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疔疮病理性近视的特点包括特点是什么

疔疮(nail&sore;deep-rooted&&hard&&clove&sore),又称为。病症名。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的一部分,及。因此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为、、、、五种。疔的范围广名称多,但现在一般按病位和性质分为五种,即颜面疔(颜面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手(手足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红丝疔(多发于四肢,因有一条红丝迅速向上走窜,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烂疔(以皮肉腐烂为主要表现,来势暴急,易发走黄而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疫疔(疮形如脐凹陷,是一种特殊急性传染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其中以前三种为常见、多发。 中医文献中,“丁”最早见于《内经》,但涵意包括一切体表疮疡。《中藏经》始将颜面部疮疡定名为疔,并以白、赤、黄、黑、青五色命名,还说它“最为巨疾”。从元代《外科精义》开始,疔疮便成为外疡中的一个专用病名。清代说:“盖疔者,如之状……”是指颜面疔而言,而手足疔、红丝疔、烂疔、疫疔等则是因为证情比较险恶,故也归属于疔疮一病中,实际上它们早已超出了有如“丁钉之状”的命名涵义。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颜面疔、手足疔和红丝疔都是因火热毒邪为病,其邪或因恣食醇酒厚味、辛辣炙煿,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所致;或因外伤虫咬、皮破染毒、蕴蒸化热,以致气血凝滞而成。其中颜面疔发病迅速、反应剧烈,毒邪易于扩散而走黄;手足疔多由外伤染毒所致,足疔还有湿热下注的因素;红丝疔则有毒流经脉、向上走窜的特点。 三者的全身症状基本相仿,仅程度不同,轻者可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便干尿赤、苔黄或腻、脉弦滑数等;若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等,则为走黄之征。三者的局部症状则有不同。①颜面疔。依具体病位而名称各异,如、、、等等,但病因证治相仿。初在颜面某处有一粟粒样脓头,或痒或麻,渐红肿热痛,肿块虽只3~6厘米左右,但多根深坚硬、形如丁钉;中期肿块增大而痛剧,脓头破溃;后期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症减渐愈。②手足疔。依具体病位而名目繁多,主要包括蛇眼疔、蛇肚疔、、足底疔等。蛇眼疔生于指甲两旁,形如蛇眼。初起指甲一侧边缘近端处有轻微红肿痛,渐成脓,继或致指甲周围炎、甲下脓肿,造成指甲溃空或有胬肉突出。蛇头疔发于手指末端,肿块形如蛇头。初期指端麻痒,继而刺痛,肿胀,肿势渐甚;中期手指末端呈蛇头状肿胀、触痛明显,酿脓时剧烈跳痛;后期一般脓出黄稠,渐肿退痛止而愈;若溃脓迟缓且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尽、余肿不消,多为损骨,必待死骨取出后方愈。蛇肚疔生于指腹部。整个患指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伸指则剧痛;约7~10天成脓,因指腹皮肤坚厚,故脓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症减而愈;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部活动功能。托盘疔生于手掌心。整个手掌脓肿高突,手背肿势常更明显,痛剧;约两周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脓不易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而损伤筋骨或并发走黄。足底疔,初起足底痛、按之坚硬;3~5天有搏动性疼痛,修去老皮可见白头,重者肿延足背、痛连小腿;溃后脓出黄稠,肿消痛止渐愈。③红丝疔。起先多有手足疔或皮破染毒病灶,继则于前臂或小腿内侧有一条红丝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轻者红丝较细,1~2天可愈;重者红丝较粗,有的可结块,一处未愈,他处又起,或二三处相互串连;若化脓则结块肿痛,溃后一般收口较易,若二三处串连贯通则收口较慢。疔疮颜面疔需作如下鉴别诊断。疖:虽亦好发于颜面,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6厘米,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有头疽,初起虽亦有一粟米样疮头,但渐成多头和蜂窝状,红肿范围多在9厘米以上,多发于项背,发展较慢、病程较长。 辨治颜面疔、手足疔和红丝疔的治疗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发于颜面或上肢者,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于下肢者,治宜清热解毒利湿,用合萆?渗湿汤加减。并均可服用。其外治,初期均可用玉露膏或金黄膏外敷。中期脓成,颜面疔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苍耳子虫放疮顶,再用玉露膏敷贴;若脓出不畅,并用。手足疔和红丝疔则应先切开排脓,再提脓祛腐(用红油膏八二丹药线引流)。切开排脓必须注意:蛇眼疔宜沿甲旁0.2厘米处挑开引流,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指甲溃空需拔除整个指甲。蛇头疔切口不可在指掌面正中,以免术后形成瘢痕,影响手指的活动和触觉;应在指掌侧面做一纵形切口,必要时应贯穿指端直致对侧。蛇肚疔切口应在手指侧面,其切口长度不得超越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及足底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足够大,保持引流通畅;不可因手(足)背部肿胀较掌部为甚,误认为脓腔在背部而妄行切开。后期脓尽均可用红油膏或掺生肌散外敷收口。但蛇眼疔有胬肉高突者,可用或枯矾粉平胬。蛇头疔合并指骨坏死者,可配用2%~10%的黄柏溶液浸泡患指;若有死骨,则用镊子钳出,方能收口。红丝疔如二三处串连贯通者,可用绷带缠缚患部,或将串连贯通处彻底切开,以加速愈合。颜面疔护理忌服发散药,忌灸法、挤压、早切及针挑,忌食辛辣发物,以避免疔毒扩散造成走黄。手足疔、红丝疔忌持重和剧烈活动,发于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托盘疔患者悬吊时宜手掌向下,使脓毒易于流出。
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和酗酒等,以致脏腑蕴热,毒从内发。若热毒内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证。现代医学认为,疔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初起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或起脓水疱、脓疱,根结坚硬如钉,自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增剧,多有寒热。如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昏愦者,为疔疮内攻之象,称为“疔疮走黄”;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名为“红丝疔”。
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疔的主要措施。
中药治疗1、三花【来源】贾美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各30克,10克,生石膏、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日服3~6次。二煎后以药渣煎汁,以纱条浸渍后敷患处,日换2次。 【功用】清热泻火,清营解毒,活血和络。 【方解】红丝疔多因热毒瘀结,毒流经脉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金银花、野菊花清营解毒;红花活血和络。方以大剂,药简效宏,且头二煎内服,三煎外敷,使药力内外并行。腠理开,经脉通,热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获效。 【主治】红丝疔(管状淋巴管炎)。 【加减】若形寒发热等表证者,加苏叶15克;发热口渴者,加、各10克;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加桃仁、牛膝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5克。 【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4.9天。 2、【来源】顾伯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10克,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半枝莲各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护心。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剑”,与《医宗金鉴》方“五味消毒饮”,《外台秘要》方“黄连”化裁制方。方中以芩连为君,直折上焦心火;金银花合野菊花为治疔之圣药;连翘清上焦诸热,解毒疗疮;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经,凉血解毒、清热消肿,合半枝莲清解疗毒,力专效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护心之功,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 【加减】颜面疔疮,每易动风,加草河车、僵蚕合野菊花有入肝经、熄肝风之效;脓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透脓泄毒;便燥腑结改用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邪热伤阴,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甘寒清热;神识昏糊,加1粒冲服,紫雪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克凉血解毒;咳吐痰血,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加羚羊角粉、钩藤、龙齿。 疔疮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调,围裹于疔疮头四周,聚毒,疔头上置放药制苍耳子虫并用覆盖,疮头溃后外用药线引毒外泄。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颇感得心应手。 【附记】疔疮初起,不宜切开及针挑,也不能妄加挤压,不然可以造成疔毒扩散走黄。疔疮病发有全身症状时宜卧床休息,饮食忌荤腥发物及甜腻食品,更忌饮酒及辛辣,应多饮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应防护,避免碰跌损伤而致毒邪扩散入营。 3、七味治疔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各9~15克,蚤休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疔疮为脏腑积热、火毒之证。本方是由五味消毒饮化裁而成。方中五味消毒饮(紫背天葵、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均为清热解毒之品,因紫背天葵药店少有,故易以夏枯草,此两药均是春生夏枯,其性寒除热与主治外证之用基本相似,尤以夏枯草纯阴之性,解郁火而清热,具有杀菌作用,尤为适宜,并加蚤休、甘草以增清热解毒之功,数十年治疔特为利器。治愈者无数。 【主治】颜面疔疮,手部疔疮,多发性疖肿。 【加减】已现疔毒走黄征象的,则加入金石斛9克以清胃腑积热。用治面疔、手疔的“走黄”患者,尚无失败病例。 【疗效】临床使用数十年,疗效满意。临床观察治愈率为100%。 4、知柏解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4克,知母、丹皮各6克,金银花、连翘、、带皮苓、生米仁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解】本方为己历三世家传秘方。烂疔溃烂期,内治宜以清泄下焦湿热为先。方中以知母、黄柏以泻下焦之湿热而降火为主;元参、丹皮凉血解毒为辅;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佐;又以带皮苓、生米仁利湿为使,使火降热退而湿去,则毒邪得解,其病可愈。 【主治】烂疔溃烂期。 【加减】以上为常用量,并随症状而增减。如患生于手部的,一般加川连1~2克。 外治:在腐烂蔓延阶段,剪除四周黑腐,并用硝酸银棒涂擦边缘未尽之腐肉,杀菌止烂、控制蔓延,取效较中药为速。一般1~3次则腐烂即止。待热退腐止,加用生肌之品亦效速。 【疗效】临床屡用,确有显效。 5、九味消疔汤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5)1985年 【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草各30~50克,生地9~30克,夏枯草15克,、川黄连、知母、生甘草各9克,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方解】《疡医大全》云:“总由脏腑积受热毒,邪气搏于经络,以致血液毒滞于毛孔,手脚、头面各随脏腑部位而发。”说明致因虽多,皆由火毒蕴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为大法。方中君以金银花、紫花地丁草清热解毒。因二味气轻力薄,惟重用方见其功。臣以夏枯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川连、知母泻火解毒护心;火毒久蕴,必致血热血凝,故佐以生地、赤芍凉血活血,以清血分火毒;甘草解毒,合芍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之性;使以桔畅气机,又载诸药之性直达病所。诸药配伍,其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颇著。 【主治】疔疮。 【加减】若大便秘结,加生9克,番泻叶3~6克;足疔,去桔梗,加黄柏9克;口臭口渴,加生石膏15克,黄芩9克;咽喉肿痛或口舌糜烂,加射干、山豆根、板蓝根、元参各9克;外吹锡类散(中成药);小便短赤,加滑石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发热恶寒,加荆芥、牛蒡子、连翘各9克,薄荷6克;热毒炽盛,加大青叶、野菊花、蚤休、蒲公英各15克;疔发四肢,去桔梗,加大青叶、蒲公英、半枝莲各15克;疔毒走黄、合犀角地黄汤加金石斛15~30克,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亦可随证加入,或随脏腑经络部位见证加入一二味对证之品。若随证辅以外治之药(具体详见《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则奏效。 必要时配合西医救治,亦可相得益彰。 【疗效】治疗颜面疔疮85例,用本方为主,并辅以外治,5例因严重走黄,经西医配合救治外,均获痊愈,无1例死亡。治愈率达100%。 【附记】临床观察,本方适用于各部疔疮,无论初、中、后期,或红肿不红肿,即使正虚或见寒象者,只须略为加减或加入一二味对症之品即可,不必更方。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或配合,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凡治疔疮,切忌刀针或挤压,否则易导致疔疮走黄之变;二要忌口,尤其在治疗过程中,严忌烟、酒,忌食辛辣、鱼、鸡、肉等发物和高热之物,以免影响疗效,或加重病情,引起病变。 6、拔疔散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5)1985年 【组成】大蜘蛛(烧灰存性)20只,五谷虫(新瓦上焙干)50克,、蟾酥各15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疔疮未溃时取本散(适量),与鲜蛔虫1~3条(或用猪胆汁,或烟油或九味消疔汤药汁代)混匀,共捣烂如泥外敷疮头上;已溃者则用本散(适量)点在疮头上,外用千锤膏(中成药,药店有售)覆盖贴之,每日换药1~2次,直至痊愈。 【功用】拔毒消肿,消炎止痛。 【方解】凡疔疮,皆因火毒所致。治宜拔毒消肿,消炎止痛。方中君以大蜘蛛,其拔毒破积之力,其效无比;臣以蟾酥善拔风火热毒之邪,具有外拔内攻之效,合大蜘蛛其拔毒作用尤著,佐以明矾消炎止痛;入五谷虫解毒化积,如《本草求真》云:“凡热结谵语毒痢,并宜服之,无不立验。”且药性平和持久,其性善入,且协调诸药之性直入病灶,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拔毒消肿,消炎止痛之效。 疔疮治疗【主治】疔疮。 【加减】疔疮走黄加黄升丹15克(名加味拔疔散)。 【疗效】屡用屡验,疔效卓著,一般连续用药1~2次后,疮头必破,流黄水,红肿渐消。一般单用本散外治即效,若配用九味消疔汤内服,奏效尤捷,每获痊愈。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外用,能代刀针,速破疮头,排黄水,泄邪毒,具有较强的拔毒、消肿、排脓作用,效果卓著。本人临证应用,多与九味消疔汤配合使用。三十多年来,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 中医的其他治疗l、针刺法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和血。处方:身柱&&& 灵台&&& 合谷&&& 委中方义:督脉统率诸阳,故泻身柱、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疗疮之经验穴;阳明多气多血,取合谷以清泻阳明火毒;委中为“血郄’’,刺血以清泻血热。随证配穴: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循经配穴。如生于面部,属阳明经者,配商阳、内庭;属少阳经者,配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者,配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经腧穴。高热配十宣或点刺出血。神昏配人中、中冲、内关。红丝疔可从红丝止点沿红丝向起点点刺,泄其恶血。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l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挑治法选穴:脊柱两旁寻找丘疹样阳性点,或取心俞、脾俞等。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针挑取白色纤维样物。每次取2~4穴。3、隔蒜灸法选穴:阿是穴方法:将蒜片置于疖肿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灸之,每一疖灸3~10壮,每日l次,10次为l疗程。轻者灸3~4次痊愈,为防止复发应灸完l个疗程,重者一般需2个疗程。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58:3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疔疮是什么一种病
疔疮是什么一种病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我母亲年轻时手指生了一种当地叫疔疮的东西,在当地一家私人诊所治疗,那医生用刀切开生疮手指上了一些药、后来疮没治好反而身体其它部位出现病症,至使我母亲背部及胸部留下疤痕、而现在胸部疤痕渐渐扩大还痛。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医生有没有什么治疗方法使疤痕不再扩大和痛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帮助网友:853称赞:76
&&&&&&疔疮,又名疔。病症名。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反应剧烈,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
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一类化脓性外科病证。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但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的疔疮更容易走黄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的则可能损筋伤骨&&&&&&
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和酗酒等,以致脏腑蕴热,毒从内发。若热毒内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证。&&&&&&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l.针刺法&&&&&&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和血。&&&&&&处方:身柱
委中&&&&&&方义:督脉统率诸阳,故泻身柱、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疗疮之经验穴;阳明多气多血,取合谷以清泻阳明火毒;委中为“血郄’’,刺血以清泻血热。&&&&&&随证配穴: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循经配穴。如生于面部,属阳明经者,配商阳、内庭;属少阳经者,配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者,配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经腧穴。高热配十宣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神昏配人中、中冲、内关。红丝疔可从红丝止点沿红丝向起点点刺,泄其恶血。&&&&&&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l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挑治法&&&&&&选穴:脊柱两旁寻找丘疹样阳性点,或取心俞、脾俞等。&&&&&&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针挑取白色纤维样物。每次取2~4穴。&&&&&&3.隔蒜灸法&&&&&&选穴:阿是穴&&&&&&方法:将蒜片置于疖肿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灸之,每一疖灸3~10壮,每日l次,10次为l疗程。轻者灸3~4次痊愈,为防止复发应灸完l个疗程,重者一般需2个疗程。
帮助网友:441称赞:90
&&&&&&病情分析:&&&&&&您好,疔疮又名疔,病症名,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反应剧烈,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指导意见:&&&&&&您好,您母亲这种情况可以服用中药再配合针灸治疗和粗针挑治.
( 专业名称:瘢痕治疗
别称:去疤、疤痕治疗、疤痕
平均费用:8163元
瘢痕是物理、生物、化学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组织严重损伤愈合后的病理性变化,它对人的外表有很大的不良影响。瘢痕可以通过医疗美容的手段来改善,临...
手术项目:
祛疤亲身体验
疾病百科| 痔疮
挂号科室:肛肠科
温馨提示: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每次大便后最好用温水清洗,切勿用硬纸擦拭,防止外伤,养成每次便后清洗的习惯。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多见于经常站立者和久坐者。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常见症状:便后滴血、肛周包块、便时剧烈疼痛、结缔组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手术治疗
参考价格:0
参考价格:0
参考价格:0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适用于接触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面...
参考价格:¥2.29
活血柔皮,除湿止痒。用于灼伤或手术后的增殖性疤痕...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余步卿先生治疗颜面疔疮的临床经验介绍
下载积分:780
内容提示:余步卿先生治疗颜面疔疮的临床经验介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00:31: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余步卿先生治疗颜面疔疮的临床经验介绍
官方公共微信苍耳虫外敷治疗颜面疔疮30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学报》1987年05期
苍耳虫外敷治疗颜面疔疮30例临床观察
【摘要】:正 颜面疔疮是外科常见且危险性较大的一种急性疾患。由于面部血管丰富、炎症反应剧烈,且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往往有引起“走黄”的危险。笔者自85年7月以来,采用单味苍耳虫外敷,不用其它任何药物,治疗颜面疗疮3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之主要症状是在颜面部皮肤上有一处或多数红肿硬结,其范围均在3cm以上,麻痒作痛,并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30例中体温在38.5~39.1℃之间为21例,占70%;37.8~38.4℃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颜面疗疮是外科常见且危险性较大的一种急性疾患。由于面部血管丰富、炎症反应剧烈,且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往往有引起“走黄”的危险。笔者自85年7月以来,采用单味苍耳虫外敷,不用其它任何药物,治疗颜面疗疮3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国应;;[J];浙江中医杂志;2011年08期
李春芳;肖万英;;[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4期
周玉玲;;[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24期
张焰理;张自成;高太泽;;[J];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07期
何莉聪;;[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4期
云宝英;;[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赖登红;杨冬梅;;[J];江西中医药;2011年03期
马勇;高世华;;[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年10期
朱泽;洪海东;邱承玺;;[J];海峡药学;2011年06期
刘振波;张忠学;王海平;;[J];中国乡村医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铁军;;[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谢干光;;[A];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施小哲;;[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洪东升;滕黎明;;[A];2003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特辑[C];2003年
龙东清;;[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刘培舰;周容斌;;[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安珂;;[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吴金玉;刘青;黄继英;;[A];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杨赟;;[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周长海;周兆迅;周兆连;;[A];中西医结合肛肠病研究新进展[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文摘;[N];民族医药报;2000年
石淙;[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主任医师;[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陈永久;[N];民族医药报;2000年
吴社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李慧芳;[N];民族医药报;2004年
吴春水;[N];民族医药报;2002年
野;[N];民族医药报;2002年
林中;[N];民族医药报;2004年
梁庆森;[N];民族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志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蒋超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毕洁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李汉率;[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孔茜岚;[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燚;[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郭海燕;[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何影浩;[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葛昕;[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罗文兵;[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梅应兵;[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白龙;[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李坚强;[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曾俊华;[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密亚琦;[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当前位置:&&&&&&&&& > 文章
颜面部疔疮定义
11:45 来源:&    【
】【】【】
颜面部疔疮定义: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痈。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该病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颜面部疗疮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生在眉心的,叫眉心疔;生在眼胞的,叫跟胞疔;生在鼻部的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叫鼻疔;生在迎香穴的叫迎香疗;生在人中的,叫人中疗;生在人中两旁的,叫虎须疗;生在口角的,叫锁口疔;生在唇部的,叫唇疗;生在颏部的,叫承浆疔;生在地角穴的,叫地角疗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中医理论相关栏目推荐
36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助考之星――百万题库软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