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出生14天,黄疸指数偏高,病理性黄疸的危害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我儿子今天出生第7天 黄疸值是脸部14.1 胸部11.8 这属于正常么?应该不是过高把?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我儿子今天出生第7天 黄疸值是脸部14.1 胸部11.8 这属于正常么?应该不是过高把?
7天正是黄疸最明显的时候。胆红素是高了点,但因为是经皮检测,还受到皮肤色泽等影响,应该检查血胆红素,如果是足月儿,估计问题不大
那腿上有血丝纹是什么原因呢?胳膊上也有但是不明显  医生说让做脑部CT  这是为什么?
血丝纹是什么?不太明白。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儿科领域专家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小儿黄疸指数多少正常
小儿黄疸指数多少正常
我家宝宝在39天时去医院看湿疹时,医生说宝宝很黄,测黄疸指数为:额:18.3、胸:17.6,当时要求入院治疗,但我听老医生的建议,先停母乳了5天,现指数为:额:15点多、16点多、胸14点多,请问,像这种情况,我是否要继续停母乳?宝宝是否可以排除是病理性黄疸?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较常见.
引起的原因多而复杂且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为成人的两倍以上,这是由于新生儿
初生时红细胞数相对多;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且破坏快;旁路胆红素来源多和血
红素加氧酶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引起。
2.肝功能不成熟 肝细胞内 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5~15天达到
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
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3.肠肝循环特殊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
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ss-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结
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肝门静脉达肝。加重
了肝的负担。
因此,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l%~2%,极易出现黄疽。
【新生儿黄疸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 2~3天出现黄疸,5~7 天最重,10~14天 消退,早产儿可延
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umol/L(15mg/dl)作为生理性黄
疸的上界目前认为欠妥,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umol/L(10mg/dl)也可能发
生胆红素脑病。
(二)病理性黄疸
1·特点 ①黄疸在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
/dl)或每日上升>85u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
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l)。
(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通过产道时被感染,以
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毒素加快红
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
(2)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见本节);②胆道闭锁;③母乳性黄疸;④胎粪延迟
排出;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等;③药物性黄疸如维
生素K。等;①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均可加重黄疸。
【治疗原则】
1.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2.降低血清胆红素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提早喂养和保持大便通畅。
3· 保护肝,控制感染不使用对肝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及黄疸的药物。
’4.适当输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二、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
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
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血型抗原有160多种,但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
系统不合最为多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不合。主要是由于母体存在着与胎儿血型不相容
的血型抗体(IgG),这种IgG血型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后,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
而出现溶血。
(一) ABO血型不合
母亲多为 O 型,婴儿 A型或 B型,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
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因此,O型血妇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A、B
血型物质的抗原物质刺激,其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型抗体,妊娠时经
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溶血,故ABO血型不合者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二) Rh血型不合
Rh血型有6种抗原(C、c;D、d;E、e),其中 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
临床上把凡具D抗原者称Rh阳性,反之为阴性。我国汉族人大多为Rh阳性,仅0.34%
为Rh阴性。
当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和母亲不合时,若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确为母体缺少,
一旦胎儿红细胞经分娩时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由于初
次母体致敏,免疫反应发展缓慢且产生的是IgM型弱抗体并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
IgG型抗体时,胎儿已经娩出,因此Rh溶血病般不会在第1胎发生。当发生初次反应
后的母亲再次怀孕时,即使分娩时进入母体的胎儿血量很少(0.01~0.lml),亦能很快
地发生次发兔疫,产生大量IgG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因此Rh溶血
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越来越严重。极少数未输过血的母亲在怀第1胎时就发生Rh溶血
病,这可能与产妇是Rh阴性而产妇的母亲为Rh阳性有关。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但也可发生在母婴均
为阳性时,这主要是由抗E,抗C或抗e、c等引起。其中以抗E较多见。
【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型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
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ABO溶血症临床差异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
1.胎儿水肿 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
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
2.黄疸 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后2~3天
出现,黄疸发展迅速。
3· 贫血 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新生儿后
期才出现。重症贫血易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4.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
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当血清胆红
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黄疸,需积极处理。
【治疗原则】
1.产前治疗 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和考虑提前分娩。
2.产后治疗 包括换血疗法、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
(可输血浆、白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与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 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护理措施】
(一)了解黄疸程度
1.观察皮肤 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参阅第五章第四节)
3.耐心喂养患儿 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
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二)严密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
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 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大小便观察 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
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
5.补液管理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
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
也可进入脑组织。
(三)健康教育
① 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
预防性服药;③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④若为
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
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
再恢复母乳喂养。⑤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
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刚出生的婴儿很容易出现黄疸的现象,有时侯宝宝在出院前就有黄疸升高,有时是回家几天以后才出现。所以妈妈需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生不正常的黄疸,就必须回医院检查。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如果是生理性黄疸,妈妈就不需要担心,因为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发现超过了生理性的范围,就必须注意是不是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回家后的肤色变化。
专家认为,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只要超出生理性黄疸的范围就称为病理性黄疸。
一、生理性黄疸
通常新生儿在出生两天后,就可以用肉眼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这时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就属正常范围。
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足月儿跟早产儿的标准不尽相同,妈妈只要发现以下情况就要送医院观察了:
1.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之内就发现黄疸,是“早发性黄疸”。
2.黄疸指数一下子升太高,一天增加5mg/dL以上,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的是溶血型黄疸(妈妈和宝宝的血型不合)。
3.黄疸指数升得太高,有15mg/dL。
4.持续的时间太长,一般生理性黄疸持续的时间是7~10天,如果超过两个星期就要注意了。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Reasons
黄疸不必中断哺乳
如果经过种种检验证实,是因为喂母乳引起黄疸的话,也不必中断母乳的哺喂,除非指数高到需要换血的地步,可暂时停止哺喂母乳两天,等黄疸消退后再重新喂母乳。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因为新生儿不需要那么多的红血球。红血球被破坏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如果胆红素太高,即“高胆红素症”,会引起黄疸。一般胆红素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直接型的胆红素主要是肝脏胆道的问题;间接型的黄疸是由于红血球破坏过多,使胆红素太高,这可能会造成脑部核黄疸,所以都需注意。
1.红血球破坏过多
红血球破坏过多,这多半是间接型的高胆红素造成,它可以自由进出脑部,一旦脑部发育不成熟、本身有先天疾病或早产,就更容易造成伤害,因为黄疸主要就怕对脑部造成伤害。黄疸太高会造成脑部产生核黄疸,导致脑部神经发展障碍,甚至会死亡。但如果胆红素指数不高就可能没有问题。
黄疸也可能由于在妈妈怀孕的时侯,抗体由胎盘传到宝宝身上,宝宝就可能会造成溶血问题(妈妈与宝宝的血型不合),大部分O型血型的妈妈生A型血型或B型血型的宝宝比较容易发生,因为妈妈体内有抗A、抗B的抗体,但专家强调,这不代表O型血型妈妈生的孩子一定会有问题。而蚕豆症的孩子由于红血球酵素的缺乏,在某些状态下红血球很容易被破坏,而造成溶血,或者本身先天血球构造不良的宝宝也可能造成溶血性的黄疸。
2.肝脏代谢减少
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胆红素经肝脏排泄出来,代谢来不及也会造成黄疸。如果宝宝因为感染造成肝脏功能有问题,或者肝、胆道有先天性异常也会导致黄疸升高。
当然也有可能以上两者原因均有,这需要由医生来判断比较好。
4.喂母乳造成
许多人会认为喂母乳与黄疸有关,其实并不尽然,专家认为要把其他造成黄疸原因都排除,才能说是因为母奶造成黄疸。由于前1个星期的黄疸,有可能是因为喂食不足所导致脱水,这时如果指数小于20mg/dL就没有问题,因为至今还没有因母乳性黄疸产生脑病变报告的文献,所以一般不用终止母乳喂食,但如果超过20mg/dL,可以暂时停止喂母乳,用婴儿奶粉辅助。如果在48小时之内黄疸改善再重新喂食母乳,胆红素可能会稍微回升2~4 mg/dL,对宝宝不会有影响。母乳所产生的黄疸,大约会在1~3个月内完全消失。
我家宝宝没有得过黄疸,我也是帮你查找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宝宝健康成长!
不能排除,8以下正常
7.8到12是正常的数值。我妹妹的宝宝当时开了一盒口服液,叫什么我也忘了,喝完就退了。不过你家宝宝黄疸挺重的,要住院的,每天要照什么光就会好的,还是不要听什么老医生的,乖乖住院治疗吧。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不同,根据其特点可以相互鉴别。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不同原因形成的黄疸其黄疸的特点又各不相同。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婴儿刚出生可以出现生理性黄疸的,一般出生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开始消退。除了食欲不振以外,对孩子是没什么影响的。
如果黄疸从孩子出生24小时内就有的话,并且3周都没消退,或是退后又复发,则统统归到病理性黄疸。
血液检查的正常数值是:总胆红素3.4-17.1 umol/L(0.2-1.0mg/dl)
直接胆红素0.50-3.4 umol/L(0.03-0.2mg/dl)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症状 :
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内);黄疸过重,手足心发黄,血清胆红素大于205微摩尔/升;黄疸退而复现或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每日升高大于85.5微摩尔/升等,黄胆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黄疸在新生儿较其他任何年龄都常见,其病因特殊而复杂,既有生理性黄疸,又有病理性黄疸,还有母乳性黄疸。这些情况要区别对待,加以处理。如果孩子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或黄疸发展过快,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伴有贫血、体温不正常、吃奶不好、呕吐、大小便颜色异常。有的是黄疸已经消退或减轻后又重新出现和加重,多属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胆道畸形和新生儿肝炎等。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病理现象。临床上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6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除此以外,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了解儿母妊娠史,分娩史,临产前有无感染及用药史,有无输血史,家族成员有无肝炎,黄疸史。注意胎次,是否早产,有无产伤、窒息、缺氧、饥饿、感染史,详细询问黄疸出现及持续时间,程度与消长情况,大小便颜色。生后有无引起黄疸的用药史(如磺胺,水杨酸制剂,大剂量维生素K3,K4等)和接触萘类史(如卫生球等)。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有核红细胞计数。
(2)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达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6μmol/L(15mg/dl)应警惕发生小儿胆红素脑病。
(3)尿常规及尿三胆试验。
(4)注意大小便颜色,必要时行粪胆原检查。
(5)根据病情选作以下检验:
①疑为新生儿肝炎者作肝功能检查,同时查母子HB—sAg、HBeAg、HBV DNA、抗HBc-IgM等,甲胎蛋白(正常新生儿甲胎蛋白阳性,生后一月时转阴)。
②疑为新生儿败血症者作血培养,局部感染渗出物作涂片及培养。
③疑为巨细胞包涵体病,作尿沉渣检查找有包涵体的巨细胞,有条件可作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④疑为新生儿溶血症作有关检验,详见新生儿溶血症。
⑤疑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检测正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正常人&75%,患者降低);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生成试验;有条件可作G6PD活性测定。
⑥疑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作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人开始溶血0.40%~0.46%,完全溶血0.30%~0.36%,患者红细胞脆性升高)。
⑦疑为半乳糖血症作尿班氏试验,有条件者可测定血中半乳糖浓度和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酸酶活性。
⑧疑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作血清蛋白电泳检验(患α1-球蛋白&2g/L),有条件可作α1-抗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⑨疑为先天性胆道梗阻,应注意血胆红素及大便颜色的动态变化,必要时作脂蛋白X检验,B型超声,CT等检查。
⑩其他遗传性代谢缺陷疾病。
1、病因治疗
先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
2、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4~8mg/kg,副作用有嗜睡及吮奶缓慢。
(2)糖皮质激素:可用泼尼松每日1~2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0.3~0.5mg/kg,但应根据引起黄疸病因慎重使用。
(3)中药:以茵陈蒿汤为主。
凡各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均可进行光疗,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205.2~256.5μmol/L(12~15mg/dl)以上时使用。若已确诊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
使用光疗时应注意:①光疗箱温度应保持30℃左右,湿度60%。②婴儿应全身赤裸,用黑纸保护双眼,并遮盖睾丸,除喂奶及护理操作时暂停外,应持续照射。③定期用蓝光辐射计测其功能。最有效的光谱波长427~475nm的蓝光。灯源与婴儿距离50cm,总瓦数为160~320W。使用光疗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光疗后可自行恢复。
4、换血疗法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而重要的症状,尽管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但临床上常见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溶血病三种。由于三种黄疸的症状轻重和对婴儿的影响不一,必须及时诊断、正确处理。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然而,有的孩子吃了母乳后会出现黄疸,停喂母乳后黄疸便逐渐消失,医学上将这种吃母乳引起的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易发于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怀孕时,一般无特殊疾病史。黄疸常发生在出生后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黄疸高峰出现于第二、三周。持续母乳喂养,新生儿的黄疸经4-11周后可自行消退。如果暂停母乳喂养,则黄疸大多在2-4天内迅速减轻,在第6-9天内可完全消失。黄疸患儿的其他方面大多比较正常,生长发育、智力状况可与健康婴儿无异。如停喂母乳几天后再喂母乳,黄疸可再次出现,不过此时出现的黄疸往往是轻度的。以后,即使持续地用母乳喂养,黄疸亦不出现。这是由于母乳中的孕烷二醇激素在新生儿出生后3-10周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新生儿或婴儿自身肝脏功能和酶的发育趋于成熟,即使母乳中仍有少量的激素存在,患儿的黄疸也会同样消退。
一般来说,患有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不需使用药物。只要一般情况良好,也不必因黄疸存在而中断母乳喂养。如黄疸严重,则应断奶几天,待黄疸消退后再继续用母乳喂养。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