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医院妇科好吗打胎消费单据

您当前位置: &&
&& 阅读文章
国内快讯 &&
南京明基医院给女子人流后胎儿仍在并越长越大(图)
来源:人民网&&&&作者:杨翊源、胡伟&&&&发布时间: 16:58:33
&&9月中旬,我在南京明基医院做过一次人流手术,可1个多月后我发现腹中胎儿依然存在,并且越长越大,后来只得去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重新手术。&南京市民朱女士气愤地对记者说。朱女士认为明基医院人流手术失败,要求进行赔偿。而院方则回应称,整个手术过程符合规范,医院没有责任。
今年8月份,尚未步入婚姻的朱女士发现自己意外怀孕,随后医学检查发现,其腹中胎儿已经两个月大小。朱女士斟酌再三,来到住处附近的明基医院做了人流手术。
&医生说是个小手术,让我手术几天后来复查,别的什么也没说。&朱女士说。手术做完,她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可是,一个月后再次回到医院进行复查,结果却让她吓了一跳&&腹中胎儿仍然存在,并且已经两个多月大了。
据朱女士提供的明基医院诊疗单据显示,人流手术前检查,腹中只怀有一胎,同时上面说她属于子宫畸形,患有双子宫症状。据了解,双子宫症状并不会影响生育,只是在早孕初期进行人流手术时,医生应在B超监测下或双侧宫腔均要进行处理,以免漏刮。
&手术做成这样,肯定属于手术失败,如果再次手术,对身体的伤害很大的,我希望医院能给我一个说法。&朱女士说。
那么孕妇人流手术后,为何腹中仍有胎儿呢?10月10日,人民网记者和朱女士一起来到南京明基医院,找到了当时为她做手术的王医生。
据王医生介绍,患者为子宫纵膈合并妊娠,而子宫畸形流产手术属于高危流产手术,容易造成流产不全、子宫穿孔等风险,首选建议住院药物流产再加清宫手术。
王医生还表示,当时已详细告知朱女士并交待相关风险,且有书面告知,但患者仍要求选择人工流产,并签署了全麻下无痛人流手术同意书。
&患者是一个双子宫,畸形子宫,我们器械是直的,不能弯。我们眼睛看不到子宫,就像一个门里面有两个房间,我们把大的房间做了,小房间我们是做不了的,做的时候没看见绒毛,当时让她过来复查。&王医生还说,在手术后积极跟踪复查处理,并告知风险,整个过程符合规范。
随后,朱女士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做了检查,并于10月16日在该院成功做了B超下刮宫术。据10月18日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出院记录显示,朱女士的入院诊断为稽留流产(又称为过期流产或死胎不下,胚胎死亡而仍稽留于宫腔内者,且孕产物一般多在症状产生后1~2个月内排出)和子宫发育异常。
朱女士对记者表示,明基医院人流手术手术失败,导致自己两个月内进行第二次手术,&明基医院当初没有在B超镜的观察下手术的,属于盲做,这是对我不负责任。&对于明基医院人流后腹中胎儿仍存在一事,人民网将继续关注。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请输入您的评论
&&最近更新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号-1明基医院 人才招募
2013年真善美奖
“真善美”优秀团队——心血管内科——手术台前的生死时速
心血管内科的同仁很少能拥有完整的假期,无论何时,身在何地,常常因为一个紧急电话,大家便从各个角落赶回医院,参与到抢救病患的紧急手术中。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一次次的生死时速在这里演绎,一条条的生命在这里转危为安。
曾有一名81岁高龄的冠心病患者,下班时来住院,当时心跳只有40次/分。考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内科决定行起搏器植入。医师们立刻放弃休息参与抢救,术中,患者多次发生阿斯综合征心跳骤停,,经过2小时的努力终于顺利植入起搏器,患者转危为安。
在心内科,这样的忙碌声影随处可见。从这些身影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技术的精进追求,更多的还有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他们把病人当亲人,即便只剩最后一丝机会,也舍不得放弃。
2012年6月,一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呼吸心跳骤停已长达十分钟。在积极CPR、电除颤后依然无明显变化,但心内科和急诊的医护人员不愿放弃,在反复CPR、电除颤8次后,病人心跳呼吸终于恢复。后经家属同意予以药物溶栓治疗,经过低温脑保护复苏后,择期行PCI治疗。此后患者恢复良好,未遗留神经功能后遗症。
这样类似的紧急病例在心内科屡见不鲜。这里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团队合作要求又高。所有人员在接到抢救电话后,没有一句怨言,唯一想到的便是抢时间救生命。为尽早赶到手术室,他们常常抛下自己生病没人照看的孩子,甚至常常冒着生命危险违反交通规则……
某一次,一名来南京出差的中年人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送至急诊。一度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心内科迅速组织联系抢救团队:由于当天是周末,很多医护人员都在休息,有的在陪孩子上兴趣班,有的在和家人共进晚餐,还有的正在出席朋友的婚宴……和往常一样,他们再次丢下一切,火速赶来医院。在患者病情复杂,又没有动脉搏动的情况下盲穿成功,并在10分钟内开通患者堵塞血管,从死亡线上抢回一条生命。
这就是心内科,每一次抢救都全力以赴。而下一个生死时速,还将继续完美上演!
“真善美”优秀团队——儿科——千钧一发!生死营救溺水幼童
7月19日傍晚,一名男子抱着一不省人事的幼儿冲向明基医院急诊室。原来孩子只有三周岁,刚刚掉进水塘被淹,当时已意识丧失,情况十分危急。
溺水患儿呼吸停止 急诊医护齐心抢救
急诊医师陈旭华立即上前,发现患儿呼吸已经停止,心率缓慢,极其微弱。且身体冰冷,全身出现紫绀,双侧瞳孔也已散大等圆,光发射消失。孩子奶奶吓得几度昏厥,妈妈更是怕得瘫软在地。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旭华医师心无旁骛,即刻为患儿进行急救,给予心脏按压,并在急诊护士王华伟的协助下,给予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护士张玉第一时间建立好静脉通道,而本来已经下班的护士陈艳见此情形放心不下,主动牺牲休息时间留下来帮忙,不停地为患儿搓手搓脚,给予保暖护理。见孩子浑身上下沾满了泥草,清洗也花了不少时间……
时间紧凑 儿科医师火速接力
与此同时,儿科急诊医师肖义峰与李薇也火速赶到急诊抢救现场。此刻的抢救室内分工明确、紧张有序,抢救室外患儿家属却已乱成一团。亲戚一下来了十几号人,个个面色凝重、不安地来回踱步。年轻的妈妈感觉凶多吉少,急得直抹眼泪,恨不得下跪求助。护士杨中英见状一边耐心安抚家属情绪,一边来回奔波照料急诊其他四名病人。
很快,儿科主任李海浪也从门诊赶到急诊室。经过一个多小时惊心动魄地抢救,患儿终于在半小时后恢复自主呼吸。撤掉呼吸机后,孩子立即哭出声来,大家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联合治疗化险为夷 3岁患儿死里逃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场医护人员仍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患儿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后,李海浪主任亲自推着患儿前往放射科做胸片检查,证实已有吸入性肺炎。确定孩子已无生命危险,李主任将其送往儿科病房。与儿科医师、护士继续为其进行补液及给药治疗,消炎、镇静、纠正体内酸中毒。同时严格心电监护,保护内脏,预防真菌感染。直到22点全部安排好,才舍得回家吃晚饭。
经过医护人员一夜的监护与治疗,孩子一度出现的高热终于得到控制,第二天已能清醒认出家人,并开始进食流质。此刻,患儿家属终于放下心来。妈妈和奶奶喜极而泣,不停地感谢着眼前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你们准确及时的治疗,恐怕我的孩子就没了,那样我也活不下去了!”
如今,患儿已经恢复良好,并于7月24日出院。对此,李海浪主任一再强调,孩子到急诊室后的第一时间就得到了非常及时有效的抢救,为儿科的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护士们也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大家一条心的全力合作,小朋友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
在此,感谢当日参与抢救的诸位英雄!
“真善美”优秀团队——麻醉科——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在我们的医院,有这样一个团队:掌声不属于他们,鲜花不属于他们,赞美和荣耀也都不属于他们。平日里,他们身着绿衣、头戴帽子、脸戴口罩,示人的仅仅是一双眼睛。脱下“行头”,很少有人能认出他们,他们是很容易被人遗忘的一群。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热忱,他们始终用心守护着生命,无怨无悔的奉献着。这就是麻醉科,一个在光鲜与赞誉背后默默付出的医疗团队。
都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能让一个人对任何切割没有反应,能让一个人毫无知觉地睡去又及时醒来,还能让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后再重新复苏,这些神奇都是麻醉医生创造的。他们是手术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是病人身边最勇敢最安静的生命守护者。
然而,在病人心中,感激的往往是主治大夫,却很少有人知道麻醉医师付出的艰辛。业内有句话叫“外科大夫轮流转,麻醉大夫连轴转”,麻醉医师们每一天都早进晚出,有时还要忙到深夜甚至凌晨。午间休息对他们而言更是一种奢望,就连吃饭都是在科室里进行。他们很少有时间去欣赏外面的花开花落;很少有机会去体验大然的冬去春来;锦旗、鲜花对他们来说,更是有些陌生。在身边陪伴着他们的,只有那手术室特有的绿色和安静,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尽管不被人所知,我院麻醉科依然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病人生命安全。他们积极参与院内大大小小的紧急救治,各种困难气道插管、危重病患的抢救、困难静脉通路的建立、大量伤患的集体救治等病例数不胜数。今年,他们还在工作中发现并抢救了2例手术后隐匿性重大并发症病案,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好了坚实的护卫。
不仅如此,麻醉科还自行研发、设计了一套质量监控系统,并在实际运行中获得成功。此系统不仅可以截取各类质控相关数据,同时也让科室同仁见证了质控的重要性,为保障患者安全再添一道防火墙。大家还共同努力,使明基医院成为南京市第一家正式取得美国心脏医学会(AHA)高级生命支持的培训中心。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保质保量,顺利达成全年零医疗事故、零投诉、零纠纷的“三零”目标。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麻醉科全体同仁都是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
“真善美”优秀团队——康复科——生命的奇迹
康复医学科在明基医院成立以来,规模不断壮大,从最初仅能收治门诊患者已发展到今天同时收治20余名住院患者。正如当初入院时宣誓的希波克拉底医师宣言,康复科的每一位医务人员时刻都遵循着自己的承诺,追求卓越、恪守医德。他们精益求精,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复服务。
也许还有很多人对康复这门新兴学科不太了解,康复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功能障碍者。这些人中多数都是年纪大的老人,基础病多,并发症多,生活不能自理。康复科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善及恢复患者的功能,使他们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从中受益的人不胜枚举,他们一个一个都从康复科中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曾经有一位74岁的中风老人,不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房颤”50余年,还先后两次中风。2011年的一次大面积脑梗死,几乎要了老人的命。入院时老人已卧床50余天,左侧上下肢瘫痪、言语不清,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属对老人将来能否下床坐轮椅已不抱任何希望,并提前准备好了寿衣,他们只希望能尽量延长老人的寿命,再尽一份孝心。
接诊后,康复科详细评定老人的功能,反复讨论病情,为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并动态评估老人的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由于病况严重、年龄又大,老人在住院期间病情多次恶化,康复科同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一方面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救治措施,精心治疗细心护理。最后,老人在经过系统、综合、全面的康复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如今日常生活已能部分自理,能自己吃饭,独立行走。看见老人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家属惊叹道“想不到明基医院康复科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使一位长期卧床、生命垂危的老人重新站立行走,生活部分自理。简直就是奇迹”!
看到就诊的患者重获新生,康复科同仁高兴的同时也没有就此满足。在2011年江苏省卫生厅举办的首届康复治疗师岗位技能竞赛中,他们表现突出,一举荣获江苏省团体三等奖、个人二等奖。不仅如此,他们还申请到一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今年,他们又先后接受了六所医学院校40余名康复治疗专业实习生和外院进修生,所带教的2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分获全国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而康复科也荣获武汉工业学院优秀实习单位奖、优秀带教老师奖。
一粒种子,只有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勃勃;一名康复工作者,只有置身于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才能不断进步成长。康复医学科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团结努力,大家众志成城,努力帮助更多的生命获得新生。
“真善美”优秀团队——病理科——病患安全的防火墙
他们是医师,却从不直接面对患者;他们不会出现在手术室,却直接决定主刀医师下一步的手术方案。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凭借一双能与细胞对话的“火眼金睛”,用精准的报告为复杂的疾病做出宣判,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他们,就是病理科的医师,精确公正的生命法官。
细胞一切为二,病理报告拯救古稀老人
南京明基医院病理科人员深知自己的职责重大,从人身上取下的组织标本,能否被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是正常组织还是病变组织,是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病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有位在本院就诊的古稀老人,2012年10月消化道内镜发现食管粘膜糜烂灶2.5*3cm,后经病理科证实为食道早癌。由于及时发现,无需开大刀,也无需化疗或放疗,只要在内镜下处理即可。医师为其行内镜下粘膜剥脱术后,手术顺利,随访至今并未复发。患者非常感激消化内科和病理科,如果不是发现的快速准确,恐怕结果不会如此乐观。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看似简单的一纸病理报告的背后,包含了病理科人员多少的汗水和辛苦。其中的“切片工序”是最令人惊叹的绝技,一张普通的病理切片往往要经过上百道工序、几十个小时才能完成。有些微雕大师在借助放大镜的帮助下,可以在头发丝上雕刻。而病理科技术员却能在不借助任何放大镜或显微镜的条件下,仅凭手感和经验,将标本切到3-4um,相当于将细胞一劈为二。
30分钟快速病理 确保最佳手术方案
“手术中的快速病理检验要求更高,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因为病人是开着腹腔在等结果。”病理科乐美兆主任介绍说。有时主刀医生甚至会在一台手术中连续四五次快速送检,以便确定最佳手术方案。时间虽紧迫,但大家从未有丝毫懈怠。他们知道,无论是把良性误判成恶性,或把恶性误诊为良性,都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的情况,在南京明基医院的病理科是绝不允许发生的。
正因为有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病患负责的专业操守,病理科自开院成立以来,年外检量从上百例飞跃到上万例。病理诊断准确率100%,满意率100%,误诊率0%,投诉率0%。他们用一项项漂亮的数据,为病患筑起了一道确保就医安全的防火墙。
用心携手,共绘生命彩虹
ICU是全院危重病人的聚集地,是病人最安全、最密集、最后一道的照护保障。在这个气氛紧张,节奏飞速的环境里,明基医院ICU每一位护理人员时刻都打足十二分精神,关注着患者的一举一动。大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精心照护,帮助患者战胜病魔,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作为年轻的ICU护理团队,她们参加抢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虽然在这里工作更为辛苦,劳动强度也更大,但丝毫改变不了白衣天使们救死扶伤的热忱。平日里,她们是ICU门外等候的家属眼中,进出忙碌,连走带跑的身影;但在ICU门内,她们便是病人身边唯一的依靠。她们将一个个无助的生命当成自己的亲人,定期帮病人翻身,用自己美丽纤细的双手将臊丑的大小便清理干净,虽然她们甚至从没有为自己的亲生父母做过。
在ICU工作,就注定了默默无闻,从没有鲜花和掌声,总是那个站在锦旗背后的人,但护士们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们不仅专注于自身技能上的精进,热衷于进修培训;还注重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善;并为其他CU单位开展训练课程,让全院专科CU单位的护理照护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她们积极参加医院各类活动,在新品创新活动中获得第一名;在墙贴比赛中获得优秀奖;还在医院协会演讲比赛中取得第十名……
这群年轻的护士,为病患们努力着、坚持着,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即使连续做2个小时的CPR也心甘情愿。她们也从未忘记给孤独的患者情感上的关怀,会买好蛋糕帮他们过生日,会送上贴心的话语暖人心窝。
曾有一位85岁高龄、被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罹患鼻咽癌10余年的患者,因病重从市内其他医院转入明基医院ICU。由于身处陌生环境,加上双耳失聪,身边又没有亲人陪伴,老人家显得极不适应。失去信心的老人病情越来越重,甚至出现耐药菌感染、肺内感染、心衰等等,家属非常着急,却也无能为力。
为此,ICU的护士们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纸板、眼神等可以想到的交流途径与爷爷沟通。即使明白老人的耳朵无法听见她们的声音,她们仍是边写边说。她们认为,每位病患都希望能被人重视关心,尤其在自己无法清楚表达的时候,这种欲望更是强烈。所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像亲人一样去关心他们的心理世界。在短短的九天时间里,她们竟与孙爷爷用纸笔书写了满满20几张纸!每一张、每一句,都充仿佛亲身孙子女般,处处显露着对爷爷的心疼与不舍。渐渐地,老人逐渐露出笑容,生命体征也日趋平稳……
爱在左,同情在右,热情的ICU护理人员共同携手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但愿她们的帮助如同阳光雨露,在每一位患者的心中洒下甘甜;但愿她们的关怀仿佛和煦春风,为身处疾病阴霾的患者吹走愁云,绘出一道生命的彩虹!
“真善美”优秀个人——陆丽(麻醉科)——病患交给她,我放心!
一直以来,麻醉科的主治医师陆丽对自己的工作都很有感情。作为麻醉科的开科元老,她在这里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从亲手搬进第一台麻醉机,到如今每天30台左右的麻醉手术工作量,这些年陆丽跟着麻醉科一起,一点一滴成长壮大起来。
开院初始时,麻醉科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科主任,另一个便是陆丽。那时候,工作几乎成了她的全部:和科主任一起忙科室筹建,忙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每天早晨提前1小时到岗,深夜才离开。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即使休息也都是“ON CALL”状态……2009年由于麻醉业务量的提升,经常周末会同时有3、4台急诊手术,但只要科里来电话需要帮忙,她都会在十分钟内立刻赶来,从未有过一丝怨言。她已经把麻醉科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心只为它好。
陆丽喜爱学习、追求上进,在取得美国心脏医学会(AHA)高级生命支持的培训证书后,她更是义务做起急救培训讲师。临床工作中,她全心对待病患。术前访视时,陆丽和蔼耐心地与病患沟通,想办法减轻他们对手术的恐惧感,使其达到最好的身心状态。手术时,她精神高度集中,严格执行诊疗操作,一丝不苟的满足手术医师对麻醉的要求,以便达到麻醉的平稳、安全和手术的顺利完成。她说:“因为面对的是生命,所以要加倍谨慎,否则稍有差池就会酿成悲剧。”
曾经有个年轻的女病患因为对手术非常恐惧,心情低落,精神状态不佳。陆丽在术前沟通时发现了这一点,除了正常围绕手术的基本沟通外,她还特意和对方聊起了家常,并以姐姐的口吻给予更多的关心与鼓励。病患很是感动,心情放松了许多,最后安然接受手术,顺利康复。
陆丽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可以让与之接触的人感到安心。正如某外科医师评价的那样:“她看似手术的辅助,实为生命的主导,我把病患交给陆丽很放心!”
“真善美”优秀个人——张海风(10A)——她为患者做发明
护士之所以被称为白衣天使,并不在于那身洁白的圣衣,而是她们如天使一般,用自己的双手温暖别人的双手,用饱满的热情为患者排忧解难,送去爱心。张海风就是这样一名天使,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来了患者与同仁的赞誉。
今年10A收住了一位七十多岁的男性患者,患有慢阻肺,病情重而子女却不在身边。刚进来时老人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心情不稳定,常发脾气,对医护人员也不太友善。张海风没有被老人的“刁难”吓住,反而更频繁地出入病房:主动陪老人聊天,帮忙剪手指甲、倒洗脚水……事无大小都尽心尽力。起先老人还有所抗拒,时不时地冷嘲热讽,可时间一长,看着张海风永远是一张灿烂笑脸、一副古道热肠,老人终于被感动了。从此不仅把张海风当作自己的专属护士,更把她视为亲人。出院前还特意写表扬信,称赞其 “技术好,打针不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不仅是这位老人,张海风对待其他患者也同样如此,是一个有“心”的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她细心观察到用于保护躁动患者、限制其肢体活动的手腕约束带在腕部保护、透气性等舒适度方面不太理想,离患者满意度尚有差距。于是多方查找资料,找来同类约束带拆解后仔细对比、研究,分析成品优劣。之后又辗转奔走于面料城、冲压室、裁缝店等地方,反复修改,最终制作出一种“温馨安全约束手套”。经实践验证,该手套使用效果甚好,不但提高了医疗质量,还节约了成本。最终,该作品获得了明基医院护理创新竞赛作品佳作奖,目前更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实用性专利申请。
平日里,护理工作虽很忙碌,好学的张海风依然挤出时间报考了南京医科大学护理专业的自考本科,并顺利通过所有14门课程考试。她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念及时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改善护理方法,更好地服务患者。在她看来,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只要能让患者更舒服点、更开心些,一切都很值得!
“真善美”优秀个人——张茜(门诊护理站)——吹散患者心中的乌云
第一次见到张茜是在门诊处置室,她正认真地给一个老大爷挑出肉里的刺。不仅动作轻柔,言语中还充满了关心爱惜。老大爷始终赞不绝口:“上次也是你帮我弄得,你操作就是不疼!”我忍不住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一幕。后来一问才知道,她就是张茜,“真善美”个人奖得主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细心护士巧除病患心理压力
在门诊,经常有骨科医师称赞张茜聪明,不仅换药技术好,和病人沟通也特别顺畅。记得曾有位患者因为皮肤感染在我院病房住了10多天,出院后仍需定期至骨科门诊就诊换药。由于换药时必须剪掉发黑感染的皮,疼痛难忍,患者又担心一时之间好不了,很是沮丧。这一切都被细心的张茜发现了,剪皮时她故意和患者聊天,转移注意力。谈笑风生间,药很快换好,她还特别叮嘱患者饮食上的禁忌,安慰他新皮正在不断长出来,不用担心。
自那以后,该患者每次都指定张茜换药,很快便完全康复。患者感激不已,特意送来感谢信:“在她的悉心治疗下,我的疼痛减少了,心理压力也没了,能遇到她是我们病人的福分。”
张茜说,经常见到有患者紧绷着脸等待换药,看起来很拘谨。其实那是心理因素在作怪,因为对疼痛的恐惧,和对疾病的未知,导致他们害怕换药。如果实际的疼痛有3分,他们心理不过关的话,感受到的疼痛却能增加到5分左右。所以每当这时,张茜就会想尽办法岔开话题,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和压力,这样反而能减轻最后的疼痛感受。
热心肠的“工会主席”
正因为张茜的优秀与用心,很多患者都喜欢找她换药,与她聊天。2012年全年,张茜累计为患者换药高达15000余次。作为外科护理组长,她还经常接到护理会诊邀请,前往病房商讨伤口换药和伤口照护工作。
平日里,张茜总是热心的关心身边同仁,被大家开玩笑的称呼为“工会主席”。无论事情大小,工作还是生活,只要开口,她一定会竭尽所能帮忙。
正如张茜身边的同仁评价她的那样,张茜给人的感觉就像和睦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有温暖的气息。希望这股春风可以吹得更久更远,帮助更多的患者驱散心中的乌云。
“真善美”优秀个人——张凡(血液科)——给病人温暖力量
作为血液科医师,张凡接触的多是重症病人。面对随时可能被病魔吞噬的生命,他清楚自己的职责。病人来到这里,是把获取生存的希望托付给了医院,这是莫大的信任。自己就更应该用过硬的技术、加倍的努力去回报病人,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希望。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临床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进展迅速,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治疗TTP的最佳措施是立即行血浆置换术,但有极大风险。因为血小板继续降低,大量血液在体外循环,稍有变化就危及生命,很多外院血液科不愿救治。自从2010年血液科成功救治TTP患者——台胞黄先生后,在全国血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两年从省内大型三甲医院转来我院血液科的TTP患者达6人次,最重的一位患者到达科室时已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张凡在血液科李东主任的领导下,全程参与了这六位患者的十余次血浆置换操作。虽然有的患者带着气管插管,有的有抽搐、痫样发作,有的患者生命体征已经不稳定,但经过张凡小心观察、小心操作、小心平衡出入量及对症处理,全部顺利接受血浆置换术,安然康复。据负责全国TTP确诊试验的苏州血研所的专家评价:目前我院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居国内领先。
在张凡眼中,血液病人的身体健康需要去医治,而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不容忽视。由于血液病的治疗费用不菲,很多患者都是倾注全家财力来治病。每当看到有人因无力承受高昂费用,不得不含泪选择放弃治疗时,张凡心里有说不出的痛。所以,他经常会和血液科其他同仁一起为患者捐款资助,虽然钱不多,但爱心的力量坚定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曾经有位19岁的贫困女孩周某,小小年纪出来打工供弟弟读书,却突然罹患白血病。为稳定周某心情,张凡他们一方面善意的骗其为严重贫血,另一方面联系家属进行沟通。当家属得知白血病需要的治疗费用后,全然没了主意。那对这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面对一双彷徨无助的父母,看着即使生病还在惦念弟弟的懂事少女,李东主任、张凡、血液科的医护人员被感动了。他们不忍心患者舍下花样的生命,纷纷捐款,同时发动各种媒体为小姑娘移植筹资。最终,周某在大家的帮助下,去年4月在明基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无菌层流病房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并健康生活……
张凡说,如今现代医学已高速发展,血液疾病也不再可怕。希望自己能和所在的血液科医疗团队一起,运用所学知识帮助更多彷徨无助的血液病人重获新生,给他们温暖的力量。
“真善美”优秀个人——徐启坤(药剂科)——爱质疑处方的好药师
在外行人看来,药师只要能发对药就已足够。其实不然,真正的好药师不只发药那么简单,不仅必须对各种药品的药效用量了如指掌,还应善于药事管理,对病患进行卫教。徐启坤,明基医院药剂科的一名药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药师的真正意义。
发对药品很重要,确认处方本身的准确性更为重要。曾经有名患者看诊后前来药局领药,徐启坤接方时发现开立的注射液有些不妥。为确保病患安全,他委婉地安排患者稍等片刻,自己则跑去诊间找开单医师确认。果然,医师核对后发现确实手误开错了药,当即修改。为安抚患者,徐启坤又亲自去收费处帮患者办理了发票更换手续。患者拿到药后,还未来得及抱怨,就已被徐启坤的周到服务所感动,连声道谢。
正是因为徐启坤始终保持着这种一丝不苟、视病如亲的工作态度,使得他经常受到患者真心的称赞。今天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缴费取药;明天一路搀扶着无人陪伴的患者前往输液室安排妥当;甚至只因为与患者擦肩而过时偶然瞥到的一个无助眼神……他都会热心上前询问,给予病患细致周到的关怀。
平日里,徐启坤所在的急诊药局工作繁忙琐碎,那里空间有限,药品品项却高达1008种之多。如何以最简单最顺畅的流程快速发药,满足急诊医师刻不容缓的用药需求,让深陷疾病痛苦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成为问题的关键。为此,徐启坤努力研究琢磨解决方法,常常加班加点试验调整药品位置和存量。既要满足药品能放得下,还要保证定位标准严格符合5S要求。往往一试就是一两个小时,耽误吃饭更是常有的事。最后,终于在徐启坤和其他药师的共同努力下优化了库存,使得急诊药局库存量降低20几万元。
虽然工作忙碌,但徐启坤是快乐的。他说,看到病人服用了经自己之手发放的药品后恢复了健康,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一切,都只为了病人的用药安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明基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