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州 哪 里 代 开 假 病 历

时间:日~日下午17时止
(1)网络投票
&& 登录(投票网址:http://
.cn/hdzt/2010/vote
)在投票页面提交选票。每次投票必须选择十名候选人,多于或少于十名均为无效票。
(2)短信投票
&&& 手机短信:全省范围内移动、联通和电信手机用户发送980+候选人编号到“”。
&&& 例:如投18号候选人一票,发送短信内容902238。
&&& 注:信息费1元/条;发送成功1条短信等于投1票。每个手机号码每天最多投15票。
(3)报纸投票
&& ①每张选票必须填写十名候选人,多余或少于十名均为无效票。
&& ②请将刊登在处州晚报5月19日的处州十大历史名人评选选票于6月2日前寄至:丽水市莲都区丽阳街491号处州晚报处州十大历史名人评选活动办公室(邮政编码323000),信封上请注明“处州十大历史名人”字样,寄出的选票以当地邮戳为准。
&& ③所有参与投票的人员请注明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以及邮政编码。
◎ 相关文件
◎ 查看候选人物相关信息
01 智威 智威(?--680),俗姓蒋,缙云金竹人。佛教天台宗第六代祖师。出身儒学世家,18岁出掌州学堂,奉父母命回家完婚,途遇梵僧引导,遂出家天台国清寺奉章安法师为师,潜心研究佛学,学习《华严经》,领悟精义,得其三昧。唐上元元年(674),遍访名山古刹,寻觅说法讲经场所,曾到台婺边陲的普通山,因梵宇狭隘,广不纳众,乃再往壶镇石龙山,剪荆刈茅,牵箩扎蓬,编荆为座,名其地为法华,故号“法华尊者”。学者居士,闻风从学,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人。昼讲夜禅,手书藏典,朝夕不怠。听讲者临时搭棚,分居九处,以理斋宿。人众水乏,远汲耗时,智威勘地浚井,深至三尺,清泉突涌,日给千余人饮用裕如,冬夏不竭。曾在仙居上阪设讲坛,距法华约80里,每日往返斋粥禅讲,未尝有误。极善辞藻,著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嗣法弟子慧威,继为天台宗第七代祖师,号“天宫尊者”,与智威同为唐高宗朝散大夫四大师。时称智威“大威”、慧威“小威”。永隆元年(680),智威趺座圆寂。后五代吴越王以其高行著世,特追谥为“元达尊者”。
02 叶法善叶法善(616-720),字道元,松阳人。世为道士,少得家传。及长受赵元阳传遁甲、步云术和韦善俊传八史(《叶尊师碑铭并序》唐玄宗撰记)。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其修为深谙道教精义和方术。邑人诵为“叶天师”“括苍仙人”。
&&& 唐显庆年间(656-661),高宗闻其名,召诣京师,欲宠以官,不拜。乃留内道场,礼遇甚殊。时高宗广征天下方士,热衷烧炼黄白,以求长生。叶法善劝说:“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高宗允准,令之检验,果无人炼出真丹,遂逐出“九十余人,因一切罢之”。叶法善自高宗朝入京,历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恩宠,计五十余年。时而出入宫禁,奉为上宾;时而往来山中,作山野之人。冠羽帝王师,声名显赫;见幸五朝,善始善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善之人。唐先天二年,玄宗拜法善为鸿胪卿,封越国公,舍景龙观,其道士身份仍不变。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唐开元八年,叶法善老死长安景龙观,玄宗下诏褒悼,并赠越州都督(《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十九年后,唐玄宗仍念念不忘其“保护朕躬”的旧情,亲撰《叶尊师碑铭并序》以追记,并勒石于景龙观世代传颂。这是作为帝师的叶法善获得的最高殊荣,世所罕见。也可见叶法善与唐玄宗的关系非同一般。
&&& 叶法善抱朴怀素,冲虚抱真,z养有术,食来得法,长生鹤寿,宠辱不惊,享年105岁。其叶氏家族祖四代共出五位百岁老人,在故乡松阳被传为美谈,因此又有叶真人之称。现北京市前门外旧有精忠庙祖师殿所列十三位祖师中就有“先师叶讳法善真君”字样。其在卯山采制仙茶,施茶救人消灾的典故流传千年不衰,叶法善还曾将卯山仙茶带入宫中,后成贡品,饮誉京师。
03 李邕李邕(678-747),又名善之,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著名学者李善之子,李邕少知名,由李峤、张廷荐为左拾遗。唐中宗复位后,屡擢屡贬。玄宗开元三年(710)擢户部郎中,因与宰相姚崇不合,以“险躁”奏天子,李邕被贬为栝州司马。后迁陈州(今河南沈丘)刺史。受中书令张说诬陷,被判处死罪,许州(今河南许昌)贫民孔璋上书幸免死,贬为钦州遵化(今河北遵化)县尉。后因戌边立功,升为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迁任栝州刺史,兴利除害,抑强扶弱,郡人咸服。天宝六年(747)李邕在北海刺史任上,为宰相李林甫所忌,被诬为“奸脏”,被就地杖杀,人称“李北海”。杜甫闻李邕负谤死,作《八哀诗》令读者伤心。李邕工书,初学王羲之而后摆脱形迹,自成风俗,以行书写碑志,后世多效尤,时称“书中仙手”。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他反对学书一味摹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李邕善诗文、碑颂,书碑志八百余,又称翰林六绝。著有文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书迹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出师表》等。在丽水撰写的有《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叶有道碑》《歙州刺史叶慧明神道碑》《缙云三贴》(即《缙云贴》《改少傅贴》《胜和贴》),丽水三岩寺留有“雨崖”两字摩崖题记。
04 李阳冰李阳冰(约710-790),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天宝年间任缙云县尉,乾元元年升缙云县令。宝应元年(762)迁当涂县令,后入朝为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因此李阳冰也称为李缙云或李少监。他在缙云期间,苦研学问,勤习书法,著书法论多种,在缙云留下诸多墨迹。“黄帝祠宇”碑现存缙云博物馆,仙都黄帝祠宇额据此复制。仙都“倪翁洞”三字石刻成为世代观瞻胜迹。他所作缙云《碑》,被历世视作神品,被民间神化为“定风碑”。
&&& 李阳冰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其后小篆第一人。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以篆书题额,所遗作品被世人称为绝品。后人多效其篆书笔法。他的传世刻帖《》、《》、《》及《》等被后世视为书法珍品。《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笔划从头至尾粗细一致。《般若台题铭》于唐大历七年()刻于福州会城乌石山上。《广艺舟双楫》云:“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法。”
&&& 他刊定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二十卷,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有改进。整理李白诗集刊行,使诗圣李白作品得以传世。今缙云县城有李阳冰神像,被群众祭祀膜拜。
&&& 李白有诗赞李阳冰曰:“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穷神阐化,永世作程”。
05 少康少康(?-805),又名山康,俗姓周,缙云县仙都周村人。七岁抱入灵山寺,始能语“释迦牟尼佛”,父母舍其出家。十五岁通诵《法华》《楞严》等经五部。后赴越州(今绍兴)嘉祥寺受戒,继至上元(今南京)龙兴寺听讲《华严经》《瑜伽论》。唐贞元元年(785)到洛阳白马寺读《善导行西方化导文》,决心修持净土。就到长安光明寺善导影堂礼拜善导真像,深有所悟,益增其阐扬净土的宏愿。乃遍游名山大川、古刹胜寺,人称“少微上人”。南至江陵(今湖北江陵)果愿寺,后还睦州(今建德梅城)乞钱诱小儿念佛,念“阿弥陀佛”一声给一钱。后经月余,念佛多者即给钱。如是一年,凡男女见少康,则念“阿弥陀佛”。后在睦州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逢斋日,所化三千多人,少康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其面门,高声唱阿弥陀佛。贞元二十一年(805)十月三日,在睦州台岩寺,嘱众徒急修净土,言毕盘腿打座圆寂。郡人奉全身建塔于州东台子岩,号台岩法师,被尊为莲宗第五祖。著作有与文谂共撰的《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册传》,集录自东晋慧远至唐邵原保等48人事迹,又整理道绰的净土学说,纂成《净土论》3卷。少康是释家净土宗善导派入浙始祖。唐天v三年(905),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时称“后善导”。
06 李繁李繁(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李泌之子。曾任太常博士、大理寺少卿、弘文馆学士,世裘邺侯。因太常寺少卿权德舆奏斥其无行,被外放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任士曹掾。后得李泌故人援救,任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任处州刺史,政绩卓著,重修栝苍城门,选在择山山巅原社稷坛旧址建孔庙。拨出库银,征调夫役,伐木采石,挖掘泮池,铺设石阶,治棂星门,设礼门、义路,造大成殿。庙内塑颜回至子贡等10人像,其余60位子弟及公羊高等10多位大儒绘画在墙壁上。选择有才学的博士弟子,设讲堂教之行礼肄习,为在学生员设置钱粮津贴,使他们可以继续学习,父老们赞叹子弟都能从州学中兴起了。元和十五年(820),韩愈作《处州孔子庙碑文》。大和三年(829),处州刺史敬僚建碑,州司马任迪书并篆额。李繁调亳州(今安徽亳县)刺史后,时有大盗剽人庐舍,劫取货财,他仔细侦察弄清其巢穴,并将巨盗斩杀。后因仇人翻案,弹劾李繁乱杀无辜,皇帝下诏赐死。后遇赦,携家迁处州小栝苍山定居。狱中著有《邺侯家传》10篇。韩愈赞其“邺侯尚文,于古记,无不贯达,故其为政,知所先后,可歌也。”
07 段成式段成式(803-863),字柯古,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段文昌系唐元和宰相,家藏书甚多。从小广泛涉猎,苦学精研,博闻强记,能文善书。唐会昌三年(843),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尚书郎。大中元年(847)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大中七年(853)任太常少卿。大中九年(855)出任处州刺史。丽水县东10里有水自缙云入境,滩险流急,百里间59滩,激湍易灾,故名恶溪。段成式到任不逾月,即了解民情,勘察地形,动员乡民疏浚河道,破岩排阻,治滩去险,以通舟筏。在县东20里灵鹫山下垒石为堰,引缙云溪水入渠,西流至浪荡口筑分水坝,分南、北两支渠,灌田63顷95亩,民众将“恶溪”改称“好溪”。翌年,丽水大旱,段成式到好道庙祈雨,九月写《好道庙碑记》。大中十二年(858)末,因李德裕被贬受牵连,离处州寓居襄阳。咸通四年(863)卒。段成式工骈文,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著有《酉阳杂俎》20卷、续集10卷,收入《新唐书?艺文志》。诗多华艳,有遗诗30余首、文10篇,分别收入《全唐诗》和《全唐文》。段成式在处州德政卓著,民望甚高,被誉“德茂政清”“宣尼(孔子)再世”。诗人方干作《赠处州段刺史》诗:“幸见仙才镇栝初,郡城孤峭似仙居。杉萝色里登台阁,瀑布声中阅簿书。德重自将天地合,情高原与世人疏。寒潭是处清连底,宾席何心望食鱼。”
08 梅系梅系(848-905),字一先,坊郭(今云和城内)人。唐咸通年间(860-874),由贤良授散骑常侍御史,任兵部司郎中,转工部尚书后,升昭武军节度使。昭宗龙纪元年(889),提举苏湖路转运司,粮饷接济北征,奏捷,加知制诰封保康侯,召任经略,总裁军务。在职期间共11次受帝王诏书。死后,追封广济王,赐庙黄溪南岸。
09 杜光庭杜光庭(850-933),唐代缙云人。原为儒生,工辞章。当时的大诗人方干说他是“宗庙中宝玉大圭”。因他较长时间居住长安,诗文常以长安作下款,后人常误他为长安人。鲁迅对其考证后,断言“杜光庭,缙云人”。
杜光庭少习儒学,博学多才。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间应九经试不中,乃入天台山学道。后周游各地,到达长安。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广明元年黄巢攻入长安,随僖宗入蜀,留蜀不返。唐亡,王建建立前蜀,任为光禄大夫,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继位后,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在白云溪修道写作,存世著作三十余种,二百余卷,内容极为丰富。仙逝后供于青城山建福宫,至今香火旺盛。现缙云历山骑龙宫供有杜光庭神像。
&&& 南京大学教授孙亦平著《杜光庭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认为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浙江理工大学蔡堂根所著《道门领袖-杜光庭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较详细地叙述了杜光庭。他被列入中国200名思想家之列,为浙江百个名人之一。
&&& 古籍《十国春秋》《五代史补》《宣和书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都有关于杜光庭的记述。《资治通鉴》评说杜光庭“博学善属文”。近十多年研究杜光庭的著作有9种,专论21种。研究杜光庭的学者除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外,还有日本、英国、韩国,法国等国。
10 龚原龚原(生卒年不详),字深之,号武陵,遂昌东乡马头人。宋嘉v八年(1063)中进士。元丰年间()任国子直讲,被虞蕃诬控失官。哲宗即位后官复国子监丞,迁太常博士。绍圣()初,召拜国子司业,旋兼侍讲,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擢工部侍郎。御史中丞安燮渲苯彩笔拢约偷钚拮笾(今江苏镇江)。徽宗时任秘书监、给事中。因对哲宗丧服事持异议遭贬,出知南康军,改寿州。三年后复任修撰、知扬州,历兵、工二部侍郎,授宝文阁待制,知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又因谏官陈昊鞑叹┦虑@郏渲昂椭(今安徽和县)。后起任亳州(今安徽亳县),卒于任,终年67岁。
&&& 少时曾师从王安石,王安石实行变法时,积极参与,并将王安石父子所撰的《字说》、《洪范传》、《论语?孟子义》等刊印传送,宣传变法维新。著作颇多,有《易讲义》、《读解易义》、《周易图》、《春秋解》、《论语解》、《孟子解》、《文集》、《颖川唱和集》等。《宋史》有传。
11 管师仁管师仁(),字元善,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职同副宰相)。龙泉市龙渊街道一村(后甸村)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初任沧州教授,深受学子爱戴。后出知邵武军,政绩卓著,朝廷考核为第一。升任知建昌军时,多有善政,《江西通志?名宦》有传,谓“人戴其德,为立生祠”。任右正言职时,河北水患,奏请减免租赋,以安定流民生活,得到朝廷采纳。任工部侍郎时,敢于揭露选用曹吏中的挠法违纪现象。不久又升为刑部尚书。任定州安抚使时,致力于精兵储粮,严肃军纪,鼓舞士气,巩固边防。时北方辽国知宋有备,打消侵疆索地之意图。徽宋得知,嘉奖师仁:“有臣如此,朕复何忧”。乃升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朝廷授职文书中褒奖他有“智同事物,学洞古今。有猷有为,允文允武。甲兵不试,边境以宁。人为天官,益隆时誉”。不久染病,力辞同知枢密院事。拜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大观三年(1109)卒。葬于汴京,封南阳侯。宋史《本传》评:“崇宁,宣和间,政在蔡京,奸党日蕃。管师仁执政才两月,引疾求去,斯可尚已。”《两浙名贤录》称其为“名宦”。
12 秦观秦观(),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自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江苏高邮人。元丰八年(1085),始中进士。由于苏轼、范纯仁等的推荐,除太学博士,在秘书省校对书籍,历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哲宗绍圣元年,秦观因为与苏轼的关系,被连累外调为杭州通判。御史刘拯劾奏他有增损《神宗实录》的错误,又贬监处州酒税,其《处州闲题》有“莫夸春色欺秋色,未信桃花胜菊花”。
这以后连续遭到放逐,他生命中的最后六年,就是在流放生活中度过的,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立,蒙赦放还,中道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与苏轼的关系最为密切,亦最受赏识。苏轼听说他逝世后,叹道:“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13 叶涛叶涛(),字致远,龙泉东乡人。北宋著名诗人,官至三品龙图阁待制。自幼颖敏好学,博览群书,通今博古,经史子集了如指掌。其诗文重视词藻,奇情险句,清雅绝俗。与苏东坡交谊甚厚,常以诗唱和。宋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时,神宗召廷试,赞叹其才思过人,于御屏上书:“文章叶涛”,授为国子直讲。宰相王安石器重叶涛,有《赠致远直讲》诗 ,并由其弟王安国招为婿。此时叶涛潜心辅佐神宗治国理政,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改革政务,颇得臣民赞颂。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贬官闲居金陵时,叶涛往从安石学文词。哲宗继位,叶涛为太学博士。绍圣元年(1094)为秘书省正字,编修《神宗史》,进校书郎。又被朝宦范镗诬陷。蔡京当权,被劾为元v党籍。曾布再掌朝政时,任给事中。居数月病,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大观四年(1110)卒。《宋史》有传 。惜叶涛诗存世极少。《宋诗纪事》引《宋文鉴》叶涛《望旧庐有感》诗曰:“重来旧屋谁为主,江令萧条叹独存。
已愧问人才识路,却悲无柳可知门。 舟车到处成家宅,岁月唯惊长子孙。 孤客滥由非得已,故交零落与谁论。” 此诗当在上党人碑之后,感叹身世飘零之作。悔当初未尝退隐田野,植柳门前。
14何执中何执中(),字伯通。宋熙宁六年中进士甲科。历任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崇宁四年升尚书右丞,继任左相,后与蔡京并任左右相。何执中在位“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力主朝廷及各级官府“节浮费,宽民力”。卒后追封清源郡王。
15 朱胜非 朱胜非(),字藏一,号桐轩,南宋宰相。河南蔡州出生,祖籍浙江青田海溪。北宋后期,金兵进犯,朱族初移缙云,后定居青田海溪。太公朱迟、朱允、朱戴死后墓葬海溪。胜非已是第六世,他长期宦居浙江湖州,后任宰相。海溪村口建有“胜非寺”纪念他。
&&& 崇宁初(1102),朱胜非以廪生登第。靖康元年(1126),任东道副总管,代理应天府政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京师,掳去钦徽二帝。胜非力劝徽宗子康王赵构即位应天,并上疏请施仁义之道,攘夷四方,光复大业。得到赵构称赞。建炎二年(1128),吕浩、张浚、刘光世联名推举朱胜非为尚书郎、右仆射同中书门下舍人兼枢密使。朱胜非积极主张收复襄阳。朝廷赞扬他“赋民养军而民不忧,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特授为通议大夫。建炎三年(1129)辅佐高宗迁都临安(今杭州)。期间,因苗刘叛乱乞请罢官,降知洪州(南昌)。不久,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九江)。建炎六年(1131)江州失守,降为中大夫。翌年又获起用,仍授尚书右仆射职,主管江、浙、湖诸路的抗金部署。由于秦桧执政,受到多方制约,胜非再次乞罢。高宗劝留,胜非一再恳辞而去职,在家闲居8年去世,年六十三岁,谥忠靖,封鲁国公。墓葬湖州府乌程县华岩山。著有《桐轩集》、《秀水间居集》、《绀竹集》十三卷。
16 梁汝嘉梁汝嘉()字仲谋,丽水县城人。以外祖父何执中太宰任间(宋政和三年(1113)-五年),奏补登仕郎。建炎初,知常州武进县事,三年(1129)金兵南侵,常州官吏骇散,汝嘉独不走,升常州通判州守,增筑防墙,修浚城河,作战守准备,城池得以保全。绍兴二年(1132)以浙江转运副使暂理临安府事,“修火政,严巡徼。盗发辄得,火灾亦息”。三年授正知府,奉诏葺治城阙,“上自宫室,下至营屯及百司官廨,区处悉有方,始成都邑”。是以称职,累升户部侍郎进代尚书兼江淮荆广都转运使。当时军事频繁,朝议以国用不足,欲取消郡县生员禀给粮米,以助军需。汝嘉以学校为教化之源,不可一日废,终使罢论。后为谏官排击,力求辞宫。十一年起知明州,历温州、宣州、鼎州三郡,二十二年引退归,二十四年十月卒于故里。
&&& 汝嘉长于吏治,以能见称,甚得宋高宗眷隆,《宋史》言其“素善秦桧”为“士大夫所薄”。清道光《丽水县志》载周必大(淳熙十四年(1187)一十六年为相)所撰《梁公神道碑》说梁在绍兴八年(1138)和议时建议“虏情不可测,后必违盟,礼不可过”。又先后密陈高宗“控扼要害,以固全蜀”,“分大军为三,一据地利,一来往策应,一留视营地,使虏常为客,我常为主”等诸多谋图恢复进取之计,与《宋史》所言大相矛盾,今录存俟考。
17 陈言陈言(约),字无择,景宁县鹤溪人。敏悟绝人,潜心医道,精于方脉,对症下药,治病立效,遇有不治之症,能预告结果。他根据临床实践,借鉴前人经验,探求医道要述,建立“三因极一”学说,研究受病之源,用药之法。宋淳熙元年(1174)著《三因极一病源论粹》,《宋史》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书名载入。全书近24万字,共18卷,分180门类,录医方1050余道,包括内、外、五官、妇、儿各科病症。被列为中华医典名著,备受推崇,医者宗之。清《四库全书总目》评论此书“每类有论有方,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赅,非他家鄙俚冗杂之比”。《辞海》“三因方”释文:“三因,中医学名词,病因分类方法之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总称。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以寒、暑、燥、湿、风、热(一般作“火”)六淫之邪为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过度为内因;其他如饥饱、劳倦、跌仆、压溺、金疮及虫兽所伤等统称不内外因。”对“三因”学说,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经提出,陈言在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阐明,成为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从而大大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理论,为后世病因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此书选为古代中医名著出版,1984年再版。陈言的学徒王硕著“易简”和《三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18 范成大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人。南宋。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他与、、齐名,号称“”。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 乾道三年(1167)任处州知州,期间大兴施修通济堰,置水闸49处,灌田2500多亩,立堰规19条。重建济川桥,用木船72艘,栋梁36条,以铁索联贯成浮桥。为处州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19 王信王信(),字诚之,丽水县城人。少年能文词,二十岁入太学,宋绍兴三十年(1160)中进士,选为建康府学教授。以呈览所著《唐太宗论赞》等篇,为宋孝宗所赏识,授太学博士,按例外徙,复教授温州。郡境发生饥疫,主持赈济,遍至病家,救活无数。淳熙初为考功郎,时,荐官考选,虚构冒籍,冗成积弊,王信不徇私情,检举奸欺严重者法办,以公直著称。淳熙十一年(1184),迁太常少卿权中书舍人,以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以其弓矢之精,又娴于法书,使金人叹为奇才,维护宋朝尊严不辱使命。归,拜给事中,论奏不避权要,由是人多嫉之,被罢职置闲。绍熙元年(1190)起知湖州,升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奏免积欠钱、绢、棉、米以百万计。山阴境有湖,四环皆田,经年积水为患,王信为创斗门,导停潴入海,筑坝化泽地为良田,民间有歌谣:“湖水溢,大田失,湖可耕,民以生”。1192年进焕章阁待制,徙知鄂州,后改池州,未到任因病引退。1194年卒。著有《是斋集》。在鄂州时,主修《武昌志》三十卷。
20 胡胡(),字应期,庆元县坑西村(今属松源镇)人。早年就读于石龙寺私塾,自幼颖悟好学,博学强记,才华出众。
&&& 南宋隆兴元年(1163)胡登进士后,得到刑部尚书京镗举荐,任都进奏院司农寺主簿、秘书郎等职。绍熙五年(1194)外戚知阁门事韩腚凶允岩榱⒛谟泄Γ懦庳┫嗾匀暧抻胧探仓祆洌煤与朱熹有宿怨,命其起草奏章,弹劾赵汝愚“唱引伪徒,谋为不轨”;
弹劾朱熹为“伪学罪首”,兴起“庆元党禁”。胡先后升任太常寺少卿、起居舍人,工部、礼部及吏部侍郎等要职。庆元三年(1197),因庆元离县治龙泉太远,诸多不便,民众请求建县,州县奏表于朝,胡亦具奏章极力支持。据《处州府治》记载,胡“为丞相京祈公所推重,首言建邑便,祈公深然之”。同年十一月,宁宗诏准,并以年号赐“庆元”为县名。嘉泰元年(1201),因“坐同知贡举、考宏词不当而罢”,回乡不久病故。由于胡请求置县有功,深得邑人称赞。《宋史:卷三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21 吴煜吴煜(),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他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因其排行老三,后人敬称吴三公。
&&& 吴三公年轻时与乡亲们常年行走在龙庆古道的茶木圩一带 ,在烧炭和采集野生菌蕈过程中,发现倒下的阔叶树皮层刀斧砍伤处会出菇,他就搭棚建寮砍树试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出了砍花制菇的特殊技艺并传授给乡亲。根据《庆元县志》记载,明初国师刘伯温把香菇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朱元章,并向皇帝奏本,讨封龙、庆、景三县百姓生产香菇的专利。从此,制菇的民众越来越多,吴三公被菇民尊为“菇神”,南宋淳熙元年(1265),菇民在西洋村立庙祀奉吴三公。 
&&& 1989年,原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到庆元考察并题词“香菇之源”。1994年12月又为龙岩村吴三公祠题词“香菇之祖”。 台湾学者赖敏男博士称吴三公为“中华香菇之神”,并于1995年专程到庆元县龙岩村祭拜吴三公。1991年以来,庆元县多次举办香菇节。
&&& 800多年来,吴三公的制菇技术世代相传,香菇产业早已成为全国12个省200多个县(市)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产业。吴三公的这一重大发明,为人类社会打开了食用菌宝库的大门,创造了巨大财富,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22 项安世项安世(?-1208),字平甫、平父,西屏镇大路口村人。自幼聪颖过人,7岁能文赋诗。一日,乡人令赋鸡雏,安世脱口诵曰:“脱壳鸡雏小,相将羽翼成;待看全五德,唤起晓天明。”
&&& 宋淳熙二年(1175)中进士,授绍兴教授。时,朱熹为浙东提学使,相与讲义理之学。后朱熹荐为谏官。英宗时授秘书省正字,转为太府卿。丁宗即位,下诏求言,安世应诏曰:“立国之本,不过量地而制赋,量赋而制用。”面对朝廷上下奢用无度之风,直谏宁宗“陛下必自知其为侈而滥”,“肯省则省之,(则上下内外)从风而省”,“简朴成风,民志坚实,民生日厚,国力日壮”。庆元()初,当朝以朱程理学为“伪学”,安世坐党籍罢。嘉泰二年(1202)解“伪学”之禁,复起,任鄂州知府。旋升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安世兼备文韬武略。宋大举对金用兵,“金围德安益急,诸将无属”,安世当机立断,不待朝廷之命,径自领兵解德安之围。
&&& 后因私忿斩吴猎幕僚王度,又坐籍罢。不久,复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判官,未赴任。遂隐居,潜心治学纂辑经史,传解疑难。《括苍汇纪》《处州府志》《松阳县志》著录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十卷《周礼邱乘图说》一卷、《平庵悔摘》十二卷、《中庸集说》一卷、《孝经说》一卷等传世。《宋史?卷397》、光绪版《处州府志?理学》、民国版《松阳县志?卷九人物》有传。
23 何澹何澹(),字自然,龙泉市兰巨乡豫章村人。十八岁入太学,宋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礼部第二人。历官秘书省正字、武学谕、校学郎、秘书丞、将作少监、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等职。庆元二年(1196),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职同副相)。不久,兼参知政事(正二品,职同副相)。因“庆元党禁”事件,于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请辞职,奉祠禄闲居故郡近七年,未忘乡土建设。开禧元年(1205)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疏浚处州通济堰,将木坝改为石坝;修筑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2000余亩;修撰第一部《龙泉县志》,开龙泉地方志之先河。嘉定元年(1208)以观文殿学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嘉定十二年十二月病卒,终年74岁。著有《小山集》,收入《永乐大典》及现代唐圭璋编《全宋词》。《宋史》有传。
&&& 何澹修撰的第一部《龙泉县志》记载:“香蕈,惟深山至阴之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曰蕈纾染蜕钌较驴车蛊偷兀酶呗斫伙蹦酒ど希蜓褪晔技涑觯恋谌辏δ似觥C烤⒋汉螅仄⑿梗子暾鸲蚪怀瞿旧希疾扇。灾耋┕遥焊伞V燎锒唬儆霉け饽厩没鳎滢涑觯痪ΑN┚暝虺龆啵埔嗳绱悍ǎ蝗舸恨χ穸4舐屎穸僬撸阄毒慵选S钟幸恢质实鼻迕飨蛉沾涑鲂∞Γ湍旧献愿桑蝗辙Γ宿τ燃眩豢啥嗟谩=翊恨τ萌丈垢桑街辙Γ阄兑嗉选!闭185个字所记载的生产香菇“砍花法”和“惊蕈术”对世界香菇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何澹也因此成为世界香菇文化之父。
24 叶适叶适(),字正则,号。祖籍龙泉,出生于瑞安,晚年定居永嘉。哲学家、文学家。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南宋大臣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腚斜坏蓝嶂埃哟饲佑兰嗡拇澹琶胖觯嘤锌锞仁北字浴3扑南壬兰窝杉蟪烧摺T、、、经济以及等方面都有贡献。著有《水心集》二十八卷。
&&& 叶适在哲学上坚持唯物主义,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在诗文创作上,继承“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诗。
&&& 叶适重视商业,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
25 叶绍翁叶绍翁(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南宋著名诗人。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
,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真德秀过从甚密。工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然意境高远,用语新警,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有《鄂王墓》诗:“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 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分明。其《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其《西湖晚 秋》诗:“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层后船。荷花无多秋事晚,又随鸥鹭过残年。”在历代歌咏西湖诗中,可谓上乘,颇得野趣。著有《靖逸小集》和《四朝闻见录》。后者记述南渡以后朝野事,可补史传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
26 俞文豹俞文豹,生卒年不详,其生年当在淳熙十二年(1185)左右,卒年在开庆元年(1259)后,享年70余,字文蔚,号堪隐,南宋杰出作家,丽水县人,曾任湖北蕲春教谕。
&&& 俞文豹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古今艺苑谈概集》《吹剑录》及《吹剑续录》《吹剑三录》《吹剑四录》《清夜录》等。这些著作记载了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许多事实,对统治者的腐败有所揭露,对丽水的山川人物也有赞颂,影响颇大。四库馆臣批评《吹剑录》“持论偏驳,多不中理”,而对《吹剑录外集》(即《吹剑录》)评价很高,认为“学向既深,言多醇正”。
&&& 俞氏著作在流传过程中,多有散佚,至上世纪中叶,完整的著作仅存《吹剑录》和《吹剑录外集》(即《吹剑四录》)。其中《吹剑录外集》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吹剑录》列入四库存目,《续录》《三录》《清夜录》则久佚,仅能从《说郛》等书中窥见一二。
&&& 2006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浙江文献集成》编纂工程启动,俞文豹著作的编校被列入《浙江文献集成》的课题,尚佐文、邱旭平以张先生《吹剑录全编》为基础,增收《清夜录》,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俞氏佚文若干,采用古刻善本,详加校勘,匡讹补阙,并加新式标点,编校而成一个比较全面、便于阅读的《俞文豹集》。
27 蔡仲龙蔡仲龙,丽水曳岭脚村人,宋代癸未科榜眼,赐升状元。蔡仲龙,字子奇,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蔡仲龙奔赴都城临安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高中榜眼(殿试第二)。时逢状元蒋重珍因病故去,宋宁宗下诏,颁发《赐升状元蔡仲龙敕》,擢升蔡仲龙为状元。
&&& 宋宁宗御笔题诗:“联魁金玉龙头选,诏下今朝遇己知。上国风光初晓日,御阶恩渥暮春时。内庭考最称文异,胪唱宣名奖意奇。故里仙才若相同,一年攀折两重枝。”(《全宋诗》)。蔡仲龙兴奋之余,赋《仲龙谢恩诗》云:“圣朝兴运自天开,又值临轩策草来。廷对自愧无宿构,胪传何意冠群魁。幸瞻北阙承殊宠,忍负南山咏有台。稽首君恩难报称,誓殚忠赤赞规恢。”
&&& 理宗端平二年(1235),授秘书丞,迁著作郎。曾以大理少卿的身份出知信州(今四川省万县东),后升授端明殿学士。曾任太常士、屯田郎官等职。蔡仲龙博览群书,诗书礼乐,酝藉其学。详雅其度,楷模宫邸,蔚有贤声,端委佩玉,据经以订。有人评价他:“以经明行修立于朝,如玉在山。”可见人品高尚。
朝廷赐建“状元”石牌坊。蔡仲龙死后,葬官桥(今联城镇官桥村)。
28 张玉娘张玉娘(),字若琼,号一贞居士,县城人。出身仕宦世家。自幼聪慧异常,工女红,好读书,父母授以《孝经》《女训》,过目成诵,富有文才,尤擅诗词,时人以汉班昭比之。
&&& 及U,由父母作主,与北宋状元沈晦七世孙、中表沈缍┗樵肌:笊蚴霞业乐新洌鸥富诨椋挥衲锸甘闹丈碛肷缦喟O檀酒吣辏1271),沈缢娓赣尉┦Ω笆裕邪裱郏恍胰静〔黄穑衲镉纾唬骸版慌加诰杆酪酝ㄒ玻 绮∽洹S衲锇锊恢梗杖沼怯舨焕郑怪痢罢实装盗髑逖薄8改赣碓窦雅迹衲镂叛员唷>把锥辏1277)元宵夜,玉娘梦沈驾车相迎,醒后悲痛欲绝,叹曰:“郎舍我乎?”遂病,半月未逾,不食而殒。得沈家应允,与沈合葬于官塘门外枫林地。
&&& 元中叶,遗稿《兰雪集》传入京师。学士虞伯生读其诗,至“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时,不禁赞叹:“可与风、雅、颂并称,岂妇人女子所能及耶!”清顺治间,戏曲家孟称舜得张玉娘遗稿《兰雪集》二卷、付刊印行。赞玉娘兰雪诗词:盖兰以比馨,雪以比洁也。并将其事迹写成传奇戏曲《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三十五出。《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版《松阳县志?卷十》有传。
29 赵顺孙赵顺孙(),宋代缙云人。南宋淳佑十年(1250)进士,初任太平(今安徽当涂)州学教授,旋改临安府学教授,不久入朝为官。度宗即位,入为秘书郎兼崇正殿说书,升监察御史,仍兼说书。
&&& 他积极建言献策,上奏“课官吏”“劝富民”,提出对地方官吏要实行严格的审计考核制度,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他八次疏奏,三次面奏,提出改革财政,节约和合理使用资财。弹劾腐败官员几十人,并推荐了一批人才。咸淳三年(1276)春,任殿中侍御史,严厉指出丞相贾似道以公谋私,迫使他承认误国之罪,并弹劾罢免了贾似道侄子的知军职务。
&&& 咸淳五年,任吏部尚书,仍兼侍读。那时元兵不断进攻南宋,襄阳已被包围。但贾似道不但不组织抵抗,还向皇帝隐瞒军情。赵顺孙指出:“不亟援襄,祸至无日”“人臣知危亡而不言,则人主处危亡而不知。”但朝廷未引起重视。
&&& 咸淳六年,赵顺孙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代参知政事。八年,升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并主持中书省事。此时官阶上已达副丞相级别,但由于贾似道的阻挠,改革朝政难有起色。其后授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并赠御书扇等归里养病。咸淳十年复授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不久因病返乡,景炎二年(1277)病故。著有《四书纂疏》、《麟经注解》、《近思录精义》、《孝宗系年要录》、《中兴名臣言行录》和其他文集。
30 潜说友潜说友(),南宋缙云人。宋淳v元年(1241)进士,咸淳二年(1266)为两浙转运司判官。四年升为两浙转运副使,又任司农卿兼知临安府。五年升户部侍郎,七年权户部尚书,仍兼临安知府。史称他“才气宏大”,凡民讼曲直,物价低昂,皆在审度之内。他对南宋杭州的建设作了最大贡献,疏浚西湖,绿化城市,修葺名胜,整修道路,建设桥梁,修建仓储,建造府署,建设天街(今中山路)。使南宋皇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后升端明殿学士,封金紫光禄大夫,授爵缙云郡伯。
&&& 潜说友善书法,尤工篆书。《括苍金石志》赞其“独得李阳冰神韵”。《两浙金石志》称其“吉光片羽,世所罕见”。
&&& 在咸淳四年,他组织编纂《》100卷,文图并茂。《》收入《四库全书》,是中国方志史上最好的志书,为当前南宋都城考证留下了唯一宝贵资料。知名的浙师院教授林正秋先生,十年前就对潜说友作了详细的考证研究,在论文中尤对潜说友的政绩作了高度赞扬,特别列举了潜说友对南宋杭城建设的贡献。《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版)有载。
31 叶琛叶琛(),字景渊,高溪村人。元至正四年(1344)任歙县县丞。九年迁青田县尹。十二年升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十四年吴德祥聚农民起义于浙南,毁青田县署,焚处州府库,燎及婺州、处州、温州,官兵动辄失利。叶琛佐处州总制石抹宜孙,策划镇压。十六年又捕杀农民首领郑甲于丽水浮云乡。继在松阳、青田、庆元之间剿歼逾年,是以缴赏,升处州路治中。十九年朱元璋所属胡大海、耿再成部占取处州,叶琛避走福建建宁。二十年归附朱元璋,授营田司佥事。二十一年以琛知南昌府事,佐邓愈镇守赣东。二十二年降将祝宗、康泰兵变,破南昌城,邓愈脱走,琛遂被俘,不屈死。明洪武元年(1368)追封为南阳郡侯。葬丽水高溪。
32 郑元佑郑元佑(),字明德,号尚左生,遂昌人。幼随父徙居钱塘(今杭州)。勤奋好学,深究诸家学说。工书法,幼年伤右臂,以左手写字,自号“尚左生”。元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至正八年侨居平江(今苏州),致力教学,从学者甚众,声誉鹊起。至正十七年任平江路儒学教授,后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任,享年73岁。著有《侨吴集》、《遂昌山人杂录》、《山居文集》等。
33 胡深 胡深(),字仲渊,号芸斋。龙泉市石达石乡南弄村人。父国宝,元朝(后)至元五年(1339),任征东行中书省照磨、兼勾承发架阁库。胡深曾往高丽国随父读书。元末,深拥龙泉、庆元、松阳、遂昌四县乡兵,随从元将石抹宜孙对抗农民起义军。至正十九年(1359)冬,朱元璋命胡大海部取处州,石抹宜孙战败,胡深欲闭关固守,遭四县士民逼,乃解甲出见胡大海。既降,朱元璋授深为左司员外郎,守处州。龙凤七年(1361)秋,命深召集旧部出征江西等地,屡立战功。授浙东行省左右司郎中,仍总管处州军民事。龙凤九年(1363),朱元璋称吴王,以胡深为王府参军,仍守处州。时,江西盐自浙东输入,须十分税一。胡深奏请仍按旧例二十分取一,以利通商。缙云田税过重,胡深以新没入之田租补偿其数。处州学宫毁坏,胡深筹划重建。府城民房有为兵所居,胡深命建营房于空隙地迁之。朱元璋曾问宋濂:“胡深何如人?”宋濂答:“文武才也。”朱元璋日:“诚然。浙东一障吾方赖之。”
&&& 龙凤十一年(1365)一月,胡深从朱亮祖伐福建陈友定,陷伏兵包围圈,被执持遇害。终年52岁。追封为缙云郡伯。宋濂作神道碑铭,谓其“指挥三军,雄姿奋扬,人不可犯;及与缙绅之流论文评诗,则俨然布衣书生也”。著有《芸斋集》。《明史》有传。
34 章溢章溢(),字三益,别号损斋。龙泉市八都镇横溪村人。至正十八年(1358),授以龙泉主簿、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皆辞不受,退隐龙泉与浦城交界之匡山。朱元璋克处州后,至正二十年三月,章溢与刘基、宋濂、叶琛同被聘用,于应天府(今南京)建礼贤馆待之。章溢提出“唯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初授营田司佥事,巡行江东、两淮,推行按田分等纳税。任湖广按察佥事时,倡导分兵屯田。龙凤十一年(1365),升任浙东按察副使,巡视处州。章溢以处州山多、田少、民贫,课税累重,奏准仍按旧额。浙东建造海舶,向处州征集巨材,章溢力谏罢征。在家乡,章溢献出自家田,创建龙渊义塾、培植人才。洪武元年(1368),章溢任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因奔母丧,辞官归乡里。一年后卒,终年56岁。著有《龙渊集》。《明史》及《两浙名贤录》均有传。
35 刘基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青田南田武阳村人(今文成县南田),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
&&& 元至顺三年(1332)秋八月,刘基赴杭州贡院参加省试,中第14名举人。至顺三年(1332)底,中第26名进士。至元二年(1336)秋季,刘基出任江西高安县丞(八品官)。调任南昌2年又经历了七年环游与隐居生涯,于元至正九年(1349)复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 元至正年间,方国珍起兵海上,刘基被辟为江浙元帅府都事以招安,又任为行枢密院经历。因忤执政意弃官还乡。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下处州,闻刘基及宋濂等名,次年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优礼。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不久,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人惮其严。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刘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太祖比之为张良,呼为“老先生”。基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屡劝朱元璋修德省刑。为政颇有知人之明。四年,赐归。
&&&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后涂节谓其死实为胡惟庸投药所致。正德八年(1513),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 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文与宋濂齐名,诗与高启并称。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洽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有《郁离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等,后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36 叶子奇叶子奇(约公元1327年-1390年前后在世),字世杰,一名琦,号静斋,龙泉人。元末明初大学者。尝师王毅,明“理一分殊”之论旨,悟圣贤之学以静为主,故号“静斋”。自幼专业于学,凡天文、历史、博物、哲学、医学、音律,无不涉猎,且多有造诣。其哲学观主张唯物,所著《草木子》有“北人不梦象,南人不梦驼”之说,阐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与青田刘基、浦江宋濂同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元至正十年(1350)署县事。龙凤八年(1362),府判叶渊荐试方州,中第四名,退隐不仕。明洪武八年(1375),浙江行中书省以学行荐廷试,授岳州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主簿。洪武十年春,有司祭城隍神,祭前,群吏窃饮猪脑酒,为县学生揭发,子奇适至,受株连,入狱,用瓦磨墨著书。当年事释归里,续成《草木子》,并有《太玄本旨》、《范通元理》、《本草节要》、《地理节要》、《诗宗选玉》、《静斋诗集》、《静斋文集》等行世,其中《草木子》对元末红巾军起义记载颇详
《两浙名贤录》有传,称“硕儒”。终年63年。
37 王景王景(),字景彰,元末明初松阳人,自幼聪颖,凡经史子集,涉猎周遍,文章高深雄健,时称“上继屈宋,下并班马。”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下诏广征天下名士,府县合力推荐,景坚辞不就。四年,中乡举,授怀远教谕。时天下初定,战事方息,学校始兴,与县学诸生员披荆斩榛,兴建学宫。未久,应诏入朝,拟订《藩王朝觐仪》,作《京城钟鼓楼记》,明太祖皆亲览。旋升开州知府,任内奖勤农桑,均免赋役,为政宽平明恕,民皆安之。又擢山西右参政,夙夜抵苦,勤政爱民,振肃纲纪,革清吏弊,终至触犯豪门权贵,遭诋诬,洪武三十年谪居云南。期间安贫乐道,虽至箪瓢屡空,不以介意。
&&& 永乐初,授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一时朝廷“诏敕皆出于景”。参与F修《太高祖皇帝实录》和《永乐大典》,俱为总裁。居官立朝数十年,乡音不变。永乐十年(1412)卒于任内。《括苍汇纪》、《处州府志》、《松阳县志》著录有《玉堂稿》、《南诏稿》传世。光绪版《处州府志?文苑》、民国版《松阳县志?卷九人物》有传。
38 叶宗留叶宗留(),庆元县人。自幼习武,精于搏击,闻名乡里。曾在处州府衙当隶役。明正统七年(1442)与陈鉴胡、陶得二、叶希八等数百人赴福建省福安县采矿谋生。九年(1444)七月,福建参议竺渊领官兵千人入矿区,禁止民间采矿。因不堪官军剿捕,叶宗留等率众起义,杀死竺渊,杀伤都指挥刘海。首战告捷,威声大振,闽浙一带矿工、农民纷纷参加,拥众数千,叶宗留自称“大王”,转战于闽浙赣三省边界,与福建邓茂七义军互为呼应。所到之处,杀贪官,打土豪,没收财物,分给穷苦
,明王朝大为震惊。十一年(1446)三月,御史柳华提督闽浙赣三省官兵围剿,叶宗留率众转战于浦城、政和、建瓯、庆元一带,英勇顽强,官军奈何不得。十三年(1448)秋,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楷,统军6000余人,骑兵数百进剿,义军死伤大半,叶宗留在江西铅山黄柏铺中流矢身亡。嗣后,起义军由陶得二、叶希八领导,继续战斗,一直坚持到景泰六年(1455)。
39 薛希琏薛希琏 (?-1458),字廷器,丽水人。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任贵州道监察御史。正统五年(1440),按治河南。曾奉命巡视京市蹋坊,不到一月,强豪敛迹。后调任江西巡抚,铲除赋役积弊,劝民出储义仓,倡导修筑堤塘等,政声益著,升刑部侍郎。十年,巡视直隶、保定、淮安等十一府,被誉为理财能臣。十四年,奉诏往镇闽中,处理邓茂七聚饥民在福建起义善后之事。创置福宁之烽火门等五水寨,对守扼外洋起一定作用。升刑部尚书。景泰三年(1452),至山东考察吏政,罢免贪官污吏250多人,赈济灾民,因功进阶资德大夫、正治上卿。
40 李棠李棠(),字宗楷,号蒙斋,缙云宫前人。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因耿直廉明,为尚书魏源器重,议事是非分明。正统元年(1436),任刑部员外郎、奉直大夫,任内检察冤狱,多所平反,任满后,权臣王振以其不附己,不予升迁。有人劝棠结交之,称:官可不做,名节不可污损。王振死后,升任刑部郎中,再升右侍郎。十四年,奉命巡抚广西,奖励文士,劝赏农桑,清简刑律,革弊布新,招抚与征讨部落。景泰二年(1451),奉兼提督征蛮军务,赐通议大夫。
&&& 次年,因思明土官知府黄均父子被庶兄黄纲父子谋杀案,未能获帝准严处,抑郁不乐,以病奏请辞归。途经梅岭,检视行装中有香草一束,以我平生不妄取官府一文,取投江中。归乡后,极清贫,女出嫁,仅竹箱一只,布衣数件。作《送女诗》一首相赠:“汝嫁筐奁事事无,清官门户亦宜乎?竹皮箱箧何曾满,麻苎衣衫莫嫌粗。从此适人为家妇,便须移孝奉公姑。肃雍勤俭宜家法,莫遣旁人笑老夫!”在故乡传为美谈。著有《蒙斋文集》《诸庆集》《蒙斋奏议》等。
41 应应(),字子材,号警庵,遂昌桃溪(今应村)人。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精刑律,善断狱,兼长赋役、水利、养马之政,尤以治军果敢闻名。任刑部主事时,审理惠安伯张某赃案,张使部下私谒,遗金七百,应严词拒绝,并依法惩处之;赴吴清理狱囚,按律平反数百人,释放囚犯千余。知常州任内,究极利弊,详定规划,丁据黄册,粮据实征,减轻民负。任苑马卿管理辽阳马政时,令养马吏按季详报生死马匹,实地核查,纠正隐瞒吞没之弊。任山东参政时,处理会党起事,只惩要犯,胁从犯数千释放,事件得以平息。升山东布政史,擢都御史巡抚山东。旋改抚山西兼督三关。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北方部族进犯危及京都时,率兵勤王解围京都。复任都御史督理淮河漕政,开凿五里沟,引泗水入淮。再任兵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剿抚乱事,绥靖地方。病卒于广西苍梧军中,赠兵部尚书衔。著有《大明律释义》《警庵书疏》《谳狱稿》《苍梧军门志》《慎独录》等。《明史》有载,《浙江通志》有传。
42 卢镗卢镗(),字子鸣,丽水县城人。五世祖卢宝,汝宁卫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归附朱元璋,授平阳卫,世袭千户,卢宝孙卢英,明永乐九年(1412)调处州卫,世袭千户。自此世为处州(丽水)卫人。明嘉靖间由世荫历福建都指挥佥事,隶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浙江巡抚朱纨。其时,浙闽强豪勾结倭盗,暴掠沿海,扰民为害。嘉靖二十七年(1548)镗大败倭盗于双屿港(舟山群岛),获贼首李光头。二十九年,朱纨受诬获罪自杀,镗亦并论死罪,免,禁于狱。三年后开释复职。三十二年倭寇大举入侵,浙东、西,江南、北,海滨千里,同时告警。镗率师转战杭、嘉、湖,频失利,受责贬,戴罪分守浙东。三十四年五月与俞大猷、汤克宽合兵大破倭寇于嘉兴王江泾,斩贼首千五百余,溺毙无算。自军兴以来,军功第一。未几,追敌海上,于大陈山(岛)擒倭寇头目林碧川等,升浙江协守副总兵。三十五年佐督抚胡宗宪先后俘歼寇首陈平、徐海。三十六年诱诛通倭巨魁王直,两浙倭患稍平。以功,进都督同知。四十年倭复犯浙东,戚继光大捷于台州,镗再破倭于宁波、温州。四十一年坐胡宗宪事被劾,论罪免职归里。卒后葬县北白云山脚。史称镗有将略,“倭难初兴,诸将悉望风溃败,独镗与汤克宽敢战”。身经水陆数十余仗,终嘉靖之世,抗倭名将,仅亚于俞大猷、戚继光。
43 何镗何镗(),字振卿,号宾岩,丽水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初授进贤知县。为人刚直,不畏权贵,有政声。后任开封府丞、潮阳知县、江西提学佥事等职。崇尚理学,勉励读书。临川汤显祖受其赏识,荐补为生员。任云南参政间,以亲老乞归养获准。在乡获升任广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未赴任,在家闲居数十年终老。生平著作甚多,采史记文集游览之文,编成《古今游名山记》、《中州人物志》。撰《修攘通考》、《翠微阁集》等。万历七年(1579),总纂《括苍汇纪》,被赞为“简而文,核而当,详而有体”。
44 郑汝璧郑汝璧(),字邦章,明代缙云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刑部江西司主事。张居正闻其才,迁任仪制司掌郎中事,后为太常寺少卿,旋调福建布政司右参议。
&&& 万历十九年,奉召任井陉(今属河北)兵备副使,迁赤城参政。赤城乃边关,他带领诸将筑工事,巡防不息。每遇外敌骚扰,必遣骑兵斩其头目。朝臣钟羽正在视察边情后,上奏皇帝说:“我巡查了全国边关,真正能敢守勇战者,惟郑汝璧一人而已。”后转调河南布政司左参政,第二年又调任榆林(今属陕西)中路按察使,翌年为山东右布政。未几又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代孙矿巡抚山东。时值河南、山东大饥荒。他下发谕告,通知所属州县,互通有无,赈粮赈款。命令各地在人多的市集地方,烧煮厚粥赈济饥民,救活难民630余万人。
时日本侵朝事态逐步严重,郑汝璧从浙江招募兵员进驻釜山。他号召部队开荒种田,每年收入粮食一千多吨。部队粮食自给自足,士气高涨,抗倭捷报频传,在援朝抗倭中立下大功。
&&& 万历二十七年,回朝任南京太常寺少卿,三十年以都察院御史身份巡抚延绥(今陕西榆林),击破三面来犯之鞑靼。万历三十三年,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总督西北军务,整军备,破犯敌,靖边防,长期驻守边疆。在三十五年的夏季,终因积劳成疾,在归途中死于山东荆门的船上。
&&& 郑汝璧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处州大名宦,人称郑天官。他的著述很丰富,有《五经旁训》《功臣封爵考》《皇明帝后纪略》《同姓诸王表》《臣谥类钞》《大明律例解》《封司典故》《延绥镇志》《由庚堂诗文集》等。其中《由庚堂诗文集》记录了大量的西北地情民情,是研究明代史地的重要资料。
45 汤显祖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著名剧作家、文学家。早年即有文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招揽。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初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万历十九年,上《论辅臣科臣疏》,针砭时弊,贬为广东徐闻典吏。万历二十一年三月,量移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里。
&&& 主政遂昌5年,清正爱民,政绩卓著,美誉载道。创建相圃书院和尊经阁,以兴教振文;逮决剧盗,以安社会;灭虎除害,以安人畜;劝农勤耕,灾歉缓税,以兴农桑;为施人道、行感化,有“除夕遣囚”、“纵囚观灯”之举,创治狱先例。弃官时,百姓长相挽留;归里后,县人为之立生祠,千古遗爱于遂昌。
&&& 文学艺术成就杰出,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并驾齐驱,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构思创造于遂昌的代表作《牡丹亭》,享誉世界,成为千古绝唱。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
46 王一中王一中(),字元枢,号石门,丽水县城人。一中早年于白云山借闲堂读书。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人,三十五年中进士。初授福建古田县令。后历任河南新蔡、杞县知县,皆以廉著。因此升为广西道监察御史。上书建议罢除宫廷内市,遣散内宫宦官,法办官库坐奸等弊政。天启元年(1621)二月,移任山东道监察御史。五月,山东郓城、邹县一带爆发白莲教农民起义,众至数万。一中上疏直言熹宗乳母客氏与魏忠贤阉党相互勾结,“民乱”由此而起。不久,升迁太仆寺少卿,封中宪大夫。再次与京官联名上疏弹劾魏忠贤阉党的罪恶。因数次与魏忠贤相忤,魏忠贤恨之入骨,积怨甚深。天启五年,副都御史左光斗等先后酷刑至死,榜东林党名于天下。一中被阉党以“依附门户”罪削职。天启七年(1627),客氏、魏忠贤均被毅宗朱由检诛灭。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官复原职,改任光禄卿。后调任南京光禄卿。生平广泛涉猎经史,裨官野史等,学识渊博,尤其对道德性命之学很有研究。著有《瑞芝堂集》《经书疏解》《东巡疏草》《禄勋疏草》《灯下焚余》《靖匪录》等。崇祯八年(1635),编纂《处州府志》十八卷。
47 端木国瑚端木国瑚(),字子彝、鹤田、井伯,晚年号太鹤山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城太鹤山麓。7岁开始学《易经》。清嘉庆元年(1796),浙江学政阮元见国瑚的《画虎赋》,大加赞赏。邀赴杭州,就读于敷文书院。所作《定香亭赋》,清思古藻,似齐梁人手笔,一时艺林相与传诵,阮元赞不绝口,以诗相赠:“谁是齐梁作赋才,定香亭上碧莲开,括苍酒监秦淮海,招得青田白鹤来。”由此,国瑚被誉为“青田一鹤”。
嘉庆三年,中举人。十三年,赴京会试不第,授为知县。国瑚潜心学业,呈请改任教职。道光十年(1830)宣宗皇帝改卜寿陵,国瑚受宗室大臣举荐被召赴京,选定陵址后,任为县令,又奏请任教官。道光十三年,考取进士,仍以知县任用,再呈请注销,改任内阁中书,先后三辞县令。
国瑚博通经史及阴阳术数,精研《易经》。道光七年,以治经闻名的龚自珍在京与国瑚论《易经》,国瑚阐述“乾初九不易世”一节,自珍叹为闻所未闻。道光十七年,朝鲜使臣慕名求见国瑚,说:“君所为《定香亭赋》,东国人皆传诵。”又请讲解《易经》,求取诗文经注手迹,欣然而去。同年三月,国瑚告老返乡,迁居瑞安。八月赴处州,游遂昌。九月感嗽疾,病故。著有《太鹤山人诗集》13卷、《太鹤山人文集》4卷、《周易指》45卷、《周易葬说》1卷、《地理元文注》4册。
48 郑国鸿郑国鸿(?-1840),清朝爱国将领,三总兵之一。字雪堂,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大江口镇,后过继给其凤凰伯父郑廷松,出身行伍家庭。承袭其伯父为云骑尉。曾参与镇压苗民起义,历任守备、、、。
&&& 1840年任浙江处州镇,爆发後,奉命率兵千余人增援定海。9月26日,与、协力抗击英军,坚守城西南要地竹山门,血战六昼夜。郑率部不顾饥困疲劳,顽强坚守阵地,直至枪炮弹竭,仍不肯撤退。后来,英军上下夹攻,形势更加危急。郑执旗督战,与敌血战,身中两炮,仍挥刀手刃数敌,最后壮烈牺牲。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督部力战,先后壮烈殉国,所部官兵近千人同时死难。三位将领被称为“三忠”。
49赵亮熙赵亮熙(?-约1905),字寅臣,四川宜宾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外放处州任知府,七月到任。第二年调知台州。三年后,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再次调处州任知府。
&&& 赵亮熙“性刚直,风裁峻整,果毅有为。”文牍案卷必亲自披阅。审理案件常常在府衙前面的广场上公开审判,以起警示、劝诫、教化作用。他常常穿着便服走街串巷,了解民情,“遇勤苦者,辄加奖恤”。
&&& 赵亮熙“操守清廉,爱才若渴,”但 “严于嫉恶”,见人稍不循礼法,就当面斥责毫不宽容。他管束和治理府中吏胥十分严厉,
“蠹役奸胥望风敛迹”。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洪水两次淹漫府城,东郊盆地和碧湖平原基本绝收,“嗷鸿遍野”。赵亮熙紧急开启常平仓、预备仓和义仓,并向省台请求拨款向外地购粮,获准。于是“按户赈济,灾民赖以存活。”
&&& 府城厦河一带暴雨季节常被河水浸漫。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赵亮熙首先捐俸倡修水障。水障建成,厦河民居、田地免受水患。
&&& 赵亮熙受到近代维新思想影响,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他鼓励贡生谭献举办私塾,教授文学、数学,开新学之先。光绪二十八(1902),赵亮熙改莲城书院为崇正学堂,比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下诏“废科举,办学校”还早三年。 此外,赵亮熙还有许多利民之举,“善政宜民,莫可枚举。”
&&& 赵亮熙“守栝九载,颂声载道”。后因为生性刚直,得罪了上司,被调省解其任,没有赴任行省。不久患病,在处州去世,“民思其遗爱,莫不痛惜焉。”
50 叶仰高叶仰高(年),字芝峰,号高鹰,小顺乡黄寮村人,我国早期武装起义领导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自幼聪颖,六岁能熟诵《三字经》,十一岁跟随长兄去青田八都入屏川义塾,在那里住了五年,读完四书五经,喜爱《左氏春秋》。十六岁丧父,其兄改馆青田北山,叶仰高继续求学,师从杜师预。这时青田从军者甚多,叶仰高在这里选定了弃文习武的道路,应募人军营,后转学武备学堂,为报国救民,勤学苦练。
&&&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重洋,留学日本宪兵学校,加入光复会、中国同盟会。学成回国后,积极参加国民革命,经常在上海、广州、黑龙江等地组织革命活动。辛亥武昌起义,叶仰高返浙策动响应;浙江军政府成立后,历任司令部执法官,尚武队管带(营长),浙军第八十一标(团)管带。1911年11月,“江浙沪联军”组成,被任命为联军司令部参谋。11月28日在光复南京,攻克天堡城的战役中,叶仰高任敢死队参谋,第二支队队长,在关键的战斗中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二岁。
&&& 南京政府成立后,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在天堡城建立“辛亥革命联军阵亡军士纪念碑”“浙军纪功塔”,叶仰高均名列首位,孙中山曾赐吊祭。天堡城攻下后,浙军司令官朱瑞下令,凡原籍浙江之阵亡者,均运回杭州,茔葬于西湖之南高峰,并立碑勒名纪念,碑上第一名即叶仰高。在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南京阵亡将士墓”迁到杭州龙井附近的南天竺下,叶仰高英名列墓碑第一位。
活动介绍今年是丽水撤地设市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处州晚报社和丽水市地方志办公室决定联合组织开展“燕京啤酒?处州十大历史名人”评选活动。
这一活动,旨在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丽水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弘扬丽水精神,让广大群众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丽水,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努力建设生态丽水、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情,推动丽水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 为了确保本次评选活动有序进行,专门成立了评选活动委员会,以保障此次评选活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建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原丽水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丽水市志》顾问虞文喜,丽水学院副院长吕立汉,丽水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周伟东,丽水市方志办主任张津华担任评委会顾问;丽水日报社副总编辑、处州晚报总编辑庄育平担任评委会主任,丽水市方志办副主任朱放鸣、丽水学院教授王赳担任副主任,我市知名教授和文化名人胡一华、赵治中、吴刚戟、徐文平、吴克裘、毛传书等人担任评委。
本次活动从今年一月份启动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许多热心读者都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历经候选人推荐、评委会评选,共确定了50名候选人。
&&& 从今天开始,处州十大历史名人活动终于进入到最为重要的投票阶段。从现在起到6月2日17点止,市民们均可以登录丽水网和通过短信投票,为自己心目中的处州十大历史名人投上宝贵的一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场舞吉祥藏历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