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乳腺癌化疗后多久放疗保乳放疗做调强多少钱

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加调强放疗的疗效分析
热度4票&&浏览18次
时间:日 16:59
[摘要]& 目的& Ⅰ、Ⅱ期后加调强的。方法& 选取52例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行化疗加常规放疗,观察组患者行化疗加调强放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毒性反应与美容,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1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8例(30.8%),2级反应5例(19.2%),总发生率50.0%;观察组患者中1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3例(11.5%),2级反应1例(3.8%),总发生率为15.2%,2组患者均未出现3、4级急性反射性皮肤反应。观察组1、2级急性反射性皮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容评分均在3分以上,优良率高达100%,对照组除3例患者出现双侧乳腺对称性差,评分低于3分,剩余23例患者评分均在3分以上。随访2年,2组患者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加调强放疗能有效降低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质量,优化美容效果,且小,能高,适合于临床推广。[关键词]& 乳腺癌;保乳术;化疗;放疗乳腺并非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所以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不过因为乳腺癌细胞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特性,容易发生脱落与转移,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的唯一途径[1]。乳腺癌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就我国目前医疗水平来看,接诊早期乳腺癌患者,一般通过保乳切除癌细胞,术化疗、放疗加以辅助的方式达到治疗目的[2]。本研究选取52例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接诊经验,对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加调强放疗的疗效进行分析,为该治疗方式的可行性提供可靠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2013年10月吉林省白山市通化矿业集团总接诊的52例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病情均满足国际抗癌联盟乳腺癌分期标准[6]。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6例患者中,Ⅰ期11例,Ⅱ期15例;年龄25~58岁,平均(41.5±5.4)岁;大小11~26mm;原发于左侧乳腺癌14例,右侧乳腺癌12例。观察组26例患者中,Ⅰ期14例,Ⅱ期12例;年龄27~54岁,平均(40.5±4.8)岁;肿瘤大小12~24mm;原发于左侧乳腺癌16例,右侧乳腺癌10例。2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NE(长春瑞滨+表阿霉素)或TE(紫杉醇+表阿霉素)或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放化疗方案,连续化疗6周期。对照组患者使用专用乳腺托架与内外切线等中心野加楔形滤过板,6MV-X,全乳腺照射50Gy,分25次推入,瘤床使用电子线(8~10MeV),推量10Gy,分5次推入,总剂量50Gy,分25次推入。观察组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固定于乳腺托架上。使用专用笔对患者乳房边界与乳腺瘢痕两侧进行标记。使用CT进行扫描,层厚保持在0.5cm。扫描前提醒患者正常呼吸,扫描区间为甲状软骨上侧至肝脏下缘。定位靶区与危及器官,将双肺、心脏、乳头等设置为敏感器官。放疗剂量与放射线的选择:使用6MV-X,全乳腺照射50Gy,分25次推入,瘤床使用电子线(8~10MeV),推量10Gy,分5次推入,总剂量60Gy,分30次推入。受体为阳性的患者化疗结束后均接受内分泌治疗,已绝经的患者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未绝经的患者服用他莫西芬。1.3& 观察指标& 使用放射肿瘤协作组急性放射性反应评价标准,对患者皮肤毒性反应进行评价,1级:轻微滤泡样红斑、暗红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2级红斑呈鲜红色,有疼痛感,斑点样脱皮,中度水肿;3级:有水泡,非褶皱处出现融合性脱皮,有凹陷性水肿;4级:坏死、溃疡。依据1979年Harris等提出的美观评价标,放疗后美容效果评分标准为:优:患者未出现肉眼可见的后遗症,两侧乳房外形对称;良:乳腺存在色素沉淀但并不明显,肉眼可见手术瘢痕;中:乳腺变形,明显不对称;差:乳腺严重变形,十分美观[3]。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2组患者临床皮肤毒性反应& 观察组1级、2级急性反射性皮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2组急性皮肤反应总发生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3、4级急性反射性皮肤反应。见表1。表1& 2组乳腺癌患者临床皮肤毒性反应比较[n(%)]组别&例数&1级急性皮肤反应&2级急性皮肤反应&急性皮肤反应总发生率(%)对照组&26&8(30.8)&5(19.2)&50.0观察组&26&3(11.5)&1(3.8)&15.22值&&-&-&7.079P值&&-&-&0.00782.2& 2组患者美容评分与临床疗效& 观察组美容评分均在3分以上,优良率为100%,对照组除3例患者出现双侧乳腺对称性差,评分低于3分,剩余23例患者评分均在3分以上。随访2年,观察组有3例患者于术后9、13、21个月发生局部复发,随访2年局部肿瘤控制率为92.3%、88.5%,无瘤生存率为88.5%;对照组有5例患者于术后11、14、16、19、23个月发生局部复发,随访2年局部肿瘤控制率为96.1%、80.8%,无瘤生存率为80.8%。2组患者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讨论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使用化疗放疗,能有效提高保乳术后患者生存率,同时起到显著的美容效果[4]。不过考虑到乳腺外形特殊,乳腺部位源皮距具有一定差异,所以靶区内药物剂量分布不均,会导致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反应,严重影响到治疗质量与美容效果[5]。郭莹[6]经研究证实,全乳腺调强放疗能有效提高乳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能降低2级及以上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放射性皮炎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本研究结果与郭莹[6]报道内容基本一致。孔飞等[7]研究指出,完善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工作,遵循治疗原则,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机能[8]。综上所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使化疗加调强放疗,能最大化降低患者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达到良好的美容效果,局部肿瘤控制率与无瘤生存率相较于常规放疗无显著差异,因此更具优势,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参考文献[1]&殷红梅,何斌,崔珍,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苏毅.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0.[3]&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4]&闫茂慧.放疗在乳腺癌术后应用的系统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2012.[5]&王玥玥.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30例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518-519.[6]&郭莹.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放疗方式近期疗效观察及瘤床区补量范围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7]&孔飞,蔡白振,符强,等.乳腺癌保乳术后化放疗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54-55.[8]&杨跃新,金河天,汤鹏飞,等.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J].吉林:吉林医学,):.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25 (4次打分)
慧聪行业联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靶区勾画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靶区勾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9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效果分析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效果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7:59: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效果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参数的比较--《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11期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参数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在靶区剂量学及正常危及器官保护的差异。方法 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4例左侧乳腺癌,6例右侧乳腺癌)均给予50 Gy/25 f放疗,每例均设计调强计划(IMRT)和常规计划(CRT)。比较两者在靶区剂量分布(PTV剂量体积及均匀性指数)和正常危及器官受量(肺脏、对侧乳腺和心脏)差异。结果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计划中PTV,其中的V95%和V107%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调强放疗中V110%和V115%低于常规放疗,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强放疗的均匀性指数明显优于常规放疗(P0.001)。在肺脏受量上,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在V10、V20、V30和V4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侧乳腺受量最大值,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剂量体积V5和V30两者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调强放疗较常规放疗计划靶区分布更优,均匀性更高,且能够明显降低肺脏和对侧乳腺受照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737.9【正文快照】:
放射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患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降低70%的患者的局部失败率,延长85%~90%的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对这样的患者,更重要的是关注其并发症的发生。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肺功能损伤及第2恶性肿瘤的发生。肺脏功能损伤,特别是急性期的放射性肺炎后期可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世义;胡筱玉;李艳萍;李国庆;邬蒙;;[J];实用癌症杂志;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殷红梅;何斌;崔珍;张雷;蔡汉飞;李文海;;[J];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12期
杨晓雯;;[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韩宝山;张黎;乔丽;陈明;;[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04期
彭世义;胡海芹;李国庆;邬蒙;;[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7期
刘艳;王红旗;;[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2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晓娜;吴昊;韩树奎;;[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晓雯;;[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王书文;和新盈;何海涛;;[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06期
张修龙;李兆斌;黄国锋;傅深;何奇;邵玉国;;[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08期
彭世义;胡海芹;李国庆;邬蒙;;[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7期
高丽娟;吴裕起;李扬成;黄峻;;[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1年03期
胡健;徐利明;胡伟国;李长虎;李承军;张爱华;;[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周涛;[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4年02期
李永恒;徐晓娜;肖绍文;徐博;;[J];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22期
黄晓波;陈佳艺;蒋国樑;许青;陆惠忠;龚建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年06期
李建彬;马志芳;卢洁;王永胜;于金明;刘娟;姚春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涛;卢洁;尹勇;刘同海;;[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马攀;章众;陈辛元;戴建荣;;[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刘欣;乔学英;李润霄;刘丹;池子峰;宋玉芝;王雅棣;;[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傅玉川;王世超;谢莉;杨玉琼;李平;;[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刘欣;乔学英;刘丹;李润霄;王静;霍俊杰;宋玉芝;王雅棣;;[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于金明;李建彬;;[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马长升;尹勇;刘同海;孙涛;;[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卢宁宁;程玉峰;程孝国;梁业民;姜玉华;乔乃安;章晓梅;王庆伟;赵维萍;;[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建彬;王巾帼;卢洁;范廷勇;梁超前;王永胜;;[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杜向慧;郑远达;孙晓江;裘国勤;王跃珍;许亚萍;陈建祥;季永领;;[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永恒;[D];北京大学;2008年
谭文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雷;[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王文岩;[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樊伶俐;[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闫雷;[D];吉林大学;2011年
訾滢洁;[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马永强;[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欧阳淑玉;[D];中南大学;2011年
周琼芳;[D];广州医学院;2011年
白雪;[D];桂林医学院;2013年
苏毅;[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乳腺癌放疗后遗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