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骨,耻骨与坐骨肿瘤切除术,坐骨骨质变坏一

骨盆_百度百科
[gǔ pén]
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界线:由岬、弓状线、梳、耻骨结节,上缘构成的环形线。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及其韧带连结而成。骨盆被斜行的界线(后方起于骶骨岬,经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分为两部:界线以上叫,又称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窝部;大骨盆参与腹腔的组成。界线以下叫,又称真骨盆,其内腔即盆腔,前界为耻骨和耻骨联合,后界为骶、尾骨的前面,两侧为髋骨的内面、闭孔膜及韧带,侧壁上有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线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软组织称为会阴。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又称为入口,由界线围线;下口又称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后向前为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下支、下支、下缘。两侧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男性约为70~75°,女性角度较大,约为90~100°。假骨盆与、无直接关系。真骨盆容纳、、、及邻近的、、、等器官。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儿出的产道,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著的差异。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由、及融合而成)所组成。与髂骨和骶骨与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有利。
两侧髂耻线及骶岬上缘的连线形成骨盆“”。该界线将骨盆分成上下二部,上为大骨盆或称假骨盆,下为小骨盆或真骨盆(简称骨盆)。大骨盆能支持时增大的,但与分娩无关。临床上可通过观察大骨盆的形状和测量某些径线等,来间接了解真骨盆的情况。
骨盆骨盆关节
(一) 两耻骨间有联接。
(二) 位于与间,有宽厚的骶髂骨韧带连接。
(三)骶尾关节 活动性较大,时可后移2cm,使骨盆出口径线增大。
(一)骨盆四壁 短而宽,耻骨弓角度较大,骶岬突出较小,棘平伏,骨盆腔呈圆筒形,浅而宽。
(二)骨盆入口 近乎圆形或椭圆形。
(三)骨盆出口 宽大、坐骨结节间距宽阔。
骨盆骨盆腔
骨盆腔为一前短后长的弯曲圆柱形管道,为便于了解时胎儿在中的行经过程,现将骨盆的形状,按以下三个平面分别叙述,由上至下为入口平面、中平面、 出口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
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横椭圆形,径线如下:
(一)前后径 为上缘至骶岬前缘中点距离,又称骶耻内径,平均长约11cm。
(二)横径 是入口平面最大径线,为两髂耻线间的最宽距离,平均约13cm。
(三)斜径 左右各一条,为一侧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长约12.5cm。从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者为左斜径,反之为右斜径。
临床上以前后径为最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后径较小,将影响儿头。
骨盆骨盆中段
中上段为骨盆腔的最宽大部分,近似圆形,其前方为后方的中点,两侧相当于中心,后缘位于第二、三骶椎之间。下段为骨盆的最小平面(所谓的中平面)系耻骨联合下缘、棘至下端的平面,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前后径约11.5cm,横径(坐骨棘间径)长约10cm。
骨盆出口平面
由两个以为其共同底线的三角平面组成。前三角的顶为下缘,两侧边为降支,后三角的顶为尖,两侧边为结节韧带。结节间径,即出口横径,平均长9cm。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间距离为其前后径,平均长9.5cm。时尾骨尖可向后移1.5~2cm,使前后径伸长至11~11.5cm。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耻骨弓。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前矢状径”,平均长6cm;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后矢状径”,平均长9cm。临床上单纯出口平面狭窄少见,多同时伴有骨盆中平面狭窄。
骨盆骨盆地
骨盆地是指连接骨盆腔各平面中心上噗的假想轴线。此线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侧向下向前。
骨盆骨盆底
骨盆底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封闭骨盆出口,并承载和支持分腔内的器官。
一、外层 为会阴与肌肉组成,包括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和。均会合于处口与肛门之间,形成。
二、中层 为,覆盖在弓及两结节间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会阴深横肌及括约肌。
三、内层 称为,由、组成,为尿道、阴道、所贯穿。
一、盆壁肌 包括闭孔内肌、梨状肌、肛提肌和肌4对。
二、盆筋膜 盆筋膜是腹内筋膜的直接延续,可分为盆筋膜壁层、盆膈筋膜和盆筋膜脏层。(如图)
三、盆筋膜间隙及盆腔腹膜凹陷 盆内腹膜外组织在盆底腹膜与盆膈之间形成一些蜂窝组织间隙,其主要有:后间隙;骨盆间隙;直肠后间隙。
四、盆底 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封闭骨盆出口,、和直肠经此贯穿而出。盆底承载盆腔脏器并保持其正常位置。盆底肌有三层组织,即外层、中层(泌尿生殖膈)和内层(盆膈)。[1]
女性骨盆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胎儿经娩出的必经之路,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到。因此,对其构造和特点,应有较清楚的了解。
骨盆是女性阴道分娩胎儿的必经之途,它由骶、尾、构成、并由关节、韧带将它们连在一起。骨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宽大,对分娩关系不大(称为假骨盆);而其下部与分娩关系十分密切(称为真骨盆),所谓的“骨产道”即指这一部分而言。真骨盆根据它与分娩的关系又分为三个平面,即入口、中腔及出口平面。这三个平面都是比较狭窄的部分,分娩时胎儿可受到阻力,尤其中腔平面是最窄的部分。
骨盆的大小及形状对分娩的难、易影响很大,它与及胎儿构成了分娩的三要素。正常的骨盆,如产力及胎儿无异常,胎儿很容易娩出。明显狭窄的骨盆,活的胎儿根本不能娩出。相对狭窄的骨盆,常需要决定于胎儿及产力情况。
女性骨盆在解剖上如若宽而浅,就利于胎儿通过。但并非所有妇女骨盆的形状均如此。有的发育上有变异,类似男人型的骨盆,即骨盆深而窄,骨盆前后径相对长,而横径相对较短,胎儿就不易娩出。有的骨盆呈偏平状,入口前后径很短,胎儿就不能通过骨盆人口。但有的骨盆入口正常,中、下平面越来越窄,称为,亦会造成难产。某些情况下,由于骨及关节病变也可造成骨盆形状的异常,如因缺钙引起的(骨软化症),它可以造成骨盆严重变形,变得十分小,胎儿根本不能从。偶有外伤造成骨盆骨折,日后发生畸形的,这些均可能造成分娩时难产。除非有明显的畸形,一般不能只从外形就准确地判断骨盆的大小。因此妇女怀孕后一定要做,实际测量骨盆的大小,必要时还需用X线来准确地测量骨盆的情况。
练一练骨盆体操有助于锻炼阴道、肛门括约肌力量,阴道松弛者不妨用之。
1.卧式锻炼:靠床沿仰卧,臀部放在床沿,双腿挺直伸出悬空,不要着地。双手把住床沿,以防滑下。双腿合拢,慢慢向上举起,向上身靠拢,双膝伸直。当双腿举至身躯的上方时,双手扶住双腿,使之靠向腹部,双膝保持伸直。然后,慢慢地放下,双腿恢复原来姿势。如此反复六次,每天一回,可常年不辍。
2.立式锻炼:站立,双腿微分开,收缩两侧臀部肌肉,使之相挟,形成大腿部靠拢,膝部外转,然后收缩括约肌,使往上提的方向动,经过耐心锻炼,即可学会分清阴道和肛门括约肌舒缩,改善阴道松弛状态,提高阴道的夹缩机能,藉以掌握夫妻同房时的舒缩能力,使性生活和谐、美满。 [2]
骨盆骨盆结构
包括骶髂关节、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
骨盆产后恢复
生产过后,骨盆肌肉会因极度扩张而脆弱。因此,要尽可能经常运动这些肌肉,使之恢复强健的状态。
骨盆是由骨骼构成的盆状物,包括了两个大的骨,在的底部()下方连结,称为骶髂关节。骨盆骨的连结,在前方有一关节,称为连结。在脊椎骶骨的下方,有四块小的骨骼,构成了。
骨盆主要的功能是支撑身体的结构,同时保护和,在怀孕初期,也保护正在成长的胚胎。构成盆状底部的是一层肌肉,称为骨盆肌肉。骨盆肌肉分为两层,即较内部的一层与外部的一层,由耻骨连结至尾骨,并穿过两边的。
在这些肌肉中,共有3个出口。一是由膀胱延伸出来的出口,位于前方;一是由子宫延伸出来的口,位于中央;另一个则是由大肠延伸而来的肛门通口,位于后方。
在外层肌肉,有环结在这些通口,称为括约肌,能使这些出口紧密地密合,特别是在腹部用力的时候,如:当你咳嗽、笑或打喷嚏的时候。怀孕期间,骨盆会支撑胎儿、胎盘,以及扩大的内,一些额外的液体的重量。生产过后,这些肌肉会极度扩张而脆弱,因此,要尽可能常运动这些肌肉,使它们恢复强健的状态。
假如生产时你因为裂伤或侧切而有一些手术的,也许紧缩这些肌肉会感到疼痛。但是,当你用力紧缩并放松这些肌肉的时候,可增强此处的血液循环,并促进愈合的过程。紧缩运动不会对这些伤口造成伤害,因此愈快展开运动愈好。
你知道吗,其实你自己非常熟悉如何运动你的骨盆肌肉,每次当你觉得需要放空你的或收缩骨盆肌肉,以免溢尿时情况便是运动。
骨盆男女差别
男性骨盆上口呈心型,下口较狭窄,骨盆腔较窄长,呈漏斗型,岬前突明显,下角为70°~75°
女性骨盆上口近似圆形,下口较宽大,骨盆腔短而宽,呈圆桶型,骶骨岬前突不明显,耻骨下角为80°~100°
骨盆相关知识
--膀胱隐窝 - -和- --
- - - -股骨头凹-圆韧带 - - -子宫凹- -直肠 -盆膈 -闭孔内肌。
腹直肌-大网膜- -股动脉和股静脉-髂腰肌 -缝匠肌 -股直肌 -阔筋膜张肌 -肌-臀大肌 -股骨头 -股大转子-坐骨-子宫 -直肠子宫凹 -尾骨 --直肠 -盆膈-闭孔内肌,内侧部分-闭孔内肌,外侧部分。
腹直肌 - 膀胱 -股动脉和股静脉 -闭孔外肌 -髂腰肌 -缝匠肌 -股直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 --- -子宫颈 -坐骨肛门窝 - - (耻尾肌,髂尾肌) -闭孔内肌,内侧部分-闭孔内肌,外侧部分。
腹直肌 --和-闭孔外肌-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 -- 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颈-坐骨- 子宫颈 -子宫颈 -坐骨肛门窝 -直肠-肛提肌 (耻尾肌,髂尾肌) -闭孔内肌,内侧部分 -闭孔内肌,外侧部分。
-球海绵体肌-脚- - -(海绵体) --股动脉和股静脉-缝匠肌-股直肌-股中间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 -股方肌 -臀大肌 -大收肌 - -坐骨-- 直肠 -肛提肌。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6
.15路驿站[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推荐专题: |
您当前的位置:&>&&>&
&&髋骨内面观 - 解剖图片 (点击下方解剖图片可显示大图)
上一幅图:
下一幅图:
髂骨上缘肥厚弯曲成弓形称髂嵴,髂嵴的前后突起分别称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髂骨翼内面称髂窝,髂窝下界为弓状线,窝后部为耳状面,与骶骨耳状面相关节。耻骨体向前下延伸为耻骨上支,支上有一条较锐利的耻骨梳,耻骨梳向后与弓状线相连,向前终于一突起称耻骨结节;耻骨体向后下为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称耻骨联合面。坐骨结节体表可以摸到。髂后下棘与坐骨结节之间有一个突起和两个切迹,突起称坐骨棘,坐骨棘上方切迹称坐骨大切迹,下方切迹称坐骨小切迹。
| 分享到:女性骨盆_百度百科
骨盆(pelvis)是和下肢之间的骨性连接,是支持躯干和保护盆腔脏器的重要结构。女性骨盆(female pelvis)又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态与分娩密切相关。骨盆形态及组成骨间各径线异常可导致异常分娩。通常女性骨盆较男性骨盆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
女性骨盆骨盆的组成
(一)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骶骨(os sacrum)、尾骨(os coccyx)和左右两块髋骨(os coxae)及其韧带连接而成。每块髋骨又是由髂骨(os ilium)、坐骨(os ischium)及耻骨(os pubis)组成的不规则骨骼。骶骨形似三角,前面凹陷称骶窝,三角形底的中部前缘突出,形成骶岬(promotory)(相当于髂总动脉分叉水平)。骶岬是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及产科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据点。
(二)骨盆的关节
1. 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联接。
2.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iont):位于骶骨与髂骨间,有宽厚的骶髂骨韧带连接。
3. 骶尾关节(sacro-coccygeal jiont):活动性较大,分娩时可后移50px,使骨盆出口前后径增大。
(三)骨盆的韧带
骨盆有两对重要的韧带,包括骶骨、尾骨与坐骨结节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后矢状径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妊娠期受激素影响,韧带较松弛,各关节的活动度也有增加,有利于胎儿娩出。
女性骨盆骨盆的分界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线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盆分为上下两部分。
大骨盆位于界线以上,又称假骨盆,是腹腔的髂窝部。小骨盆位于界线以下,又称真骨盆,其内腔即盆腔,前界为耻骨和耻骨联合,后界为骶、尾骨的前面,两侧为髋骨的内面、闭孔膜及韧带,侧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线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软组织称为会阴。大骨盆能支持妊娠时增大的子宫,但与无关。临床上可通过观察大骨盆的形状和测量某些径线间接了解真骨盆的情况。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又称为入口,由界线围绕;下口又称为出口,高低不平,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其周界由后向前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降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为耻骨弓角度,女性约为90~100°。假骨盆与、性功能无直接关系。真骨盆容纳子宫、、输卵管、及邻近的输尿管、膀胱、、等器官。
女性骨盆骨盆的类型
根据骨盆形状,女性骨盆分为4种类型:
1. 女型(gynecoid type):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骨盆侧壁直。坐骨棘不突出,耻骨弓较宽,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我国妇女占52-58.9%。
2. 扁平型(playtypelloid type):盆骨入口呈长椭圆形,入口横径大于前后径,盆骨侧壁直,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形,故盆骨浅,较为常见,我国妇女约占23.2%-29%。
3. 类人猿型(anthropoid type) :盆骨入口呈长椭圆形,入口前后径大于横径,盆骨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坐骨切迹较宽,耻骨弓较窄,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往往有6节,类人猿型骨盆较其他类型深,我国妇女约占14.2%-18%
4. 男型(android type) :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坐骨切迹窄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骨盆腔呈漏斗形,往往造成难产。少见,我国妇女仅占1-3.7%
女性骨盆女性骨盆的特点
女性骨盆是胎儿出的,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著的差异。女性骨盆主要表现为:骨盆全形短而宽阔,上口为圆形,较宽大,下口的各径(矢状径和横径)均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动性较大,耻骨联合也较宽,坐骨结节外翻,从而使骨盆各径在时可有一定程度的延长。
1. 骨盆四壁 耻骨联合短而宽,耻骨弓角度较大,骶岬突出较小,坐骨棘平伏,骨盆腔呈圆筒形,浅而宽。
2. 骨盆入口 近乎圆形或椭圆形。
3. 骨盆出口 宽大、坐骨结节间距宽。
女性骨盆骨盆腔
骨盆腔为一前短后长的弯曲圆柱形管道,为便于了解时胎儿在中的行经过程,现将骨盆的形状,按以下三个平面分别叙述,由上至下为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
(一)入口平面
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横椭圆形,径线如下:
1. 前后径 为耻骨联合上缘至骶岬前缘中点距离,又称骶耻内径,平均长约11cm。
2. 横径 是入口平面最大径线,为两髂耻线间的最宽距离,平均约13cm。
3. 斜径 左右各一条,为一侧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长约12.5cm。从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者为左斜径,反之为右斜径。
临床上以前后径最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后径较小,将影响儿头。
(二)中骨盆平面
骨盆中上段为骨盆腔的最宽大部分,近似圆形,
其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的中点,两侧相当于中心,后缘位于第二、三骶椎之间。下段为骨盆的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系耻骨联合下缘、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前后径约11.5cm,横径(坐骨棘间径)长约10cm。
(三)出口平面
由两个以坐骨结节间径为其共同底边的三角平面组成。
前三角的顶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边为耻骨降支,后三角的顶为尾骨尖,两侧边为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即出口横径,平均长9cm。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的距离为其前后径,平均长9.5cm。时尾骨尖可向后移1.5~2cm,使前后径伸长至11~11.5cm。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耻骨弓。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为前矢状径,平均长6cm;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后矢状径,平均长9cm。临床上单纯出口平面狭窄者少见,多同时伴有中骨盆平面狭窄。
女性骨盆骨产道异常
骨盆径线过短或形态异常,致使骨盆腔小于胎先露部可通过的限度,阻碍胎先露部下降,影响产程顺利进展,称为骨盆狭窄。狭窄骨盆可以为一个径线过短或多个径线过短,也可以为一个平面狭窄或多个平面同时狭窄。当一个径线狭窄时,要观察同一个平面其他径线的大小,再结合整个骨盆的大小与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一)骨盆入口平面狭窄 我国妇女较常见。测量骶耻外径&18cm,骨盆入口前后径&10cm,对角径&11.5cm。常见以下两种情况:
1. 单纯扁平骨盆(simple flat pelvis):
骨盆入口呈横扁圆形,骶岬向前下突出,使骨盆入口前后径缩短而横径正常。
2. 佝偻病性扁平骨盆:由于童年患佝偻病骨骼软化使骨盆变形,
骶岬被压向前,骨盆入口前后径明显缩短,使骨盆入口呈肾形,骶骨下段向后移,失去骶骨的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尾骨呈钩状突向骨盆出口平面。由于髂骨外展,使髂棘间径等于或大于髂嵴间径;由于坐骨结节外翻,使耻骨弓角度增大,骨盆出口横径变宽。
(二)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1. 漏斗骨盆(funnel shaped pelvis):骨盆入口各径线值正常。
由于两侧骨盆壁向内倾斜,状似漏斗,故称漏斗骨盆。特点是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均明显狭窄,使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缩短,耻骨弓角度&90°。坐骨结节间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常见于男型骨盆。
2. 横径狭窄骨盆(transversely contracted pelvis):与类人猿型骨盆
类似,骨盆入口、中骨盆及骨盆出口的横径均缩短,前后径稍长,坐骨切迹宽。测量骶耻外径值正常,但髂棘间径及髂嵴间径均缩短。
(三)骨盆三个平面狭窄
骨盆外形属女型骨盆,
但骨盆入口、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均狭窄,每个平面径线均小于正常值2cm或更多,称为均小骨盆(generally contracted pelvis),多见于身材矮小、体型匀称的妇女。
(四)畸形骨盆
骨盆失去正常形态。主要有两种:
1. 骨软化症骨盆(osteomalacic pelvis):现已罕见。系因缺钙、磷、维生素D以及紫外线照射不足,使成人期骨质矿化障碍,被类骨组织代替,骨质脱钙、疏松、软化。由于受躯干重力及两股骨向内上方挤压,使骶岬突向前,耻骨联合向前突出,骨盆入口平面呈凹三角形,粗隆间径及坐骨结节间径明显缩短,严重者阴道不能容纳2指。
2. 偏斜骨盆(obliquely contracted pelvis):系一侧髂骨翼与髋骨发育不良
所致骶髂关节固定,以及下肢和髋关节疾病,引起骨盆一侧斜径缩短的偏斜骨盆。
骨盆轴(pelvic axis):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骨盆倾斜度
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两侧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处于
一个冠状面上,尾骨尖和耻骨联合上缘则处于一个水平面上。骨盆上口平面与地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称为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pelvic),约50~55°。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
骨盆底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封闭骨盆出口,并承载和支持盆腔内的器官。
(一)外层 为会阴浅筋膜与肌肉组成,包括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和。均会合于处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会阴中心腱。
(二)中层 为,覆盖在耻骨弓及两坐骨结节间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会阴深横肌及括约肌。
(三)内层 称为,由提肛肌、盆筋膜组成,为尿道、阴道、所贯穿。
盆壁与盆底软组织
(一)盆壁肌包括闭孔内肌、梨状肌、肛提肌和尾骨肌4对。
(二)盆筋膜盆筋膜是腹内筋膜的直接延续,可分为盆筋膜壁层、盆膈筋膜和盆筋膜脏层。
(三)盆筋膜间隙及盆腔腹膜凹陷 盆内腹膜外组织在盆底腹膜与盆膈之间形成一些蜂窝组织间隙,其主要有:耻骨后间隙;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
(四)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封闭骨盆出口,、和直肠经此贯穿而出。盆底承载盆腔脏器并保持其正常位置。盆底肌有三层组织,即外层、中层(泌尿生殖膈)和内层(盆膈)。
骨盆与分娩
女性骨盆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胎儿经阴道娩出的必经之路,
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到。女性骨盆上半部宽大,对分娩关系不大(产科称为假骨盆);而其下部与分娩关系十分密切(称为真骨盆),所谓的“骨产道”即指这一部分而言。真骨盆根据它与分娩的关系又分为三个平面,即入口、中腔及出口平面。这三个平面都是比较狭窄的部分,分娩时胎儿可受到阻力,尤其中骨盆平面是最窄的部分。骨盆的大小及形状对分娩的难易影响很大,它与及胎儿构成了分娩的三要素。正常的骨盆,如产力及胎儿无异常,胎儿很容易娩出。明显狭窄的骨盆,活的胎儿根本不能娩出。相对狭窄的骨盆,常需要决定于胎儿及产力情况。 女性骨盆在解剖上如若宽而浅,就利于胎儿通过。但并非所有妇女骨盆的形状均如此。有的发育上有变异,类似男型的骨盆,即骨盆深而窄,骨盆前后径相对长,而横径相对较短,胎儿就不易娩出。有的骨盆呈扁平状,
入口前后径很短,胎儿就不能通过骨盆人口。但有的骨盆入口正常,中、下平面越来越窄,称为,亦会造成难产。某些情况下,由于骨及关节病变也可造成骨盆形状的异常,如因钙缺乏引起的佝偻病(骨软化症),它可以造成骨盆严重变形,胎儿根本不能从。偶有外伤造成骨盆骨折,日后发生畸形的,这些均可能造成分娩时的难产。除非有明显的畸形,一般不能只从外形就准确地判断骨盆的大小。因此妇女妊娠后一定要做产前检查,于妊娠34~36周测量骨盆的大小,以决定分娩方式。
狭窄骨盆对母儿影响
1. 对母体的影响 若为骨盆入口平面狭窄,影响胎先露部衔接,容易发生胎位异常、胎头高浮,引起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若中骨盆平面狭窄,影响胎头内旋转,容易发生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胎头长时间嵌顿于产道内,压迫软组织引起局部缺血、水肿、坏死、脱落,于产后形成生殖道瘘;胎膜早破及手术助产增加感染机会。严重梗阻性难产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先兆子宫破裂,甚至子宫破裂,危及产妇生命。
2. 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头盆不相称容易发生胎膜早破、脐带脱垂,导致胎儿窘迫,甚至胎儿死亡;产程延长,胎头受压,缺血缺氧容易发生颅内出血;产道狭窄,手术助产机会增多,易发生新生儿产伤及感染。[1]
产后盆底的恢复锻炼
骨盆体操有助于锻炼、肛门括约肌力量,阴道松弛者不妨用之。
1.卧式锻炼:靠床沿仰卧,臀部放在床沿,双腿挺直伸出悬空,不要着地。双手把住床沿,以防滑下。双腿合拢,慢慢向上举起,向上身靠拢,双膝伸直。当双腿举至身躯的上方时,双手扶住双腿,使之靠向腹部,双膝保持伸直。然后,慢慢地放下,双腿恢复原来姿势。如此反复六次,每天一回,可常年不辍。
2.立式锻炼:站立,双腿微分开,收缩两侧臀部肌肉,使之相挟,形成大腿部靠拢,膝部外转,然后收缩括约肌,使往上提的方向动,经过耐心锻炼,即可学会分清阴道和肛门括约肌舒缩,改善阴道松弛状态,提高阴道的夹缩机能,藉以掌握夫妻同房时的舒缩能力,使性生活和谐、美满。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企业信用信息关注今日:3 | 主题:230278
扫一扫,下载丁香园 App
即送15丁当
【原创】下肢骨解剖配图详解
页码直达:
自己一直感觉国内的系统解剖学课本中的配图并不很好,不方便学习和记忆,我以人卫第8版系统解剖学为基础,对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和归纳,加上了一些自己找的配图,希望能够方便大家学习,有不对的地方,望多多批评指正。ps.另外第一次发帖,望大家多多支持,求版主加分(*^__^*)下肢骨1.髋骨hip bone 不规则骨中部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下部有一大孔,称闭孔。左右髋骨与骶、尾骨组成骨盆。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汇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1)髂骨ilium构成髋骨上部,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髂骨翼。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翼上缘肥厚,形成弓形的髂嵴iliac crest。髂嵴的前端为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spine,后端为髂后上棘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髂前上嵴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突起,称髂结节tubercleof iliac crest,它们都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在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薄锐突起,分别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greater sciatic notch。髂骨翼内面的浅窝称髂窝iliacfossa,髂窝下界有圆钝骨嵴,称弓状线arcuate line。髂骨翼后下方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外面称为臀面,有臀肌附着。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ly edited on
(2)坐骨ischium 构成髋骨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 体组成髋臼的后下2/5,后缘有尖形的坐骨棘ischialspine,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迹lesser sciatic notch。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greater sciatic notch。坐骨体下后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的后部是粗糙的隆起,为坐骨结节ischialtuberosity,是坐骨最底部,可在体表扪及。(3)耻骨pubis 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二支。体组成髋臼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耻骨上支上面有一锐嵴,称耻骨梳pectenpubis,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pubic tubercle,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耻骨结节到中线的粗钝上缘为耻骨嵴,也可在体表扪到。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symphysial surface,两侧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下支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这样,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obturator foramen。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2.股骨 femur上端:股骨头 femoral head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股骨颈 neck of hemur头下外侧狭细部大转子greater trochanter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小转子lesser trochanter 内下方的隆起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股骨体略弓向前,上端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体后面有纵行骨嵴,为粗线linea aspera。此线上端分叉,(1)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gluteal tuberosity;(2)向上内延续为耻骨肌线。粗线下端也分为内、外两线,两线间的骨面为腘面。粗线中点附近,有口朝下的滋养孔。下端:内侧髁 medial condyle向后突出的膨大外侧髁 lateral condyle向后突出的膨大两髁前方: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相连两髁后份:两髁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intercondylarfossa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medial epicondyle: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称收肌结节adductor tubercle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ly edited on
3.髌骨 patella 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4.胫骨tibia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分别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两上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intercondylar eminence。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tibial tuberosity。胫骨体呈三棱柱形,较锐的前缘和平滑的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缘。后面上份有斜向下内比目鱼肌线。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方有一突起,称内踝medial malleolus。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5.腓骨 fibula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fibular head,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neck of fibula。体内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下端:膨大,形成外踝lateral malleolus。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6.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1)跗骨 tarsalbones共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上方的距骨talus和下方的跟骨calcaneus中列:距骨前方的足舟骨navicular bone前列:内侧楔骨medial cuneiform bone
中间楔骨intermedius cuneiform bone
外侧楔骨 lateralcuneiform bone
跟骨前方的骰骨cuboid bone跗骨几乎占据全足的一半,与下肢支持和负重功能相适应。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下方与跟骨相关节。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是重要体表标志。足舟骨前方与三块楔骨相关节,外侧的骰骨与跟骨相接。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2)跖骨metatarsal bones:共5块,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粗大。每一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骨相接。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趾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到。(3)趾骨phalangesof toes, bones of toes:共14块。踇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踇趾骨粗壮,其余趾骨细小,第5趾的远节趾骨甚小,往往与中节趾骨长合。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耻骨与坐骨肿瘤切除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