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属于不属城镇职工慢性病居民慢性病

居民健康白皮书:六大因素致慢性病高发
  2014年,居民期望寿命为81.08岁,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前五位死因,人们普遍存在六种易导致慢性病的行为危险因素或不健康生活方式……这都是市卫生计生委昨天发布的2014年本市居民健康白皮书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运动量减少、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等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等慢性病危险因素日趋严重,特别是目前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从今年起,本市将依托慢性病发病报告等监测网络,每年发布天津市居民健康白皮书,方便市民了解本市主要慢性病相关细节统计数据、关联分析数据和图表,提高自身对慢性病的正确认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市民主要致死原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14年,本市户籍人口总死亡率为707.08/10万,男性居民死亡率为787.28/10万,女性居民死亡率为626.37/10万;全部死亡人口中15岁以下儿童、15岁—64岁青壮年以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人群总死亡的比例分别为0.84%、24.53%和74.63%。人群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5岁以下儿童、15岁—64岁青壮年以及65岁及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分别为48.04/10万、234.40/10万和万。
  据市卫生计生委统计,目前本市户籍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4年本市前5位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这5类疾病累计占总死因的89.91%。其中,因心脏病死亡人数占31.49%,恶性肿瘤占23.64%,脑血管病占22.17%。
  恶性肿瘤:80岁—84岁发病率最高
  恶性肿瘤是当前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让人们不禁谈癌色变。2014年,本市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89.70/10万,比2013年的281.27/10万略有增加,男女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发病性别比99:100。15岁以下儿童、15岁—44岁青年人、45岁—64岁中年人以及65岁及以上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比例分别为0.50%、11.17%、46.60%和41.72%。统计数字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80岁—84岁达到顶峰,85岁以上又有下降。其中,15岁以下男性高于女性,15岁—59岁女性高于男性,60岁以上则是男性高于女性。
  具体分析来看,本市居民前五位恶性肿瘤构成比分别是肺、支气管癌(23.35%),乳腺癌(8.70%),结、直肠、肛门癌(8.27%),肝癌(6.36%)和胃癌(6.02%)。其中:
  男性前五位恶性肿瘤构成比分别是肺、支气管癌(28.14%),结、直肠、肛门癌(9.49%),肝癌(9.34%),胃癌(8.25%)和膀胱癌(5.70%);
  女性前五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支气管癌(18.61%),乳腺癌(17.11%),结、直肠、肛门癌(7.07%),宫颈癌(4.18%)和胃癌(3.82%)。
  从年龄分析来看,不同年龄组人群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有所不同:
  0岁—14岁组以白血病为主,占该组恶性肿瘤发病的46.58%;
  15岁—44岁组中,乳腺癌(构成比12.74%)、肺癌(构成比5.94%)、宫颈癌(构成比5.76%)位居总体发病率的前三位,肝癌排在该年龄组男性发病率的第一位,乳腺癌则占据该年龄组女性发病率的首位;
  45岁—64岁年龄组中,肺癌(构成比25.81%)和乳腺癌(构成比22.10%)分别位居男、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
  65岁以上组中,肺癌发病率在男性、女性中均居第一位,构成比分别为33.69%和33.97%。
  心脑血管疾病:男性发病率大大高于女性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们健康的另一个主要杀手。2014年,本市心脏病急性报告发病率为92.38/10万,高于2013年的79.89/10万,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67:100。15岁以下儿童、15岁—44岁青年人、45岁—64岁中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脏病急性发病占全部心脏病急性发病的比例分别为0.00%、4.31%、40.34%和55.34%。数据表明,心脏病急性事件发病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至80岁达到顶峰,85岁以上又有下降;其中15岁—64岁男性心脏病急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2014年,本市脑卒中报告发病率583.97/10万,也高于2013年的508.34/10万,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48:100。从年龄来分析,15岁以下儿童、15岁—44岁青年人、45岁—64岁中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脑卒中发病占全部脑卒中发病的比例分别为0.01%、3.73%、43.17%和53.08%。从脑卒中各亚型发病情况来看,脑梗塞为502.52/10万(占86.05%)、脑出血为53.34/10万(占9.13%)、蛛网膜下腔出血为7.40/10万(占1.27%),其他未分类为20.72/10万(占3.55%)。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至80岁达到顶峰,85岁以上又有下降;35岁以上男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高血压、血糖、血脂:成人三大慢性“杀手”
  [高血压]
  调查数据显示,本市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1.67%,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33.38%和29.94%。相当于18岁及以上居民中,每10个人中有3个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本市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18岁—44岁人群,45岁—59岁人群,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3.87%、39.86%和59.38%。相当于18岁—44岁人群,45岁—59岁人群,60岁及以上人群中,每10个人中分别有高血压患者1个、4个和6个。另外,男性高血压患病率要高于女性。
  具体分析显示,本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居民年龄越大知晓其患有高血压的比例越高,值得注意的是18岁—44岁的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比例仅为34.46%;第二,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患者,服用药物控制血压的比例出现相反趋势,随年龄增长男性服药比例降低,而女性服药比例升高;第三,虽然服用药物控制血压的患者比例达70%,但是只有40%左右的服药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高血糖]
  2014年,本市糖尿病报告发病率为290.20/10万,同样高于2013年的188.63/10万;男女发病性别比为82:100。从年龄来看,15岁以下儿童,15岁—44岁青年人,45岁—64岁中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发病占全部糖尿病发病的比例分别为0.24%、17.99%、41.90%和57.23%。从糖尿病各亚型发病情况来看,1型糖尿病为3.3/10万(占1.14%)、2型糖尿病为220.4/10万(占75.95%)、妊娠糖尿病为79.5/10万,其他糖尿病为26.9/10万(占9.27%)。
  在发病率最高的2型糖尿病中,本市居民发病率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18岁及以上居民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01%,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5.75%和14.30%。相当于18岁及以上居民中,每10个人中有2个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18岁—44岁人群,45岁—59岁人群,60岁及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7.93%、17.86%和26.02%。相当于18岁—44岁人群,45岁—59岁人群,60岁及以上人群中,每10个人中分别有2型糖尿病患者1个、2个和3个。另外,男性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要高于女性。
  具体分析显示,本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亟待引起重视。第一,年龄越大知晓其患有2型糖尿病的比例越高,但18岁—44岁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2型糖尿病的比例仅为39.13%;第二,除18岁—44岁年龄段男性接受治疗的比例低于90%之外,其他年龄段采取包含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等措施控制血糖的比例均超过90%;第三,虽然采取措施控制血糖的患者比例超过80%,但是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的患者比例只有36.72%左右,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组血糖控制情况分别呈现“∧”形和“U”形分布。
  [高血脂]
  本市18岁及以上居民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4.86%,男性为5.08%高于女性的4.66%;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5.23%,男性为20.20%高于女性的10.54%。男性18岁—44岁和45岁—59岁年龄人群均比同年龄女性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比例高;而60岁及以上女性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18岁及以上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2.23%,男性为1.97%低于女性的2.49%。男性中,45岁—59岁年龄人群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比例最高。女性随年龄增长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比例增加,60岁以上年龄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问题应引起注意。18岁及以上居民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61.17%,男性为69.62%低于女性的53.13%。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均处于较高水平,男性比例随年龄增长降低,而女性比例随年龄增长升高。
  大量的研究已证明,慢性病成因中不健康生活方式占到60%,生物遗传和社会因素仅占约40%,虽然生理遗传及社会环境因素作为个体无法改变,但行为因素是完全能够主观改变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导致本市居民慢性病的行为危险因素或不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有六种。
  1 膳食结构严重不平衡
  本市居民每日摄入的食品种类包括粮谷类、薯类、蔬菜和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及畜禽肉、坚果等,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食物多样”的要求,而且主食以面粉为主,符合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三大供能营养素基本充足,能量需要基本能得到满足,膳食质量也较高,但膳食结构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三个超标与两个不足:
  第一个超标是食盐摄入量严重超标。计算本市居民每人每日食盐总摄入量(包括烹调用食盐、酱油、酱类及其他食物中的食盐在内),达到16.82克,远远超过推荐的6克。经常吃得太咸、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的发病增多密切相关。
  第二个超标是油脂摄入量超标。本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为31.70克,均为植物油,无动物油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长期血脂异常可引起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同时,油脂超标导致的能量超标,也是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会增加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第三个超标是畜肉类摄入较多,且均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牛羊肉,鱼虾等海产品摄入较少。本市居民每人每天畜禽肉类的平均摄入量为82.33克,畜肉类摄入量以猪肉最多。另外,本市居民鱼虾类平均摄入量为13.36克。肉类食物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鱼虾等海产品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帮助,人们应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代替畜肉类。
  第一个不足是蔬菜和水果摄入过少。本市居民每人每天蔬菜摄入248克,低于膳食宝塔推荐的300—500克。另外,本市居民每天水果摄入量仅为43.51克,远达不到推荐的200—400克标准。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水分多,能量低。对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多种慢性疾病风险有重要作用。膳食中蔬菜水果摄入过少不仅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还会发生营养缺乏的各种症状。
  第二个不足是奶、豆类及坚果的摄入量均明显偏低。本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奶类制品的摄入量仅为37.97克,豆类及坚果的摄入量为每人每天9.73克。奶类食物富含充足的钙、优质蛋白,有利于骨骼和牙齿健康,缺乏则易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成人易患骨质疏松;豆类及坚果含大量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适量摄入有利于心脏健康。
  2 主动锻炼率较低
  调查显示,本市居民主动锻炼率较低,普遍呈静态生活方式。以每周3次、每次10分钟以上为标准,18岁以上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19.30%,男性比例为20.69%,高于女性的17.87%;市区的锻炼比例为28.35%,不仅高于滨海环城区的19.72%,更高于农村的9.78%。18岁以上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77.13%,农村不锻炼的比例为88.86%,高于滨海环城区的76.33%,更高于市区的66.24%;女性从不锻炼的比例为78.60%,略高于男性的75.67%。
  与缺乏运动相对应的是,18岁以上居民每天用来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阅读、写作业、坐着打牌等平均静坐时间达到3.97小时,其中男性为4.19小时,女性为3.73小时;市区为5.12小时,滨海环城区为4.21小时,农村为2.55小时。男、女性别均是18岁—44岁组静坐时间最长,分别为5.07小时和4.45小时。身体缺乏运动使患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尤其是每天超过3小时久坐会使血液循环减慢、心脏功能减退,血液在动脉中容易造成沉积,以致出现心肌衰弱,易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3 超重肥胖程度严重
  本市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8.12%,肥胖率为15.08%,分别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的30.6%和12.0%,患病程度严重。其中超重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群最高达到45.63%;男性为40.70%,高于女性的35.53%;城区居民超重率为41.44%,高于农村的37.25%和滨海环城区的35.86%。在肥胖者中,中年人群最高达到17.60%,男性为16.45%,高于女性的13.71%;农村居民肥胖率为17.07%,高于城区的15.21%和滨海环城区的13.12%。体重超重肥胖者发生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脑卒中等疾病的危险性均会增加,尤其是肥胖症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3倍,动脉硬化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癌症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
  4 青少年被动吸烟率高达57%
  本市18岁及以上成人现在吸烟率为28.1%,虽然比2002年降低了4.6%,但吸烟的主要人群男性吸烟率仍高达48.97%,明显高于女性的7.16%。在男性吸烟者中,45岁—59岁组吸烟率最高为59.68%,60岁以上组最低为38.97%;在女性吸烟者中,吸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18岁—44岁为2.0%,45岁—59岁达到10.01%,60岁及以上增至14.09%。从吸烟数量来看,吸烟人群日均吸烟量为16.45支,男性为16.85支,明显高于女性的13.58支。从日均吸烟量来看,男性和女性吸烟者都是45岁—59岁组最高,分别为18.07支和15.42支;18岁—44岁最低,分别为15.86支和10.42支。调查还显示,本市的被动吸烟率为43.8%,青少年被动吸烟率最高达到57.0%。
  据统计,年,本市18岁—69岁死亡男性居民中22.6%是由吸烟引起的,死亡人数达7359人。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平均减少5年的寿命。吸烟者肺癌的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1倍,心脏病死亡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5倍,脑卒中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倍。烟草烟雾中已知化学物质有7000多种,其中包括250种有害物质,致癌物近70种。吸烟可以导致肺癌、胃癌、中风、心肌梗死、气喘、慢性呼吸困难、牙周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被动吸烟同样可引起肺癌、慢阻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尤其可危害孕妇、婴儿和儿童的健康。
  5 饮酒率10年上升7.5%
  本市居民目前饮酒率26.80%,男性饮酒情况较为普遍,为46.72%,约为女性饮酒率6.72%的7倍,中年人饮酒率最高达到54.91%;饮酒者酒精摄入量18.36克/天,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推荐摄入的限量值,本市饮酒居民中有过量饮酒行为的占6.43%。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与2002年相比,10年间本市居民饮酒率上升了7.5%。一般来说,少量饮酒可扩张血管、活血通脉,但如果过量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量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脂肪肝,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另外,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危险。
  6 三成以上居民缺乏充足睡眠
  本市居民平均每天睡眠时间7.64小时,随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不足的比例达35.6%,女性为33.9%,低于男性的37.4%。与2002年比较,10年间本市睡眠不足人群稍有减少,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没有充足的睡眠,睡眠障碍状况不容乐观。长期睡眠障碍会使人心情焦虑,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还会增加多种重大疾病的患病风险,包括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慢性病的发生。(完)
[责任编辑: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慢阻肺:未被重视的慢性病
慢阻肺患者经常会有呼吸困难的感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不可逆转性治疗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会频繁地感觉到心悸、气短,甚至经常会有种“很闷很闷的濒死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  身体周刊记者 屠俊  秋冬时节,又到了呼吸道疾病横行之际,而相比哮喘、肺炎等常见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似乎还是个相对陌生的名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不可逆转性治疗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属于破坏性很强的肺部疾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会频繁地感觉到心悸、气短,稍微有一点运动就上气不接下气,甚至经常会有种“很闷很闷的濒死感”。  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为世界慢阻肺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内科教授钟南山指出,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9.9%;每分钟有2.5个人死于慢阻肺,吸烟是慢阻肺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戒烟能够有效延缓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因此,慢阻肺的治疗策略应该前移。  “慢阻肺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常见的、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但却未得到像其他慢性病一样足够的重视。”钟南山说。  沉默的杀手  省焦作市的马兴国(化名)出生在豫东平原极偏僻的农村,虽然离开家乡已经50余年,但是,家乡那些“慢阻肺”患者,他们的那些痛苦,却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脑海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身强力壮的劳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马兴国说。  他回忆起家乡的那些病患,在疾病的早期,他们仅在劳动、用力时出现症状,以后症状由轻到重,逐渐演变为持续存在,而且呼吸困难成进行性加重。尤其进入老年,呼吸困难的症状更为突出,平时即有喘息症状。为减轻自身的痛苦,这些老人常呈现出特殊的姿势与体位,只见他们坐于床侧,双肩高耸,双臂扶床以支持上身,以这种姿势来缓解自己的呼吸困难。  除此之外,另一个表现也深深地留在马兴国的记忆里:当他们呼气时,双颊鼓凸、上唇突出,呈现出像吹火样的口形。呼一口气时间往往拖得很长,同时颈部的血管也高高鼓起。当吸气时,也极为费力,“我清楚地看见患者一到吸气之时,他们胸部的皮肤都要向身体内部深深地凹进去,他们说话也同样吃力。”  “后来我才知道,这在医学上称为"三凹征",是呼吸困难的标志。每当看到他们胸部这样一起一伏的表现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看看自己的身体,感觉与他们完全不同。少年时代,尽管我与小伙伴们一天到晚,马不停蹄地乱跑,但一到患有这种病人的身旁,便会一声不响地安静下来。是同情、是害怕、是怜悯,抑或是安慰?我也说不明、道不清。在他们身旁静静地陪伴一会,他们便会露出一丝苦笑说:"好孩子,玩去吧。"当我们离开这些人后,很快又恢复了以往儿时的天性,便又大呼小叫地疯跑起来。”马兴国回忆道。  慢阻肺是2010年全球主要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到203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届时,慢阻肺也将成为导致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损失的全球第七大病因。  1999年,钟南山就开始在各个场合宣传慢阻肺预防的重要性。“我记得1999年左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特别重视慢阻肺的防治。因为1998年的数据显示,他们所有的心血管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病死率明显降低,比1963年降低了60%以上,唯有慢阻肺增加了163%。”钟南山回忆起17年前的数据时,思路、逻辑依然清晰。当时在国内,由于忽视对慢阻肺的预防,患病情况更甚于美国。  慢阻肺是一种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以往较多诊断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大多都是慢阻肺。一旦患病,慢阻肺患者及其家庭都面临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和医疗开销的多重打击。  广州呼研所钟南山院士、冉丕鑫教授和郑劲平教授等人组成的团队,联合全国其他单位,运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年开始在、、等7个省市的9个研究中心对25627人进行慢阻肺病流行病学调查。  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8.2%,38.6%患者无吸烟史,不吸烟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达到5.2%。早期慢阻肺患者占70.2%,这表示早期预警和防治措施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今年的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患病人群占到了9.9%,从数据来看,有空气污染地区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吸烟人口的发病率大大高于不吸烟人口,这是毋庸置疑的。”钟南山说。  课题组另一重大发现是农村地区燃烧柴草可导致慢阻肺疾病的发生。“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发现使用柴草对慢阻肺的发病率有着直接影响。”在韶关云岩地区,基本无室外空气污染,女性也基本不吸烟,但其慢阻肺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团队对现场进行观察后发现,该地区几乎都使用生物燃料进行烹饪,且厨房密闭没有烟囱,通风极差。  于是,团队在当地进行有关生物燃料烟雾危害的宣传,建议采用沼气代替柴草、改善炉灶、安装烟囱和通风设备等改善厨房通风的措施,经中长期研究发现,改造厨房后的居民慢阻肺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改造组。  “前两年,我返回故乡后方知,早年那些患有慢阻肺者,都已先后谢世。而后来的人们,患此病的愈来愈少,即使得了此病,症状也没有以前那样沉重。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欢喜。”马兴国说,“这得益于卫生知识的普及,乡亲们都自觉主动地行动起来,改变周围环境,改造厕所,建立沼气池。一改往日旱厕之不洁及蚊蝇滋生、乱飞的局面。家家户户使用沼气做饭,更减少了以往烧火做饭时的大气污染。”  吸烟与慢阻肺  慢阻肺的发病因素很多,迄今尚有许多因素不够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来,科研人员认为,慢阻肺发病因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现在认为比较明确的个体易感因素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吸烟,另外还包括空气污染、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和室内被污染的空气等)。在我国农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还与烹调时产生的大量油烟和燃料产生的烟尘有关。  钟南山指出,吸烟为公认的慢阻肺重要发病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也越高。根据美国一公共卫生机构1974年的报告:“已出版的流行病学、死后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资料表明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病因。”  统计资料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率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显著增加,而且与吸烟量有关。支气管炎的死亡率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大3.6-21.2倍;而肺气肿则达6.9-25.3倍。这是因为香烟中所含成分与污染的大气所含有害物质相似,且远远超过工业允许浓度。  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主要有焦油、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氢酸、丙烯醛和尼古丁6种。这些物质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容易导致病菌侵入引起感染;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还能引起支气管黏膜下腺体细胞增多、肥大,分泌黏液过剩。吸烟者死于慢阻肺的人数较非吸烟者为多。此外,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以及慢阻肺的发生。  27岁的小李便是被动吸烟的直接受害者,去年他被确诊为慢阻肺,他本身并没有家族遗传史,自己也从不吸烟,但从20岁起他便在火车上做乘务员。乘务员的休息室一般就在两节车厢的交接处,这也是列车的“吸烟地带”,所以他每次上班都深受“二手烟”的困扰。  近年来,“慢阻肺”患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许多患者初次确诊慢阻肺时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疾病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多的还是在考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度,一方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长期受不同程度的病痛折磨,另一方面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支柱,他们的身体状况无时无刻不在牵动家里每一个人的神经。  “如果乘客们能少吸一点烟该有多好,其实有时候看见他们一边吸烟一边咳嗽,我总有种想制止他们的冲动。然而客车规定是可以吸烟的,我劝说他们又能怎样?”小李说,确实想过要换岗位,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搁浅。  “根据统计,不抽烟又不使用生物燃料的患病率是5%,每天使用生物燃料的患病率会达到7.1%,抽烟的患病率是9%,如果抽烟和使用生物燃料叠加,那患病率会更高,会达到19%。”钟南山说。  钟南山提倡控烟多年,但是他表示,对于效果并不满意。《2010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02年后的吸烟率、戒烟比例和二手烟暴露情况没有明显改善,现在吸烟者总数仍高达3亿,72.4%的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戒烟率仅为16.9%。  根据医学刊物《柳叶刀》2012年8月刊登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男性吸烟率为52.9%,已经过半;20-34岁的每日吸烟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在20岁以前成为每日吸烟者。这意味着,如果不加以控制,高吸烟率将在中国青少年身上延续。  相比较而言,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英国烟民占总人口比例从1974年的45%下降至20%。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报告显示,18岁以上吸烟者的比率从2005年的20.9%降至2013年的17.8%。  “对于那些想戒烟但是下定不了决心的个案,我们在做一个实验,每半年检测一下他们的肺功能。每个人45岁以后肺功能都会逐渐下降,但是,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比常人快很多,只要我们发现下降过快,超过正常人的下降曲线,就要提高警惕,及早干预。”终南山说。  “另外,我们目前正在研究一项技术――光学相干成像,能够直接观察吸烟者的小气道,我们发现即使他们的肺功能检测正常,但是,他们的小气道可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增厚等症状。相对于肺功能检测,这项技术更加直观,能够更早地发现慢阻肺的可能性,我们也希望用这些医学事实来教育吸烟者,让他们能够尽早戒烟。”钟南山说。  钟南山强调,早期发现肺功能开始快速下降的患者,如果及时戒烟,他们的肺功能会有一定的恢复,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早发现早治疗,早期慢阻肺患者是可防可治的。“另外,我们一直在跟踪患者进行试验,观察早期用药是否对于患者有效,今年年底应该就会有结论。”钟南山补充道。  在发病前治疗  2012年5月,卫生部、发改委等15个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年)》,圈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而根据卫生部的2014年的统计表明,慢阻肺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高居疾病死亡率第一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中有六成患的是慢阻肺。  但是,慢阻肺的防治普及程度却远没有达到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一样的标准。钟南山指出,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1/3患者无症状,近2/3患者在以往检查中没有给予诊断,显示慢阻肺的漏诊、误诊情况严重。慢阻肺须接受肺功能检查,但93.5%患者没有做过肺功能检查。84%Ⅱ级及以上患者未接受过治疗,说明我国慢阻肺诊治情况严峻。  “大多数来就诊的患者已经出现严重气促症状,也就是说,大多数患者的肺功能比正常人减低已经接近一半,这时候再进行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钟南山说。  气促是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而且与慢阻肺急性加重存在密切的关系。患者长期存在症状或其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是大多数慢阻肺患者的就医原因。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气促通常持续存在而且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最初可在进行爬楼梯等体力活动时注意到气促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和肺功能的恶化,气促症状会进一步干扰患者生活,并将影响到日常活动,例如出门买菜等。在疾病发展到最严重阶段的时候,气促症状甚至会限制患者从事简单活动,例如洗嗽和穿衣等。  “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将治疗战略前移。”钟南山说。  “例如糖尿病,原来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出现才开始治疗,现在的治疗理念是血糖高了就开始治疗。高血压,不会等到头痛中风才开始治疗,一旦血压高了就应该开始治疗。慢阻肺也一样,不能等到呼吸困难才来进行治疗。”钟南山解释道。  “我们希望肺功能检查也像测血压血糖一样被列入常规检测。”钟南山说。
(责任编辑:HN02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镇居民慢性病申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