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儿刺一条根功效效

搞不清症状?试试
当前的位置:&&&&&&
问中医问病友快来参与讨论
功能主治清热消炎,拔脓。治疗疮,痈疽,无名肿毒,腮腺炎,乳痈。[]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长虫包谷、小独脚莲、见血飞。
【药用部位】
为天南星科植物红根的块茎。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拔脓。治疗疮,痈疽,无名肿毒,腮腺炎,乳痈。
【用法与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皮肤破溃者忌用。
长虫包谷、小独脚莲、见血飞。
【药用部位】
为天南星科植物红根的块茎。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拔脓。治疗疮,痈疽,无名肿毒,腮腺炎,乳痈。
【用法与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皮肤破溃者忌用。
含有红根的中成药
红根同类药品
关注或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号:39药品通
联系邮箱:ypk@mail.39.net
合作电话:020-1/8673(媒体&市场合作)
就医助手APP
掌上用药查询、预约挂号、问医生,随时与万千病友交流。
更多药品信息扫描二维码查看狗的介绍_百度知道
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中国文化中:食肉目 科,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至1你好狗狗的介绍如下:哺乳纲 亚纲:狗:犬属 种,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一、狗 界:脊椎动物亚门 纲,系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家犬 拉丁学名。 中文学名:狼 亚种.5万年前:兽亚纲 目:动物界 门:Canis lupus familiaris 别称:犬科 亚科:犬亚科 属,通常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脊索动物门 亚门:犬,亦称“犬”:家犬 分布区域
网友推荐的&狗狗介绍
494190人推荐
456313人推荐
453045人推荐
430201人推荐
416315人推荐
397143人推荐
370397人推荐
352948人推荐
318740人推荐
252409人推荐
183801人推荐
170647人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释名  就是犬。李时珍说:狗的品类很多,但就它的功用可分为三类:田犬长嘴,善于狩猎;吠犬短嘴,善于看守;食犬体肥,可用来做食品。只要是本草中所用的,都是食犬。犬受孕三月后出生,豺见到狗会下跪,虎吃狗会醉,狗食番木鳖则会死,这是因为物性相制伏的原因。
肉  黄犬为上品。黑犬、白犬次之。
【性味】味咸、酸、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可以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宜养肾、补胃气、壮阳、暖腰膝、益气力。可补五劳七伤,益养阳事,补血脉,增加肠胃运化能力和肾、膀胱的功能,填补精髓,它的方法为,和五味烹煮,空腹食用。只要是吃犬肉,不可去血,去血则力少不益人。与蒜同食,损人;与菱同时食用,生抑郁病。白犬与海鱼同食,必得恶病。九月不要食犬肉,否则伤神。瘦犬有病,发...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属于哺乳纲,肉食目,犬科。生物学家研究认为,狗最早是由狼、狐和胡狼自然杂交而产生的。经过各民族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长时间的驯化逐渐形成了现在繁多的品种。据联合国统计,现在全世界约有5亿条狗,我国大约有1亿条。
从古至今狗始终是人类的朋友和得力的助手。从边境巡逻、缉毒、侦破案件、救护伤员到为盲人引路、与主人作伴,处处都有它们矫健的身影。正因如此,狗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宠爱和保护。各种各样的狗协会遍及世界各地,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专门为狗设立的服务性机构。以前,为了控制狂犬病对人的威胁,我国曾实行灭狗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通过接种疫苗已经能很好地控制狂犬病。所以近年来各大城市也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味灭狗的非人道做法,并...
请问是哪种狗呢?还是所用品种?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药材小檗(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的功效与作用_图片_功能_怎么吃_
小檗的功效与作用 小檗说明书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檗
[拼音名] Xiǎo B&
[别名] 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
[来源] 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小黄连刺 B. wilsonae Hemsl.、细叶小檗B. poiretii Schneid.、黄芦木(大叶小檗)B. amurensis Rupr.或其同属植物其它种的根、根皮、茎及茎皮。春、秋采挖,除去枝叶、须根及泥土,将皮剥下,分别切片,晒干备用。
[原形态] 1、豪猪刺 常绿有刺灌木,高1~2米。茎丛生,老枝灰黄色,具槽;幼枝淡黄色,表面散布黑色细小疣点,刺3叉,长2~3.5厘米,粗壮坚硬,形似豪猪刺,故名。叶革质,常5片丛生,披针形或倒披针形以至窄椭圆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刺齿。夏、秋开淡黄色花,约15~30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8~15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针形;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花瓣长椭圆形,顶端微凹;胚珠单生。浆果椭圆形,熟时蓝黑色,表面被淡蓝色粉,有宿存花柱。种子1粒,椭圆形。(图107-1)
2、小黄连刺 落叶或半常绿小灌木,植株较豪猪刺矮。主根粗壮,根皮棕褐色,断面鲜黄色。枝丛出,多分枝,幼枝红褐色,微有柔毛,有槽,刺3分叉,细瘦,长1~2厘米。叶亦较小,倒披针形至窄倒卵形,长0.8~2厘米,宽0.2~0.6厘米,全缘。春季开金黄色花,3至多朵成密生花簇。浆果圆球形,粉红色,有宿存短花柱。(图107-2)
3、细叶小檗 落叶灌木,高1~2米。根粗大坚硬,金黄色。枝灰褐色,有槽及疣状突起。刺短小,不明显,长4~9毫米,分3叉,不分叉或无刺。叶窄倒披针形,长1.5~4厘米,宽5~10毫米,先端急尖,渐尖或有短刺尖头,基部渐窄,全缘或前部有齿。夏、秋开黄色小花,集成腋生的总状花序。浆果长圆形,鲜红色。(图107-3)
4、黄芦木(大叶小檗) 落叶灌木,高1~3米。枝灰黄色或灰色,微有棱槽,节处有3~5叉的锐刺;叶矩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渐窄,边缘有刺状细密锯齿,纸质,下面有时被白粉。夏季开淡黄色花,总状花序。浆果椭圆形,红色,顶无宿存花柱。(图107-4)
[生境分布] 均生于干燥的山坡或石灰岩地区向阳坡地灌木丛中。前两种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后两种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内蒙古及宁夏等地。
[栽培] 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山坡、田埂、庭院四周均可栽种。种子或扦插法繁殖。
扦插宜在春季3月间,将地上枝条砍下,长约1尺,然后按行距3尺,株距5寸插于土中,较易成活。
播种繁殖,江西余江多在春季清明前后播种,条播,覆土0.5~1.5寸,稍行镇压,随后浇水。当苗高1~1.5尺时即可移栽。
[化学成份] 小檗属植物多数含有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berberine,C20H19O5N)。根皮中所含小檗碱较茎皮为多。
1、豪猪刺根含小檗碱约4.5%,并含有药根碱(jatrorrhizine,C20H21O5N)、受巴枯碱(shobakunine为小檗碱与掌叶防己碱的混合物)及九连碱(julianine,C21H23O4N&CHCL3),另含三种叔胺酚性生物碱和一种叔胺非酚性生物碱。
2、小黄连刺 茎含小檗碱。
3、黄芦木 全株含生物碱。根皮含大量小檗碱、掌叶防己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木兰碱(magnoflorine)、氧基小檗碱(oxyberberine,C20H17O5N)、受巴枯碱以及属于双苄异喹啉型的生物碱如刺檗碱、异刺檗碱、黄芦木碱(berbamunine,C36H40O6N2)等。茎含小檗碱、木兰碱、氧基小檗碱、药根碱、黄芦木碱及受巴枯碱等。叶、花及未熟的果实也含小檗碱。花尚含刺檗碱及挥发油。皮含受巴枯碱。
[药理作用] 1、本植物主要含小檗碱,其药理作用可参阅黄连中的小檗碱的药理。
2、抑菌试验:①大叶小檗对多数细菌均有抑制乃至杀灭作用,易感的微生物很广泛,有痢疾杆菌、各种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各种结核菌、百日咳嗜血杆菌、枯草杆菌、流感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利什曼原虫、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等。②豪猪刺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制剂] 1%盐酸小檗碱注射液:①盐酸小檗碱提取:取小檗(狗奶子)根,粉碎,加3~4倍量0.5%的硫酸水溶液,浸渍24小时,时时搅拌,浸液滤过,滤液加石灰乳至ph9~10,放置8~10小时,滤取上清液(沉淀为杂质),加入其总量5~6%的食盐,静置8~10小时,弃去上清液,滤取沉淀(为粗制小檗碱)。沉淀物加沸水溶解,趁热过滤,向滤液中加盐酸至ph2,析出盐酸小檗碱结晶,过滤,以少量水洗去多余的盐酸后,抽干,80℃干燥即得较纯的盐酸小檗碱。将盐酸小檗碱溶于热水中,加2%活性炭,趁热过滤,向滤液中加盐酸至ph2,即析出更纯的小檗碱,过滤,以少量水洗去过量盐酸,于80℃干燥,加精致后的纯度仍不合格,可重复上述精致操作1~2次。
②配制:取精致品盐酸小檗碱1克,加注射用水至100毫升,过滤,灌封,灭菌。
[附方] 1、细菌性痢疾,胃肠炎:①小檗5钱,水煎服。②3%小檗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2、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扁桃体炎,早期乳腺炎,泌尿系感染,伤口感染:1%小檗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3、副伤寒:小檗4斤,切碎,加水10000毫升,煎至5000毫升,每服70~100毫升,日服2~3次。
4、慢性气管炎:小檗1两,桑皮5钱,麻黄4钱,桔梗3钱(一日量)。制成浸膏片18片,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
[备注] 同属植物均同作小檗(三颗针)入药。习用者有如下数种:
1、直序小檗Berberis dasytachya Maxim.幼枝常带红色,老枝灰黄色,有稀疏细小疣状突起。叶近圆形、矩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6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圆形,边缘亦有刺状细密锯齿,质厚,下面无白粉。总状花序直立,细瘦,连总梗长6~7厘米。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河南等省区。
2、刺黑珠Berberis sargentiana Schneid.幼枝浅红色,老枝深红色。刺坚硬,有槽。叶矩圆状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边缘有刺状齿,革质。花簇生。浆果矩圆形或矩椭圆形,黑色、无白粉。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等省。本品茎含小檗碱。
3、长叶小檗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枝灰黄色,略有棱角;刺不分叉,有槽,长1~2.5厘米。叶矩圆状菱形,长3.5~10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短渐尖或微钝,基部渐窄成叶柄,全缘或有时略成波状,下面有白粉。花序总状。浆果无宿存花柱。分布于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其根含小檗碱约1.52%,茎、枝约含0.98%。
4、石妹刺(大黄连刺)Berberis pruinosa Franch.枝刺粗壮,长达4厘米,叶椭圆形或矩圆形,长3~5厘米,宽1~2厘米,叶缘有刺状齿,下面灰白色。浆果灰蓝黑色,有白粉。分布于云南省。
5、毛叶小檗Berberis brachypoda Maxim.小枝黄灰色,有柔毛,刺常3叉。叶簇生,倒卵形至椭圆形,长3~8厘米,端尖,缘有密刺齿,两面均有柔毛,下面更密。穗形总状花序直立,与叶等长。浆果血红色,稍有粉。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
其他,尚有刺红珠Berberis dictyophylla Franch.(贵州)及其变种Berberis dictyophylla Franch. var. eprunosa Schneid.(西藏);鸡脚刺Berberis chengii Chen(湖南、广东、云南);昆明鸡脚黄连Berberis kunmingensis C. Y. Wu(云南);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新疆);尖叶小檗Berberis subacuminata Schneid.(四川);刺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东北、湖南、广东);锥花小檗Berberis aggregata Schneid.(甘肃);歪头小檗Berberis diaphana Maxim.(甘肃);甘肃小檗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甘肃)等亦供药用,功效相似,品质的好坏,视小檗碱含量多少而定。一般以根黄色而味苦者为佳。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小檗
[出处] 《唐本草》
[拼音名] Xiǎo B&
[别名] 子檗(陶弘景),山石榴(《唐本草》),刺黄柏,三颗针(《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小檗、细叶小檗或日本小檗的根及茎枝。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①大叶小檗,又名:黄芦木,东北小檗、狗奶子、刀口药。
落叶灌木,高2~3.5米。幼枝灰黄色,具浅棱槽,老枝灰色,刺3分叉,紫红色,长1~2.5厘米。叶丛生,纸质,矩圆形、卵形残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密生不规则的刺状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有时被白粉。总状花序下垂,长4~10匣米,有花10~25朵;花淡黄色;苞片披针形;小苞片2,三角形;花萼6,2轮,花瓣状;花瓣6,长卵形,长4.5~5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有1对长圆形腺体;雄蕊6,花药瓣裂;子房上位,卵圆形,柱头头状扁平。浆果椭圆形,长约10毫米,红色,先端无宿存花柱。
生山地林缘、溪边威灌丛中。分布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福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讧等地。
②细叶小檗,又名:针雀、酸狗奶子。
落叶灌木,高1~2米。枝有槽及疣状突起;刺3分叉,长4~9毫米,或不分叉或无刺。叶狭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5~lO毫米,先端急尖、渐尖,基部渐狭,全缘或下部叶边有齿。总状花序有时近伞形,花黄色;小苞片2,披针形;花瓣倒卵形,长约2.5毫米。浆果矩圆形,红色。
生于山坡路旁或溪边。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③日本小檗
落叶灌木,高至2.5米。小枝有棱线,带黄色或紫红色,第二年紫褐色;有刺,单一,很少3分叉,长5~18毫米。叶丛生,倒卵形至匙状矩圆形,长0.5~3厘米,宽O.2~1.6厘米,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基部狭窄,全缘,上面亮绿色,下面微有白霜。花多成小总状花序,有花2~5(~12)朵,黄白色;花梗长6~10毫米,或无梗;小苞片3,卵形;萼片6,长椭圆形;花瓣6,2轮,较萼片稍小,长椭圆形,长2毫米许;雄蕊6;雌蕊子房1室。浆果长椭圆形,长7~10毫米,熟时红色,有宿存花柱。花期4月。
分布于陕西、安徽、河北、湖南、湖北等地。
同属植物金花小檗(参见&小三颗针&条)、刺叶小檗(分布东北)、刺黄柏(参见&刺黄柏’条)、尖叶小檗(分布四川),欧小檗(分布西藏、四川、甘肃)等功效相似,亦作小檗使用。
[性味] 《唐本草》:&味苦,大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热痹,瘰疬,肺炎,结膜炎,痈肿疮疖,血崩。
①陶弘景:&主口疮。&
②《唐本草》:&主口疮疳蠚,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
③《纲目》:&治血崩。&
④《陕西中草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肿痛,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痈肿疮疡,口疮,咽炎,结膜炎,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炖肉服。外用:煎水滴眼;或研末撒;亦可煎水热敷。
[附方] ①治湿热痹痛: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猪皮肉适量,水炖服。
②治瘰疬: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或调酒服。
⑧治燥热唇舌破烂:小檗干树皮切薄片,浸清水中,每取一片含口中。(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④治疮疖肿痛:三颗针,水煎服,并作局部湿敷。(《常用中草药图谱》)
⑤治乳痈: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猪瘦肉适量,水酒煎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细叶小檗全草煎制成膏后压片,每片重0.23克,相当于生药10克。每次5片,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三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共治288例,近期控制28例(12.3%),显效89例(39.03%)。实践证明,对镇咳、止喘、祛痰、消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其中尤以消炎作用较好。服药后80%病人反映食量增加,精神及睡眠好,无副作用。
②治疗小儿肺炎
从细叶小檗提取黄连素制成注射液,供静脉注射,每日1~3毫克/公斤体重,有明显的抗菌、抗感染及退热作用。治疗119例,痊愈21例,显效37例,好转49例,有效率为89%。用药后一般均在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食欲增进。但有少数病人在静注过程中有心慌、出汗、面白及呕吐等反应,停止注射,休息10分钟,症状即可消失。
③治疗痢疾、肠炎
用细叶小檗根提取的小檗碱(粗制品)制成胶囊,每粒含0.2克。每次1粒,日服3次,首次倍量,小儿减半。试治10例,一般在服药后第2天症状消失,第3天大便化验恢复正常。
④试用于消除流脑的带菌状态
取细叶小檗根2两(先去其外皮),用水浸泡一昼夜,加水500毫升,熬成200毫升,使用前调整pH在7.0左右,用于滴鼻,每日2次,每次每鼻孔2~3滴,连滴3天。滴药前。清除鼻涕,头往后仰,药液滴入后以咽间有感觉为准。观察61人,投药前带菌数19人,投药后带菌敷降至3人。但观察病例较少,共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小檗
[出处] 1.出自《唐本草》:子檗,子似女贞,皮白不黄,亦名小檗,所在皆有,今云皮黄,恐谬矣。今俗用子檗,皆多刺小树,名刺檗,非小檗也。其树枝叶与石榴无别,但花异,子细黑圆如牛李子耳。生山石间,所在皆有,襄阳岘山东者为良。陶于檗木附见二种,其一见是陶云皮黄,其树乃皮白,今太常所贮,乃叶多刺者,名曰刺檗,非小檗也。2.《本草拾遗》:凡是檗木皆皮黄,今既不黄,而自然非檗。小檗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
[拼音名] Xiǎo B&
[英文名] Amur Barberry Root
[别名] 子檗、山石榴、三颗针、大山黄刺。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华西小檗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和茎、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silvataroucana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1.华西小檗,落灌木,高达2-3m。木材及内皮呈黄色;小枝有棱,紫褐色,有疣状突起;刺3分叉,但着花小枝上下的刺通常不分叉,长约6mm,有时刺小或无。叶丛生;叶柄长1-2.5cm;叶片长椭圆菜至披针形,或倒卵形,长1.5-5.5cm,宽0.7-3.5cm,先端渐尖或圆钝有短尖头,基部狭楔形,全缘或疏生针芒状细刺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有白粉。总状花序疏松或为近伞形花序,长3-7cm,有花8-12朵;无总花梗或很短;花黄色,小苞片2,卵形;萼片6,花瓣状,排列为2轮;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短;雄蕊6。浆果卵形或球形,熟时深红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上的山坡林下阴湿地或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和云南。
[化学成份] 日本小檗根茎的木质部含小檗碱(Berberine)、氧化爵床碱(Oxyacanth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小檗胺碱(Berbamine)、氧化小檗碱(Oxyberber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根皮和茎也含小檗碱。
[药理作用] 参见黄连条。大叶小檗叶酊剂在动物身上,能引起子宫肌收缩,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缩,降低血压。根制剂作用相似。欧小檗作用与大叶小檗相似,并能降低胆囊张力,减少收缩次数,可用于胆囊疾患,减轻疼痛及炎症现象,改善胆汁流量。氧化爵床碱10mg注入麻醉犬股动脉,可引起注药侧下肢的血管扩张,全身血压也有显着下降。此碱具有利胆作用,强度较小檗碱为弱,但较持久。40微克/ml能抑制小鼠腹水癌细胞的氧摄取。在体外无抗结核菌作用。在麻醉、二侧迷走切断及人工呼吸的狗身上,氧化爵床碱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上升及肾血管收缩有阻断作用。
[性味] 苦;性寒
[归经] 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泄泻;痢疾;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目赤肿痛;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滴眼;或洗患处。
[各家论述] 1.陶弘景:主口疮。2.《唐本草》:主口疮,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3.《纲目》:治血崩。4.《陕西中草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肿痛,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痈肿疮疡,口疮,咽炎,结膜炎,黄水疮。
[摘录] 《中华本草》
&2016 蟹腿&&&&粤ICP备号-2当前位置: >
性凉;味淡;归脾,大肠经。功效清热;止血;消积;杀虫。主感冒;咳嗽;疟疾;吐血;咯血;尿血;外伤出血;小儿疳积;丝虫病。
兔狗尾是一种灌木,在我国的四川,湖北南部比较普片,枝条圆柱形,被短柔毛,小叶多皱缩或脱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长方卵形。页可以作为。在我国的四川,等地区。很多的农民菜布狗尾的叶作为猪食。兔狗尾是什么【别名】土狗尾、长穗狸尾草、布狗尾、猫公树、防虫草、猫上树、狐狸尾。【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长穗猫尾射的枝叶。【原形态】长穗猫尾草 直立亚灌木,高l-1.5m。茎多分枝,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长柄;小叶3-7片,对生,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0-15cm,宽5-7cm,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稍心形,全缘,上面无毛,背面被柔毛;托叶小。总状花序顶生,成穗状,长达30cm以上,先端弯曲,形似“狗尾”,花极稠密;萼管极短;花冠蝶形,紫色,旗瓣阔,翼瓣和龙骨瓣粘贴;雄蕊二体,于房上位。荚果2-4节,扭曲重叠,略被短毛。种子黑褐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9月。【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木丛边功杂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性状】性状鉴别 枝条圆柱形,被短柔毛。羽状复叶,小叶3-7;小叶多皱缩或脱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长方卵形,长10-14cm,宽3-5cm,下面有柔毛。有时枝端可见先端弯曲、形似狗尾状的花序,长达30cm以上,暗紫色。气微,味淡。【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枝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兔狗尾的功效与作用【性味】味淡;性凉。【归经】脾;大肠经。【功能主治】 清热;止血;消积;杀虫。主感冒;咳嗽;疟疾;吐血;咯血;尿血;外伤出血;;丝虫病。①《岭南采药录》:&清热消滞,理咳嗽,水煎服。&②《岭南草药志》:&解热,杀虫。治丝虫病,疟疾。&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吐血,咯血,尿血,刀伤出血,小儿疳积,感冒。&兔狗尾附方治丝虫病:布狗尾二两,水煎冲酒少许一次服。连服十余天。(《岭南草药志》)治疟疾:布狗尾二至三两,煎水和白糖少许冲服,日一次,连服数天。孕妇禁用。(《岭南草药志》)验方治劳伤吐血方:兔狗尾1两、金针头1两、龙船花根5钱、红菱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方解)本方兔狗尾清肺金;金针头滋水制火。病于肺者,二味均为要药,配以金英根之色红入止血;红菱根色白疗肺;龙船花根开郁结,合为清火宁金之剂,对劳伤吐血有效。(方歌)内伤吐血验方新,兔狗尾续红菱根,金针头合龙船蔃,清金益气水滋生。治癍痧发热夹色方:兔狗尾1两、狮子滚球5钱、5钱、藤5钱、簕角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方解)本方兔狗尾清肺热;狮子滚球清尾肠热;簕角根清肝热;蛇泡簕清阴热。更佐以海金沙藤利水,使邪从小便而去。(方歌)癍痧发热夹色症,兔狗尾蛇泡簕应,簕角海沙狮滚球,邪从尿解功续命。
相关阅读:
122083&阅读
120464&阅读
116239&阅读
115076&阅读
112280&阅读
103705&阅读
102347&阅读
99900&阅读
99693&阅读
93419&阅读
90049&阅读
88351&阅读
最新热点:
大家正在看什么
532077人看过
340534人看过
332777人看过
271646人看过
261344人看过
241716人看过
231444人看过
223059人看过
217979人看过
212552人看过
195933人看过
183103人看过
157117人看过
149332人看过
145821人看过狗乳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_狗乳草副作用_禁忌 - 三七网
当前位置: >
狗乳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狗乳草为 的别名,所以狗乳草的功效与作用与蒲公英 相同.苦甘,寒。
《唐本草》:"味甘,平,无毒。"
李杲:"微苦,寒。"
《本草述》:"甘,平微寒。"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甘,寒。"
入肝、胃经。
李杲:"足少阴经。"
《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太阴经。"
狗乳草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形态蒲公英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厘米。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叶根生,排成莲座状;叶片矩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绿色,或在边缘带淡紫色斑,被白色丝状毛。花茎上部密被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直径2.5~3.5厘米,全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钟状,总苞片多层,外层较短,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有角状突起,内层线状披针形,先端呈爪状;花冠黄色,长1.5~1.8厘米;宽2~2.5毫米,先端平截,5齿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合生成筒状,包于花柱外,花丝分离,白色,短而稍扁;雌蕊1,子房下位。长椭圆形,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针形,长4~5毫米,宽约1.5毫米,外具纵棱,有多数刺状突起,顶端具喙,着生白色冠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此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如:碱地蒲公英、异苞蒲公英、热河蒲公英、西藏蒲公英等,均可同等人药。采集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药材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或已脱落。叶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外表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叶背主脉明显。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灰绿、根完整、无杂质者为佳。全国大部地区有产。化学成分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胶等。同属植物药用蒲公英的根中含蒲公英醇、蒲公英赛醇、ψ-葡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β-香树脂醇、豆甾醇、β-谷甾醇、胆碱、有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葡萄糖甙以及树脂、橡胶等。叶含叶黄素、蝴蝶梅黄素、叶绿醌、维生素C_50~70毫克/100克和维生素D_5~9毫克/100克。花中含山金车二醇、叶黄素和毛莨黄素。花粉中含β-谷甾醇、5z-豆甾-7-烯-3β-醇、叶酸和维生素C。绿色花萼中含叶绿醌。花茎中含β-谷甾醇和β-香树脂醇。又本品含考迈斯托醇、核黄素1.43微克/克和胡萝卜素7.7~8.8毫克%。药理作用蒲公英注射浓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蒲公英提取液1:400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菌,但煎剂1:100亦无效。其1:80的水煎剂能延缓ECHO11病毒细胞病变。醇提取物31毫克/公斤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对某些真酋亦有抑制作用。小白鼠静脉注射蒲公英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为58.88±7.94克/公斤,小鼠、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对肾脏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煎剂给大鼠口服,吸收良好,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国外研究,蒲公英在动物身上有利胆作用,临床上对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有效。也有认为它有利尿作用,特别是对门脉性水肿有效,可能是由于植物中含有大量钾的缘故。对离体蛙心,小量兴奋而大量则呈抑制作用。也有用其根及全草作苦味健胃剂或轻泻剂者。内服叶的浸剂可治蛇咬伤,也有用以促进妇女的乳汁分泌的。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泥土,切段,晒干。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纲目》:&乌须发,壮筋骨。&《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随息居饮食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山东中药》:&为解毒、消炎、清热药。治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催乳。治疔疮,皮肤溃疡,眼疾肿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虫咬伤,尿路感染。&⑿《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缓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爽,流火,淋巴腺炎,风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大剂2两);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敷。选方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本草衍义补遗》)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两,香附一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产后不自乳儿,蓄积乳汁,结作痈:蒲公英捣敷肿上,日三、四度易之。(《梅师集验方》)治瘰疬结核,痰核绕项而生:蒲公英三钱,香附一钱,羊蹄根一钱五分,山茨菇一钱,大蓟独根二钱,虎掌草二钱,小一枝箭二钱,小九古牛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治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纲目》)治急性结膜炎:蒲公英、金银花。将两药分别水煎,制成两种滴眼水。每日滴眼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全展选编?五官》)治急性化脓性感染:蒲公英、乳香、汉药、甘草,煎服。(《中医杂志》(11):31,1965)治多年恶疮及蛇螫肿毒:蒲公英捣烂,贴。(《救急方》)治肝炎:蒲公英干根六钱,茵陈蒿四钱,柴胡、生山栀、郁金、茯苓各三钱。煎服。或用干根、天名精各一两,煎服。治胆囊炎:蒲公英一两。煎服。⑾治慢性胃炎、胃溃疡:蒲公英干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钱,一日三次,生姜汤送服。(方以下出《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⑿治胃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胀痛:蒲公英一两(研细粉),橘皮六钱(研细粉),砂仁三钱(研细粉)。混合共研,每服二至三分,一日数回,食后开水送服。(《现代实用中药》)临床应用蒲公英是清热解毒的传统药物。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现已制成注射剂、片剂、糖浆等不同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感染性炎症。用法㈠注射:目前临床用于抗感染的多以注射剂为主。肌肉注射每次可用2毫升(相当于总生药10克),每日2~3次,也有用至每日总量相当于生药40~160克的;静脉滴注每次用含生药25~100克的注射液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滴入。亦可根据病情需要作穴位注射(治疗脉臂炎)或胸腔注射(治疗脓胸)。㈡口服:除煎剂(大多配成复方使用)、片剂、糖浆外,尚有用于治疗乳腺炎的酒浸剂(蒲公英40克加50°白酒500毫升浸7天,过滤。日服3次,每次20~90毫升)等。㈢外用:蒲公英根茎研末,加凡士林调成膏剂,或用鲜草全株捣成糊剂敷于患处,治疗急性乳腺炎、颌下腺及颌下软组织炎,颈背蜂窝织炎等急性软组织炎症;用鲜蒲公英捣取汁滴耳治疗中耳炎,涂于创面治疗烫伤等;制成1%点眼液点眼,或配合菊花煎水熏洗患眼,治疗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用蒲公英20~90克捣碎,加入一个鸡蛋的蛋清,搅匀,再加白糖适量,共捣成糊状,敷于患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应用范围与疗效临床应用蒲公英的范围较广。仅据上海市试用注射剂治疗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就达40种左右,计700余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6例,痊愈38例,有效13例;急、慢性支气管炎69例,痊愈19例,有效44例;肺炎43例,痊愈37例,有效1例;传染性肝炎97例,痊愈47例,有效19例;泌尿系痞染52例,痊愈25例,有效14例;各种外科疾患(包括疖肿、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胰腺炎、丹毒、阑尾炎、胆囊炎、脉管炎)184例,痊愈42例,有效31例;用于手术后预防感染39例,效果满意者33例,有效者5例;五官科炎症(包括急性和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急性耳廓软骨膜炎、牙周炎、眼结膜炎)194例,痊愈143例,有效41例;骨科炎症(包括开放性骨折炎症、骨髓炎等)12例,痊愈8例,有效2例;皮肤科炎症(多发性毛囊炎、传染性湿疹、脓疱疮、皮肤感染等)24例,痊愈23例,有效1例。其它如败血症、伤寒、胆道感染、腮腺炎、输卵管炎、附睾炎,以及肿瘤、结核等的继发感染,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病例均很少,有待进一步观察。蒲公英制剂在一定程度上似可代替抗菌素使用,对某些疾病还表现出广谱抗菌素的作用;从治疗病毒性感冒、肝炎等的效果来看,可能还有抗病毒作用。此外,蒲公英还曾用于:㈠慢性胃炎:用蒲公英5钱,酒酿1食匙,水煎两次混合,早、中、晚饭后服;㈡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用蒲公英根制成散剂,每日3次,每次5分,饭后服;㈢先天性血管瘤:取鲜蒲公英叶、茎的白汁,涂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副作用一般很少。但有个别病例静脉滴注后出现寒战、面色苍白青紫,或精神症状;部分病人服用片剂后有胃部发热感觉;服用蒲公英酒浸剂有头晕、恶心、多汗等酒性反应,少数病例出现荨麻疹,个别病例出现荨麻疹并发结合膜炎,停药后即消失。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剂,能补肝肾。&味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以合于冲任之血脏乎?即是思之,则东垣所谓肾经必用者,尤当推而广之,不当止以前所主治尽之也。&《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土衰也,泻火而土愈衰矣。故用白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权宜,而不可恃之为经久也。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或问,蒲公英泻火,止泻阳明之火,不识各经之火,亦可尽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或问,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二物毕竟孰胜?夫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于功用也。然金银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医林纂要》:&蒲公英,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疗疗毒乳痈,皆泻火安土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齿牙,去阳明热也。人言一茎两花,高尺许,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见皆一茎一花,亦鲜高及尺者,然以治噎隔,则有可得效之理也。&《本草求真》:&蒲公英,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芷等药同治。&《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
狗乳草的禁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甜菜根的功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