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产量如何。生育期多少天

香蕉的生育期如何施肥_百度知道
香蕉的生育期如何施肥
(1)香蕉的施肥量 据国外研究,香牙蕉每株一年需要氮150.5克,磷40.7克,钾561克。但植株只能吸收肥料的一部分,其中氮占施肥量的50%(也有称仅1/4),钾占施肥量的50%,磷仅占施肥量的20%~30%,即是说,施用的氮、磷、钾肥料有50%~80%流失或被土壤固定。因此,施肥量应包括植株的吸收量和流失或被固定两项的总的。而要确定本园合理的施肥量,还得考虑本地的气候条件。本园的土壤结构与肥力,以及水的供应状况,生产目标(即单位面积产量、单造蕉或多造蕉栽培、新植或宿根)、种植密度、品种类型、管理水平等因素。例如,海南省要比广西少施点肥,土壤缺钾的要多施钾肥,要高产优质的施肥水平必须比一般生产的高,打穴深施的比撒施的要少些,等等。在广东珠江三角洲蕉园。产量要达到每公顷3千克(亩产公斤)时,要求每株一年施肥量氮518~823克,磷186~297克,钾750~1185克。 为了使施肥科学合理,即既满足香蕉生长发育的需要和生产目标的要求,又不致多施浪费肥料,最好是进行香蕉叶片营养分析和土壤养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指导施肥,按其缺乏量多少,合理补充不足的部分。 (2)香蕉的肥料三要素配比 肥料中氮、磷、钾三要素配比不同会影响香蕉对氮、磷、钾的吸收与生长发育。笔者综合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近年的香蕉配方施肥经验,认为要获得施肥效果良好,氮、磷、钾三要素配比范围应是1:0.2~0.5:1.1~2.0要确定香蕉氮、磷、钾三要素的合理配比,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①必须根据本园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尤其是钾的含量不同而不同,氮、磷、钾的配比;土壤含钾十分丰富(交换性钾达0.06%以上)的应为1:0.3:0.5,含钾较丰富(交换性钾0.025%~0.059%)的应为1:0.3:1,含钾中等(交换性钾0.015%~0.0249%)的应为1:0.3:1.1~1.3,含钾偏低(交换性钾0.0075%~0.0149%)的应为1:0.3:1.4~1.7,含钾低(交换性钾只有0.0075%以下)的应为l:0.3:1.8~2.0。 ②必须根据香蕉不同生长发育期而定。据非洲几内亚的分析结果,花芽分化前期要求氮钾比是1:1.35~1.6,花芽分化后期则为1:1.5~1.7,超过或低于上述比例都不利香蕉的生长发育。 (3)香蕉重要施肥时期 香蕉对养分的需求一般随着叶期增大而增加。香蕉18~40叶期生长发育的好坏,对香蕉的产量与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这一时期是香蕉重要施肥期。这个时期又可分为营养生长中后期与花芽分化期两个重施期,应把大部分肥料集中在这两个时期施用。 ①营养生长中后期(18~29叶期),即春植蕉植后3~5个月,夏秋植蕉植后与宿根蕉出芽定笋后5~9个月。从叶形看,这个时期由刚抽中叶(此时刚抽出的新叶多呈弯曲像虎尾状)至进入大叶1~2片。这个时期正处于营养生长盛期,对养分要求十分强烈,反应最敏感,蕉株生长发育得好坏,由肥料供应丰缺所决定,如果这时施重肥,蕉株获得充足养分,就能长晚叶大茎粗的蕉株,进行高效的同化作用,积累大量有机物,为下阶段花芽分化打好物质基础。 ②花芽分化期(30~40叶期),即春植蕉植后5~7个月,夏秋植蕉植后与宿根蕉出芽定笋后9~11个月,从叶形看,这个时期由抽大叶1~2片至短圆的葵扇叶,叶距从最疏开始转密,抽叶速度转慢;从茎干看,假茎发育至最粗,球茎(蕉头)开始上露地面,呈坛形;从吸芽看,已进入吸芽盛发期。这个时期正处于生殖生长的花芽分化过程,需要大量养分供幼穗生长发育,才能形成穗大果长的果穗。根据国外研究,当营养生长后期进入花芽分化时,叶片的氮素含量骤然下降,因为这时急需大量的氮素供应花芽分化使用,当根系从土壤吸收的氮不能满足需要时,氮素不得不从叶、茎等组织器官转移过来。这时施重肥,可促进叶片最大限度地进行同化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质供幼穗的形成与生长发育。 (4)香蕉施肥次数 香蕉具有周年生长、生长迅速、增长量大的特性,而我国气候特点是香蕉生长最佳季节里出现高温多雨天气,肥料施后易渗漏,挥发流失,因此,香蕉施肥必须贯彻勤施薄施、重点时期重施的原则。 近年来,我国香蕉施肥次数普遍比过去增多,少则一年5~9次,多则10~20次。究竟一年施肥多少次才合适呢,曾有人作过香蕉施肥次数试验,第一组分13次施,第二组分8次施,总施肥量相同。结果:第一组植株茎干比第二组高15厘米,粗2.7厘米;第一组8月中旬前已全部抽蕾,第二组9组上旬才抽完;产量第一组比第二组增加10%。 肥料分多次施用,可尽量减少流失,提高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对于砂质土壤的蕉园,肥料分多次施效果更为明显。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香蕉施肥次数较适宜为全年12~15次,其中重肥5次,薄肥7~10次。 (5)香蕉肥料种类与施肥方法 ①肥料种类。香蕉施用的肥料分有机肥和无机肥两大类。 有机肥。有机肥即有机质肥,包括人和家畜的粪尿、家禽类、动物废弃物、作物茎叶与糟粕、草木灰、绿肥等动植物的有机物质,以及河泥、塘泥、游泥等冲积物,含有较全面的营养元素。有机肥施用后可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的排水与通气性能,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和营养元素。有机肥一般用作新植蕉基肥或早春肥、过寒肥,而易分解的麸饼肥可作花芽分化肥或壮苗肥。 无机肥。无机肥大多属化学肥料,元素含量高,能溶解在水或弱酸里,易被香蕉吸收利用,肥效高而且快,使用也很方便。但有的无机肥料使用不当会造成土壤板结或过酸或偏碱,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就可以克服这些毛病。香蕉常用的无机肥料,氮肥有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氨水等,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脱氟磷肥和磷矿粉等,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复合肥一般含氮、磷、钾元素,配比一般为15:15:15,广州黄埔加拿大外资厂生产的香蕉BB肥的氮、磷、钾配比为1:0.2:1.33。 ②施肥方法。香蕉施肥有两类,就是根际施肥和根外追肥。以根际施肥为主,根外追肥为辅。 根际施肥可分液施和干施,而干施又分撒施、穴施和沟施。 液施。液施将肥料用水溶稀释后施用,对那些易溶解的即溶即用,对有机肥麸饼、人和畜禽类等要用水或人、畜尿沤烂腐熟才用,溶成糊状的施后应即覆盖薄土。液施的好处是肥料易接触根系,易被吸收又不伤根,天旱时还起灌溉作用。 撒施。撒施就是把肥料撒于畦面上,一般在雨季过后、土壤还较湿润时进行。晴旱天土壤干燥不宜撒施,若晴旱天撒施一定要先把畦面淋(灌)湿。撒施要撒得均匀,施毕最好淋一次水。撒施的好处是省工,能扩大吸收面,快见肥效,但施用不当易伤根和流失浪费,尤其是5~7月蕉根易露土时,千万要控制好肥料的依度。 穴施。穴施是在离蕉株30~100厘米处挖穴,穴深15~23厘米(大小视肥料多少而定),将肥料放入穴内并用土覆盖。遇旱天须充分淋湿,以利肥料分解溶化。穴施的好处是防止肥料流失,肥伤较少,但吸收面窄,肥效较迟缓,花工多。一般用于春肥和过寒肥。 沟施。沟施是在离蕉株30~100厘米处1~2个弧形小沟,宽15~25厘米,长35~50厘米,深8~15厘米,将肥料均匀施在沟内,然后覆土。沟施的好处除防止肥料流失和肥伤较少外,吸收面较穴施宽,肥效较穴施快,但也较花工。一般用于春肥、秋肥及过寒肥,不宜在5~7月使用,因那时蕉株细根遍布全园并露出地面,开沟易伤细根。 香蕉根外追肥就是向叶面或果面喷施低依度的液态肥。根外追肥的优点是肥料易被叶片或果实直接。快速吸收,能及时补充营养,满足香蕉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尤其是花芽分化至幼果发育时期需要大量的养分,通过根外追肥可及时补充其所需的养分,对提高香蕉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喷施叶面、果面肥,肥料吸收率可高达90%,显著高于根际施肥。但根外追肥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每次施肥量小,需要多次施用,花工较多。 根外追肥使用哪种肥料,需根据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植株缺素状况及香蕉不同生育期而定,一般用尿素(不含缩二脲)、三元复合肥(氮:磷:钾为15:15:15)。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如叶面宝等)以及各种微肥(硫酸锌、硫酸锰、硫酸亚铁、硼砂、中性硫酸铜等)。使用浓度也应根据不同肥料种类和香蕉生育期而定,如幼龄期(7~12叶期)尿素、三元复合肥为150~250倍液,成长植株至幼果期(22叶期至果实四成肉度)尿素、三元复合肥为50~100倍液,磷酸二氢钾为250~350倍液,绿旺为800~1000倍液,硫酸镁为2000倍液,其他各种微肥(硫酸锌等)为倍液,含有生长素的叶面肥如叶面宝为倍液, 根外追肥还应注意做到:使用喷雾性能好的喷雾器,雾点细而均匀;最好加0.5%的展着剂(如中性洗衣粉);喷施时间最好在下午4点钟后。 经过多年生产实践证明,香蕉根际施肥与根外追肥相结合比单一根际施肥效果好,能增加产量,又可提高果实质量,特别对果皮色泽,果实内质及耐贮藏性有较大改善,同时可节省用肥量,降低香蕉生产成本。 (6)香蕉不同栽培的施肥 香蕉栽培时间不同,目标要求不同,其施肥时间和次数等也有所不同。 ①新植蕉施肥。新植蕉施肥因春植与夏秋植而不同,蕉苗是吸芽苗还是组培苗施肥也有差异。关于组培苗的初期施肥在前面已讲了,这里讲的植后施肥主要是吸芽苗。初期施肥用液肥淋施。 春植。春植蕉植后20天左右。幼苗抽生1~2片新叶时开始追施稀薄粪水或麸水或尿素溶液,每隔10~20天1次,共施3~5次。5月重施1次春末肥,促进蕉苗生长,培育壮苗。7~8月蕉株新出总叶数22~24片时已进入花芽分化期,因此,7~9月份分两次施重肥,促花芽分化与幼穗形成;在两次重肥之间追施3次薄肥(这期间施肥,既促进花穗生长,也催下造蕉吸芽抽生),至9月前已将全年85%肥料施下。10月再追施1~2次壮果肥, 11月施1次过寒重肥,为壮果和蕉株越冬打下良好基础。在全年10个月内施肥次数共12~15次,其中重肥5次,薄肥7~10次。 夏秋植。第一年植后至入冬前施薄肥3~4次,培养壮苗, 10月下旬施1次过寒重肥,提供营养生长后期的养分,增强植株越冬能力。第二年3月上旬施1次早春重肥,加速营养后期生长,为转入花芽分化期提供充足养分。4~5月已进入花芽分化,应在4~6月或5~7月分2次重施花芽分化肥,其间还追施3次薄肥,促使蕉株早抽蕾,抽壮蕾,并为培养下造壮苗提供足够养分。8~10月再追施3次薄肥壮果,同时促进下造蕉营养前中期生长。10月底重施过寒肥,12月追施越冬前薄肥,为下造蕉株营养后期生长打基础。在两年的17个月施肥合计14~15次,其中重肥5次,薄肥9~10次。 ②宿根单造蕉施肥。宿根单造蕉施肥依培育春夏蕉与正造蕉而不同。 春夏蕉。3月初施早春重肥1次,加速上造果实发育和当造蕉株营养前期生长。3~5月追施薄肥3次,5月下旬施重肥1次,加速当造蕉株营养前中期生长。6~7月再追施3次薄肥,促当造蕉株营养后期生长。7~9月生长总叶数达28~30片,标志着花芽分化已开始,那时应抓紧施重肥2次,促当造蕉株幼穗形成和下造蕉抽生。9~10月追施1~2次壮果。壮苗薄肥, 10月底重施过寒肥,12月再追施1次薄肥,促当造果实发育和下造蕉株营养前期生长。全年12个月施肥合计13~14次,其中重肥5次,薄肥8~9次。 正造蕉。3月初施早春重肥1次,促进当造蕉株营养后期生长。4~7月已进入花芽分化阶段,应分两次施花芽分化肥,促当造花芽分化和下造蕉抽生,同期在重肥之间追施3次薄肥。8~10月再追施3次薄肥,促当造果实发育和下造蕉营养前中期生长。10月底施过寒肥,12月追施1次薄肥,增强蕉株越冬能力,促进下造蕉营养后期生长。全年12个月施肥合计12次,其中重肥5次,薄肥7次。 ③宿根多造蕉施肥。宿根多造蕉施肥应立足于早字和足字。第一年新植蕉除下足基肥外,还须早追肥,勤施肥,全年施肥量比单造蕉多施1/4~1/3,施肥次数多2~4次。第一年在植后10~20大开始追施薄肥,3~4月间追施4次,促进蕉株早生快发。5月初施1次春末重肥,加速蕉株营养前中期生长。5~6月追施2次薄肥,加速蕉株营养后期生长,促进抽生下造壮芽。7~9月分两次重施肥,促进第一造蕉株花芽分化与幼穗形成,并加速第二造蕉株营养前中期生长,8~10月追施3次薄肥,促早抽蕾,出壮蕾,同时加速第二造蕉株生长, 10月底施1次过寒肥,随后追施1次薄肥,为第一造壮果,第二造蕉株营养后期生长打基础,保证果实与蕉株顺利越冬。第二年2~3月重施1次早春肥,加速第二造蕉株营养后期生长,促进抽生第三造壮芽。4~6月分两次重施春夏肥,在重肥之间追施3次薄肥,促第二造花芽分化,加速第三造营养前期生长。7月施薄肥1次,促第二造果实发育,第三造蕉株营养后期生长。8~10月分两次重施夏秋肥,同期加追施3次薄肥,促第三造蕉花芽分化。11~12月最后追施两次薄肥,促进第三造果实发育。第一年10个月共施15次,其中重肥5次,薄肥10次;第二年12个月共施14次,其中重肥5次,薄肥9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一)香蕉有机栽培中树体管理的原则
首先是最大限度地促进蕉株的早生长和快生长,形成最大量的叶片和叶面积;合成最多的光合产物,并且保证光合产物最大量地分配到蕉果形成中去;其次是促进最大量地形成蕉果。这两点在香蕉栽培中完全是和谐统一的。
(二)有机栽培中的天然管理方法与风险
假如树体管理是以经济和食物供应来评估的,那么,保证蕉果年度间的稳定高产和优质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就因为担忧达不到这个目标,蕉农才普遍而大量地使用人工杀虫剂和化学肥料,甚至宁愿多付出一些代价,才感到心安理得。
采用天然方法进行香蕉生产的蕉农可能具有不同的生产目标,其重点更多地放在不含化学残留及与自然栽培相关联的品质指标上。甚至于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接受较低和较不稳定的产量以达到此目标。因此...
香蕉喜高温多湿,通常生长温度20~35℃,最适温度24~32℃,各器官的临界温度为叶片10~12℃,果实13℃,根13~15℃。年均温21℃以上是香蕉的主要分布区,少数分布在20℃及其以下的地域。香蕉植株水分含量高,叶面积大,蒸腾量大,故需水量也大。香蕉月平均水分以200~300毫米最适宜,至少不得少于50毫米。香蕉要求充足的阳光,但不能太猛烈。有文献报道:光强度从2000勒克司增至10000勒克司时,光合作用迅速增强,但从1勒克司的光强度下,光合效率增加缓慢。光照差果实的光泽、风味差。香蕉无主根、正常植株有200~300条须根,10~30厘米土层是根系的主要分布层,香蕉株高大,根系浅,对风敏感,易遭台风和强风危害。据观察当风速达25~30千米/小时时,可使叶片严重撕裂,风速40~65千米/小时,常使...
香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北稻7水稻 积温多少多少天产量多少_百度知道
北稻7水稻 积温多少多少天产量多少
  以北稻命名的水稻品种,是黑龙江省北方稻作研究所培育的,截止2014年底北稻系列水稻品种只审定到北稻6,所以,你所想知道的北稻7尚未通过审定,不能推广种植。经营这个“品种'属于违法行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 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 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 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小时,降水量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 ℃. 生长季日照时数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 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 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 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小时.春季低温多雨, 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 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 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 10 ℃积温℃,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小时, 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 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 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积温 ℃.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 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 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 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不能推广种植,所以;属于违法行为,截止2014年底北稻系列水稻品种只审定到北稻6,是黑龙江省北方稻作研究所培育的。经营这个“品种&#39,你所想知道的北稻7尚未通过审定以北稻命名的水稻品种
积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粳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特性与品质特征研究--《扬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粳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特性与品质特征研究
【摘要】:
本试验于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内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小麦。供试粳稻品种104个,利用大田试验,在0(不施氮肥)、低(10kg/666.7m2)、中(15kg/666.7m2)、高(20kg/666.7m2)4个氮肥水平下,对不同类型粳稻籽粒产量差异和品质的差异及两者对氮素的反应做了研究,并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综合生产性能高的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中氮水平下粳稻品种的全生育期为基础,参照水稻生育期类型的划分标准,将供试104个粳稻品种划分为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从全生育期来看,供试各粳稻品种均能安全成熟,早熟中粳全生育期平均天数为129.4天;中熟中粳平均为140.9天;迟熟中粳平均为149.3天;早熟晚粳平均为159.5天;中熟晚粳平均为171.2天。
在氮肥水平间各类型粳稻生育期均随施氮水平提高,品种全生育期明显延长,低肥处理较0肥处理平均延长1.8天;中肥处理平均延长4.4天,高肥处理平均延长6.8天,且延长幅度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增加。从生育期结构来看,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有利于提前抽穗,但随施氮水平提高,抽穗反而延迟。施氮水平对生育期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期类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大小顺序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
(2)在不同生育期类型间,产量随生育期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以早熟中粳产量最低,中熟晚粳产量最高,中熟晚粳产量较早熟中粳产量高出68.6%。五种生育期类型粳稻平均产量的依次顺序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但不同生育类型都有自身生产力较高的品种,有些中熟类型品种的产量甚至高于某些晚熟类型品种,具体品种有:越光、盐粳204、武99-2、黄金晴、爱优39、徐稻3号、华粳2号、镇稻99、69优8号、南农4030、武运粳8号、南粳39、扬辐粳4928、盐优1号、扬粳9538、Ⅲ优98、盐优2号和泗优418。
随施氮量的增加,多数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品种的产量呈增加趋势,中熟晚粳的品种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至中肥达最大,高肥处理则下降,下降幅度为2.1%。各肥料处理下均以早熟中粳的产量最低,中熟晚粳的产量最高。
(3)在不同生育期类型间,亩穗数依次顺序为:中熟中粳≈中熟晚粳迟熟中粳早熟中粳早熟晚粳。穗粒数以早熟晚粳最高达191.5粒,最低为早熟中粳的129.3粒,其大小顺序为:早熟晚粳中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生育期类型间结实率随生育期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迟熟中粳最高,早熟中粳最低,依次大小顺序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千粒重随生育期延长呈增加趋势,早熟中粳最低,中熟晚粳最高。在不同氮肥水平间,各生育期类型品种的亩穗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早熟中粳、中熟中粳的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的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至中肥处理达最大,高肥处理分别下降2.0%、2.9%、6.2%;结实率、千粒重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以氮素0处理最高,高肥处理最低。
(4)生育期类型间加工品质指标值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大,加工品质指标均以早熟中粳最低,中熟晚粳最高,中熟晚粳三个指标值分别较早熟晚粳三个指标值高出:2.3%、5.7%、21.1%,其大小顺序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施氮水平间,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的加工品质指标值均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增加,至高肥处理达最大,中熟晚粳加工品质指标值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高肥处理反而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糙米率下降1%、精米率下降1.2%、整精米率下降4.1%。外观品质在生育期类型间呈现为,垩白面积随生育期延长呈下降趋势。垩白率和垩白度随生育期延长先增加后减小,其大小顺序为:迟熟中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施氮水平间,各类型品种垩白率均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垩白面积和垩白度,随施氮水平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至中肥达最大,高肥处理又显著下降。
生育期类型间直链淀粉含量随生育期延长先增加后减小,依次顺序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蛋白质含量随生育期延长而逐渐降低。胶稠度随生育期延长基本呈现变长的趋势,但类型间差异不显著。施氮水平间,各品质直链淀粉含量随施氮水平增加而下降,蛋白质含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呈增加趋势。胶稠度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变长。
淀粉糊化特性在生育期类型间表现为:崩解值随生育期延长基本呈现下降趋势,消减值随生育期延长呈增加趋势,糊化温度随生育期延长呈现降低趋势。施氮量对各粳稻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表现为:各品种崩解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至中肥处理达最低,高肥处理显著升高。消减值随氮素水平提高呈先增加后下降,中肥处理下达最大值而后显著降低。糊化温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基本呈升高趋势,但氮素处理间不显著。
(5)综合分析4个氮素水平下各品种的综合生产性能,其中表现稳定的高产优质品种有:早熟中粳类的武99-2;中熟中粳类的镇稻99和华粳2号;迟熟中粳类的盐优1号、Ⅲ优98、69优8号和泗优418;早熟晚粳类的86优8号和99-295;中熟晚粳类的常优02-6、常优1号和武育2105。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S511.22【目录】:
中文摘要2-5
英文摘要5-14
第一章 绪论14-19
1.1 论文研究背景14-16
1.2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16-17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17-18
1.3.1 研究内容、目标17
1.3.2 研究创新点17-18
1.4 研究技术路线18-19
第二章 不同类型品种粳稻生育期变化特点及施氮对其调节19-25
2.1 材料与方法19-21
2.1.1 供试材料19-20
2.1.2 试验方法20-21
2.1.3 测定项目21
2.1.4 分析方法21
2.2 结果与分析21-24
2.2.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生育类型品种粳稻生育期差异21-24
2.2.1.1 全生育期差异21-22
2.2.1.2 生育期结构的差异22-24
2.3 小结与讨论24-25
第三章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特点及施氮水平的调节作用25-40
3.1 材料与方法25
3.1.1 供试材料25
3.1.2 试验方法25
3.1.3 测定项目25
3.1.4 分析方法25
3.2 结果与分析25-38
3.2.1 不同N肥水平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25-34
3.2.1.1 不同氮素水平下粳稻品种间籽粒产量的差异26-27
3.2.1.2 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籽粒产量的差异27-29
3.2.1.3 不同生育期类型间粳稻籽粒产量的差异29-34
3.2.1.3.1 早熟中粳籽粒产量差异29-30
3.2.1.3.2 中熟中粳籽粒产量差异30-31
3.2.1.3.3 迟熟中粳籽粒产量差异31-32
3.2.1.3.4 早熟晚粳籽粒产量差异32-33
3.2.1.3.5 中熟晚粳籽粒产量差异33-34
3.2.2 不同N肥水平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34-38
3.2.2.1 不同 N 肥水平下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亩穗数的差异34-35
3.2.2.2 不同N肥水平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穗粒数的影响35-36
3.2.2.3 不同N肥水平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结实率的影响36-37
3.2.2.4 不同 N 肥水平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千粒重的影响37-38
3.3 小结与讨论38-40
3.3.1 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产量的差异38
3.3.2 不同氮素水平下粳稻籽粒产量的差异38
3.3.3 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38-40
第四章 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品质特征及施氮水平对品质性状的影响40-51
4.1 材料与方法40
4.1.1 供试材料40
4.1.2 试验方法40
4.1.3 测定项目40
4.1.4 分析方法40
4.2 结果与分析40-49
4.2.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40-49
4.2.1.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粳稻加工品质的差异40-42
4.2.1.2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42-43
4.2.1.3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粳稻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43-45
4.2.1.4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粳稻品种各项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45-46
4.2.1.5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粳稻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46-49
4.3 小结与讨论49-51
4.3.1 生育期与品质的关系49-50
4.3.2 施氮量与品质的关系50-51
第五章 施氮水平对各类型品种的生育期、生产安全性、产量品质的综合效应51-69
5.1 材料与方法51
5.1.1 供试材料51
5.1.2 试验方法51
5.1.3 测定项目51
5.1.4 分析方法51
5.2 结果与分析51-66
5.2.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籽粒产量的聚类分析51-59
5.2.1.1 早熟中粳籽粒产量聚类分析51-52
5.2.1.2 中熟中粳籽粒产量聚类分析52-54
5.2.1.3 迟熟中粳籽粒产量聚类分析54-56
5.2.1.4 早熟晚粳籽粒产量聚类分析56-57
5.2.1.5 中熟晚粳籽粒产量聚类分析57-59
5.2.2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品质的聚类分析59-66
5.2.2.1 早熟中粳品质聚类分析59-60
5.2.2.2 中熟中粳品质聚类分析60-61
5.2.2.3 迟熟中粳品质聚类分析61-63
5.2.2.4 早熟晚粳品质聚类分析63-65
5.2.2.5 中熟晚粳品质聚类分析65-66
5.3 小结与讨论66-69
5.3.1 早熟中粳综合分析66-67
5.3.2 中熟中粳综合分析67
5.3.3 迟熟中粳综合分析67
5.3.4 早熟晚粳综合分析67-68
5.3.5 中熟晚粳综合分类68-69
参考文献69-7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龚金龙;张洪程;常勇;胡雅杰;龙厚元;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李德剑;沙安勤;周有炎;罗学超;;[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6期
李杰;张洪程;董洋阳;倪晓诚;杨波;龚金龙;常勇;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姚义;霍中洋;张洪程;夏炎;倪晓诚;戴其根;许轲;魏海燕;;[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义;[D];扬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冬;[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郑洪帧;[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艳丽,沈鹏,金正勋,金学泳,马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严光彬,李彦利,王万成,王成瑷,严永峰,初秀成,孟令军;[J];吉林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罗明,霍中洋,张洪程,戴其根,许轲;[J];吉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董明辉,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孟立明;[J];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许仁良,戴其根,霍中洋,王秀芹;[J];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胡承太,颜振德;[J];江苏农业科学;1984年03期
谢丽霞;[J];垦殖与稻作;1999年02期
丁成伟,刘超,王健康,孙克新,郭荣良,吴玉玲,独凤荣;[J];垦殖与稻作;2001年03期
刁立平,王建飞,李余生,张洪南,张红生,翟虎渠,杨图南;[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刘建,魏亚凤,夏礼如,吴魁,徐少安;[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学红;杨波;杜永;刘群松;朱道容;;[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陈宗伦;张明洲;方结红;刘军;俞晓平;孙传兴;Christer J;[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杨安中;朱启升;张德文;朱昌菊;王士梅;;[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陈翠竹;徐艳;相华;;[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8期
田华;段美洋;黎国喜;唐湘如;;[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赵梅;王艳;王小波;张欣;崔晶;黄晓珊;杨雪;;[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康美花;曹丰生;高珍珠;陈红萍;刘建华;邓人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3期
杨联松,白一松,李少恒,葛伟强;[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万靓军,霍中洋,张洪程,夏慧;[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阮新民,施伏芝,罗志祥,苏泽胜;[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正平;李军;汤剑平;;[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翟玉顺;;[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武小金;徐秋生;阳和华;廖伏明;龙和平;许可;;[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张宏玉;钟平安;刘凯;况慧云;冯利;黄英金;;[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杭杰;马群;张胜飞;张庆;刘艳阳;;[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钟平安;刘凯;况慧云;冯利;黄英金;;[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吕文彦;曹萍;邵国军;张鉴;武翠;程海涛;刘涛;徐兴伟;尹长斌;;[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熊飞;朱敏敏;王忠;顾蕴洁;陈刚;;[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振德;;[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李志刚;叶正钱;蒋彬;杨肖娥;V.V.V;[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晓金;[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石金磊;[D];复旦大学;2011年
陈春霞;[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李旭毅;[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曹静;[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王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沈颖越;[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边建民;[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黄爱军;[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孙雯;[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莫紫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宁大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娜;[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艾青;[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冯慧慧;[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盛强;[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张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王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刘贺梅;[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解娜;[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文彻;[J];安徽农学通报;2003年04期
陈桂玲;汪心宝;章丽鹏;;[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2期
蒋立平;;[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3期
卞同洋;陈益楼;吴昌庚;卢珊;;[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李晓红;;[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刘小平;;[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2期
夏维陆;[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1期
董光书;[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江鸿辉,陆道顺,余柳青;[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汪继发,宋昌云,吕孝林,蒋欣,宋长荣;[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罗亿清;[N];湖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均;[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单玉华;[D];扬州大学;2002年
杨海生;[D];扬州大学;2003年
叶全宝;[D];扬州大学;2005年
王丰;[D];浙江大学;2006年
魏海燕;[D];扬州大学;2008年
钱银飞;[D];扬州大学;2009年
霍中洋;[D];扬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斌;[D];扬州大学;2002年
居静;[D];扬州大学;2003年
陈烨;[D];扬州大学;2008年
李进前;[D];扬州大学;2010年
殷春渊;[D];扬州大学;2010年
马瑞;[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洪洋;徐宗进;张立智;于松溪;苏兴智;王维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3年05期
许乃霞;杨益花;张宇;;[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8期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J];中国稻米;2013年05期
王相平;杨劲松;姚荣江;余世鹏;;[J];灌溉排水学报;2014年02期
邢志鹏;胡雅杰;张洪程;龚金龙;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张强;王文婷;李德剑;刘国林;刘国涛;朱佳炜;;[J];中国稻米;2014年03期
张伟;赵海军;刘开昌;汪宝卿;张立明;;[J];农业科技管理;2012年05期
潘圣刚;莫钊文;罗锡文;王在满;田华;段美洋;唐湘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黄山;何虎;张卫星;王志刚;章秀福;廖西元;潘晓华;;[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陈品;陆建飞;;[J];核农学报;2013年04期
张洪程;朱聪聪;霍中洋;许轲;蒋晓鸿;陈厚存;高尚勤;李德剑;赵成美;戴其根;魏海燕;郭保卫;;[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品;[D];扬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志攀;[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陈新江;[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郑洪帧;[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孙明珠;[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杨世佳;[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周亮;[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邓飞;[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唐磊;[D];扬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夏维陆;[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1期
汪继发,宋昌云,吕孝林,蒋欣,宋长荣;[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吴春赞,林辉,赖联赛,苏传灵,张作卷;[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刘喜珍;[J];北京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吴关庭,夏英武;[J];中国稻米;1994年01期
盛生兰,翟虎渠,杨图南;[J];中国稻米;1997年04期
闵绍楷;[J];中国稻米;1998年01期
丁声俊,傅延福;[J];中国稻米;2000年02期
李思恒;[J];中国稻米;2001年01期
刘桂才;[J];中国稻米;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生堂,黄显杨,颜怀碧,文正怀,袁彩勇,吴洪恺,纪凤高;[J];农业科技通讯;1998年03期
马广明,祝利海;[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朱荣华,朱小庆,殷俊;[J];江苏农机与农艺;1998年03期
;[J];农业科技通讯;1973年05期
卜加五,周欧,王峰,杨学平;[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何震天,陈秀兰,韩月澎,王锦荣,杨鹤峰;[J];江苏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颜振德,胡承太,刘超;[J];江苏农业科学;1982年05期
羌涵孚,谷福林,杨建忠,苏自强;[J];江苏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张存銮,翟科明,张丽林,钱宝田,鲍昌金;[J];上海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唐小马;[J];安徽农业科学;1994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立志;王士军;李金兵;林海飞;;[A];《水稻“小穗头”成灾原因与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张祥明;李胜群;;[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俊敏;魏力军;孙野青;骆荣挺;张铭铣;鲍根良;徐建龙;;[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徐建龙;王俊敏;魏力军;孙野青;;[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蔡一霞;朱庆森;;[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徐志平;李范;;[A];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C];2000年
李霞;焦德茂;黄雪清;;[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李安祥;李洪山;赵阳;;[A];病虫害防治绿皮书[C];2003年
吴跃进;童继平;郑乐娅;张瑛;吴敬德;方文贤;;[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萍;曹文磊;王逸超;徐大勇;刘艳;;[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习全;[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N];湖北科技报;2009年
寇运书 秦德荣
刘艳;[N];农民日报;2010年
省农科院植保所
陈志谊;[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贺耀堂;[N];连云港日报;2007年
;[N];农民日报;2005年
陈忠权;[N];天津日报;2005年
王小兵;[N];巢湖日报;2008年
;[N];科技日报;2004年
高宇;[N];粮油市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海生;[D];扬州大学;2003年
陈京都;[D];扬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小军;[D];扬州大学;2002年
卢燕;[D];扬州大学;2008年
王秀芹;[D];扬州大学;2003年
邵世志;[D];扬州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47期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