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补肾脏的中药的花中药????

一种开紫色花的药材,叫什么名字?_百度知道
一种开紫色花的药材,叫什么名字?
花茎都可以入药,小时候学校组织采集(大连地区)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个字高吗?高的话应该是益母草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名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田间地头小杂草,其实人家是中草药。818常见但你叫不上名字的中草药  三爷爷是教书先生,现在已近80高龄。他家里有很多古籍,小时候喜欢在三爷爷家趴着看书。翻看过一本中药类书籍,具体书名已不记得了,只记得书中有黑白的插图,看图画有很多是田间地头河沟里的杂草,居然是一味中草药。哎,这不是那个什么什么草,原来学名叫这个,原来是中药啊,原来还可以治病啊……彼时很是跟小伙伴们卖弄了一番,带他们去认草药,被小伙伴们星星眼……  家里有小猫小狗生病,也自己尝试出去找解毒的草药,砸碎了塞到猫猫狗狗嘴里去(看电视里都是用嘴嚼碎的,实在木有勇气),反正最终也不知道是我的草药起了作用,还是野养的猫猫狗狗生命力都很顽强,总之,吃了我的草药后,渐渐都好了,哈哈,暗自得意了一番。  近日无意间翻到一网站,各种中草药图画加详解,很是感兴趣,看的津津有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跟大家分享下。声明:尊重版权,本贴所有贴图及图片详解均转载自18小姐中医植物药方网。再次转载请注明。
楼主发言:33次 发图:
  楼主老家在皖北,就先从皖北地区常见中草药8起吧。  试一下直接能贴上不  
  这个我们小时候叫小黄花,叶子和花可以摘下来做发簪
  艾草应该都认识的,端午节必备  
  柏树叶,高中学校后山上,满山的柏树,当年也不知道摘了多少柏树的果实,一股怪怪的味道,干的柏树叶,烧起来啪啪作响  
  这个原来叫旋复花,当年也叫小黄花的。上学路上,乐趣之一就是摘了这种小黄花,数花瓣玩儿……  
    旋覆花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金佛草花,旋福花,复花。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或线叶旋覆花等数种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或已散碎。下具短柄,苞片多数灰绿色,平列四层于花托外围,花托半圆球形,淡黄色,上面密布凸起的小点,全体组成盘状,每一小凸点上生黄色舌状花或管状一枚。花冠多皱缩脱落,密集的瘦果顶端着生多数白色冠毛,质轻脆、易散碎。气微味苦。  以花序多数完整,黄白色,苞片灰绿色,无枝梗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蒲公英甾醇、旋覆花甾醇B、旋覆花甾醇C,另含一种中性结晶物。  药理作用:止呕逆、软坚痰,其作用为镇吐、祛痰。  炮制:去净枝柄,生用或蜜制。  性味:辛、苦、咸、温。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下气、行水、消痰。  主治:咳嗽痰多,胸胁痞满、呕吐噫气。  临床应用:1、用于止呕,治由脾胃虚寒或有湿而引起的呕吐、呃逆,取其有下气作用,常配代赭石等,方如旋复代赭汤。胃肠神经官能症,有噫气、消化不良者,可用旋覆花。常配香附、党参、白术、木香、神曲、鸡内金之类,方如旋复止噫汤,或有旋复代赭汤也可。  2、用于祛痰,治痰壅气逆,顽痰胶结,咳吐不爽,胸中痞,如慢性气管炎,常配桔梗、桑白皮、半夏、瓜蒌仁等。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大便不泄者不宜用。  用量:3~10g,入煎剂宜包煎  处方举例:旋复止噫汤:旋覆花6g(包),香附4.5g,广木香3g(后下),党参9g,白术9g,神曲9g,鸡内金9g,水煎服。  附:金沸草为旋覆花之全草。功能下气、利水、活血,配麻黄、前胡、桔梗、荆芥等治处感咳嗽、上呼吸道炎,方如金沸草散(《局方》)。处方:金沸草9g,麻黄1.5g,前胡6g,桔梗3g,赤芍3g,法夏4.5g,荆芥9g,薄荷4.5g(后下),甘草3g,水煎服。
      南瓜子为新兴杀虫药。《本草纲目》只载南瓜。《纲目拾遗》谓其子食之脱发。近代国内外临床实验证明南瓜子有驱虫及杀虫疗效。  别名:北瓜子、倭瓜子。  来源:为葫芦科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南瓜的成熟干燥种子。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南瓜子呈现扁卵圆形,长1.2~2厘米,宽0.6~1.2厘米,厚约0.3厘米。种皮淡黄白色,边缘有棱起的环边,顶端浙尖而平截,底部钝圆。剥开种皮,内含种仁一枚,外被灰绿色薄膜状胚乳,子叶两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香,味微甘。  主要成分:含南瓜子氨酸。南瓜子壳含糖醛。  药理作用:1、杀绦虫。能麻痹绦虫,作用于其中段和后段。其酒精浸液和榨出液分别在1 小时和45分钟内杀死绦虫。  2、抑制血吸虫。能抑制血吸虫幼虫的生长,有效成分为南瓜子氨酸。  炮制:捣碎,生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驱虫,下乳。  主治:绦虫,血吸虫,晓虫等疾患。及因虫疾引起的腹痛胀满,产后乳汁不下等症。  临床应用:1、治绦虫病,适用于猪肉绦虫、牛肉绦虫、效果良好,配槟榔更能提高疗效,方如治绦剂。  2、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虽然实验证实南瓜子氨酸能抑制血吸虫幼虫发育,但在实际应用上,杀虫效果不够理想,而口服作预防用剂量甚大,用药时间太长,费用大,不适宜于大规模应用。治疗上单用没有什么价值。  用量:每用60~120g,连皮,或去皮后磨碎或压成细末服用亦可。  处方举例:治绦剂:南瓜子粉60~120g(可加白糖矫味),先服(晨起空腹服),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60~90g,煎煮1小时),再过半小时服泻剂(50%硫酸镁60毫升)。
  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冬瓜皮为冬瓜的外层果实,系食冬瓜时剥下的薄皮层晒干而成。本品为不规则的碎片,大小不等,或卷曲成筒状。外表皮绿色或黄绿色,有的被有白霜(蜡粉)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较粗糙。质薄而脆。气无味淡,以皮薄,绿色,条长者为佳。  炮制:生用。  性味:甘寒。  归经:脾,小肠经。  功能:清热、利水消胀。  主治:四肢浮肿,腹胀,小便不利等症。  附:冬瓜皮 味甘,性微寒。能清热利尿,但效力较弱,治一般体弱或脚气引起的轻症浮肿、小便不利。  用量:30~60g 两,常配赤小豆,生薏苡仁,红糖等水煎服。
  合欢合欢,好美的。名字透着一股爱情的缠绵的味道。甄嬛传里果郡王的合欢,赠与了心爱的人。合欢花清香,楼主所在的城市,有一条路以此花命名,道路两边种满了合欢,每当花季,一路芬芳,沁人心脾。    /p/m/.jpg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合欢皮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马缨花树皮。  来源:为豆科植物落叶乔木合欢的干燥树皮,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其他各省多有分布。  性状鉴别:合欢皮呈长条细筒状或半筒状,多截断成长30厘米左右的段,厚1~3毫米。表面略粗糙,灰绿色或灰棕色;有纵形裂纹和散在皮孔,均呈红棕色。内表面淡黄色略平滑,有细密的纵丝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亦淡黄色。气微,味微涩,稍有舌感。以皮薄条匀,无栓皮,内面黄白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合欢甙、鞣质等。  药理作用:解郁、活血、止痛,有强壮、兴、利尿、镇痛等作用。  炮制:切丝,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心、脾经。  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止痛,续筋骨。  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筋骨损伤,痔漏疼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有失眠,抑郁、胸闷、胃呆的神经衰弱患者。可用合欢皮,配丹参、夜交藤、柏子仁等同服,方如合欢汤,有解郁作用(大致相当于兴奋大脑皮层),但因合欢皮气微力薄,需久服多服才能取效。  此外,也用于骨伤科,治跌打瘀肿作痛,尤适用于关节肌肉的慢性劳损性疼痛,取其有活血消肿止痛作用,配乳香、没药、木瓜、赤芍、红枣等,煎汤服;或以合欢皮研术,配白蔹局部外敷。  用量:9~30g  处方举例:合欢汤:合欢皮30g,丹参15g,夜交藤15g,柏子仁9,水煎服。  附:合欢共(夜合花)为合欢的干燥花。味甘,性平。具芳香气味。解郁宁神的作用较好,治抑郁不眠、兴奋不安,也可治兼有胃脘痛、气滞、胸闷者,常配白芍、柏子仁、龙齿等。用量3~9g。
      夏枯草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夏枯头。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花序。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全株密披白色细毛,茎方形,直立或斜上分枝或不分枝,表面暗红色或褐色。根茎匍匐,下生多数细根。叶对生,菱状狭卵形,全缘或有锯齿,两面均被疏毛。轮伞花序顶生,集成穗状,花序基部有叶状总苞一对,苞片宽肾形,背面与边缘有长硬毛。缘部呈紫色;每苞片内含花三朵;花唇形,紫色或白色。小坚果三棱状长圆形,褐色,有光泽。此草夏末全株枯萎,故有夏枯草之称。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又野生,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以南京地区产品穗长柄短,棕红色,质量最佳。  性状鉴别:花序呈穗状,略扁,由数十朵枯萎的小花组成,多为淡紫色,长2~6厘米,直径8~15毫米。苞片黄褐色对生于花轴上。每苞片内有小花三朵,花冠已脱落,内有小坚果,体轻,气无,味淡。  以花序长,棕红色,不带柄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水溶性无机盐,其中68%为氯化钾,又含夏枯草甙,水解后产生熊果酸。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明显。有效成分为无机盐及熊果酸。  2、抗菌。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3、降压:动物实验注射夏枯草煎剂的总无机盐,引起家兔血压下降。临床观察夏枯草对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血压和减轻伴随症状。  4、抗肿瘤:初步试验证实能抑制动物某些移植肿瘤(如小白鼠子宫颈癌)生长。  炮制:生用。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清热散结。  主治:瘰疬,肝火目痛,高血压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热(尤其清肝热)、散结(治疗淋巴结炎等。)  1、用于治疗瘰疬(主要为颈部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和瘿瘤(例如单纯性甲状腺肿),为常用要药。用单味夏枯草30g,或配何首乌9g,或配玄参30g,生牡蛎6g,水煎服。对淋巴结核,宜制膏常服(夏枯草30g,或配何首乌9g,或配玄参30g,生牡蛎6g,水煎服。对淋巴结核,宜制膏常服(夏枯草4g,何首乌1kg熬膏,早晚各服一匙)。  2、用于治疗肝火引起的眼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用夏枯草15g,配菊花15g,蒲公英30g,水煎服。  如有眼痛而又常流冷泪者,可用夏枯草、香附各30g研末,早晚各服3g。  用于治疗肝虚引起的眼珠疼痛,夜间尤剧者,须配当归、白芍、甘草、玄参等,方如夏枯草散。  3、用于治疗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有头痛、耳鸣、眼花、烦热汗出、性情急躁、失眠等,可单用夏枯草30g,或配决明子30g,水煎服,取其有降压作用。兼治高血压眼病。  此外,夏枯草配木蝴蝶还可治疗慢性咽喉炎、舌炎;夏季常用夏枯草泡茶喝,可祛暑散热,又小儿夏季常患疮疖(暑疖)者,可用夏枯草、生地、瘦猪肉煎汤服。  使用注意:1、夏枯草久服对胃有刺激,长期服,用时宜酌加党参、白术。  2、近年来,在治疗肿瘤的中药方剂中,常加入夏枯草一味,尤其在治疗甲状腺肿瘤和纵隔肿瘤时,夏枯草为主要药物之一,但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用量:15~30g。  处方举例:夏枯草散(张氏医通》):夏枯草15g,当归12g,白芍9g,炙甘草3g,玄参9g,水煎服。  注:全国大部分地区习惯用夏枯草的干燥花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以全草药用。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丁香,温婉哀愁的名字。戴望舒老先生有一首《雨巷》。  不光名字美,连功用都那么美。驱寒,温暖人心。        丁香为常用中药。始载宋《开宝本草》。  别名:公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常绿乔木丁香树的干燥花蕾。  产地:坦桑尼亚,印尼,马来西亚等地。  性状鉴别:形如乳钵锤,长1.5~2厘米,上端近圆球形,大如豌豆,系四片花瓣抱拢而成,上有四个三角形花萼。棕黄色或棕色。下部花柄方圆形为全长的3/4,有细皱纹,紫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显油性。有令人愉快的强烈芳香气。味麻辣。以花大油足,色紫红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丁香油,其中主要为丁香油酚。又含鞣质、齐墩果酸等。  药理作用:1、健胃驱风,丁香油能促进胃液分泌;2、抗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3、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4、抗真菌。对多种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肺、肾经。  功能:温中壮阳,下气降逆。  主治:虚寒呃逆,心腹冷痛,呕哕吐泻,阳萎阴冷。  临床应用:1、为治疗胃寒呃逆的重要药物。凡属呃声低微,并有形寒气弱、胸闷脉迟者。可用丁香配柿蒂、生姜等开郁散痰,有助于止呃逆,方如丁香柿蒂汤,寒重者可再加肉桂。  2、治疗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而有腹痛、冷厥、反胃、吐泻等,可用丁香配砂仁、白术、党参、陈皮、生姜等水煎服,效果较好。  3、外用丁香煎液涂擦患部,治头癣、体癣、股癣、手癣等,有一定疗效,可能减轻痒感,减少落屑。  用量:内服1.5~4.5g;外用治癣可用丁香9g加水一碗,煎沸20~30分钟后用。  处方举例: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3g,柿蒂3g,党参12g,生姜6g,水煎服。  注:临床实验用丁香液治疗头癣,体癣、手癣疗效显著。  附:母丁香  别名:鸡舌香  来源:为丁香近于成熟的果实。  性状鉴别:长圆形。长2~2.5厘米,直径5~8毫米,黑棕色,有细皱纹,顶端有四个分裂的花萼向内弯曲。果皮与种皮薄壳状,内含种仁倒卵形,由两片子叶抱合而或。子叶形如鸡舌,质重坚硬。商品在产地已纵向切开,种仁和果皮大部分已分开,很少有完整者。气味同公丁香,但较差。  以瓣整齐黑棕色气香味辛辣者为佳。  炮制:生用。  效用:同公丁香。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雨巷  雨巷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们老家叫黄了蒿,有气味。      青蒿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来源: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或青蒿开花前采收的茎叶,野生。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产。  性状鉴别:黄花蒿(臭蒿),全株长约50~100厘米,基部直径约1~2厘米,上部渐细,多分枝。茎黄绿色或褐色,有多数纵向棱线,质硬。折断面白瓤占很大比重。叶片为三回羽裂,干后均碎断零落。气香,味微苦。  青蒿(香蒿):形与黄花蒿略同,唯叶为二回羽状裂,深秋仍绿不变黄色。气味香浓。  两种均以色青绿未开花香气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青蒿素、挥发油和苦味质等。  药理作用:1、解热发汗。尤其适宜于清热暑热以及解退驰张热和原因不明的久热,但在高热和热病进展期,解热效果不甚显著。  2、止血。对鼻出血和紫斑,有一定治疗效果。  炮制:切咀生用,或鳖血制。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清热凉血,解暑除蒸。  主治:暑邪发热,阴虚发热,疟疾,骨蒸劳热。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热虚热河暑热。前人的经验说:“青蒿为清热凉血退蒸之良药”,现代实践也主要是用于血虚而有热者。  1、治疗血虚发热(多属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阴虚发热)、潮热盗汗,配地骨皮、白薇等。又可在滋补药中,加入青蒿一味,帮助解热。  2、治疗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配生地、知母、地骨皮等清热凉血药,方如青蒿鳖甲汤。  3、用于清解暑热(即夏令感冒,或中暑、低热)。发热止汗,胸闷头晕者用之最宜,可配薄荷或甘草、滑石等。  3、治疗紫斑、鼻出血等,取其有清热凉血作用,有一定效果。治鼻出血用鲜青蒿捣汁加冷开水冲服。治紫斑配升麻、鳖甲、当归、生地等同用。  5、治皮肤瘙痒。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1、青蒿气味芳香,地肠胃刺激不大,与一般苦寒药又伤脾胃者不同,但有泄泻者仍不宜用。出汗多者也要慎用。  2、青蒿虽可用全草,但主要靠其叶,清透解肌。青蒿子无退热功能,但可治便秘。  用量:常用量3~9g,为加强解热作用,有时须用15~24g。  处方举例: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青蒿6g,鳖甲15g,细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水煎服。  注:江苏、上海等地以牡蒿作青蒿用,山东地区用茵陈蒿作青蒿用。品种比较混乱。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仙茅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仙毛。  来源:为仙茅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野生活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江南各地多有分布。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0厘米,直径0.4~1厘米。表面棕褐色,显粗糙,皱缩不平,并散生不甚明显的小圆点状皮孔及须根残痕。质坚硬,条长者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褐色,呈角质状(因经过蒸煮淀粉糊化),放大镜下观察,显颗粒状呈半透明体。气微,味微辛苦。嚼之产生粘液。  以根茎粗长均匀,表面棕褐色,内碴淡褐色,角质坚实为佳。  主要成分:含树脂、鞣质等,有效成分未详。  药理作用:温补肾阳,强壮筋骨。  性味:辛、温。有小毒。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肾阳,强筋骨,散寒湿。  主治:阳痿精冷,腰膝冷痛,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炎,遗精、小便失禁,心腹冷气等症。  临床应用:治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以及风寒湿痹,适应证基本上与淫羊藿同,但毒性之猛烈则超过之。近年来较多用于配淫羊藿治疗高血压病,方如二仙汤(本仙茅本身几乎无降压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由于辛温有毒,不宜当作补药长服。凡阴虚火盛,或有热证、鼻衄者不宜服。中毒症状为舌肿胀,可用大黄、元明粉水煎服,或用三黄汤解之。  用量:3~9g。  处方举例:二仙汤:仙茅12g,仙灵脾12g,当归9g,巴戟天9g,黄柏9g,知母9g,水煎服。  注:本品来源说法尚不一致,有些书籍列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仿佛名字里带个仙的,都是比较好用的草药,吼吼
  这个不是草药了,算动物药?总之助消化是杠杠的。女儿厌食挑食胃口不好,从老家找了一些鸡内金,打碎了炒熟,一段时间不好好吃饭时就灌一勺下去,很有效。只是太臭了,反复洗了很多很多遍,还是臭。味道苦涩。    鸡内金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丹雄鸡项下。原名“肶胵里黄皮”。  别名:鸡肫皮、鸡胗皮、内金。  来源:为雉科家禽多种鸡的干燥胃内壁皮层。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完整的内金呈曩状。长宽约4厘米左右,壁厚约1~2毫米。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两面均有棱沟交错的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胶质样,有光泽。商品多碎成不规则的裂片。气微腥,味淡微苦。  以片大,完整,色黄,洁净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胃激素、蛋白质,其中含多种氨基酸,如胱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并含胆绿素类物质。  功效与作用:消食积、止泻痢遗溺。其原理为:  1、健胃。实验证明,口服鸡内金后,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均增高;胃运动加强,胃排空率加快。鸡内金的催泌作用甚至强于肉粉。作用途径似科  是鸡内金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内,通过体液因素而兴奋胃壁的神经肌肉装置。  2、强壮、滋养、收敛(前人有为鸡内金性涩)。  炮制:炒用或炒焦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理脾胃,消食,去积。  主治: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1、治消化不良,尤其适宜于因消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大便稀烂等。鸡内金对消除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都有帮助,可减轻腹胀、肠内异常发酵、口臭、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常配麦芽、山楂、白术、陈皮等。  2、治小儿遗尿,或成人之小便频数、夜尿、配桑螵蛸、龙骨、牡蛎、浮小麦等,方如内金汤。  对肾结石引起的血尿,常在治疗方剂内加入鸡内金15~18g。  3、治体虚遗精,尤其对肺结核患者之遗精有较好效果。用焙鸡内金粉18g,分为6包,每天服2次,每次一包,清晨和临星前开水送服。  4、试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以焙鸡内金粉15g,为一日量,分三次用蜜糖水冲服,以后浙增至每日量为30g共服两月,有一定疗效。  5、外用研未治皮肤病损。  使用注意:1、凡慢性痛和胃气不足者用鸡内金时宜炙用(焙用)。  2、粉蒸肉剂疗养优于煎剂。  用量:4.5~12g,大剂15~18g。  处方举例:内金汤:炙鸡内金9g(研末,冲)炙桑螵蛸4g,煅龙骨12g,煅牡蛎12g,浮小麦15g,炙甘草6g水煎服。  附:鸭内金因不易与胃壁分离,剥离时全部成碎片状,棱沟皱纹较稀,暗绿色或褐色,表面较粗糙或有反油现象,一般认为内金也有消食去积作用,但效用不及鸡内金。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老家叫抢子。有新人结婚时,孩子们都要去野地里摘一把抢子,准备撒新娘。然后婚礼结束,就看新郎费力给新娘一颗颗摘,哄笑着跑开,哈哈。      苍耳子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枱耳实。  别名:苍子。  来源: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苞片的果实。均为野生。  产地: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苍耳果实呈纺锤形。表面灰黄~灰绿色,带有勾剌,外皮(总苞)坚韧,内分二室,各有一枚瘦果,瘦果卵圆形,灰墨色,一端有剌状突起的柱基,去种皮后内有子叶二片。有油性,气微味苦。  以子大,饱满,黄绿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苍耳甙,苍耳油(其中有大量亚油酸),苍耳毒蛋白,丙种维生素等。  功效与作用:祛风散湿,其作用为发汗,镇痛,抗菌,消炎。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副作用可有口渴,便秘。  炮制:炒至深黄色,串去剌药用。  性味:甘苦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经。  功能:发汗,散风,去湿。  主治:风寒头痛,鼻渊,痹痛拘挛。  临床应用:1、常用治鼻窦炎(鼻渊),过敏性鼻炎,配辛夷更能加强通窍作用。如属急性鼻窦炎,热挚较盛,发热,头痛,鼻流浊涕,须配清热药如石膏,黄芩等,方如苍耳散。如属慢性,则配辛夷,茜草等,方如复方苍耳子汤,对减轻炎症,减少流涕有一定帮助。如属过敏性鼻炎,则配益气汤再加五味子、金缨子,方如苍耳益气汤。对调补体质,改变过敏状态有一定帮助。  2、治风湿痹痛,关节活动不灵、痛处不定,呈游走性,配威灵仙、肉桂、苍术、川芎。  3、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即所谓“头风”,头痛如劈如锥,牵及颈后,遇风更甚,可用苍耳子(兼有鼻塞者更合适),取其能发汗镇痛,常与防风、藁本、白芷等解表药同用。  4、治荨麻疹可用苍耳子水煎外洗(连茎、叶同用较好)。  用量:3~9g。不可过服,否则易致中毒,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低血压,腹痛。  外方举例:1、苍耳散(《济生方》);苍耳子6g,辛夷6g,白芷6g,薄荷4.5g(后下),生石膏30g(打碎先煎),黄芩6g,水煎服。  2、复方苍耳子汤:苍耳子15g,辛夷9g,银花9g,茜草6g,菊花9g,水煎,加少许蜜糖或砂糖送服。  3、苍耳益气汤:苍耳子9g,辛夷9g,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金樱子6g,五味子4.5g,甘草6g,水煎服。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哎哟,单机版
  下面这个劲爆了。猜一猜这个吊炸天的伏龙肝是咋个来的  
  好吧,其实我是单机版,我自问自答好了。  这吊炸天的伏龙肝,原来是柴火灶(我们老家叫地锅)灶堂里的土!温中和胃而镇呕,收敛而止泻、止血。  别名:灶心土。  来源: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心土。在拆修柴灶时,取灶心凝结成硬块者,除去四周烧焦部分,以中心红黄色者入药。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红祸色。质坚硬,但较砖为松,指划易碎,并有粉末掉下。断面细腻或微有蜂窝小孔。有烟熏气,味淡,尝之有泥土感。  以块大整齐,色红褐,断面细腻,质稍软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二氧化硅、氧化钙、氯化镁等。  药理作用:  炮制:剁成小块或轧成粉末。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温中和胃,止呕止血。  主治:呕吐恶心、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临床应用:见证虚寒的出血、呕吐、泄泻均可应用。  1、用于止血。住址虚寒性胃肠出血,有较好效果,可配肉桂、艾叶温中、熟地、当归、阿胶滋阴补血,方入黄土汤加减。此方可治疗一般慢性虚寒性出血的代表方,不仅治胃肠出血,也可治虚寒性出血、衄血、尿血、崩漏,用时可随证加减。  2、用于止呕。主治妊娠恶阻(妊娠呕吐),偏于虚寒者,以本品60g,配生姜6g,竹茹9g,陈皮6g,水煎服。  3、用于止泻。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水泻下痢,可配白术、黄芪、灸甘草等。  使用注意:热证的出血,呕吐不宜用。如无伏龙肝,可用赤石脂代。  用量:30~60g。大剂可用至90~120g。宜先煎水,沉淀后去渣,然后用黄土汤液煎其它药。  处方举例: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45g(先煎去渣代水),熟地15g,当归9g,肉桂1.5g(焗服),艾叶3g,阿胶6g(溶化),白术9g,生姜3g,炙甘草3g,水煎服。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小伙伴们,看到这个大概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吧?没有印象吧?别着急,看了下图你会恍然大悟      楝(lian)枣子!
  川楝子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楝实”,不分川楝、苦楝。《图经本草》始称楝实,以蜀产者为佳。现商品有川楝子与苦楝子两种,药用以川楝子为主。  别名:金铃子、川楝实。  来源:为楝科植物落叶乔木川楝树的成熟果实。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  性状鉴别:果实圆球形或椭圆球形,直径1.7~2.5厘米。表面黄棕色,有光泽,微有皱缩,具深色小点。果实一端有一圆形凹陷,为果柄脱落的痕迹,另一端有一棕色点状的花柱基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黄至暗黄色,略虚软。果核或呈卵圆形,木质坚硬,表面有6~8条纵棱,内有黑色棕色长圆形的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长圆形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苦。  以个大饱满,色黄,肉厚而虚软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  功效与作用:1、行气止痛。2、驱虫,体外试验对猪蛔虫有杀灭作用,但临川应用驱虫功效不及川楝皮。3、抗真菌。体外试验队铁锈色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又川楝子的醇浸液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呈较强的抑制作用(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则较差)。  炮制:串碎,生用。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入心、肝、小肠、膀胱经。  功能:清肝火,除湿热,止痛,杀虫。  主治:热症脘腹胁肋诸疼,疝气及虫积等症,熬膏外敷治秃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各种热性腹痛的常用药。镇痛效果比较确实可靠。  1、用于治疗肝气郁滞、肝胆火盛所致的腹痛、胁痛。其痛为胀痛、闷痛性质,时发时止,并伴有情绪焦躁、睡觉不佳、食欲差、舌红绛、脉弦数。多见于慢性肝炎,尤其肝区疼痛,自觉痛处有热者更适用。此时,川楝子有疏泄肝热而解郁止痛的作用,常配延胡索等分同用,即金铃子散,或在疏肝和胃方剂内加入一味川楝子。对于解肝郁胁痛的作用,川楝子比青皮好。  2、用于治疗疝痛。因换睾丸鞘膜积液、附睾炎、小肠疝气等引起的局部疼痛,牵引至脐腹者,常配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方如导气汤。  3、用于治疗虫积腹痛。主要取其镇痛作用,但杀虫效力不大,要配其他驱虫药如槟榔、雷丸等。  4、用于治疗头癣。以川楝子单味烤黄研末,与等量猪油拌成油膏外擦患处。川楝子有松动头发和抑制癣菌的作用,故有一定近期疗效。  使用注意:川楝子能致便溏,肠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用量:4.5~12g分量不宜过大。  处方举例:1、金铃子散(《圣惠方》):金铃子(川楝子)、延胡索各60g,研末,每服6g,温开水送服。  2、导气汤:川楝子9g、小茴香4.5g、吴茱萸4.5g、木香3g(后下),水煎服。
  这个听得比较多。益精血、补肾助阳、滑肠通便。        肉苁蓉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淡大云、甜大云、寸云。  来源:为列当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苁蓉的干燥肉质茎。野生产于湖边沙地的琐琐林中,寄生于琐琐的根上。  产地:主产于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等地区。  性状鉴别:肉苁蓉呈不规则扁圆柱形,略弯曲,或呈段块状。长10~20厘米,直径3~5厘米。表面暗棕色或棕褐色,密披鳞片状肉质叶片或残基,呈夏瓦状排列。质坚而稍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至棕黑色,深浅不一,有辐射状花纹,中央有髓心,有时中空。显肉性。气微,有酱样气味,味微甘。  以肉质茎粗壮肥大,密披鳞叶,表面棕色内碴棕黑色显油润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微量生物硷,并有结晶性中性物质。又有报告谓含甙类和有机酸样物质。  功效与作用:滋肾益精、壮阳滑肠,其作用为强壮、通便。  附:水浸液对实验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又能促进小鼠唾液分泌。  炮制:加黄酒蒸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甘、温。  归经:入肾、大肠经。  功能:益精血、补肾助阳、滑肠通便。  主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腰膝冷痛,血枯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1、治疗肾虚患者,补阳滋阴都一定作用,对肾虚型神经衰弱,有精神不振、体倦、腰酸、健忘、听力减退的患者,尤以适宜。常配杞子、五味子、麦冬、黄精、玉竹等。  又可治肾虚阳痿、早泄、妇女不孕,崩漏带下,竣补之力虽不足,但药性温和,配伍补骨脂、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肉厚,仍能发挥壮阳作用。  2、治老人气虚、血虚所致的便秘。一般可用肉苁蓉煮猪肉汤服,血虚便秘配当归、生地、火麻仁、方入苁蓉润肠汤;虚秘而汗多、小腹不适,需配沉香。  使用注意:1、一般补阳物多燥,滋阴物多腻,但肉苁蓉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其力不缓,故有苁蓉(与“从容”谐音)之称,兼有表证的肾虚患者也可用;  2、一般用淡苁蓉,偶尔用咸苁蓉,取其有固涩作用,治小便频数和滑精;  3、大便溏泄、实热便秘者不宜用。  用量:6~18g。治便秘常用12~18g。  处方举例:从容润肠唐:肉苁蓉15g,当归12g,生地9g,白芍9g,火麻仁9g,水煎服。  注:除上述淡苁蓉外,产地尚生产一种盐苁蓉,即将采集的鲜苁蓉投放于盐池内浸渍2~3年,取出晒至6~7成干即可。  盐苁蓉又名盐大云,形态与淡苁蓉相似,唯表面黑褐色,外披黄褐色盐霜,质柔韧,易折断,断面黑棕色或黑色。气微,味极咸。主销华东及中南地区。一般在冬季用清水漂洗至无咸味后,切片晒干使用,效用与淡苁蓉相同。  肉苁蓉的原植物据《中药志》记载有苁蓉、迷肉苁蓉和肉苁蓉三种;但近年文献技术的拉丁学名、中文名称、图谱上的形状、以及以哪一种为主,尚不统一,还有待有关单位调查确定。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又一上品中药,近年炒的挺热        天麻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赤箭”,因其茎色赤,直立似箭杆,故名。天麻之名首见于《开宝本草》。  别名:明天麻,赤箭。  来源:为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食菌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寄主为密环菌。野生于较湿润的林下腐植质土壤中。现各地引种栽培。  产地:生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此外,西藏、吉林、辽宁、甘肃、河南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冬春两季擦挖,冬季产者称“冬天麻”,春季产者称“春天麻”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及附着得菌素,洗净泥土,及时擦去环节上的鳞叶及粗皮,随机用清水或白矾水微浸,以防变黑,再蒸透,取出晾干或烘干。在烘干过程中,天麻受热膨胀,可用竹针刺破压扁,以防空泡。  性状鉴别:块茎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大小不一,长5~15厘米,宽2~7厘米,厚0.3~2厘米。表面有黄白色或淡棕色,半透明,上端有茎痕,或红黄色的芽,习称呼“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全体多纵沟,并有擦落鳞叶形成的节状环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状,淡黄白色或淡棕色。未蒸透者中间略有白碴,有时显裂隙。气微,味甘,微辛。  春麻与冬麻两者性状类似,唯冬麻肥厚呈油浸色,半透明,皮面光滑,皱纹较少,偶有鹦哥嘴但较短,坚实沉重,不易折断,断面明亮,如蜡状平坦。  以体大,肥厚,色黄白,质坚实,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佳。习惯认为冬麻优于春麻。  主要成分:含香草醇,香草醛、甙类、粘液质和微量氧生素A类物质。  功效与作用:祛风镇痉挛,其作用镇静、镇痛、抗惊厥。实验证明,天麻能提高点击痉挛的阈值,又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熄风,定惊。  主治:眩晕头痛,惊痫抽搐。  临床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其性虽微温,但不偏于发散,也不偏于滋补,在适当配伍下,内风、外风都可治疗。  1、用于治疗眩晕,尤其肝虚、肝风所致的眩晕,效果较好。前人的经验说,“眼虚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现代应用天麻治疗见证肝虚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耳源性眩晕(即美尼尔氏综合症)和一般体弱所致的眩晕,取得一定效果,常配钩藤、菊花灯,方如天麻钩藤饮。痰湿较重者配半夏、白术,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见半夏项下)。  至于血虚(如贫血)所致的眩晕,一般以补血为主,不宜多用天麻,以防其温燥之性进步伤阻。必需试用时,只能加载补血剂内,酌情服四、五服便止。  2、用于治疗头痛,尤其与肝风痰湿有关的偏头痛,效果比较确实,常配地龙、白花蛇、白芷、川芎等加强祛风镇痛作用,方入偏头痛汤。  3、用于风寒湿痹(偏重湿痹)肢体麻木瘫痪,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常配秦艽、羌活、牛膝、杜仲等。  4、用于抽搐,配其他熄风止痉药,如治破伤风配南星、白附子;治“流脑”、“乙脑”等传染病引起的脑神经刺激症状,配全蝎,僵蚕等,方入天麻驱风汤。  使用注意:1、与钩藤比较两者功用大同小异,都能治头痛晕眩,且常同用。其区别是:钩藤甘寒、偏于治因热而生风的头痛晕眩,天麻甘温而燥,偏于治风寒夹有痰湿引起的头痛晕眩;  2、如无天麻,可酌情选用下列其中一组药物代替:1、白蒺藜加钩藤;2、川芎加羌活、首乌、防风;3、土天麻。  用量:3~9g。  处方举例 :1、天麻钩藤饮:天麻9g,钩藤18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栀子6g,黄芩9g,杜仲12g,牛膝15g,夜交藤12g,茯神9g,益母草15g,桑寄生15g,水煎服。  偏头痛汤:天麻15g,白芷12g,川芎9g,白花蛇9g,僵蚕6g,连翘9g,蝉蜕3g,竹茹6g,栀子6g,葛根6g,茵陈9g,水煎服。  注:1、天麻属于食菌植物,无根,也无正常的叶片,有极度退化的膜质鳞叶。全体不含叶绿素,依靠密环菌的养分生长。没有这种菌,天麻就不会生繁。  2、天麻是一种名贵药材,常有以下品种为伪充:  ①茄科植物马铃薯(洋芋、土豆)的块茎、煮熟晒干。唯不具环节纹,亦无鹦哥嘴和凹脐,咬也不脆。  ②羊角天麻,又名猪肚子,产于四川温州地区,甘肃亦产,原植物为菊科双舌蟹甲草或羽裂蟹甲草的根状茎。其形状各异,大的似纺锤形,小的形如橄榄。外皮黄白色,上有棕褐色小点(须根痕)。并有横环节。质坚体轻,断面多中空,角质状,当地农村常以此代替天麻药用。  ③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根,刮去栓皮,煮熟晒干者。呈圆锥形,略似白芍。全体有细纵纹,并有残留稀疏的须根痕,顶端有茎基痕。质坚实,断面角质状。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石榴皮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原名安石榴。  别名:石榴壳、酸石榴皮、酸榴皮、西榴皮、安石榴酸实壳。  来源:为安石榴科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石榴的干燥果皮。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果皮呈瓢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厚2~3毫米。外表面暗红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麻点。顶端的片块上有筒状突起的残存宿萼,基部有柄痕或偶带短果柄。内面呈黄色或红棕色,有隔膜及种子脱落后的凹坑,形成隆起的网状纹理。质硬而脆,断面鲜黄色。气无,味苦涩。  以个大,皮厚,棕黄色,整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鞣质、粘液质,苦味质。  药用价值:涩肠。其作用主要为收敛、抗菌。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还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酸、涩,温。  归经:入大肠、肺、肾经。  功能: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白带,虫积腹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止泻,对久痢、虚泻、水泻都可用。现代观察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较好。一般单用即可。多用粉剂,也可用煎剂。  用量:入煎剂9~15g。大剂用至30g,研未冲服每次6g。  处方举例:石榴皮4只,煅黄研末,每早晨服6g,白开水送下,治久泻。  注:石榴根皮,为石榴根部的干燥皮,有人简称为石榴皮(注意与石榴果皮不同)含挥发性生物硷,即石榴皮硷。又含较多量(25%)的鞣花丹宁酸,有驱绦虫作用,可用石榴根皮煎剂(石榴根皮25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服下)注意:石榴根皮煎剂对胃粘膜有刺激性,有胃炎者慎用。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升麻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  别名:窟窿牙根。  来源:为毛茛科多处生草本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和升麻燎去须根的根茎。野生。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东北、内蒙古等地;四川、陕西、青海亦有产。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结节长块状,表面黑棕色,有数个深1~2厘米的圆形空洞(茎基痕),有的带未净的细根,坚硬刺手,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绿色,中空,四周成层片状。空洞周围及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纹理。气味苦涩。  以整齐肥大,皮黑,内色黄绿,无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兴安升麻含多种甾萜类成分及其降体温作用的升麻糖甙等。  功效与作用:解热、解毒,前人经验认为能“升提中气”,可能与兴奋平滑肌的作用有关。另临床观察认为升麻还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北京地区亦有炒炭。  性味:甘辛微寒。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发表、升阳、透疹解毒。  主治: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  临床应用:1、用于解表透疹。麻疹初起,透疹不快时用之,配葛根、牛蒡子等,方如升麻葛根汤。但要注意热盛过甚,或麻疹已透,或有呼吸迫促者均不宜用。  2、用于升阳,与益气药同用。用于治疗脱肛、子宫脱垂、中气不足、脾虚泄泻等,作用原理尚未完全明了(前人谓能升提中气),配柴胡后,升提力量较显著。方如补中益气汤。  3、用于止痛。尤其适用于头面部疼痛而偏于风热者,如治轻症头面部神经痛,配苍术、荷叶,方入清震汤。治疗胃火牙痛(牙龈炎),配葛根、石膏或黄连;又治咽喉疹痛,配玄参、桔梗、牛蒡子等。  用量:常用量2.4~9g。用量不宜过大,因本药有一定刺激性,容易引起呕吐、头晕目眩等副作用。  处方举例:1、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2.4g,葛根9g,赤芍4.5g,甘草2.4g,水煎服。  2、清震汤(刘河间):升麻9g,荷叶1张,水煎服。  注:1、广东、福建、湖南产的一种广东升麻,为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呈纺锤形,表面浅灰色,质硬而脆,易折断,具粉性,仅福建和两广使用并有少量出口。  2、甘肃、陕西、云南个别地区以虎耳草科落新妇属植物的根茎及全草作红升麻用。此外,四川产一种毛茛植物小升麻的根茎;贵州产一种菊科植物白头婆的根,称“土升麻”、“杆升麻”,均与正文所述的品种不同。药材外形差异很大,只在当地习销。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茵陈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本草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苗。野生。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其它各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茵陈为带有部分短根的幼嫩的干燥权草,多皱缩卷曲成团状。根木质化,坚硬,表面棕褐色,内黄白色。丛生多数苗茎和叶柄,细如线。长约3~10厘米。叶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先端三尖形。茎叶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微清香,味微苦。  以棵小,质嫩,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清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茵陈烯、茵陈酮、茵陈素、另含叶酸、绿原酸、咖啡酸。  功效与作用:1、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炮制:去根、切咀、生用。  性味:苦、味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小便短赤、湿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期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放入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方如茵陈四逆散。  3、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茵陈和柴胡都有解热作用,中医经验认为两药都入肝胆,能去肝胆实火。但茵陈的药性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阴虚而新有实热,须用柴胡清热,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刚燥者,可用茵陈代柴胡。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宜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15~30g。  处方举例:1、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30g,大黄9g,栀子12g,水煎服。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30g,云苓15g,猪苓12g,白术12g,泽泻9g,桂枝6g,水煎服。  3、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18g,熟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茵陈蒿各地使用习惯不同,原植物种属不一,京津两地习用上述茵陈蒿。此外据(中药志)记载有以下同科类似品和地区习用品。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五加皮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根皮。京津习用的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别名:香加皮、北五加皮、杠柳皮。  来源: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产地:河北、河南、江苏。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全体含白色乳汁。小枝对生、灰黄色,有光泽。叶对生,披针形或长圆形披针形,先端尖,含多数顶端簇生白色长毛的种子。  性状鉴别:根皮呈卷筒状或块片状,外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较粗糙,栓皮常呈鳞片状剥离。内表面淡白色,较平滑,有细纵纹。质较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浓烈的特殊香气(有散在大型油细胞),味苦而有刺激性。  以皮厚,片块整齐、内色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主要成分:南五加皮含挥发油,甲、乙种维生素;北五加皮含杠柳毒甙等,为强心甙。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补肝肾而强筋骨,可视为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一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强心剂,对心脏的作用于毒毛旋花甙相似。有毒性,应慎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能: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软弱,脚气,浮肿。  临床应用:1、治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功力偏于下半身,以祛湿为主。凡风湿腰痛、手足冷痛均可用,多配其它祛风湿药和补益药浸酒,即五加皮酒,有镇痛和强壮作用,不仅治风湿痛,而且对脚气病足膝萎弱、肾虚、小便遗溺等也有一定治疗价值。制五加皮酒最好用南五加皮,因北五加皮有毒性,过量饮用北五加皮酿制的酒,有时会引起中毒。广东酿制的五加皮酒药性较和缓,常以红毛五加皮配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续断、海桐皮、千年健等酿制。  2、治疗轻症水肿、小便不利,常与其它利尿药如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方如五皮饮。  3、治小儿发育迟缓、筋骨萎弱、行迟。用五加皮15g,配牛膝、桑寄生、续断各7.5g研末,每服1.5g,开水送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口苦口渴者不宜用。  用量:6~15g。  处方举例: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五加皮12g、茯苓皮15g、大腹皮9g、生姜皮6g、陈皮6g,水煎服。  注:五加皮品种较为复杂。药材主要有三类:  1、为全国广大地区所用的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即正文所描述的北五加皮。  2、为五加科植物五加及其同属几种植物的根皮,药材名五加皮(南五加皮),主产于山西、浙江、湖北等地,性状与北五加皮相似,唯外表面栓皮,多不呈鳞片状剥落,气微弱,不香,味味苦涩。销于河南、山西、浙江、上海、福建、湖北、湖南(衡阳)、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东北二省产销的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短梗五加的根皮,与南五加相同)。  3、为五加科植物粗叶藤五加(四川产)及红毛五加(云南产)的茎皮,药材名红毛五加皮。性状:呈细长筒状,长短不一,完整的长20~30厘米,厚约0.5毫米。外表面密被褐色或淡黄棕色刺毛。质脆,易折断。气味微弱。销于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并大量出口。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唉,都木有力气更了……一个人也没有……好歹来个小广告也是好的啊
      王不留行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因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商品种类较为复杂,其原植物来源于不用的科属,药用部分有种子,果实及全草的不同。但大多数地区所有,均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  别名:王不留、留行子。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以麦田中生长最多。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无毛。叶对生,无柄,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0.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稍连合抱茎,全缘。伞房状聚伞花序项生。花梗细长,下有鳞片状小苞片二枚,花萼连合成卵状圆筒,具五条绿色棱翅,先端五裂,花瓣五枚,倒卵形,淡红色。蒴果为宿存花萼所包,卵形或近球形。种子多数,成熟时黑色。  产地:主产于河北、辽宁、山东、山西、黑龙江、湖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种子呈圆球形,直径约2毫米。表面黑色,少数未成熟者为红棕色。用扩大镜观察,可见密布细小的疣状突起,并有一条纵沟,一端有一色浅的点状种脐。质地坚硬,破开后,尅见种皮薄,胚弯曲成环状,子叶二枚,胚乳白色。火炒时膨胀爆裂。气无,味淡。  以子粒均匀,充实饱满,色乌黑者为佳。  主要成分:麦蓝菜含皂甙醣类、薛荔含中肌醇、芸香甙、B—固甾醇、蒲公英赛醇乙等。  功效与作用:催乳、通经、消肿、止痛。  炮制:炒至大部分爆白花。  性味:甘、苦、平。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通经下乳,消肿。  主治:经闭,乳汁不通,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1、治乳汁稀少或排乳不畅:以王不留行15g,株猪蹄一只,或配炙山甲、通草、生黄芪、路路通等水煎服,方入通乳汤。  2、治睾丸炎:例如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可用王不留行、黄皮核、川楝子配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等,方如板王消毒饮。  3、治乳痛:用王不流行15g,配蒲公英30g、白芷6g,水煎服,适宜于乳痈初起,尚未化脓者。  使用注意:孕妇和有崩漏者不宜服。  用量:9~30g。  处方举例:1、通乳汤:王不留行15g、炙山甲9g、通草6g、生黄芪15g、路路通9g,水煎服。  2、板王消毒饮:板蓝根12g、王不留行9g、川连9g、黄芩9g、四叶参9g、生地12g、丹皮9g、川楝子6g、黄皮核4g、海金沙9g、甘草3g,水煎服。  注:除正文描述的麦蓝菜种子,在大多数地区做王不留行使用外,部分地区习用的品种还有:  1、桑科隐花植物薛荔的花托(果壳),在广东、广西习用。  2、金丝桃科植物元宝草的全草,在四川部分地区习用。  3、锦葵科植物川黄花稔的全草,在云南(昆明)习用。  4、豆科植物野豌豆及四籽野豌豆等的种子,在江苏、贵州等地习用。其中一野豌豆的种子与麦蓝菜的种子形色近似,唯四籽野豌豆是扁圆球形,体较大,直径3~4毫米,种脐白色;四籽野豌豆是正圆球形,直径2~2.5毫米,种脐棕红。两者均有明显种脐。嚼之有豆腥气。火炒时不膨胀爆裂。  5、本草书籍中,对王不流行的描述,互不一致,可见古代王不留行也不止一种。明《本草纲目》与清《本草疏证》所描述的王不留行系石竹科麦蓝菜,与目前多数地区席习用品香符。关于王不留行的原植物及本草考证已有详细的研究报告发表,见《药学学报》7卷2期65页。转载自18小姐中药网
  很黄很暴力的锁阳        锁阳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宋庞安石著《本草补遗》。  别名:不老药、地毛球、锈铁棒、锁严子。  来源:为锁阳科肉质寄生草本植物锁阳的干燥全草,均为野生。喜生于干旱与含盐碱的沙地,常寄于蒺藜科植物白刺的根上。  产地:主产于甘肃、内蒙古、新疆,此外宁夏、青海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锁阳呈圆柱形或条块状微弯曲,长8~20余厘米,直径1.5~5厘米。表面上棕色,皱缩不平,形成不规则的棱皱及沟槽。质较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棕色,肉质,显颗粒性,可见散在黄色维管束小点。气微香,味微甘咸而涩。  以体形肥大,棕红色,断面肉质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水溶性"阝"型甙、还原糖等。  功效与作用:益精状阳、润燥滑肠、养筋。  炮制:切片或切咀用。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肾经。  功能:补肾壮阳固精,润肠,强腰膝。  主治:阳痿早泄,血枯便秘,腰细痿弱,女子不孕等症。  临床应用:锁阳多用于阳虚肢萎,治各种瘫痪,尤其外周性弛缓性瘫痪,足膝萎弱,凡周围神经炎、脊髓神经根炎,小儿麻痹后遗症,均可用,但需配虎骨、龟板、熟地、牛膝等,方如健步虎潜丸、滋阴丸。  在治疗气虚便秘和促进性技能方面,作用和用途与肉苁蓉同,可以代替肉苁蓉,价格较便宜。其差别是:虽亦能滑肠,但不及肉苁蓉润;虽亦能兴阳,治性机能减退,但不如肉苁蓉常用。  使用注意:性欲亢进和便溏者忌服。  用量:6~15g。  处方举例:滋阴单(《证治准绳》):炙龟板120g,黄柏、知母各60g,锁阳、杞子、五味子各30g,干姜15g,共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盐汤送下。
        柴胡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分北柴胡和南柴胡二类。  别名:北柴胡别名:硬柴胡、津柴胡。  南柴胡别名:软柴胡、香柴胡、红柴胡。  来源:北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狭叶柴胡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南柴胡”。  以上两种均为野生。  产地:北柴胡主产于华北、河南。湖北、辽宁、山东、安徽等省亦产。  性状鉴别:北柴胡:呈圆柱形,有分歧,稍弯曲。长约5~15厘米,上端直径约0.2~1厘米,尾端渐细,形如鼠尾,顶端略带芦茎。外皮黄褐色或单棕褐色,有细纵纹和横长点状皮孔及支根痕,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柴质。气微香,味淡。  以主根粗大,少支根,黄褐色为佳(河南洛宁产者习称王范柴胡质最好)  软柴胡:主根圆柱形或圆锥形,多弯曲,少分歧,长约5~10厘米,直径0.2~0.6厘米。顶端常残留有黑棕色纤维毛须,外皮棕褐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有疣状皮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或淡棕色,多裂隙,气微香,有油腥气,味淡。  以根条粗、红棕色,质松脆者为佳。  主要成分:主要含柴胡皂甙、植物甾醇,另含少量挥发油茎叶含芦丁。  功效与作用:疏气、解郁、散火,其原理为: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有解热作用。临床观察其退热作用平稳可靠,但效力仍不及黄芩。  2、镇静、镇痛。有解除胸闷胁痛、开郁调经的作用。  3、抗菌。体外试验队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此外,又具有抑制第1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作用。  炮制:切片醋炒、鳖血炒。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发热退热、疏肝解郁、升阳。  主治:感冒发烧,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临床应用:1、用于退热。特别适宜于解退弛张热(热度高低不一,早晚波动在1℃以上)、往来寒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就不恶寒,二者交替出现),凡发热性、感染性疾病,有上述热型者均可用柴胡退热。临床较多用于感冒、流感、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淋巴腺炎、蜂窝组织炎热症轻时配葛根,发热重时配黄芩,方入小柴胡汤。  2、治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和月经痛。用柴胡治胁痛(如慢性肝炎),取其有镇痛作用。但如肝痛较甚,且有胃肠功能失调,即食后胀满、消化不良、恶心、胸隔满闷,腹痛等所谓“肝气横逆”的症状,单用柴胡力量不够,要配香附、郁金、青皮等。  治疗肝气郁滞所致的月经不调,肚腹作痛(与精神和体质因素有关的月经痛),也是取其镇痛、镇静作用,常配当归、白芍加强其作用,方如逍遥散。  3、治疟疾,配常山。  使用注意:凡阴虚所致的咳嗽、清热不宜用柴胡;由于“肝火上逆”(如高血压)所致的头胀、耳鸣、眩晕、胁痛,柴胡用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症状加剧,甚至出血。  至于肺结核病,一般应慎用柴胡,但当兼有外感表症,需和解表里时,则可用;兼有肝郁,需解郁时,也可用,此时用量一般是3~4.5g。  附:柴胡、白芍常配伍同用,一方面能加强疏肝镇痛效能,另一方面白芍可缓和柴胡对身体的刺激作用。  用量:6~18g,解肝郁,镇静、镇痛,用6~9g。为了加强加热发汗作用,必要时可用至10~18g,还要久煎浓煎。  处方举例:1、逍遥散(《局方》):柴胡9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薄荷3g(后下)、生姜4.5g、炙甘草3g,水煎服。  2、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12g、黄芩9g、制半夏9g、党参6g、生姜6g、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注:1、北京尚销一种竹叶柴胡,系北柴胡或南柴胡茎叶根的干燥全草。  2、柴胡属的根都可入药。除南柴胡系狭叶柴胡外,其它各种柴胡,只要是质坚硬的,都称北柴胡。  3、在安徽、山东、江苏地区于春季收竹叶柴胡的嫩苗称”春柴胡“,因地上部分此时尚嫩,故又称”芽胡“或”麦苗柴胡“,主销华东地区,并有出口。京津地区以这种嫩柴胡的根称南柴胡或软柴胡药用(其产地称柴胡头)。
  @o0瞳瞳0o 30楼
15:29:40      王不留行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因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商品种类较为复杂,其原植物来源于不用的科属,药用部分有种子,果实及全草的不同。但大多数地区所有,均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  别名:王不留、留行子。  来源:为石竹科......  -----------------------------  原来叫这个名字啊,小时候春天去麦田拔草,经常看到,感觉挺好看的
  野苋菜好像也是中药
  顶起  楼主辛苦了。
  @o0瞳瞳0o
11:01:52  仿佛名字里带个仙的,都是比较好用的草药,吼吼  -----------------------------  天仙子好不好听?
  楼主加油  
  ..............................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紫色花朵的中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