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与医患关系的心理学研究系

微信号:eduoffcncom
||||||||||||||||||||||||||||
最新信息 & |
海量资料 & |
真题下载 & |
老五课堂 & |
|||||||||||||||||||||||||||
最新信息 & |
海量资料 & |
真题下载 & |
模拟习题 & |
||||||||
||||||||
||||||||
最新信息 & |
海量资料 & |
真题下载 & |
名师视频 & |
80%的考生看的课程:
各省直达:
||||||||
||||||||
||||||||
||||||||
||||||||
||||||||
各省直达:
||||||||
||||||||
||||||||
各省直达:
||||||||
||||||||
||||||||
护士考试 &|||
执业药师 &| | |
执业医师 &|||
卫生资格 &|||
会计从业资格 & |
初级会计职称 & |
中级会计职称 & |
&注册会计师& & |
90%的考生看的课程:
基础课程 & |
(日前每科99元)
精品课程 & |
乐学系列 & |
真题精讲 & |
当前位置: &&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1)-医学心理学发布时间: 10:52:05 来源:&&点击量:
中公网校事业单位整理发布:2014事业单位医疗卫生医学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备考练习!
98%考生在浏览:|||
  医学心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网校事业单位帮助大家梳理知识-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患者的心理需要
  生存需要:
  渴求健康,希望消除病痛。
  安全需要:
  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着装知情权等有需要。
  接纳与被接纳的需要:
  需要医护人员的接纳,患者群体的接纳,社会群体及亲属的接纳。
  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
  表现在对医学权威的崇敬和信任,希望关注他人状况上。
  手术时突然停电,这时病人最强烈的需要是:
  A.安全需要
  B.交往需要
  C.尊重需要
  D.感情需要
  正确答案:A
  &&点击返回:中公网校 & &
(责任编辑:liuxiaona)
相关文章推荐
(14-10-23)(14-10-23)(14-10-23)(14-10-23)
考友们都在看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课程咨询请按1,学员服务请按2(工作时间:9:00-22:30节假日不休)主办单位: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 &&& 京公网安备55号医生对医患关系的态度研究--《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年
医生对医患关系的态度研究
【摘要】:正目前医生工作量及压力均较大,且一些患者不理解医生,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本研究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运用自编量表对全国5个省市855名医生进行施测,目的是探究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态度,主要考察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的特点,对从医生角度认知的医患关系的影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192【正文快照】:
目前医生工作量及压力均较大,且一些患者不理解医生,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本研究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运用自编量表对全国5个省市855名医生进行施测,目的是探究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态度,主要考察医生在医患关系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亮,孙乃强;[J];中国卫生产业;2004年09期
高也陶,吕略钧;[J];医学与哲学;2002年11期
庄一强;[J];中国医院管理;2002年11期
赵宏伟;;[J];中国健康月刊;2006年05期
李烨;[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S1期
胡勇飞;[J];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01期
谷桂菊;[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J];医学与哲学;1999年07期
,李航;[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6期
季建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灵英;;[A];浙江省第十二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王德国;;[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李志刚;祝亚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阎公清;张晓东;;[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唐鲁一;;[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兰胜才;;[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郎景和;;[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陈涛;路晓东;高守乐;;[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叶秀香;;[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周向群;;[A];江苏省档案现代化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怡;[N];乐山日报;2007年
陈慰东;[N];广东科技报;2006年
张卫援;[N];健康报;2005年
殷泓;[N];光明日报;2008年
曾路;[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年
吴卫红?杨建庄;[N];健康报;2007年
邬凤英;[N];中国商报;2006年
王军荣;[N];台州日报;2005年
杜跃然 张彦春 秦克义 吴国芬;[N];健康报;2006年
白剑峰;[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祥;[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李霁;[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简伟研;[D];北京大学;2007年
李永春;[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陈欣;[D];天津大学;2005年
温小霓;[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秦江梅;[D];复旦大学;2004年
班康德(Dan Bensky);[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张波;[D];天津大学;2006年
李国红;[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皮湘林;[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张海燕;[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李国赓;[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尤清波;[D];郑州大学;2004年
刘芳;[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弓宪文;[D];重庆大学;2004年
安春平;[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刘佳;[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沈永健;[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高玉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医患关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七章&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目的要求】
1.了解:病人的求医行为、医患关系过程
2.熟悉:病人的心理需要常见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医患关系及其意义
3.掌握: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及病人的角色转换,医患关系的模式和沟通技术
【教学内容】
1.病人的概念、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
2.医患关系的模式及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一、病人心理
(一)病人定义
患病包括客观性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和生化的变化,主观性的病感以及社会功能异常三个方面。
总之,无论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躯体痛苦或心理痛苦,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和社会活动。
(二)病人角色
1、概念:又称病人身份,是与病人的行为有关的心理学概念。
(1)减免平日“正常”的社会责任
(2)有接受帮助的义务
(3)有恢复健康的责任
(4)有寻求医疗帮助的责任
(三)病人的求医行为
1、概念:求医行为是指因疾病困扰而导致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分为主动求医和被动求医。
2、影响病人采取求医行为的因素
(1)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认知的差异、心理耐受程度不同
(2)症状质和量的影响――症状常见还是罕见
(3)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四)病人的心理需要
接纳的需要
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二、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概述
1、定义: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患者健康为目的。
2、医患关系的特点
目的性明确、以患者为中心、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和治疗互动的特点。
3、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顺利开展医疗活动的保证。
(2)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情绪反应,减轻或消除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减轻痛苦,使其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
(3)有益于保持和增进医患双方的心理健康。
4、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型
(1)主动――被动模式:该模式中医务人员处于主动支配地位,患者则完全被动服从,医生有绝对权威性。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多适用于意识不清或婴儿患者。
(2)指导――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医生起主导作用,患者积极配合。这是目前最常见的的医患关系模式,适合于急性患者。
(3)共同参与模式:这类模式以医患平等关系为基础,医生与患者都具有治好疾病的共同愿望,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和疾病作斗争。
5、协调医患关系的原则:强化角色意识、充分理解患者、协调人际关系。
6、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1)患者方面:缺乏信息、交往障碍、记不住医嘱、遵医行为差或遵医嘱不良、主动性受限。
(2)医生方面:同情心不够、信息不足、作风不够严谨。
(3)医患关系的好坏,医生的态度是关键,应该把以医生权威驱使患者的关系改变为以患者为中心,适当指导的关系。
(二)医患关系过程与医患沟通技巧
1、医患关系过程
本期发生在医生与患者接触之前,此时医生的任务是尽可能充分地收集有关患者的健康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做准备。
本期是医患接触并建立关系的初始阶段,主要目标是医患就此熟悉并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本期开始于医患之间已基本认识,医患关系初步建立,经时间跨度相对较长,是医生向患者提供诊断治疗的工作阶段,此阶段医患之间的沟通,以实质性内容沟通为主,但仍需十分注意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指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病情已好转或已痊愈即将出院,而要终止医患关系的阶段。本期的任务是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出院后疾病复发,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维护、自我调节,以及出院后的巩固治疗,预计结束医患关系后患者不能面临的新问题,协助患者制定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要妥善处理医患双方已经建立的情感,顺利结束关系。
2、医患沟通形式
(1)言语沟通:是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主要是指以口头语言交往方式即交谈或称晤谈,交谈前准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是医患间最主要的交往方式,医生询问病情,了解病变,进行治疗及健康指导一般都是通过交谈来实现的。
言语沟通的原则:尊重患者、有针对性、及时反馈。&
言语沟通的技巧:倾听、接受、肯定、澄清、善于提问、重构、代述 、鼓励、对焦。&
总之,医患沟通应牢记清晰、认真倾听、鼓励表扬、表示感激、反应与重复。具体表述为:与患者交谈时,语言要简明清晰,使用对方能理解的词汇;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并仔细观察分析患者的语言和表情深处的意见;在交流中恰当运用表扬与鼓励的技巧,以有效地帮助患者认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语言要文明,交谈开始要向患者问好,交谈后要感谢患者合作;用语言及非语言表达方式对患者的感受进行反应,适当重复患者的话语表示对他们的问题已经领会清楚了;在交流中不断获取患者的反馈信息要求患者重复重点内容,以确保他们已经理解了。
(2)非言语沟通:人际交往多数是在非语词形式上发生的。心理学把非语词交往分成四个系统:
视―动觉系统(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运动)
超语词―额外语词(音质、语调、速度、咳嗽、哭笑)
时空维度(准时、迟到、朝向与距离)
视觉交往(目光接触)。非言语沟通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目光接触、朝向与距离、手势语、副语言等
3、医患沟通的途径
情感沟通:医生以真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及从医行为对待患者,尊重、同情、关心患者,就会得到患者的信任,达到情感沟通的目的,这是建立交往的前提。
诊疗沟通:医生用高超的医疗技术,通过认真诊断及治疗,可以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形成顺畅的沟通交往渠道。
效果沟通:患者求医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理想的疗效,通过医治使病情迅速好转或痊愈,是医患沟通交往的关键。
随访沟通:医生对部分特殊病例,保持持久的联系及访问,可能获得对医学有价值的资料,并可增进社会效应,密切医患关系。
4、医患沟通的临床实践
(1)与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沟通技巧
(2)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言语沟通:在与患儿交谈时医生需要面带微笑,声音柔和亲切,为患儿检查前应该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为他们做些什么检查,可能有些不舒服,但不会有什么疼痛,有针对性消除他们的疑虑、恐惧,使患儿积极配合诊疗工作。与患儿谈话,应尽量使他们感到轻松、舒适。
非言语沟通:了解该患儿的肢体语言,并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给患儿以亲切感,如抚摸、拥抱、轻拍等动作给患儿以信任感和安全感。
(3)与青少年患者的沟通
沟通交流的原则:沟通双方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交谈不仅局限于“谈”,除交流外,医生应采取某些措施,主动帮助患者做一些事情或者只专心倾听患者的苦楚;交谈要注意体态语言的运用;注意保密的原则。
沟通的技巧:话题要积极,适应青少年的特点;关心体贴,语言委婉;从严要求,态度温和;消除焦虑,讲清预后。
(4)与青少年沟通交流存在的问题:
医生及患者家属与患者交谈时,空洞乏味,流于说教或者象小型报告会,不考虑患者的需求,对其缺少理解,故易导致沟通交往障碍;
医生或家长易摆出的居高临下的姿态,造成他们的不平等感。医务人员总是站在父母一边合伙对待他们或不支持他们;
父母和医生表现大惊小怪或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等过多;
医生不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说话时用词太复杂或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双重否定使他们不知所云,深感困惑;
医生缺乏幽默感,交流时过于正统、呆板,不能与患者轻松地谈论那些沉重伤感或难以启齿的话题;
(5)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
充分重视;热情耐心、认真负责;尊重、关心;谈话要恰当控制和引导;善于用体态语言
(6)与特殊患者沟通的技巧
与预后不良患者沟通的技巧:预后不良的患者(如重度残疾、恶性肿瘤、危急重症、慢性病等)沟通时,应充分表达同情心及正向的态度,以中性的立场为患者谋求最佳的处置。
与有疑病症倾向患者沟通的技巧:这种患者有疑病心理倾向,即过份地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总担心自己的身体某部分有病。对这类患者,除认真地排除是否真正患有身体疾病外,应给予患者适度的支持与关心,发掘患者成长及日常生活情况,帮助患者分析原因,正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帮助患者转变注意力,指导和教会调适的方法。
与多重抱怨患者沟通的技巧:医生在与之沟通时须了解其真正问题不在于所抱怨的项目上,而是对生活事件调适不良的结果。故应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
与充满愤怒患者沟通的技巧:医生应以坦诚的态度表达积极的协助意向,并设法找出患者挫折及压力的来源并加以疏导,医生应避免反转移的行为发生,让患者体会和认识到自己的愤怒并在平静时向其说明愤怒情绪行为会加重病情,延长病程,医生应采取措施去感化患者,使其对自己不良行为有所认识,多予关心、疏导,平息愤怒的情绪。
与依赖性强患者沟通的技巧:了解患者的人格特点,帮助其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鼓励他们主动地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使之产生成就感,同时有效地、适度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提供协助,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信心、减少依赖。
与自大患者沟通的技巧:在沟通时,医生应避免正面冲突和争吵,应巧妙地将这种狂妄自大的态度导向积极的方面。
课后思考题:
1、病人心理问题的基本干预方法
2、医患关系的类型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CopyRigh &&&
吉林医药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患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