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地黄,北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炒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盐菟丝子,金樱子,醋五味子这些中药加工制成颗粒状制剂

作为一个学习传统中医的学生,我快要被中药方剂打败了,怎么背都记不住啊,就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高招?
按投票排序
哎 可怜的孩子们。答主记性不好,当年为了背方剂,硬是研究透了我国的音韵学和命名学,达到看方名猜成分,或者看成分印证方名的地步,节省了大量死记硬背的时间,达到了生命和宇宙的大和谐~以下非原创,答主只是勤劳的小蜜蜂,帮助大家整理下~拿好,不谢。先大致说个规律: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膏”,则独含膏滋之意,用于内服,每有养身、强体的功能。“丹”朱丹原是一种矿物,而用矿物炼制的中药,也就常被称为丹了。这个具体涉及到变音学,这里不详细阐述,属于音韵学一部分,扯起来就没完了。古中医对什么病用什么剂型严苛的令人发指,往往存在换个剂型要不就没效(如麻子仁丸,汤剂水溶小,丸剂润肠通便才好),要不就是有剧毒(如牛黄解毒丸内含雄黄,吃丸药解毒,喝汤分分钟见阎王)。当然,煮散它这个奇葩除外,他的存在是因为宋朝的时候全民医保,和惠局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把草药都给撵成了粉,让大家连汤带水全咽下去,坚决不浪费一滴药渣。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全民医保也不是什么好事。一、以处方组成命名1、以组成药物的数目加上主药而成,其功效看君药便可得之。独参丸:方中仅有一味药,是人参。二冬膏:由天门冬、麦门冬二药组成。三仁汤:《温病条辨》本方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诸药等组成。用于湿温初起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症。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本方治疗证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吴鞠通认为此时不宜用汗、下、滋阴等法,应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渗之法, 方可中的。方中诸药合用,既可轻宣上焦肺气,又可畅通中焦气机,还可 渗利下焦湿热,使湿利热清,诸证自解。由于方中杏仁宣肺气,白蔻仁调 中气,生苡仁利下湿,以“三仁”为主药,通利三焦湿热,故称“三仁汤 ”。五苓散:《伤寒论》本方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诸药组成。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饮之证。症见头痛发热、水肿、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 眩等。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作用。赵羽皇云:“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之水饮之首剂也。”(《名医方论》)虽然本方所治之症不一,但若掌握其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及主证小便不利,用之均有良验。方中由五味药组成,以 利水之猪苓为主,故称“五苓散”。亦有“苓”为以“令”水行之意。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至内伤饮食夹湿证。本方加入人参名“春泽汤”,其意在助气以生津,犹如春雨润泽一般;加茵陈则名“茵陈五苓散”,是治疗湿热发黄的效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六味药组成。九味羌活丸:由羌活、防风、苍术等九味药物组成,以羌活为主药。十灰散:《十药神书》本方由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等诸药组成,用于血热妄行所致之呕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 血症,有凉血止血之功。“十灰”,指方中十味药物,均烧“灰”存性,研极细末,为散备用 。《十药神书.序》云:“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用藕汁或箩卜汁磨京墨调服,其意亦在增强清热降气止血之效。唐容川曰:“右药烧灰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 ,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血证论》)本方对肝胃火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效果甚好。其药烧炭存性用,可以加强收敛止血作用。故以其炮制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2、对组成药物主药不直书其名,而用假借、比喻方式。二妙散:由黄柏、苍朮两味药物所组成。源自:《世医得效方》卷9的“脚气”门中,名苍术散。原文为“苍术散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頢,一切脚气,百用百效。其后明成化17年朱震亨所著《丹溪心法》时,将苍术、黄柏组成的苍术散改名为二妙散,取义一用就灵。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的痿证。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为治 阴分之湿热痿证的妙药。药仅两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湿热,再加苡仁名“四妙丸”,可 袪湿热,利筋络。本方若加槟榔名“三妙散”,外用脐部湿癣,有清热燥 湿止痒之功。二陈丸:方中含陈皮、半夏二味药物,均限陈久者为良。方中半夏、陈皮,属于 “六陈”之一,以储存陈久者入药为佳。所谓“六陈”,《珍珠囊药性赋 》有歌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与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 方知奏效奇。”吴仪洛云:“《局方》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少燥散之性 ,故名‘二陈’”。(《成方切用》)其命名意义皆在于此。本方加枳实、砂仁名枳砂二陈汤,治湿热生痰;加枳壳、桔梗,名枳桔二陈汤,治小儿停饮,呕吐痰涎等症。二至丸:《证治准绳》本方由旱莲草、女贞子两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 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舌红 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症。有滋阴降火之功。“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旱莲草为草本植物,盛夏时茎 叶繁茂,叶黑汁足,所以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 果实熟透,味全气厚,所以这时采集为佳。《医方集解》云:“冬青子即 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 晒干为末。 .... 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为膏,和前药为丸, ”。本方以二药采集时间命名,故名“二至丸”。服之可以补益肝肾,从 而使阴写充足而虚火自平。二仙汤:本方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等六味药物所组成 。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肾阴、 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效。更年期综合症,中医认为是肾气衰、天癸竭,冲任虚损所致。本方有温补肾阳、滋养肾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调理冲任之当归、巴戟天;泻肾火之知母、黄柏,故而效果可靠。“二仙”,即本方有仙茅、仙灵脾两药,并以其为首,故名之。另外 亦寓运用之后,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本方由大黄、干姜、巴豆等三种药物组成。用于里、寒、实证,证见 卒然心腹胀痛,脘腹胀满高起,二便不通,甚则痛如锥刺,面清气喘,暴 厥者。有攻逐寒积之用。方中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温中,助巴豆以袪寒;大黄荡涤 肠胃,推陈致新。三药配合,力猛效捷,制丸储藏,以备用于逐暴寒实之 急证,故名“三物备急丸”。汪昂亦有“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 ”之说。(《医方集解》)本方是中医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剂之一。三才封髓丹:三才原指天、地、人,此处借指天冬、地黄、人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本方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老人中虚喘嗽 ,痰壅气滞之症。有降气消食、温化痰饮之功。方中选用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 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子”系均行气消痰之品,根 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喘嗽自平 。本方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养亲”之意,原书云:“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 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正如吴鹤皋云:“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医方考》)故以“三子养亲汤”为名矣。四圣散:指漳丹、官粉、白矾、松香四味药物,额,这四个是炼丹圣药,解释多了成迷信了,大家了解就好。四君子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用于脾胃气虚,运 化无力所致诸症。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为什么取名为四君子呢?自然是这四味药都具有君子风度啦。四君子汤原载于宋代的一本驰名中外的方剂名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四味药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君子”,古时泛称才德出众之人。张璐云:“气虚者,补之以甘, 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 《张氏医通》)王晋三曰:“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 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古方选注》)本方为 治疗脾胃虚弱的基础方。方中四味药物皆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热不燥 ,补而不峻,益而无害,取古语“君子致中和”之义,故名“四君子汤”。有句话叫“男不离四君”,因为四君子汤具有助阳补气和健脾益胃的作用。《医方集解》中提到四君子汤能使人体“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治阳虚腹胀,食少诸证。名“异功”者, 言其用之有特殊之功效也。四神丸: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四味药物组成。本方为《本事方》二神丸合五味子散而成。柯韵伯云:“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从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无以发陈”。《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四药相伍,皆为温药,治疗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功效神奇迅速,故称“四神丸”。简单理解就是用四个药来提神的,很神奇的立竿见影,所以证见五更泄泻,神疲乏力,脉沉迟无力。五虎散:由当归、红花、天南星、防风、白芷五味药物组成。喻本方五药药效猛烈,如五虎下山。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五味药物组成。都是凉血解毒药。五子衍宗丸:由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药物组成。都是种子类固精补肾的。六神丸:六神喻牛黄、珍珠、蟾蜍、冰片、雄黄六味药物。 相传康熙年间,上海有一富商叫雷云尚,对乡亲们和穷苦人总是慷慨接济。有一年江南大旱,他便叫伙计昼夜煮粥,赈济灾民。一天傍晚,一老翁上门求粥,不料雷家早已收粥。原来,雷云尚的独子得了喉疾,无药可医,性命难保。即便如此,他仍将老翁请进门,送上饭菜。吃罢,老翁写下“珍珠”二字相赠,说患喉疾症者服后即愈,随即不见踪影。紧接着,又来一老翁,酒足饭饱后,又写下“牛黄”两字,转身便走。就这样,一个刚走,一个又来,到午夜时分,共来了6个人,说了6种治喉病药物。雷云尚把6位神仙所写药物都一一记下,这便是:珍珠、牛黄、麝香、雄黄、冰片、蟾酥。第二天便差人去抓药,煎熬后让儿子服下,只一剂,其子已能张口说话;第二剂,便能吃喝。儿子病愈,雷云尚十分欢喜,想到天赐良药,理应广施天下,于是拿出数千两白银购置药物,研末制丸。因药方是6位仙人传得,故定名为“六神丸”。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本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七味药 物所组成。用于肾水亏损,气血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梦遗滑 精,筋骨无力等症。有滋补肝肾,填精养血之功。方中用七味药物益肝补肾,功宏如宝,髯”指男子的须发。本方相传为唐李翱方,邵应节用以进献嘉靖黄帝,从此其方盛传。须发者,血之余,肾之华也。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则须发乌黑。 “七宝”者,指方中用七味药物益肝补肾,功宏如宝;“美髯”者,指须 发乌黑而润泽。三国时关云长因须长而黑,有“美髯公”之称。喻服本方 后,能使肝肾得补,精血充足,发乌髯美,神悦体健,故称“七宝美髯丹 。”七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由制半夏、茯苓、厚朴、紫苏叶,加生姜、大枣等组成。用于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状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 咽不下,或中脘痞满,上气喘急,呕逆恶心等症。有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本方为治七情郁结所致之梅核气的常用方。诸药配合,可使气机舒畅 ,郁结得解,痰喘消除,呕恶平息。由于本方主治因怒、喜、思、悲、恐 、惊、忧七情不调所致之气郁症,故称“七气汤”。又因用四种药物治疗 七情郁结之病,取四、七两个数字,亦称“四七汤”。七仙丹:《东医宝鉴》本方由何首乌、人参、干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茯苓、炒 茴香、八味药物所组成,蜜丸,酒或盐汤送服。用于治疗须发早白等症。 有滋阴养血,益气健脾之功。“须发”,即指胡须、头发。二者均赖血以滋养。须发之荣枯,与肝 、肾两脏关系密切,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充足则须发荣泽,肝肾不足 ,则血虚不荣上荣,故须发枯燥,久则变白。方中药虽八味,何以称“七仙丹”?是因除茴香之外,其余七味药物,均是古代医家认为延年益寿、 久服成仙之品,均有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作用,故对须发早白卓然有效。八正散:《太平惠明民和剂局方》本方由木通、瞿麦、车前子、萹蓄、滑石、炙甘草、大黄、山栀子等 诸药组成,加灯蕊引服。用于湿热下注,发为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 、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象实数 等。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方名“八正”者,“八”,谓本方由八味主要药物组成;“正”者, 乃正治之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 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热,则泻膀胱,此正治也 。”总之,本方以八味药物为散,通过正治之法(热者寒之),以奏清热 通淋之功,用以治疗湿热下注之淋证,故称“八正散”。八珍汤:《正体类要》本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川芎, 加姜、枣组成。用于气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怔忡,食欲不 振,气短懒言,四肢倦怠,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等症 。有平补气血作用。本方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既能健脾养胃以益气,又能养肝行滞 以补血,适于一切因气血不足所致之证,张秉成曰:“夫人之所赖以生者 ,气与血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惟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 ,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化出也。”(《成方便读 》)本方集两方为一方,八味药物皆为补气养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汤”。越鞠丸:本药含栀子、川芎、香附、苍术、神曲。栀子古名越桃,川芎又名鞠芎,以此二药首字名之。玉屏风散:《医方类聚》本方由黄耆、白术、防风、加生姜组成。用于表虚卫阳不固所致之恶 风自汗,面色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软;及体虚易感风寒者。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玉”者,有珍贵而坚固的意思;“屏风”,室内门前挡风的家具;“散”表示该药为散剂,就是将药物研磨成粉后均匀混合而成。本方补散兼施,通过补益肺气,增强卫外功能,使表固而自汗愈,犹如挡风的屏障。又防风 ,一名屏风,本方用防风以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黄耆补三焦而实卫 ,为玄府御风之关键。寓散于补之中、散邪而不伤正。“玉屏风散”像是给体质虚弱的人的体内加了一面结实坚固的挡风墙,使风邪无法侵入。柯钧伯云:“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再造丸:再造,即“再生”之意、喻本药有使已绝之生命得以复苏之效。舟车丸:本方药性迅猛,用时应中病即止。”舟车“是形容本药能使水湿之邪、畅行无阴,有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3、处方组成简单的成药,则直书组成药物。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二药组成;磁朱丸:由磁石、朱砂二药组成;银黄液:由金银花、黄芩二药组成;白金丸:由郁金、白矾二药组成;脏连丸:本方中有脏器药猪大肠及黄连;二冬膏:含天门冬、麦冬;苏冰滴丸:含苏合香、冰片;香连丸:含黄连、木香;珠黄散:含牛黄、珍珠;银黄片:含银花、黄芩;丁桂散:含丁香、肉桂;玉楂冲剂:含玉竹、山楂;二味枳术丸:含白术、枳实。参杞冲剂:含党参、枸杞子;桑麻丸:含桑叶、黑芝麻。4、单味药物组成的成药,直接用药物名加剂型而成。如:艾叶油气雾剂、板兰根干糖浆、蟾立苏注射液、穿心莲片、刺五加冲剂、丹参注射液、丁公藤注射液、鸡血藤膏、金银花露、老鹳草膏、灵芝片、罗汉果冲剂、牡荆丸、枇杷膏、千里光片、青果膏、三七片、四季青片、田基黄注射液、五加参冲剂、夏枯草膏、仙鹤草膏、药艾条、芸香油滴丸、紫花杜鹃片。5、组成繁杂的成药,只用主药代表其疗效。乌梅丸:方含乌梅、蜀椒等10味药物,乌梅为主药,用于安蛔止痛、补虚温脏。金鸡冲剂:本药含金樱子、鸡血藤、功劳木、两面针、千人拔、穿心莲等,取前二药首字名之。西黄丸:本药又名“犀黄丸”,但方中并无犀角。西黄即我国西北牛黄,故名。其他成药有:冰硼散、冰霜梅苏丸、参苓白术散、参鹿补膏、参茸膏、大黄蟅虫丸、大山楂丸、当归六黄散、独活寄生丸、茯莬丸、复方川贝精片、复方丹参片、复方当归注射液、复方地锦片、复方杜鹃片、复方灵芝干糖浆、复方羊角冲剂、葛根苓连片、海参丸、荷叶丸、红升丹、红药片、槐角丸、黄连羊肝丸、虎骨酒、茴香橘核丸、鸡肝散、金樱子糖浆、橘贝半夏、橘红丸、梨膏、灵芝蜂王精、六味地黄丸、芦荟丸、毛鸡药酒、牡蛎散、木瓜丸、木香槟榔丸、全鹿丸、人参鹿茸丸、人参药酒、三黄片、三金片、三肾丸、桑螵蛸散、蛇胆陈皮散、神犀丸、使君子丸、首乌丸、薯蓣丸、水莲膏、天麻丸、乌鸡白凤丸、五加皮药酒、五苓散、五皮丸、五香丸、西瓜膏、犀角地黄丸、犀羚丹、香附丸、盐蛇散、茵栀黄注射液、鱼鳔丸、珍珠散、栀子金花丸、朱砂膏、紫草膏。二、以组成药物的比例或加工方法命名。六一散:由滑石粉六份、甘草一份组成;七三丹:由熟石膏7钱,升丹3钱组成;八二丹:由熟石膏24克升丹6克组成;九一丹:由石膏(煅)7克,黄灵药3克(现升药:煅石膏=1:9);三品锭子:《外科理例》本药由三种不同处方组成,分称上、中、下三,如法炮制,研极细末 ,糯米糊和为梃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置疮内。上品锭子由白 矾、麝香、没药、牛黄、白砒等味组成,外用治疗痔疮;中品锭子由上品 锭子去牛黄一味,并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痔瘘、六瘤(即骨、脂、肉 、脓、血、粉瘤)、气核、瘰癧;下品锭子由上品锭子调整剂量而成,外 用治疗瘰癧、气核、疔疮、发背、脑疽诸疮。“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某些事物的种类或等级。本方有三种处 方,分治三类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锭子”。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由甘草、麻黄、杏仁组成,加生姜煎服。用于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等症。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拗”者(音“要”),违逆不顺之谓也,“三拗”,指所用三药皆 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从《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石膏而来,原方遵古炮制,麻黄当切断去 根节,杏仁当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与古法相悖而行,故名 “三拗汤”,主要取其发汗、平喘力着之义。《证治准绳.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汤,即本方加荆芥不去梗,桔 梗蜜拌炒,治感受风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连声者。四磨汤:本方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味药物组成。“四磨”,指四味药物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七制香附丸:《医学入门》本方由香附与当归、莪术、丹皮、艾叶、乌药、延胡索、川芎、三棱 、柴胡、红花、乌梅等共十二种药物炮制而成,水糊为丸,黄酒送服。用 于妇女月经不调,结成症瘕,或骨蒸发热,四肢无力等症。有调和气血、 温通经脉之功。因本方炮制方法特异,具体是将香附十四两分为七等分,分别同当归 二两酒浸;莪术二两童便浸;丹皮、艾叶各一两米泔水浸;乌药二两米泔 水浸;川芎、延胡索各一两水浸;三棱、柴胡各一两醋浸;红花、乌梅各 一两盐浸,以春季三天或夏季两天,秋季七天,冬季十日为浸泡时间,此 后单取香附为末糊丸,由于用香附一味与六种府料七次炮制,故名“七制香附丸”。九转黄精丹:本药系遵古法制造,须将黄精、当归加黄酒,经九蒸九晒而成,谓之“九转”。九制大黄丸:将大黄串碎。用黄酒拌,于铜罐中密闭,隔水加热,九蒸九晒,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小丸。十枣汤:《伤寒论》本方中所用的三味主药,分别具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等作用, 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枣十枚以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防止或减轻药后反应,达到寓攻于补、下不伤正之目的。《医方论》:云“仲景以十枣命 名,全赖大枣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方名“十枣”者,一是 说明方中药大枣十枚;二是强调大枣在该方中缓其峻毒顾护胃气的特殊作 用,第三,吃的是枣,不是汤啊。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极》 -- 病方证 论)有搜剔停痰伏饮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千捶膏:本方由麝香、乳香、没药、铜绿、黄丹、龙骨、轻粉、安息香、松香 、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诸药等组成。外用至瘰癧、痈疽、疔疮初起之症。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功。由于本方制法比较特殊,先将杏仁、蓖麻仁入石臼中,用木槌捣烂如 泥,然后将余药研成细末,置于石板之上,边加边用木槌去捶打,击千余 下,使药物达到充分混合,成为软膏方止,方名则根据其制作方法而言, 故称“千捶膏”。三、以主药和功用命名银翘解毒片:以银花、连翘为主药,有散风热解毒之功;艾附暖宫丸:以艾叶、香附为主药,有暖胞宫作用;藿香正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由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苦桔梗、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寒发热, 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症,有解 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本方功专宣化湿浊,调和胃肠。方中以藿香为主,辛散风寒,芳化湿 浊,和胃悦脾,辅以行气燥湿之品,使风寒解而寒热除,气机畅而胸脘舒 ,脾胃和而吐泻止,邪气去而正气复。《删补名医方论》云:“藿香之芬 ,以开胃,名曰正气,谓正不正之气也”。故以“藿香正气散”命名。以藿香为主药,治四时不正之气所致之症;五海咳喘丸:本药用于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方含五味子、海浮石、海螵蛸、麻黄、甘草、杏仁、石膏等药,取前二药首字名之;槟榔四消丸:本方用槟榔消导食积,牵牛子泻水消积,香附理气消滞,猪牙皂豁痰散结,四药应用,以消气食痰水积滞,故名“四消”;其他类似命名的成药有:阿魏化痞膏、安脑牛黄片、百部止咳糖浆、百合回金丸、百花定喘片、柏子养心丸、半夏露、半夏片、薄荷通、参茸卫生丸、参三七伤药片、参苏理肺丸、柴麻解表丸、沉香化气丸、沉香化滞丸、沉香舒郁丸、川贝枇杷露、二母安嗽丸、蛤蚧定喘丸、冠心苏合丸、龟鹿宁神丸、海马补肾丸、河车大造丸、琥珀抱龙丸、黄连解毒丸、黄连上清丸、京万红烫伤药膏、荆防败毒散、橘红化痰丸、连翘败毒丸、羚翘解毒丸、龙胆泻肝丸、麻仁滋脾丸、礞石滚痰丸、明目地黄丸、明目蒺藜丸、明目上清丸、木香顺气丸、牛黄抱龙丸、牛黄降压片、牛黄解毒片、牛黄清心丸、牛黄上清丸、牛黄消炎片、牛黄镇惊丸、朴沉化郁丸、清胃黄连丸、清心牛黄丸、人参归脾丸、人参回本片、人参健脾丸、人参养荣丸、三黄宝蜡丸、桑菊感冒片、十香暖脐膏、十香止痛丸、石斛夜光丸、苏子降气丸、乌梅安胃丸、五仁润肠丸、五子补肾丸、香连化滞丸、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杏苏止咳糖浆、芎菊上清丸、珍合灵片、止咳喘热参片、止嗽青果丸、枳实导滞丸、至宝三鞭丸、治咳枇杷颗粒、朱砂安神丸、珠黄吹喉散、珠黄消疳散、竹沥化痰丸。十香返魂丹:《春脚集》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诃子肉 、僵蚕、郁金、天麻、礞石、瓜蒌仁、莲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 、牛黄、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二十三味药组成,白蜜为丸,金箔为衣 。用于痰厥中风、口眼喎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诸风狂死,神昏厥 逆语言狂乱,哭笑失常等症。有驱风开窍,解郁除烦之功。本方又名“十香反生丹”,因其方中有辛温开窍醒神之十余种“香” 命名之药物,用于可使神昏危重之症即刻复苏,故而称为“十香返魂丹”。人参养荣汤:《三因集一症证方论》本方由白芍药、当归、橘皮、黄耆、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熟 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等组成,加生姜、大枣煎服。用于积劳虚损, 四肢沉滞,少气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咽干唇燥之症。有补益气血 ,健脾养心之功。本方从十全大补汤变化而来,为双补气血之剂,方以“人参”命名, 概以人参为补气药之首,取气为血帅之意,俾气行则血行。“荣”即营, 这里指营血。喻用大补气血之品,滋养营血,使身体恢复健康,故名“人 参养荣汤”。《温疫论》有人参养营汤(人参、麦冬、五味、生地、当归、白芍、 知母、陈皮、甘草),治大病愈后,气阴两虚而自汗者。方以人参为主, 辅滋养营血之品,故名之。四、以道教文化命名中医药历来与道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最早的大夫都是道医,所以不少方名实则包含了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太乙膏:太乙,又及称太乙数,太乙是术数的一种,为三式之首,(“三式”即我国古代术数中三大秘术太乙、奇门、六壬同称“三式”),取这个名字就是说这个膏药好流弊好流弊,一切疮疡,包括烂成一坨神仙难救的恶疮它能治,去腐生肌,所以也叫神仙太乙膏。当然那是对于古代清创比较困难,长腐肉大多会死人的情况。玉女煎:本方由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诸药组成。有清胃滋阴之功。 古代道家称肾为“玉女”,本方可滋补肾水。观音菩萨左有「金童」,手持净瓶,右有玉女,手持柳枝,观音用柳枝醮净瓶之水,洒 于大地则清凉滋润,喻本方有滋阴降火之功。一指石膏其色白无暇,性阴寒,象征「玉 女」。本方以状如「玉女」之石膏为主,既补肾水之不足,又泻胃火之有余,宛若观音 大士用柳枝醮净瓶之水洒于大地一样,从而使阴虚火亢之症迅速得以平息,所以名「玉女煎」。玉枢丹:明天写。青龙汤:青龙汤有大小之分。二方均出自《伤寒论》。青龙,即苍龙,乃古代所谓“四灵”之一,主东方司发育万物。大、小青龙汤都属发汗解表之法,这如同古人说的“龙现云从”,而后行雨,用雨降来形象比喻汗出,而汗出则风寒已解。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引喻嘉言之话说:“解肌兼发汗,义取青龙者,龙兴而云升雨降,郁热顿除,烦燥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大青龙汤为发汗之重剂,所以明·吴昆在《医方考》中说:“名曰大青龙,特发表之尤者乎!”青龙汤形象地表示出服药后的情景,只要看到“青龙”二字,就会使人有身处云雾之中,不觉产生汗如雨泄之痛快淋漓之感。也有人说:小青龙、大青龙二方中有麻黄之色青,似古四神青龙。白虎汤: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此方在《伤寒论》中是治阳明病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中是治温热病气分证的代表方,不管那种疾患,石膏用量都偏重。君药石膏,辛苦大寒,佐以知母,皆入金土,可清肃肺胃,涤荡内热。白虎属金,主西方。肺属金,秋也属金,石膏色白,即以白虎命名,且对应四大症如猛虎下山般迅猛。《医方考》中说:须“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李杲曾说:“身以前,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又,虎,阴也;石膏性寒,体重而降,阴也。清·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说,白虎汤可“大清肺胃之热”。虎为兽中之王,以“虎”之威力表明此方剂的作用。此方剂以“白虎”命名,不仅和五行相配,且喻指其性能与功用,一望“白虎汤”,患者就会觉得内热尽除,感到气爽神清。朱雀丸:《百一选方》卷一方中说:“朱雀丸”是“茯神二两,沉香五钱。治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心神不定,恍惚不乐,事多健忘,心悸怔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七卷中也载有“朱雀丸”。“朱雀丸”主治惊气怔忡。本方剂所以称为“朱雀丸”,一曰“朱雀”乃古代祥瑞动物,主南方,南方属火,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自安。“朱雀”既喻指病脏,又影射治法。二曰朱色象火,使人想到心火,也可使人从朱砂联想到朱茯苓。真武汤:亦《伤寒论》方,本名“玄武汤”。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九》中说:“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本方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构成,功能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患。《医方论》中说:“此方取名真武,乃专治肾脏之剂。”《医方集解》也说:“方名真武,盖取固肾为义。”真武,即玄武,主北方,道家以为真武“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见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肾,按五行归属属水,其色黑。所配附子色黑象亦为玄武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都是古代祥瑞动物,谓之“天之四灵”。古代军旗按东、西、南、北的方向,以青、白、赤、黑之颜色,分别绘有四灵形象,以正四方。《吴子·治兵》说:“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以上4个方剂,分别以古代4种祥瑞动物命名,形象地表明这4个方剂在发汗、清热、安神、治水方面的作用及威力。五、以中医术语命名戊已丸:戊已代表土,也就是肠胃,以戊已命名即说明本药具健脾和胃、止泻痢的功效;泻白散:中医认为肺属金,色白。本药具有清泻肺热的作用;导赤丹:中医认为心属赤色,引导心火从小便而去谓之导赤;耳聋左慈丸:“左”系指肾阴,左慈即养阴之意;健步虎潜丸:此药可使筋骨痿软者健步行走,故名“健步”。古人认为“虎从风,虎潜则风息也。”故虎潜即表示本品具有“息风”(肝肾虚风)的作用;交泰丸:本品可交通心肾,使心肾安泰;金匮肾气丸:本方中有桂枝、附子能温肾暖胃,使“命门有火,肾有生气”之态;九气拈痛丸:“九气”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寒热之气而言,意即“九气”不调易犯胃痛之意;坎离砂:本药将铁落煅红,倾入各药煎汁中,及尽冷却制成。“坎”、“离”在“八卦”中分别代表水、火,表明本药可生火热、袪水湿风寒。本药外形似砂;两仪膏:“两仪”系指阴、阳,气属阳,血属阴。本方能双补气血,故名“两仪膏”,又名“两宜膏”;清金止嗽化痰丸:中医理论认为肺属五行之“金”。“清金”即清肺热之意;壬水金丹:壬在天干中代表水,壬水即取水能制肺火之意;右归丸:肾有两脏,左者属水,右者属火,又称“命门”。“右”指命门之火,即肾阳,本方能温阳补肾;左归丸:中医理论认为,肾有两脏,左者属水,右者属火,又称“命门”。而本方能滋养肾水阴精;左金丸:《丹溪心法》本方由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 ,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汪昂《医方集解》云:“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故本药名称是取泻火保金,强金制木,肝平则胃和之义;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 ,其理至妙。”(《血证论》)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 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医方考》)心属火, 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本 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于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 ”,有得胜回营交令之意。本方加白芍药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清热止泻 ,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金水宝:肺在中医脉象理论中属金,肾属水。六、根据主药的产地命名如云南白药、泉州茶饼、绍兴大补酒、罗浮山凉茶颗粒等。七、以成药性状命名辟瘟解毒、消肿止痛的紫金锭,为固体纺锤形制剂,称为"锭剂",含雄黄、朱砂,色呈橙红,故名"紫金锭"。其他有:紫雪散、红丸药、小金丹、一捻金、桃花散、碧玉散、碧云散、红棉散、红灵散、黑神丸、絳矾丸等。八、以病名命名三消汤:《验方新编》本方由党参、白术、当归、茯苓、生地黄、黄柏、知母、黄连、麦门 冬、天花粉、黄芩、甘草等十二味药物组成。用于通治消渴之症,饮水不止者。有益气滋阴,清热生津之功。“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以多饮多渴为主;中消以消榖 善饥为主;下消以多饮多溺为主。本方之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 益气;当归、地黄滋阴养血;知母、黄柏、黄芩、黄连育阴清热;麦冬、 花粉生津止渴,诸药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症。三痹汤:《校注妇人良方》本方由独活、秦艽、川芎、熟地黄、白芍药、肉桂、茯苓、防风、细 辛、当归、杜仲、牛膝、甘草、人参、黄耆、续断、生姜诸药组成。用于 治疗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痹,手脚拘挛之症。有益肝肾、补气写、袪风 湿、止痛之功。痹证,由风、寒、湿三气杂至、留滞于经络、肌肉、筋骨之间而成。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 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统称“三痹”。本方为《备 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化裁而来,集袪风除湿、散寒止痛、补气和血、 益肾滋阴诸药于一剂,专治风、寒、湿三气袭虚所致之行、痛、着痹。疟疾饮:主要用于疟疾的治疗;黄病丸:主要用于治疗血气不足之黄胖病;腹水丸;方中用药多有逐水泻下的作用,基本上是治疗腹水之专方。类似的有:迁肝片、流感茶、百日咳片、白带丸、鼻炎片、鹭鸶咳丸、羊痫疯丸、久痢丸、烂积片等。九、以服用方法、剂量、时间命名布袋丸:《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本方由夜明砂、芜荑、使君子、白茯苓、白术、人参、炙甘草、芦荟 诸药组成。用于小儿虫疳,症见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者。有驱 蛔消疳,补气健脾之功。“布袋”,依其制法而名。其法是:以上诸药共为细末,汤浸蒸饼和 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须用精猪肉二两,同药一起煮 ,候内熟烂,去袋,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本方既能驱蛔,又能健脾,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宜于虫积而脾胃虚弱者,乃治小儿虫宿之要方。因其用布袋贮药煎煮的 方法比较特殊,所以名曰“布袋丸”。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系用清茶同服。本方由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等组成 为末,清茶调下。用于外感风邪头痛,证见偏正头痛,巅顶作痛,或见恶 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有疏风止痛之功。本方为治疗风邪外袭所致头痛有效方。方中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薄荷、荆芥、防风 辛散上行以疏散风邪,止头痛之功。此方以川芎为主药而制成散剂,用茶调服,治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头痛有卓著的疗效,故名“川芎茶调散”。本方加菊花、僵蚕名“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主治风热上 攻所致的头目昏重及偏正头痛,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牛黄噙化丸:含于口中慢慢融化咽下。梅花点舌丹:因原方中有白梅花,有开郁、和中、生津、解毒之效。使用本品时,多点舌噙服。榄葱茶:甘露茶:均用开水泡服。九分散:《急救经验良方》本方由制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四味药物组成,既可用无灰酒调 下内服,亦可外用烧酒调敷。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筋骨受损,红肿作痛等 症。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因本方以马钱子为主药,该药苦寒有毒,所含番木?碱,成人每此服 用 5 至 10 毫克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 毫克可致死亡。故内服用量宜严 格掌控,以免发生中毒副作用。方名“九分散”者,一则说明本方内服, 每次以九分(相当于 2.7 克,四种药物共同研磨之量)之内为宜; 一则 告人本方之中有剧毒药物,慎勿过量,以少为宜。七厘散:《良方集腋》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没药、红花、朱砂、儿茶组成为末,黄酒 冲服或调敷。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有活血 袪瘀,止血止痛之功。“七厘”,指服用量,即今之 2.1 克。 本方是伤科常用方,内服外 用皆可。方中血竭、红花活血袪瘀;乳香、没药散瘀行气;麝香、冰片窜 通经络;朱砂、儿茶宁心止血。综观全方,虽有散瘀定痛,止血愈伤之效 ,但多数药为香窜辛散,行气活血之品,内服易耗伤正气,不宜多量久服 ,一般每次只服“七厘”,所以以其每次用量而命名为“七厘散”。八厘丸:每丸湿重1分,干重8厘。消瘀散毒。一粒金丹:主治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啮。一粒服下,立验。一粒珠:本药一次服一粒,故称之。同时又有喻速效之意,“一粒”即可。一字散:《济生方》本方由雄黄、细辛、川乌头为末,姜汁或清茶调服。用于风寒之邪侵袭头部所致之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的头风症。有袪风止痛之功。“一字”者,古时服药时用汉代五铢钱币炒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 风中雄黄辛温解毒;细辛袪风止痛;川乌头温经止痛。三药相合,有袪风 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服后可使风寒去而头痛止。因方中诸药皆为有毒 辛温之品,故服用量不宜过大,每用“一字”(约相当于今 0.5 至1克) 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一抹金:《证治准绳》本方由藜芦、蛇床子、红丹、硫黄、赤石脂、明矾、五味子、黄柏、 轻粉诸药组成,共研细末,用生猪油调成软膏,或用清油调擦患处。用于治疗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下等症。有清热败毒,排脓敛疮之功。“一抹”,这里指用法,是将药膏涂抹患处;“金”是言方中有红丹 、硫黄、赤石脂、黄柏等药,研细后颜色呈金黄,酷似古代作货币使用的 黄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疗皮肤疮疡恨快就能见效,“金”喻贵 重之义,故名曰“一抹金”。一贯煎:《柳州医话》本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诸药组成。用 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弦虚;及疝气瘕聚等症。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一贯”,即以一理贯串于事物之中。《论理.里 仁》云:“吾道一以贯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药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 配入大队养阴药之中,寓疏于补,肝肾同治,是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常 用方。既符合肝肾同源的医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机。魏玉磺认为:“ 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贯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疗多种肝病,故名 “一贯煎”。一捻金:《古金医鉴》本方由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诸药组成,共为细末 ,每服一字,蜜水调下。用于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内热 积滞、停食停乳、肚腹膨胀、一思饮食、二便不利等症。有消积化痰、通肠利便之功。本方由名“小儿一捻金”。小儿体质娇嫩,脏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风痰外感咳嗽,又疗内伤腹胀纳差,内外通治,实为医小儿疾病万全之方。“一捻”者,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汉五铢钱淹没一字 的药量),谓份量很轻;“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贵重。有只 用少量药物,可奏奇效之意。午时茶:《陈修园医书全集》本方由苍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羌活、防风、 藿香、甘草、神曲、川芎、桔梗、麦芽、苏叶、厚朴、陈茶十九味药物组 成,共为细末,拌匀合糊压成块状,用时加姜、葱少许,水煎热服。用于 风寒感冒,停食呕恶,腹痛腹泻等症。有辛温解表、疏风散寒、降逆止痛 、消食导滞之功。名“午时茶”等,是谓本方所用之药物共研细末之后,须在农历五月五日午时这一特定时间内,制成茶饼状,亦因其中含有陈茶此味药,用时如茶一样煎煮后再服。鸡鸣散:本药因强调“黎明时服”。儿科专用成药:加以与幼儿有关词汇。保幼化风丸、肥儿丸、牛黄保婴丸、小儿百寿丹、小儿肺闭宁、小儿化滞丸、小儿回春丹、小儿解热丸、小儿金丹片、小儿久漱丸、小儿康。小儿磨积散、小儿牛黄散、小儿四症丸、小儿香橘丹、小儿止嗽金丹、小儿至宝丹、小儿至宝锭、小儿紫草丸、婴儿保肺宁、婴儿平、婴儿消食散、育婴金丹。妇科专用成药:加以与妇女有关词汇。安坤赞育丹、八珍益母丸、保胎丸、产后药、得生丹、调经丸、定坤丹、妇康宁、妇科金丹、妇科十味片、妇科五淋丸、妇女痛经丸、济坤丸、坤顺丸、女金丹、胎产金丹、通经甘露丸、痛经丸、益母丸、孕妇金花丸、止带丸。十、以方剂来源的中医文献命名局方至宝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源于《济生方》万氏牛黄清心丸:源于明代万密斋《痘疹世医心法》指迷茯芩丸:方出《全生指迷》一书,以茯苓为主药,故名。金匮肾气丸:源于 《金匮要略》十一、以成药功效命名得生丹:亦名“种子丹”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不孕,故名“得生丹”。定坤丹:又称“定坤丸”,是著名补血养血调经药。本药因能治疗女子月经不调。坤顺丸:顾名思义,可调治妇科月经病。本药用于补养气血,理气调经。生化汤丸:本品具有袪瘀血、化生新血之功。失笑散:古人论本方药为治诸痛之要者,对妇科病尤佳,并谓用本方之后,病者常于不觉之中诸症悉除,不禁欣然失笑,喻其效验。铁笛丸:喻本药功效能使嘶哑开音如“铁笛”。通关散:本品有通关开窍作用。通宣理肺丸:本药具有宣通肺气的功效。万应锭:喻使用范围广,有“万应”之意,故名。今名“清热丸”。温经丸:本方温经散寒,治虚寒痛经等症。行军散:本品为夏季旅行,野营常备药品。亦名“武侯行军散”,相传诸葛亮所制。醒消丸:醒消系形容其药效之验,谓晚报早醒即消,故名。阳和丸:本药能温阳补血,散寒通焐,用于阴疽之症,犹如红日当空、阴方四散、化阴滞而使阳和。十二、以典故传说或成方的创始人命名前者如:冯了性药酒、史国公药酒、雷允上六神丸、都梁丸等;后者如:马应龙痔疮膏、马应龙八宝眼膏、王回回狗皮膏、白敬宇眼药、梁财信跌打丸、季德胜蛇药片等。大体就是以上,以后有神马想起来的再补充,有些写的比较简略,不明白的话评论区里说,我再详细讲~非中医专业的就不要乱评论了,我就是说破天您也没办法理解。最后强调一句,以上只是帮助你理解记忆,并不能代替,该背的还是要背的。对于能看懂的人来说,可以节约记忆时间,对于看了更头疼的亲,还是老老实实背书吧……
你在强行记忆的时候,内心深处是把这事情当做是一个负担的。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效率极高。我记方剂的时候,当成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我掌握的越多,我在临床就越是信手拈来。那种饥渴感,真是太强大的力量。让我沉醉于每一个方剂、每一味药物的个性以及运用的经典医案,还有不同方剂间的差异,细细体会,真是奥妙无穷。你真的喜欢这门学问吗?你想成为这个世纪最好的中医家之一吗?还是只是随波逐流?如果只是后者,还不如到时候考试的时候抄小抄的了。在决定全力记忆之前,不妨先好好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
好吧,我又要来安利我们的漫画中药了。每一次都要准备很久,如果这种已经被我反复整理解析嚼碎的内容还看不懂……那是不可能的啦~这两天刚刚做了桂枝的内容,最后顺便谈了一下伤寒论的问题,请大神们多多拍砖。桂枝的药性是如何的:桂枝性质温热,能行能补,走行于全身的经络、血脉中,补助阳气,如同一辆行于经脉之上的货运列车。可以认为桂枝能顺着经络、血脉作用于全身。但性质稍偏发散,所以有向上向外扩散的趋势,多治疗病位偏上、偏表的疾病,治偏下疾病宜加引经药。桂枝行于经络、血脉中,又运着满满一车阳气,因此最直接的药效就是驱除道路上的寒邪了。寒邪在经络中,会阻挡气的运行,在血脉中,会阻挡血的流动。气血运行一旦停滞,就会感到疼痛,这就是女孩子来月经时贪凉会腹痛的原因。桂枝发散,所以肌表遭寒邪入侵时,桂枝也有效。但治疗原理和麻黄直接驱散寒邪不同。当寒邪入侵时,卫气会与之抗争。桂枝提供阳气来温助卫气,卫气战斗力增加,就有力驱除寒邪了。如果还不能战胜,就必须要用麻黄、羌活一类骏猛些的药了。3.还可以补益各脏腑脏腑阳气不足时,统统变成没了发动机的汽车,全都趴窝了。心缺少阳气,会心悸、神疲,严重时会无法推动血行而导致血瘀。脾胃缺少阳气,食物就无法消化,产生腹胀、胃口差、大便稀溏等症状。肾与膀胱缺少阳气,无力排出多余水液,回收有用的水液,造成水肿、小便不利的症状。以上问题,桂枝统统能解决!给阳虚的脏腑加上这桂枝的“油”,脏腑慢慢就会恢复了。4.桂枝的禁忌阴虚阳亢的人慎用桂枝。就像前面讲过的,若人阴虚,如同汽车缺少刹车,若人阳亢,如同汽车超速行驶,都会导致人体功能的失控。这种情况用桂枝只会加重失控。以上,就是桂枝的基本功效了喵。以下是桂枝的趣味知识~1.桂枝与肉桂两味药其实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桂枝是肉桂树的新生嫩枝,肉桂是肉桂树的粗厚枝皮。2.虽然肉桂和桂枝有效成分相似,但效果大不同,桂枝偏走窜全身,肉桂则沉降入肾。3.而桂花与桂枝则完全属于两种植物。桂圆跟桂枝更没关系……4.宋代以前,桂枝和肉桂是不分开的,所以我们读伤寒论看到的“桂枝”,其实是我们现代的“桂枝”“肉桂”的混合体。5.如果看过上一期麻黄的漫画,就会发现如果把麻黄和桂枝配在一起驱寒堪称绝配,麻黄如战车在前冲锋陷阵,桂枝在后源源不断提供弹药。这就是中医配伍的奥妙。1.桂枝的用量:一般6-9克,还需视具体情况加减。2.桂枝究竟要不要去皮伤寒论中桂枝需“去皮”,但有实验发现,桂枝的有效成分主要在于皮,而内部的木质部有效成分是很少的,所以桂枝如果真的去皮,那煮出来的就是白开水了。但以实用有效著称的伤寒论为什么说桂枝要去皮呢?作者扑在书堆里研究后发现,其实桂枝所谓的去皮是削去粗糙的栓皮,不是去掉所有的皮。伤寒论中记载,厚朴也要去皮,厚朴有价值的就是皮,如果伤寒论中“去皮”是去全部的皮,显然就不合理了。3.我再简单讲两句聪明的同学肯定已经猜到了下面要开始长篇大论了。为什么要在桂枝篇多讲讲呢,因为桂枝在我心目中是一味捉摸不透的药,当年初学伤寒的时候,到处都用桂枝,加减变化多端,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yin)象(ying)。我猜搞不懂桂枝的同学不在少数,因为……在公众号里查询桂枝的人是最多的!所以,今天就要捋一捋那些在伤寒论里出现的桂枝,都起到了什么作用。以下分析最好结合伤寒原文慢慢阅读。伤寒不易读,分析不尽完善,欢迎讨论。1.温卫阳桂枝行于肌表血脉,温助卫气,而起到驱散寒邪的作用。并不是凭借桂枝本身的辛味来散表寒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无汗不得用桂枝”的意义,如果已经无汗了,说明寒邪已经取得了对卫气的全面胜利,占领肌表了,这时候用桂枝去支援谁?士兵都阵亡了,就不用往前线运辎重了,这时一定要用麻黄一类的药来驱寒才行。当然也不是说无汗禁用桂枝,是说用桂枝已经不够了,再加骏猛的药才行。用桂枝温卫阳的方剂有1.桂枝汤:桂枝不发汗,或者说发汗力很弱,所以服桂枝汤后一定要温覆取汗,才能顺利祛邪。2.3.麻黄汤、大青龙汤:取桂枝助麻黄,麻黄在前奋战,桂枝在后搞补给。4.小柴胡汤“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身,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外有微热说明有残存外邪,加桂枝取微汗驱邪,这里不用麻黄,因为外邪很弱。5.6.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这里面的桂枝也是用来温卫阳驱邪的。2.温通经络、血脉,散寒经络里的寒邪会阻滞气机,令人疼痛;血脉里的寒邪会阻滞血流而瘀血。取桂枝温通作用的7.当归四逆汤:治疗寒邪凝滞血脉到了很严重的地步。8.桃核承气汤:“血气者,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桂枝温通血脉,促进瘀血的排出。9.桂枝加芍药汤:本来外邪在表,但误用了下法,内部空虚,在表的寒邪长趋直入,凝滞令人腹痛,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多加芍药,将药力向内引,不让桂枝外散,专心在内部温通散寒。10.桂枝加大黄汤:原理同上。11.桂枝附子汤:寒湿痹症,要用桂枝温通。12.甘草附子汤:原理同上。3.温补心阳伤寒论中记载了很多错误治疗后如何挽回的方法,比如发汗过多会伤及心阳,这种情况就能用桂枝来补心。13.炙甘草汤:桂枝在这里面不但补心,还起到温通血脉的作用。14.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伤了心阳,赶紧用桂枝补补。1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原理同上,多加了龙牡潜潜阳。1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同上(名字真长)4.温补脾胃如果使用下法伤了脾胃,就要用桂枝来温补一下。14.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用桂枝温阳。15.桂枝人参汤:误用下法导致中焦虚寒,这里桂枝一是用来温中阳,一来驱外邪。16.桂枝去芍药汤:误下后伤阳,阳虚则气滞不行令人胸满,去收敛的芍药以免加重气滞,用桂枝温阳,且辛散能推动气行。17.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误下之后中焦虚寒产生各种变证,兼有肝胆郁热时使用。18.苓桂术甘汤:同上,针对兼有水饮的情况。5.温肺19.小青龙汤:桂枝一来温肺,一来助麻黄解表,一来散心下水气。6.温肾仲景时肉桂、桂枝混用,所以现代用桂枝温肾的时候,加些肉桂效果更好。20.五苓散:肾会排出废水并回收利用一部分水,如果肾阳虚,无法推动水,就会小便不利或无法重吸收水造成口渴。五苓散中加桂枝,温肾促进水排出并促进蒸腾水液重新利用。7.散寒利咽21.半夏散及汤:寒邪凝于咽喉,也可以用桂枝。不太常见的一种用法。8.下气平冲经常被人忽略的一个作用。当下焦寒气盛时,应下降的气无法进入下焦,纷纷在中焦堵车,继续堵下去则越积越多,导致上逆的奔豚,这种情况用桂枝和肉桂,一来解下焦寒凝,一来降上冲之气。用桂枝下气的有22.桂枝加桂汤:突然受寒,且寒气长趋直入,造成了气逆,急加桂散寒降逆。2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心脾肾阳虚导致的较轻的奔豚,这里一桂多用,补诸脏还降气。24.黄连汤:桂枝在这一是稳中,一是降气止呕。25.理中丸:脾阳虚不能温下,造成下焦寒而气上冲,用桂枝温阳降气分析了这么多伤寒经方,桂枝使用的次数虽多,但作用不出温卫阳,通经脉,补诸脏三条,还有肉桂的下气平冲。回头再去翻一翻伤寒论,思路有没有变得更清晰了。最后~如果喜欢请加我们的公众号:苏叶猫每周末定期更新中
象你的名字一样 从心 和自己的心说说
说说他就记住了
多读读 多写写 分析好方子中每一味的作用 自然就明白易记了
方剂的记忆最好不要死记硬背,不然背多了都混在一起了。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我说一下自己的记忆方法,你可以参考一下。 首先,背方剂要记组成,你可以先别管君臣佐使,像麻黄汤(“干妈贵姓”对应“甘草麻黄桂枝杏仁”)于是,麻黄汤记住了。又如: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泽丹茯苓三”,对应的是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三两。)于是,六味地黄丸也记住了。 然后,方剂加减的,如:小建中汤是以桂枝汤为基础,既然名为“建中”,便是加“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饴糖为君药了。 不过像四个承气汤,则记法又不同,当结合每味药在方中对应的功效来记!大承气汤为“峻下剂”,治“痞、满、燥、实”,方中“枳实行气消痞,厚朴下气除满,芒硝泄热通便润燥软坚,大黄泄热通便荡涤肠胃兼活血化瘀”则分别与前面四字对应。小承气汤则是“轻下剂”,治“痞满而燥实不全”,故小承气汤组成要去掉对应润下软坚的芒硝。调胃承气汤是“缓下剂”,治“燥实而痞满不全”故去掉对应的“枳实,厚朴”。桃核承气汤,名桃核(桃仁),自然就不在是泻下剂了,而是理血剂。组成:调胃承气汤+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行血脉) 如此,四个承气汤都记住了组成,大承气汤还连同方中药味的功效也记住了。—————未完待续,有空接着更——————
知乎首答~正准备考研的我对这方面正有些经验。背诵一方面需要外在的压力,跟师的要求、应对考试等,一方面需要长期反复的巩固,千万不能认为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据说国医大师年老时仍每年翻出经典重温。我是在大二学方剂的时候背完方歌的,从此之后每学期都会重温一遍。就方剂来说,背方歌真的性价比很高,大部分方歌都有功效主治,部分方歌会把君药放在首位或首两位,也有特殊药的用方或方的服法。当然由于历届功效主治会有换词不换意的改变,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版本适当改变。方歌的缺点在于,朗朗上口的同时,容易背串,但易背串的几首可以通过对比、加深方义理解、改编来克服。还有一个隐藏好处在于,多年以后在向你的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背出方歌,风淡云轻地面对学生敬仰的眼光。想想就觉得很帅啊!这也是促使我背的一个动力。至于中药,四百味,药性赋很好,很多老师建议以此打基础,有空的不妨背背这两篇再背中药,有事半功倍之效。若是嫌麻烦的,可参考一本《中药快快记忆法》,借助里面的技巧来背,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改编。最后,以我室友当年背经络的感慨与你共勉:“背了又忘,忘了又背,欲罢不能!”
身为一个去年的考研党,我就不邀自答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题主背得太少了。 本科阶段,我的中药方剂都没学好(或者说就没好好学……),在复习考研的一年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只有三个月来攻破这两门课程。于是我制定了下边的复习方法。首先是方剂,考纲要求的方剂大约是200多首(具体数字记不清楚了,题主可以自己统计一下)。背诵的内容就是方歌。没有巧记法。计划是每天新背5个,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就是一提方剂名马上就能反应过来的那种。并且每天背方剂时要先把之前背过的方剂再背一遍,必须保证之前背的方剂也处于滚瓜烂熟的程度。于是第一天背5个,第二天是10个,第二十天的时候就是100个了,四十天的时候200个了。而且能保证我背过的方剂全记住了。中药每天新背的中药数可能是10个(具体数记不清了,题主可以自己设定),方法和背方剂一样。背诵的内容也是课本上的功效主治。没有巧记法。这个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你必须保证自己每天都按计划行事。到最后我还能有时间把方剂和中药课本合上,仰望天空,把方剂从麻黄汤背到乌梅汤,把中药从麻黄背到硼砂。把所有方剂背一遍的时间大约是3个小时,背一遍中药的时间也差不多。不建议题主用巧记法,尤其是方剂,例如“干妈贵姓”、“高地卖母牛”之类。方歌还是很好的,它对方剂的结构概括更加完整。复习考研时,我的身边有同学用巧记法。我问他们方歌时,完全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并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去。然而,无论用什么方法,你都得耐心踏实地学。学习中医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
我达到的最高峰是汤头歌诀(汪昂)从头到尾,一个半小时默背完毕,长沙方歌括一个小时默背完毕,濒湖脉学十五分钟默背完毕,还曾尝试过背伤寒,总之先死背再活用
背方剂有几种背法。一种是方歌,一种是趣味,麻黄汤:干妈贵姓。一种是加减方,像地黄丸类放,柴胡类方,桂枝类方等等把基础方记住了,再记加减。
把手机放在宿舍。座位离喜欢的人远一点。没动力的时候再离得近一点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沙参和南沙参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