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腧胃脾腧穴怎么找 窍门样定位

当前位置:
脾俞、胃俞穴的蜂针治疗功用
原标题:脾俞、胃俞穴的蜂针治疗功用
作者:周颖芳,李万瑶,赵昭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来源:《蜜蜂杂志》2007年第6期
脾俞穴(BL20)、胃俞穴(BL21)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脾,脾脏也;胃,胃腑也;穴近脾胃脏腑。俞,转输之意。该二穴为脾脏与胃腑的经气转注输入之所。所以分别称为脾俞和胃俞。其特性为脾、胃的背俞穴。俞穴者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夹脊第一侧线穴上(背部正中旁开1.5寸),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灵枢、背俞》篇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说明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的作用。
穴在背部,脾俞当第11胸椎棘突穴,为下病上取之意;治疗下,旁开1.5寸;胃俞当第12胸椎棘突下的凹陷处是穴。简易取穴方法:与脐相对应的背部为第二腰椎棘突,由第二腰椎向上摸二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再向上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拇指横宽)分别是脾俞穴与胃俞穴。
穴的皮下有在腰背筋膜,背长肌和髂棘肌、背最长肌;有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分支。
调理脾气、和胃降逆、运化水谷、和营统血、消滞通络。也可作强壮穴用,以预防脾胃疾患及体虚者。脾为脏,胃为腑,二脏腑互为表里,同为后天之本,故两穴同用,补益脾胃,化生气血。
脾、胃俞为蜂针临床的常用腧穴。蜂针治疗既有针刺的作用,而蜂毒刺激的局部温度升高又有灸及活血的作用。治疗中气下陷时充分体现针灸原则&陷下则灸之&的作用。背俞穴的作用,一是治疗相应脏腑的病证,如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俞为阳,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处所。脏病、虚证多取俞穴,所以脾、胃俞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之证。两穴可单独使用,也可相配使用。
4.1蜂针试针的理想穴
此两穴犹如肾俞、志室穴于背部的试针应用,对于蜂针的试针使用较为安全。往往是点到即止,即使肿胀对其工作与生活均无影响。
4.2消化系统疾病
可治疗胃脘胀痛,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肠鸣,疳积等。因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和降。故其背俞穴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几乎所有病证。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蜂针有其独特的疗效,常配合腹部的中脘穴、天枢穴,前者为俞募配穴法;治疗胃痛可配中脘、梁丘穴,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用后者为郄俞配穴法;治疗胃下垂(包括中气不足所致的其他病证),可配合百会穴,为下病上去之意;治疗小儿疳积,常配合足三里穴交替使用,为俞合配穴法。
4.3腰背部的局部病证
局部痛证,或腿牵引痛等,如腰背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腰背部疼痛。取其近部取穴的治疗作用,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还配合应用肾俞、大肠俞、命门等穴治疗。治疗痛证还可用于脾胃气血亏虚所致的胸胁痛,四肢关节痛,乏力等。
4.4水湿痰饮病
如水肿病证。因其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膀胱主司小便,通过利小便达到消肿的作用。而且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主水。故临床用于治疗各种水肿病证,尤其是由于淋巴道阻塞及不明原因引起的下肢浮肿,其他疗法效果不明显,而蜂针用脾、胃俞穴位,常配合阴陵泉、三阴交及水分穴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灵光赋》曰:&脾俞不动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但对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者应忌用。
对过敏性鼻炎、瘰疬、痰核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取脾俞、胃俞治疗痰饮病,既有其为脾、胃俞治脏腑病之意,又可从穴的位置关系上看,脾、胃俞在脾、肺的背部范围附近,取其近部取穴的治疗作用,可配合丰隆、足三里等穴治疗。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
本文来源:《蜜蜂杂志》2007年第6期 ( 编辑:苍冥)
次访问,共0人喜欢
JiaThis Button END
蜂疗专家荟萃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new
热点·聚焦
蜂疗疾病库
已解决问题
李万瑶信箱
李万瑶教授
欢迎蜂疗行业专家、人士及蜂疗爱好者欲向李万瑶教授探讨、交流、学习蜂疗者 请联系
信  箱:
助理专线:010-
每日推送蜂疗行业要闻
扫描左侧二维码
或搜索微信号fengliao39
值班电话:010-
互动邮箱:
39蜂疗网 全国地方分站 诚邀加盟
京ICP备号-7
Copyright (C) 2013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按摩胃腧穴可健脾养胃预防胃病
按摩胃腧穴可健脾养胃预防胃病
& & 衰弱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不良、胃酸不足、忧郁、下肢倦怠。
& & 胃上潜伏了这么多疾病那该如何预防治疗呢?中医推荐按摩经络养生方法,按摩下面几个穴位可起到养胃健脾之效。
& & 1、天枢 &腹泻便秘全搞定
& & 天,天空;枢,枢纽。脐上为天属阳,脐下为地属阴。穴位平脐,犹如天地之枢纽。
& & 【主 &治】理气调畅,调经止痛。主治呕吐、腹胀肠鸣、腹泻不止、痢疾、便秘、口腔溃疡、月经不调。
& & 【部 &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 & 【快速取穴】仰卧,肚脐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 & 【特效按摩】仰卧,用食指和中指按揉天枢2分钟,可缓解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等症,效果明显。
& & 2、外陵 &缓解下腹疼痛
& & 外,内外之外;陵,山陵。穴位局部隆起如山陵。
& & 【主 &治】和胃化湿,理气止痛。主治胃痛、腹痛、腹胀、疝气、痛经。
小编推荐:
下一篇:上一篇:
相关养生资讯
广东东莞,一个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经济飞速发展,“富可敌省”的中等城市...浅谈腧穴的认识和定位_中华养生
当前位置: &
浅谈腧穴的认识和定位
导读: 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人体中腧穴是相当重要的穴位,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
人体中腧穴是相当重要的,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腧穴是一类穴位的总称,腧穴的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的定位是否准确决定了,利用腧穴来治疗疾病的效果。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下面小编和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几种方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 & 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伸直,以中指端为准)也为七尺五寸。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兹分述如下:
1、 固定标志  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此外,可依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为标志取背腰部腧穴。
2、 活动标志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又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养老穴时,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是穴等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故称谓活动标志。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
1、 中指同身寸  此法源于《千金方》。《外台秘要》(简称《外台》),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宋代《圣惠》提出:&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云一寸。&后人大多以此为准,所以称&中指同身寸&或&中指寸&。《针灸大全》(简称《大全》)更具体地说明:&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 拇指同身寸  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 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辅四指曰扶&。此法亦出自《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也就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故明代张介宾之《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可见不能离开骨度分寸而只用指寸。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就是本穴。又如风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就是本穴。此外如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这些取穴方法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小编特别提醒:因为腧穴有通表理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应于体表腧穴,相应的腧穴会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因此,我们利用腧穴的这些病理反应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大众养生网:/
(责任编辑:红苕花)
大家正在看…
3970207712350099712662095021700按摩治疗脾胃穴位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按摩治疗脾胃穴位图
上传于||文档简介
&&身​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膈俞穴_百度百科
膈俞穴(Géshù)是第十七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因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之间。该穴疗效明显,刺灸该穴可起到养血和营、理气止痛作用。定位此穴道的时候一般采用俯卧的姿势,膈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膈俞穴定义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
运行规律: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化血。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补血水针。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慢性出血性疾病、、、、、皮肤病等。
:该穴位于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下缘,有,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穴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1)八会穴之一,膈俞。(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400万/mm2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以下),针刺“膈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穴义:心下中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
膈俞穴主治疾病
膈俞穴用于血瘀
“血会膈俞”,因此针刺膈俞有之功,临床上常与相配伍治疗多种血瘀病证。如配、列
缺、血海等可治气滞血瘀,迫血离经的紫斑;配、等治血淋;配、、等可治疗尿血。与、血海、太冲等相配治疗,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配、、等可治腰腿痛;配、印堂、血海等可治血瘀;配太阳、、球后等可治白内障;与、、等相伍可共秦,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腹痛;配日月、、肝俞等可治胁痛;配、 等可治气滞心闷;配、厥阴俞、等可治瘀血心闷。此外,本穴还可与、、相配,治疗以腹胀大如鼓,脐周青筋暴露为主症的鼓胀;与、、脾俞等相配可治正虚瘀结的积聚。配、、等可治脉微弱或消失的无脉证;配肝俞、大陵、太冲等可治瘀血攻心的健忘。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膈俞穴对者能有效地阻止血粘滞性的增高,改善血液循环。
膈俞穴用于血虚
刺灸本穴不仅具有的作用,还兼具养血生血,健脾补心之力,临床常与脾俞相伍以治疗气血不
按膈俞推拿治疗——呃逆
足,心脾两虚的病证。如配、、等可治心悸;配心俞、脾俞、等可治健忘;配血海、、等可疗眩晕;与、、三阴交等相伍可治疗气血亏虚的男性不育症;配承满、等对损,气不摄血的吐血有较好疗效。本穴还可与、、足三里等相配治疗呕吐;与心俞、气海、百会等相伍可治卒然昏仆的血厥;配伍、等可治消渴;与、、命门等相配治。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动物“膈俞”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临床观察证实,针刺膈俞穴有降血压作用,对I、II期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对有较好疗效。
膈俞穴用于胸膈气机不利
因本穴靠近胸膈,因此具有利气、开胸膈的作用,如配伍阙可治胃气上逆的;与、列缺、肺俞等相伍可治肺气壅闭的衰竭;配伍内关、中脘、等可治痰阻的噎膈;配伍足三里、、膻中等可疗气虚阳衰的噎膈。有报道,针刺膈俞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尤其能够调整两侧呼吸功能的平衡。
膈俞穴用于暑湿高热
本穴还可清泄暑热,宽胸凉膈,适用于治疗、及邪热盛实的高热。治疗暑湿常配少府、、等以治伤肺络型;配少府、、等以治暑入血分型;对于余热未尽,痰瘀阻络者则常椟、、太冲等。治疗水湿为病常配、等以治热郁胸膈型;配合谷、、等以治热滞胸膈,微兼腑实型;与、、曲泽等配则治热灼营阴的风湿。对于邪实高热者可配伍大椎、、曲池等以速退其热。取穴时患者应呈俯伏位,施术者应注意针剌方向,只能向脊柱方向斜剌0.5~0.8寸,不可直剌或向斜剌,否则易经肋间隙剌穿胸壁,造成。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膈俞穴治疗
对与进食无关的病理性单纯急性,采用Vit B1注射液注射膈俞穴治疗68例,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6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发病时间最短3小时,最长5天。均属单纯性呃逆,75%的患者发病后来就诊。
取穴:膈俞(于第7、8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令患者取坐位,用5mL注射器抽取Vit B1注射液4mL,然后用O.1%碘酊由里向外约1cm常规消毒穴位处,执笔式注射器快速刺入膈俞穴15~25mm深,患者即刻出现酸胀感,回抽无血后快速将药液推入穴内,双侧穴位分别注射2mL药液,让患者深憋住气迅速拔出针即可。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对未痊愈者,为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再连续注射3次为佳。
治疗效果:经1次穴位注射后
膈俞穴针灸效果
对比观察艾灸或针刺膈俞穴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造血抑制大鼠巨噬细胞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针刺或膈俞穴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均能回升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强大鼠巨噬细胞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尤以艾灸膈俞穴效果为佳。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脾腧穴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