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康注射针

→ 我爸三叉神经痛
我爸三叉神经痛
悬赏50个健康币
健康咨询描述:
我爸老是说牙龈痛,医生说是三叉神经痛吃了几天药当时有用,药一停还是会痛,请问要怎么样才可以完全治疗好呀,请帮帮我,谢谢您!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刘业生主治医师
擅长: 全科医疗
帮助网友:209109称赞:1587
&&&&&&可以吃卡马西平片就可以缓解的;
&&&&&&牙周康加红霉素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支配颌面部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主要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员无论病程长短,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三叉神经痛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牙痛和其他牙源性疾患、鼻旁窦炎、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舌咽神经痛、非典型面部神经痛。
  参考资料: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无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本病多见于女性,常在40岁以上发病。绝大多数为单侧性,个别病例为双侧性。疼痛发作突然,常从面颊、上颌或舌前部开始,很快扩散。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有针刺样、刀割样、触电样或撕裂样。发作严重时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泪和流涎等症状,因此称为痛性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很短,短至数秒钟,长至1~2分钟,可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无疼痛。一般白天或疲劳后发作次数增多,症状较重,休息或夜间发作次数减少,症状亦轻。病人的唇部、鼻分、颊部、口角、犬齿及舌等处特别敏感,稍一触碰即可引起一次发作,称为“触发点”。发病初期,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较长,以后发作次数增多,间歇期也缩短,这样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然后缓解一时期,接着再发作,很少能自愈。一般在冷天易发作。
  诊断时需与牙痛(为持续性钝痛,可发现病牙)、副鼻窦炎(为持续性胀痛,副鼻窦处多有压痛)、青光眼(前额痛为持续性胀痛,有怀疑时可测眼压)鉴别。当三叉神经痛伴有三叉神经受损害的体征或其他颅神经损害体征以及肢体功能障碍时,称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说明颅内严重病变,需及时去医院作必要的检查。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先应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痛痉宁、苯妥英钠、氯丙嗪、安定、七叶莲以及各种止痛剂。对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服药后有反应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发作严重,服药治疗无效,又不愿接受手术,或健康情况不能承受手术者,可考虑作三叉神经封闭治疗。
  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分别是什么?
  目前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仍不清楚,有以下几种说法:
  (1)血管压迫学说:
  1920年Cushing提出,原因不明的颅神经麻痹,可由脑干附近的动脉压迫所致。压迫血管可能是脑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
  (2)机械压迫学说:
  1937年Lee提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根受到岩骨嵴的压迫所致。有人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齿状突的位置平均较正常人为低。而颅底陷入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3)缺血学说:
  因三叉神经痛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易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及脑缺血,故有人提出,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因反复缺血而致三叉神经痛。
  (4)中枢病源学说:
  有人把三叉神经痛解释为丘脑症候群,类似癫痫发作。病灶并不在三叉神经根、半月神经节或周围支上,而是由于丘脑?皮层机能障碍和脊髓三叉神经核团异常引起,三叉神经脊髓束核罗氏胶质内中间神经元变性,中枢性门功能的抑制解除而致疼痛发作。
  (5)其他学说:
  有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病灶性或病毒感染所致,提出感染学说;还有人认为由于患者胃酸减低、蛋白质消化不良,产生组织胺或类组织胺物质,使三叉神经过敏性水肿而致三叉神经痛的变态反应学说。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沿三叉神经走行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及颅骨病变所致。
  (1)脑干病变:
  延脑和桥脑的病变,如脑干空洞症、血管病、炎症、多发性硬化、肿瘤等。疼痛表现不典型伴有脑干结构损害的表现。
  (2)三叉神经干病变:
  多为桥小脑角肿瘤、蛛网膜炎等。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3)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病变:
  颅底肿瘤、颞叶下部脑膜瘤、转移瘤或颅底蛛网膜炎等可侵犯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带状疱疹是其主要特征。
  (4)三叉神经根病变:
  眶内肿瘤、眶上裂综合征、海绵窦部病变都可侵犯三叉神经根而致三叉神经痛。
  因上述原发性或继发性种种原因造成三叉神经局部脱髓鞘,由此引起周围性异位性复发性电活动及三叉神经核的节段性抑制的丧失,致使原发性传入纤维活性增加,这样在存有正常三叉神经核内控制传入活动的抑制机制受损害时使三叉神经核中间神经元阵发性释放,因而,当累及三叉神经的易损伤性三叉丘脑转换神经元时发生神经元活性的阵发性爆发而出现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其药物治疗、封闭法治疗、手术治疗如何实施?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年龄较广,文献报告最小的发病年龄为10岁,最大的为89岁,但多数发病年龄为中、老年人,有人统计平均为51岁。当20~40岁出现三叉神经痛应多考虑为多发性硬化致桥脑脱髓鞘损害。女性发病稍高于男性,一般认为男女之比为2∶3。
  疼痛通常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最多为第2支(主要为颊部、上唇和上齿龈处)和第3支(下唇和下齿龈)同时受累,其次为单独第2支和第3支,再次为三支同时受累。疼痛通常为发作性的闪电式,短暂而极端剧烈的疼痛,呈电击、刀割、烧灼或针刺样疼痛,疼痛大多浅表,由一定的痛灶开始,并向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域放射,也可由一支串到另一支或波及整个3支范围,甚至偶见放射至枕部或肩部,但从不跨越中线而及对侧。有时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流泪、流涕,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常以手用力揉搓疼痛部位,以致患侧颜面发生皮肤擦伤、增厚甚至眉毛脱落等。有的患者疼痛发作时,不断地作吮口唇、咀嚼等动作,以期减轻疼痛。短暂而迅速的反复发作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特征,疼痛骤然发生而无先兆,开始每次几秒又第2次疼痛。有些在每次疼痛间歇期仍有钝痛,并未完全缓解,因而,病人常诉说疼痛持续几小时甚或几天。疼痛可见周期性发作,尤其在发病后最初几年内,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然后不明原因地突然疼痛自行缓解,间歇数周、数月乃至数年后再度复发。一般多于冬夏季缓解,春秋季复发。
  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有:(1)卡马西平:又称酰胺咪嗪、卡巴咪嗪、痛痉宁,是目前认为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好的药物。治疗开始口服0.1~0.2克,每日1~2次。逐渐加量,直到疼痛消失,维持2周左右,再逐渐减量。一般每日用量0.4~0.6克,最大剂量不超过1.2克/日。
  (2)苯妥英钠:成人开始治疗每次0.1克,每日3次口服,逐渐增量,最大不超过0.8克/日,待疼痛消失一周后再逐渐减量。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0.125~0.25克,每日总量不超过0.5克,临时用等渗盐水溶解后应用。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共济失调。
  (3)氨苯氨丁酸:可作为以上两种药物的替代药物。剂量为每次10毫克,每日3次,逐日加量至每日60~80毫克。副作用有嗜睡、恶心或呕吐。
  (4)氯硝安定:口服开始剂量为1毫克/日,分3次口服,即可产生治疗效应,而后每三日调整药量0.5~1毫克,直至有满意的治疗作用,维持剂量为3~12毫克/日。此药个体差异大,最大可达20毫克/天。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5)唛酚生:口服每次1克,每日3次,如能耐受,渐增每次3克,每日3~5次,至疼痛消失。或将4克唛酚生溶于5%葡萄糖500毫升中,于12小时滴完,用药2~3天疼痛缓解后改为口服。
  (6)维生素B12:用法每次100微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用10天,改为每周2~3次,持续3周。一般常与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合用。
  (7)山莨菪碱:即“6542”,口服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肌注每次10毫克,每日2~3次,疼痛减轻后改为10毫克,每日1次。
  (8)七叶莲:每次3片,每日4次。肌注每次4毫升,每日1~2次。可与其他药物合用。
  (9)毛冬青:每次2~4片,每日3次。症状严重者可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封闭疗法是将无水酒精或其他化学药物直接注入到三叉神经的周围支、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内,使注射部位神经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致使该神经分布区域内感觉丧失,从而消除疾病。
  封闭疗法最常用的药物是无水酒精,其次是甘油、维生素B12、强地松龙等。
  穿刺部位选择相应的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区域的固定穿刺点,如第一支的眶上孔、第二支的眶下孔、第三支的颏孔。
  经药物、酒精封闭等综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而身体条件又允许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
  (2)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为目前的首选术式;
  (3)延髓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仅适用于个别伴有严重的第一支痛或在双侧三叉神经痛时选一侧行此手术;
  (4)半月神经节及后根减压术,适用于患第一支痛的年轻人或双侧三叉神经痛者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如肿瘤切除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是很明确,其治疗方法有很多。药物治疗、针刺疗法、封闭疗法、理疗、组织疗法、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手术疗法均可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但应首选对机体损害较小的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又称痛痉宁或酰胺咪嗪)100mg,口服,每日2次,若不能止痛,则每日增加100mg,直至疼痛被控制为止,其每天最大用量不可超过1.2g。也可用苯妥英钠100mg,口服,每日3次,其每天最大用量为600mg。此外,可肌注维生素B12?0.5~1mg,2周为一疗程。也可口服中成药七叶莲3片,每日4次。654-2(山莨菪碱)5~10mg,每日3次等。
  针刺时应选择邻近神经干的穴位,要使患者有强烈的针感。眼神经痛常选下关、太阳、丝竹空、头维等配合谷穴;上颌神经痛可选下关、迎香、颊车、听会、四白配合谷穴;下颌神经痛选合谷、下关、大迎、地仓、颊车等穴位。
  封闭疗法对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效果。可用1%~2%普鲁卡因与维生素B12行疼痛神经支阻滞麻醉,或穴位封闭,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理疗时,可将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和普鲁卡因用离子导入疼痛部位或穴位,使疼痛减轻。组织疗法是把1cm的缝合肠线埋入罹患分支的神经孔附近或膈俞穴处,也可将冷藏的组织浆2~3ml注射于腹部皮下组织或肌内,每周1次。注射疗法常用无水酒精注射于罹患部位的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使局部神经纤维变性,以阻断神经传导。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止痛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可重复使用,采用能精确控温的热源?射频发生器及其配套的温控电极和19号绝缘针,将针刺入卵圆孔达半月神经节,利用射频电流在组织内产生热,根据不同神经纤维耐受的温度不同,有选择的破坏传导痛觉的纤维,而对热抵抗力较大的触觉纤维不受影响,但操作必须精确,严格消毒。
  当其他所有治疗均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如X线片示有病理骨腔,可予以清除;怀疑埋伏智齿为病灶牙时,应予以拔除。必要时行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常撕脱下牙槽神经和眶下神经;还可行颅内手术,以切除部分三叉神经根及行微血管减压术。
  中医是怎样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三叉神经痛以单侧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性、短促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症状性两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在40岁以上人中发生,女性较为多见。中医认为病因虽然多端,但以风、热、痰、虚四者为害最多,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风寒外袭型,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治拟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其中川芎12克,荆芥12克,防风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薄荷6克,甘草6克,细辛3克。
  胃火上攻型,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治拟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其中当归15克,黄连12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升麻9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白芷9克。
  肝胆郁热型,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则为清肝利胆,方用当归龙荟丸加减,其中当归12克,龙胆草15克,栀子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黄6克,芦荟9克,青黛1克,柴胡12克,白芍30克,钩藤12克,地龙9克。
  阴虚风动型,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应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山萸肉15克,白芍30克,牛膝15克,杜仲9克,益母草15克,桑寄生20克,夜交藤20克,茯神12克。
  气血亏虚型,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应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其中黄芪15克,党参12克,升麻3克,柴胡6克,当归15克,陈皮9克,白术12克,川芎9克,熟地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
  瘀血阻络型,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拟逐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9克,麝香(冲服)0.1克,全虫9克,蜈蚣2条,生姜6克,老葱3根,大枣7枚,黄酒适量。
  风痰阻络型,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应祛风化痰,方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中白附子5克,僵蚕12克,全虫5克,半夏12克,白术15克,天麻9克,茯苓12克,橘红15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白芷9克,蔓荆子6克。
  针灸:第一支痛选阳白、攒竹、太阳;第二支痛选四白、迎香;第三支痛选大迎、夹承浆、下关。配穴为合谷、内庭;如因风热引起的,可配风池、外关;若因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风池;阴虚火旺的,可配复溜、太溪。由于本病经年不愈,故常间日或3日针灸1次,30次为1疗程。
  推拿:病人仰卧,以一指禅、点、按、揉、抹、直推等手法施于阿是穴、阳白、鱼腰、太阳、上关、下关、颧?、颊车等穴各2分钟,而后让病人坐起拿风池、天柱、合谷各2分钟。如属风热者,在手阳明、手少阳肘以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属肝阳上亢者,在足厥阴经膝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如属虚火上炎者,在足少阴膝以下部位施以擦法,均以透热为度。
  梳头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患者,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可用木梳从前额经过头枯梳至后颈部,开始时生分钟梳25次左右,5分钟后逐渐加快速度。用力均匀,以不划伤头皮为度,每次梳10分钟,一周后疼痛可逐渐减轻,1个月后便基本痊愈。
&&&&&&以上是对“我爸三叉神经痛”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又称酰胺咪嗪、卡巴咪嗪、痛痉宁,是目前认为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好的药物。治疗开始口服0.1~0.2克,每日1~2次。逐渐加量,直到疼痛消失,维持2周左右,再逐渐减量。一般每日用量0.4~0.6克,最大剂量不超过1.2克/日。(2)苯妥英钠:成人开始治疗每次0.1克,每日3次口服,逐渐增量,最大不超过0.8克/日,待疼痛消失一周后再逐渐减量。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0.125~0.25克,每日总量不超过0.5克,临时用等渗盐水溶解后应用。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共济失调。(3)氨苯氨丁酸:可作为以上两种药物的替代药物。剂量为每次10毫克,每日3次,逐日加量至每日60~80毫克。副作用有嗜睡、恶心或呕吐。(4)氯硝安定:口服开始剂量为1毫克/日,分3次口服,即可产生治疗效应,而后每三日调整药量0.5~1毫克,直至有满意的治疗作用,维持剂量为3~12毫克/日。此药个体差异大,最大可达20毫克/天。停药时应逐渐减量。(5)唛酚生:口服每次1克,每日3次,如能耐受,渐增每次3克,每日3~5次,至疼痛消失。或将4克唛酚生溶于5%葡萄糖500毫升中,于12小时滴完,用药2~3天疼痛缓解后改为口服。(6)维生素B12:用法每次100微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用10天,改为每周2~3次,持续3周。一般常与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合用。(7)山莨菪碱:即6542,口服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肌注每次10毫克,每日2~3次,疼痛减轻后改为10毫克,每日1次。(8)七叶莲:每次3片,每日4次。肌注每次4毫升,每日1~2次。可与其他药物合用。(9)毛冬青:每次2~4片,每日3次。症状严重者可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以上是对“我爸三叉神经痛”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转贴】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b]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b]
倪家骧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最顽固的、最痛苦的疼痛性疾病。有些人患病数十年不得治愈。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在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出现阵发性剧痛,疼痛发作时,患者往往难于忍受。绝大多数为单侧性,半数以上有明显的触发点(扳机点)。饮食、说话、洗脸、风吹均可引起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劳动。患者可在内科、外科等多个科室求治。本病诊断较容易,但治疗困难,是多学科临床研究的热点疾病。
[b]第一节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b]
一、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患者主要表现为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疼痛大多为单侧。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骤然发生的闪电式剧烈面部疼痛为特征,患者常描述成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以三叉神经第2、第3支发生率最高。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为明显。在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稍加触动即可诱发,故称“扳机点”。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重者发作时在床上翻滚,并有自杀念头。每次发作时间由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在夜间发作减轻或停止。一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此病需要注意与牙痛相鉴别。当出现一侧面部发作性剧痛时,要想到有三叉神经痛的可能。
 二、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一般说来是较容易的。诊断的依据是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辅助检查,当怀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诊断要点如下:
  1.发痛部位为三叉神经或其某分支的分布区(见图)。
  2.多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不发作时绝大部分患者完全不痛,仅极少数患者仍有轻度疼痛。
  3.大多数患者有“扳机点”,即触发点,刺激这些点可引起疼痛发作,但发作刚过去,再刺激“扳机点”则不引起发作。
  4.95%以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为一侧性。
  5.疼痛发作时不合并有恶心、呕吐。
  6.对此病一般镇痛药物完全无效,
  7.病程冗长。
  三、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虽然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误诊亦有发生。本病应与下列疾患相鉴别:
  (一)三叉神经支炎
  属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此病多发生于眶上神经,为持续性剧痛,发作后数日,部分患者额部出现带状疱疹(见图)。少数患者可发生角膜炎与溃疡。病原是一种病毒。此病有自限性,大多在1~3周内痊愈。镇痛药物、维生素或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溶液,皆有效。
  属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常可遇到将本病误诊为牙痛,几次拔牙总不能止痛。细心查看牙有无病变;牙痛的阵发性不太明显;牙痛无“扳机点”;牙痛的发作与食物冷热关系很大。
  (三)副鼻窦炎或肿瘤
  上颌窦、颌窦、筛窦病患者均可引起头面部痛。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鼻腔检查,两侧是否一样通畅,细查各鼻窦的压痛点;鼻腔有无粘液或脓液史;疼痛的发作性不明显,此点在上额窦癌更为显著;患侧面部有时肿胀;上颌窦及额窦的透光检查;X线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四)半月神经节附近的肿瘤
  半月神经节和小脑脑桥角处的肿瘤并不少见,如:听神经纤维瘤、胆脂瘤、血管瘤、脑膜瘤或皮样囊肿等,这些肿瘤引起的疼痛一般并不十分严重,不像三叉神经痛那样剧痛发作。另外,还可同时有外展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耳鸣、眩晕、听觉丧失、三叉神经支感觉丧失,以及其他颅内肿瘤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底X线检查,岩骨尖区有时有骨质破坏或内耳道区有骨质破坏。CT、X线造影检查可帮助诊断。
  (五)膝状神经节痛
  膝状神经节在发出鼓索神经之前,发出岩大浅神经,供给泪腺以副交感神经纤维,司理泪腺的分泌。中间神经主要司理舌前2/3的味觉和耳鼓膜及外耳道后壁的感觉,也有些纤维司理颌下腺、舌下腺及口、鼻腔粘液腺的分泌。膝状神经节神经痛为阵发性,但发作时痛在耳内深处,向其附近的眼、颊、鼻、唇等处放射,并多在外耳道后壁有个“扳机点”。这些患者多合并面神经麻痹或面部抽搐,并有时在软腭上、扁桃体窝内及外耳道处,发生疱疹并味觉丧失。
  (六)舌咽神经痛
  疼痛亦为阵发性,大多在吞咽时发作。痛从扁桃体区及舌根起,向外耳道放射,亦可向耳前、耳后、耳廓或本侧半个面部放射。发作时患者多用手压迫下额角下方。在舌根背面外侧及扁桃体处有“扳机点”,颈外皮肤无“扳机点”。吞咽、说话及转头、大笑均可引起发作,更怕吞咽酸、苦食品。易伴发心动过缓或眩晕。患者多为35~65岁的人。此病颇为少见,发病率大约为三叉神经痛的1%。用1%的卡因液涂布咽后壁或扁桃体区的“扳机点”可停止发作。此外,三叉神经痛,痛在舌尖及舌缘,亦可资鉴别。
  (七)血管性偏头痛
  血管性偏头痛是周期性、轻重不等的单侧头痛,有时患者表现为前额部头痛。此病发作前多有先兆,如同侧眼看到火星,或视力减退,甚或一时性同侧偏盲。头痛发作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此病发作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难以确诊时可行口服麦角胺帮助鉴别诊断。
[b]第二节三叉神经痛的治疗[/b]
  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和病理学至今还不清楚,所以,治疗的目的应是长期镇痛。镇痛的方法至今仍是多种多样。可大概分为无创和有创治疗方法。无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医中药针灸疗法、理疗等。适用于病程短、疼痛较轻的患者。也可作为有创治疗方法的补充治疗。有创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疗法、注射疗法和射频热凝疗法。
  一、一般疗法
  (一)药物疗法
  1.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别名痛惊宁、叉癫宁、酰胺咪嗪,为咪嗪类抗癫痫和抗三叉神经痛药。口服开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服药24~48h后即有镇痛效果。其副作用是厌食、头晕、顽固性失眠、皮疹等。此药亦可与0.1g苯妥英钠同服。
  2.苯妥英钠(sodiumphenytoin)别名大仑丁(dilantin),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气中易潮解。
  药理学作用:本品为乙内酰脲类抗癫痫大发作和抗精神运动性发作药。对大脑皮层运动区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作用。除可用于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外,也可用于抗高血压,心律失常及维持和预防癫痫发作。用于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口服每次100~200mg,每日2~3次;用于心律失常,每次100~200mg,每日2~3次;用于高血压,每次100mg,每日3次;防止癫痫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每次50~100mg,每日3次。
  (二)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有些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服用中药后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使疼痛发作停止或减轻。有的临床医师采用内服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三叉神经痛注射疗法
  三叉神经周围支阻滞是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经分支通过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齿槽孔、颏孔、翼腭孔等。所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链霉素等。三叉神经周围支注射治疗的效果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患者的病情程度关系密切。
  (一)眶上神经阻滞术
  1.穿刺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在眶上眉毛外,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离正中线2.5~3cm处摸出切迹或用棉签触压眶缘找到放射性痛点的位置,皮肤消毒及局部麻醉后,采用短细针头自切迹或压痛点垂直刺入皮肤并直达骨面,若无触电样感,则改变针头的方向在附近寻找,出现放射痛时注药则阻滞效果较好。
  2.常用药物常用1%~2%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及神经阻滞合剂等。神经破坏药则可选用95%乙醇或无水乙醇或苯酚制剂。
  3.适应证适用于三叉神经第1支痛者。单纯局部麻醉药阻滞也可用于前额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头痛。
  4.并发症注药后常有上眼睑水肿,多在数日内消退。注射乙醇后,少数患者残留局部疼痛可达2周,严重者可局部注射普鲁卡因数次。
  (二)眶下神经阻滞术
  穿刺操作方法眶下神经阻滞的穿刺路径有两种,从外面直接刺入眶下孔法较常用,经口腔穿刺法使用较少。
  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先在眶下缘正下方1cm并距鼻中线3cm处摸出眶下孔。或采用另一种定位方法,由眼外角到上唇中点连一线,再由眼内角外lcm处向同侧口角连一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眶下孔的体表投影位置。在眶下孔标志的内下方,大约位于鼻翼旁lcm处以细短针头刺入皮肤,同时采用另一手的食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脱而伤及眼球。然后使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直达眶下孔附近骨面,注入少量局部麻醉药,采用针尖在周围轻轻试探并寻找眶下孔。当针尖滑入骨孔时应当有落空感,患者随即出现放射痛。然后使针尖向外、上、后方成40°~45°角沿眶下管缓慢深入8~10mm,回吸试验无血,先注入2%普鲁卡因0.5~lml,待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后,再缓慢注射95%或无水乙醇0.5~lml或其他药物及神经阻滞合剂。
  适应证适用于三叉神经第2支痛者。
  (三)后上齿槽神经阻滞术
  1.后上齿槽孔的解剖上颌骨的后侧即颞下面的最突出部分是上颌结节,后上齿槽孔即位于此结节上。该孔是后上齿槽神经进入上颌骨而达臼齿的通道,多为单孔,少数为2~3个,个别亦可缺如。
  2.穿刺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在颧骨下缘与齿槽嵴成角处,即相当于过眼眶外缘的垂线与颧骨下缘相交点。局部消毒后,先用手指将附近皮肤向下前方拉紧(有利于下一步针尖朝内侧倾斜),继之以4~5cm长针头自穿刺点稍向后、上、内方刺入直达齿槽嵴的后侧骨面,然后紧贴骨面缓慢深入2~2.5cm,即达后上齿槽孔附近,一般很少出现电击感。回抽试验无血,先注入2%普鲁卡因2ml,待臼齿出现麻木感后,再注射95%乙醇或无水乙醇1ml,或神经阻滞合剂。
  后上齿槽神经阻滞还可经口腔入路进行。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用10cm长、中部弯曲成大约150°角的针头,在第2~3臼齿间隙上的黏膜襞处作45°角向后上方刺入,并紧贴骨面深入至2.5~3cm即达上颌结节。有人认为此法较容易发生感染,在采用乙醇进行阻滞时应注意。
  3.适应证适用于三叉神经第2支痛患者。
  4.并发症乙醇阻滞后常发生局部肿胀、轻微血肿,可自行消退。
  (四)上颌神经阻滞术
  1.上颌神经的解剖和定位上颌神经主干经圆孔穿出颅腔而至翼腭窝,并在此处开始分支。由于穿刺圆孔非常困难,而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故上颌神经阻滞通常在翼腭窝处进针。翼腭窝位于颅底下面,眼眶之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上颌内动静脉以及填充的脂肪组织。此窝是一个宽0.3~0.4cm、深大约为lcm的裂隙,呈漏斗状,尖端朝下。其前壁由上颌骨后面的内缘与腭骨眶突构成,经此处的眶下裂向前通眼眶;后壁为蝶骨翼突及大翼,上端有圆孔向后通颅腔,另有翼管通破裂孔;内壁是腭骨垂直板,借上面的蝶腭孔向内通鼻腔;外侧为空隙,即翼上颌裂,经此处向外与颞下窝相通;顶盖是蝶骨体和大翼根部;而翼腭窝的下端则缩窄成翼腭管,向下经腭大孔和腭小孔通口腔。上颌神经位于翼腭窝的上部深处,蝶腭神经节在神经干下方大约为2mm处。
  翼颌裂,又称镰状裂或翼腭窝外侧的开口,上宽下窄,长大约为1.5cm,最宽处大约为0.5cm。此裂距离额弓的颧颞缝(相当于颧弓中点)下缘大约为4cm左右。
  腭大孔位于硬腭后部,上颌骨齿槽突与腭骨之间,在最后一个臼齿的内侧,即生有第3臼齿者,在该齿内侧,否则在第二臼齿内侧。该孔距硬腭的后缘大约为0.5cm,距腭正中缝和上臼齿齿槽缘大约相等。由腭大孔经翼腭管至圆孔的距离大约为3cm,翼腭管的长度多在0.8~2cm之间。最窄处横径仅为1.5~3mm,其轴向几乎在矢状面上,与上臼齿咬颌面(管铀向后上方)成角大约为135°。
  2.穿刺操作方法常用方法有以下3种。
  (1)侧路穿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在颧弓下缘中点的乙状切迹处,大约为眼眶外缘与外耳道间连线的中点下方。以22号长8cm的针头自该点垂直刺入,深大约为4cm左右即可触及蝶骨翼突外侧板的骨面,为记清进针的深度,将事先装在针头上的小橡皮片移至离皮肤表面0.5cm处,然后退针2cm,稍改变方向向前方重新刺入,直至针尖滑过翼外板前缘,再继续深入0.5cm即进入翼腭窝内。切忌过深,以免刺入鼻腔或眶下裂。若出现上颌部放射痛,立即固定针头,并使针斜面朝上,回抽无血,注入2%普鲁卡因1ml。待上颌部麻木又无眼肌麻痹后,再注入95%乙醇或无水乙醇0.5~1ml,或神经阻滞合剂1~2ml。经此途径穿刺,有时可因翼突的骨嵴过高而不能进入翼腭窝,可改用其他穿刺入路。
  (2)前侧穿刺法:患者的体位同上。穿刺点取颧骨下缘最低点,即相当于经眼眶外缘的垂线与颧骨下缘相交处。以22号长8cm的针头自该点皮肤向后、上、内方刺入。穿刺的角度很重要,从侧面看,针头宜对着颧弓下缘中点的方向前进,并且应紧贴上颌骨的骨面逐渐向内方深入。进针大约为2cm先到达上颌结节,然后继续沿骨面推进,大约至4cm后即可突然感到落空而滑入翼腭窝。有时,也可因进针的角度偏外而触至翼突外板基底部受阻,这时需要退针少许,并使针尖稍偏内侧重新刺入,直至滑过翼突前缘。然后再深入0.5cm即可刺中神经而出现触电感,由此处至皮肤的距离一般不超过5cm。注药步骤和剂量与侧路穿刺法相同。采用此法时,穿刺针不可刺入过深,以免刺入眼眶内引起眼外肌的麻痹,甚至影响视神经以致失明。
  (3)经口腔腭大孔穿刺法:患者取坐位,头向后仰,张大口。穿刺点在腭大孔的稍前方。腭大孔位于最后一个臼齿(第3或第2)的内侧硬腭上,如自该臼齿舌面向腭正中缝虚拟一垂线,其中、外1/3交界处即为腭大孔。若上臼齿已脱落,则可借硬腭的后缘确定腭大孔的前后位置,该孔应在硬腭后缘前方0.5cm处。口腔黏膜消毒和局部麻醉后,采用长细针头(事先在距离针尖4cm处弯成大约为135°的钝角)自腭大孔的稍前方由前下向后上方刺入,若遇骨面受阻,则用针头在附近刺探,直至针尖经腭大孔滑入翼腭管内。在翼腭管内继续进针,缓慢深入大约为2.5~3cm,有触电感出现,即表明已到达翼腭窝并刺中上颌神经。注药步骤和剂量同侧路穿刺法。
  采用此法时,遇有翼腭管弯曲或异常可导致穿刺操作失败。此外,尚可因局部感染导致硬腭黏膜溃疡,应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后3d内口服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五)颏神经阻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按上述标志找出颏孔的位置。皮肤消毒和局部麻醉后,由标志点的后上方并与皮肤成45°角向前下方刺入直达骨面,多可立即刺入颏孔并出现触电感,否则可退针少许,用针尖在附近骨面探刺,直至进入颏孔内,针尖可进入颏孔内0.5~1cm,回吸无血,先注入2%普鲁卡因1ml,数分钟后观察下唇和颏部的皮肤感觉减退后,缓慢注射95%乙醇或无水乙醇0.5~1ml或神经阻滞合剂1~2ml。注射药物时,应用手指压紧颊孔周围软组织,以防止乙醇流到孔外,引起疼痛或残留神经炎。
  适应证适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第3支痛,特别是其主要痛区及触发点位于颊部、下唇及其附近黏膜者。
  (六)下齿糟神经阻滞
  操作方法
  口外侧穿刺法: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薄枕,头向后仰并转向健侧。穿刺点在下颌骨下缘稍下而偏内,下颌角前方1.5~2cm处(相当于下颌孔与下颌支后缘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软组织厚度)。左手食指紧贴下颌骨后缘(右侧指尖朝上,左侧则朝下),以指示进针的方向。右手持注射器由穿刺点刺入皮肤达下颌骨内侧面,与左手食指平行的方向沿骨面向上缓慢深入3.5~4cm,遇有触电感出现,则表示已达下颌孔。回吸无血,即可注药1~2ml或先注入2%利多卡因1~2ml,待下颌部麻木后,再注入95%乙醇或无水乙醇0.5~1ml。
  经口腔穿刺法:患者取坐位,头后仰并尽量张口。在臼齿的后方可见一尖端朝上、面向前内方的臼齿后三角。其外斜线乃下颌前缘,较锐利,位于第三臼齿外侧;其斜线则是下颌支另一骨缘,较圆钝,在臼齿之后,由此缘向后即为较平坦的下颌支内侧面。穿刺点取臼齿咬牙合面之上lcm的内斜线处(如为脱牙者,则可选上、下齿槽缘间中点水平的内斜线处)。自穿刺点黏膜由前内向后外方刺入而直达骨膜,如不能遇到骨质,则表示针头已过分偏于内侧,这是初学者最常犯的错误。最后,使针头紧贴下颌支的内侧骨面、与下臼齿咬牙合面平行的方向缓慢深入1.5~2cm,待出现颏部放射痛,即表示已刺中下齿槽神经。注药步骤及剂量同上。
  3.适应证
  (1)适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第3支痛,其主要痛区和触发点位于下臼齿、颊部、及其附近黏膜,或经颏神经阻滞失败或无效者。
  (2)三叉神经第3支分布区的继发性疼痛,如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
  (3)下颌部口腔科操作的局部麻醉。
  4.并发症偶尔可见反射性下颌挛缩,常不需特殊处理而自行缓解。
  (七)下颌神经阻滞术
  在颅底卵圆孔附近处阻滞下颌神经,可使该神经司理的局部感觉丧失。针尖不进入卵圆孔内,但有时乙醇在神经支内向上扩散,进入半月神经节,也可获得半月神经节阻滞的长期镇痛效果。
  1.卵圆孔的解剖和定位卵圆孔位于蝶骨大翼的后部,大多数在蝶骨翼突外板后缘的后侧或后内侧,少数在其后外侧。在一组1284个国人颅骨卵圆孔及其周围结构的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卵圆孔的长径最小者为4mm,最大者为13mm(左侧平均为6.4mm,右侧为6.6mm),6~8mm者占80%。卵圆孔的短径最小为1mm,最大为7.5mm,平均为3.2mm,3~4mm者占86%,小于2mm者占2.8%。卵圆孔为圆形或近圆形者占6.8%。卵圆孔与翼突外板后缘根部延长线一致者占48.4%。卵圆孔外口向前外倾斜占94.2%,向后内倾斜占5.8%(穿刺不易成功)。卵圆孔与棘孔相合为一者占1.8%,与颞岩裂相合为一者1.9%。三者相合为一者有6例。
  卵圆孔的后外侧为棘孔,硬脑膜中动脉即经此孔进入颅腔,其内侧有咽鼓管及破裂孔,后者乃颈内动脉进颅腔的通道。
  2.操作方法单纯在卵圆孔处阻滞下颌神经时,皮肤穿刺点一般取颧弓下缘中点,即相当于眼眶外缘与外耳道间距离的中点。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以22号长8~10cm有刻度的穿刺针(无刻度的穿刺针可预先套上小橡皮片用于标志进针的深度),自穿刺点垂直方向刺入皮肤,并徐徐推进大约4cm(切勿超过5cm),即可触及翼突外板根部的骨面,此深度相当于由穿刺点至卵圆孔的距离,应将橡皮片移至皮肤表面以标记。然后,退针尖至皮下,使针尖向后(向耳侧)作15°~20°角并略微向上重新刺入同样的深度或稍深,遇有向下颌或舌部放射痛,即表明已达卵圆孔并刺中下颌神经。
  3.适应证
  (1)三叉神经第3支痛,特别是痛区较广泛,或颏神经及下齿槽神经阻滞失效者。
  (2)三叉神经第3支分布区的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
  (3)下颌部口腔科操作的局部麻醉处理,特别是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老年患者,阻滞后可无痛拔牙,避免拔牙时因疼痛诱发心绞痛。
  三、半月神经节阻滞疗法
  (一)概述
  采用半月神经节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目前己在国内外广泛使用,注射的药物包括乙醇、甘油、苯酚甘油、多柔比星、链霉素等多种药物。多年来,这一注射疗法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它的确能恒久地治愈三叉神经痛。但因其注射技术较难掌握,而且治疗效果随着各人的技术不同而大有出入。国外文献报道,治愈率有低于40%者,也有高于98%者。国内有人报道,镇痛期超过1年以上者为87%。
  (二)穿刺入路的选择
  半月神经节阻滞的穿刺途径有侧面入路法和前侧面入路法。侧面入路法的重要标志为下颌切迹,此切迹之后方为下颌骨髁状突,前方为下颌骨喙突,刺入点是在喙突后方,当半张开口时髁状突大约向下移位1cm,此位置有时可使侧面入路法易于成功。前侧面入路法的主要标志为正视位的瞳孔及颧弓中点,颧弓中点相当于颞骨的颧结节的前方,刺入点是在喙突前方,正对第2臼齿处。操作者必须熟悉这些解剖位置。
  (三)术前准备
  1.注射前需要向家属详细的交代治疗方法、预期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问题,取得合作。履行神经毁损术知情同意书的签字手续或投保医疗保险。
  2.治疗前患者要清洗头面部、理发、剃胡须。
  3.全面查体,注意眼、耳情况、血压、心电图、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记录有关情况。
  4.事先预约要安排有足够的治疗时间(一般大约为2h),不得慌忙从事。
  5.备好各种用具及药品,包括5ml及1ml注射器,无菌手套,2.5%碘酒,酒精棉球,无菌巾与纱布,长10~14cm的7号(或23号)穿刺针各一支,带有针芯。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等有关治疗用药及无水乙醇,7号肌内注射针3支,以及检查急救药品和相关设备是否齐全、有效。
  (四)穿刺操作方法
  1.半月神经节侧面入路法患者仰卧,面转向健侧。操作者坐于患者的头方,或立于患侧。先确认颧弓中点及下颌切迹的位置。常规消毒后盖好无菌巾,采用2%普鲁卡因在颧弓中点下方1~1.5cm处作一局部麻醉药皮丘(相当于耳垂与鼻翼下缘的连线上,大约在耳垂前方3cm处),并浸润较深部组织。皮丘要比下颌切迹上缘略低。用长8cm的穿刺针自此皮丘刺入,先触到下颌切迹,再使针头微向上斜,以便紧靠下颌切迹上缘刺入颅底下方的软组织内。针尖的穿刺方向,按前后(冠状)平面,要正对颧弓中点(使针蒂、穿刺点与颧弓中点处于同一冠状平面内),按上下面来说,针头要微向上偏斜,与颅底平面成15°~30°角。针尖越过下颌切迹后,照上述方向再推进大约3cm,则可触及颅底卵圆孔附近。部分患者因穿刺针触到或刺到下颌神经,而述下唇和舌内有闪电样急痛,或述针尖深处急痛,有时针尖触及下颌神经的耳颞支而诉耳痛。可将针再慢慢推入卵圆孔。若针被骨质挡住不能前进,则需轻轻改变针尖的位置寻找卵圆孔。用针尖寻找卵圆孔时,不应使针与颅底平面相平行,以免针尖进入咽腔内。自皮肤穿刺点到咽腔大约深5cm。
  找到卵圆孔后,慢慢将针再推入大约0.2cm,则针头已刺入半月神经节内。临床实践证实,阻滞的范围大小和刺入卵圆孔内的深度具有直接关系,如需阻滞三叉神经第2、3支,深入0.3cm即可,若进入卵圆孔内0.5cm,阻滞范围可扩大到第1支。刺入卵圆孔的动作不可以过猛过深,一般认为不应超过lcm,亦有人认为不应超过1.2cm。刺入卵圆孔过深有损伤血管,形成颅内血肿的危险。
  在穿刺针进入卵圆孔后,应随时回吸,若有血可将穿刺针轻轻推入0.2cm或退出少许,直到吸不出血来。回吸无血后开始注入2%普鲁卡因0.1ml作定位试验。若感觉丧失的范围符合要求,则在10min(局部麻醉药被吸收后)注射所备药物或缓慢注入需要量的无水乙醇。如果普鲁卡因试验结果显示针尖尚未进入半月神经节,则每次将针推进0.2cm,并分次作普鲁卡因定位注射,直至痛区感觉丧失。
  2.半月神经节前侧面入路法患者取仰卧位,面向上或转向健侧。常规消毒,在口角外方2~3cm处,即相当于上颌第2臼齿之上接近颧骨下缘。先用普鲁卡因浸润皮肤及较深组织。操作者先把食指尖置于颧骨下缘以下,摸清下颌喙突的前缘与上颌结节间的间隙。用长12~14cm的23号穿刺针刺入皮肤,并直接刺入此间隙,向后、上、内方缓慢穿刺。从正面看,针尖方向应正对同侧正视的瞳孔,从侧面观则针尖方向应正对同侧的颧弓中点。进针的角度非常重要。刺入深度大约为5~6cm,针尖到达颅底卵圆孔前方较平坦的骨面。有时针尖触到自卵圆孔出颅的下颌神经,患者则述下唇部疼痛。可凭感觉沿骨面继续试探,针尖滑入卵圆孔并刺中下颌神经,患者可有下颌部的放射痛。最后将针尖再推进0.3~0.5cm,上颌部出现剧痛即表明进入半月神经节内。试验定位及注药同侧面入路法。
  (五)适应证
  1.本注射疗法适用于一切较严重而顽固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尤其是具有开颅手术禁忌的老弱及慢性病患者。
  2.三叉神经痛同时累及第2、3支,1、2支或全部3支,并经各周围支阻滞无效者。
  3.面部的晚期癌痛。
  4.顽固的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七)并发症
  半月神经节阻滞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而且有时是很严重的。大多是由于穿刺方向不准或进针过深损伤附近的血管、脑神经和组织,或乙醇剂量较大并流入蛛网膜下隙引起损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非常低的。半月神经节阻滞的并发症经过努力大多可以避免。
  1.阻滞范围内感觉丧失或异常
  大约2%~5%患者在治疗后可出现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麻木性痛苦”,并常伴有其他并发症,大多为乙醇过量引起。有些患者在治疗后可出现麻、针刺、冰冷、虫爬、奇痒等异常痛苦的感觉。这些患者若还有触觉和感觉,可再次作半月神经节乙醇注射,使感觉完全丧失。
  2.眩晕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大约占半月神经节阻滞患者的25%。多在注射普鲁卡因或乙醇后0.5~1min内出现。在0.5h内消失,严重者可持续数日。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
  3.咀嚼困难这是三叉神经运动根受侵犯引起的。患者表现为同侧咀嚼无力,牙齿咬牙合不紧,有些患者易发生颞下颌关节脱位,另有些患者可出现张口困难。经数日或数月后恢复。
  4.脑神经损害药物侵犯第Ⅶ脑神经引起同侧面神经麻痹。第Ⅲ、Ⅳ、Ⅵ脑神经受累时,出现上睑下垂、复视及瞳孔散大等。
  5.同侧失明及角膜病变失明是本治疗方法最严重的并发症。尚有少数人在治疗后发生角膜炎和角膜溃疡。主要是由于操作不慎,针尖进入卵圆孔过深或乙醇剂量较大损伤邻近的视神经造成。
  四、射频热凝疗法
  (一)概述
  射频热凝疗法是一种微创伤性神经毁损疗法,其利用可控温度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和神经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目前,射频热凝疗法在临床疼痛治疗领域发展很快,不仅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而且已发展到几乎治疗所有的神经痛。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乙醇阻滞术相比,热凝术的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及多病的患者可以耐受,目前尚无死亡的病例报道。虽然复发率较高,由于操作方便,可重复实施,最终达到镇痛的目的。
  (二)选择射频热凝治疗的一般原则
  1.经非创伤性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
  2.对麻醉性镇痛药、镇静药和乙醇阻滞治疗等已产生依赖而需停止使用的患者(但对癌痛患者不必停用)。
  3.疼痛较重并已产生心理异常,如焦虑、抑郁、愤怒,已实施行为治疗者。
  4.有较强的治疗愿望,并对射频热凝治疗的现实水平及可能发生的风险有充分理解的患者。  (三)操作方法
  1.穿刺卵圆孔患者取仰卧或半坐位。局部消毒并在穿刺点局部进行浸润麻醉。先将中性电极(无关电极)刺入患侧颞部帽状腱膜下。用特制的长大约为10~12cm、直径1mm、外有绝缘套的射频穿刺针进行穿刺,直至到达卵圆孔(见图)。穿刺方法可用前侧入路法或侧入路法。穿刺步骤可参见半月神经节阻滞术。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放射科进行操作,使用配备有C型臂荧光屏的X光机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
    2.电刺激确认射频穿刺针针尖的位置根据临床征象,穿刺到达卵圆孔后,需用脉冲电刺激判断射频穿刺针针尖的位置是否准确。先将测温针插入已刺入的射频治疗针内,然后施以0.1~0.5V的方波电刺激。如果穿刺针尖的位置合适,则患侧面部的患支分布区可有电击样的各种不适反应和感受。如果刺入部位不准确,须反复变动进针深度和方向,再给予方波电刺激,直到患侧面部出现相应的反应和感受。一般方波电刺激的电压从0.lV开始,如无反应再逐渐加大,所需的电压越低,说明穿刺针尖的位置越准确,治疗效果越好。如果超过0.5V仍无相应反应,说明穿刺针的针尖不在神经组织内,应重新调整穿刺针针尖的位置。(见图)
  3.温控热凝经方波电刺激校对穿刺针的位置准确无误后,可开始加热。原则上应从短时间低热开始,逐步缓慢加温,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温度在60℃以下不容易使神经纤维发生蛋白变性,达不到治疗目的。而温度超过85℃以上时,可损伤神经周围组织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可先加热到60℃维持1min,然后再酌情加热至70℃、80℃和85℃。为防止并发症,温度最高不超过90℃。每次升温后,维持大约为0.5~1min,同时不断用针刺及棉絮擦拭皮肤,测试患支分布区的痛觉和触觉,直至痛觉消失,同时保留触觉为止。一般患者的最终加热温度在70~80℃之间,最终加热温度持续为2min左右。(见图)
  (四)适应证
  1.三叉神经第1、3支痛患者。
  2.面部晚期癌痛患者。
  (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1.操作中疼痛本方法需取得患者配合。治疗前应讲清楚,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此种治疗具有一定的痛苦,必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并注意从60℃开始缓慢加热,可减少突然高温所带来的痛苦。
  2.手术后反应有些患者治疗后可出现恶心、呕吐,数小时后可消失;有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2周内患区有串跳感,有的可持续很长时间;或在治疗后l~2周内仍有疼痛,但较原发疼痛程度低,可自愈,不要急于再次行热凝术。
  3.颅内出血半月神经节内侧邻近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穿刺不慎或进入卵圆孔过深易损伤而出血,严重者可形成颅内血肿。
  4.脑神经损害如面部轻瘫等。
  5.颅内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可防止颅内继发感染。特别需要注意防止穿刺针穿破颊黏膜将细菌带入颅内。
  6.带状疱疹可在手术后数日出现在患区,其机理尚不清楚。局部可涂甲紫或可的松软膏,数日即可愈合。
  7.角膜炎半月神经节热凝术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即是角膜反射消失,严重者可引起麻痹性角膜炎,最终可导致患者失明。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并随时查看角膜反射的变化。已发生角膜反射丧失者,要嘱患者带眼镜,使用眼膏保护角膜,防止角膜炎。有的角膜反射消失后需数个月才逐渐恢复。
  8.面部感觉障碍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觉障碍。在Menzel总结的315例中,治疗后大约93.1%患者面部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或烧灼感。在孟广远报道的325例中,治疗后面部均有轻度的麻木感,个别患者有蚁走感,经过一段时间均可明显减轻。在治疗前,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五、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一)周围神经撕脱术
  李剑农教授等研究发现,患者三叉神经远心端的病变比近心端更为严重。近心端病变以纤维肿胀、增粗及髓鞘疏松改变为主;而远心端病变则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严重而广泛的空泡变性、纤维松解、断裂和脱髓鞘改变,神经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压迫神经以及血管病变等。研究认为,由于三叉神经痛多发生在中老年,他们供养三叉神经的动脉已发生硬化、缺血,以致神经纤维营养代谢紊乱而发生变性。远心端神经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对血管的压迫使血供进一步减少,加重神经变性,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而发生“短路串电”现象。这一新发现不仅找到了三叉神经痛手术后复发的原因,而且为采用周围神经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临床上进行该手术时,应尽可能多地向近心端撕脱至正常段,以防止手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
  (二)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法
  球囊压迫法是国际上近年来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新技术。我国杨德荣于2000年末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这一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控制呼吸。由于穿刺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不同,麻醉时间在20~160min。而一旦穿刺成功球囊充盈压迫几分钟治疗即结束。所以要求麻醉随时终止,患者尽快清醒。在X线屏幕下进行半月神经节穿刺术。将有针芯的14号穿刺针经面部皮肤穿刺。穿刺针停在卵圆孔,拔出针芯,经穿刺针将Fogarty球囊放入半月神经节。用注射器接球囊外的导管接头,注入1~2ml液体,使球囊胀大,形成大约为1×1.5cm的梨形囊(X线屏幕下所见),并维持数分钟。在压迫结束后抽出液体,胀大的球囊复原。把球囊与穿刺针一起拔出,压迫穿刺点5min止血。整个操作过程均在X线屏幕下进行。在他治疗的120例患者中,女78例,男42例。手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3%,1例手术后成功,但半年后复发再次治疗有效,远期效果待观察。
  (三)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
  自从Dy1934年首先提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能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论点以后,众多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我国自1979年首届耳神经外科学习班以来,不少省市医院相继开展了耳神经外科手术,并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了许多详细的研究,肯定了Dy论点的意义。临床实践证明,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是肯定的。
  1、常用方法
  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常用的开颅手术有:经颅中窝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三叉神经根解压术和颅后窝三叉神经根微血管解压术。
  2、手术操作技术
  患者平卧位,头略抬高并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采用2%利多卡因作耳后标记线内浸润麻醉或全麻。沿标记线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骨膜,彻底止血后用骨膜剥离子沿骨壁依次剥离,将皮瓣翻向乙状窦方向并固定于耳后消毒巾上,用颅骨钻紧靠乙状窦后缘钻开一直径大约为2cm大的骨窗(将骨屑收集备用)。在开颅的同时静脉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与皮肤同方向“C”形切开硬脑膜并翻向前悬吊于耳后皮瓣上。在手术显微镜下将小脑向后上方轻轻牵开,沿小脑天幕向前,在岩静脉与第Ⅶ、Ⅷ脑神经间剪开桥池蛛网膜,用2~3mm宽带吸引管的微型脑压板由此放入达三叉神经根部,自神经出脑桥处向远端探查血管压迫及其他病灶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叉神经上方及前方有无血管压迫情况,可采用一略弯曲的微型剥离子将岩静脉及三叉神经向一旁轻轻牵开,将压迫在三叉神经根部的血管用显微剥离子轻轻分开,并在神经与血管之间夹放一块自体小肌片。若在不同的方向及部位有多条血管压迫时,应分别夹放数块小肌片或取一块较大肌片,将该段受血管压迫的神经包绕起来与血管隔开。此时嘱患者自己用手撞击扳机点及做平时易诱发疼痛的某些动作,若无疼痛则达到减压目的。仔细观察确无活动性出血后缝合硬脑膜,在硬脑膜外覆盖一大块明胶海绵,将开颅时收集的骨屑填充于骨窗中,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3、影响手术效果主观满意度的因素
  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治疗,虽长期疗效各报道不一,但仍为众多的神经外科单位作为一种可行方法应用。以往远期疗效随访多偏重客观因素,缺乏了解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满意度,而后者对于从整体判断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效果也是重要的。影响主观满意度的一些因素包括:
  (1)三叉神经痛是一个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各种治疗方法又均无十分理想效果的疾患。因而随访中发现,尽管客观上患者手术后疼痛未彻底消失,留有轻微疼痛或疼痛复发,但疼痛程度轻,又改变了手术前疼痛不能为药物所控制的状况,或只伴有轻度并发症者,主观上患者仍对本手术的效果表示满意。对于这种客观和主观上不一致性,患者自我对比手术前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与手术后的情况,得出正确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这也为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增强了信心。随访中患者较高的满意度表明,此手术仍不失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较好方法。
  (2)手术后早期治愈率并不可靠。随访中发现,手术后疼痛未缓解或未完全缓解者大多数表示不满意。这些患者均为开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早期的病例。近年来由于注重了受累血管的识别,尤其是那些无名小动脉与三叉神经相交叉或在脑干处相接触,或多根侵犯血管存在或动脉环隐蔽的情况,对静脉压迫电凝切断术,也采用完全切开神经周围增厚的蛛网膜的方法,以伸直三叉神经根,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以上是对“我爸三叉神经痛”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疾病百科| 三叉神经痛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温馨提示: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常见症状:面部疼痛、出血、麻木
治疗方法:药物疗法、三叉神经电凝术
参考价格:22.5
参考价格:18
参考价格:22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
参考价格:¥9
本品用于:1. 癫痫: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
参考价格:¥8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