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体检中心没有儿科资质科

儿科医培养速度没有生孩子快_网易亲子
儿科医培养速度没有生孩子快
(原标题:儿科医培养速度没有生孩子快)
北京团全团会开始前,代表们进行。北京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北京团代表号贩子、二孩等话题
昨天下午,北京团举行全团会。会上和会场间隙,多位来自医疗领域的人大代表发表了关于号贩子、二孩落地、医生等话题的真知灼见。针对即将到来的“二孩潮”,全国人大代表、首儿所研究员钱渊直言,“儿科医生的培养速度没有生孩子快”。
关注点:号贩子
“医疗资源均质化,号贩子将消失”
谈到最近备受关注的医院号贩子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坦言,自己“每天都在遇到,占的比例不低,我只能很同情患者”。刘忠军说,在患者就医存在困难的时候,在他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会尽量为挂不上号的病人加一个号,甚至免费为他们提供服务。“我作为医生,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些了。”
刘忠军认为,从根源上讲,只有当医疗资源实现均质化,号贩子存在的土壤才会消失。他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挖掘号贩子“倒号”的深层次原因,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理。
谈到医疗资源的均质化,刘忠军说,均质化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指全国各地的医疗服务在同一个水准、水平。他说,在世界发达国家,小城镇居民并不用到几千里之外的大城市就医,因为他们家门口的医疗服务和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是一样的,不用和我们一样千里跋涉来首都看病。未来,当我国也能实现均质化医疗服务的时候,分级诊疗也将获得更好的推行。
关注点:产床缺口
“北京不是产床不够,而是都往大医院跑”
全面二孩落地之后,医院的产床、产房资源缺口拉大,是否考虑扩建?“北京能扩哪儿去啊?”听了这个问题后,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反问记者。
马旭说,北京一项调查显示,北京三级医院的产床利用率大约为108%,超负荷,也就是说得加床——可能走廊里都摆上了;二级医院产床利用率88%;民营医院50%;再往下,区级、乡级医院的利用率14%都不到。“所以,不是产床不够,而是大家生孩子都往大医院跑。”
马旭认为,全面二孩落地之后,对于产床的缺口,“扩”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分级”,要把高危产妇转到大医院来,普通产妇则“放到下面来”。马旭说,目前,符合二孩条件的9000万对育龄夫妇里,35岁以上的高龄孕产妇占60%,“这是一件麻烦事儿”,要做到提前发现高危产妇,在备孕阶段发现有危险的要及时转去大医院。
关注点: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的培养速度没有生孩子快”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钱渊带上会的是儿科医生流失率高的问题。她援引调查数据称,近三年,14省调查显示,共有6531名儿科医生离职,儿科医生流失率达11%。流失的儿科医生中,基层医疗机构的流失率达32%,基层流失最多。从流失医生的群体看,主流群体是35岁以下年轻人。“这还是实行独生子女时的情况。二孩落地,儿童的人口数增加后,儿科医生的培养速度不可能有生孩子快。”
为此,钱渊建议,恢复儿科招收本科生势在必行。按现在医生的培养制度,培养一名儿科专科医生,从走进大学到成为一名独立担当的儿科医生,需要11年的教育。为解决当前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要保护好现有的儿科医生存量,同时,回归儿科医生劳动应有的价值。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亮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马志秋_NQ2478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我省多数医院没有儿科夜间急诊
发布时间:
  青海新闻网讯
  2月2日晚上8点,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急诊科门诊,等候看病的孩子及家长并不多,输液室、雾化室都只坐着三五个人。&这两天孩子们都放假了,感冒的高峰期刚过,来看病的比前段时间少了很多。&这里的一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没有了嘈杂的场面,可家长陪孩子看病者依然络绎不绝。大部分都是发热、咳嗽,也有少数轻微烫伤或摔伤的患儿。因为只有一名值班医生,不时有家长冲进诊室焦急地张望&&
  从晚上8点到12点,值班医生未迈出过诊室一步,偶尔起身也是为了给患儿查体。即便如此,依然不时会传来家长等着急埋怨的声音&&
  祖孙三代六口人齐上阵
  2月2日晚上8时许,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雾化室,小欣欣的哭声打破了这里片刻的宁静。出生7个月的小欣欣正在接受雾化治疗,孩子爸爸手里拿着雾化器想要对准她的嘴和鼻子,小欣欣显然不配合,在妈妈的怀里拼命挣扎、哭喊。奶奶在一旁揉捏着小玩偶,希望通过它发出的声音转移小欣欣的注意力,可是,小欣欣根本不领情。姑姑见这种方法不见效,只得不断揉搓手中的缴费单据来吸引小欣欣的注意力。小欣欣的表哥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眼前这一切。爷爷只能站在雾化室门口束手无策。
  小欣欣已经咳嗽两三天了,在家附近的诊所打了两天针,本来已经有好转的迹象,可当日下午突然咳得厉害,一家人急忙开车从化隆赶到西宁。到儿童医院时,夜间急诊才刚上班不久,看病的患儿不多,姑姑很顺利地给小欣欣挂上了号。问诊,缴费,拍片,直到晚上十点一刻,小欣欣才输完液,小欣欣躺在奶奶的怀里安静地睡着了。这是两天来小欣欣第一次这么安静。虽然耽误了不少时间,不过能看到小孙女病情好转了,小欣欣的爷爷说,他们全家已经很满意了。
  晚上十点半,小欣欣一家才急匆匆地走出医院大门,全家人要先去吃个晚饭,然后找个地方休息一晚。
  到了附近医院,儿科医生下班了
  刚过晚上9点,卫女士在丈夫和公婆的陪伴下抱着儿子匆匆赶到儿童医院。
  下午5点多小天天突然开始发烧,家住海晏路30号的卫女士赶紧就近把儿子送到青海省交通医院。&赶到时是下午5点55分,儿科医生说,他们6点就下班了,不接诊了。&卫女士无奈地说。她只好给儿子吃了点退烧药,看着小天天有退烧的迹象,这才赶回家吃了晚饭。可没想到晚饭后没多久,小天天又烧了起来,量了体温38.5摄氏度,卫女士着急了,赶紧和家人把儿子送到儿童医院。
  卫女士说,还好自己有车,否则这么大冷天从城西区把儿子送到城东区,万一再冻出个好歹。
  其实,不仅是交通医院,据了解,我省仅有儿童医院一家专科医院有夜间儿科急诊,其他医院也只有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少数几家医院能够在夜间看儿科,不过需要家长挂急诊号,由急诊转到住院部。而且,由于这些医院中的大部分医院的儿科住院部条件有限,说是夜间急诊,可一般情况下不能给病情较重的患儿采取治疗。只能给咳嗽、感冒、发热等普通疾病开些口服药或外用药,以及做一些简单的像血常规、CT等这样普通的检查项目。甚至有些医院当天晚上无法取到检查结果,要想确切了解孩子的病情还要等到第二天。
  患者不多,医生更少
  卫女士没等多久就挂上了号,看情况前面排队的不过四五个人,卫女士满心期待儿子小天天可以快点看上医生。可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卫女士的耐心也一点点消逝。眼看小天天一直高烧不退,卫女士站在诊室门口开始不停埋怨:&怎么就一个医生啊。&&这也太慢了吧。&又转过身对记者说:&你是没有孩子,不知道发烧对小孩来说多危险。&
  不过,也有些病情不太严重的患儿家长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候。&相比前段时间等了快两个小时了,前面还有二三十个人,今天已经好多了。有时候送来急诊需要抢救的孩子,医生们就都去抢救了,其他人只能在这一直干等着。&经历过前段时间高峰期的一名姓赵的女士说。
  在急诊科前张贴的急诊就诊病人告知书中第一项里明确说明:&在就诊高峰期等候时间约2至3小时&,说明在儿科夜间急诊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由于许多患儿不能够明确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还不会说话,儿科医生在诊治时,只能根据父母的转述,因害怕父母有遗漏或转述有误,医生需要根据经验多方面询问,不仅要看,还要听、要摸,相比有明确表达能力的患者往往要耽误更长时间。所以,即便挂上号时只有四五个人排在前面,卫女士还是等了1个小时。
  相比儿童医院的人来人往,青海红十字医院小儿内科的夜班急诊就安静了许多。从下午6点到晚上10点30分,医生只接诊了1名3岁的患儿。值班医师石延玲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也不过十几名患者。由于儿科的医生要负责儿科重症监护、急诊出诊、儿科门诊、夜间急诊值班等等,医生不足,让位于门急诊大楼十楼的小儿内科门诊一直被其他科室占用。&如果明年能招上几名新医生,小儿内科就能够正式开诊了。到时候就能收治更多的患儿,一些病情稍微严重的患儿也能收治了。&石延玲说。
  因为担心着急,家长会犯错
  小天天已经开始有些迷糊了,护士告诉卫女士最好先物理降温把体温降下来才能打针,因为在高烧状态下血管很脆,容易破掉。脱掉小天天的厚外衣和棉裤,全家人围在一起给小天天搓手脚。护士说,发烧的患儿一般都手脚冰凉,手脚搓热了,烧也就退下来了。就这样一刻不停地搓了二十多分钟,小天天一会儿醒来一会儿又迷糊。卫女士等不及了,赶忙去找护士看能不能早点扎针。
  在卫女士的要求下,护士给小天天扎了针,还抽了血,不过验血的结果要到第二天下午才能出来,所以目前只能给小天天输一点抗病毒和消炎的药。输完液已是夜里12点,在观察室等候了一段时间,小天天发烧的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门诊医生只好把小天天转到住院部。
  可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小天天的烧还没退,卫女士着急了,她不顾医院的反对办理了出院,退掉了血常规检查,她想能不能到别的医院输液退烧更快点,而不是一直物理降温。
  其实,卫女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她也犯了许多家长经常犯的几个错误。
  错误一:&小儿发热病程较长,需要3天到7天,许多家长一到医院就希望将患儿的体温降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石延玲说。
  只要孩子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体温有下降的趋势,发热间隔的时间有所延长,就说明有效果。
  错误二:小儿发热需要做血常规检查项目,咳嗽需要做CT检查,可是许多家长认为这些检查项目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产生危害,不愿检查。
  其实,这些检查都是必要的检查项目,医生只有看到检查结果,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例如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如果咳嗽时间长的话还要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等,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是支原体感染还是非支原体感染,来指导用药。
相关新闻↓
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号基本没儿科 临床经验少_生活播报_生活_北京晨报网
基本没儿科 临床经验少
  社区医院对于居民来说,最大的方便是宝宝接种疫苗不用再去大医院排队。
能有一位老资格儿科医生&&就算医院有一“宝”刚刚荣升为妈妈的王晓霞并不愿意每次花半天时间到大医院去给孩子看病。在小区马路对面,就有一个社区医院。这也曾是她买房的重要参考之一,然而她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带着宝宝走进社区医院却吃了闭门羹——医院没有儿科。王晓霞居住的管庄地区,户籍常住居民超过10万,为这个区域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包括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下辖5个服务站。她住的京通苑小区,隔着一条马路,就是管庄京通新城卫生服务站。问&题“医生态度好&但是没自信”王晓霞第一次带着儿子去小区对面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就碰了壁,“医生说没有儿科,连号都没给挂。”不过,医生给她指了一条道,往东两公里,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有儿科医生。心急火燎的王晓霞又跑回家开车,带着儿子来到卫生服务中心,很快就挂上了号。其实儿子就是有点小咳嗽,家里老人不放心,想让医生听听肺里有没有杂音。接待王晓霞的儿科医生有50来岁,他用听诊器听了听后,开了两种药。但是紧接着陈医生又说了一句话:“您要是不放心再去大医院看看。”这让王晓霞心里又七上八下了,毕竟儿子出生才50多天。“孩子吃了两天药以后,咳嗽就彻底好了。”王晓霞说,这次的就医经历让她觉得,社区医生医术不错,态度很好,但是没有自信。“我认为孩子咳嗽不重,也希望医生说‘没大事儿’。”过了一段时间,王晓霞的公公鼻腔不舒服,到了社区医院挂了全科,结果医生直接让他去大医院看,“耳鼻喉看不了,没有仪器。”王晓霞说,社区医院人少,干净,就诊快,但就是科室不全,仪器也不够,“要是还能做个B超什么的,就更方便了。”&探&访环境不差&却是“医生等病人”有数据显示,三级医院65%的门诊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均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机构,但大家还是一窝蜂地涌向大医院。记者走访看到,社区医院的环境一点也不比大医院差,反而要比大医院更整洁。但是在社区医院,总是会看到“医生等病人”的场面。记者连日来在社区医院看到,来医院就诊的绝大部分也都是老年人,69岁的新天地小区居民刘阿姨说,“我基本上每天都要到社区医院,让医生量量血压,顺便聊聊天。”要不就是去医院拿药的。就拿王晓霞来说,社区医院对她最大的好处就是报销高,“在社区医院看病拿药,医保能报销90%,前几天我感冒买了223元的药,自己只付了不到23元。”有患者一语道破就医心理:“庙小不可能有大菩萨,看病还得到‘三甲’!”其实老百姓有病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就诊,关键还是社区医院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师。在采访中,北京晨报记者发现居民认为社区医院看病主要还有几个不方便:一是社区医院科室不全,比如像耳鼻喉、眼科、神经内科等常见科室都没有,绝大部分的社区医院里都没有儿科;此外,医生普遍不自信,经常会有医生看病时推荐病患去大医院检查;社区医院没有急诊,夜间看病不方便。院长观点硬件不是问题&就是缺人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张明宝在交谈中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该中心下辖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管庄10万多常住居民,社区医生和大医院医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还要经常走家串户到居民家中了解情况,现在的诊疗环境绝对不比大医院差。但是,张明宝也坦承,社区医院的病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而且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最关键问题,张明宝认为,就是缺人。比如患者提出的科室不全问题,“我认为没有社区医院不能设置的科室,增加医疗设备的经费也有,就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张明宝说,现在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人才存在“断档”,按照规定,2010年以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招收的本科及以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都要到认可的市级全科医学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才能上岗。“这一过程就是8年。”而现在北京整体大环境是医疗机构都比较缺人,相比大医院,社区医生待遇较低,平均年收入才六七万。水平较高的医生更不愿意到社区医院里来。患者少&医生临床经验少而对于患者认为社区医院医生缺乏自信,张明宝并不认同。“不能说缺乏自信,就是因为病患少,医生临床经验少,不经常做就不敢做。”像王晓霞就诊时,儿科医生陈埃清建议她“不放心就去大医院”,张明宝反而认为这就是一个成熟医生的表现,“即使在三甲医院也没有哪个医生敢打保票对患者说‘没事儿’,毕竟病情会不断发展,更何况患者是一个新生儿。”张明宝说,陈埃清有着二三十年的儿科临床经验,“现在其他的社区医院基本都没有儿科,他就是我们医院的一宝。”要说急诊服务,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8年开业到2013年底,一直是24小时接诊,据统计,一个月最多只接了7例病患,而每天医院需要8个人值班。因此去年起医院就取消了夜间急诊。“即使有夜间急诊,病人来社区医院也只能做简单的处理,最终还是要上大医院。急诊上大医院对病人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张明宝坚持社区医院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社区医院的功能一个是基本医疗,一个是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管庄地区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正在积极推进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签约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开展健康教育和分类服务,包括健康技能指导、转诊及预约服务;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邀请专家进社区医院坐诊,近一段时间来,擅长治疗各种肝病的地坛医院中医专家王宪波每周三都会到中心坐诊,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好评;医院的中医科也正在装修,届时将开展针灸、拔罐等十余种适宜技术,满足辖区居民的就诊需求。本版撰文并摄影  北京晨报记者&陈琳
责任编辑:liushua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阳最好的儿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