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二十四小时拔火罐的地方有水泡

【转载】拔罐+火罐大全+常拔罐,让您身强体壮+ 拔罐的不传之秘——去痛液
发布时间:&&&来源:&&&57人关注
  周。发庖排毒拔罐疗法将留罐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约40分钟。气血运行一周经络各处的病气就有可能从罐口排出,很多时候拔罐的罐口部位会起水疱,所以称&发庖拔罐疗法&。
  人体内的病气和垃圾往往不能一次排净,需要坚持多次重罐。在拔罐治疗当中拔罐的部位要经历变色、出庖、排脓水、黄水、白水、泡沫、果冻样的东西、血丝等异物,然后不在出庖,不在排水,罐口表面开始结痂,结痂开始脱落,皮肤恢复正常这几个阶段。
  因此,发庖拔罐疗法结合药疗、磁疗和后背拔罐疗法综合拔罐,才能使拔罐事半功倍。
  拔罐过程中出现水疱会不会感染?
  因为在拔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水疱,吸拔出血水、黄水、泡沫、血丝、血条、粘稠物、果冻样的异物,很多人担心会不会引起感染,拔出水疱是不是因为拔罐的时间长引起的,也担心会不会拔出问题或其他的毛病。大多数人认为是拔罐时间长会起疱,所以把拔罐时间规定为5-20分钟。在实践中,采用拔罐治病的过程中,在短短几分钟内,有许多人拔罐的部位还是出现水疱,火罐操作不当会起水泡,那不是因为体内疾病引起的。疱是由于体内疾病引起的,有病才会起疱,没病不会起疱,没病的部位怎么拔罐也不会起疱。
  在拔罐的过程中,拔罐部位起疱后,小的疱可以不用做任何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小水疱散在表皮,没有痛苦,除了有治疗作用,还有强壮身体的作用,对于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以提高正气和增加免疫力有一定的作用;大的水疱用消毒针刺破放水处理,可以坚持在水疱部位拔罐,治病效果更好。
  在拔罐过程中,由于负压的吸拔力迫使皮肤毛孔充分张开,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分泌,促进体内病气、风、寒、湿、火、毒的外排。《内经》云:&邪去则正安&。同时,由于负压效应使局部浅表层组织被动充血,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也会加强。吞噬细胞在身体病变部位将吞噬的细胞细菌和组织分解,当吞噬细胞吞噬多个细菌后,自身解体,释放的各种溶解酶有可以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液。如果脓液的的数量比较多,不能被静脉血液回收和排出,就会在负压的作用下直接被渗出体外,形成罐内脓液、粘稠物、果冻样异物等。由于脓液、粘稠物等异物是被吞噬细胞吞噬过,所以在被排出体外以后不会一起感染和发炎。实践证明拔出水疱以后不会感染,也可以洗浴。
  拔罐十要穴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
  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
  功能: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
  功能: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
  功能: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主治:感冒、咳嗽、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肠炎、痢疾、痔疮、小儿脱肛、牙痛、鼻炎、鼻出血;扁桃腺炎、结膜炎、耳聋、急性肩风湿、五指痉挛、难产、麻疹、多汗、失语症等。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6、涌泉穴
  功能:
  一是清脑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拔罐,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主治: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7、阳陵泉
  功能:
  一是通筋活络;
  二是疏经利节;
  三是清热利胆。
  主治: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脉管炎、类风湿、腰痛等病。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对肝炎、胆囊炎、黄胆的治理作用也较好。同时还对高血压、癫痫、遗尿、脚气等病有治疗作用。
  8、风池穴
  功能:
  一是清心明目;
  二是清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主治: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精神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能亢进,落枕、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压、耳鸣、疟疾、耳聋等。
  9、殷门穴
  功能:
  一是通经活络;
  二是疏通筋脉。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下肢肌肉风湿症,瘫痪。
  10、命门穴
  功能: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血症及生殖系统疾病.
  常见拔罐疗法使用的留罐,一般认为只要达到充血性罐或瘀血性罐即可,上罐5~15分钟。可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也有许多口才的皮肤表面出现水疱以及其他一些现象。当患者使用火罐出现水疱时,就误以为是火烧的疱。负压罐出现以后,患者使用负压罐的时候也出现水疱现象。
  面对应用火罐治疗中所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人们不是回避它,而是主动地去认识它。人们不是阻止水疱的产生,而是在水疱产生以后观察人体的反应。观察中发现在产生水疱以后,患者疾病缓解的程度更大,如将水疱挑破进行一番处理,接着又进行&重罐&,这样,治疗效果甚佳。人们通过实践经验和观察到的规律,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总结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甚佳的根治型拔罐疗法,使之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更有一些勇敢的患者,首选在自己身上运用这种疗法,并收到意想不很好的治疗效果。
  吸力的大小和留罐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要掌握拔罐的&火候&。针灸和拔罐是一家,有条件的用针灸加拔罐的方法。不会针灸,也可以单独使用拔罐法,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就解决了大多数人不能自我治疗的难题。这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一个特点。
  采用根治型拔罐疗法治疗时,出病的速度与上罐时吸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上罐时吸力越大,病气排除的速度越快,留罐时间越长,排除的病气越多。
  根治型拔罐疗法要求吸力越大越好,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吸力为准,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要求罐内皮肤被吸起的高度达到2~4㎝以上为佳。
  留罐的持续时间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留罐,与常见病拔罐疗法有着显著的不同。《灵枢&营卫生会篇》一文中说:&人受气于谷,&&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体内气血沿经脉运行一周大约需半个多小时左右的时间。&五十而复大会&,一天二十四小时运行约50周。根治型拔罐疗法中,留罐的时间一般要超过半小时,大约40分钟以上,气血运行一周,经络各处的病气就可能从罐口部位被排出。这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二个特点。我们称拔这种留罐时间的罐,叫做&拔根治罐&,如同常见拔罐疗法中,称拔充血性罐和称拔瘀血性罐一样。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三个特点是要求&重罐&,往往每天都要在上过罐的罐口部位重复上罐。
  第一次上罐以后,罐口部位可能出现疱、出脓水、出泡沫、凝血等现象。这些东西都是从人体内排出的病气和垃圾。起罐以后,要把这些疱用竹片削成的竹针挑破,脓水用消毒棉球吸干,在罐口部位上轻轻擦拭,将罐口部位清理干净人体内病气和体内垃圾往往不能一次排净需要多次上罐才能将病气和体内垃圾排净,所以要数次重罐。在重罐治疗的过程中,罐口部位在经历变色、出疱、排脓水等异物的过程以后,还要经历不再出疱,不再排脓水,罐口部位表面结痂,痂自动脱落,皮肤表面恢复正常这几个阶段,即完成一疗程的治疗。当罐口部位不感到痛痒以后,无异常表现,才可以停止重罐。
  重罐时,若罐口部位因红肿及水疱结痂而干硬者,宜预先用温热毛巾敷软,可减轻上罐时的疼痛。
  一般情况下,一个疗程结束以后,罐口部位的皮肤表面都会恢复正常,不会留下痕迹,即便有痕迹也会很快消失。如果皮肤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就停止重罐,也就是没拔彻底就停止重罐,皮肤表面会留有病气的痕迹。这些痕迹能够被皮肤吸收,但是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大约1~2个月以后就可消失,病气留的多,痕迹也重,吸收和消失的也很慢。
  有一些患者,病没有治好就停止了治疗,停止重罐产,皮肤上留下了较深的痕迹,经过较长时间仍不见有消失的迹象,仿佛痕迹加重。这种现象说明这个部位的病灶仍旧存在,而且继续产生病气,病气的继续产生和发展使皮肤痕迹久不消失且加重。痕迹的消失情况,也可以帮助分析判断病灶去除与否,如果没有去除,就应该重罐,以消除病灶和痕迹。
  有人说:&拔罐子容易成瘾,不拔还难受。&这话说明了一个现象和道理:病气从罐口部位外排,即使起下罐以后,病气仍从罐口部位外排,并不因起罐而停止,只不过力量小,速度慢一些而已,这是一个好现象。体内有病气和体内垃圾存在,经过吸拔以后,此处经脉疏通了,所以病气容易从此排除。这是根治性疗法能根治疾病的机理。每个人病情不同,病气体内垃圾的排除量也不同。有的患者排除量较多,有的患者较少。有的只是皮肤稍变颜色。人体不管健康与否,总有靠自身排不出去的病气和垃圾,可以用拔罐法排除,经过吸拔以后经脉疏通,病气通过此经脉排除,否则病气就可能留在体内,阻碍气血畅通,使身体达不到平衡。
  由于根治型疗法上罐时经常要起水疱,于是有许多人产生对起疱能否感染的怀疑。从拔罐疗法的负压原理上来分析,负压产生的过程,也是真空灭菌的过程,罐内形成负压,空气减少,使细菌缺少生长的条件,所以不会发生感染现象。从根治型疗法的机理来分析,也是不会感染发炎的,因为拔罐以后,经络和体表皮肤联系更加紧密,体内对体表可以发挥消炎的作用,因此,不必担心发炎感染问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当病毒外排的时候,由于吸拔到皮肤表面的病毒不能完全转变为脓水等杂物及时排出体外,以至于罐口部位出现红肿,甚至有硬块,并且红肿面积较大等等现象。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其他复杂情况,使疼痛加剧。这些都是病毒排出的表现,是正常治疗的现象。只要坚持治疗,坚持重罐很快就会好转。切不能停止重罐治疗。有的患者不了解根治型疗法的上述特点。当出现了红肿等现象时,误以为是拔罐发炎感染所致,因而放弃治疗,以至影响治疗效果。
  火罐大全 与常见拔罐疗法一样,根治性疗法重罐时的上罐时的上罐过程,也要遵循最后合罐口...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
  18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可以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种角度来解说。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 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
  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 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17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具体措施
  关键字:
  一、加强患者自身调节功能的措施
  经络学说中,奇经八脉的作用如同湖泊,对十二经脉这个大江大河起溢蓄调节的作用。治疗病人,也应该帮助他加强自我调节的功能,对于一些慢性重病患者,更要如此。人之所以患病不愈,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自身调节功能没有很好地起作用,所以治疗时,首选要考虑疏通奇经八脉。因为八脉中只有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所以要首选疏通任督二脉。二脉之中,又应先疏通督脉。
  督脉之中,以大椎穴和腰俞穴所在的部位最为重要。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阳经皆经过大椎。因此,大椎区常常是医治各种疾病不可缺少的上罐区域。腰俞区位置在五脏六腑的下端,即腰中区,也是首选的上罐区域之一。热火在上,寒湿在下,一上一下,辩证施治,这两个区域对疏通督脉,增强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尾闾穴,即尾根区,对帮助疏导任脉有很大的作用。人们常常在胸前上罐不方便,因此可在尾闾区上罐,以帮助疏通任脉。
  二、减轻患者疼痛的措施
  因为根治型拔罐疗法有疼痒特点,在进行治疗前要考虑尽量减少上罐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比如不要影响人们的行走、休息和工作,同时又要考虑把患者的疼痛感降到最低程度,然后确定上罐位置。
  人之四肢,用来行走、工作和劳动,尽量不要上罐。如需上罐,也只能考虑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人之头部,头发密,范围小,只宜针灸,也不宜上罐;人之胸腹,皮肉松嫩,上罐时疼痛较重,非必要不宜先上罐;人之背腰,尽量不同时上满罐,否则影响躺卧休息。
  人之背腰,肌肉平坦紧凑,各脏腑之俞穴皆在背腰。奇经八脉之督脉在背正中的脊椎线上。各脏腑皆在背腰对应有相应的上罐区域,如肝区、肺区、脾区、肾区、胃区等。在背腰两侧轮流上罐,既不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又能减少治疗时的疼痛。背腰是根治型拔罐治疗时的首选区域。
  如果先在前胸开罐产,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前排得多,疼痛当然比在背部、腰部开罐要重。先让体内垃圾和病气在部分通过背腰部排除,不使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部游走,就可以使患者少受疼痛。其他位置的选择也要依据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任督二脉先疏通督脉的原因。从治疗作用上讲,二脉谁先疏通都是一样的,但胸腹肌肉疼痛感较强,后背疼痛较轻,所以先疏导督脉,让体内垃圾大部分先从督脉排出。待体内垃圾大部分排出后,再开任脉的罐口,这样,病从任脉罐口部位排出的量就少,任脉上罐次数减少,疼痛自然可以减轻许多。
  三、病气外排时的分流措施
  人体气血是沿经络周而复始地运行,体内垃圾和病气外排也要沿着这经络从罐口部位向外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垃圾数量也会增多,所患疾病也可能不止一种,如果只从一个罐口部位排出,可能拥挤不堪,需要时间也长,以致发生红肿、疱等现象。若罐口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疼痛较轻的部位还好,若选择在肌肉松嫩,行动不便之处,则可能给患者增加疼痛。这时,就应该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将体内垃圾和病气排出的通道增加一至两个,以加快体内垃圾和病气的排出速度和减轻患者的疼痛。
  治疗疾病时,在某个部位上罐,此罐口部位排除体内垃圾和病气较多较急时,可在其他罐口部位开罐,以分散排出体内垃圾和病气,这就是分流原则。至于再在何处开罐,可参考上罐区域图和经脉公布图,在同一经脉的循行路线上,再找一个相应部位开罐。
  如前所述,拔罐效果与吸力的大小和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经。但是有些情况下,出病太快,则疼痛加重,会使一些人承受不了。比如老年患者,体弱患者和重病患者。这时就不要出病太快,有意识地控制一下出病的速度,控制吸力不要太大,留罐时间不要太长,可将一次能拔除的病气分两次拔出。
  四、心区后上罐的措施
  患有中重度心脏病的患者,病因各不相同,大都是由肝火、风湿、肺火等原因所致,治疗时应当先扫清外围病因。在疏通任督二脉的基础上,再疏通肝、脾、肾、胃、肺区,将风寒和火毒的来源先清除,相应的经脉先行疏通,最后对心脏的体表皮部进行治疗,心区是最后施治的部位,这是治疗心脏病必须遵守的原则。心区包括前、后心区,尤以前心区最重要。不能使病气和体内垃圾先从心脏部位排除,以免给心脏增加负担,避免发生意外情况。这并不是说不能医治心脏病,而是告诫读者,治疗心脏病时要慎重。
  五、病灶反应
  在拔罐治疗期间,由于病情的原因,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病灶反应。即,以前患过的某种疾病的症状,在拔罐治疗期间会再次表现出来,这就是病灶反应。这是由于以前患过的疾病没有根除,其病气潜伏在体内,就像江河的淤泥被潮水淤到了某个小河岔里一样,病气在经络的某个子络,孙络处潜伏下来。经过根治型疗法治疗以后,经络开始畅通,潜伏在小河岔的病气再也藏不住了,就像江河疏通以后,更大的潮水将支流的淤泥冲刷出来,卷入江河一样,旺盛的经气,将潜伏的病气,驱赶出来,随同经气运行,通过罐口部位强迫排出。当病气活动起来后,就可能出现病灶反应。这种现象,会被人误解为病情加重而且拔出了其他毛病,因而中断治疗。其实这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治疗的进行,再坚持几天,就会将病灶拔除,反应消失。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泄肚、肛门赤痛、排尿发红、发黄等排风寒、排火毒的反应现象,这些都属于正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不必服药。随着拔罐治疗的进行,病灶反应会自然消失。病灶反应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几小时,或1~2天,个别年纪大,病情较重,病历长的患者会持续1周左右。如果误以为病情加重而中断治疗,则事倍功半。但不是前功尽弃,因为体内垃圾和病气已排出了许多。
  下面将拔罐治疗过程中以往患者的病灶反应现象总结如下:
  头部的反应情况有:头痛、头昏、耳鸣、眼红、流鼻涕、出眼眦、牙痛、出鼻血以及呕气、打嗝、出白沫(肺、气管病的反应情况)等。此外,还有掉头发的现象。
  躯干部的反应情况是:发热、发冷、关节痛、筋骨抽搐、睡眠时腿突然抽搐、全身疼痛。发冷时甚至盖被都不感到暖和,直打寒战。发痒,经常整宿地抓挠也不解痒,这一般是肺病治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时全身不能动弹,腰腿不好使,这一般都是腰腿病,反应时间很短。
  脚部的反应情况有:脚臭、脓疱、烂脚丫等现象,一般脚部的反应是肾脏和心脏病的反映。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程度也不同,所以病灶反应的现象也不尽相同。采用根治型拔罐疗法时,要事先知道可能有病灶反应的现象,才不至于出现时被动,不知所措。当出现病灶反应时,主要措施就是不能惊慌,要放下心来,因为病灶反应是病气外排的必然现象,吃药打针也不顶用。只有当特别难受时,可立即重罐才能减轻病灶反应。
  如何判断拔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是否是病灶反应呢?只要分析一下在拔罐治疗期间有无其他可能引起病灶反应的因素,就可以知道是否是病灶反应的现象了。刚开始采用根治型疗法的人都要经过一段体会的时间,经过几次以后,自然能体会到病灶反应现象。
  六、根治型拔罐疗法的治疗过程
  不同的患者,对疗法的要求也不可能不同。比如有的人平时身体是强健的,偶而患病。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不想采取根治型拔罐疗法,只想采用一般常见拔罐疗法,只要留罐5~15分钟,罐口部位达到充血性和瘀血性罐即可。
  当然,对于临时性病症,也可以不采用根治型疗法,而采用常见拔罐疗法和其他方法,留罐时间可随时掌握,不必等到出疱的时候再起罐。
  根治型拔罐疗法更适合于久病不愈的患者的治疗。它的治疗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即排毒期,出病期和巩固期。
  排毒期指留罐时罐口部位向外排体内垃圾的阶段。这个阶段罐口部位会出现水疱、黄白赤水、凝血、白沫等各种现象。由于病情的轻重、疾病的不同、年龄的差异,体内垃圾的数量也不同。体内垃圾越多,这个期间越长。因为儿童和年轻人体内垃圾少,这个阶段一般很少有。一般的病3~5天就能痊愈。成年人这个阶段可持续半年以上。老年人治疗时这个阶段持续更长。因为老人体弱,更不能使病气排的太快、太急。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出病期:即病气外排的阶段,一般可持续1~2个月左右,儿童可3~5天左右,即可将病气排除。这个阶段的表现是水疱基本出完,不再继续出新疱,不再出异物。罐口部位开始发痒,与排毒期的痛感不同。在出病期间,罐口部位开始结痂。
  恢复和巩固期:是指罐口部位表面结痂,罐口部位痂开始脱落,至皮肤表面完全愈合。这个阶段大约1~2月左右。
  由以上三个阶段可知,治疗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根治型疗法不能用来抢救病人。
  以上三个阶段,只是一般的规律,也常常有例外,也可能患者治愈很快,也可能很慢。即使在罐口部位完全愈合之后,由于吸力掌握得不很适当,还可能再拔出水疱,这说明病气和体内垃圾一点儿也留不住,只要未排净,迟早全部都得排出。但这时已不可能像刚开始采用此疗法治疗时那么严重,而是会很快治好,也不会再有强烈疼痛的感觉。
  七、治病的辩证原则
  中医治病,强调的是阴阳平衡,表里脏腑,寒热虚实,治的是火毒风湿,采用的是&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的方法。无一不是对立统一,辩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世上没有千篇一律的病,没有包治百病的药。补药,对于不需要补的人来说就是毒药。毒药,对于需要以毒攻毒的疾病,也是难得的良药。根治型拔罐疗法在治病过程中,也必须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你把风寒性牙痛、头痛当作火毒性牙痛和头痛来治时,当然不会取得好的疗效。屡治不愈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是风寒牙痛、头痛,所以要在尾根区和脐中区上罐。当发烧不退的时候,要想一想是否肾水不足,水不能克火,才导致发烧不退,所以要拔肾区,以增强肾功能,疏导肾经,帮助克火降热。如果一味抽火,不能灭火源,当然疗效要差。好在拔罐法不会给患者造成负作用。如果说有负作用,那就是疼痛。
  综上所述,当自我治疗疾病时,遇到某些特殊情况要动脑筋想一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的关系,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辩证地选择上罐部位,调整阴阳,达到体内平衡,就可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在具体病症治疗方法中,也未必适用于所有人,这里只是提供了一种治疗的方法,介绍了用根治型疗法所应该了解的常识,帮助患者在治疗时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上罐部位
  16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特点(四)
  重罐产生的疼痒感 &重罐&带来了第四个特点:无论采用火罐,还是采用负压罐,根治型拔罐疗法在过程时都会产生疼痒感。 根治型拔罐疗法产生的疼痒感指疼痛和发痒两种感觉。根治型拔罐疗法产生的疼痛感存在于上罐、留罐和起罐这三个阶段中。上罐时产生的疼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罐口皮肤不能很快适应罐内压力的变化而产生疼痛。在皮肤适应了压力的变化以后,大约2~3分钟,这部分疼痛就会消失。二是由前一次上罐引起的罐口部位表面充满了疱,在重罐时,可能使罐口压在疱上而增加患者上罐时的疼痛。这部分疼痛,只要手法熟练和正确,完全可以减轻甚至避免。也可以先采用小号罐,吸力大一些,再采用大一号的罐具重罐,可以减轻,或避免疼痛。 起罐时疼痛的原因与上罐时是一样的。如果使罐内的进气的速度缓慢一些,分几次进气,就可以减轻疼痛感。采用负压罐,可以减轻起罐时的疼痛,因为它不用手指按压皮肤。 由于留罐时间较长,在留罐这段时间内,病气和体内垃圾排出,会使患者产生痛痒感。一般情况下,患者火毒较重,这部分患者的罐口部位常常有疼痛感,并且因病情轻重不同,出病的快慢不同,疼痛的程度也不同。有一些患风湿病的患者,罐口部位出现的是痒感,并随病情轻重和出病的快慢,痒的程度也不一样。 痒的感觉一般出现在疼痛之后。当体内垃圾基本排完,罐口部位不再出疱,开始结痂时,痒感逐渐强烈,这是病气继续外排的表现。出病毒、火毒、的现象是疼。出病气、风湿的现象是痒。疼过以后开始痒,痒的程度逐渐加重,有的人感到奇痒无比,无法忍受,当病气出完,痒感消失,才是真正痊愈。 由于根治型疗法上罐时经常要起水疱,于是有许多人产生对起疱能否感染的怀疑。从拔罐疗法的负压原理上来分析,负压产生的过程,也是真空灭菌的过程,罐内形成负压,空气减少,使细菌缺少生长的条件,所以不会发生感染现象。从根治型疗法的机理来分析,也是不会感染发炎的,因为拔罐以后,经络和体表皮肤联系更加紧密,体内对体表可以发挥消炎的作用,因此,不必担心发炎感染问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当病毒外排的时候,由于吸拔到皮肤表面的病毒不能完全转变为脓水等杂物及时排出体外,以至于罐口部位出现红肿,甚至有硬块,并且红肿面积较大等等现象。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其他复杂情况,使疼痛加剧。这些都是病毒排出的表现,是正常治疗的现象。只要坚持治疗,坚持重罐很快就会好转。切不能停止重罐治疗。有的患者不了解根治型疗法的上述特点。当出现了红肿等现象时,误以为是拔罐发炎感染所致,因而放弃治疗,以至影响治疗效果。 有的患者在起罐以后,仍会感到病气聚集在罐口部位,不上罐就感到难受,疼痛和发痒,主动要求上罐。甚至一天之内重罐3~4次,这是处于病气集中排除特有的现象。这种情况也说明了根治型疗法即使在起罐以后病气仍然外排。 根治型拔罐疗法,一般每个罐口部位每日上罐1次,以罐口部位皮肤恢复正常为一个疗程。在出病高峰期间,罐口部位疼痒感强烈的情况下,可以一日上罐2~3次。但应适当拉开上罐时间的间隔,如早、晚、甚至半夜均可上罐。 由于根治型拔罐疗法有以上的特点,对选用的罐具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要求罐里口边缘光滑,不刺激皮肤。对现有的广口罐头瓶要用细砂轮或细磨石磨光,再用细砂纸或细纱布将罐里口边缘磨几遍,使罐口十分光滑,以减轻上罐和起罐时所产生的疼痛感;二是要能存放一定量的脓水和杂物;三是要倒是便于洗刷。由于病气和体内垃圾的情况各异,粘合力强,对负压罐的要求还有不堵塞通气孔;四是要使罐具处形方便放置。起罐后,罐内经常存有排出来的脓水脏物,立放罐具使脓水不外流,以免弄脏环境,污染衣物。
  15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特点(三)
  三、重罐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三个特点是要求&重罐&,往往每天都要在上过罐的罐口部位重复上罐。 第一次上罐以后,罐口部位可能出现疱、出脓水、出泡沫、凝血等现象。这些东西都是从人体内排出的病气和垃圾。起罐以后,要把这些疱用竹片削成的竹针挑破,脓水用消毒棉球吸干,在罐口部位上轻轻擦拭,将罐口部位清理干净。挑疱用的竹针,最好针尖处带有斜坡,斜坡的作用是防止竹尖扎肉,竹片要薄,挑泡时,竹针的柄在高处,避免脓水针柄流到手上,斜坡的尖远离皮肤在上面。 由于第一次上罐确定了罐口的部位,下一次上罐就要求找准罐口部位的位置,因此一定要注意上罐的准确性。与常见拔罐疗法一样,根治性疗法重罐时的上罐时的上罐过程,也要遵循最后合罐口部位下端的原则,才不致烧伤皮肤。为了找准罐口部位位置,上罐时,先将罐子的一端靠在上过罐的罐口部位一侧,从这一侧向另一侧合罐。同时要注意最后合罐口部位下端。当上罐时罐口部位的疱比较多时,为了不使罐边压在疱上,可用另一不拿罐子的手将皮肤向罐口内推一下,帮助把有疱的部位吸入罐内,以免疱碰罐口。 人体内病气和体内垃圾往往不能一次排净需要多次上罐才能将病气和体内垃圾排净,所以要数次重罐。在重罐治疗的过程中,罐口部位在经历变色、出疱、排脓水等异物的过程以后,还要经历不再出疱,不再排脓水,罐口部位表面结痂,痂自动脱落,皮肤表面恢复正常这几个阶段,即完成一疗程的治疗。当罐口部位不感到痛痒以后,无异常表现,才可以停止重罐。 上罐手法不熟练的操作者使用火罐,有时可能会炽出一点儿热气和火苗,患者略感疼痛这不要紧,下次重罐将伤处扣在罐内,几次以后即可痊愈,不会留下痕迹。 重罐时,若罐口部位因红肿及水疱结痂而干硬者,宜预先用温热毛巾敷软,可减轻上罐时的疼痛。 一般情况下,一个疗程结束以后,罐口部位的皮肤表面都会恢复正常,不会留下痕迹,即便有痕迹也会很快消失。如果皮肤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就停止重罐,也就是没拔彻底就停止重罐,皮肤表面会留有病气的痕迹。这些痕迹能够被皮肤吸收,但是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大约1~2个月以后就可消失,病气留的多,痕迹也重,吸收和消失的也很慢。 有一些患者,病没有治好就停止了治疗,停止重罐产,皮肤上留下了较深的痕迹,经过较长时间仍不见有消失的迹象,仿佛痕迹加重。这种现象说明这个部位的病灶仍旧存在,而且继续产生病气,病气的继续产生和发展使皮肤痕迹久不消失且加重。痕迹的消失情况,也可以帮助分析判断病灶去除与否,如果没有去除,就应该重罐,以消除病灶和痕迹。 有人说:&拔罐子容易成瘾,不拔还难受。&这话说明了一个现象和道理:病气从罐口部位外排,即使起下罐以后,病气仍从罐口部位外排,并不因起罐而停止,只不过力量小,速度慢一些而已,这是一个好现象。体内有病气和体内垃圾存在,经过吸拔以后,此处经脉疏通了,所以病气容易从此排除。这是根治性疗法能根治疾病的机理。每个人病情不同,病气体内垃圾的排除量也不同。有的患者排除量较多,有的患者较少。有的只是皮肤稍变颜色。人体不管健康与否,总有靠自身排不出去的病气和垃圾,可以用拔罐法排除,经过吸拔以后经脉疏通,病气通过此经脉排除,否则病气就可能留在体内,阻碍气血畅通,使身体达不到平衡。
  14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特点(二)
  留罐的持续时间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留罐,与常见病拔罐疗法有着显著的不同。《灵枢&营卫生会篇》一文中说:&人受气于谷,&&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体内气血沿经脉运行一周大约需半个多小时左右的时间。&五十而复大会&,一天二十四小时运行约50周。根治型拔罐疗法中,留罐的时间一般要超过半小时,大约40分钟以上,气血运行一周,经络各处的病气就可能从罐口部位被排出。这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二个特点。我们称拔这种留罐时间的罐,叫做&拔根治罐&,如同常见拔罐疗法中,称拔充血性罐和称拔瘀血性罐一样。
  13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特点(一)
  由于根治型拔罐疗法需要&重罐&,由此带来了与常见拔罐疗法所不同的特点。
  拔罐与针灸法的比较
  拔罐疗法与针灸疗法虽然同属一个学科,但是它们也有不同之处。 拔罐法的罐口部位是一个部位,一个范围,而针灸部位是一个穴位,一个点。针灸穴位较难被大多数人掌握,而罐口部位比较容易被记忆。针灸的针法需要长期训练,而拔罐法的操作可以很快熟练掌握,在民间许多普通人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上罐技法。针法要求准确掌握进针穴位泊位置和深浅等手法,拔罐法则要求掌握上罐 时吸力的大小和留罐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要掌握拔罐的&火候&。针灸和拔罐是一家,有条件的用针灸加拔罐的方法。不会针灸,也可以单独使用拔罐法,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就解决了大多数人不能自我治疗的难题。这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一个特点。 采用根治型拔罐疗法治疗时,出病的速度与上罐时吸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上罐时吸力越大,病气排除的速度越快,留罐时间越长,排除的病气越多。 根治型拔罐疗法要求吸力越大越好,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吸力为准,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要求罐内皮肤被吸起的高度达到2~4㎝以上为佳。
  12 了解日常拔火罐的4个误区
  关键字:
  误区1 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候的皮肤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着凉。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误区2拔得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火罐拔得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误区3同一位置反复拔
  一次不成就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拔,认为这样才能拔出效果。其实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坏,比如红肿、破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误区4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认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实这样也是错误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为这样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建议:我们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11常用的火罐用法和适应证
  拔罐法又称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和用火燃烧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子疗法。多用于痹证,刺血拔罐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1、罐的种类:
  临床上常用罐有三种:玻璃罐、竹罐、陶罐。
  2、拔罐的方法:
  ①火罐:是用火在罐内燃烧,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个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绕一圈后,迅速退出,快速地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简便安全,不受体位限制,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
  (2)投火法: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扣于施术部位。
  (3)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4)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盅等,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其内,置于应拔部位,用火点燃,将制度迅速扣下。
  ②水煮法:先将配制好的药物放在布袋内,扎紧袋口,放进清水煮成适当的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液内煮15分钟左右,用镊子取出竹罐,倒干罐内药液,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本法配合药物加强疏风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风湿痹痛和某些软组织病证。所使用的药物多为疏风活血通络的中草药。
  3、起罐:
  拔罐时,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局部皮肤瘀血时,将罐取下。取罐时,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松脱,不可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若罐大而吸附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4、特殊用法:
  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火罐还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①走罐:亦称推罐。即先在施术部位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润滑油,再用上述方法将罐拔住,然后医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以及病变部位,往返推动,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此法适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②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或充血为度。
  ③刺络拔罐: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
  5、适应范围:
  拔罐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痹证(如腰腿痛、肩背痛),胃肠道疾患(如胃痛、腹痛),肺部疾患(如咳嗽、哮喘)。
  刺络拔罐法适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某些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
  6、注意事项:
  ①患者体位要舒适,根据部位选用大小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较丰满,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火罐脱落。
  ②拔罐时火力要足,罐口靠近拔罐的部位,操作要迅速轻巧,做到稳、准、快,才能将火罐拔紧,否则影响疗效。
  ③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④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⑤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后,覆盖敷料,以防感染。
  10 拔罐法的作用机理
  1. 负压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 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 调节作用
  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4. 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循经走罐还能改善各经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再如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如对于皮肤病,其药罐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刺络拔罐法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为主;针罐结合则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9 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与中草药物结合进行外治的一种方法,系综合拔罐法之一。现代应用,常见的有两类:贮药罐法:
  它是将预先泡制好的中草药液(可以是水煎后的浓缩液,也可是酒浸出液,即药酒或酊剂),置于罐具内,再进行吸拔,以起到药物的化学作用与拔罐的机械作用相结合的效果,更好达到治疗目的。贮药罐的操作一般依靠抽吸法。具体如下:
  应用小型抽吸罐法。可先将切去底的青、链霉素瓶的底口朝上,塞紧瓶盖,倒入药液,量约占瓶子的1/2~1/3。然后紧扣在选好的部位上,扣的方法同前述的水火罐法。再用注射器将罐内空气抽去,即可吸附于局部,药物浸润于穴区。此法所用的,多为对局部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如生姜片、辣椒液、风湿酒等。留罐时间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应用双孔玻璃罐法。先准备好不同型号的罐具,50毫升注射器,止血钳及药液。操作时,根据病情和病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具有药液。由助手持罐,罐口向下紧扣于皮肤,术者手持注射器吸取药液20~40毫升,注射器与连接注入孔的橡皮管相连,并把药液注入罐内。然后再将橡皮帽盖在排气孔上,仍用此注射器抽出罐内的空气,使之形成负压。抽气完毕,以止血钳夹紧橡皮导管,留置20分钟。至治疗结束,扶压罐具,松开止血钳及橡皮帽,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导管,由注入口插进罐内,吸尽药液。一般每日一次,每次可选3~4穴治疗。
  1、抽吸前准备不同型号的双孔玻璃罐及其他物品(药液、注射器、橡皮套管、止血钳)。
  2、注入药液。
  3、左侧双孔罐正在吸拔中,右侧双孔罐正在吸出罐内药液。
  各种病症药液配方如下:
  1、慢性荨麻疹:麻黄15克,连翘20克,薄荷10克,赤芍15克。
  2、支气管哮喘:麻黄21克,苏子20克,生大黄15克,肉桂20克。
  3、腰肌劳损:元胡25克,透骨草20克,川芎20克,赤芍15克。
  4、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三棱15克,元胡20克,莪术20克,艾叶15克。
  上述方药,均泡制成30%的溶液,每次用量在20~40毫升左右。
  三、煮药罐法:
  系将罐具与药物同煮,然后再进行吸拔的一种方法。在操作上,基本上和煮罐法相同。方法是,先准备大锅一个,把竹罐若干个,置于锅内,加入适量的水。药物放入口袋中,扎紧袋口,再与竹罐共煮。一般在水煮沸后尚需煮20~30分钟,可按前述之煮罐法,进行吸拔。留罐约20分钟。
  煮药罐法药物常用配方如下:
  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蔓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8拔罐治疗的效用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可以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种角度来解说。
  1、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
  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3、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
  5、现代医学认为,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7 什么是拔罐疗法
  中医特色拔罐疗法,由名中医坐诊,可实现各种类型的拔罐治疗,不同种类有不同的功效。拔罐疗法可单独或配合其他疗法治疗各类疾病,快速改善机体状态,能很好的促进病程恢复。无病亦具有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的功效。
  拔罐疗法是以竹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郁血现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出土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皆提到角法。古代中医文献中亦多有论述,常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以吸血排脓,以后又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火罐气&时说:&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经晕,罐中有水出,风寒尽出&。近年来,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火罐的质料、拔罐的方法均有改进和发展,治疗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并经常与针刺配合应用,成为针灸学中一种重要的疗法。
  罐的种类根据制罐的质料可分成五种:
  1.竹罐:用坚固的圆竹筒制成。其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跌碎,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是易爆裂漏气。至今仍被广泛采纳应用。
  2.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优点是吸力大,缺点是较笨重,落地易碎。较少应用。
  3.铜、铁罐:系用铜和铁皮制成。优点是耐用牢固,不会破碎。缺点是价格较贵,传热太快,易烫伤皮肤。目前已基本不用。
  4.玻璃罐:系用玻璃制成。优点:质地透明,可清楚地窥测罐内皮肤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起罐时间。缺点是容易破碎。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拔罐用具。
  5.抽气罐:有青、链霉素瓶或类似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保留瓶口橡皮塞,便于抽气时应用。或用透明塑料制成,上置活塞,用来抽气。优点是可根据病情需要掌握拔罐松紧,轻巧便于携带,且不需燃烧排气。缺点是制作较麻烦。它是今后火罐发展应用方向。
  6 药罐
  是在拔罐的操作时加入适量相应的药物,形成相应的药罐,其主要的方法如下。
  1、药物闪火法:即是以酒精浸泡一些药物(如红花、全蝎等)制成药物酒精棉球后以镊子夹住点燃的棉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在皮 肤上。
  2、药物投火法:是用易燃的药物(如橘皮、苏合香木等)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事先选好的部位上,即可吸附在皮肤之上。
  3、药物滴酒法:是用无水酒精或白酒浸泡某些药物(如木香、九香虫、木瓜、千年健等)数周后取该液1~3滴滴入罐内,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4、药物贴附法:是用大小适宜的某些药物(如射干、罗布麻等)浸泡酒精后,贴在罐内壁的1/3处,用火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上。
  5、药物架火法:是先以某些药物(如生姜、龟板等)置于应拔部位,再以不易燃烧的物体置于其上,将95%酒精或酒精棉球置于其中,用火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6、药物水煮法:即以某些药物配伍组成成方(如川芎、白芷、血竭、小茴香、土木鳖、乳香、没药、乌头、独活、羌活、防风、泽兰、红花等)以布包做袋包,用水煮半小时左右,再将完好的竹罐放在铝锅内煮沸1~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来,把水甩干净,口向下,迅速投入另一手持的毛巾中,把水吸干,立即扣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7、药物蒸气法:先将水壶置于旺火上,将壶内的水和药物的混合液煮沸(如硫磺、雄黄等),使水蒸气从壶嘴喷出,以竹罐口对准喷气口1~10秒钟,随即取出,迅速扣在需拔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5拔火罐的注意事项
  ①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②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有肺部慢性病的人会导致肺泡破裂
  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拔火罐后洗澡容易着凉
  拔火罐后不宜洗澡,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不少&。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这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
  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长时间拔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
  不少人说火罐这一拔最少要半小时,有的人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这样观点的比较多。
  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各季节拔火罐要注意
  春天 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开始回升。但北方突然来袭的春寒,还是会让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风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将寒气拔出可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时要注意罐口的润滑。北方天气干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这种环境下人的皮肤缺少水分,拔火罐时容易造成皮肤破裂。
  夏天 夏天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肤病如痱子。这时拔火罐主要为了去湿气。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别让汗液影响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 这两个季节气温低、干燥,拔罐要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温。对需要进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拔罐时间,不要让身体暴露太久。拔完及时穿衣,可以适当喝点热水,暖暖身体。秋冬两季皮肤干燥,拔罐要润滑罐口,保护皮肤不受伤。
  4中医拔罐疗法的方法与体位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的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
  拔罐疗法使用中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拔罐时经常采取的体位: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等。
  拔罐疗法的禁忌症: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及皮肤损伤者、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过度疲劳、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拔罐时应注意: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3拔罐由来
  拔罐,古时是用火使之产生负压,故称为火罐。拔罐疗法,它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
  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此外,清代赵学敏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尚先的《理瀹骄文》以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于我国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等,介绍的就更为清楚了。
  后至今,人们在原来的火罐的基础上进行改近,遗弃了原来传统的点火的方式,直接用真空枪在罐内抽气,使罐内产生负压。这种真空罐溶入了科学技术,使之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1 药罐疗法是以中药浸煮的木罐或竹罐吸拔于相应的穴位上到达治疗疾病的效果。药罐疗法依据中医理论,施治于经脉、腧穴、肌腱,可达到行气活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柔筋缓急的临床作用,药罐疗法具有拔罐和药物治疗的双重效果,即有拔罐疗法的物理治疗效果又有药物渗透治疗的生化效果,取拔罐和药物治疗之长,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疾病、胃肠疾患、疲劳症、肥胖症、关节疾患、腰脊劳损、软组织损伤、顽固性疼痛等有疗效好、见效快的独到效果。
  中药竹罐炮制密法
  (祖传秘法一心一意专业制作中药竹罐)
  2 竹罐在用法上分为闪火和水煮(中药竹罐)两种用法,闪火竹罐加工方法很简单,把竹子截断、削皮就可以了,相比之下水煮竹罐的制作要求就多了。
  首先用于制造中药竹罐的产地很重要。大家知道,南方植物生长快但多质地疏松,北方的植物生长慢质地细,竹子也一样。河南省焦作地区有个博爱县盛产竹子,这个地方可谓是竹子的分水岭,在往北就没有种植竹子的地方了,所以这个地方生长的竹子纹理细腻,非常适合制作中药竹罐。
  因中药竹罐需要事先放在活血化淤的中药里煎煮后使用,所以在加工方法上就复杂些,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竹罐没有经过严格的炮制就销售出去,声称可以水煮,是对消费者不负责。
  祖传的中药竹罐在截断和削皮后还须以下几种加工步骤,方可以满足要求。
  1、 清水浸泡脱竹沥:竹子都含有竹沥,鲜竹子的一头用火一烧另一头就有竹沥流出。竹沥为润肺良药,但与活血化淤药性能相反,如果竹沥不浸泡干净,会影响中药的效果;
  2、 去内膜:竹子内壁有竹膜,内膜上容易积水,如果内膜不除就将竹罐从煮沸的中药水中捞出扣在患者皮肤上,竹膜上的热药水易流到皮肤上会烫出水疱;
  3、 药煮:去了青皮的竹子很容易干裂,用一些具有胶性的活血化淤药长时间浸泡后再煎煮,就不容易开裂了。去了青皮的竹罐,干的会透气,必须浸透药水才会吸牢。竹罐事先用上述的药物反复数次的煎煮凉干,再次煎煮时药水就很容易浸透,这样密封的效果也就好了,初次使用时吸力就很大。
  4、 凉干:药水煮过的竹罐在棚内风干。
  如此反复3次泡煮晾干才成中药竹罐,成品的呈褐色,有浓郁的中药气味,丢在药锅内很容易被浸透。
  中药竹罐&&传统疗法奇葩
  中药竹罐疗法是先把竹罐放在中药锅内煮,然后将患处的皮肤用韩国进口无痛采血笔刺破,再趁热拔在患处,通过药力、热力和竹罐的吸力将患处的瘀血顺利地排出来,是一种民间密而不传的传统疗法。
  中药竹罐为什么能吸出瘀血?
  血一旦离开身体就会因冷却而凝固,所以蚂蝗和蚊子在吸血前都是先向人体内吐一些抗凝血的唾液,然后才能喝个饱。
  蚕丝竹罐可以顺利吸出瘀血是因为:
  一、用来煎煮竹罐的中药具有去风、活血的作用,可以延缓血凝固的速度;
  二、竹罐是热的,热可以阻止血液的凝固;
  三、竹罐随着降温吸力是逐渐增加的,就像太极拳一样用的蚕丝劲,防止血栓在吸出体外的过程中因力量过猛而抽断。
  煮罐药方传子不传女?
  煮罐的药方一直是祖传秘方,十分保密,向来是传子不传女,因此掌握这个药方人非常少,所以掌握这个疗法的人也十分稀少。
  常拔罐,让您身强体壮 转载自如雪梅花
  拔罐这种方法很古老,也很有效。无论是四肢、肩背部,还是内脏,只要有毛病,拔罐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调理方法。效果最好的当然是火罐了,您如果不会拔火罐,那就用大一点的磁罐和气罐来拔,虽然见效慢些,但是操作方便、安全,坚持下去,同样有效。
  拔罐时,您需要注意几点:拔哪里?怎么拔?拔多长时间?什么情况适合拔罐?
  拔罐拔哪里
  拔罐的位置,一般是在后背和腿部,哪儿疼拔哪儿。至于身体前部等一些皮肉比较薄的地方,拔罐时间别那么长,最好是遵医嘱。
  如果您肠胃不好、肾虚、哮喘、腰椎骨质增生,都可以用拔罐的方法来治。很多时候,它比吃药管用得多。拔罐主要拔督脉和膀胱经,拔病灶所在脏腑相对应的俞穴,重点在您拔罐时颜色最深、反应最厉害的地方拔。
  很多人反映,使用磁罐和真空罐时,老是掌握不好力度,不知道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我的建议是,不管大罐小罐,上罐的时候最好抽气不要超过三下。当皮肉开始有点儿发紧,出现小的细纹,人稍微感觉有点不舒服时就可以了。特别是老年人,更不能抽拉得太厉害,否则留罐的时候肉拔起来太多,起罐的时候不好起,效果也不太理想。
  拔罐适宜人群
  拔罐这个方法尤其适合有慢性病的人和身体虚弱的老人家。7天或者10天拔一次,每次10~15分钟。冬天人容易受寒,那就经常拔罐,这样,一冬都会有很好的免疫力。但这种方法对皮肉太松弛或太瘦的人不合适,皮肉太松弛的人拔完以后由于抽拉的劲大,会把皮都扯上去,太瘦的人则根本拔不住。
  有人拔罐拔10分钟,甚至三五分钟就会起泡,说明他脾虚得厉害。我曾经接到一个读者的电话,说她在美容院拔罐拔了30分钟,后背都紫了,而且起泡了。我说:&第一次给您拔30分钟是不太恰当的,不过既然已经起泡了,那您就天天拔30~40分钟,把身体里的脏东西全拔出来。&
  我觉得,说到子女给父母尽孝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父母身体健康。一周给父母推一次背,拔两次罐,有病调病,无病养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爱的表达。
  夫妻之间也是一样,尤其是中年夫妻,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夫妻关系很容易出现问题。那么,与其天天念叨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如行动起来,给他(她)拔拔罐,这种贴心贴肺的关心会比一句&我爱你&实在得多。
  拔罐可根除顽固皮肤病
  有好多老年人秋冬季节皮肤瘙痒,这主要是因为肺燥,脾虚,湿毒在体内排不出来,加上有时候情绪不好,还可能出现带状疱疹、荨麻疹等病。大部分的皮肤病都跟脾湿、肺燥以及不良的情绪和精神压力有关系。对这种皮肤上的毛病,我一般都用根治拔罐的方法进行调治。
  怎么拔呢?首先在大椎、肾俞、肺俞、脾俞拔上大罐,拔40分钟以上。第二天再拔,这时可能会出水、出血,甚至出现白色浆状的东西,但您一定要坚持,直到拔得什么东西也不出了,皮肤愈合得很干净才可以停止。这样,疾病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调治。
  如果您有牵延不愈的慢性病,也应该采取根治拔罐的方法,也就是每回拔三四十分钟,这样才能把体内的脏东西都吸出来。再往后,身上结的血痂慢慢地掉了,皮肤会相当好,人也一身轻松。
  有肩周炎和哮喘,一拔火罐就好
  提到火罐,很多人都怕。我现在带学生,就让他们先在自己身上试验,挑肉厚的大腿外侧拔。有很多人怕出泡,其实出泡是因为此人身体很虚、很湿,更应该多拔。
  您如果有肩周炎,就要沿着肩胛骨内侧缘,顺着骨缝走罐,走完罐以后再把四个小罐密排上,拔10分钟。您如果不会走罐,就直接密排上四个罐,只是留罐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大概15分钟后取下。一般一周拔3~5次,这样能把骨缝里的寒拔出来,同时也消解了肩胛骨肌肉里面的粘连,促进血液循环。
  首次留罐别超过10分钟,适应了以后再延长至15分钟。如果拔10分钟就起泡了,要用消过毒的针把水泡横穿刺破,这样,皮不会破,只是让水流出去。水流出去以后,撒上云南白药,然后用医用的纱布和胶布固定就可以了。
  我在这里特别建议大家一下,如果出水泡、流黄水了,千万别停,第二天继续拔,直到再也不出水泡为止。
  拔罐的不传之秘&&去痛液
  转载自大德堂
  拔罐大家都熟悉就是把火罐拔在痛点上,或沿经络走罐。这是最基本的保健罐法。我今天说的是中医拔罐。专治腰腿痛的去痛液的秘制方法。。白芥子2两,朝天椒5克,白芷30克,细辛15克,樟脑20克,白胡椒10克,红花10克,将上药打碎加入1000毫升50%的酒精密封七天然后滤出药液加温开水300毫升甘油100毫升,混匀后装瓶备用,操作时令患者卧位,暴露痛处。把去痛液均匀涂在痛处再用闪火法将火罐吸在痛处然后快速循经走罐。至皮肤潮红或稍有皮下出血时除去火罐。每日一次。10天一疗程。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本法住址腰腿痛,有温经散寒除痹止痛之神效。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王敬编著的《拔罐》图书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
  拔火罐(8张)
  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1],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医术,儿童同样适用。还称&拔罐子&。有火罐、气罐等。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历史源流
  火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汉族民间使用很久了。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拔火罐养生馆
  (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种,长短约8~10公分。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南方产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拔火罐:是中华传统医疗保健中医器具。
  ①制作方法:徐州是出产玻璃制品的产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质量优,纯度高。生产推出的玻璃拔火罐,是使用高温玻璃链炉、池炉法机制的。是环保产品。
  拔火罐
  ②质量:无色透明。壁厚边宽,罐口光滑、没毛刺。手感好。系以耐热性好的玻璃制成,口小,腔大,罐口略外翻。有五种型号。玻璃罐的优点是罐壁透明,可随时面察拔罐部位的皮肤变化,因此临床最为常用。又由于观察方便,特别适于刺络拔罐。 5只/套,有5个规格,有底顶座。产品已经销到世界各地,受到外商的好评。中国第一&罐&!国内的诊所、医院等,医务人员说:&使用得顺手,质量好。不易碎。偶然掉到地上不怕坏。&
  ③包装:任何型号的拔罐12只/合小包装,使用瓦楞纸板包装箱/合。每一个罐有格板,2层包装。 5只罐体总重量:+/-50G/ 》,900克/套,质量符合产品标准。
  ④类别、规格:产品分为:1.0无色火罐。5只/套,有5个规格。有顶(底)座 (产品是在自然光线下拍照的,与实物有误差的,请与实物为准。)拔火罐的规格如下:(误差:+/-2MM)外经:MM 内径:MM 高度:MM 单只/重/G 1号:42 (最小)30 52 85 2号50 35 70 120 3号55 43 76 141 4号70 62 94 190 5号75 (最大)58 105 265 重量:1:85g 2:120g 3:140g 4:190g 5:265g。
  (4)抽气罐: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
  (5)角制罐:系用牛角或羊角等加工制成,用锯在角顶尖端实心处锯去尖顶,实心部分仍需留1~2cm,不可锯透,作为罐底。口端用锯锯齐平,打磨光滑。长约10cm,罐口直径有6cm、5cm、4cm三种。其优点是经久耐用,但因动物犄角不易收集而很少应用。
  (6)紫铜罐:紫铜拔火罐是藏医、蒙医传统的拔火罐。
  火罐(5张)
  (7)砭石拔罐:取材于天然泗水砭石,经过车床制作而成,因为原料少,加工费时,拔罐效果更好,所以成本比较高。现在大型美容院、养生连锁机构有使用。
  硅胶拔罐
  (8)硅胶拔罐:是用硅胶加工制成,通过按压产生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的一种新兴拔罐。由于其使用方便,不需要额外的工具,现在多见于家庭使用。
  工具特点
  拔罐工具
  好轻松拔火罐
  其吸收了传统罐具的优点,利用高科技手段,克服了传统拔罐的缺点,使中医古老的拔罐法又焕发了青春。使用抽气筒将罐内空气抽出,达到罐内负压的目的。并且可以自由控制罐内的压力。拔罐器还有个特点是罐体透明,可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和病情随意调整,易于观察罐内皮肤变化,便于掌握拔罐时间,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火罐,疗效一致,但使用更安全,无烫伤之优,操作简便,不易破碎,多种多样,大小适宜,所以既适用于医院,又更广泛的适用于家庭。
  玻璃拔火罐器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一、爱民拔罐减肥作用[2]
  火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调整内分泌,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改善消化功能,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及脂肪消耗增加,即可减去体表脂肪,又可减去体内深层脂肪,从而达到安全、保健、快速减肥的目的。
  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三、排除体内毒素
  拔罐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使体内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四、温热作用
  当人体受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气)等外界侵袭或跌打损伤后,即可扰乱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瘀血、气滞、痰涎、宿食、水浊、邪火,这些致病因子通过人体经络走窜于全身,并充斥于经络上的穴位,打乱了气血的运行,致使气血凝滞。拔罐可祛除人体六邪气,通气通血、舒经活络,它的温热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
  中医认为火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体弱多病、体形臃肿、脸上起斑、痘、皱、干燥等多种症状及皮肤问题。通过火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美体祛病疗疾的目的。
  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拔罐手法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鉴别诊断:
有哪些症状
、、、、、、、
今日坐诊大夫
肖毅主任医师
擅长:睡眠呼吸疾病
肺火&是怎么引起的?
肺火&如何治疗?
肺火&吃什么好?
肺火&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拔火罐的地方有水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