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加颈椎高位骨折脱位脱位能评几级伤残?

颈椎病 jingzhuibing
颈椎病( jingzhuibing )
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主要的症状有颈肩痛,,上肢,严重者有双下肢痉挛,行走因难,以致于四肢。
的形成是由于肝肾亏虚,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以致空疏、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邪侵入,阻,所致。
本病可分为颈型、痛型、型、型,以颈型及痛型多见。1.颈型:以后体质渐衰,肝,如兼有气血亏虚或、等因素,可致松弛,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等间断发作。2.痛型:颈椎间盘退化、致椎间孔变小,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劳累可明显加重症状,表现为一侧肩臂疼痛,、酸胀、无力等。3.型:肝肾久虚,筋骨萎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萎缩。如兼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则症状加重,肢体萎废,二便失控。4.型:亏损,,致头目,尤以位置性为特征,伴、头重脚轻、、急躁易怒,偶有气血俱弱、气陷而突然跌倒者。
一、辨证选方1.颈型宜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用汤。2.痛型宜温经活血、散寒止痛,方宜或蠲汤加减。3.型下陷者,宜补中,用。属痰瘀交阻者,宜祛湿,通络,用。属肝肾不足,者,宜,调和气血,用或汤加减。4.型宜肝肾、强筋壮骨,方用还五汤加减。二、详见‘针灸’栏。三、手法治疗详见‘’栏。四、疗法参‘中西医结合治疗’栏内容。
1、:可取穴、、、、、、、等,一般10~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封闭:治疗根据病症辨证选穴和检查出阳性反应的进行注射。也可进行痛点注射。常用有、、、等。常用有注射液、注射液以及5%葡萄糖注射液。
1.手法:采用点压、拿捏、弹拨、等手法,具有疏筋活血,和络止痛的效果。手法每次约20分钟,手法要揉和稳重,以免引起疼痛不适的感觉。2.旋:此法基本操作要领是:患者取低坐位,使术者易于操作。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托住后枕部,嘱患者放松颈部。术者两手用力,将患者头部尽量上提,然后使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术者用适当的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5°~10°,此时多数可听到小弹响声,如无不良反应,可再作向对侧旋转。效果明显者可隔日1次。如旋转时患者感觉不适,或合作差者应停作。
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所引起的综合征。主要症状是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少数有,猝倒;或一侧面部、出汗异常。严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总称为。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颈4.5、颈5.6部位多见。临床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等,各症型间有参杂。
颈部损伤、慢性积累性,尤其在工作中的不良姿势和疲劳,均是引起颈脊柱退变的重要原因。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发病机理:
颈椎是人体活动度与负重较大的部位之一,特别是颈4.5和颈5.6椎间盘既是颈部的活动中心,又是承受压力最大和较集中的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期的,以椎间盘变性为先导的颈段脊柱的退变,会产生各种临床表现形成。由于椎间盘变性,髓核和纤维环含水量减少以及耐压性和耐牵性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隙狭窄,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变小。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体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失稳、椎体间活动度加大和轻度滑椎,继而出现小功能紊乱、或错位、黄韧带因刺激肥厚,小、钩椎、椎板以及韧带附着处。椎体后缘外侧的骨刺以及钩椎和小的骨刺,连同后侧方隆突的椎间盘,可以挤压神经根或椎动脉。椎体后方的骨刺连同突向椎管内的椎间盘和的后纵韧带是引起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如有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或颈椎椎体后骨刺者,极易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此外,因颈椎间盘及小、韧带的退变,使椎体内外平衡失调,可引起颈部、、韧带等损伤表现。
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间盘变性与椎体缘的骨嵴形成,又名骨刺。椎体前缘的骨刺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椎体后缘外侧的骨刺可以突向椎间孔,而钩椎的骨刺则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连同向侧方隆突的椎间盘挤压椎动脉。因此,可刺激神经根或引起椎动脉供血不全。椎体后方的骨刺连同突向椎管内的椎间盘和的后纵韧带等,是引起颈脊神经根和颈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然而在临床上常见的为混合型。神经根型:这是颈椎后外方突出物,包括椎间盘及骨刺,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所致。脊髓型:这是指颈椎的突出物,如椎间盘组织、增生骨刺、肥厚黄韧带压迫脊髓;也可由于颈椎不稳,上述突出物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地引起脊髓血管痉挛、缺血而产生脊髓损害的症状。椎动脉型:这是在的基础上,向后外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或椎体骨刺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或由于颈椎不稳、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反射性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全。交感型:本型为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囊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致。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1.颈型(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不稳,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3)除外颈部()、、风湿性纤维组织炎、及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2.神经根型(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疼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2)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和骨赘形成;(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5)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6)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3.脊髓型(1)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周围型症状先从下肢开始,又分轻、中、重三度;(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椎管矢状径出现狭窄;(3)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4)个别鉴别诊断困难者,可作脊髓造影检查;(5)有条件者,可作ct扫描检查。4.椎动脉型(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椎间失稳或钩椎;(4)除外耳源性和眼源性;(5)除外椎动脉Ⅰ段(进人c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供血不全;(6)除外、等;(7)确诊本病,尤某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8)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仅有参考价值。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6.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引起吞咽困难(经钡剂检查证实)等。
一、颈型(单纯性):患者感,疼痛向肩背部放散。颈活动障碍,尤其对某一侧方向活动限制特别明显。颈部痉挛,常见""样症状。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无上肢放射性疼痛。颈部一侧痉挛之可有触痛。二、神经根型:颈枕部或颈肩背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沿颈脊神经节段走行方向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串麻感。当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同时上肢感到发沉或无力现象。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畸形、紧张、活动受限。受累颈脊神经在其相应棘突旁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阳性。此外,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有感觉障碍,萎缩及肌腱反射改变。定位详见‘体检’栏。三、脊髓型:因为刺激或压迫脊髓的部位及程度不同,脊髓型症状繁多。主要为、酸胀、烧灼感、发僵、无力等症状,且多先于下肢,然后发展到上肢;也有先于一侧上肢或下肢、双侧上肢或双侧下肢者。此外,尚可有、头昏或大小便异常等症状。脊髓型的体征也很复杂。常见体征有:①脊髓单侧受压:可以出现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②脊髓双侧受压:早期表现有以感觉障碍为主者,也有以运动障碍为主者;晚期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如肢体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甚至卧床不起和呼吸困难。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阳性,踝阵挛及髌阵挛阳性。感觉障碍程度不一。病人常有胸部或腰部束带感。病情严重者,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即、等。四、椎动脉型:发作性、、,每于头后伸或转动头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而当头部转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头部转动时,病人突感四肢无力而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醒,可有脑干症状,包括轻者肢体、感觉异常、持物落地;重者出现对侧肢体轻瘫。此外,尚有、、吞咽困难、眼肌、不清、复视、horner综合征等脑干缺血的征象。五、交感神经型:头昏、头沉或,模糊、眼窝胀痛、视野内冒金星,,肢体发凉、肿胀,发汗异常。此外,尚有神经根型或脊髓型的表现。
一、颈型(单纯性):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无上肢放射性疼痛。颈部一侧痉挛之可有触痛。二、神经根型: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畸形、紧张、活动受限。受累颈脊神经在其相应棘突旁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阳性。此外,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有感觉障碍,萎缩及肌腱反射改变。定位如下:①颈3~4椎间隙以上的病变:刺激颈2、3颈4神经根。病人感到项部疼痛,向枕部放射,该侧枕大神经有压痛,且枕部皮肤有感觉障碍。②颈4~5椎间隙病变:刺激颈5神经根。除有部疼痛压痛以外,尚有经肩顶至上臂外侧和前臂桡侧至腕部的放射性疼痛及。③颈5~6椎间隙的病变:刺激颈6神经根。病人感有和颈4~5椎间隙病变部位相同的疼痛和,并放射至和食指。前臂桡侧及有感觉障碍,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反射减弱或消失。患侧内缘上部及颈5~6棘突旁常有压痛。④颈6~7椎间隙的病变:刺激颈7神经根。其麻痛症状沿上述路线放射至食指及。肱三头肌肌力减退,反射迟纯。伸腕及伸指肌力偶有减退。患侧内缘中部及胸大肌有压痛。⑤颈7胸1椎间隙的病变:刺激颈8神经根。其麻、痛症状沿上臂内侧和前臂尺侧放射至无名指和。没有肘部肌腱反射障碍。手部小可以有肌力减弱。肩肿内缘下部有压痛。三、脊髓型:①脊髓单侧受压:可以出现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②脊髓双侧受压:早期表现有以感觉障碍为主者,也有以运动障碍为主者;晚期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如肢体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甚至卧床不起和呼吸困难。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阳性,踝阵挛及髌阵挛阳性。感觉障碍程度不一。四、椎动脉型:可有脑干症状,包括轻者肢体、感觉异常;重者出现对侧肢体轻瘫、眼肌、horner综合征等征象。五、交感神经型:,肢体发凉、肿胀,发汗异常。
影响诊断:
一、颈型(单纯性):x线片显示颈椎侧位生理弧度消失及突双影表现。二、神经根型:颈椎x线片正位示钩椎退变增生,侧位显示颈椎曲度改变,如生理前凸减少、消失或呈反向弯曲。病变椎间隙变窄。斜位显示椎间孔变小。三、脊髓型:x线片可见典型改变。脊髓造影显示病变椎间盘部位呈"l"或"u"形影象。四、椎动脉型:x线平片可见钩椎增生、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迂曲、变细及压迫现象。五、交感神经型:x线片有典型改变。
实验室诊断:
脊髓型:脑脊液动力试验显示有部分或完全梗阻。
鉴别诊断:
一、神经根型:凡具有颈、肩、上肢、疼痛症状或颈脊神经受损体征者,均应与神经根型进行鉴别。有些病症,如颈部、炎、、网球时、隔肌刺激、、胸腔出口综合征等,只考虑到其可能性便很容易排除。有些,如颈椎、颈椎、脱位、、颈肋等,通过x线片可以鉴别。此外,尚须注意与锁骨上肿物、进行性肌萎缩、、等鉴别。二、脊髓型:凡有脊髓损害症状者,均须与脊髓型作鉴别。从普通x线片即能鉴别者有、自发性环枢半、颈椎畸形、颈椎慢性感染或等。此外,尚须注意与、粘连性蛛网膜炎、、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作鉴别。脊髓型有如下特征,可供鉴别时参考。①病人为不同程度的,但其感觉改变的平面很不规则,括约肌功能的影响较小,这点与一般的脊髓横贯损害不同。②当病人先有神经根型,而后来又出现脊髓束受累症状及体征时,更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③脊髓型颈部症状很轻微,甚至没有颈部不适的感觉。这一点可与颈部的损伤、感染等鉴别。1.:①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增大、椎体或椎弓破环。②脊髓碘油造影,梗阻部造影剂呈斜杯状,脊髓穿刺queckenstedt试验阳性。③在完全梗阻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2.脊髓粘连性蛛网膜炎:可有脊神经症状,亦可有脊髓的传导束症状,腰椎穿刺0ueckenstedt试验可有不完全梗阻或完全梗阻现象。但脊髓造影时,碘剂通过蛛网膜下腔困难,并分散为点滴延续的条索状即蜡泪状。3.:好发于颈胸段,有感觉障碍,有时感到臀部疼痛。鉴别点:①于年轻人,多为20~30岁。②痛觉与其深浅感觉分离。尤以温度觉的减退或消失为突出。4.原发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原因未明,当其首先侵犯皮质脊髓运动束时,表现为双侧束受损,肌张力增高,或反射消失,萎缩明显。鉴别点:①无感觉障碍。②腰穿queck-enstedt试验通畅。③脊髓造影无阻塞现象。5.后纵韧带骨化症:由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变得狭窄,影响脊髓血液循环。严重者可以压迫脊髓造成。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与大致相同。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可以显示骨化情况。本病亦可以与合并存在,故脊髓造影仍为诊断本病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三、椎动脉型:应与meniere综合征鉴别。后者为一种发源于中耳而原因不明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为特征的疾患。症状有、、、、、、眼震、脉搏变慢及血压下降。其发作与大脑皮层机能失调、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波动有关,而非颈部的活动所诱发。四、交感神经型:与、、颈部风湿症及所致的barrelieou综合征鉴别。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这类病人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痛而没有上肢颈脊神经根刺激的体征。心电图可有异常改变。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减轻或者缓解。2.&:无的x线改变或其它神经根。脊髓受累的表现,应用治疗有一定效果。需长期观察,多次反复检查鉴别之。
疗效评定标准:
1.神经根型治愈:疼痛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好转:疼痛缓解,感觉、反射、肌力有所恢复,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2.脊髓型治愈: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独自步行或参加一般性工作。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尚不能参加工作。3.交感型治愈:症状消失,能参加劳动和工作。好转:症状减轻或稳定,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4.椎动脉型治愈:、、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好转:、、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仍复发。
除四肢严重者以外,均应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以颌枕带作颈椎牵引为主要治疗方法。也可作治疗。改善颈椎稳定性的医疗体操有助于巩固疗效,减少症状复发。这些疗法对神经根型效果较著,但对非神经根型,颈椎牵引难以评定疗效。对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覆发作及严重疼痛或的病例,应当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骨刺切除,椎动脉减压等,手术效果尚称满意。一、非手术疗法:参考‘中西医结合治疗’栏内容。二、手术疗法:(一)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1)颈椎间盘突出经非手术治疗后根性疼痛未得缓解或继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2)脊髓受累表现,经脊髓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3)病人突然颈部或无明显而出现肢体者。(4)引起多次颈性、或猝倒,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5)有明确的交感神经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严重影响工作者。(6)椎体前方骨赘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经受压症状者。2.禁忌症:(1)有严重的心血管疾患或肝肾功能不良者。(2)年老体衰者。(3)有严重的者。(4)有精神病者。(二)手术方法:的手术途径可分为前路、前外侧路和后路三种。前路手术又分为两类,即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与骨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路手术方法较多,有椎间孔扩大术、单纯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及齿状韧带切断术、广泛椎板切除椎间孔扩大以及双侧突切除术、经硬脊膜内或硬脊膜外途径骨赘切除术。前路手术患者取仰卧位,沿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进入,显露时注意避免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甲状腺上、下损伤出血。至病椎后应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纤维环或骨赘切除,术后在椎体间植骨。因此前路手术具有减压和固定两种作用,其缺点是不能在直视下看到病变的真实现象。前外侧手术途径同前路手术,但其显露范围包括椎体前方、前外侧方的椎体横突,开放横突孔以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刮除椎间盘,切除增生的钩椎扩大椎间孔,术后作椎体间融合。后路手术患者取卧位沿颈后侧正中线进入,显露简单,可在直视下开放椎管及部分神经根,探查及明确病变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真象。并解除其压迫因素,达到相对减压的目的。但由于经硬膜内或硬膜外直接切除椎赘,往往因牵拉脊髓致成较大损害,或因器械操作所致的挤压性损伤,或因条件限制使减压不可能达到彻底等原因,使效果不甚满意。此种手术,目前只是在前路手术效果不明显时应用之。(三)术后处理:前路或前外侧手术者,术后围领固定6~8周,骨移植者应定期拍片检查证明是否骨性愈合。在未骨性融合前,应避免颈椎屈曲,防止压塌植骨块而使椎间隙变窄,影响手术效果。后路手术若做椎管探查、硬脊膜切开者,术后应取头低脚高位仰卧三天,并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加氟美松以,消除脊髓及神经根。颈椎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了3~5天,并注意观察有无压迫脊髓的症状出现。
中西医结合:
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多数病例,对早期病例疗效甚好,一般来说应首先选用。的非手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其内容包括颈椎牵引、理疗、手法、、针灸、治疗、休息、围领或颈托及医疗体育等,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数种方法,同时施行或交替应用之。(一)颈椎牵引:颈椎牵引治疗对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疗法。它适用于各型,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进行牵引时,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少用。颈椎牵引的作用可以制动、解除颈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缓解椎间盘的膨出力,牵开嵌顿的小滑膜,使扭曲的推动脉变直。通常采用枕颌带牵引,轻症患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1/2一1小时。重症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牵引6~8小时。牵引重量可自3~4kg开始,逐渐增加到5~6kg。牵引时病人可取坐位或仰卧位,颈部轻度前屈。(二)理疗:理疗可消除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善神经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缓解颈部痉挛,改善颈部软组织的血供。常用的理疗方法有离子导入疗法、高频电疗法、石蜡疗法、中药导入疗法等。可根据情况选择应用。(三):详见‘’栏。手法宜轻、稳,忌用暴力,注意避免损伤颈脊髓而致,本法不宜用于脊髓型。(四)治疗:治疗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常用有消炎痛、强的松、阿斯匹林、地巴唑、安坦片、维生素b1、b6、b12或atp、谷维素等。(五)封闭疗法:常用有1%普卡因加强的松龙、维生素b1、b12、5%葡萄糖、注射液,作痛点或硬脊膜外腔封闭。(六)中药治疗:见‘中医治疗’栏。(七)休息治疗及围领、颈托固定:发作或初次发作的患者,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2~3周。必要时可配合其它治疗方法治疗。围领和颈托可应用于各型,对发作期患者更为合适。休息与固定均可使颈部制动、颈肌放松,有利于组织充血、的消退、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的创伤性反应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但是卧床时间不宜过久,固定亦不宜长期应用,以免萎缩、粘连、僵硬。(八)医疗体育:长期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的症状,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故在的防治中,医疗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颈椎病” 相关论述
每当变换头位,如低头或后仰时出现短暂的、并伴有不明原因的指麻时,首先应警惕隐患。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颈椎综合征,其先兆信号当然不会如此单纯……
一、概  言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有增高趋势,对中老年人威胁较大。对从事低头位伏案工作者的危害尤甚。如脑力劳动者、书写工作者、打字员、会计、绘画、绘图、修理、缝纫、检验工作者等发病率都相当高,因此早期发现先兆,争取早期治疗,对本病有重要意义。
是颈椎间盘、、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化,空是为主要,、、往往为本病诱因。由于临床以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和被压迫表现的综合症状为特征,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
二、主要病理
(一)椎间盘退化变性
的病变主要为椎间盘退化变性,包括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的长期慢性病迹龋裕担恕巾改变,尤其因纤维环组织的变性,形成裂隙致变性的髓核脱出,从而造成对颈神经根的压迫最为突出。由于椎间盘的变性,纤维环弹性降低,承受不住椎体之间中心重力而向椎管突出。突出部分可以增生,甚至钙化、骨化成为骨刺,从而导致椎管狭窄、变形,及椎间孔变细,引起一系列压迫症状。主要为脊髓、和颈部神经、血管受压,并继发性病变,如脑供血不良,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
(二)椎体代偿性肥大增生
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椎体之间失去保护性支撑,椎体为适应重力的增大代偿性增生,主要表现为椎体边缘的唇样骨性增生、突出,从而使椎管、椎孔进一步变窄,加重了对脊髓、及脊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使进一步加重。
(三)椎间孔(管)变窄
由于椎管狭窄,使脊髓的血管,神经受压,造成脊髓及的供血不良,回血受阻。致脊髓及的营养障碍,更加速了颈椎的退化变性。并形成恶性循环,逐渐演变成为不可逆性的。
由于脊髓长期受压,逐渐变性、退化,甚至形成空洞,严重影响脊髓功能,导致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五)椎动脉、脊神经根、颈交感神经受压迫病变
由于突出于椎管(孔)的骨增生物及变性椎间组织的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可扭曲,脊神经根变性,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功能失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及肢体的继发性病变。
总之,的主要病变为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导致椎间盘失去支撑椎体的作用,并且因不能承受中心重力而向椎管膨出。日久钙化、骨化,造成椎管狭窄,致脊髓、脊神经根及血管受压迫,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一)肝肾亏损
的主要病根在椎间盘组织,椎间盘在中医属骨,骨主于肾。如《·宣明五气篇》说:“”。《·》曰:“也”。《·脏象论》亦说:“其充在骨”。《·四时刺论》曰:“肾主身之”说明骨的生理与肾密切相关。脊柱涉及到,根据“”(《·应象大论》)及脑为髓海理论,脊柱为藏脊髓神经之处,故与肾的关系更为相关。临床上与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肾亏往往导致的发作,故《·髓海》所说:“髓海不足,则,胫酸,目无所见”可见一斑。
(二)空虚
和的关系也很大,行脊里、贯于,入络脑,故为病必然反映于脊柱。如《·骨空论》曰:“为病,”,《》亦曰:“为病,为厥”。
(三)经输不利
挟脊而行,下抵腰中,上从巅入络脑,与脊柱的关系也最密切。故感受,经输不利,失和也是本病的常见因素之一。
(四)壅阻
由于壅阻,致引起颈椎营养代谢障碍,是的重要。
(五)颈部感受、郁结、
感受、郁思恚结、低头皆可导致颈椎的气血运行受障,亦是导致的重要因素。尤其,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的长期超负荷,使颈椎营养机制障碍从而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而产生。
(六)枕头过高、睡眠姿势不良及、炎症是导致本病的因素之一  目前,青少年出现也不乏其例,提示的病因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机制。
颈椎病因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受压的不同表现而分为四型:
(一)颈型
本型为的早期阶段,颈椎椎间盘已开始退行性病变,但尚未达到椎管狭窄的程度,症状较轻而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头颈不适、肩臂疼痛等症。
(二)神经根型
此型发病率最高,对中老年人威胁最大,主要和受寒、、长期低头工作或久卧高枕有密切关系。主要病变为椎间盘退化、变性,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窄、颈神经根受压。主要症状为、肢麻、及。
(三)交感神经型
该型主要为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的病症。本型的机制与郁结有很大关系,症状繁杂。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上象限”区域受累,而出现的头部、、汗腺、血管及的一系列综合征。
(四)椎动脉型
本型主要病变为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突出管腔,钩椎增生,椎动脉受庄之故。主要为脑底部椎-基底供血不足,致脑供血不良,主要症状为、,严重者可猝倒。此外还可伴有,一过性及一过性眼等症。本型多与病有关。
(五)脊髓型
本型主要病变为椎间盘变性突出,导致脊髓受压或交感神经受刺激,脊髓血管舒缩障碍等,引起脊髓供血不良,变性坏死,甚至形成空洞。主要症状为下肢发麻、甚至、二便失禁、。又由于支配下肢运动的神经纤维排列在脊髓的外层,比支配上肢运动的神经纤维偏外,故当脊髓受压时,首先受害。因此,脊髓型,下肢运动障碍必然首先出现。
1.反复出现“”,一过性颈部发僵,常为早期颈型警号。
2.改变头位时出现头颈隐痛并伴有不明原因的指胀、指麻,则往往为神经根型的早期信号。
3.转动头位时出现头部轻微不适,或极短暂的,往往为椎动脉型早期先兆。
4.出现、、颈部不适并伴有不明原因的眼、鼻、耳的刺激症状,则应考虑为交感神经型先兆。
5.如呈现不明原因的下肢、无力、步履蹒跚,以及颈部疼痛、排便无力,就应考虑脊髓型潜匿的可能。
六、典型症状
(一)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受压症状
由于椎间盘退化变性不能承受头部重力的压迫,使椎体、颈椎及其周围韧带、软组织的负荷加重,从而出现代偿性增生。表现症状为颈部发紧、僵硬、转动不灵、甚至疼痛,并波及肩部以及反复。
(二)颈神经根压迫症状
转动头部、或头部负重时,出现颈部疼痛或向一侧上肢放射疼痛,并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皮肤感觉异常和无力。
(三)椎动脉压迫症状
头部向一侧转动时,出现、、甚至猝倒,平时可有一侧肢麻或。
(四)颈交感神经刺激症状
主要累及受颈部交感神经支配的心、眼、汗腺、血管等部位,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球下陷、心跳加速、肢端发凉、面部潮红、汗多或,或等。
(五)脊髓压迫症状
先出现下肢行走不灵活,继则上、下肢行动不便,步履不稳,并伴有感觉障碍及萎缩,重则出现及感觉消失。
七、的诊断
(一)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1.颈椎肥大 椎体前后缘,骨唇形成,并向椎间孔突出。
2.椎间孔(管)变窄 有骨质长入。
3.椎间盘退化 变窄、钙化。
(二)体征检查
1.头部叩击试验 检验者左手平放于患者头部,以右手轻击左手,如出现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则为阳性,提示脊神经根受压。
2.头颈改换姿势试验 即令病人作低头、仰头、转头试验,如迅速出现、、或肢麻,即为阳性,提示椎动脉受压。
3.神经检查 包括对病人的皮肤感觉、温度、握力、手指挟纸能力、肢体运动能力等检查。
4.头部试验 检查者抱住患者头部作垂直性的轻提,颈椎受压顿减,患者感到及上肢痛减轻为阳性。
(三)脑血流图检查
有助于椎动脉型的诊断。
八、鉴别诊断
(一)与美尼尔氏病鉴别
,尤其是椎动脉型与美尼尔氏病很易混淆。二者同样有、、、复视、眼震、等症,且神志都很清楚。但美尼尔氏病的发作与头位的改变无关,且耳力障碍较为明显,是这两病的主要鉴别点。则有颈椎x线的特征,因此两者并不难鉴别。另外美尼尔氏病属于,病的根源在于内耳,由于迷路血管神经失调,引起淋巴循环障碍,致内耳,耳压增高所致。因此,必然以听力障碍如、耳、为早期先兆,且听力障碍的程度随着发作次数的增高而加剧。
(二)与鉴别
是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常于中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原因与受寒、及有关、并和激素失调有一定关系。由于有肩颈不适及上肢、疼痛,而与有类似之处,主要应与颈型相鉴别。但该病的疼痛重点在肩周部,且无头颈转动加重的特征,x线也无颈椎肥大征兆。
(三)与鉴别
该病为脊髓颈胸段的脊髓慢性进行性病变,严重时有脊髓空洞形成故名。由于与脊髓型有相似之处,故应与之鉴别。
起病较早,多数在以前,症状多出现在上肢,呈脊髓节段性分布的感觉异常,即长手套式、褂式的分离性感觉异常。x线检查可见颅颈部畸形改变及脊柱病变,但无病变特征。
脊髓型也可引起上肢感觉障碍,但x线检查有颈椎肥大改变。且年龄出现较晚,可作鉴别。
(一)治疗总则
1.滋益肝肾 是在颈椎及其椎间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肝肾亏损于内,致筋骨是其本;络滞,痰凝是其标。根据中医、的原理,以及本病多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肝肾已渐亏,故本病的治疗不能忽视肝肾亏虚病迹龋裕担恕巾。因此滋肝益肾填精补髓,改善椎骨的营养,延缓退化是本病治疗的原则。
2.强督充脉 颈椎为经以及诸经所系,乃一身之枢纽。故寒、疏利,充益督脉又是本病的重要辅助治疗原则,对颈型尤显必要。
3.豁痰化瘀 颈椎有丰富的血管,关系着脑部的供血。故豁痰驱脂、活血化瘀也是本病的重要兼治原则,对椎动脉型有者尤其重要。
4.舒畅情志 颈椎是大脑的,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大脑相关。故不畅,易影响颈部的血管神经而累及于脑,因此舒肝解郁、调达是本病的之一,尤其对交感型最为适宜。
(二)阻截治疗方药
1.方Ⅰ号:、、、、、、。
适宜于有肝肾不足的患者,还可配合服猪、羊,及服,但有表症者暂不宜,偏亏者,去。加、。
2.方Ⅱ号:药、、、、、、。
适宜于受寒,以疼痛为主者,可以辅治。
3.方Ⅲ号:、、、、、、、、。
适宜于伴有、痰瘀较重的患者。
此外,中医、及针灸对本病有明显效果,针灸以、、、、、为主,再根据不同类型的作灵活加减。
1.不要伏案工作过久,以免导致颈椎超负荷而变性。
2.避免脑力劳动太过,因为伤髓是导致本病的因素之一。
3.注意保护,防止肝肾亏损。房劳伤精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肝肾亏损不能养骨生髓之故。
4.调畅,以免因因素导致骨椎的营养功能障碍,引起退化变性。
5.枕头不宜过高,否则易导致颈椎变性。
6.避免颈部受寒,不要反复“”,以免导致外源性。
7.睡觉要经常调换姿式,以免造成,成为的隐患。
8.加强体育锻炼,提倡工间操、课间操,尤其是脊柱头颈的活动,以改善颈椎血行,从而延缓变性的速度。
9.加强营养,适当补充骨质、钙质,以防老化。
10.对有一定疗效,尤其对颈交感型的效果更佳。
【病因】多由感受邪、、劳累或年老气血不足,而造成。
【症状】在临床上症状较为复杂,其中以颈神经根刺激症状,或压迫症状(如、肩臂、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为常见。患者往往因颈部过劳或感受寒冷而诱发或加剧。若脊髓受到刺激或压迫,可出现下肢失灵、无力、行走不稳等。若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头昏等。平掌检查:颈部及患侧上肢多有寒凉、密集、麻、滞等气感。
(一)发功:
1.按揉、、、、、、、、、等穴。
2.以平掌式、用手法向大椎穴发气16息。再用平掌式,推拉引手法向风池、、发气,并顺手三阳经导引于手指端。
3.再按揉以上诸穴,并用拍法、、、拔、结束治疗。
(二)针刺:将刺入、、、,穴。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向针体发气,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
1.抱球运颈功:坐或站位,左手在上与膻。右手在下与平,二相对,呈抱球状。当二手之间有气感时,左手向外转,右手向内转,如搓球运转,头颈随左手转动,做9次或18次;然后换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同法向反方向运转,头颈随右手转动,做9次或18次。
2.练疏导、推导、两手与挣力(见)。
【病例】英××,男,40岁,英国留学生,日初诊。
主诉:颈及左上肢疼痛1年。颈部板硬,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曾用牵引,针灸及服西药治疗,效不显。近1月来疼痛加重,影响睡眠及学习,求治于。
体检:第4、5、6颈椎棘突部及其两侧压痛,、、、,穴压痛。纵轴压迫试验(+),左手握力减弱,颈神经根紧张试验(+)。x线摄片检查:颈椎正常前凸生理弧度消失,第4、5颈椎后缘有轻度骨性增生。平掌:颈部及左上肢有寒凉、麻胀气感。
诊断:(肩)。
治疗:取穴:、、、、、、、、、。发功:先施用?、按、揉、拿、摇、拨等。然后以平掌试,用推拉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向颈部发气并时,患者感到有一股热气流从颈、肩部顺手、、少下行至手,上肢温暖舒适。经8次治疗,诸症消失而愈。
是颈椎退行性病的简称。本病多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40岁以上患者约占80%。病变部位多在颈部第5~6椎体及第6~7椎间盘,常伴有骨赘增生。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病症。其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上肢,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祖国医学将本病归类在“”、“”、“项间痛”中。
[发病原因]
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颈椎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部位,受伤的机会较多,青少年时期的颈椎,是导致中老年后发病的重要原因。根据医学统计5%~15%的颈椎病人有史。后尤其是,脱位后出血,可波及椎间孔,或移位的骨碎片直接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均可引起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而产生症状。
2.颈部的慢性。长期从事修理、刻写、刺绣等低头工作时,容易引起颈部的、韧带与的,或使用不适当的枕头,颈部的不良姿式,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从而导致的。
3.颈椎的退行性变。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的退行性改变,是的主要原因。颈椎间盘退变而变扁,并向周围膨出,椎体周围的韧带及小部形成骨刺,均可使韧带、囊充血,肿胀,纤维化等,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突出物压迫椎动脉、脊髓,或使椎间孔变窄,由此形成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的。
祖国医学认为中老年以后肝肾亏损,筋骨衰退,“五八衰,七八衰,筋不能动,身体重,步行不正”。又因颈部组织,遭受邪外袭,使颈部组织退变,颈椎生理曲线改变而致病。
[临床表现]
按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受压组织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以下三型。其中以神经根型最常见。约占的60%左右。
1.神经根型。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的绞痛、钝痛、,且向上肢放射,影响工作和睡眠。颈部后伸、、喷嚏、用力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有、、、上肢酸软无力,握力减退或持物易坠落;手指前臂同时伴有感。
2.脊髓型。本病表现为慢性四肢性,早期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僵硬发抖无力,行走困难。继而双上肢发麻,握力减弱,易失落物品。伴、排尿困难与尿潴溜或尿失禁症状。重者卧床不起,并发头晕眼花吞咽困难等。
3.椎动脉型。本型发病年龄较高,多见50~60岁,症状随年龄增高而加重。患者常有,颈后伸或侧弯时加重,甚则猝倒。猝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伴有,不清,肢体,感觉异常,持物落地。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的、发展与不良和习惯有一定的联系。颈椎过伸时,椎管内间隙容积过小,脊髓与脊神经根易受刺激和压迫;过度屈曲时,或椎体缘的增生骨赘和突出的髓核也会压迫同一水平的脊髓及脊髓中央。所以,一般情况下,睡眠最好采用质地柔软的元宝形枕头,使颈部保持自然的屈伸位。单向转项的工作人员如办公员、誉写员、手术医生、打字员、编织员、架线工人等,应注意经常改变工作,并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做些功锻炼,以纠正长期不良的工作。
2.体育锻炼。头颈部运动,按其方法可分二种。一是与项争力:运动时慢慢将头低下还原,慢慢将头抬起并后仰,还原,低头时呼气,仰头时吸气,舌抵上腭,一呼一吸为一次,如此连做八次,呼吸要自然而绵绵细长,逐渐加深,本运动主要是调节颈的神经和疏通颈部气血,增强颈部力量,可以预防颈部,所致的;二是山海观真:运动时头先向左转,以正前方为界,头向左转时吸气,转到不能再转时将气吸足,将头逐渐转回,随转头随呼气,将头转到正前方时将气呼完,头向右转时方法同左转一样,本运动主要调整两侧的气血运行,改善和预防颈部旋转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
1.物理疗法。一是直流电离子导入法治疗:广泛采用直流电导入各种中西药,常用的有奴佛卡因、陈醋、、等,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每疗程15~20次;二是中药电熨疗法:在中药热敷的基础上,再叠加上直流电或低频脉冲电,常用祛风散寒活络的中药如、、、、、、,、等,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5~30分钟,一疗程15~20次,此法有较好消肿、止痛、改善血循环、减轻神经刺激等效果;三是间动电疗法:以圆形电极或矩形电极置于颈—肩—臀部疼痛处,使用间升波或疏密波,两个部位通电3~5分钟,每日2次,一疗程10次,神经根型治疗后即可止痛;四是高频电疗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微波等,可改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的营养血供,对脊髓型、椎动脉型患者疗效较好,此法每日或隔日一次,一疗程15~20次。
2.椎体。本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治疗效果已被肯定。本法应用后能使椎间孔及椎间隙增大,减轻对神经根及椎动、静脉的压迫和刺激,能缓冲椎间盘组织和骨赘向周缘外突所产生的压迫,有利于外突组织的还纳,还可对抗颈肌痉挛,并使之缓解,患者可进行间歇性牵引,每天牵引1~3次,每次10~30分钟,牵引重量可自3~4公斤开始,渐渐增加至的1/10~1/5,一般疗程2~3周。必要时在间歇1~3周后,可重复牵引治疗。
3.颈椎制动疗法。对症状严重,尤其是脊髓型者,为防止对脊髓的压迫和减轻症状,应适当固定颈部,限制颈部活动,有利于患者局部病情的稳定与恢复,一般选用围领,较重者用颌胸,颈部制动时间视病情变化而定,一般不少于3周,重者6~8周。
4.按摩疗法。一种是使用舒筋活络手法,有点穴、拿捏、指揉、等较常用的治疗手法,具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效果,操作时宜柔和,轻而不滞,每次治疗20~30分钟;另一种是搬旋法,本法中提项法和的发展,术者立于患者背后,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后枕部,嘱患者放松患部,术者两手用力向上端提牵引,然后使头颈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术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颈继续向该侧旋转5~10度,此时多数能听到小弹响声。
5.。针灸治疗对有,通络止痛,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可取、、、、等,椎动脉型加用百会穴,脊髓加大椎穴,神经根型加,穴,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还可用耳针治疗,可取皮质下、肾上腺、交感、等。
6.中医药治疗。依据临床分型。椎动脉型患者常有,甚则猝倒,不清,肢体,证属痰阻,治用(10克、10克、10克、10克、10克、6克,3片、12克、10克、10克)以,通络;气血二虚者,方选(12克、12克、20克、10克、10克、10克、10克、10克、10克)以,舒筋活络;证属,寒凝者,方用五物汤加减(20克、10克、10克、6枚、10克、3片、10克、10克、3克)以养血活血,行气温经散寒,若疼痛甚,方中加用10克,制各6克。脊髓型患者见早期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僵硬发抖无力,行走困难,继而双上肢发麻,握力减退,重则卧床不起,证属,方用还五汤加减(30克、10克、10克、10克、10克、10克、10克)以肝肾,强壮筋骨。以上每日一剂,煎煮二次,分二次服用。中成药可选用,,健身。
是指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及韧带、等所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致使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诸如压迫、刺激、失稳等损害所的以颈、肩、臂部疼痛、或、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但以颈肩臂疼痛多见,故又称综合征。可因颈椎畸形、颈椎管狭窄,或肝肾亏虚,筋骨衰退等引起,亦可因颈椎,慢性,邪侵袭,及附近部位肿所致。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以下七类:①软组织性;②神经根性;③脊髓性;④骨关节性;⑤椎动脉性;⑥交感神经性;⑦混合性。临床所见,神经根性占大多数,颈椎间盘突出所致者仅占5%,而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累则较少见。神经根性临床表现,疼痛多局限于一侧,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常为刀割或烧灼样痛,可由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和手、手指放射,有时可放射到头、耳后、背、胸部。有、发凉、沉重或虫爬等感觉。喷嚏、用力或上肢伸展、头颈部过伸、过屈等活动,均可诱发或加剧疼痛。本病多见于以上男性,尤其是长时间低头工作者。
本病属于中医“”、“”、“”等病范畴。
(一)调养法
本病发病后应注意休息,积极治疗。而调养的关键在于预防本病的及复发(发作),这一点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因此,对本病的调养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防止。由、碰击、挤压等所致颈部外伤性疾患,应彻底治愈,防止形成慢性而引起反复发作。有些不易引起注意,如坐车打瞌睡,遇急刹车时头部突然前倾后仰可造成颈椎损伤。父母生气时随意击打、推踢孩子的头颈、肩背部等,亦可致颈部损伤,以及一些体育运动损伤等,均可使颈部深层、韧带和囊受到损害,引起椎间失稳而易发展成。
(2)纠正生活上的不良姿势。颈部软组织慢性是的病理基础,故预防慢性是预防的重要措施。生活上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纠正不良姿势对预防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俯卧睡姿必然扭曲颈部,易伤害1~4颈椎;长期驼背工作、生活,导致背弓大而使颈腰弓加深,从而伤害颈椎的囊和韧带,致颈椎失稳而发病。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睡枕,及由于睡姿不良而睡枕没有完全支撑头枕部或颈肩部,不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都会伤害颈椎的韧带和囊,成为的直接病因。因此必须纠正各种不良习惯和姿势,提倡“保健枕调养法”(见后)。
(3)老年人的预防。50岁以上的人,已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存在,更需注意预防。除注意睡姿与枕头高度外,天气寒冷时要注意保暖,减少缩颈耸肩、弯腰等不良姿势,与别人谈话,看书报和电影、电视时,防止过分弯曲背脊,无论坐、立、卧等各种活动,都要重视保持的正直,以免诱发。
(4)注意体育锻炼。青壮年可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状况和兴趣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拳术、健身体操和游泳等。老年人已有椎间结构变性的,不宜进行大运动量的跑和跳,以免引起椎间错位或滑脱而本病,可选用、广播操、快步走(双手摆动大步走)或倒行、等活动。
(二)心理调养法
主要采用自我暗示方法。认为自己颈部稳固,有力,骨质健壮,脉络通畅,气血和平。确信自己有足够的抗病力,颈部疼痛逐渐被局限、减轻,一天比一天感觉良好。
(三)调养法
基础方:30克,30克,30克,12克,30克,30克,18克,18克。
本方以补、强筋骨、通、活气血而止痛立意,临床上如证属虚寒者,需加、等药;兼有热象者可稍加、,老之类;兼气弱者宜加、;兼梦多者可加、等。
(四)针灸调养法
取穴:相应病变颈椎、、、、、、等穴。
:中度刺激,20~30分钟,每日针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其中颈椎用0.5~1寸,时针尖微向脊柱,当触及椎体时,将针稍提起,再将针身弯向正中,使针尖呈垂直刺入,向颈肩部放射。并可加温针灸。大椎穴用2寸,刺入时针尖微斜向上,深1~1.5寸,局部酸胀感向两肩或背、部放散;风池穴用2寸针刺,针尖向对侧眼眶,深1~1.5寸,使局部产生胀感并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放散;用3寸针向上,1.5~2寸,当出现酸胀感向上肢扩散时,再大幅度捻针数下,力争使传至肘、肩部;穴取穴时,必须屈肘,掌心对胸,刺时可向方向,1~1.5寸,使手腕产生酸麻感,并尽量向肘、肩传导。
取穴:颈椎、后项、肩、肾。
方法:常规贴压籽于所取穴上,胶布固定。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药籽3~4次,每次5分钟左右。5日更换1次。
主穴:病变颈椎、、、、、。
配穴:、、、、、、、。
方法:每次选4~6个。皮肤常规消毒后,常规刺入,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不动,将长2厘米的段点燃后套在针柄上(燃端在下),为1壮。每针每穴施灸2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取穴:同。
方法:每次选3~6穴。取切取厚约0.3厘米的薄片,用针刺穿数孔,上置一大小的,放于上点燃施灸。难忍时可将姜片稍稍提起,稍停后,再放下施灸,直至皮肤潮红湿润为止。每穴每次3~6壮,每日灸治1次,7~10次为1疗程。
(五)调养法
本病应用手法治疗,多能收到良好疗效。本文介绍的手法以牵引为主,有整复椎体滑脱,扩大椎体间隙,消除肿胀,分解粘连,缓解神经根压迫和交感神经刺激症状,解除和血管痉挛等功能。但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注意排除禁忌证如颈椎、等病;二是手法必须温柔,操作耐心细致,禁用猛烈急骤地旋转扳动头颈的手法,以免造成、脱位,引起颅底血循环障碍的危险。
1.准备手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对面身侧。按压、、、、穴各半分钟。
2.治疗手法
(1)按压、穴各半分钟。
(2)按压穴后,向外上方移动约半厘米处,向后下方再按压半分钟。
(3)术者沿两侧颈后肌向下滑行至穴处,两指端相对,用力横向按压,患者头部同时后仰倾斜,按压半分钟,然后在两侧肩上部由颈根部至肩处分3点按压。
(4)按压、、、、譆?穴各半分钟。
(5)术者左前臂肘屈,自后侧插于患者右,右手持患腕略向下压,左前臂用力向上向外提肩牵引1分钟。
(6)按压、、穴各半分钟。
(7)术者左手四指搭于右肩上,顶于肱骨颈后侧。右手持腕向前外侧,同时左手向前顶送,患肢再向后伸,反复数次。
以患肩为中心,右手持腕先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再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反复数次。再持腕用力向前数次。
(8)术者两放于颈后侧,两指相向,由上向下滑行,两对挤3次。
(9)术者两放于大椎穴两侧,先向中线推挤,再滑向上,继而向下用力按压半分钟左右,起手时向上压挑,并向外旋转放松。
(10)术者立于患者背侧,两前臂尺侧置于患者两肩上。用两手掌托住两侧下颌,顶于风池穴处,用力向上头部,使头稍向前倾。1分钟后逐渐放松,在原处向外旋转。然后两在颈后肌两侧向中线对挤并向下滑行,至第七颈椎平面为止,反复2~3次。
(11)嘱患者用两手用力抓住坐凳,术者用两手抱住头部两侧,置于耳后,向前上方牵引颈椎。半分钟后在牵引下,将头先向健侧旋转45°,在转向患侧45°,然后转回中立位。在轻度牵引下将头前屈、后伸,继而在稍前屈位,将头再作左右旋转各1次,速度可稍快些。最后全部放松,回复原位。
(12)术者立于健侧后外方,左手扶于头顶,右手扶于患侧肩顶部,两手做方向分离,以牵引其患侧颈部。同法施于对侧。
(13)术者两在颈后肌两侧向中线对挤,并向下滑行,至第七颈椎平面止,反复2~3次。手法宜轻快。
(14)术者两放于第一胸椎棘突两侧旁开1厘米处,两向中线挤压,至中线时,向上外方施转。下移至第二胸椎平面操作,直至对挤至第十二胸椎平面为止,反复2~3次。手法要求深透流畅。
(15)术者两手分别搭于两肩根部,在侧,四指在侧,两手用力抓捏两肩部,并向外侧滑行抓至肩峰为止。反复3~4次。
手法治疗结束。
(六)热熨调养法
处方:生(、均可)、生南星、生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30克药粉和以50克,15克捣泥调糊,用纱布包好,蒸热,熨于及颈椎两侧,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七)洗浴调养法
本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温经止痛之功效。
处方:12克,12克,制12克,制12克,9克,9克,9克,9克,9克,9克,9克,9克,9克。
用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去药渣,浸洗患部。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7日为1疗程。每剂药可用2日。洗浴中及浴后避风寒。
(八)保健枕调养法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卧床。患者若能在睡眠时进行治疗,则治疗时间既长,效果又好,且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是最理想的时间选择。一般习惯用枕睡觉时,枕支重点为颅的(仰卧)和颞骨翼(侧卧),在头颅重心线上,颈椎无依托或牵引力,故颈椎不正直,长期则会引起颈椎。若将枕支点移近部,让头颅重心线在枕支点的远端,则此枕一方面可对抗支撑,同时产生分力使颈椎正直,维持一牵引力,经测算可获牵引力2~3公斤,这对卧床牵引治疗已足够,且此法持续治疗时间长,无牵拉不适感,易于接受,若能养成习惯,则对这样的慢性病,既防且治,令人终身受益。
睡枕调养法除要调整睡姿外,睡枕的制作也很重要。下面介绍两种睡枕:
(1)长圆枕:作为头颅支撑物的睡枕要有一定硬度,受压变形则使支重点移位而失去效果。枕的长度为40~50厘米左右,直径10~12厘米(可根据本人颈部长短选择,以自感舒适为好)。使用时还可在圆枕下垫一厚2~3厘米的薄枕,以保持头颅正直。
圆枕在耳下方,尤其侧卧时压住外耳道,耳内会嗡嗡作响,难以入睡,故侧卧时枕支点可放在耳下后方乳突部或下颌部位,习惯后便可无碍。
(2)药枕:即以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温经止痛的充填睡枕,在长圆枕的基础上,可取得更佳效果。
处方:、、、、黑、、、、、、、、、、、、各300克,、各200克,20克。上药除外共研细末,和入,装入枕芯。
(九)体育调养法
本病的体育调养,应以锻炼为主,颈椎锻炼应禁止。因患者的颈椎间盘已退变,椎体有增生。若进行颈椎锻炼,会使椎间盘加重负荷而增加损害,还会使突出物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增加摩擦而加重症状。故颈椎锻炼不仅是不恰当的,而且是有害的。
锻炼主要包括锻炼僧帽肌的肩部耸动,锻炼三角肌的抬臂运动,及上肢运动。另外还可以两手颈后肌群,在下轻缓地活动颈部。颈椎的大幅度前俯后仰及左右旋转都是不适宜的。
(十)调养法
(1)预备式:站立或坐位。颈部放松,自然呼吸,两目平视。
(2)疏导:以两按风池穴。吸气时和呼气时各轻揉5次,共14息。再以两拇、食、挤捏,轻叩风池穴30次.
(3)推导:头微低,以一手四指面在颈后正中,呼气时由上向下推抹7次,吸气时暂停,共做8息。
(4)推导血浪:用右手四指指面从颌下顺胸锁乳突肌推抹至锁骨处。呼气时做,吸气时停,男先推左侧,女先推右侧。
(5)转颈导气:吸气时头颈从左前转至后,呼气时回转;再次呼吸向右侧转颈。共8次,注意呼吸缓慢均匀。
(6)与颈争力:两手十指交叉抱于后项,吸气时两手用力向前拉,头颈向后抗力,并仰视。呼气时放松。共9息。
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椎体、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侧骨赘突入椎间孔或椎孔,而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此病属于中医的“”范围,认为由于老年人功能衰退,气血不足,邪乘虚内侵,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而不坚,发为本病。随年龄增长,颈椎间盘产生退行性变化,如弹性降低、纤维环变性等;长期从事低头工作,如书写、缝纫、绘图、刺绣等,易产生颈部软组织慢性,加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这些因素均可引起。临床表现为以头颈、肩、上肢及、背部的隐痛,颈椎活动受限。临床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肩部和上臂、酸胀、烧灼和针刺感。脊髓型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如下肢无力、步态笨拙、颤抖、发紧等。椎动脉型表现为、、猝然昏倒。交感神经型表现为面部红润、、、、心律不齐等,压迫食道可致吞咽困难。
本病严重时会影响老年人工作和休息,应加强平时的调治。
(一)调养法
(1)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长期低头工作者,需定时活动头颈部、消除部软组织过度劳累,恢复颈椎的正常状态。
(3)睡眠时选合适的枕头,不宜过高或太低,以防止不良姿势而发病。
(二)调养法
(1)60克,30克,12克,12克,水煎服,10剂为1疗程。
(2)10克,10克,12克,10克,10克,10克,15克,12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一般服2~8个疗程。
(1),每次5克,每日3次。
(2),每次30粒,每日2次。
(三)针灸调养法
(1)取、、、、等穴,针刺,15~20分钟。
(2)主穴:取病变部位、、、、、,取、、、、、、、为配穴。按温和施术。每次选用4~6个,将的一端燃着,先靠近皮肤,以后慢慢提高,直到病人感到舒服时就固定在这一部位(一般距皮肤约半寸),连续熏5~10分钟,至局部发红为止。每日灸治1~2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四)调养法
(1)用指端点按、、、、穴,各半分钟。
(2)用拇、食、中三指提拿肩,拿捏合谷穴,各3~5次.
(3)用中指指端扣拨、穴,各3~5次。
(4)用手掌擦颈部、上肢部,以皮肤为度。
(五)体育调养法
取坐位。①头部转动,从右至左,又从左至右,缓慢进行。②头前屈,下颏向胸,头后仰,眼望上方。③头右侧屈并左转,眼望左上方;头左侧屈并右转,眼望右上方。④头部轻松绕旋。⑤耸肩,使与耳接近,开始左、右肩分别做,以后两肩同时做。
(六)调养法
太极。立位,稍屈膝,两上肢展开,肘关节与腕关节屈曲如燕子的翅。头作旋转绕圈运动,先顺时针方向;后逆时针方向,配合呼吸,头前屈位时开始呼,后仰位时开始吸,每旋转1周,呼吸1次;两手同时旋转绕圈,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左手顺时针方向转。如此反复做10~15次。
(七)调养法
(1)30克,100克,陈醋适量。将炒焦,晒干,共研成细面。用陈醋调成糊样,摊于黑布上,每晚敷患处,次晨洗掉。1周为1疗程。
(2)、、、各20克,、、、、、、、、、各9克。上药加水煎煮20分钟,过滤取药液湿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钟,7次为1疗程。
(3)9克,9克,9克,9克,9克,9克,9克,9克,9克,甲珠9克,9克,9克,9克。上述水煎,趁热薰洗患处,每次30~40分钟,每天2~3次,10天为1疗程。
颈椎椎间盘变性及其继发改变,使颈椎丧失稳定性并压迫邻近组织,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称为。
(一)主要病理
是一种退行性变性疾患。软骨退变是发病的根本原因。软骨退变可累及椎间盘、钩椎及椎弓的软骨。使之变薄、变脆,甚至坏死,降低了软骨缓冲外力、减少振荡的能力,最后导致颈椎不稳。此后可相继骨关节增生、肥大,韧带肥厚、骨化、颈椎滑动、旋转、曲度异常或椎管狭窄等变化。
(二)临床表现
由于骨赘形成及颈椎结构改变对着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组织压迫、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神经根性、等。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
(三)x线表现
(1)颈椎软骨退变的征象,如椎间隙变窄,椎弓及钩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真空现象,髓核钙化等。
(2)颈椎和肥大,包括椎体唇样,钩突增生变尖。椎间孔变小。
(3)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可观察到颈椎不稳定的征象,如颈椎功能性滑动。
2.脊髓造影检查
(1)正位片上示颈髓假性增宽及不同程度的横断形充盈缺损。
(2)侧位片上示硬脊膜囊前缘压迹。
(3)造影剂在颈髓蛛网膜下腔内流动减慢甚至受阻。
(4)神经根鞘袖充盈缺损。
3.ct所见(详见第七章)
ct能正确反映颈椎的骨性结构、椎间盘及软组织变化。例如椎体前、后缘骨增生,钩突增生,侧隐窝狭窄,椎管径狭窄。椎间盘真空现象、髓核钙化,甚至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等。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损伤或颈椎及其椎间盘、椎周筋肉退变引起的脊柱平衡失调,挤压颈部血管、交感神经、脊神经根和脊髓等,产生颈、肩、背、上肢、头、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状,甚至合并肢体功能丧失等。是一种以上年龄的慢性。
1、正常人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包括颈7与胸1椎体之间的椎间盘)、8对颈神经和一部分胸神经。
2、枕、环和环、枢椎之间无椎间盘和椎间孔。第1、2对颈神经根不受椎间孔的保护,易受直接。
3、颈椎的横突与棘突:颈椎横突有孔,由维持生命和脑力活动的重要血管—椎动脉、静脉和交感神经通过,并受其保护。颈椎横突较小,与颈部的不发达相一致,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颈椎棘突分叉、由项韧带附着。
(1)颈椎的突间 颈2以上面近乎水平位,颈2以下面与水平面呈四十度的斜坡。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不利的一面是稳定性较差,当颈部突然受到挥鞭式扭转外力时,易产生脱位,而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出现临床症状。
(2)钩椎 位于椎体两侧偏后(椎间孔的前壁),由下位颈椎向上凸起的钩突与上位颈椎向下的斜坡形缺面合成的半椎体,即为钩椎。此从左右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防止颈椎间盘从侧方突出。当颈椎间盘因退变而变薄时,该间隙变狭窄,上、下椎体缘易触撞或磨损而增生,致椎间孔呈哑铃形改变,挤压该处神经根及侧方椎动脉,产生临床症状。
5.椎间孔 颈椎的椎间孔正常为卵圆形,其纵径大于径,神经根仅占椎间孔的一半。任何因素使椎间孔径变狭窄,均可产生神经根受挤压症状。如椎体移位、钩椎增生、囊和神经根鞘等。
6.椎管 颈椎的椎管是由颈椎体的后缘、椎弓根的内缘与椎板前内缘组成的一个纵形骨性孔道,内有后纵韧带和弓间韧带连结。椎管的径为十到十八毫米,但在前、后、侧屈及旋转活动中可2毫米的改变;其长度亦改变,颈段脊柱完全前屈时,椎管前缘被拉长一点五厘米,后缘拉长5厘米,其内的脊髓被拉长、变细,而且紧张;后伸时,椎管缩短,脊髓松弛而变粗,易受挤压。脊髓的第一个膨大处位于颈椎2至胸椎2水平处,颈5、6最明显。
7、颈椎活动特点 枕环运动,低头,抬仰二十五度;环枢椎的旋转活动幅度最大,前屈以下颈段为主,后伸以3、4、5颈椎为中心,侧屈及旋转活动,是全部颈椎的协同动作,第5项颈椎是承受旋转、扭曲最大的一个椎体。正常颈部的活动幅度(以中立位0度法计算),前屈三十五度,后伸三十五度,侧屈四十五度,旋转四十五度。
8、颈椎先天性变异
(1) 包括椎化和环椎枕化,临床均不多见。但后者易伴环枢(或)和环枢韧带发育不良。
(2)齿状骨 为第2颈椎椎体与上方的齿状突不骨性连接,临床亦少见。
(3)融椎 为两个颈椎椎体的先天性连接,多见于颈2、3或颈3、4椎。但前期一般无临床症状。
(4)颈肋 临床较多见,多在以后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
【病因病理】
反复扭挫伤,外邪侵袭、长期慢性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颈椎的各种先天性畸形这个特殊的潜在性,因为颈椎结构的异常,必然导致内平衡的失调和运动点的转移,而增加了损伤的机会。本病的常见病理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
1、颈椎移位 由于颈椎突间面近乎水平位,一旦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即变窄,囊及韧带松弛,加上颈部活动时重力的影响,即可造成积累性损伤,加速颈椎退变和不稳,导致颈椎移位,使椎间孔变狭,椎管径改变,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产生临床症状与体征。
2、椎体缘、突、钩椎骨赘形成 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其后果必然导致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破坏了椎体间的平衡。久之,机体为了抵抗疼痛,使神经免受刺激,建立新的平衡,而产生代偿性骨赘,来稳定脊柱。当然骨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损伤,骨赘的形态及部位与损伤的性质等有关,骨赘的大小与年龄有关,与症状的不一定成正比。若骨赘于椎间孔或椎管附近,可产生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压症状。
3、椎间盘与椎间韧带的退变 椎间盘的退变是的基础既是产生本病的,又是其较为普遍的病理改变。如颈部的长期过度伸、屈活动可使弓间韧带(相应的改变)变厚、弹力减弱,甚至钙化或骨化,直接压迫脊髓。长期过伸,可损伤前纵韧带,突然的猛力后伸活动,可造成前纵韧带与椎体前缘附着处的撕裂。反之,可造成后纵或与椎体后缘附着处的撕裂。由于椎间盘的退变,首先出现韧带松弛,继而肥厚、钙化或骨化反应。韧带钙化部位与椎间盘受损平面相一致。本病患者项韧带的钙化是普遍的,可在颈后触及条索状物。
4、脊髓和神经根的变化 因脊髓长期受压,可出现软化,甚至出现脊髓空洞,而导致难以恢复的损伤。其原因主要有血运障碍,椎管纵径缩短,骨赘或椎间盘组织等混合突出物的直接压迫脊髓。神经根因长期受压而变性反应,出现肢体及运动障碍。
5、 由于,可造成出血,,或碎骨片移位波及到椎间孔或椎管,直接压迫颈神经根或颈脊髓。骨痴的形成,使椎管、椎间孔狭窄性改变,产生脊髓、神经根的受压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以、肩臂、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为最常见。病人往往因颈部过劳、或寒冷刺激使症状加剧猴诱发。临床症状的产生随病变在颈椎的平面及范围而有差异、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类型。
1、颈型 颈椎各椎间及周围筋肉损伤,导致颈肩背酸胀、疼痛、僵硬,不能做点头、仰头及头颈部旋转活动,呈姿势。病人回头时,颈部与躯干共同旋转。
2、神经根型 颈丛和臂丛神经受压,造成、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放射性、疼痛无力和萎缩,感觉异常。病人睡眠时,喜取伤肢在上的屈肘侧卧位。
3、脊髓型 颈脊髓因受压而缺血、变性,导致脊髓传导障碍。造成四肢无力,走路不稳,,大小便障碍等。
4、椎动脉型 钩椎退变,增生而压迫椎动脉,致使椎动脉,脊髓前、脊髓后供血不足,造成、、记忆力减退、猝倒(猝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并可起来走路)。颈部侧弯及后伸到一定位置,则出现加重,甚至猝倒。
5、交感神经型 颈交感神经受压,造成心率异常,假性、胸闷、顽固性、眼痛、模糊、眼窝发胀、流泪、肢体发凉、指端红肿、出汗障碍等综合征(即霍纳尔氏征)。
6、混合型 临床上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
【临床检查】
病人以坐势为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活动幅度是否正常。术者立于病人背后,一手安抚病人肩部,另手扶其头部,将头颈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注意其活动在何角度出现肢体放射痛,或沿何神经分布区放射。并注意其它症状的出现,有助于确定的类型。
2、时术者立于病人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由上而下逐个触摸颈椎棘突,可发现:一、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二、患椎后方项韧带剥离、钝厚、压痛或有索条状硬物;三、多数病人向棘突偏歪侧转头受限或有僵硬感;四、患椎平面棘突旁开一横指处可有压痛,并沿一定的神经分布区放射至伤侧上肢。
3、注意伤侧肢体有无发凉、肌萎缩与肌力、肌张力等情况。
4、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缩肛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对神经根型和推动脉型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5、神经协同检查应注意颈神经分布区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有无改变,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有否减弱或消失,并注意下肢腱反射情况及有无病理反射。
6、x线检查,在治疗前,为了协助或明确诊断,一般拍照正、侧、斜位片。重点观察颈椎生理曲线、钩椎、突间、椎间开、椎间隙、棘突顺列、椎体缘等变化情况。必要时可进行断层照相,或脊髓、椎间盘、椎动脉造影等。
其它附助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如肌电图、心电图、脑电图等。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的提示和其它项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应与下列相鉴别。
1、脊髓型应与下列相鉴别
(1)颈段 病人可有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软瘫),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硬瘫)。症状逐渐发展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受压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的情况,开始为布郎筛跨氏综合征的表现(在脊髓半侧损害时,伤部以下对侧痛觉、温觉消失),逐渐加重,最后呈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现象。鉴别点:1.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扩大,椎体或椎弓破坏;2.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梗阻部造影剂呈倒杯状,穿刺奎氏试验阴性;3.在完全梗阻的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当其侵犯皮层脊髓运动束时,表现为双侧椎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浅反射显示,多为其它硬化症的前驱症状。鉴别点:1.无感觉障碍;2.腰穿奎氏试验通畅;3.脊髓造影无梗阻现象。
(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尚未明确的一种神经系统(为脑运动核、皮层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受损害的)。多于中年人的颈膨大部,起病缓慢。主要症状是:1.上肢萎缩性,小受累尤著,手呈形。这是因为脊髓前角细胞受累所致;2.下肢呈,腱反射活跃或亢进;3.病变发展到脑干时,可延髓而死亡。鉴别点:1.无感觉障碍;2.脊髓造影无阻塞现象。
2、神经根型应与下列相鉴别
(1) (包括关节炎与炎)有颈肩痛、颈部活动受限及手部等现象。鉴别点:1.有多发部位疼痛史;2.无放射性疼痛;3.腱反射无改变;4.区不按脊神经节段分布。5.服用抗风湿类后症状可以明显减轻。
(2)颈肋综合征 为肩部下垂时,前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及锁骨下而产生的症状。疼痛可向肩、肘、手部放射,尺侧手指发麻。鉴别点:1.有血管症状,如手部发凉、发白或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x线片;正位片可提示,有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
(3) 有左上肢或双侧上肢尺侧疼痛,同时合并有右侧胸大肌炎时,应与鉴别,前者在压痛区局部封闭后可以止痛,后者则无的压痛点,发作时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心电图如有变化,服用硝酸甘油酯可以立即止痛。
3、椎动脉型应与下列鉴别
(1)美尼尔氏症 又称发作性,是由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迷路,内耳淋巴系统、压力升高,致使内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变性所致。症状有、、、、、、眼震、脉搏变慢及血压下降等。鉴别点:发病与大脑机能失调(包括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被动)有关,而不是由于颈部的活动所诱发。
(2)内听栓塞 突然、及,症状严重而且持续不减。
4、交感神经型应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鉴别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这类病人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痛,而没有颈脊神经根刺激体征。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服用酸甘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缓解或者减轻。
(一)治疗
1、原则 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2、施术部位 颈肩部及是累肢体。
3、取穴 、、、、、、、、尺(穴下二寸处)、、颈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点揉、弹拨、、牵引旋转、推滚。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1到2日1次。刺激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6、手法操作 常规手法(分四个步骤)
(1)推摩滚揉项部法 病人取座位。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推、摩项部数遍;而后,用小鱼际部滚、多指揉部数分钟,同时活动头颈部。
(2)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头颈前屈,将颈部充分显露(体虚者可取卧位)。术者立其后方,先用双受手大鱼际部推抚颈肩部数遍。继之,沿的的、到大椎穴一段的酸胀点反复点揉;拇、食、中三指或双手,沿的穴至一段的酸痛区或结索状硬物上点揉、弹拨(轻快柔和)数遍;揉压的、、等穴。
(3)拨伸摇颈法 紧接上法。术者双手托包病人头部向前上方拨伸,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后向伤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再转回中立位,将头颈前屈后伸数次;继之,用一手扶病人颞顶部,另一手托扶下颌,前臂压肩峰部,做方向的分离动作(以牵拉颈侧部)左右各1次;双相对用力,由上而下的推挤颈夹肌3到5遍和施理筋手法数遍。
(4)疏通伤滞拿肩法 压伤侧、,弹腋部;小或掌指关节滚上肢症状区数遍,拨,拨尺,双手握伤肢手腕部牵引、抖动数次;拇、受指捏,多指拿肩部结束。
除常规手法外,尚有:
(1)旋转扳提顶 用颈椎小错位棘突偏歪、神经根症状典型者用之。椎动脉或脊髓症状明显者应慎用。以棘突向后偏歪为例,病人坐于约距地面40厘米高的低登输送术者立其背后,左手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右肘窝部夹住病人下颌部、手掌托扶健侧头部,使颈部向左前下方屈曲,然后将头颈部向右侧后上方旋转扳提,同时左手用力顶推偏歪棘突向左。此时,可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响声(多为复位成功)。头颈部恢复中立位,施理筋手法结束。做此手法,动作应轻柔,严紧暴力。对于椎体缘增生已形成骨桥,或椎间孔因增生明显狭窄者,或有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者,均慎用此手法复位。有颈椎骨质破坏性者,禁用此手法施术。
(2)仰卧拨伸旋转法 病人仰卧于治疗床施。术者坐于床头低凳上,用双膝抵紧病人两肩部固定;两手分别托其枕颌部,用力向上拨伸并缓稳的左、右旋转数次,恢复中立位放松牵引。继之,一手把病人头部托起,另手多指揉提,推理颈部筋肉数遍。
(3)枕颌布带 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病人可采用坐位或卧位两姿势(具体操作方法略),每日或隔日牵引1次,每次牵引20到30分钟为宜,牵引重量应根据病人的伤情、体质、耐受力酌情而定。牵引目的是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平衡。牵引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颈部痉挛;缓冲椎间盘向周缘的外突力,有利于已外突的纤维环组织复位;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受压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囊之粘连得以松懈;使的神经根制动休息,促使吸收,改善钩椎与神经根间的位置关系,对神经根起减压作用;牵开被嵌顿的小滑膜,整复小移位;伸张被扭曲的椎动脉,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将椎管纵轴拉长,颈脊髓伸展,改善脑脊液循环和颈脊髓的血液循环;紧张纵韧带,有利于椎间盘组织复位。
(二)治疗
1、疼痛严重者可口服解热镇痛剂,如水杨酸钠、抗炎灵,消炎痛、硫酸软骨素,强筋送等。或以0.5%盐酸普鲁卡因作痛点封闭。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2、中药治疗可用宜散风祛湿、活血化瘀、止痛,常用成药有:、稀桐丸、舒筋活血片等。常用有:四物,、伸筋等。
(预后与预防)
1、预后 预后的好坏与临床类型有密切关系,临床分型是否正确是判断预后的关键。一般地说,颈型预后良好,神经根型次之,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预后不良。若不积极治疗,多导致终身残废。早期诊治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
(1)平时应避免颈部过劳,防止受凉。
(2)适宜的枕头对预防的十分有益,应提倡低枕,不宜“高枕无忧”(高枕易使囊及韧带紧张,血管纡曲,血流不畅,气管前屈、呼吸不畅)。一般地说,仰卧时宜低枕,侧卧时宜稍高。要注意不正确的睡眠姿势,以防止病情复发和加重。
(3)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可提倡功练习。颈部功能锻炼,可预防椎病的,有利于的恢复及疗效的巩固。
颈椎退行性病变以往是老年人的,但发病年龄有越来越提早的趋势。可以引起多样化的症象:
1.压迫颈神经感觉根,引起枕、颈、肩和上肢的疼痛;凡是仅累及上臂或前臂的外侧或内侧部位,或只累及、食指、或无名指及的感觉,症状大多反映颈神经根受累。
2.压迫颈神经运动根,可出现前胸、后背部位的钝痛;如果仅出现在左前胸,会被误认为是“”。
3.压迫颈段脊髓,引起四肢瘫或两下肢轻瘫。
4.影响椎动脉血供,可导致等脑干缺血症状。
5.颈椎活动受限,即俗称。由于颈椎过屈(前屈)或过伸(后仰)都会加重对颈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平时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注意避免一些不良的姿势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睡觉时枕头不宜高,以使用一个枕头使颈椎保持平直最为恰当;
(2)在较小的居室内,不宜将电视机放在较高的五斗橱上,这样观看电视时略后仰的姿势对颈椎是不利的。电视机应放在比平视线略低的水平;
(3)也不要半躺在床头,屈颈斜枕枕头观看电视;
(4)低头看书或写作不宜一次持续很长时间,不妨每隔半小时左右略事休息,使颈椎前屈的姿势得以解放片刻。也可将书本放在琴谱架上,使之抬高到接近平视的水平。另外,寒冷容易加重的症状,注意颈部保暖有助于改善病情。
疼痛症状严重时可进行颈椎牵引,经过医生指导后可以在家中施行,但必须注意牵引的着力点要与颈椎保持笔直的直线关系,不要向左右或偏倾。如果牵引姿势不当可能反会使症状加剧。颈牵后出现头昏、者应停止牵引。
颈托的应用有利亦有弊。好处是固定作用比较可靠,缺点是削弱了颈部的锻炼机会。看来症状严重时不妨短时间应用,时间则应让颈部有适当的锻炼机会为妥。
笔者反对在病人身上应用强烈的复位。
因为颈段椎管内、外有不少重要的神经与血管组织,在后回旋余地已是十分有限,如果手法稍有不当,可造成脊髓不可逆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椎骨折脱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