿都去。甘草这个药呢,因为它偏守,它不是偏散的,所以它偏于在中焦脾胃这一块儿。那么脾主升胃主降,偏入脾还是偏入胃呢,是不是问这个意思呀?甘草本身呢,如果一定从脾胃这两块分一下,它可能更偏入脾,微微偏升达一点。甘草这个气,微微偏阳。
问:有人说,由于甘草性缓,缓则入于胃,而不入于脾?
答:从阴阳的属性来讲,凡是入胃的,都是偏阴偏降的,凡是入脾的,都是偏阳偏升的。甘草这股气呢,总体上是偏燥的,因为我们尝的这个药甘草量比较小,假如给你一大杯甘草水,喝的比较多,你会觉得会上火的。它是微微偏燥偏温的,这个品性,对中土阳气的守固和和扶住就更明显一些。
如果脾胃偏湿,我们说脾主湿,湿气比较多的时候,一伸舌头比较润,水比较多。这个时候你用甘草,让他喝甘草水的话,他会比较舒服。反过来如果说胃气不降,如果吃多了,食积了,你让他喝甘草水,他会胀的更厉害。甘草本身呢,偏守,偏守的过程当中,是偏温偏燥的一个药。所以这个药呢,我的理解,它更偏于脾阳。在守中焦的过程中,它这个香燥之气,守固的过程当中,它微微的透出一股生发之气来,微微偏升而不是偏降。偏降的话它就偏泄了。我们没有说用甘草去降胃气,去泄大肠,去通便,基本上不会这么去用,都是用它来守,那么守的过程中,它就有一股升达之力。
当然古人的一些说法呢,可能跟我们表达方式有点不太一样,不见得人家说的就不对。古人说的那个意思和我们说的意思可能是不一样的,用的词语可能是同一个词语。所以我们讲呢,包括我个人对药物的理解,也可能跟很多老师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也不是说我讲的都一定是对的,这个东西就是每个人去体会,去体会这股气。
而且我觉得呢,对药物这股气去体会,去体会药物这个气,没有一个药绝对说是它入哪个脏哪个腑。我记得有一个医家,上海的,说麻黄你怎么能说麻黄入肺经入哪条经,麻黄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其实任何一个药,都是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因为一气在周流,药气跟着肯定是在流转的,只不过药气的本性呀,药气和缓、滑利、刚柔呀不同,它这个药气随着人体的一气周流,在人体的各个部位的分布是不一样的。像甘草它比较和缓,甘甜,偏于守,那么它更多的是入于土气缓和的中土部分。实际上,你说它入胃也不错,因为如果胃气虚的话,胃气很虚的时候,它没有力量降的时候,你用上甘草,中土的力量强了,它这个蠕动的力量强了,通下的力量也会加强,所以说,只要是虚证,你说它入胃,说它入脾都是对的。如果是实证的话,它可能更偏于入脾一些。
所以对药的这个体会,我个人觉得,是没必要过细的分脏腑,我主要是药味的一个大概的层面,比如说,甘草它可能就是在腑的层面更多,有些药是在脏的层面,有些药是在经络的层次,有些药是在肌表的层面,大概分几个层面。这样的话,你对药呢,对药气的理解呢虽然不算很精确,至少更容易把握一些。如果分的太细,像归经一样,哪个药入哪个经,我觉得有点太教条了。先不要把思维拴住,说这个药一定是走哪的,不一定。你先知道大概是走一个什么层面就可以了。甘草这个层面是五脏六腑都入,我觉得偏入六腑,或者说偏浅中间的一个层面。脏腑经络它都能顾及得到,偏于守中土守脾胃之气,你知道这些就可以了。
问:刚才讲到甘草偏于守,偏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偏守的药都偏阳呢?
答:偏守的药,偏藏的药,更多是阴柔酸收的药,那么甘草这个守呢,它其实还不算藏,只是它的气走得比较缓慢而已,相对于通散的药相比,它显得是有一个守的作用。它只是走的比较慢,它这个气运行的速度,跟我们人体一气正常周流的速度应该是比较接近的。比如我们正常人喝了这个药,出汗的话就比较发散了,感觉发凉它就偏收了。你喝甘草没什么感觉,觉得很舒服,说明它这个气的能量,走行的速度,跟你这个正气相比是比较接近,一致的。之所以说它偏守,是讲入中土,是它能补益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就是走中焦,脾胃之气有一个核心,是从这个层面来讲,不是真正往里收的一个药。因为往里收的都算阴药,这个还是偏阳一点,这股气就是镇在这个地方,你可以这样理解。它是通过缓和的通行的力度来达到守固的效果,是这个意思。
问:生甘草、炙甘草的区别?
答:所有的药,生品的药,它的生气更接近它的本性,流通生发之气更好一些。所有炙过的药,流通的力量就会削弱,受到一些制约,炙甘草是蜂蜜炒过的甘草,更润一些,就没有生甘草那么燥了,更缓和一些,但是也更容易引起中焦的瘀滞。它动的更慢了,如果中焦有瘀,它更容易加重那个瘀滞。生甘草相对流通性就更好一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不用炙甘草。因为如果你这个中焦需要润养一些,我可以配和一些其他的药像党参就可以,不见得非要用炙甘草,是这个意思。我喜欢用生品,生品的气的流通性更好,因为我们是追求的是一气和缓周流,周流的更通畅一些,你要用一些药过于壅滞的话,会阻碍气的流通的。
问:是不是药物只要炒后就会更容易被吸收?
答:有些药长得很结实,如果直接去煎的话,煎不出药气,需要打碎,只要打碎,所有药的药气都能煎出来,并不是说炒过之后就能更好煎出药气,只要打碎,都可以的。之所以有些药需要炒,是因为有些药偏性比较大,炒的话,火能化万物,药性就能柔和一些,偏性小一些,跟药气是否容易出来没有太大关系。
问:生甘草和炙甘草解毒效果哪个好?
答:因为炙甘草是用蜂蜜炒的,蜂蜜本身也是很甘甜的,很柔和的,解毒的药一定是跟中土关系密切的药,一定是很缓和的药才能解毒,所以,甘草用蜂蜜炙过以后,加强了解毒的力量,所以,用炙甘草解毒可能会更好一些。当然用生甘草也没问题。你看在野外,泥浆都可以解毒呀,泥浆水是土气,只要是土气,就能解毒。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周颖晽★【古中医学⊙中药】&★甘草(一)★葫芦翁
&&&&&&甘草
&&&&&&&&&&&
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Liquorice Roo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2.Glycyrrhiza glabra L.
  3.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
脾;胃;心;肺经
药代动力学
甘草酸铵500mg/kg口服给于大鼠,在小肠部位呈一级吸收,血液30分钟后甘草次酸达峰值,约为30μg/ml,甘草酸铵在给药后4小时才达峰值,约为15μg/ml。8小时后甘草酸铵及其甙元甘草次酸均衰减为10μg/ml;20小时后,甘草酸铵已从血中消失,而甘草次酸则维持在3-5μg/ml。正常人口服l00mg甘草酸铵,用酶免疫法测定,可见血中甘草次酸浓度在给药1-4小时和10-24小时出现两个峰,峰值约为500μg/ml。静脉注射给药,需在6小时后血中出现甘草次酸,约24小时后达峰值。经股静脉给于大鼠100mg/kg甘草酸铵,用HPLC测定结果显示,甘草酸铵血药浓度呈双相指数衰减,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参数均值为:a=0.42±0.05分钟(-1);B&10(2)=1.34±0.11分钟(-1);t1/2B=54.31±4.85分钟;K12=0.24分钟(-1);K21=0.88分钟(-1);K10=0.64分钟(-1);VaB(ml)=29.44±0.91。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1.抗溃疡作用:甘草的主成分甘草甜素对由组胺及幽门结扎所形成的大鼠实验性溃疡亦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后据报道,甘草甜素能明显减少大鼠幽门阻断导致的溃疡发生率,但对胃液分泌量不但无减少反有增加趋势。动物实验治疗中也发现甘草浸膏等对大鼠结扎幽门,犬由组胺形成的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和甘草根的甲醇提取物Fml00等对动物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对幽门结扎的大鼠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其治疗指数较高。
  1.2.对胃酸分泌的影响:甘草流浸膏灌胃能直接吸附胃酸,对正常犬及实验性溃疡有大鼠都能降低胃酸。Fml00十二指肠内给药对急慢性胃痿及幽门结扎的大鼠,能抑制基础的胃液分泌量,与芍药花甙合用显协同作用。Fml00对蛋白胨、组胺及甲酰胆碱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
  1.3.对胃肠平滑肌的解痉作用:临床上使用甘草所含黄酮甙类对兔、豚鼠的离体肠管呈抑制作用,使收缩次数减少,紧张度降低,并对氯化钡、组胺所引起的离体肠平滑肌痉挛有解痉作用,但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平滑肌则无抑制作用。此外,甘草酸铵和甘草次酸口服吸收亦不佳。甘草煎液、甘草流浸膏、Fml00、甘草素、异甘草素等,也对离体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若肠管处于痉挛状态时,则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1.4.分别从甘草及光果甘草中提得7个同样的黄酮甙及甙元,经实验证明都具有解痉和抗溃疡病的作用。以除去甘草甜素的甘草制剂或提取其黄酮类等化合物用于临床,可能有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从光果甘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值得重视。
  1.5.保肝作用:甘草流浸膏(0.2ml/10g)预先给小鼠灌胃能降低扑热息痛(AAP)(200mg/kg,ip腹腔注射)中毒小鼠的致死率,并对扑热息痛所致小鼠肝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小鼠给扑热息痛后2-3小时的肝糖元下降效应并非肝坏死的伴随结果,而与其毒性代谢产物密切相关。甘草能对抗这一效应,说明它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地是由于毒性代谢物的量减少所致。甘草甜素可明显阻止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谷丙转氨酶的升高,还能减少肝内甘油三酯的蓄积。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治疗的大鼠其肝损伤均较对照组轻。组织化学观察显示,甘草次酸治疗的大白鼠肝糖原明显增加,甘草甜素与甘草次酸的血清胎甲球蛋白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提示这两种成分无胶原溶解与重吸收的作用。在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害动物模型P,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肝损害呈强抑制作用。甘草次酸还能强烈抑制四氯化碳生成游离基及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可抑制Ca(2+)流入细胞内所引起的细胞损害,提示甘草次酸对肝损害的抑制效果上,抗氧化作用与抑制Ca(2+)流入细胞内的作用很重要,甘草皂甙可能是在机体内水解后而呈现显著作用。
  1.6.对胆汁分泌的影响:甘草甜素能增加输胆管瘘兔的胆汁分泌,甘草甜素5mg/kg能显著增加兔的胆汁分泌,对兔结扎胆管后胆红质升高有抑制作用。
  1.7.甘草浸膏、粉剂治疗溃疡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有效成分不单是甘草甜素所致的水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而受到限制。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1.抗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提取液(1ml含中药1g),家兔用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出现在2分钟后按1g/kg静脉注射,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结果表明对异位节律和室性节律均显示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炙甘草有明显的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煎剂灌流蟾蜍离体心脏,可使心脏收缩幅度明显增加。甘草甜素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兴奋作用,此作用与乙酰胆碱及毒扁豆碱等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与肾上腺素具明显的协同作用。
  2.2.降脂作用和抗动脉粥样梗化作用:甘草甜素对兔实验性高胆固醇症及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病人均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甘草甜素每天10mg/kg肌肉注射,连续5天,对实验性家兔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血浆胆固醇对照组为89±4mg%,给药组为43±4mg%;血浆甘油三酯对照组为168±10mg%,给药组为90±4mg%。小剂量的甘草甜素(2mg/天)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胆固醇降低,粥样硬化程度减轻,20mg/天能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剂量更大时(40mg/天)反而无效。甘草次酸盐(10mg/kg,口服)对高血脂大鼠和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有降血胆固醇、脂蛋白和β-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家兔主动脉内的和大鼠肝脏内的胆固醇和β-脂蛋白含量下降,甘草次酸盐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较之聚合皂甙更强。体外实验观察到甘草甜素1mM对CP50和AP50均能抑制50%溶血。其抑制部位,用同样剂量在Cis的A-Tee水解能系统中可见有35%的抑制效果,因而结论是由于抑制了Cis从而影响了补体效价CH50。在AP中的作用是C3的降低,由于补体反应被甘草甜素所抑制,相关的炎症的过程反应趋向缓解和静止,脂质系统和肝功能改善,动脉症的病理进程被阻断。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甘草浸膏和甘草合剂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粘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从而发挥镇咳作用。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的氢琥珀酸双胆盐口服,其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甘草次酸胆碱501mg/kg能抑制豚鼠吸入氨水所致的80%的咳嗽发作,效力与可待因lmg/kg皮下注射无差异。大剂量的甘草次酸(1250mg/kg)可使小鼠呼吸抑制;甘草次酸对5-羟色胺等物质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较弱的保护作用。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也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在与甘草相同剂量水平时,氢化可的松也显示镇咳作用,但剂量反应曲线与甘草不同,并且对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无效,因此认为甘草镇咳作用与抗炎无关而是通过中枢产生的。甘草还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4.1.抗炎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为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对大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脚肿皮下肉芽肿性炎症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效价约为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的1/10。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脚肿和抗炎效价,以氢化可的松为1,则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分别为0.14和0.03。甘草甜素有抑制肉芽形成的作用,对延迟型过敏症的典型结核菌素反应出有抑制效果。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对炎症反应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小鼠静脉注射甘草甜素25、50mg/kg,明显抑制天花粉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甘草黄碱酮有抑制小鼠角叉菜胶浮肿和抑制敏感细胞释放化学传递物质作用。甘草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关,或与肾上腺皮质有关,也有认为,甘草影响了细胞内生物氧化过程,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
  4.2.镇静作用:甘草次酸1250mg/kg,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作用,可引起镇静,催眠,体温降低和呼吸抑制等。
  4.3.解热作用: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分别对发热的大鼠与小鼠、家兔具有解热作用。甘草次酸40mg/kg腹腔注射,对发热大鼠有退热作用,相当于水杨酸钠600mg/kg的效果;对体温正常的大鼠则无降温作用。
  4.4.从光果甘草提取出的有效物质Fm100具有镇痛、解痉的作用,芍药甙也具有镇静、解痉作用,两者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说明芍药甘草汤组成的合理性。
  5.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5.1.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多种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这与盐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的作用相似,长期应用可致水肿及血压升高,但亦可利用此作用治疗轻度的阿狄森氏病。
  5.2.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小剂量甘草甜素(每只100μg),甘草次酸等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与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另外还有抗黄疸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等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样作用。而在用大剂量时则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不明显,只呈现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这可能与其作用机制有关。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皮质激素在体内破坏,或减少其与蛋白质的结合,而使血中游离的皮质激素增多,从而增强其活性。但糖皮质激素与垂体前叶间的反应量调节较强,故血中含量升高达一定程度后即停止。盐类皮质激素受此影响较小。本品所含的先甘草宁有雌激素活性,未成熟大鼠口服能增加子宫重量,但对卵巢重量影响不大。
  6.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甘草酸及其钠盐,静脉注射增强茶碱的利尿作用,对醋酸钾则无影响。能抑制家兔实验性膀胱结石的形成。能抑制雌激素对成年动物子宫的增长作用,切除肾上腺或卵巢后仍有同样作用。甘草甜素对大鼠具有抗利尿作用,伴随着钠排出量减少,钾排出量也轻度减少。对切除肾上腺的大鼠,甘草甜素仍能使钠和钾的排出减少,说明此作用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来实现的。甘草次酸及其盐类也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认为甘草能增强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而呈现抗利尿作用,其作用方式与去氧皮质酮不同,可能是对肾小管的直接作用。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7.1.抗过敏作用:从甘草中提取得一种复合体(Lx),含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及甘草酸。豚鼠经静脉注射青霉噻唑(BPO)和人血清白蛋白(HAS)攻击后,均立即出现过敏休克症状,5分钟内死亡,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为100%。豚鼠经给于Lx,然后进行抗原攻击,Lx小剂量组的过敏反应率为25%;大剂量组为21%,且无死亡发生,表明Lx对豚鼠过敏性休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随剂量增大保护作用增强。Lx小剂量组豚鼠血清抗青霉噻唑抗体的效价为4-16,大剂量组未测出血清抗体,而致敏对照组抗体效价为256。Lx可明显抑制豚鼠肺中组胺的合成,且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在小鼠注射卵蛋白抗原前3天给于小鼠Lx
0.2ml腹腔注射,连续15天,分别测定血清IgE、IgG总量和肺组胺含量。结果表明,Lx对小鼠过敏休克有明显的保护效应,亦有显著抑制抗体产生的能力。
  7.2.对非持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小鼠给于甘草甜素75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4天,末次给药后,给于印度墨汁,取血检查廓清指数K值。结果甘草甜素组的K值为0.048±0.020,对照为0.029±0.015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甘草甜素能显著提高小鼠对静脉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数,提示它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生甘草与蜜炙甘草亦有同样的作用。
  7.3.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体外抗体产生系统研究了甘草酸对多克隆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甘草酸能使抗体产生显著增加。另外,从人末梢血单核细胞分离粘着性细胞,加各种浓度甘草酸培养后,将培养上清液中加入单核细胞,探讨对PWM刺激诱导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体外抗体产生增强,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活性时,证明白细胞介素1显著增多。提示甘酸的体外抗体产生增强作用与白细胞介素1产生增强有关。小鼠腹腔注射甘草酸,同时静脉注射绵羊红血球(SRBC)予以免疫,抗原注射后第4天分离脾细胞,计算对绵羊红血球的空斑形成细胞数。发现以剂量30mg/kg的甘草酸可使抗体产生显著增强。改变给药时间与静脉注射绵羊红血球的时间表明,两者同时给予或给抗原前l天给甘草酸,可促进抗体产生,而抗原注射2天后给甘草酸则不增强抗体产生,由此可认为甘草酸在体内也能增强抗体产生。甘草还可明显促进刀豆球蛋白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物,促进DNA合成的最适浓度为100μg/ml。DNA合成高峰在48小时,对白介素-2(IL-2)产生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D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白介素-2产生的影响基本上是相平行的。家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抗原造成免一过性急性血清病模型。在实验组动物给于牛血清白蛋白后第3、5、7、9天以18β-甘草次酸200mg/kg肌肉注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血清中抗牛血清白蛋白-IgG抗体均于牛血清白蛋白免疫后第6天检出,第l2天达最高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动物循环中特异性牛血清白蛋白-抗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与免疫前比较均有提高,且有显著差别,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中补体值,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8β-甘草次酸对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未见影响。甘草甜素可提高刀豆球蛋白A诱导人脾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γ-IFN)的水平,但对PHA诱生的干扰素水平无影响,其增加刀豆球蛋白A诱导干扰素产生的最适浓度为200ug/ml,最适诱生时间为48小时,细胞浓度以1&10(7)/ml为宜。产生的干扰素以γ型为主。甘草酸铵100mg/(kg·天)&7天,灌胃昆明种小鼠后,经放免测定,可显著抑制肺和肾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α的合成。甘草酸单胺给于小鼠灌胃l00mg/(kg·天)(1/20
LD50量)5天后,其脾脏前列腺素E2和环磷酸腺苷(cAMP)量显著增加;大鼠淋巴细胞在8&10(-10)mol/L和8&10(-7)mol/L的甘草单胺浓度下,分泌前列腺素E量也显著增加,可能是甘草酸类免疫调节的途径之一。通过乳酸脱氢释放试验法,于体外测定甘草酸铵对BALB/C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时,表明1&10(-7)-1&10(-1)mg/ml浓度时,对小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均有显著增强,表明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8.抗病毒作用:
  8.1.抗艾滋病毒的作用:甘草皂甙能够破坏试管的艾滋病毒细胞(HIV),0.5mg/ml的甘草皂甙对艾滋病毒的增殖抑制98%以上,50%空斑形成抑制值为0.125mg/ml。由于甘草皂甙不能抑制艾滋病毒的逆转录酶,提示它是通过恢复T辅助细胞而发挥作用。近报道西北甘草中的新多酚类在低浓度时与甘草甜素相比,显示出对艾滋病毒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
  8.2.抗其他病毒的作用:甘草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3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牛痘病毒等活性,能显著抑制细胞病变的发生,使组织培养的细胞得到保护。感染前24小时给药对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3型有意义(P&0.01);感染后给药对以上4种病毒均有作用(P&0.01);药液与病毒液混合同时加入细胞层或药液与病毒液混合置37℃作用2小时后加入细胞层,对上述4种病毒也均有作用。表明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直接作用。甘草酸对单纯性疱疹病毒,甘草甜素对试管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8mM浓度在37℃处理Ⅰ型单纯性疱疹病毒15分钟,其感染价从107减至102。但对其它病毒无效。表明甘草次酸似乎对单纯性疱疹病毒具有特异的作用。甘草甜素对属于疱疹病毒群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抑制浓度为0.55mg/ml。这个浓度对成纤维细胞完全没有毒性。在体外2mg/ml甘草甜素可使99%以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失活,且其浓度低至0.08mg/ml时也可使少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失活。
  9.抗菌作用:甘草的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但在有血浆存在的情况下,其抑菌和杀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有所减弱;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滴虫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60μg/ml。
  10.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解毒机制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产生的葡萄醛酸能与毒物结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甘草甜素能对抗小鼠由士的宁引起的中毒;当给小鼠注射硝酸士的宁0.1mg,在10分钟内对照组死亡率为100%,而实验组(预先注射甘草甜素12.5mg)的死亡率为58%;当士的宁剂量减少为0.03mg,则对照组的死亡率为58.3%,而实验组则无死亡。甘草浸膏和甘草甜素都有解毒作用,对水合氯醛、士的宁、乌拉坦和可卡因都有较明显的解毒作用;对印防已毒素、咖啡因、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和巴比妥的解毒作用次之;对索佛拿(Sulfonal)及阿托品几无解毒作用,而对肾上腺素的中毒则有加强的倾向。解毒作用的成分为甘草甜素。有报道研究了甘草及其成分对组胺所引起的中毒的影响,结果证明甘草甜素与维生素B1结合的化合物解毒作用最强,甘草甜素次之,而其分解产物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则较差,曾报告甘草甜素对破伤风毒素有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也有解毒作用。总之甘草及其制剂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及细菌毒素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生甘草可使小鼠肝匀浆细胞色素P-450含量明显增加,表明对肝药酶具有诱导作用,可能是生甘草解毒的机理之一。
  11.抗肿瘤作用:甘草酸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还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其单铵盐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口服也有效。甘草次酸对大鼠的移植Oberling
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其钠盐在最大耐受剂量时对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及肉瘤-45细胞的生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甘草甙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变化。大戟酯二萜醇(12-0-teTCMLIB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TPA)对二甲苯蒽(DMBA)致小鼠皮肤癌的促发作用,可被甘草甜素显著抑制。
  12.其它作用:利用听觉电生理方法和均加技术,以耳蜗微音电位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为客观指标,研究了甘草次酸对豚鼠内耳听觉功能的影响。给豚鼠肌肉注射甘草次酸100mg/kg后,由短声引起的耳蜗微音电位和听神经动作电位振幅增大,听神经动作电位反应阈值降低,表明甘草次酸具有提高豚鼠内耳听觉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在使用浓度为8&10(-3)mg/ml和4&10(-2)mg/ml时,对乙酰胆碱酯酶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50%抑制率时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5.6±1.4μg/ml和21.8±1.1μg/ml。这两种药用有效成分对乙酰胆碱脂酶均呈竞争一非竞争型混合抑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微综艺频道在线直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