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输液用什么药是流动输液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输液指南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99.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百度医学微信公众账号,医界大数据你比别人先知道相关热词相关学者您当前所在位置: >
静脉输液器中的流体力学
作者:刘大有
    时间:     点击率:16290
  很多人都有过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的经历,这里涉及到的许多流体力学原理,很多人未必注意到。
图1 静脉输液器示意图
  静脉输液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输液瓶①、针头②、上输液管③、夹子④、茂菲氏滴管⑤、小管⑥、管口和乳胶帽⑦、管口⑧、下输液管⑨、调节阀⑩、针头⑾、针头⑿、软管⒀等。这里,盛有药液的玻璃瓶(输液瓶)①是倒挂的,下面是药液,上面是气体,液面用S1表示,液面的高度记为hS1。针头②通过瓶塞插入药液中,并将药液引入上输液管③。夹子④可以阻断上输液管③内的液体流动(通常夹子④可以省去,这里是为了解释需要而加入的)。透明的茂菲氏滴管⑤的上端有两个管口。一个管口处嵌入一个小管⑥,其上端与上输液管③相连,下端张着一个不断变形的液面,该液面上的表面张力总是力图阻止上面的液柱向下流,但是液柱的压力总是比表面张力大,使得该液面越来越向下突出。当液面完全支撑不住时,就有一滴药液落下,然后该液面又重新回到管口附近,我们用h6表示上下变化的液面的平均高度。另一个管口⑦套着一个乳胶帽,可以阻止茂菲氏滴管内外的空气流通(必要时,护士可以用针管从该管口注入一些辅助药液)。茂菲氏滴管的下部保留一部分药液,上面存留有一部分空气,S5是气、液之间的界面(液面),液面的高度记为hS5。茂菲氏滴管下面的管口⑧与下输液管⑨连接。调节阀⑩可以调节输液速度。针头⑾插入患者的静脉中,我们用h0表示针头处的高度。人们常以h0为基准计算其它各处的高度(h0=0)。
  在插入输液瓶①的另一个针头⑿下面,连接着一个泄气软管⒀,该管的出口向上与周围大气相连,药液会通过针头⑿流入软管⒀。但是由于大气压力的存在,流入软管的药液液面S13会在软管的某处自动停住,以维持软管内液柱的力平衡。U形软管⒀底部的高度记为h13,液面S13的高度记为hS13,hS13可表示为hS13 =h13+&h13&h13+&h13。这里,&h13表示液面S13与软管底部的高度差,这种高差呈缓慢的周期变化,而且变化幅度不大,其平均值记为&h13。
  这样的构成主要是为了保证输液器具有以下功能:(1) 保证输液过程中输液速率&P(mm3/s)的平稳,(2) 避免气泡随着药液进入人体的静脉,(3) 根据需要可以调节输液速率&P。
  对于这样的输液系统,出于好奇,我在输液时给自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 从开始到结束,在整个输液过程中输液速率&P有无明显变化?
  2) 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病人需要移动位置,或改变姿态(卧、坐、立的变换),为了保持流率不变或基本不变,需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在保持hS1(或者说h13)不变的前提下,相对高度hS5和h6等发生变化是否会明显改变流率&P?
  3) 输液中某时刻,护士通过管口⑦加入了某些药液;一段时间后流率重新趋于稳定,这时的流率与护士操作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4) 茂菲氏滴管上部的气室体积V5有一定量的增加(例如,护士通过管口⑦放走了一些气,或者从输液瓶下来的药液中含有一些气泡,这些气泡会先穿过液面S5进入液体层,但很快会在表面S5处破碎进入气室),重新稳定后流率&P是否会变化?
  5) 有哪些办法可明显改变流率&P?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些问题。设pa是周围的大气压强,pp是针头⑾处病人的静脉血压,p1和V1是输液瓶上部的气压和体积,p5和V5是茂菲氏滴管上部的气压和体积。此外,再设(R1+r4)是从液面S1到小管⑥下端,药液在这一段变截面管路中的等效流动阻力, (R5+r10)是从液面S5到针头⑾,这一段变截面管路中的等效流动阻力,其中r4是夹子④处的局部阻力,r10是调节阀⑩处的局部阻力。
  在茂菲氏滴管内的液滴一滴一滴地向下滴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各点的压强都有微小的脉动,下面的分析将忽略这些脉动。
  根据力平衡原理,上、下两部分的流动分别满足:
  [p1+&g(hS1-h6)]-p5=(R1+r4)*&Pu                    (1)
  [p5+&g(hS5-h0)]-pp=(R5+r10)*&Pd                      (2)
  其中&Pu和&Pd分别是上部管路和下部管路的流率。当输液器内的流动达到稳定时&Pu=&Pd=&P,在这种情况下,将以上两式相加则得到
  {p1+&g[(hS1-h0)-(h6-hS5)]}-pp=(R1+ R5+r4+r10)*&P         (3)
  p1近似等于大气压强pa,更精确的关系可根据U形管⒀中的力平衡关系得到:
  p1+&ghS1&pa+&g (h13+&h13)                   (4)
  将式(4)代入式(3)则得到
  (pa-pp)+&g(h13+&h13-h0)-&g(h6-hS5) =(R1+ R5+r4+r10)*&P      (5)
  通常都有(h6-hS5)&& (h13-h0)和&h13&&(h13-h0),所以上式可近似地简化为
  (pa-pp)+&g(h13-h0)&(R1+ R5+r4+r10)*&P              (5)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方程(5)来讨论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在下面讨论中,pa,pp和&g总是不变的,高度基准h0=0)。
  1) 如果没有针头⑿和U形软管⒀,则输液瓶内的气压p1将随着体积V1的增大而迅速降低,由式(3)可见,这时输液速率&P也将迅速下降,针头⑿和U形软管⒀正是为了克服这种现象而引入的。有了针头⑿和U形软管⒀,空气会通过它们不断地补充进去,气压p1基本保持不变。有人可能会就此认为,输液速率&P会因hS1的下降而略有下降(根据式(3)),其实,输液速率&P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小。由于[pa+&g (h13+&h13)]基本上不变,由式(4)可见,气压p1会随着hS1的下降而略有上升,使[p1+&ghS1]基本上不变,因此,输液速率&P几乎不变(也可参见公式(5))。
  2) 茂菲氏滴管整体的上下移动(h6和hS5随之改变)对稳定的输液速率&P没有影响。从公式(5)可以看出,只要小管⑥的下端与液面S5的相对高度(h6-hS5)保持不变,输液速率&P就不变。
  3) 在输液过程中,如果护士通过管口⑦加入了某些药液,这时茂菲氏滴管内的气压p5会因之而上升,这又会引起上部的输液速率&Pu减小(参见公式(1)),下部的输液速率&Pd增加(参见公式(2)),结果使气压p5逐渐地重新回到原来的值,&Pu和&Pd也逐渐地回到原来的值&P。上述的调整过程很短暂。
  4) 茂菲氏滴管中上部的气室体积因某种原因略有增加,当重新达到稳定时,会使相对高度(h6-hS5)有少许增加,但对最终的输液速率&P基本上没有影响(参见公式(5))
  5) 改变夹子④和调节阀⑩处的局部流阻r4和r10能方便和有效地改变流率&P。增加流阻r4和增加流阻r10都能达到减小流率&P的目的,所以夹子④常可省略。
  较大幅度地升降输液瓶①的高度,也能明显地改变流率&P。
  简单说来是这样的:
  1) 从开始到结束,在整个输液过程中输液速率&P不会有明显变化;
  2) 若hS1 (或者说h13)不变,只是高度hS5和h6等有些变化,这不会明显改变流率&P;
  3) 从管口⑦加入了某些药液,稳定后,流率&P会回到原来值;
  4) 茂菲氏滴管上部气室中空气量的增减,流率&P不会有明显改变;
  5) 改变夹子④和调节阀⑩处的局部流阻r4和r10能方便和有效地改变流率&P,较大幅度地升降输液瓶①的高度,也能明显地改变流率&P。
  近来医院里常用袋装的药液代替瓶装的药液。由于软包装的塑料袋不能承受内外压强差,也就是说,袋内气室部分的压强几乎总是等于周围的大气压强,即p1&pa,所以没有必要再用针头⑿和软管⒀。这时,随着液面S1的下降,输液速率&P略有减小(参见公式(3))。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类看似当然、却蕴藏着力学原理的事物,让我们开动脑筋,探索身边的科学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咳嗽输液用什么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