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 pdf

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
在关于《Gone Girl》的讨论中,很多分析都提到了「假性亲密关系」这个词,双方虽然形式上亲密着,但实际却在回避真正亲密地在一起。所谓的假性亲密关系真的存在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机制?有无克服的办法?==============本题已收录圆桌「」,欢迎前往关注!
按投票排序
621 个回答
原文发表于: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你与另一个人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应的联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侣之间都真的有这样的感受和联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也许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亲密,却总是好像“差点儿什么”的伴侣。在关系中逃避关系(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就是Irrelationship,假性亲密关系。它其实不仅仅指恋爱关系,也可以发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伙伴之间。但今天,我们先来讨论亲密关系中的“假性”状态。下文还会谈到另外一种病态共生关系,我们翻译为依赖共生关系(Codependency)。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假性亲密关系,并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是指伴侣双方默认的一种状态: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来回避真正的在一起。你们可能在外人看起来是亲密的;但实际上,这段关系避开了双方彼此的坦诚和接纳、避开了双方自愿地为这段感情和对方付出。它是双方不自觉地精心构建起来的“联结”,是伴侣双方的共谋。真正的亲密关系代表着相互关心,彼此共情及情感付出。但这些是需要承担情感投入的风险的,在乎一个人,我们就有可能因此受伤。假性亲密关系就是为应对这样的风险出现的:我们怀着对失控的恐惧,所以不敢投入,回避了彼此情感的付出。因此,它是一种防御机制(defensive mechanism),是两个人一起在防御那种“需要双方一起创造的真正亲密状态”。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真的在乎一个人”,或者“让别人对我们来说变得重要”,因为真正的爱和关心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让我们有一种被伤害、被拒绝、被抛弃的脆弱感。这使我们恐惧和焦虑。而这样的一种防御机制则可以帮助我们抵抗这样的恐惧和焦虑。待在这样一段关系里,对我们来说是“安全”的,因为这段关系从表面上看非常稳定,有着精心构建的规则,不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危机。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将会得到的情绪反应都是在自己控制中的、可以完全预测的。假性亲密关系使我们从真正的亲密关系带来的复杂性中得以解脱。有心理学家认为,在假性亲密关系中,我们处于一种“情感禁闭”(Brainlock)的状态,即双方不自觉地达成了协议——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这种禁闭的状态,看起来双方是在一起,但却拒绝进行深刻的情感联结,在实质上却是一种分离。假性亲密与依赖共生(Codependency)在近年来对假性亲密关系的研究中,这个概念经常被与“Codependency”一起讨论,因为“Codependency”造成的病态相互依赖的关系,往往也是双方的共谋,和假性亲密关系一样,Codependency 的双方也往往都看似稳固,很难分开。(回复143给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提取“你有恋爱成瘾症么?”)Codependency这个词,在中文中曾经被翻译为拖累症,然而我们认为这种翻译并不完全准确。我们更愿意称呼它为“依赖共生关系”。Codependency最早出自和物质成瘾相关的语境,是指一种伴侣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对伴侣中一方酒精成瘾,导致自身功能低下;而另一方则依赖于伴侣的这种功能低下,给出强制性的照顾(caretake),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Codependency的本质是一个人无法依赖自己内在的自我、或自身完全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他们的行动和自我价值都依附于外界的东西,可能是人,可能是成瘾物质等。在一段狭义的Codependency的关系中,两个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需要一方有生理或精神上的成瘾(嗜赌、性成瘾、物质成瘾等),造成这个人功能低下,极端对自己不负责任;而另一个人则高度依赖这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低下”和“不负责任”,在过分地、强制地、照顾另一方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感。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在依赖共生关系中扮演“助人者”角色的一方,往往“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他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给予ta并不需要的过多的关怀,为此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同时又带有强迫性的控制欲,痴迷于控制对方的一切。一段Codependency的关系中,往往两个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谋:一方依赖对方,另一方则依赖“对方对自己的依赖”。在这段“共生”的关系中,两个人往往都会感到痛苦,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做有害的事情,助人者能感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被忽视,还会给自己打上“弱者”、“受害者”的标签。但实际上这种关系也是他们自己所寻求的。Codependency关系中的人,其实也是秘密地达成了互惠的共谋,这一点,和假性亲密关系是有类似之处的。不过,假性亲密关系的双方并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事实上,他们是同盟者。他们携手建立起了降低焦虑的机制,避免和对方分享真实的感觉,尽管这种机制会使关系变得冷漠和令人窒息。他们觉得,这种联盟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而避免使自己面对那些真实的失落感。他们不会轻易对自己的伴侣放手,不肯结束亲密关系,但这并不是因为情感上的亲密或者深刻的承诺,而是因为这种关系帮助他们防御了“真的在乎一个人”所可能导致的风险。而从两种关系的性质上看,Codependency是一种可以被识别和确认的、有害的个体病态心理(不管是成瘾者,还是助人者,双方都有病态心理),而假性亲密关系则只是关系的一种,虽然也必然有它的负面作用,却不一定是“病态”的。什么导致了假性亲密关系?可能的原因很多。其中常见的一种是,我们都是从人生早期的关系中学习去“定义”什么是爱。有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种假性亲密关系,他们从不自主、自发的互相表达爱意,这样的孩子就更容易认为,亲密关系、婚姻、爱就是这样一种程序式的互动而已。在这种僵死的、程序化的、缺乏活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会缺乏“激情(passion)”,无论是和性有关的激情还是其他方面的。毕竟“激情”它显而易见不是程序化的。而激情是好的亲密关系中所必需的。假性亲密关系看起来有很多种形式:有时候可能一方的行为取决于另一方的需要(索取方为主导);有时候一方接受什么取决于另一方给予什么(付出方为主导);有时候一方负责表演而另一方负责赞赏(看起来的完美情侣)。但实际上,无论哪一种,关系中的双方都是平等地被束缚着,他们自愿被束缚去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而狂野的激情在他们看来是最危险不过的事情——毕竟这是他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始终陌生,从未接触过的。假性亲密关系的危害以及改变尽管这种关系在表面上是“安全”的,且会使人长期深陷其中、不易分离,但假性亲密关系如果不加修复,会带来很多问题。就像心脏过于有节律地跳动,反而是严重心脏病甚至死亡的前兆一样(健康心脏的跳动反而不是那么规则),过于冷静和规律的交往模式很有可能是一段不够健康的关系。一方面,假性亲密关系中的人,可能从儿时起,就没有过真正双方彼此接纳和理解的深度联结,他们对自我的角色定位因而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ta的思想和行为都有日常的规则可循。假性亲密关系压抑了人的情绪、也压抑了人的自我认识,从而就剥夺了这个人真正去和别人联结的可能。此外,假性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即便努力去“照顾对方”,也常常会觉得失望。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唯一一直在付出的那个。这些人中的许多,从小就要去满足父母明确提出的各种需求,因此他们逐渐失去了看到“别人或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能力。他们自以为是的付出是基于自身,而不是对方的。因此这种付出注定会让他们感到更加被隔离、被剥削、被低谷,感到愤怒。当我们在无意识中被消磨得精疲力尽,总会有其中一方或者双方觉得孤立无援,开始渴望真正的亲密,最终想要离开这段关系。在这时,我们中的一方可能就会突然有向外寻找新的对象的冲动。但即便发展了新的恋情,可能还是会对于接纳一个新的人、作为“真实的自己”被看待和被爱而感到害怕和焦虑。如果你习惯了假性亲密关系,你最应该做的也许是检视自己在每段关系中已经形成的角色及期望的固定模式。比如,你们总是无意识地、但却是不可避免地,按照设计好的固定脚本来扮演角色。我们已经知道,这并非正常的状态,而只是对焦虑的防御机制。但是要知道,焦虑是不会因为防御和逃避就自然消亡的。在意识到自己的假性亲密关系状态所带来的危害后,你可能会拥有“冒险”的动力。当你尝试着迈出第一步,比如试着对一份感情怀有并不总是拥有失败结局的期待,你就有可能想要发展真正的爱情。渐渐地,你可以试着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感觉,让对方了解真实的你。这一定会让你害怕,你体内的预警机制会跳出来,告诉你让他人了解你是危险的,这会让你惊慌和脆弱;然而,处理焦虑的方法不是逃避,只能是经历它们。而如果你遇到的对象是长期习惯假性亲密模式的,你可能会感到无助,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人虽然口上说着爱你,并对你进行着例行的关心,但ta实际上对于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毫无兴趣,面前的这个人好像只是在进行着角色扮演。而你又会担心,说出真实的感受会对这段关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时,你也许可以试着坦诚,只有你的坦诚,才可能影响你们互动的状态,从而影响他。抓住令你失落的感觉,让它引导你去寻找真正能带给你内心的满足感的东西。也许你们之间真正的联结可以逐渐建立起来。“勇敢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然向前。”这句话可能就是那些假性亲密关系者最好的解药了。以上。----------------------------------------欢迎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查看更多亲密关系文章:心理学领域逼格最高的公号,做有审美、有态度的先锋学术ICON.References:Mark B.Borg , Grant H Brenner, Daniel Berry.(2015): Irrelationships:How We Use Dys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to Hide from Intimacy: Central RecoveryPress.Beattie,M. (1986). Codependent no more: How to stop controlling others and startcaring for yourself. Center City, MN: Hazelden.Acevedo,B. P., Aron, A., Fisher, H. E., & Brown, L. L. (2011). Neural correlates oflong-term intense romantic love. Social Cognitive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145-159.Chen,S., Boucher, H. C., Andersen, S. M., & Saribay, S. A. (2013). Transferenceand the relational self. In J. A. Simpson & L. Campbell (Eds.) The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pp. 281-305). New York, NY: OxfordUniversity Press.Fletcher,G. J. O., Simpson, J. A., Campbell, L., & Overall, N. C. (2013). Thescience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Fletcher,G. J. O., Simpson, J. A., Campbell, L., & Overall, N. C. (2015).Pair-bonding, romantic love, and evolution: The curious case of homosapie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20-36.
新发布了知乎「盐」系列新书《假性亲密关系》,想读戳这里:------------------------------------------------所谓的irrelationship,我觉得就是炒作一个概念,本质上还是在说很多人在情感里的连结处于很浅层的状态,然后又处于不作为的状态。产生机理我的理解,两个人在一起,最理想的状态时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里面描述的安全型依附关系,就是两个人对彼此感到安心,信任,安全,不会有焦虑或者不信任的感觉,然后互动过程和情绪流动都很顺畅。但是显然每个人个性里都会多多少少有焦虑性或者回避型的特质,因为极少有父母能够做到十全十美,所以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需要处理焦虑、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在亲密关系里焦虑,不信任,或者缺乏安全感?从依附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早期经验中体验过被扶养人抛弃或者可能抛弃的风险,所以我们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感到焦虑或者回避,本质上是我们内心对被抛弃的恐惧和伤痛感。这些情绪是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EFT)里所谓的原生情绪(primary emotions)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我们在面对恐惧或者伤心的情绪时,又产生出了很多次生情绪(secondary emotions),比如有些人用冷漠来掩饰伤心,有些人用愤怒来掩盖恐惧。这些次生情绪,可以理解为是我们自发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很多人带着这些次生情绪的防御机制长大成人,并且走入亲密关系。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段亲密关系里,A会因为害怕被抛弃,而愤怒地指责对方:“你为什么不在乎我?你这个不负责任的人渣!”B听到之后,也感到同样的愤怒,因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攻击,于是回应:“你居然会这样侮辱我,我无法容忍这种态度!”两个人的争吵和矛盾会因此进一步升级,但A的原生情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抚。这在EFT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互动。事实上非常多的夫妻或者情侣,关系无法深入,都是因为双方对自己和对对方的原生情绪/次生情绪,缺少认知,因此两个人的情感互动中存在很多的恶性循环,也就阻碍了两个人获得更亲密,更安全的关系。形成过程当两人关系亲近到可以一直相处,但是有因为这些恶性循环一直存在,无法被察觉和改变时,我认为irrelationship就产生了。两个人看似亲密,但其实关系里有很多的禁区,有很多不可以触及,一触即发的部分。两个人小心地回避着这些禁区,极力维持和谐美好的场面,但彼此都没有获得令自己满意的亲密情感。这种关系在gone girl里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两个人没有沟通,没有坦诚的对话,遇到问题都是采取逃避的方式,也没有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而是任由关系一步步恶化。在我的情感和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这种关系的确是比较常见的。一方面很多人对自己的情绪模式,对两人相处的不良循环缺少觉察和意识,另一方面,在遇到矛盾问题时,两个人缺少寻求帮助,尤其是专业帮助的意识。因此会反复在一些细节的琐碎的事情上面争论对错,但其实都忽略了情感流动受阻,误解和误导性的表达,才是带来问题的真正原因。而且很典型的一种状况是,两个人在一起的蜜月期临近结束时,很多问题已经出现了,可是这时候两人却还渴望着继续保持蜜月期的甜蜜,拒绝去面对问题,拒绝承认两人要走的更亲密,需要有更深一些的沟通和对相互的理解,而是在吃蜜月期的“老本”,吃到一定的时候,蜜月期的甜蜜经历,再也无法说服两人忍受当下的矛盾冲突时,就可能产生感情破裂或者出轨等现象。如何避免要避免这样的状况,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还是两人在一起要有预防意识,两个人都是独自生活几十年的成年人,性格和情感上肯定有很多差异,在一起需要模糊,需要去探讨“当你这样表达的时候,你真正在表达的是什么?”,以及“当你这样的时候,你最希望我怎样做?”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关系已经深入,并且矛盾问题已经产生了,而且已经超越了你们以及你们的亲友能够处理的范围的话,我强烈建议你去找一位做夫妻咨询和治疗的咨询师,去做一些梳理的工作。很多人愿意为自己的伴侣买几百几千块的礼物,却不愿意花几百块钱去看看咨询师,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误区。我经常接到的伴侣案例,都是两人已经经过多轮相互伤害,彼此都累觉不爱时才来求助,其实病入膏肓连专业人士都帮不了你们了。所以说irrelationship的产生,一半因为彼此情感和性格问题,另一半因为疏忽和不重视。要避免这种状况,就应该像治疗癌症那样,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p.s.我一直没想通为什么gone girls里面两人不可以离婚,而是非得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关系。哦对了,剧情需要。。。
应邀!刚才看电影 里面讲到句歌词 I've been to paradise, but I've never been to me我曾经到过天堂,但我从未找到过自我出自:《I've Never Been To Me》中文常译作《未曾有过自我》,是由素有“蓝调女王”之称的美国歌星夏琳·邓肯演唱的歌曲。还有之前我看时间线上出现 I love you, but I am not in love with you.
or I love you, but I do not like you.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来源于假性自我。一个是persona 面具式人格,一个是真实的自我组成的那种主体性,真实我的个性。面具式人格可以考虑哭闹,其实哭闹是正常的,首先要理解婴幼儿最初的哭(不是成年人展示那种非理性的哭,而是一种表达的沟通信息) 我在专栏里面,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讲到很多次,哭的信息如果最早期的信息被很好接受,孩子本能可以运用自身的方式和外界互动,这个时候真实的自我逐渐孕育出来而不需要带上虚假的面具式人格(比如我很乖,比如我很强大…… 这些会在不同的情境和阶段下会有不同的展现,但是是部份而不是全,需要主体性整合,而不是碎片式,或则感觉活着的不真实感等,或则说无聊……)“Amazing Amy took care of her parents in every possible way: wealth and fame bought at the cost of their daughter's development.”“中国文化下生长出“假性自体”尤其“自然”。“特别乖”、“特别听话”、“特别懂事”,背后往往隐藏着不能体察亦不能表达的“愤怒”,以及排山倒海地“抑郁”。
敢于破坏规则的孩子常常更能够体会自己的感受,体会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更容易真实地喜欢自己。”“假性自体第一讲
Jeffrey Stern李凌 翻译及文字整理译者按:以下文字材料,整理自我参加的一个心理治疗学习小组。小组两周一次通过网络进行,我担任翻译工作。主讲老师Jeffrey,是一位自体心理学取向的治疗师,美国人。他本人自然有一串头衔,这里不详加介绍。他讲课的特点是平易通俗,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知识也能听懂,但这并不影响课程的专业性。本文取材于第十次课程所讲的内容,在整理时几乎没有做任何结构或语言上的加工,课堂上原始的互动也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假性自体的概念并非科胡特的原创,最早由温尼科特提出。科胡特和温尼科特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假性自体听上去像一个社会概念,仿佛存在于日常和外界的互动中,但其实并非如此。下面我来解释。我们都知道在社会环境中我们会按照特定的方式去行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遵守这些社交原则。比如对老板、亲属,以及其他各种人,我们都会礼貌相待,对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也会装作喜欢。社交性的礼貌要求我们常常以一种与真实感受不同的方式去行动。如果我们知道,某些情况下我们是出于社交需要才不能说真话,那这种情况不属于温尼科特所说的假性自体的行为。如果我们表现出友善、礼貌,而内心感受并非如此;如果我们说我们喜欢什么东西,比方说你送别人一个礼物,收到礼物的人并不喜欢,但因为是个礼物,他还是说,太感谢了,你真体贴,我太喜欢了。但他心里在想,我真希望你给我买别的东西。这就不是温尼科特所说的假性自体,不是假性自体的行为。那么什么是假性自体呢?假性自体的根源来自早期的镜映失败。温尼科特对母亲对婴儿的回应很感兴趣。当婴儿说“我很饿”的时候,妈妈可能回答:好的,你饿了我就喂你吃东西;或者妈妈也可能回答:当我准备好喂你的时候你才能有东西吃。这里婴儿做出了一个夸大的表达:喂我,或者用温尼科特的话说,做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姿态(omnipotent gesture),只为表达一个需要:喂我,现在就喂我。温尼科特与科胡特都认为,母亲或婴儿的其他照顾者需要给予婴儿恰到好处的回应(optimally responsive)。婴儿需要感到自己是强大的,需要感到母亲会回应她的愿望,需要感到母亲想要、愿意回应她,而且能轻易地满足她。但如果妈妈不想回应孩子,如果妈妈不断地要求孩子调整自己适应妈妈,问题就会出现。当婴儿被拒绝的时候,她起初的反应是生气,而最终会变得抑郁。如果妈妈不接纳婴儿的要求,会出现两个问题:婴儿不仅会被挫败,而且还不允许对此生气,因为妈妈不希望孩子因为遭到拒绝而生气。最后,婴儿发现她提出要求就会被母亲拒绝,而如果她为此抱怨母亲,母亲就会不理她,或变得冷漠,或因为婴儿不高兴而惩罚她。这时,婴儿就会倾向于发展出一种假性自体。婴儿意识到,如果她想让母亲站在自己一边,如果她想让母亲微笑而不是皱眉,温暖而不是冷冰冰,婴儿必须学会随和,学会做妈妈想让她做的事,于是她开始努力取悦母亲,学会让自己变得可爱。孩子尝试了解母亲的喜好,学着做母亲喜欢的事,甚至在母亲要求她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但孩子取悦母亲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孩子招人喜欢,做母亲期许的事,而后母亲就会对她和蔼;这样孩子知道了她只有做个乖孩子,在母亲要求之前把母亲想让她做的做好,母亲才会满意。但孩子会为此付出代价。成为一个妈妈的好孩子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代价即,孩子逐渐与她自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只有在她表现好,妈妈对她满意,对她微笑时,孩子才会高兴。但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认识、热情、清晰感,和意义感。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非常好的学生,擅长运动,或其他任何受妈妈赞许的活动。但对妈妈想要她做的事,孩子内心深处感受不到任何愉悦或满足。因为她并不是为自己做这些,而是因为她知道这些是妈妈认为重要的。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尤其是年轻的成功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自杀倾向。许多这样的人都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他们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他们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非常成功,但内在感觉迷茫、空虚。只有在能够唤起母亲或其他人的正向回应时,他们才能感到高兴。他们对自己的优秀或成功没有任何愉悦感。他们行动的意义只在于操纵或控制母亲。我们常常可以在很多特别优秀的孩子身上发现假性自体。如果一个具有假性自体的人来做心理治疗,会发生什么?我们通常特别喜欢这类来访者。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具有假性自体的病人?有人愿意猜猜为什么吗?(同学回答:因为他们希望将自己好的、成功的一面展示给治疗师。例如,我现在就是一个具有假性自体的病人,因为我希望把我的回答展示给老师和同学。我想将我的正向回应展示给大家。)这个回答很好。所以我也会喜欢这样努力取悦我的病人。这些病人非常令人满意,讨人喜欢。他们发觉治疗师喜欢什么,然后就那样去做。他们很会镜映,善于反应,他们简直好极了。但当我们治疗这样的病人,非常随和,悦人的病人,一段时间之后,通常会有问题出现。如果我们用心治疗他们就会发现,病人逐渐让我们感到有些厌倦。病人可能非常赞赏治疗师,比如:“Jeffrey,你的解释太精彩了。我从来没有那样想过。”起初我可能会觉得,哇哦,这个病人太聪明了,他真的知道我有多棒,但愿我所有的病人都像他一样,我真的很喜欢给他治疗。但随后我会发现,虽然病人看似认为我所说的一切都改变了她的生活,认为我给她提供了诸多崭新的美妙的洞察力,但我渐渐发现她完全没有改变。尽管她表现出好像我说的一切都可以解决她所有的问题,但她的生活和几个月之前一模一样。如果我读过温尼科特,我就会意识到,病人对我的赞赏、钦佩之中有一些假性的东西。病人可能会挑我喜欢的话说,但在她的表达和真实的感觉之间隔着一堵墙。最后,在移情中,我可能又会发现,病人并不是在把我理想化,而是在我身上重复她生命早期与危险母亲的关系。病人实际上并不信任我。她其实在通过取悦我、配合我来控制我,让我不至于攻击她,或对她冷漠,或像她小时候父母曾经那样对待她。当我意识到病人在努力取悦我、吸引我、让我满意的时候,这不是个好事。这重复了一种让她感到痛苦的关系。对此的觉察是真正的治疗开始的契机。但对于这些病人来说,很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深层隐藏着极大的痛苦,虽然他们既然来接受治疗,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了自己不开心,但如果你问他们早年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他们很可能说,自己的父母都很好,他们没有任何问题,一切正常。有时,只有病人的现实功能受损,他们才能开始觉察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能存在问题。但他们通常会拒绝承认自己的养育过程有任何问题,相反,他们会责怪自己。他们会说,我的童年很幸福,是我自己太糟糕了,所以我现在才突然考不好,这么抑郁,想自杀。例如: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有才华的孩子会这样,比如运动健将,或音乐神童。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做了他们想让孩子做的事情,他们才感到满意,才爱孩子,比如打好网球,拉好小提琴,或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这样,孩子得到了很多有条件的爱。我们还记得科胡特形容婴儿需要母亲眼中的光芒,婴儿希望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对他所是的一切都激动兴奋。婴儿需要无条件的,无条件的爱,“我希望妈妈认为我做的事情都是美妙的,不管我做什么”。但对于一个“虎妈”而言,只有孩子做了母亲认为重要的事,母亲才会爱孩子。“即使你不喜欢,也必须弹钢琴,因为如果你不弹,我就会生气,不理你,惩罚你。如果你不按我想的那样做,你就要倒霉了”。很自然地,孩子学会了如何取悦母亲。于是孩子学着去做父母要求他做的所有事,比如拉小提琴,打网球,学业优秀等等。但同时孩子也感到愤怒,因为只有在她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母亲才会爱她。孩子受到了伤害,变得抑郁和愤怒,因为妈妈没有爱她的全部,或者她自己最爱的部分却不被母亲所爱。于此同时,孩子也学会了压制自己的痛苦,像我们之前谈到的那样。一段时间后,她甚至意识不到她的痛苦了。这样的孩子,常常在某一个时候,会突然放弃那些对妈妈很重要的事。他们拒绝继续打网球,或跳芭蕾,或拉小提琴,他们说,我不干了。另外一种情况,他们还会继续做,或努力去做这些事,但他们突然开始做不好了。网球比赛开始输球,小提琴竞赛表现不佳,或者考试成绩很差,尽管他们说自己已经尽全力了。他们在某个时刻发现,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发现,他们无法再继续努力满足那些仅仅用自恋的方式爱他们的人,不满足于提高父母的自尊来获得父母的爱。孩子发现他不是因为自己是自己而被爱。他们陷入抑郁,并且在以前擅长的领域开始失败。他们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作为满足父母或其他人自恋的自体客体而被爱的,这让他们非常抑郁。我们已经说过,这时孩子不会认为是妈妈的问题,不会认为妈妈不够好,她只是因为我网球打得好才喜欢我的。孩子会说,我是个坏孩子,我再也没法赢网球比赛了,我小提琴再也拉不好了,妈妈对我很生气,我给她丢脸了,我真不应该活着。这就是他们来做治疗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出现问题,现实功能开始崩溃。而有时我们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很难理解病人之所以感到如此受伤、愤怒,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爱伴随着苛刻的条件。病人也同样很难发现自己的受伤和愤怒,但这些被分裂到意识以外的感受其实一直都存在。这是因为假性自体的特征就是病人与自己真实的深层感受失去了联系。我们要帮助这些病人触碰到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不是让他们持续不断地责备自己是失败者,但这做起来很困难。我有一个这样的病人——实际上这样的病人很多——这里举个例子。这个病人有严重的自杀倾向,他感到自己无法实现对别人的承诺。但他很难将自己的问题与其他人联系起来,他只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以上是有关假性自体的基本内容。假性自体的病人非常善于取悦他人,取悦他们需要取悦的人。作为治疗师我们会喜欢这样的病人。他们的老师也会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是好学生;他们的老板也会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是好员工。但在他们随和的外表下面,他们非常害怕别人,不信任任何人。他们的吸引力、那种讨人喜欢的能力,是他们用以控制他人的方式,他们以此来免受他人的伤害。学员提问:刚才说到这种人通过比较好的表现,有魅力来控制别人。我有个个案,担心治疗师会控制他,这种表现和J说的是不是一样?回答:可能是假性自体,因为假性自体的病人确实害怕被控制。但这种害怕不是意识层面的。你的病人也可能是偏执。假性自体的病人不偏执,他们不会有意识地害怕被控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过分随和是为了控制,或为了防止被控制的时候,他们会非常惊讶。如果一个病人单纯是害怕被控制,而且伴随着孤独、多疑等特点,那可能不是假性自体的情况。假性自体的病人外表看起来讨人喜欢,而且除此以外好像不想做别的。学员提问:我的一个来访者非常讨好治疗师,比如经常给我买饮料,称赞我,或觉得我特别好,看上去特别像理想化移情,让我不忍心责怪她,不忍心对她严厉一点点。但她和老师讲的情况不一样,她能感觉到父母用她满足自己的自恋,她能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没有分裂,她也感到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在对她的行为做分析的时候,她也意识到,她对治疗师和其他生活中的人非常好,是希望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她。这种情况和老师讲的假性自体的区别在哪?是理想化移情吗?老师回答:可能是理想化移情。从科胡特的理论出发,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父母早期对她理想化的镜映失败。我认为我们不能批评我们的病人,或责备他们。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开始就他们的行为和想法进行思考。只有认识到了病人理想化的想法和愿望,治疗师才能与病人讨论,病人把治疗师想象成好人、聪明的人、伟大的人等等有多重要,借此,治疗师让病人有可能谈论他们对父母的失望,这些失望是怎么来的,对病人有何影响。批评病人,或者告诉他们如何行动,是无法带来改变的。只有让他们重新体验自己被分裂出去的情感,病人才会改变。改变通常是缓慢的。病人不会因为我们给他们做解释而改变。改变产生于病人逐渐慢慢地意识到他们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这些东西以前对他们来讲太危险了,以至于他们一生都要逃避,无法面对。因此当病人开始觉察自己的创伤和愤怒时,会遇到很多阻抗。一般来讲改变会非常缓慢,并且只有真正唤醒了来访者的感受时,改变才会发生。学员提问: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也要教会孩子必要的社会规则,后者应该是有条件的,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我的猫突然开始狂叫,我告诉她安静。李:我告诉她安静一点。J:她没有假性自体。她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叫,向你抱怨。李:我把她惯坏了。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人能管。J:因为她没有假性自体。李:那她是只健康的猫吗?J:是只很健康的猫,很有活力。她很满意,她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回应,因此她很独立,开心,而且很不听话。这些都是好事。李:但是我快被她弄疯了。J:没错,做个好母亲不容易。)关于问题:很好的问题。弗洛伊德有本著作叫《文明及其缺憾》。教给孩子社会规则会让孩子不高兴的观点可能是真的。但教授孩子规则不意味着缺少爱。事实上,孩子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理解规则,如果我们不教他们这些,相反恰恰是缺乏爱的表现。温尼科特所说的早期的回应,以及其后需要的持续不断的回应,是针对孩子的独特性、差异性而言的,虽然我们不得不教会每个孩子服从社会规则。无条件的爱意味着我们因为孩子是他自己而爱他,我们不会因为孩子做了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就爱他们,也不会因为孩子做了对自己有意义而对我们没有意义的事就不爱他们。当然爱和赞成是有区别的。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我们可能不赞成,但并不代表我们不爱这个孩子。以上是温尼科特的观点。举个例子,比如你养了只猫,你必须清楚猫不是人,猫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不同于人。你必须得接受这些。如果你能做到,就是如同温尼科特所说的,按照猫的样子喜欢猫。我们来想象李凌家的喵,再想象现在有一个坏李凌。喵来到李凌家,想做李凌的猫,但李凌只希望喵表现得像个小姑娘,而不是只猫。喵喜欢捉老鼠,上蹿下跳,喝牛奶,做所有的猫喜欢做的事,但李凌不喜欢她这样,李凌希望喵用筷子吃饭,不要吃猫粮而改吃米饭,而且只有李凌饿的时候才给喵吃饭。喵明白了,如果她表现得像个小猫,虽然自己喜欢这样,但是李凌会生气,不抱它,不喂她,不理她。于是喵学会了非常乖巧顺从,按照李凌想要的样子去做。但这样做的时候,她必须完全忘记自己是只猫。然后喵成长为一个完美的小姑娘,她去上学,成绩很好,还成为体操队的领队,李凌很为她感到骄傲。但有一天,喵突然变得非常抑郁。于是她来做治疗。我问喵:怎么啦?喵说,我是个坏姑娘。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喵说,我不知道,我再也考不出好成绩啦,我也被体操队开除啦,我让李凌很失望。治疗之初,喵非常可爱,我忘记了她很抑郁,我也很享受和这位悦人的病人一起工作。但随后我意识到喵没有进步,我也对她总取悦我感到厌倦了。我们开始谈论这种感受,然后我们意识到,为了成为李凌的小姑娘,喵的真性自体被牺牲掉了,喵其实是一只猫。她完全压制了自己想要做猫的渴望。她本来就是一只猫,但李凌不喜欢她做猫,为此她非常难过,受伤,愤怒。希望这个小故事能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真性自体和假性自体。”“Irrelationships are learned relational patterns that may haunt people whose childhood caregivers were unable to meet their emotional needs—and who may even have looked to the child to meet their own (e.g., Amy Elliot). Amy was her parents’ caregiver. In this role
initially became confused with , and was later perverted into something monstrous and all-consuming.”主体被牺牲掉了,本身应该受到照顾的变成需要去照顾他人的,中间的委屈受伤痛苦愤怒等等交织,但是不只是负面的,而是负责混合的,也会有满足后的成就喜悦得意和之后的难受愤怒等交替重叠,甚至恶性循环。“early on, that Nick did not kill Amy Elliot Dunne. But what he did do was join her in repeating a brutal (irrelationship) routine where it was his job—his role—to act as if what she was offering him in the marriage (her heart, her soul, her eternal and undying love) was enough (it was not). It was Amy’s dream that Nick would play captive audience to her performance and that a fantastical marital bliss would endure the storms of every day life (financial problems, boredom, resentment, etc.).There wasn't much to it when she was a child. In fact, Amy's parent's were simply making up a wonderful fantasy girl (who brought them all the good things in life), while neglecting the real one. But, she did keep up with the fantasy version of herself. She went to the best schools (Harvard, Oxford), became a successful writer for a popular magazine, and married the handsome and charming Nick.Nonetheless, in order to approximate , Amy needed an audience who would at least act as if what she was offering was good enough. And that was exactly what Nick was increasingly unable to do (he'd been emotionally absent for at least two years, and had been having an affair with one of his young creative writing students for over a year).”今天早上回答的另外一个帖子间简略的这部份,换句话讲的没解离/躯体化,疾病话等等,么严重就是,人格面具带着,觉得好像有不同的自己应对不同的情况。而那个彬彬有礼,让人羡慕的部份自身并不觉得羡慕、有礼、喜爱、得意等缺乏自身认可和赏识的情况。其实有部份人就处于这个维度:可以有好的学校,可以结婚,可以生孩子,但是另外有些部份确实hold不住了,熬不下去了。 无法坚持的明明很好的工作;外人看来好但是自己渴望逃离的婚姻;忍不住的外遇;忍不住的对孩子动手;物质滥用等等都于此相关。我们可以偶尔扮演一些角色,获得成就,获得认可,但是始终要有一个地方看到真正的自己,即使不是给别人看,但是自己要看到,很多心理咨询所做的核心工作就是看到自己,明白理解体恤安抚自己内心的这些感觉感受,把那些动力从破坏性转向升华。理解 hostile revulsion并接转化过来。Do not just play out in destructive ways,而是从中看到受伤的自己,不是去至少另外的受害者来看到里面发生了什么,而是荣格说的受伤的治愈者。“ An irrelationship is a pseudo-partnership. It may look intimate, but it's actually carefully constructed—usually without the participants' awareness—precisely to avoid the openness, spontaneity, and reciprocity that characterize true intimacy, while enforcing the relational rules and roles of early childhood. And this repeats in our adult relationships—it may be why we end up in one bad relationship after another. And every time, it feels just like going home. Maybe that is why, in the final moments, as Nick is telling his sister about Amy’s , and she is crying in anguish over her brother's horrific fate, he seems to change. H at least, resigned. It seems that Nick is realizing (a la Poe’s, "The Purloined Letter") that the letter always reaches its destination, and that this is a fate that was not imposed by but co-created with his partner. We call that irrelationship.”孕育下一代,在养育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觉察,然后一代代新的希望就会延续下去。 那些强迫性重复,那些痛苦来源于我们的忠诚,和我们都带有着爱和希望渴望更好生活,只不过是方式是否恰当,好坏程度罢了。 感觉这种东西骗不过自己,可以用酗酒,抽烟,两性关系,等等替代,但是sooner or later 迟早要面对,或者在三分之一人生的睡眠/梦里不得不面对。 (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失眠,吃不好,性生活不行……)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特别是精神分析/心理动力等深度心理学得以认可和发展的基础(参考:)。我们或多或少隐约会知道有些在那,而那些或多或少以不同的方式在影响着。有些时候可能一下子领悟看到;有的时候确实需要或许更漫长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位同行朋友说的,心理咨询,心理成长虽然痛苦,但是值得。因为这才有机会避免从假性亲密的破坏性中走出来,遇见真实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死前才不至于后悔或者觉得错失多少。而在死前这些具体看还是漫长的时间里面,不如同我们的祖先父辈, 我们生活在一个老鼠会动你芝士了年代了,那些屈服和顺从已经完全很困难了。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策略,要有自己爱好,即使缺乏爱好,要有自己的乐子,要懂得奉献,适度的奉献,做做好事,感谢真实的关系,逐渐有一天,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关系,好的感受可以超越那些过去一直以来断断续续不真实和虚假感,活出属于自我的满意人生,而周围人也没什么不满意,这些本身不冲突。PS: 假性亲密关系在家庭中的破坏性,用刚才看到的电影可以相对直观地展现出来:
(我怎么觉得这几年就表面和谐收入高的夫妻,外遇,之后合谋杀人的这类故事有几部,还有篇是请到家里在游泳池旁边动手的)刚好也有人这么评价了:“
  强迫症,严重洁癖,强烈的控制欲和自我保护的本能使得女主见不得一切脱离自己掌控的事件发生,即便双手沾满鲜血,也要坚决遏制,其实这只是个宁可背负一身罪恶也要守护家庭的坚强女子,走了点极端又如何,谁让自家男人太窝囊。让我忍不住想起《消失的爱人》里的艾米,一样让人怜惜。有时候,女人太聪明能干,或许就是原罪。两个女主,乔丹娜·布鲁斯特热辣靓丽,凯瑟琳·海格尔精致性感,看点十足。”一般来讲假性自我都会有很多症状,只不过当事人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类问题(类似精神病性障碍的自知力,但是这里有区别,这里更多是意识没有连接起来,或则意识到是属于严重的大问题)
看到这个词立马想到的是并不喜欢的大学室友。看不惯生活习惯看不惯生活方式不能真正好好相处,但怎么说同住一屋檐下住四年又不能彻底撕破脸皮。表面上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但在心里已经手撕不下几百回了(? ? ?)现在每每和室友有争执都会想到这个答案,然后看看评论里的话,嗯,我不孤独
这就是伪物吧。
两个人在一起没有恋爱的感觉,想挣脱又怕一个人寂寞
一个人暧昧,一个人配合。
和“貌合神离”有区别么?
多少人一辈子都遇不上爱情,多么惋惜。很多人潜意识中会强迫自己适应并形成单恋,或者假性亲密。入心的爱情,不是甜的,不是理所当然,会患得患失,是更倾向于痛苦的,会常质疑自己,凭什么让对方爱上,会害怕自己配不上,会希望尽更大的努力去相爱。这样的维度里少了他人应该怎样怎样…多了份纯粹
表演型人格被题目吸引,这个词儿太合适了。在亲密关系中展现出爱对方、对对方好、因为对方哭泣伤心等等等等一切正常亲密关系里所可能表现的行为和情绪,但自己十分清楚只是在表演一种热恋的情景,不光不爱这个人,现在的一切表演和这个人也没什么关系,如果是恰好没和这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亲密关系而是另外一个人,并不影响表演的进行…就像张爱玲在《心经》里面讲过的一个女孩子“在一定范围内,她是人尽可夫的”。在表演“深情”的过程中甚至会有一点自我陶醉。但若要形成一种非单方面的假性亲密关系,也需要对方这般如此地配合…貌合神离?用床异梦?结束这种虚假关系可能没有多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关系我想也许在短时间内排遣寂寞还好,时间久了要么人有点麻木要么有一方受不了…总之十分不好,回想起来令人作呕。愿大家都找到挚爱真爱最爱,心中真正燃起风暴那种,双膝发软头晕目眩,轰轰烈烈最疯狂。
(纯属个人观点)假性亲密关系一词似乎是因Gone Girl 而火起来的,影片的最后,Amy和Nick的关系在公众眼里看来是亲密恩爱,而Amy知道自己并不爱Nick,只是她需要人来完成自己在公众面前的表演,她内心的完美剧场缺少Nick这个演员而已,Nick也逃不过Amy的掌控,他内心对这段关系的恐惧却不足以支撑逃脱之后身败名裂的后果。这种假性亲密关系是对外性的,外人误以为的亲密关系,内在却是彼此清楚的。还有一种亲密关系是对内性的,即一段亲密关系里的参与者自己都没意识到假性亲密的本质。假的东西自己认识不到自己假的本质是比较可怕的。从熟悉到真正的亲密关系,假性亲密是一个跨越不过的阶段。真正的亲密意味着真正的互相敞开,对彼此有较高的责任承担性,而这样也带来了伤害的可能性。假性亲密构建出亲密的表面,而彼此内心的敞开程度远小于真正亲密关系。表面的亲密关系能满足浅层的心理舒适,同时避免了潜在的未来伤害。每个人都是渴望着亲密关系的,可又对真正亲密关系所带来的风险迟疑,这种心态我觉得可以简单粗暴地用李荣浩的《不搭》歌词来形容伴随我这样好吗虽然不搭
目前还谈不上牵挂
也不要路人甲的对话 ...伴随你这样好吗别说不搭可以总是重复问话最近好吗归根到底,假性亲密关系的缘由是不够爱。满足于表面的亲昵,拒绝进一步的认识对方以及认识自己。这是现代一种舒适的交往方式。现代的沟通方式也促成了假性亲密,比如通过手机的交流,没人知道隐藏在手机屏幕后的那张脸上真正的表情。而且人们也正尝试在将自己的情绪简化,简化成一个个表情贴图。而亲密关系所需要的深入交流是不能被简化的,这也是一个漫长而略带痛苦的过程,了解另一个灵魂的路程总是艰难的,所以大多数人安于假性亲密关系,安稳地呆在自己的shelter里。所谓的“你在干嘛”的问句究竟是源自对另一个个体纯粹的关心与思念还是夹杂着自己生活的寡淡无聊,想从别人生活里获取些新意填补琐碎时间的原因呢?获得真正亲密关系只有一个方法,真正去爱。
交浅言深的关系算是吧。
在一起的时候 所有行为的目的仅仅只有一个
演好伴侣的角色 ,下定决心离开后 神清气爽 豁然开朗
伪概念吧。假性对应真性,其实就是说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嘛。—————————————————————————来自李白兔的回答。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当至少一方在隐藏自己真实人格和想法时 就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一段关系出现了问题,而我们说不清楚的这个问题,通常指的就是假性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感受。 比如最简单的,爱情关系里,一方出轨,但没有做出结束现有关系的决定时。 或者,多年合伙人发生利益冲突又不想撕破脸时。 很奇怪的现象是,假性亲密关系在某个阶段里,外在形式的表现反而会相反的,即异常的亲密行为。 比如出轨的老公忽然非常殷勤,背后捅你一刀的朋友会突然对你关心。打骂你的父母忽然买了你一直想要的礼物。 因为当人想隐藏自己的情绪时,通常就会用夸张的行为来掩盖,所谓我们常说的,“越没什么就越想炫耀什么”。长期这样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比如很多得抑郁症的都是外表看起来开朗的人。 而由于这种行为与自己实际感受不符,大部分人就会在亲密表象同时,出现逃避,烦躁,愤怒等情绪波动。 也有极少数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和同理心都极低,这种人都有潜在的犯罪倾向,按俗话说就是真正的坏人,很多诈骗犯和连环杀手就是这种人格。 gone girl里的男女主角,在他们的假性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就分别是这个大多数和极少数。 所以,如果你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感觉对方忽然有异于常态的亲密行为,同时忽冷忽热,情绪波动很大时,不一定是出轨,但他们一定有事或者不满的情绪在瞒着你,是对你们现有亲密关系的一种排斥行为。 如何避免出现假性亲密关系,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坦诚,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真诚的说出来。 坦诚,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因为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像小清新们喜欢说的“你说无论我变成什么样子,你都不会离开我,于是我摘下面具,看到落荒而逃的你 ”。暴露真实的自己对亲密关系来说,是有风险的。 所以国外婚姻咨询很被认可,就是在专业客观的第三者的帮助下,让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情绪,向对方坦诚想法,从而修复亲密关系。 由于个体人性的差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亲密关系的形成和持续都很不容易。 但我一直相信,最完美的亲密关系里最坚固的纽带就是坦诚。
我所理解的恋爱中的假性亲密就是:所有能够体现出关心、体贴、呵护对方的种种行为语言并不是因为我爱你而发自内心的想要这么做,而是因为你是我男朋友/女朋友所以我应该这么做。
我和我的一个朋友在学校时很要好,因为四年同桌。但是我们一到有很多同学朋友的场合,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她和其他人兴高采烈,我和我周围的人聊天,所有人都以为我们闹矛盾,因为我们真的十分要好。她不理我,我也不理她。然后过段时间,我们又微信上会三言两语聊天。接着再见面,仍旧不搭理。我也很不理解这种情况,也许我们并不是友情
有吧。我想跟很多人回避亲密关系,我其实是拒绝和他们敞开心扉的。其他人眼中我和他们是亲密的,但实际上,我单方面有点抗拒别人的接近。
不喜歡孤獨,卻又害怕兩個人相處。
下面有图能更直观的让大家理解。。分割。。。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当至少一方在隐藏自己真实人格和想法时 就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一段关系出现了问题,而我们说不清楚的这个问题,通常指的就是假性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感受。比如最简单的,爱情关系里,一方出轨,但没有做出结束现有关系的决定时。或者,多年合伙人发生利益冲突又不想撕破脸时。很奇怪的现象是,假性亲密关系在某个阶段里,外在形式的表现反而会相反的,即异常的亲密行为。比如出轨的老公忽然非常殷勤,背后捅你一刀的朋友会突然对你关心。打骂你的父母忽然买了你一直想要的礼物。因为当人想隐藏自己的情绪时,通常就会用夸张的行为来掩盖,所谓我们常说的,“越没什么就越想炫耀什么”。长期这样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比如很多得抑郁症的都是外表看起来开朗的人。而由于这种行为与自己实际感受不符,大部分人就会在亲密表象同时,出现逃避,烦躁,愤怒等情绪波动。也有极少数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和同理心都极低,这种人都有潜在的犯罪倾向,按俗话说就是真正的坏人,很多诈骗犯和连环杀手就是这种人格。gone girl里的男女主角,在他们的假性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就分别是这个大多数和极少数。所以,如果你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感觉对方忽然有异于常态的亲密行为,同时忽冷忽热,情绪波动很大时,不一定是出轨,但他们一定有事或者不满的情绪在瞒着你,是对你们现有亲密关系的一种排斥行为。如何避免出现假性亲密关系,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坦诚,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真诚的说出来。坦诚,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因为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像小清新们喜欢说的“你说无论我变成什么样子,你都不会离开我,于是我摘下面具,看到落荒而逃的你 ”。暴露真实的自己对亲密关系来说,是有风险的。所以国外婚姻咨询很被认可,就是在专业客观的第三者的帮助下,让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情绪,向对方坦诚想法,从而修复亲密关系。由于个体人性的差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亲密关系的形成和持续都很不容易。但我一直相信,最完美的亲密关系里最坚固的纽带就是坦诚。以图为例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假性亲密关系 豆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