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对着成羊屎便人身体会变差吗

208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91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共享搅屎棍、羊屎汤、露臀癖,罗马人恶心出另一片天地_乱码_传送门
共享搅屎棍、羊屎汤、露臀癖,罗马人恶心出另一片天地
曾走在历史前沿,闪烁文明之光的古罗马在世人眼里仿佛和淫秽猥琐、无知变态隔了十万八千里,但是在历史进程中,再怎么辉煌的国家,都得有点黑历史,罗马人也躲不过。前几期乱码带各位兄弟看了看会玩的,今天就再来给大家八一八恶心到另一个境界的的罗马人。资料来源:listverse音乐资源加载中...无知无畏,臭美无罪 在古罗马,尿这东西绝不只是排泄物和天然的有机肥这么简单,它可是专门占了一项税收的商品,对某些人来说,搜集它就能混口饭吃,为了用它换钱,有的人在公共小便池边蹲守,有的人走街串巷上门搜集。 快闻我清新口气在我大天朝,童子尿当药喝下肚去也就算了,生死面前什么都是小事,可是这古罗马除了拿它洗衣服,还把尿当牙白素用,天天含在嘴里洗牙漱口。熟知了现代卫生和医学的我们,如果对古罗马人说“你这是无知啊”,他极有可能还你一句“没文化真可怕,傻x连诗都不读”。古罗马人用尿洗牙这习惯确实是从诗里听来的,这诗是这样的——“The fact that your teeth are so polished just shows you’re the more full of piss.”意思是说,你的兵牙这么白,一定尿也非常多!但,这可是讽刺啊!诗人真正想说的是,“看你丫油头粉面,准是个草包,除了尿多一无是处!”可是罗马人不仅把它生生当作夸奖和常识来听,还切实地落实了行动,不得不说,无知无畏,臭美无罪。 深入彻底,共享社会我们现在才从自行车里看到了共享经济,却不知这都是罗马人玩剩下的梗了。在古罗马,各家各户不会单独修厕所,大家都在一个坑里拉屎,当然这很正常,但罗马公民共享的可不只是公共厕所这么简单啊,人家深入彻底到擦屁股用的都是同一张纸!准确来讲,应该是擦屁股棍——棍子的一头绑着海绵。共享搅屎棍对,你没有看错。在古罗马的公厕里,你会看到一根搅屎棍圣火一样在人们手中来回传递……至于擦不擦得干净,还有这手感和味道你们也都自己联想吧…… 蹲坑方便,堪比探险不得不说这古罗马的厕所真的是奇葩一朵,即使你能忍受得了“共享型的厕纸”准备在这里方便一下,乱码也不敢保证你能好好地走出去。有两个原因,第一,住在下水道里的生物可能会在你脱下裤子方便时冒出来咬你一口,第二,这下水道里充足的沼气时不时地就会爆炸一次,就算你身体矫健躲过了窜出来的不明生物体,要躲过这翻飞的粪便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别以为古罗马人不害怕这动不动就爆炸的厕所,他们也采取了“十分有用的”措施——在厕所的墙上刻下防止恶魔出现的咒语、在进入厕所前诚心祈祷,愿神保佑顺利蹲坑完毕! 茹毛饮血,都为治病古罗马还有一种神奇物种叫角斗士,在万人围坐的场地里互相砍杀,不知哪一刀下来就要了命。可战斗至死还不是他们的最终结局,被抽干血槽、分食了内脏才算终了。当时的罗马人认为角斗士的血有治疗癫痫的功效,所以战败死去的角斗士,血就会被当药的搜集起来。只喝血还是文明的做法,直接开膛破肚掏出肝脏,生食下去的人也不少。 你们要来点血吗?在罗马禁止角斗士活动之后,这种茹毛饮血的习惯仍旧没有停止,只是这药物取材转移到了被斩首的囚犯身上。现在的我们都清楚这治病的偏方本身就是个无稽之谈,但在当时的罗马,人们深信不疑,还有很多医生对大众声明,他们见过患者发病时通过喝人血而恢复了正常。 败者取血,胜者催情角斗士胜败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输的人被开膛破肚,抽血取脏,赢的人就好多了,身上的污泥都能被漂亮姑娘抹到脸上。在那个时代的罗马,香皂很难获得,运动员都用油来涂抹身体,然后用刮痧板一样的物件把身上的死皮刮掉。通常这些死皮是扔掉的,但是人们认为赢了比赛的角斗士浑身是宝,连汗液死皮都有催情的功效。有人把这些汗液死皮搜集起来,当做催情素卖给那些春心萌动的姑娘们。为了让心仪的男子面对自己无法把持,即使是污泥,姑娘们也愿意抹在脸上。 随意飙车,古城庞贝潘神强暴山羊雕塑在火山灰下沉睡了千年的庞贝古城,最初被发现时,考古学家觉得古城里色情文化泛滥,并没有向公众公开。在千年之前的庞贝,你可以随处看到类似牧神潘神强暴山羊的雕塑,在最兴盛时,城里到处是妓女,就是在现在的庞贝遗址里,石板路上用来指明妓院方向的男根标识也是随意可见。 神赐好运,崇拜男根原始社会中盛行的生殖崇拜,在古罗马也是随处可见的。并不像我们的社会一样,性教育都得遮遮掩掩,害怕那些本来就是人类身体一部分的器官会污染了祖国幼小花朵的视野,古罗马对男根是一种非常豁达自豪的态度,所以类似图片上的男根形状的装饰物随处可见,姑娘们也会当做项链来戴。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男根能够带来好运,所以很容易在那些非常危险的地方看到画在附近的男根图案,比如急转弯的路上、摇摇晃晃的吊桥旁等等。 史书记载,露臀狂魔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个露臀变态狂就是罗马的一个士兵。在犹太民族反抗罗马入侵的斗争史上,犹太族史学家约瑟夫记录下了这个有露臀癖的罗马士兵。事情发生在犹太人最重要的逾越节上,一队罗马士兵本来只为了维持安定才来到祭祀现场驻守,其中一个士兵在祭祀过程中却突然拉起了他的长袍,露出屁股,转身对着祭祀的人做出十分猥琐的动作后放了一个臭气熏天的响屁,犹太人民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自此开始了反抗罗马的暴动。起初只是要求惩罚这个士兵,接着犹太民众开始向所有罗马士兵抛石子,最后这场反抗就演变成了史上著名的犹太战争。 狂吃到吐,不死不休据说,参加宴会的罗马人绝不会停止吃东西的动作,即使吃到吐,吐干净了还继续吃,直到宴会结束。有点教养的宾客会吐到桌子旁边的大碗里,有的就直接吐到旁边的地上,吐完转身继续吃。在这样的宴会上面,最惨的不是食物,而是负责打扫的奴隶,这些宾客吃饱吐爽,醉倒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恶心人的工作还得奴隶们去做。 受伤疲劳,羊屎救你 继角斗士的血之后,古罗马还有大杀器——羊屎,受伤出血来两粒,疲劳无力来两粒,在罗马人眼里,羊屎堪比我天朝太上老君葫芦里的救命金丹。当时的罗马人没有邦迪,所以就用晒干之后碾碎的羊屎来治疗出血的外伤,春天出产的是屎中上品,如果突发意外十分紧急,也可以用新鲜的来代替。除了止血,在驾战车的将士眼里,用醋熬煮后的羊屎汤可是当时的红牛、脉动、液态兴奋剂,一旦觉得精神不济,就来上一杯提神醒脑。别以为这是那些乡间小民才会喝的东西,罗马史上著名的暴君尼禄大帝可是这羊屎汤的狂热分子。 暴君尼禄 看完这些罗马人的奇葩事迹,只能感叹历史确实是在进步着,能生活在现代社会幸福的不止一点点!欢迎转发朋友圈 乱码乱码,不看好傻&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c8ea102fb8e4de33dbc45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c8ea102fb8e4de33dbc45_r.jpg&&&/figure&&p&上海最近春光明媚,很适合出门踏踏春、遛遛弯。所以,上个周末我果断地……又选择了宅在家里。好在打开微信运动,发现大多数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数也都停留在十位数,或者个位数。于是心安理得地宽慰自己:你并不是一个人。&/p&&p&&br&&/p&&p&一个人在家睡到大下午,玩玩手机,点个外卖刷个剧,一天也就过去了。虽然身在其中的时候感觉还挺安逸,但每当过完这样的一天,惊觉时间一眨眼便没了,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另一方面,闭不出户的时间长了,我开始越来越不愿意出门。更准确地说,其实是越来越不敢出门了。&/p&&p&&br&&/p&&p&&b&放假就想家里蹲,朋友只在微信里,家人许久不联系,娱乐主要靠手机&/b&——这样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主动、自发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外出、与人交往似乎变成了一件门槛很高的事。&/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afa392fa0d3d614eab72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00& data-thumbnail=&https://pic1.zhimg.com/v2-0afa392fa0d3d614eab72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afa392fa0d3d614eab72e_r.jpg&&&/figure&&p&&br&&/p&&p&&br&&/p&&p&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这种自我孤立(self-isolation)的状态——为什么你越来越不愿意出门?以及为什么,即使自我感觉在家不出门不见人最舒服,我们还是要建议你对此做出一些改变。&/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a40db5d8c8bf2fb506b5f792dea1ef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a40db5d8c8bf2fb506b5f792dea1ef1_r.jpg&&&/figure&&p&&br&&/p&&p&自我孤立是一种自己选择地、主动地将自己与其他人以及社会之间隔绝起来的状态。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b&自我孤立并不是一两天、一两周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状态。&/b&&/p&&p&&br&&/p&&p&自我孤立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因为&b&它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藏匿,其中往往包含了对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抗拒&/b&(Christopher, 2012)。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b&自我孤立者即便在当下坚信“这就是我想要的”,也依然会在回顾时产生空虚和后悔的感觉。&/b&&/p&&p&&br&&/p&&p&纽约时报在2016年的报道中提出,自我孤立在全球范围内都在成为一个日渐增长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现代年轻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p&&p&&br&&/p&&p&在日本,极端的自我孤立可以达到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足不出户的程度。这群把自己与社会完全隔离开来的人被称为“茧居族” (引き籠もり)。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的数据显示,这样的茧居族在日本已超过了一百万人。&/p&&p&&br&&/p&&p&与此密不可分的第一点原因是&b&互联网的高速发展&/b&。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让足不出户的生活成为现实。不仅如此,线上社交还能让自我孤立的人产生出一种“我并不是一个人”的错觉。&/p&&p&&br&&/p&&p&另外,&b&自我孤立也与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更高的焦虑感,及更大的生存压力有很大的关系&/b&。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让我们几乎每天都处于饱和且疲惫的状态。而又由于不仅是时间和金钱,人的认知资源和体力也是有限的,&b&社交对很多人而言就更加像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了。&/b&&/p&&p&&br&&/p&&p&再者,与过去不同的是,在如今的年轻人中,“吃饭”、“睡觉”和“宅”都变成了可以被接受的兴趣爱好。甚至有时一本正经地说自己喜欢读书写字的人,反而会被嫌弃“老土”或是“假正经”。&b&年轻人们认为自己需要归属于当下这种“丧”的流行文化,不愿意成为异类。&/b&&/p&&p&&br&&/p&&p&导致自我孤立的普遍化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b&我们这代人其实是很“自我”的,过去的集体主义思想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已经愈来愈弱了。&/b&&/p&&p&&br&&/p&&p&&b&可在社交中,其实不得不面对一些需要妥协的,甚至是有点违心的事。但,我们这一代人却更不情愿去妥协、去让步,不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承担社交中可能产生的一些责任和义务。所以对我们来说,权衡之下很容易就会得出:“还是我一个人呆着比较爽”的结论。&/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0c11e8f68ffcabcbd5a44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data-thumbnail=&https://pic1.zhimg.com/v2-c0c11e8f68ffcabcbd5a44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0c11e8f68ffcabcbd5a440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53e006d9b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53e006d9bb_r.jpg&&&/figure&&p&&br&&/p&&p&&b&误解1:&/b&&/p&&p&&b&一个人生活、不喜社交的人都是自我孤立者&/b&&/p&&p&&br&&/p&&p&独居(solitude)是很容易和自我孤立混淆的一个概念。的确,这两者之间存在不少的共同点,比如两者大多数情况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且在他人看来的表现也很类似——都极少与人交往,感觉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一回事。&/p&&p&&br&&/p&&p&与夹杂着逃避和消极抵抗心理的自我孤立不同,Solitude更多的是传达了一种&b&孤身一人的荣光&/b&。这种选择是基于一种内心对独处的渴望和需求,它通常是建立在充分“入世”的前提上,在这个充分体验的过程中想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要的,然后才真正地实现了“出世”。&/p&&p&&br&&/p&&p&&b&Solitude的人的内心始终是平和的,甚至是充盈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很宝贵且有价值的。而出于逃避的自我孤立则伴随着懊悔、空虚和羞耻的情绪。&/b&&/p&&p&&br&&/p&&p&&b&误解2:&/b&&/p&&p&&b&自我孤立是因为没有朋友,因为孤独&/b&&/p&&p&&br&&/p&&p&研究发现,&b&孤独和自我孤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b&。主观上的孤独感和客观上自我孤立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同时发生(Matthews et al., 2016)。&/p&&p&&br&&/p&&p&也就是说,那些选择了自我孤立的人可能原本具备完好的社交能力,也有很多朋友;而孤独、没有朋友,也并不意味着就会选择“自暴自弃”地将自己孤立起来,干脆完全不去和别人相处了。&/p&&p&&br&&/p&&p&&b&误解3:&/b&&/p&&p&&b&在网络上有丰富的社交就不算自我孤立&/b&&/p&&p&&br&&/p&&p&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在微信群里活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自我孤立的本质,匹兹堡大学专攻媒体,科技及健康领域的Brian Primack教授指出,&b&网络社交永远无法成为面对面社交的替代品。&/b&他和同事们的研究发现,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仅仅停留在线上的社交却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过多的线上社交甚至会有反效果。&/p&&p&&br&&/p&&p&另外,如果一个自我孤立的人是因为感到孤独而在网上和人交往,那么长此以往,这种线下缺乏与他人和世界的情感联结所带来的孤独,不仅不会通过网络上的社交被抵消,还会使他们感到更加孤单(Primack et al., 2017)。&/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db401de190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8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db401de1908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68d8bbdbcfdef44dd2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68d8bbdbcfdef44dd21_r.jpg&&&/figure&&p&&br&&/p&&p&&br&&/p&&p&一个选择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的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p&&p&&br&&/p&&p&“我没有朋友”&/p&&p&“我就喜欢一个人呆着”&/p&&p&“我不知道哪里可以认识人”&/p&&p&“我害怕被拒绝”&/p&&p&“出门见人好麻烦,我懒得出门”&/p&&p&“我太累了,只想一个人躺在家”&/p&&p&“我得在家工作/学习”&/p&&p&……&/p&&p&&br&&/p&&p&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即使自我孤立并不一定伴随着主观上的不适感,甚至可能在当下、或是短时间让人感觉十分惬意。但客观上,它的确会给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p&&p&&br&&/p&&p&&b&1. 自我孤立会破坏我们的身心健康&/b&&/p&&p&&br&&/p&&p&有多项研究结果指出,自我孤立与抑郁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一方面,一个本身有社交焦虑的人,或是被抑郁情绪折磨的人就有更大的概率选择自我孤立,彼时的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能量去面对外面的世界(Cacioppo et al ., 2006, Hall-Lande et al., 2007 & Lohre, 2012)。但另一方面,&b&长时间地将自己与外界与外界隔离,会加重人的社交焦虑感和抑郁情绪。&/b&&/p&&p&&br&&/p&&p&此外,&b&虽然看似一个人呆在家里有更多时间睡觉、休息,但实际上自我孤立者的睡眠质量反而会更差。&/b&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作息往往是紊乱的——运动不足导致的精力无处消耗,夜晚难以入睡,白天睡到下午情况比比皆是(Steptoe, O’Donnell, Marmot & Wardle, 2008)。&/p&&p&&br&&/p&&p&可见,除非有极强的自控力,把自己关在家里晚上熬夜白天补觉,绝不是真正想要“好好休息”的做法。&/p&&p&&br&&/p&&p&且,自我孤立不但增加了患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长期不与外界接触还让会让人&b&感觉自己的身体变虚弱了&/b&,不论这是不是客观事实。&/p&&p&&br&&/p&&p&&b&2. 自我孤立会影响我们的自尊水平,扭曲我们的自我认知&/b&&/p&&p&&br&&/p&&p&&b&我们对“我是怎样的人”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与他人相处时的自己,以及在社会交往中他人给我们的反馈。&/b&就像山本耀司的一句话:&b&“‘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b&但,当失去了这部分来自外界对自我认知的补充之后,我们会渐渐难以对自己形成一种完整且相对客观的认知。&/p&&p&&br&&/p&&p&和自我孤立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类似,自尊水平和自我孤立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更加容易选择不与人交往,而长时间地远离社交又会进一步地降低人的自我价值感。并且,即便是自尊水平正常,甚至是高自尊的人,也会由于失去与社会的联结而影响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感知。&/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127aad9a5af0ddf9190cb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0&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127aad9a5af0ddf9190cb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27aad9a5af0ddf9190cbd_r.jpg&&&/figure&&p&&br&&/p&&p&3. 自我孤立逐渐削弱我们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结&/p&&p&&br&&/p&&p&那些自我孤立的人在给自己关上门的同时,也给想接近自己、和自己建立联结的他人关上了门。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再有人主动靠近他们(想想那些约了你一次又一次,但你每次都说“下次”的人),他们自己原有的社会关系也会受到影响。&/p&&p&&br&&/p&&p&因为,即使是和家人,和最亲密的朋友之前的情感联结,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维系的,更不用提更偏向于资源置换的那些社会关系了。&/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4aedfaa7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4aedfaa7e_r.jpg&&&/figure&&p&&br&&/p&&p&在说方法之前,还有两件需要强调的事情:&/p&&p&&br&&/p&&p&第一,&b&不支持自我孤立,并不意味着鼓励无意义或冗余的社交&/b&&/p&&p&&br&&/p&&p&作为一个社恐本恐,我比谁都要明白被迫社交的痛苦——在一群不认识且不感兴趣的人中间逼着自己去聊天,为了社交而社交。这样的与人相处不仅没有意义,也不是我们会鼓励的。无法给自己带来任何价值和幸福感的社交,反而会大量耗损我们的能量,让我们更加孤独和焦虑,并且更加的排斥社交。&/p&&p&&br&&/p&&p&第二,&b&独处本身是有益的,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时间&/b&&/p&&p&&br&&/p&&p&不要自我孤立也不等同于都要每天都出门活动,时刻得和朋友待在一起。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它与自我孤立的区别在于这个时间是否适度。&/p&&p&&br&&/p&&p&短暂、适当的独处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情绪(Nguyen, Ryan & Deci, 2017),可以让我们更冷静地思考问题和反思自己。尤其是对于内向者和高敏感的人来说,独处是他们补充能量的重要手段之一。&/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01cbccd8af704c39d3a9b6efb15c05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01cbccd8af704c39d3a9b6efb15c05b_r.jpg&&&/figure&&p&&br&&/p&&p&&br&&/p&&p&做了必要的澄清之后,我们来说说该如何着手改变自己的“孤岛”状态:&/p&&p&&br&&/p&&p&&b&a. 找到至少一个可以线下保持联结的人&/b&&/p&&p&&br&&/p&&p&改变的第一步,可以是找到哪怕一个,能够重新在线下和你建立、保持联系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你最亲密、最信赖的人之一,比如你的家人,或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们可以固定每周见一到两次面,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活动,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沟通。&/p&&p&&br&&/p&&p&你不用一开始就逼着自己一步就迈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刚开始尝试这样做的时候,你甚至不用强迫自己非得和对方一起出门,从相对简单的邀请他们来家里玩开始也是可以的。不过,邀请他们来家里一起倒在沙发上各自玩手机是没有太多帮助的。&/p&&p&&br&&/p&&p&&b&b. 计划你休息日的行程时间表&/b&&/p&&p&&br&&/p&&p&为了避免一有休息的时间就屈从于惯性,又像从前一样在家闭不出户,你可能需要从现在起好好地提前规划自己的休息时间。与朋友、家人面对面相处的时间,外出的时间,都需要在你所有的闲余时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p&&p&&br&&/p&&p&随着开始重新和朋友、家人的见面,重新接触外界,你可以慢慢地增加这些事情在你生活中的比例,同时缩减独自在家时那些纯粹的消遣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些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促进自我提升的、有长期价值的活动。&/p&&p&&br&&/p&&p&&b&c. 参加一个固定的线下小组或社群&/b&&/p&&p&&br&&/p&&p&在生活已经如此忙碌的今天,坚持挤出时间来社交和体验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群体压力——一个人做起来没有动力和毅力的事,一群人一起就会让坚持变得更容易。&/p&&p&&br&&/p&&p&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线下兴趣小组、兴趣班或是活跃度比较高的社群,都可以祈祷督促和鼓励的作用,让出门活动变成一件更有仪式感,也更加被重视的事情。&/p&&p&&br&&/p&&p&好了,刚才我已经发消息邀请了许久未见的朋友周末一起出门春游了。虽然有点小紧张,但也隐隐地期待起这个久违的不窝在家里度过的周末。&/p&&p&&br&&/p&&p&那你呢?下个休息日打算怎么过?&/p&&p&&br&&/p&&p&以上。&/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0e26bab4f5dc54fae9aa3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5& data-rawheight=&750& data-thumbnail=&https://pic1.zhimg.com/v2-30e26bab4f5dc54fae9aa3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0e26bab4f5dc54fae9aa30_r.jpg&&&/figure&&p&&br&&/p&&p&References:&/p&&p&Cacioppo,J.T., Hughes, M.E., Waite, L.J., Hawkley, L.C. & Thisted, R.A. (2006).Loneli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ve&/p&&p&Symptoms: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Psychology and Aging, 21 (1):140-151.&/p&&p&Christopher,T (2012). How to stop self-isolation. Psyweb.&/p&&p&Hall-LandeJ, Eisenberg M, Christenson S, Neumark-Sztainer D. (2007). Social Isolation,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p&&p&Adolescence.Adolescence, 42 (166): 265-286.&/p&&p&Matthews,T., Danese, A., Wertz, J., Odgers, C. L., Ambler, A., Moffitt, T. E., &Arseneault, L. (2016).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in youngadulthood: a behavioural genetic analysi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epidemiology, 51(3), 339-348.&/p&&p&Nguyen,T.V.T., Ryan, R.M., & Deci, E.L. (2017). Solitude as an Approach toAffective Self-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1),92-106.&/p&&p&Primack,B. A., Shensa, A., Sidani, J. E., Whaite, E. O., yi Lin, L., Rosen, D., ...& Miller, E. (2017). Social media use and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mongyoung adults in the U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53(1), 1-8.&/p&&p&Steptoe,A., O'Donnell, K., Marmot, M., & Wardle, J. (2008). Positive affect,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good sleep.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64(4), 409-415.&/p&&p&&br&&/p&&p&&b&&i&KY作者 / 咯咯&/i&&/b&&/p&&p&&b&&i&编辑 / KY主创们&/i&&/b&&/p&&p&&br&&/p&&p&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a&&/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a&&/p&&p&&i&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i&&/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KnF_yyrgZ18KKs9TIizsY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觉得一个人呆着最爽”:你有没有自我孤立的倾向?&/a&&/p&
上海最近春光明媚,很适合出门踏踏春、遛遛弯。所以,上个周末我果断地……又选择了宅在家里。好在打开微信运动,发现大多数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数也都停留在十位数,或者个位数。于是心安理得地宽慰自己:你并不是一个人。 一个人在家睡到大下午,玩玩手机,…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01b7cc6bd6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01b7cc6bd6_r.jpg&&&/figure&&h2&01&/h2&&p&&br&&/p&&p&上周三晚上11点多,一位陌生师弟突然加微信,说要咨询事情。&br&&/p&&p&通过以后直接发来一段语音:&/p&&blockquote&“师兄,××法院查封了我们公司几套房产,我想找×院长协调一下,能不能帮我打个招呼?没多大事儿,×院长电话我有,但直接去找怕是见不到面。事成之后,我一定到北京当面致谢。”&/blockquote&&p&这位师弟我见过两次,黑黑瘦瘦、不怎么爱说话。听他自己介绍,现在在某著名地产公司做法务。那会儿我刚到家,又累又困,耐着性子听完他慢条斯理的语音,不知道该怎么回复。&/p&&p&试着站在师弟的角度去理解这段话,他可能想表达的是:&/p&&p&?我的事情很急,要不也不会这么晚找你。&/p&&p&?别担心,事儿不麻烦,只需要你给领导打个电话。&/p&&p&?你脸这么大,随便讲句话领导会给面子喽。&/p&&p&?路子我很熟,院长的手机号码我都有的。&/p&&p&?给我帮忙肯定亏待不了你。&/p&&p&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p&&p&&b&举手之劳还能捞点好处,何乐而不为?&/b&&/p&&p&然而,作为被请求的一方,我感受到的实际画风是这样的:&/p&&p&?我的事情很重要,你的时间不重要。&/p&&p&?这点小事儿,师兄你好意思不帮?&/p&&p&?法院办事,无非打招呼、找领导这个套路嘛!&/p&&p&?我可不是小白,其他路子蛮多的哦。&/p&&p&?我很擅长攻关和摆平哦,用钱。&/p&&p&犹豫了一会,我点亮屏幕,给他回信息:&/p&&blockquote&“抱歉师弟,能力所限,我可能帮不了你。”&/blockquote&&p&过了一会,他回复:&/p&&blockquote&“哦,没关系。”&/blockquote&&p&隔了一天,又发来一条:&/p&&blockquote&“已搞定(微笑表情)。”&/blockquote&&p&看到这几个字,我只好苦笑一声。&/p&&p&&br&&/p&&h2&02&/h2&&p&&br&&/p&&p&谁都会遇到难处,求人办事也是在所难免。有的人总能逢凶化吉、贵人神助,有的人却一筹莫展、四处碰壁。&b&天差地别之间,分寸的把握、表达的艺术至关重要。&/b&&/p&&p&司法案件“打招呼”本就是违纪违规行为,且不论我有没有这个能力,会不会为他承担严重法律风险,仅仅从他提出这种非分要求,却轻描淡写、习以为常的样子,就要替他捏把汗。&b&行走江湖,如此轻佻,恐怕迟早会出事。&/b&&/p&&p&抛开大道理,仅仅从求人帮忙的沟通技巧来看,这位师弟的“硬伤”也是撒了一地:&/p&&p&&b&◎太过鲁莽。&/b&仅有几面之缘,彼此并不熟悉,缺乏“信任基础”。这种情况下贸然提出要求,恐怕很难得到正面反馈。&/p&&p&&b&◎不够真诚。&/b&既然没“多大点事儿”,何必找人帮忙?说到底,还是没有摆正自己“请求方”的位置,傲气有余、诚意不足,容易引发不愉快联想。&/p&&p&&b&◎不够体贴。&/b&深夜联系,一般会认为是十万火急的大事、难事,我这才忍着疲倦和睡意了解情况。一看发现上当了,这种感觉当然很糟糕。师弟获得帮助的概率当然也会降低。&/p&&p&&b&◎自以为是。&/b&这位师弟设计了一套想当然的解决方案,要求我来帮他打通关键环节。从我的角度看,这更像一种安排甚至命令。可谁愿意被人当枪使唤呢?更何况,师弟的方案本身就足够荒唐。熟悉司法工作的人都知道,已经查封的存款、房屋、车辆等,解除查封的前提只能是二选一,要么原告同意,要么案结事了。如果靠找院长就把这事儿办成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和院长都要被纪检委带走了。为了你这几句话,我犯得上吗?&/p&&p&&b&◎暗示贿赂。&/b&师弟说“当面致谢”,无非是送钱送物、请客消费而已。他对这句话一定“自鸣得意”,似乎显得自己“很敞亮”“讲义气”“懂事儿”。实际上,这句话是最大的败笔。他打的明明是“感情牌”,用的却是“利诱”的套路,把对方预设为“贪财好物”的角色、把可能发生的帮助定性为收买和交易。而且,他的这种行为方式,容易给对方留下“不择手段”“不靠谱”的印象。他去找院长“协调”,当然也就是这种“必有重谢”的套路呗?这种人、这种事,你敢帮他打这个电话?不怕惹火烧身?&/p&&p&&b&◎心态失衡。&/b&我拒绝了他的要求,隔了一天他却发来微信“已搞定”。一般理解,这更像是一种示威。潜台词或许是说,别以为只有求你才能成事儿!师弟或许没有这番恶意,但实际给人的感受大约如此。有没有想过,轻飘飘三个字,或许把今后的所有可能性都堵死了呢?&/p&&p&可能有的读者会说了,公周你太敏感了,人家根本没想这么多。&/p&&p&其实,问题不在于我敏感。关键是,能帮得上忙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我这个样子啊。&b&江湖凶险,不动脑子咋站得住呢?&/b&&/p&&p&&br&&/p&&h2&03&/h2&&p&&br&&/p&&p&今天的文章,是真实经历、纯干货。接下来,针对“求人办事”这个话题,总结几条攻略送给我的年轻读者们。&/p&&p&&b&◎不要轻易开口。&/b&千万别把求人帮忙不当回事儿。比如,微信群里随便拉人投票,朋友之间今天搭车明天蹭饭后天借200块钱,工作中遇到问题自己不去学习了解就找人瞎问个没完,自己网上就能挂的号、非要到群里喊一嗓子谁家有医院的关系?“求人不如求己”,&b&把宝贵的求助机会留到最需要的时候&/b&,这是求人办事的第一法则。&/p&&p&&b&◎自己先搞清楚状况。&/b&我还在机关工作的时候,有同学打电话请我帮忙:我妈到北京旅游,非常想去红墙里边看看,你朋友那么多,给帮忙找找人呗?气得我都笑出声来了,要有这个本事,我自己先进去转转了,还用等你妈?所以,&b&找人帮忙至少要把下面几个问题想清楚:&/b&这事儿基本情况?有没有可能办成?难点在什么地方?这人有几分帮我的能力和把握?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对他可能造成什么风险或者成本损失?想清楚这些事情,是沟通成功的前提。可别蒙头乱找、瞎求一气,多少人都是被骗子盯上,稀里糊涂掉坑里的。&/p&&p&&b&◎说话说清楚&/b&。信息不准确,直接影响对方帮你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预测的风险。&b&把话说清楚,是对对方负责,也是基本的道德义务。&/b&千万别为了让人帮忙,故意隐瞒事实、大事说小。这不仅是欺骗,简直是坑死人没商量。我还在地方工作的时候,一次接到辗转打来的电话,让我到派出所帮忙接人,说是打架被民警带回去了。我一想,也就是个治安处罚的事儿,去了帮着说和说和。结果去了才知道,这货把警察给揍了,准备要刑拘了。气得我扭头就走,从此这个不远不近的朋友也被我转路人了。&/p&&p&&b&◎保持感恩的心&/b&。找人帮忙,能否帮到、帮到几分,都不是哪个人说的算,只要伸了手就是个情分在这里。&b&千万别一不满意就翻脸无情、自断后路。&/b&感恩别人,不一定要请客送礼、塞钱塞物。特别是朋友之间,本来就是情感交流、有来有往。过年过节打个电话、回老家带点特产、对方遇到难处及时回馈,这都是感恩。&/p&&p&&b&◎与优秀的人交朋友&/b&。这里的优秀,既包括能力出色、也包括品质优良。遇到难处时,前者会帮你轻松化解,后者会是你最可信赖的支援。&b&人生路漫漫,你能走多远,主要取决于你的同行者。&/b&当然了,要想和优秀的人交朋友,首先要努力奋斗,争取让自己拥有足够的段位。&/p&&p&&b&| 往期精彩回顾:&/b&&/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ceedf82a829f541d10ef71b272fb81bc%26chksm%3D971df9aea06a70b84f6d130bf143bb4e71e9ba7d43cc15%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官场启示录:基层女公务员的6条生存法则&/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6faa9da47a13b7f7fb983b7d4babaa95%26chksm%3D971df9a7a06a70b127c97c31acdba7b4f5afbdbfecacf172fababf6%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官场启示录:为什么腐败官员的情妇又老又丑?&/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a797ac010f5f58ad9a7c405%26chksm%3D971df99ea06aece9f859b8dd6b10fdcf4a6e201bddf2bb2f331daae%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官场新人的愤怒:凭啥让我像你们这样装孙子?&/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b20eda5c24ab50fba624df0e%26chksm%3D971df98da06a709bfc2dc145ccfdc8fed437a48bb6bdfe86b27fa7d5ecff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钱我有的是,就想找个公务员当女婿 | 深观察&/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e85cdfabd1afc1%26chksm%3D971df87ea06ad12ddf9bbb12beaa30b32a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现在年轻人都很优秀,就是越来越不会说话了&/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a2ea754aaf5b0c5d4322f5ad%26chksm%3D971df85ba06a714dd673d68efe8f94f290caa19b0a73eae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呵呵,官场从来不相信什么985、211&/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c284c457cd7edd0f5e8db6ab%26chksm%3D971df8d1a06a71c7e7f27ec0d924ae79ae11ca27c924d4a22eb1e3e6%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终录取的都是些什么人?&/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eb1d936b7a1ca69bab94b%26chksm%3D971df8a6a06a71b068e97e68ec6ceccd5e0edfde8f2ecd6f%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我不建议年轻人把「公平」挂在嘴上?&/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2c0c584e66d%26chksm%3D971dfb69a06a727f6e97e4ea09b3b7dffbd66fd57b9f3ed9ee987e%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个草根腐败家族的兴亡样本&/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wNjc2MTk2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ffaf90564edba73d284cbf%26chksm%3D971dfbbca06a72aaaed4e3114ecb9f6fc5afbf1ad779eb6c7b6af1%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父亲是厅级干部,但我只信三句话&/a&&/p&
01 上周三晚上11点多,一位陌生师弟突然加微信,说要咨询事情。 通过以后直接发来一段语音:“师兄,××法院查封了我们公司几套房产,我想找×院长协调一下,能不能帮我打个招呼?没多大事儿,×院长电话我有,但直接去找怕是见不到面。事成之后,我一定到…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f0f385127fab842f5e644d9df706118_b.jpg& data-rawwidth=&549& data-rawheight=&3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f0f385127fab842f5e644d9df706118_r.jpg&&&/figure&&p&我有一个粉丝群,群里很多心理学爱好者,经常讨论一些心理学知识,偶尔也聊聊人生问题。有一天,群里有个妈妈跟大家抱怨说,孩子把她的一件衣服丢公交车上了。那件衣服跟了她16年,是她第一次挣钱后,在最好的商场买的。她对这件衣服很有感情,觉得有自己青春奋斗的记忆在,结果被孩子丢了。她联系了司机,忙活了一通,说:&/p&&p&「现在孩子又说不确定是在公交车丢的了,说有可能在便利店。我都想抽她!」&/p&&p&听到这句话,群里纷纷开始回应:&/p&&p&「不能打孩子!」&/p&&p&「大人自己的问题,怎么能怪孩子呢?这样不好!」&/p&&p&「我家孩子丢了东西,我会说,下次注意……」&/p&&p&……&/p&&p&这个妈妈很生气,跟大家吵了几句,气呼呼地下线了。&/p&&p&我见不得冲突,就上去回应了几句。我说:&/p&&p&「那个妈妈说想抽孩子的时候,其实只是想说她很生气。这是很近的东西。至于她打孩子,那是很远的事情。我们没有回应她的生气,却忙着阻止她打孩子,就好像她是一个没分寸的妈妈一样。这样当然就把她气跑了。」&/p&&p&大家纷纷说,「哦。老师,你说的对。」&/p&&p&然后,&/p&&p&「那么,老师,那作为旁人,看到有人打孩子,该不该去拦呢?」&/p&&p&……&/p&&p&我反思了一下,这些群友之所以会这么回应,很大的原因,是她们都是些心理学爱好者,有些还是妈妈。她们从各种公号和书里看了很多「父母应该怎么对孩子」、「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性格」之类的心理学知识。看到讨论里有「打孩子」这样的关键词,脑子里的心理学知识就自动跳出来,牢牢地抓住了她们的注意力。&/p&&p&但更深的原因,是「知道这些心理学知识」的感觉,把她们放到了一个能指导别人的专家的位置上,同时还能把她们跟别人的情绪隔开。这保护了她们自己——毕竟自己孩子丢了一件珍贵的东西,别人的愤怒和沮丧,也是不让人愉快的。所以,她们就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了。&/p&&p&&br&&/p&&p&类似的对话经常在群里发生。有一天,又有一个朋友在群里哭诉说:&/p&&p&「工作压力太大,做工作报告的时候,直接奔溃了,当着众多同事的面哭得稀里哗了。」&/p&&p&这是来求安慰的话。于是热心善良的群友纷纷开始发言:&/p&&p&「退一步想,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解决不好只好不解决,尽力就好。」&/p&&p&「你平时是一个从不暴露自己脆弱的人。」&/p&&p&「拥抱内心的小孩吧,告诉她你爱她。」&/p&&p&「动机老师说了,带着焦虑过艰难的生活才是救赎之路。」&/p&&p&……&/p&&p&&br&&/p&&p&作为读者的你,如果你也是这个人的朋友,如果你也在我们粉丝群里,你会怎么安慰她呢?&/p&&p&如果你没学过心理学,也许你会说「先休息一下,看看明天会不会好点」、「要不带你去吃顿好的,我知道附近有一家馆子」,哪怕你是嘴笨的程序员,你也会说「多喝热水」。相反,如果你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可能你就会说「拥抱内心小孩」、「带着焦虑生活」了。&/p&&p&可是我向你保证,在这个时候,那个朋友宁可听你说「多喝热水」,也不愿听你说「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在情感上要远得多。&/p&&p&安慰这件事,明明我们原来会的,怎么学了心理学,反而不会了呢?&/p&&p&&br&&/p&&p&也许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心理学的知识,我们会慌乱,会凭着情感的本能行事的。现在,这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学知识打断了我们的情感历程。它能让我们把慌乱藏起来,说看似温暖其实遥远的话。&/p&&p&可是,对于安慰人来说,这绝不会比凭着情感本能的回应更有效。&/p&&p&&br&&/p&&p&现在,心理学已经成了社会的显学了,很多人都希望学点心理学知识「傍身」,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一些。有一群人对学心理学特别热衷,那就是家里的太太们,还有一群人最不喜欢心理学,就是那些太太的先生们。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太太学了心理学以后,他们就成了被批判对象和被实验的小白鼠。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不怎么幸福,就去学了夫妻相处之道的知识,学完了以后,她就喜欢分析自己和丈夫的原生家庭,告诉丈夫该怎么做。丈夫不愿听,她就指责丈夫不求上进,说我告诉你的东西,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丈夫也很生气,觉得她被洗脑了。结果两人的关系没变好,反而更差了。&/p&&p&前段时间在读者见面会上,有位女士问了我类似的问题:&/p&&p&「你自己是心理咨询师,你会把心理咨询的技巧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吗?我也想学心理咨询,用心理咨询的知识来经营我自己的家庭,让自己的家庭更幸福,你觉得咋样?」&/p&&p&我先回答了后一个问题。我说:&/p&&p&「你要非常小心。就像人应该有边界一样,知识其实也应该是有边界的。如果你学的是心理咨询的知识,你最好还是把它留在咨询室里。也许你的本意是想更好地沟通。可是当你学了心理学知识以后,你很容易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特权:你比家人更懂你们应该如何相处。同时,你还多了一个位置:你从家庭生活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研究者和旁观者。可是,你的家人并不一定愿意承认你的这个特权,也不一定喜欢你的这个新位置。这本身就会影响你们的关系。有时候,他们说他们不喜欢心理学,其实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他们不喜欢这种关系的变化。」&/p&&p&当我回答完这个问题,她旁边有个男人在使劲鼓掌,我猜就是她先生。&/p&&p&&br&&/p&&p&至于她的第一个问题:「你会把心理咨询的技巧用到生活中吗?」我也回答了。当时说我不会。但是对这个答案,我自己的爱人显然不会同意。要不然她也不会经常跟我说:&/p&&p&「你这是真心还是套路?」&/p&&p&「学心理学的人真可怕!」&/p&&p&&br&&/p&&p&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玩,我爱人开玩笑踢了我一脚。我女儿不到3岁,见妈妈踢我,上来就往我脸上抓了一把。这一把抓在脸上,疼在心里。我爱人在旁边哈哈大笑,可是作为爸爸,我真是五味杂陈。我跟我爱人正色说:&/p&&p&「这样不好!怎么能让女儿帮忙!万一我们真有矛盾了,女儿就被卷到了我们的关系里!」&/p&&p&我爱人的笑慢慢停了,也许她也觉得我讲的有些道理,就问女儿:&/p&&p&「妈妈打爸爸是跟爸爸开玩笑呢。你打爸爸又是为什么呢?」&/p&&p&女儿说:「我就是生气!」&/p&&p&&br&&/p&&p&因为做家庭治疗,我见过很多案例,爸爸妈妈有矛盾,孩子自然地在他们的冲突中扮演起了某种角色,比如协调员,或者妈妈的保护者。这些角色通常很有压力,因此孩子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跟爱人说时,这些案例自然都浮现了出来。&/p&&p&后来,我去跟老师分享我的这个经验。老师说:&/p&&p&&br&&/p&&p&「我们学家庭治疗,遇到的都是些问题孩子,强迫的、焦虑的、厌食的,我们分析他们所在的家庭关系,其实是在告诉他们,并不是你们病了,你们只是想保护妈妈、想挽留爸爸、或者想让爸爸妈妈和解。从症状到关系的过程,其实也是帮助他们把问题的标签摘下来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做相反的事:我们不能用这个思路,去分析正常的家庭和儿童。不然的话,我们就把那些明明正常的孩子,变成了病孩子。很多所谓的家庭教育,其实就在做这样的事。」&/p&&p&听完老师的话,我赶紧给我爱人打了个电话。我跟她说:&/p&&p&「每个妈妈都会为孩子能保护自己而骄傲。我那天说的,其实只是一个学心理学的爸爸的妒忌。」&/p&&p&是啊,这只是一个爸爸的妒忌罢了。当时我怎么没看见呢?&/p&&p&&br&&/p&&p&&b&(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appinessclass,幸福课)&/b&&/p&&p&&br&&/p&&p&&br&&/p&&p&&b&广告。学心理学还是有用的。前段时间有人说,知乎最吃亏的地方,是知乎的人写书,要到豆瓣去评分。可是我写的书,豆瓣评分9分哦。你们看了吗?&/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ecdbb68694f2ccdaca1_b.jpg& data-rawwidth=&854&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ecdbb68694f2ccdaca1_r.jpg&&&/figure&
我有一个粉丝群,群里很多心理学爱好者,经常讨论一些心理学知识,偶尔也聊聊人生问题。有一天,群里有个妈妈跟大家抱怨说,孩子把她的一件衣服丢公交车上了。那件衣服跟了她16年,是她第一次挣钱后,在最好的商场买的。她对这件衣服很有感情,觉得有自己青…
&p&&b&不是优秀的人,但是在努力变优秀的路上。&/b&&/p&&p&&br&&/p&&p&24岁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一直过着“被安排好的生活”,在学生时代中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找了父母眼里的“好工作”;又觉得怀才不遇,挣扎在不甘平庸与无力改变的纠结之间。在加班中迎来了自己的本命年生日,零点的时候大哭了一场,将所有的委屈、不甘心悉数倾吐。擦干眼泪接着加班,心里却暗暗做了一个决定:&/p&&p&&br&&/p&&p&&b&我自己的命,要自己定。&/b&&/p&&p&&br&&/p&&p&生日的前一个月,一位好友问我,“倩倩,你打算以写字为生吗?”我摇着头笑着说,“不会啊,只是想给自己找个乐趣而已。”&/p&&p&&br&&/p&&p&生日的那个月,我收到了第一笔稿酬,150元。心里美滋滋地想着,真好,又可以上天猫超市买零食了。&/p&&p&&br&&/p&&p&5个月后的今天,我以超乎自己想象的速度成长着,接触到了以前不敢想的圈子,认识了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我似乎运气很好,总有“贵人”相助,我甚至不曾想过他们会成为我的朋友。他们毫不吝啬地帮助我,和我分享全新领域的知识,引领我成长。&/p&&p&&br&&/p&&p&这5个月间,我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比过去四年加起来还要多。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向更远的方向拓展,知识体系变得更庞大、更精深。大学时我曾长时间痛苦于完成自己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痛苦于拼了命努力也只能做到“好”而不是“出类拔萃”,也曾为自己资质平庸感到自卑。现在我觉得,自己或许是有那么一点点天赋的。&/p&&p&&br&&/p&&p&倒不如说,&b&更相信的是“天道酬勤”&/b&。&/p&&p&&br&&/p&&p&总结自己的经历,综合与圈中好友们交流的内容,我觉得“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主要有三个要素——&b&一是明确目标,二是持续学习,这其中包括了管理人生与管理情绪,三是反思总结。&/b&&/p&&p&&br&&/p&&p&这篇文章比较长,有7k字,先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下文章的架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bfd08e522f669d681d2204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641& data-rawheight=&5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4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bfd08e522f669d681d22049_r.jpg&&&/figure&&p&&br&&/p&&p&Simon Sinek在Ted演讲《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黄金思维圈模型。他将我们看问题的层面分为了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what”,即“是什么”层次,是事物的现象、成果,或者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层次是“how”,即“怎样做”层次,是我们做事情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措施;第三层次是“why”,即“为什么”层次,是我们做事情的目的与理念。&/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5a7a83c309acff34a45e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3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figure&&p&&br&&/p&&p&我们大部分人思考问题都是从“是什么”出发,却很少考虑“为什么”。Simon认为,“&b&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令人振奋的领袖和组织,他们思考、行动、交流沟通的方式跟所有其他人的方式完全相反。&/b&”他举了苹果公司的例子,大部分pc经销商的思路都是“我们做最棒的电脑,设计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你想买一台吗?”而苹果公司的沟通方式则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通过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使用简单,和界面友好。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由此,他指出,&b&人们买的不是你做的产品,人们买的是你的信念。做公司的目标不是要跟所有需要你的产品的人做生意,而是跟与你有着相同理念的人做生意。&/b&&/p&&p&&br&&/p&&p&这个Ted演讲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于是我们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这是我们实现“好好学习”的过程,可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或者说,因为“好好学习”的目标是“考上好大学”,于是实现这个目标以后就失去了方向。这也是很多人上了大学以后频频挂科的原因——原有的生活“失控”了。&/p&&p&&br&&/p&&p&“迷茫”似乎是学生时代的必经之路。大三的时候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出国,考研,还是工作呢?有的人择其一而奋斗之,有的人做了两手甚至三手准备。但是——选择考研的,真的是因为醉心学术,想把整个青春奉献给学科的发展吗?还是因为想要一个更高的学历,增加未来找工作的筹码?还是因为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为了让自己多几年的思考时间?——选择工作的,真的喜欢自己签约的那份工作吗?真的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了吗?还是仅仅因为收入高、待遇好?或是为了逃避象牙塔,早日离开日复一日读书考试的生活状态?&/p&&p&&br&&/p&&p&老实说,我也迷茫。大二的时候迷茫,和室友在熄灯后一起感慨“学了夕阳产业,未来路在何方”;到了大四,签了三方协议,参加完毕业典礼,还是迷茫。&/p&&p&&br&&/p&&p&毕业前,我对体制有着极其强烈的抵触情绪。&b&因为在那时的我的心目中,它是“腐败”、“关系”与“官僚主义”的代名词。&/b&读了许多书的缘故,我对于世界的认知有着不切实际的古典主义情结。后来一段实习的经历让我看到社会的冰山一角,这才心灰意冷地发现,哪里都有人情与关系,这并不是体制的专利。&b&强烈抵触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不想过着“一眼看到自己40岁”的生活。&/b&&/p&&p&&br&&/p&&p&迷茫的我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本着“不要太忙碌”的目的找了现在的工作,算不上喜欢,但的确是当时的最优解。如今毕业一年,歪打正着的选择居然没有让我后悔。&/p&&p&&br&&/p&&p&&b&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工作是能“一眼看到老”的,真正决定未来的从来都不是正在做的工作,而是人的心境&/b&。若我只是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领着死工资过着混吃等死的生活,那我便真的如自己“预知”的未来一样,在岁月蹉跎中哀叹自己一事无成,二十年如一日地等待退休领养老金;若我心怀野望不甘平庸,平台和地理空间从来都不是束缚能力的枷锁,心有多大,就能走多远。&/p&&p&&br&&/p&&p&&b&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b&&/p&&p&&br&&/p&&p&我很庆幸自己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也很庆幸后来在朋友的指点下,终于渐渐新的领域找到了门路。《富爸爸》一书中将自己热爱且可以挣钱的称为自己的“事业”,区别于“工作”。&/p&&p&&br&&/p&&p&&b&你找到自己的“事业”了吗?&/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b&明确目标&/b&,就是告诉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就是黄金思维圈中的“why”。&/b&在具体执行某一件事的过程中,再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标(即满足SMART原则的目标)。&/p&&p&&br&&/p&&p&&b&持续学习与总结反思,则是黄金思维圈中的“how”。&/b&&/p&&p&&br&&/p&&p&我在自己的最高票回答&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倩倩:如何提高学习能力?&/a&中提及过,&b&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b&,是关于能力的能力。这里说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p&&p&&br&&/p&&p&学生生涯只是我们生命中很短暂的一部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可能随着离开学校而告一段落,在考证、参加培训的时候偶尔被提及;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却贯穿了我们的一生。&/p&&p&&br&&/p&&p&后者包含了三个维度:&/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13f189fb9e8554ebd629a39bd1594e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413f189fb9e8554ebd629a39bd1594e9_r.jpg&&&/figure&&p&&br&&/p&&p&&br&&/p&&p&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时,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某种技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p&&p&&br&&/p&&p&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抵有三种——通过阅读从书籍中获取;浏览微信、网页、知乎等“碎片化信息”获取;通过分析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并进行归纳、总结获取。&/p&&p&&br&&/p&&p&对于第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采取“RIA阅读法”,而对于碎片化的信息,我们可以追问“前因后果”与“适用边界”:&/p&&p&&br&&/p&&p&(此方法引自“拆书学院”线上课程)&/p&&p&&br&&/p&&blockquote&&b&前(前车之鉴)&/b&: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br&&br&&b&因(相因相生)&/b&: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行性吗?&br&&br&&b&后(以观后效)&/b&: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br&&br&&b&果(自食其果)&/b&: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br&&br&&b&适(适得其反)&/b&: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br&&br&&b&用(使用条件)&/b&: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br&&br&&b&边(旁敲侧击)&/b&: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br&&br&&b&界(楚河汉界)&/b&: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blockquote&&p&&br&&/p&&p&在一个信息远多过知识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每天只会把时间白白消耗在“淘”的过程中,却很难真正发现金子。和学生时代感慨“为什么做了很多题却没能考好成绩一样”,在成年后喟叹“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更何况你看到的“道理”还不一定是正确的。&/p&&p&&br&&/p&&p&独立的知识叫做“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连缀而成,形成“知识网”或“知识树”,多个知识网络与知识树构建成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知识集大成的结果。&/p&&p&&br&&/p&&p&这是我入职以后着手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方法,开始操作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熟练以后就会震撼于它带给自己的收获。篇幅限制,此处不再展开。我曾在两篇知乎回答中具体写过,一是&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倩倩:如何提高学习能力?&/a&讲的是从成人学习的三个维度分别应该怎样提升,二是&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倩倩: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a&,讲的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b&除此之外,我们要学会管理人生。&/b&“管理人生”的意思是“让我们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中,过上期待的生活”。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新年的时候给自己制定了一大堆计划却一项也没有完成?说好的下午上自习,看了一个小时书就玩起了手机?明知下午有一个重要的课程,听了10分钟就开始昏昏欲睡?工作忙忙碌碌,每天面对邮件与消息轰炸,一年下来却觉得自己毫无长进?&/p&&p&&br&&/p&&p&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精力管理”,精力管理不是用日程表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而是“全情投入”,确保高效完成每一件事。我们的体力、情感、思维、意志都是有限的,过度消耗的结果是,我们只能用更长的时间、更疲惫地完成相同的工作。 如果把精力划分为四个象限,在第一象限中完成的学习、工作任务无疑是最高效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3bb2ffb4119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634& data-rawheight=&1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3bb2ffb4119f_r.jpg&&&/figure&&p&我们总是把时间过多地消耗在了工作与娱乐上,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休息;我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做“紧急的事”,却对忽略了看起来不那么紧急但十分重要的事。比如说系统地学习,比如说陪伴亲人,比如说处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p&&p&&br&&/p&&p&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最看重的?其次,应当注意劳逸结合。离开书本或工作,转而投向游戏并不是让自己得到休息的好方法,因为高刺激的活动会消耗许多精力。真正可以完全放松的“休息”是类似于有氧运动、冥想、睡眠等“不需要大脑高速运转”的方式。在工作与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番茄时间法”把时间切割为25分钟左右的片段,在片段内保持绝对的专注,相邻片段间尽可能地放松。同时,在与家人、朋友沟通时“全情投入”。维系亲密关系的普遍规律是,你投入的时间越多,感情就越深厚。&/p&&p&&br&&/p&&p&&b&要学会情绪监控。&/b&我曾经在自己的经历类回答中写过,我自大二开始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治疗这种病的常见处方药之一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这种药的盒子上有一张俏皮的脸,大约是希望“吃了药的人心情会变好”。&/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050a249e5e0f402f8cede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050a249e5e0f402f8cedea_r.jpg&&&/figure&&p&面对这种“不能被彻底治愈、且随时会复发”的病,通过有意识的训练逐渐好转些之后,我更加重视自己的情绪变化。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分享过自己生病的经历,患病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它会不请自来地找上我,得出的结论是和我敏感的性格、“回避型”人格有很大的关系。&/p&&p&&br&&/p&&p&真正认识到“情绪管理”是在读了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之后(这个系列总共有6本),书中提到,提高元认知(metacognition)有助于抑郁症的康复,同时有助于正确处理其他不良情绪。他将情商定义为“情绪智力”,事实上,“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与识别他人情绪”才是情商的主体,我们平时说的“社交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于是我开始按照那些提示认知、处理自己的情绪。&/p&&p&&br&&/p&&p&&b&首先,了解自身情绪。&/b&想象一下“灵魂出窍”的感觉,当我们面临悲伤、愤怒、恐惧、焦虑的时候,&b&把现在的自己设定为一个“旁观者”&/b&,站在自己身边看着被情绪左右的自己。知道自身的情绪,也知道自己对该情绪的看法。例如“我生气了”,“生气对我不好”。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中立,客观地进行评价,就好像在观察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一样。&/p&&p&&br&&/p&&p&&b&然后,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成为“激情的奴隶”。&/b&愤怒是最难控制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消除愤怒: 一是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二是生气的时候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等自己冷静下来。惹我们生气的事放在心里越长时间,我们就会越生气。三是在愤怒的想法刚萌芽的时候控制它,并把它们写下来。面对悲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玩电脑、睡觉。对抗轻度抑郁,我试用了有氧运动、认知再造、积极替代、通过专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辅以外部帮助(主要是来自男朋友的),目前来看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p&&p&&br&&/p&&p&从确诊抑郁症到现在,经过长时的训练,现在我基本上能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很好,除了抑郁的情绪,其他负面情绪也减少了许多。对于愤怒的控制尤其显著,曾经特别容易生气的事情现在很快就能平息下来。&/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苏格拉底说,&b&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b&。经验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但是不加以明觉精察,那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反过来说,如果能提升反思和提问的水平,每次遇到问题都是一次很棒的学习机会。我在第一个链接文章中给出了一种方法,即“库伯学习圈”的应用版(此方法引自“拆书学院”线上课程):&/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9eb87cc9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8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9eb87cc96_r.jpg&&&/figure&&p&除了用“便签法”,这种思路的执行还有另外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即“反思日记”。反思日记主要有两种形式,&b&一种是梳理一天中发生的所有事情&/b&,对这些事情逐一进行反思;另一种是&b&针对某一件事进行反思&/b&。这里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两篇“反思日记”:&/p&&p&&br&&/p&&p&第一篇是按照日程来进行反思的:&/p&&p&&br&&/p&&p&&i&事件:&/i&&/p&&p&&i&早上开了周例会,回顾过去一周的工作任务。整个下午几乎都被琐事填满。有点不开心。&/i&&/p&&p&&i&分析与反思:&/i&&/p&&p&&i&别人的教训就是我的经验,在以后工作中要更加细心,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办事,以免出现纰漏。琐事把时间切成了碎片,事情一乱起来就没有严格按照前一天制定的计划执行,有些沮丧。在以后工作中要注意整合碎片时间,统一回复邮件、集中拨打通知电话,只要确保在下班前完成即可。&/i&&/p&&p&&br&&/p&&p&第二篇对我来说更加实用一些,我在每次写完文章以后都会分析它们为什么高赞、为什么扑街,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笔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p&&p&&br&&/p&&p&以我最近的一篇文章&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倩倩:有哪些你明知是假却希望是真的故事?&/a&为例。两天前我在睡觉时梦到了去世的爷爷,醒来以后悲恸得久久不能平息。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思考,如何能让读者感受到我的这种情绪,并引起大家对于陪伴亲人的重视。&/p&&p&&br&&/p&&p&&i&前几天在二刷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作者对于结局只是轻描淡写几笔,在情绪突然涌出、达到巅峰的时候戛然而止。这种感觉令人如鲠在喉,合上书很久我都沉浸在难以抑制的悲伤中。于是我就模仿着用这种方法表达“悲伤”,用人物对话、衣着样貌、人物动作、静物描写撑起全文,没有使用我习惯的表达主观看法的句子,用最平淡的陈述收尾,忽然转折然后戛然而止。&/i&&/p&&p&&br&&/p&&p&&i&这是我尝试的一篇习作,总体来说共情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评论区说“决定要多陪陪爸妈/爷爷奶奶”让我倍感欣慰。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的全局控制能力不足,目前只能写一些小的场景片段,我的干货也很明显地暴露了这个缺陷,字数较多的时候读者就会失去耐心,说明我的文章吸引力不足,写作能力有待提高。&/i&&/p&&p&&br&&/p&&p&&i&真正吸引人的好文是不会囿于篇幅限制的。为此我要多读名作,记录它们“引人入胜”的方法。世界上有用的道理有很多,但是大家普遍听不进去;有用的方法也很多,但是大家普遍看不进去。所以我在接下来的写作修习中要注重将“晦涩”的知识与方法演绎得生动易懂。&/i&&/p&&p&&br&&/p&&p&经验经由反思和追问可以沉淀成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以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联结和行动会内化为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如此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就达到了知行合一。&/p&&p&&br&&/p&&p&当我们明确了目标,用正确的方法一步一步去践行,成果——也就是黄金思维圈的“what”,无论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学业还是工作成果,都自然会水到渠成。&/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总结一下文章的内容:&/p&&p&&br&&/p&&p&&b&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真正决定未来的从来都不是正在做的工作,而是人的心境。&/b&&/p&&p&&br&&/p&&p&&b&引入了一个“黄金思维圈”的概念,牛人的行为处事方式都是从“why”为始,以“what”为终,与普通人恰好相反。为了让自己成为“牛人”,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思维方式。&/b&&/p&&p&&br&&/p&&p&&b&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三个要素——一是明确目标,二是持续学习,三是反思总结。前者对应“why”,后两者对应“how”。&/b&&/p&&p&&br&&/p&&p&&b&制定的目标需要满足SMART原则。&/b&&/p&&p&&br&&/p&&p&&b&持续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既包括学习知识,也包括解决自身问题。想要高效地学习,必须要学会构建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学会管理我们的生活,管理好我们的情绪。&/b&&/p&&p&&br&&/p&&p&&b&反思与学习循环往复,就达到了知行合一。可以通过“库伯学习圈”进行反思,也可以通过反思日记帮助自己成长。&/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b&小猫倩倩&/b&】(&b&yqq-lc&/b&),专注读书、学习方法论与理财科普,公众号后台&/p&&p&1.回复【&b&高效学习&/b&】,教你超好用的学习方法,理科学渣如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考到东南大学的。&/p&&p&2.回复【书单】,送你一张&b&被收藏了7w+&/b&次的书单。&/p&&p&3.回复【财商】,告诉你我如何用半年时间从月光族到理财10%+收益,此文还&b&上过知乎日报&/b&。&/p&
不是优秀的人,但是在努力变优秀的路上。 24岁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一直过着“被安排好的生活”,在学生时代中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找了父母眼里的“好工作”;又觉得怀才不遇,挣扎在不甘平庸与无力改变的纠结之间。在加班中迎来了自己的本…
我以后的选择也是丁克,今年二十岁,男。但是我觉得,我们都年轻。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小,该去多看看,别被眼前的“熊孩子”蒙蔽了眼睛,要看到熊孩子身后培养着他们的不负责任的大人。&br& 我选择丁克不是不想要小孩,而是不想在这个环境要小孩。等我有一天有足够的能力了,我会在一个更好的环境让他降临这个世界。&br& 我说的“环境”,如下。&br& 以下,摘自青鲤君。侵删&br&&br&&br&&br&《恶心的大人》&br&&br&&br&我曾经不止一次明确地告诉我爸妈,以后我不出意外的话会选择丁克,因为我不觉得自己能教育好我的小孩,也不觉得自己能像我的父母那样为我的小孩提供一个无忧的经济支撑,从而让TA在一定程度上有底气可以不随波逐流,可以活得自我一点。当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还没有能力改变,或跳脱当前这个我厌恶的环境,如果我的小孩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会觉得痛心。&br&&br&当我说“这样的环境”时,我指的不只是糟糕的空气,糟糕的食物,糟糕的教育,糟糕的医疗,糟糕的交通,糟糕的文化,还尤其地特指普遍的大人们对于小孩子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总是在无形之中让我感受到强烈的反感和厌感,即对孩子的物化。&br&&br&前几天听到一件“好玩的事”,至少讲的那位长辈是这样对我形容的。她说起跟我同辈的一个女孩子小时候很好骗,女孩的舅舅骗她地上的羊屎是好吃的,然后那个女孩子真的吃进去了。这位长辈一边讲一边还做出模仿,笑得前俯后仰。我十分震惊,问:“她真的吃进去了?”这位长辈哈哈大笑起来:“肯定啊,她还小嘛那时候,不知道那是屎。”我在那一瞬间感到难以言喻的恶心和愤怒,却不能发作,只能扭开头盯着车窗外,继续忍受这位长辈喋喋不休的重复和笑声。&br&&br&再之前,我爸公司里有对夫妻,因为男方是入赘,工作也是女方解决的,所以那个男人在公司里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弱势地位。他们有个三岁的小女儿,成天在公司里玩,成了大家争相逗弄的对象。而这些大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种玩法,就是询问这个小女孩:“你是姓康(父姓)还是姓陈(母姓)啊?”小女孩在最开始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姓康,但这些大人们就会嬉皮笑脸地纠正她:“不对,你姓陈。”然后对着那个小女孩茫然的表情哄堂大笑。&br&&br&后来,他们竟然把小女孩训练到了这样一种地步,那就是母亲在场时,小女孩答姓陈,然后母亲跟着众人一起笑,父亲在场时,小女孩回答姓康,众人再次一起大笑,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女孩的父亲沉默地盯着自己手中的事情,装作不知道这背后是直接指向他的轻蔑。再后来,父亲在场时女孩也有时会回答自己姓陈,再后来女孩对这个问题做出越来越少的回应,对自己的父亲总是大声呵斥。&br&&br&我曾经直接介入,让他们不要再这样逗她了,这很没道理。但是这些大人们都嘻嘻笑着告诉我说都是开玩笑,有什么呢?&br&&br&“对啊,有什么呢?”“小孩子嘛,懂什么呢?”“就是这样才逗着好玩嘛,长大了谁还逗呢?”&br&&br&在这些人眼里,小孩子这种特殊的生物状态,是一种更高级一点的宠物,唯一的功能是供所有的大人们在他们身上找到一种智力与力量的优越感,并且以此来消遣,来寻欢作乐,用那些无意义的,充斥着恶趣味的话语去迷惑、去误导、去灌输,从小孩子的茫然、恐惧,以及无知中来提取欢声笑语,营造其乐融融的温馨气氛。&br&&br&对于那些直接的肢体暴力,我们总会义愤填膺,但是对于这样一种玩弄方式,我们却乐在其中,并且全民性的参与着,美其名曰逗小孩,实则是跟肢体暴力同样无耻又歹毒的伤害,即便我们为其包裹上一层又一层好听的笑声,好看的笑脸,热闹的气氛。但伤害就是伤害,不自知还耀武扬威冠之以“爱”的伤害更是卑鄙,且下贱。&br&&br&这样的伤害随处可见,“你更爱爸爸还是妈妈?”“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妈妈生了弟弟就不爱你了”“你把你的玩具送给XX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所以在曾经看有一期《爸爸去哪儿》,多多(原作有误,已改)面对“你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的问题勃然大怒,反斥道:“你们不可以这样问!”时,我是真的不由得喜欢这个女孩,更敬重其父母在背后的正确教育。但很遗憾的是,更多的小孩子并没有得到这种观念的树立,依然被那些大人们无形的玩弄着,误导着。&br&&br&当然,不只是对于这些尚没有形成完整三观的小孩子,就算对于已经成人的“晚辈”,大人们也是从不肯放过的。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你们一辈子都是小孩”,他们热衷于在任何场合当着众人的面去无数遍重复谈论你多年前的糗事,无论你在不在场,如果你在场,更还要不断来逼迫你对此做出一个回应,然后哄然笑之,在他们一手营造的“亲情的热烈气氛”里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舒适与自我满足,而你,无论多窘迫,多反感,你都不能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或怒气,否则你就是开不起玩笑,你就是斤斤计较,你就是不尊重长辈。这种集体聚集在一起来羞辱晚辈的风气不知道盛行于何时,传承自哪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坚固的传统,并且必将继续流传下去。&br&&br&其实我很讨厌小孩子,因为他们尖叫,哭闹,一把屎,一把尿。但是我也尊重着这样的阶段,因为他们以后会成长为我所预料不到的人,我之后的时代会是交给他们。我把他们当成讨厌的人,而不是好玩的狗。&br&&br&对于那些看见自己的孩子被玩弄而无动于衷,甚至帮腔伤害的父母,恳请你们稍微意识到一点你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如果做不到,请不要生育。&br&&br&而对于那些把小孩子当成一条好玩的会说话的狗来玩弄取乐的大人们,我祝愿你们拥有一个凄凉孤苦的晚年和一个求死不能的弥留之际。&br&&br&&br&&br&&br&————————————6.28晚————————————————&br&&br&另外我想说的是,在中国想做丁克阻力向来是不小的。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会有人,特别是年长一辈,会把你看作异类。也没必要改变他们的思想,你只要记得你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就行了。&br&&br&在我看来丁克可以是一种想法,不只是一种行为。&br&&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hirou-yomogi-89& class=&internal&&Hirou Yomogi&/a&提到了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 。我指的“我是个丁克”意思是我以后会成为丁克,当我Double Income的时候。&br&&br&既然评论区有那么多观点跟我一样的我还是搬上来说吧,其实我很喜欢小孩!&br&我不想要小孩只是怕培养教育不好他,这两点并不矛盾。或者更明白的说是不想在这个恶劣的文化环境下养小孩,我觉得这样对他的人生是极大的不负责。&br&我也不一定会一辈子丁克,哪天我能给ta一个好的环境了,能对这个生命负得起责时,我就会让ta来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br&&br&&br&&br&&br&&br&————————————6.29————————————————&br&&br&评论区中也有反对的观点,我都不会删。我有自己的想法,但也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大家可以去看看,交流交流。如果支持或反对都可以在评论区发表意见,但是文明发言哟~&br&&br&&br&&br&&br&&br&————————————6.29晚———————————————&br&&br&&br&还是有人拿我二十岁做文章,我就把支持我的评论贴出来吧(有些言辞比较激烈,请原谅)~~谢谢你们的支持~~&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fe9bd0bc1f4a44e7b2e_b.jpg& data-rawwidth=&784& data-rawheight=&1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7fe9bd0bc1f4a44e7b2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580ccde8a55c18a101acb3e_b.jpg& data-rawwidth=&786& data-rawheight=&1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580ccde8a55c18a101acb3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885c46ee840b9ef5e41bdf23ddf11f6e_b.jp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1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885c46ee840b9ef5e41bdf23ddf11f6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be4b3afd265ff4ab588cb90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1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8be4b3afd265ff4ab588cb90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edfc595d_b.jpg& data-rawwidth=&799& data-rawheight=&1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edfc595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21ac4a17e6fc953bd35c7_b.jpg& data-rawwidth=&799&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121ac4a17e6fc953bd35c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af90157d2aceda3ee767aaf89ed1fcc2_b.jpg& data-rawwidth=&799&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f90157d2aceda3ee767aaf89ed1fcc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1deb07e2b35b89ce317e_b.jpg& data-rawwidth=&801& data-rawheight=&2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1deb07e2b35b89ce317e_r.jpg&&&/figure&&br&&br&&br&&br&&br&—————————————8.11—————————————&br&关于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我贴出来(本来觉得没啥必要的。。想想又觉得还有好多人有误解吧)感谢 &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zheng-du-ke& class=&internal&&懒猫有颗飞鸟的心&/a&&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04e24ef940ad3c72af7b_b.jpg& data-rawwidth=&799&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04e24ef940ad3c72af7b_r.jpg&&&/figure&&br&&br&&br&&br&&br&——————————————————————————&br&&br&2016年的最后一天。&br&&br&距离上次修改答案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这一年来有几次想要说点什么,但欲言又止。因为我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决定的生活方式,好像没什么必要放在某处被他人赞同或反对。眼界不同的人跟我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也可以接受。&br&&br&人海中有缘的看客,如果你有过不想要小孩的想法,并觉得自己有能力付诸行动,那就继续看下去。如果你觉得生小孩是必要的人生任务,也麻烦点完反对后安静离开,或是在评论中留下没有戾气的观点后欣然接受“那是别人选择的生活”。&br&&br&&br&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停下过想这些问题。我说点实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羊屎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