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狐仙大人小不点,浑身上下长针眼。扯块布匹穿身上,上街跳舞很是忙。猜一动物。

每天读点中國古代经典寓言之一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有個人名叫劉安,不知怎麼迷上了修道成仙的事,他做夢都想成為仙人,飛升仙境,那該是多麼逍遙自在悠哉游哉的事啊!於是他整天吃齋唸經,求仙誦咒,如癡如狂。他放著淮南王不當,而專門結交那些會道懂巫的人,尊他們為座上賓,向他們請教得道成仙的秘訣。
  劉安癡迷修道的事廣為天下人所傳,於是,四面八方的巫師術士道人,全都聚集到劉安居住的淮南地方。這些巫師道人,有的帶來了自己煉製多年的靈丹,獻給劉安說:「吃了這些東西您便可以成仙了。」有的巫師道人住在劉安家為他現場熬製妙藥。他們拿著誘人的妙藥對劉安說:「您吃了這些東西便可以得道了。」劉安十分高興,他重賞了給他獻丹獻藥的人,將這些靈丹妙藥都收藏好。
  劉安有了巫師術士道人們獻的這些丹、藥,修道更全心全意了。他每天唸咒吃藥,真的有一天,劉安忽覺身輕氣爽,不知不覺竟飄了起來。原來,他真的得道了。他慢慢地成為仙人升天了。
  他的妻子一看,丈夫得道升天了,便將那些靈丹妙藥也拿來吃,果然也成仙升天了。接著,劉安家其他的人都爭著吃那些剩下的靈丹妙藥,一個個都得道飛升仙境。
  後來,連劉安家那些雞、鴨、貓、狗,因為舔食了盛藥的器皿裡的殘餘仙藥,也都隨著成仙升天了。
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一個人得勢陞官,家中親戚和那些與他有關係的朋友,都跟著沾光,一個個飛黃騰達起來。這種醜惡的裙帶關係,是社會的一大公害。
一女想二嫁
  齊國有一戶人家,養了一個女兒。女兒漸漸長大,到了要找婆家的年齡了,父母便開始考慮為她選個好女婿。
  聽說這家要嫁女,說媒的人立即找上了門。同時來求婚的有兩戶人家。住在東邊的一家,家境不錯,有田有地,日子過得挺富裕的,可就是兒子長得很醜。住在西邊的那一家,兒子長得有模有樣,十分漂亮,可是家境不好,生活很是貧困。
  這老兩口想來想去,總難定奪。
  父親說:「把女兒嫁到東家去吧,女兒到了東家,吃喝不愁,住的房子又寬敞,我們還可以跟著沾光呢。」
  母親說:「那怎麼行呢?那個醜女婿我閨女看得中嗎?吃得好穿得好有什麼用?還是過得一點也不開心!我看還是答應西家吧,西家兒子的相貌才配得上我閨女!」
  父親一聽又不同意,說:「長得漂亮有什麼用?連肚子都吃不飽照樣過不開心!不能讓女兒跟著他受委屈。」
  老兩口思來想去終究拿不定主意,只好直接去徵求女兒的意見。
  老兩口把女兒叫出來,對女兒說:「閨女呀,你年齡不小,該出嫁了。這來提親的兩家的情況,想必你也知道了,願意到哪一家,就由你自己來決定好了。如果你不好意思說出口,就露出一隻胳臂來表示。」
  接著,母親開口問:「那西家的女婿人長得不錯,就是家境很窮。你的意思如何?」
  母親話音剛落,女兒就露出了右胳臂,這表示她願意嫁到西家。父親不覺一怔。
  父親趕忙說:「東家十分富有,不愁吃穿,只是那女婿長得很醜。你願意去東家嗎?」
  不料沒等父親話說完,女兒又露出了左胳臂,這表示她願意嫁到東家。
  老兩口都被女兒搞糊塗了,一齊問道:「閨女,你這是什麼意思呀?」
  女兒不慌不忙地說:「這還不清楚嗎?我願嫁到東家去吃飯,再嫁到西家去住宿,白天夜晚各去一家……」
  老兩口又氣又急:「這可怎麼使得?這可怎麼使得?」
  這個女兒的想法實在荒唐,明明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卻偏偏不知廉恥地異想天開。
一毛不拔難為人
  有一隻猴子住在山林裡,牠非常羨慕人類。牠覺得,人實在太快樂了。果實熟了的時候,他們可以一擔一擔往家挑,不像猴子,一年到頭四處尋覓食物,找一個吃一個,饑一餐飽一餐的;冬天裡颳風下雪,人可以呆在自己的家裡,一家人親親熱熱在一起,家裡有過冬的糧食,不像猴子,一到冬天,只能冷冰冰地蜷縮在石洞裡,又冷又餓。這隻猴子想,來世我一定不再做猴了。
  後來,這隻猴子真的死了,牠去到陰間拜見閻王。閻王問猴子說:「來世你還想做猴嗎?」猴子連忙說:「不想做猴了,請大王讓我變人吧!」閻王說:「也好。不過想變人有個條件,那就是必須將你身上的毛全部拔掉。」說完,閻王命一個夜叉將猴子帶到掌管超度變人的地府去。
  猴子到了地府,接受地府鬼的「超度」。地府鬼讓猴子趴下,準備給牠拔毛。可是剛被拔了一根毛,猴子便大叫起來:「哎喲,受不了,受不了!」地府鬼叫牠忍耐一下,猴子哭喪著臉說:「這麼痛苦,實在不能忍受!」地府鬼只好把猴子又送回閻王那裡。
  閻王笑著對猴子說:「看你一毛不拔,又怎麼能成人呢?」
  這隻猴子活著的時候只看到人的快樂,卻不知道人的快樂是付出辛勤勞動後才獲得的。像猴子這樣「一毛不拔」的傢伙,怎麼能做人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廟,廟裡有一個玉枕頭,枕頭上有一個小孔。據說,枕著這個枕頭睡覺,可以在夢裡經歷許多美好的事情。
  那個時候,單(shan)父縣有個名叫楊林的人,以經商為生,生意不怎麼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臉的,希望能時來運轉,突然在哪天就發大財,當大富翁。
  這天,楊林帶著貨物來販賣,走得滿頭大汗,肩上挑的擔子好像有千斤重,壓得他苦不堪言。楊林正想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剛好經過焦湖廟,就打算進去歇歇腳。
  楊林跪在菩薩跟前祈禱,口裡唸唸有詞:「老天爺保佑我時來運轉,發家致富,一輩子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廟裡的巫人見了楊林的情況,就對他說:「我讓你體會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願意嗎?」楊林高興極了,忙不迭地說:「真的?好哇好哇,我太願意了!」
  於是巫人就取出那個神奇的玉枕給楊林,說道:「你先去睡一會兒吧。」
  楊林枕著玉枕躺下,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個大戶人家,那裡亭台樓閣、湖水假山,鳥語花香,屋裡更是雍容豪華,一派富貴氣象。官高位顯的趙太尉熱情地將他迎到客廳裡,和他談笑風生,接著,趙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兒許配給他。於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財萬貫。妻子如花似玉,溫柔賢惠,給他生下了6個兒子。這6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事。
  楊林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身邊又有妻兒相伴,過得快樂極了。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他還是一點都不想回家。
  忽然,楊林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在廟裡,躺在玉枕上。夢中那美好的一切都無影無蹤,只有身邊沒賣完的貨物還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悵。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虛幻的美夢得來的。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實實地辛勤勞動,才能把願望變成現實。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2)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一蟹不如一蟹
  一天,海潮退了,天氣很好,艾子走到海灘上去散步。忽然,艾子發現自己腳跟前有一個小動物在爬著,艾子好奇地蹲下身子去仔細地看這小東西。只見這小動物的身子又扁又圓,周圍長著許多腳,爬行的方向是橫的。艾子把小動物拾起來放入袖口,找到一位住在海邊的人,問他道:「請問這是什麼東西?」那人告訴艾子說:「先生,這是梭子蟹。」
  艾子在海灘上繼續往前走,他又看到一個小動物,身子也是又扁又圓,同樣長著許多腳,但形體比先前那個要小些,行動似乎也遲緩一些,於是艾子拾起這個小動物,放到袖口裡,又去找那個住在海邊的人,問:「您看,這是什麼東西呀?」那人告訴他說:「這是隻螃蟹。」艾子記住了,原來又是一隻蟹。
  艾子繼續朝前,不料又看到一隻小動物在海灘上爬著,形狀、體貌與先前看見的梭子蟹、螃蟹一模一樣,只是比前兩個更小了。艾子又拾起這個小東西,把牠放進袖口,去問那個住在海邊的人說:「您看,這又是什麼東西呀?」那人回答說:「這是蟛蜞(peng
qi),也是一種蟹。」
  艾子離開那個人,想著今天的事情頗覺有趣。這梭子蟹、螃蟹、蟛蜞都是蟹,而形體卻一個比一個小。艾子不覺感歎道:「咳!為什麼一蟹不如一蟹呢!」
生活中的確有如這些蟹似的人和事,一個不如一個,越往後越糟糕。
九方皋相馬
  伯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相馬能手,他的相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樂暮年之時,有一回秦國國君秦穆公召見他時間他說:「您的年紀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後輩人中有誰能夠繼承您尋找千里馬呢?」伯樂回答道:「對於一般的良馬,牠的特徵很明顯,是可以從其外表上、筋骨上觀察得出來。而那天下難得的千里馬呀,看起來牠與一般的好馬差不多,論其特徵,也是很難捉摸,好像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不過,千里馬奔跑起來,又輕又快,剎那間從你眼前一閃而過,不一會兒遠馳得無影無蹤,讓人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尋不著它奔跑的足蹄印兒。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對於好馬的特徵,我可以告訴他們,對於千里馬的特徵,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僅憑自己相馬的經驗來判斷,他們是無法掌握的。不過,在過去同我一起挑過菜、擔過柴的人當中,有一個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馬技術很高,的確不比我低,請大王召見他吧。」秦穆公便召見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尋找千里馬。
  九方皋到各處尋找了三個月後,回來報告說:「我好不容易為大王您尋找到了一匹千里馬。不過,那匹千里馬眼下正在沙丘那個地方。」秦穆公問:「那匹馬是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於是派人去取,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這時候秦穆公很不高興,就把伯樂叫來,對他說:「你該怎麼說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分辨不出來,又怎麼能認識出千里馬呢?」
  伯樂這時長歎一聲說道:「想不到他識別馬的技術竟然高到這種地步了啊!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萬倍乃至無法計算的長處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馬具有的精神和機能,他看馬時,眼裡只看到了馬的特徵而不著馬的皮毛,注重牠的本質,去掉牠的現象;他只看那應該看到的東西,不去注意那不該注意的東西;他審察研究時,只注意那應該審察研究的方面,拋棄了那不必審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馬的價值,遠遠高於千里馬的價值,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馬從沙丘那地方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時,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馬。
  這篇故事啟發我們:看問題時要有所捨棄才有所專注,同時要將獲得的感性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樣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
人也有「黃」
  有一條毒蛇因咬死了人,被陰曹地府的官吏抓到,送到判官那裡。判官指著毒蛇喝道:「你傷害了一條人命,依照法律該判你重刑!」那條蛇向前爬了幾步,申訴道:「判官,我知道我的確有罪,但是我也有過功勞,我的功勞足以贖我的罪過呀!」
  判官問道:「你一條毒蛇,有什麼功勞?」
  蛇指指自己的身體說:「我身上有蛇黃,蛇黃可以治病,我的蛇黃已治活了好幾個人,你看我不是功大於過麼?你不應判我重刑。」
  判官四處查訪核實,證明蛇所說的是真話,便對蛇從輕發落了。
  一年後,地府官吏又抓捕一頭牛來審判。判官問過抓牛的原因後,斥責牛說:「你依仗個子大,用犄角觸死了人,應該將你處死!」
  牛連忙請求說:「判官,我身上有牛黃,牛黃可是寶啊,它能治病,曾經治活了好幾個人,我的功勞難道不能抵償一些罪過嗎?你不能判我死刑啊!」
  判官經過調查瞭解,證明牛所說情況屬實,於是牛也得到了輕罰。
  又過了一年多。一天,地獄官帶上一個人來,對判官說:「這個人活著的時候殺過人,可是在人世間他僥倖免死,現在也應該償命了。」
  那人一聽,嚇得直發抖,他連聲說道:「判官,我的身上也有『黃』啊!」「什麼?他的身上也有黃?」幾個地獄官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這一下,激怒了陰曹地府大小官員,判官大怒,指著這個人責問道:「蛇黃、牛黃都可以入藥,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你是個人,哪有什麼黃呢?」
  於是判官命左右官員交替著仔細查問,那個人狼狽極了,他無可奈何地說:「實不相瞞,我身上沒別的黃,只是羞愧惶恐而已。」
  那個人企圖混水摸魚、矇混過關,假稱自己像蛇、牛一樣也有「黃」,可是假的畢竟是假的,他的欺騙、狡辯還是掩飾不了事實,在認真仔細的盤查之下,他也終究難混過關。
人云亦云的八哥
  一群喜鵲在女兒山的樹上築了巢,在裡面養育了喜鵲寶寶。牠們天天尋找食物、撫育寶寶,過著辛勤的生活。在離牠們不遠的地方,住著好多八哥。這些八哥平時總愛學喜鵲們說話,沒事就愛亂起哄。
  喜鵲的巢建在樹頂上的樹枝間,靠樹枝托著。風一吹,樹搖晃起來,巢便跟著一起搖來擺去。每當起風的時候,喜鵲總是一邊護著自己的小寶寶,一邊擔心地想:風啊,可別再刮了吧,不然把巢吹到了地上,摔著了寶寶可怎麼辦啊,我們也就無家可歸了呀。八哥們則不在樹上做窩,牠們生活在山洞裡,一點都不怕風。
  有一次,一隻老虎從灌木叢中竄出來覓食。牠瞪大一雙眼睛,高聲吼叫起來。老虎真不愧是獸中之王,牠這一吼,直吼得山搖地動、風起雲湧、草木震顫。
  喜鵲的巢被老虎這一吼,又隨著樹劇烈地搖動起來。喜鵲們害怕極了,卻又想不出辦法,就只好聚集在一起,站在樹上大聲嚷叫:「不得了了,不得了了,老虎來了,這可怎麼辦哪!不好了,不好了!……」附近的八哥聽到喜鵲們叫得熱鬧,不禁又想學了,牠們從山洞裡鑽出來,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扯開嗓子亂叫:「不好了,不好了,老虎來了!……」
  這時候,一隻寒鴉經過,聽到一片吵鬧之聲,就過來看個究竟。牠好奇地問喜鵲說:「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動物,你們卻在天上飛,牠能把你們怎麼樣呢,你們為什麼要這麼大聲嚷叫?」喜鵲回答:「老虎大聲吼叫引起了風,我們怕風會把我們的巢吹掉了。」寒鴉又回頭去問八哥,八哥「我們、我們……」了幾聲,無以作答。寒鴉笑了,說道:「喜鵲因為在樹上築巢,所以害怕風吹,畏懼老虎。可是你們住在山洞裡,跟老虎完全井水不犯河水,一點利害關係也沒有,為什麼也要跟著亂叫呢?」
  八哥一點主見也沒有,只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管對不對,以至於鬧出了笑話。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一定要獨立思考,自己拿主意,不盲目附和人家。不然,就會像人云亦云的八哥一樣可悲又可笑了。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3)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人窮志不短
  春秋時候,吳國的公子季禮一人出外漫遊。這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正走著,忽然發現不知誰遺失的一串錢躺在路中央。季禮想把錢拾起來,但又覺得彎腰去撿錢有失身份,這種事不應該由我這樣的貴公子去做。他一邊想著一邊朝四面張望,看有沒有人走過來。
  剛巧,當時正有一個打柴的人擔著柴禾從前邊過來了。季禮心想,叫這人把錢撿去,他一定會十分感激,他挑的那兩捆柴還未見得值得這麼多錢哩。
  等那打柴人走到跟前,季禮看清了他身上竟然還穿著冬天的皮襖,而眼下正是初夏5月,雖還不十分炎熱,但穿著皮祆也是夠嗆的,季禮認為這人一定很貧窮,讓他把錢撿去正好。
  於是季禮大聲朝打柴人喊道:「喂,你快來把地上的錢拾起來。」
  打柴人一看季禮那個樣子,感到很生氣,他把鐮刀往地上一扔,擺著手,朝季禮瞪大眼睛說:「你是誰?憑什麼居高臨下看不起人?我既然能在炎熱的夏天穿著皮襖去打柴,難道我會是個貪圖錢財的人嗎?」
  季禮一聽打柴人的話,心裡不免有幾分敬意,連忙向他道歉說:「實在對不起,是我錯看了人,請不要見怪!請問先生高姓大名?」
  打柴人鄙夷地朝季禮淡淡一笑道:「你這人見識短淺,只會從表面上看問題,還那麼盛氣凌人,我有什麼必要對你說出我的姓名呢?」說著,打柴人頭都沒回,也不再理睬季禮,拿起鐮刀,對地上的錢連看都沒看一眼就走了。
  季禮看著打柴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慚愧不已。
  有些人常常憑自己的淺薄見識去衡量別人,實在未免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唐朝時候,有個地方官叫張延賞,為官處事還算正直清廉。這一日,張延賞接到一樁案子,牽涉到人命,案情嚴重,非同一般。張延賞按照一貫的作法,十分重視此案,他決心追查到底。於是他傳下令來,命捕快們嚴加偵查搜捕,務必盡快將罪犯捉拿歸案。
  不料,第二天早晨張延賞來到衙門,正待坐下處理公務,卻發現案上有一紙條,上面寫著:「送上三萬貫,請求不要追查此案。」張延賞一看,臉色頓時一沉,十分氣憤。他將紙條扔在地上,歷聲喝道:「誰敢如此大膽,竟敢拿三萬貫錢來買本官清廉,干擾本官辦案!」於是他再次下命令,對這一案件加緊緝查,並決心嚴懲不貸。
  再過一日,張延賞上衙,又一次發現公案上放一紙條,上面並無多的內容,單寫著一個驚人的數字:「十萬貫。」這一下,張延賞幾乎被唬住了,他左右為難,看樣子,對方的確來頭不小。張延賞思考再三,最後決定把這樁案子擱置起來,不再繼續追查。張延賞那原有的一點廉正,終於被十萬貫「買斷」了。
  後來,張延賞的一個手下親信找了個機會,私下裡問張延賞說:「大人,為什麼將案子放棄不問?」
  張延賞回答說:「錢到十萬之多,便是神仙也能買通的,何況人呢!既然什麼人都可以買通,那還有什麼事辦不到的呢?如果我還執迷不悟繼續追查,那將會處處碰壁,除了自找苦吃,自尋災禍,還會有什麼結果呢?所以我也只好停止查辦,保住身家性命,保住烏紗前程啊!」
  可見,在那個錢可通神的社會裡,哪裡還有公正,哪裡還有王法!
  有這麼三個人,性情愛好各不相同,又同住在一間屋子裡,常常為一些事情爭論不休。
  一天,甲從外面回來,由於在外面趕路便覺得燥熱,一進門便嚷著屋裡太悶太熱,隨手將門窗全都大開。乙在家呆了一天,哪裡也沒去,正覺渾身寒冷,便責怪甲不該打開門窗。兩個人互不相讓,一個要開,一個要關,一個說悶,一個說冷,為一點小事鬧了好半天。丙從外面回來,一聽甲、乙各自的說法,心裡便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了,可是甲和乙都認為丙這個人天性愚笨,因此根本聽不進丙的勸解,都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
  又一次,乙從集市買回一隻紙糊的燈籠,一進門便遭到甲的反對,甲責怪乙沒買綢罩的燈籠,綢罩的燈籠又好看又高貴;乙則說紙糊的燈籠點亮後一樣漂亮,價錢卻要比綢燈籠便宜好多。甲說紙燈籠便宜但不如綢燈籠耐用;乙說買一隻綢燈籠可買十隻紙燈籠;甲說寧買一隻綢燈籠也不要十隻紙燈籠;乙說十隻紙燈籠可變換花色品種……丙夾在兩人中間,一會兒勸甲,一會兒勸乙,可是依然不能使甲和乙停止爭吵。
  甲和乙在爭吵時總是強調自己的理由,只注意自己對的一面,卻看不到自己的偏激。而丙,雖然比甲、乙要笨一些,但由於他沒有參與爭吵,所以他能較客觀地看問題,所以他能判斷誰是誰非。
  我們平時處世待人,不能像甲和乙那樣,固執已見,主觀偏激,而應像丙那樣,客觀冷靜,我們的頭腦就能明辨是非。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麼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裡!事實上,人虎相怕,各佔幾分。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隻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麼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從這故事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4)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晏子辭世已經17年了。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裡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見此情景,連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我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嗎?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o)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牠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牠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不再喜歡聽人家批評您,而只喜歡聽奉承話所造成的呢?」
  一席話說得齊景公心裡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太好了,今天這一番話,教我豁然開朗。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學生了。」
  看來,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話是有道理的。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隻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裡鑽了進來,把一隻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裡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晉國的中行寅面臨大敵,家族就要被人滅亡了。他急忙找來給自己負責祭祀的太祝,準備問罪處罰他。
  他怒氣沖沖地詢問太祝:「你為我祭祀,肯定祭品不肥厚,齋戒時也不誠心。結果現在觸怒了天上的神靈,導致我亡國,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太祝簡回答道:「原來的君主行密子,只有十乘車。可他並不覺得太少,只是擔心自己的德行不夠,生怕有一點兒過錯。現在您已經有了戰車百乘,您卻不僅不擔心自己的沒有道義德行,只是嫌戰車太少。您就知道多造戰車戰船,這樣勢必增加了對百姓的賦稅。賦稅勞役一多,百姓自然不滿意,對您詛咒責罵。而您以為真的光靠向上天祈禱,就可以為家族帶來福運嗎?民心不服,上下都背離您,咒罵您,您也會滅亡。您只指望我為您的祈禱祝福,然而全國都咒罵您,我一個人的頌揚祝福能比得過全國人的詛咒責罵嗎?您的家族面臨滅亡難道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嗎?我又有什麼罪過呢?」
  中行寅聽了太祝簡的話感到萬分羞愧。
  中行寅行將滅亡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反而責備太祝。他哪裡知道,其實他滅亡恰恰是因為自己的貪奢引起民心不滿。
大道無處不在
  東郭子向莊子請教道家所謂的「道」究竟存於何處,莊子簡單而明確地告訴他:「大道無處不在。」
  東郭子似乎對這一回答並不滿意,他希望莊子能具體指出「道」在何方。
  莊子於是說:「『道』就在螻蛄和螞蟻中問。」
  東郭子不解地問:「『道』怎麼會在這麼卑微的生物中間存在呢?」
  莊子接著說:「『道』還存在於農田的稻穀和稗草之中。」
  東郭子更糊塗了:「這不是越發低賤了麼?」
  莊子仍然不緊不慢地說:「怎麼能說這是低下呢?其實,『道』還存在於大小便裡哩。」
  東郭子以為莊子是在戲弄他,便滿臉不高興地悶坐在一旁,再也不作聲了。
  莊子知道東郭子產生了誤會,便耐心地對他解釋:「您再三追問『道』存在於什麼地方,但這個問題並不是『道』的本質。因為我們不可能在某一個具體事物中去尋找『道』,大道無處不在,萬事萬物都蘊含著『道』的規則,並無貴賤之別。」
  莊子的理論說明,世間萬物在生存的意義上都得遵循生存的規律,彼此並無高下尊卑之別。而有些人在生活中往往要刻意去分辨貴賤並分別待之,這只能暴露出自己的淺薄與無知。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5)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大鵬與焦冥
  晏子是齊國有名的賢相。晏子很有學問,足智多謀,善於諷喻又敢於直諫,他經常跟齊王一起議論國家大事或談論學問。
  有一天,齊景公和晏子坐在一起聊天。齊景公問晏子說:「天下有極大的東西嗎?」晏子回答說:「有哇。大王想要我說給您聽嗎?」齊景公說:「我想知道天底下最大的生靈是什麼?」
  晏子說:「在北方的大海上,有個叫大鵬的鳥,牠的腳游動在雲彩之中,背部高聳入青天,而尾巴則橫臥在天邊。大鵬在北海中跳躍著啄食,牠的頭和尾就充塞在天和地之問。 牠的兩個闊大的翅膀一伸展,就無邊無際看不到盡頭。」
  齊景公驚奇地說:「真是不可想像!不可想像!那麼,天下有沒有極小的生靈呢?」
  晏子回答說:「當然有。東海邊有一種小蟲,牠小到可以在蚊子的眼睫毛上築巢。這種小蟲子在巢裡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它們經常在蚊子的眼皮底下飛來飛去,可是蚊子連絲毫的感覺也沒有。」
  齊景公說:「太妙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新奇的事,那是什麼蟲子呀?」
  晏子說:「我也不知道牠確切的名字叫什麼,只聽說東海邊有些漁民稱這種蟲子為『焦冥』。」
  齊景公十分感慨地說:「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啊!」
  大鵬和焦冥,是先人們想像中的極大和極小的生靈。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和運動,形式是極其複雜、多樣的,因此,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知識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
  某一天,有人把一條鮮活的大魚送到鄭國子產的府上,以表達對這位卿相的恭敬。豪門大戶平時並不缺一頓飯菜,所以子產便叫一個小吏把魚放到池塘裡養起來。
  相府池塘裡的魚雖然很多,但並不是一個小吏所能輕易享用的。這次小吏見魚就在手裡,便悄悄拿回去煮著吃了。
  事後,小吏報告子產說:「我已經把那條魚放到池塘裡去了。您猜怎麼著,那魚剛一入水,呆頭呆腦,穩不住身子。我當牠是活不過來了。可是沒過多久,魚就緩過氣來,甩了甩尾巴,一頭鑽進深水中去了。」子產高興地說:「好、好!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如魚得水』。牠找到合適的去處了。」
  小吏見謊話沒有被識破,從子產那裡出來時很得意。他自言自語地說:「都說子產很聰明,我看有點言過其實。魚已經被我煮著吃了,他還以為正在池塘裡歡著,嘴上不住地說什麼『找到合適的去處了』。難道這合適的去處竟然是我的肚腸嗎?哈、哈!真有意思。」
  子產能在鄭國被人稱為一個賢相,必然具備一定的才華。他被小吏所矇騙的事實說明,一個有才學的人雖然難以被不合情理的話所蒙蔽,但不等於說他不會被合乎情理的話所欺騙。
小偷退齊兵
  子發是楚國的一位將領,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長的人,善於利用這些人的長處為自己服務。楚國有一位擅偷竊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便去投靠子發,小偷對子發說:「聽說您願起用有技藝的人,我是個小偷,以前不務正業,如果您能收留我,我願為您當差,以我的技藝為您服務。」
  子發聽小偷這麼說,又見他滿臉誠意,很是高興,連忙從座位上起身,對小偷以禮相待,竟連腰帶也顧不上繫緊、帽子也來不及戴端正。小偷見子發果然是真心,簡直是受寵若驚了。
  子發手下的官員、侍從們都勸諫說:「小偷是天下的盜賊,為人們所不齒,您怎麼對他如此尊重?」
  子發擺擺手說:「你們一時難以理解,以後就會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適逢齊國興兵攻打楚國,楚王派子發率軍隊前去迎戰齊兵。結果,連續交鋒3次,楚軍都敗下陣來。
  軍帳內,子發召集大小將領商議退齊兵的策略,將領們想了好多計策,個個忠誠無比,可是對擊退齊兵卻一籌莫展,而齊兵反而愈戰愈強。
  面對緊張的形勢,那個小偷來到帳前求見,主動請纓。小偷說:「我有個辦法,請讓我去試試吧。」子發同意了。
  夜間,小偷溜進齊軍營內,神不知鬼不覺地將齊將首領的帷帳偷了出來,回到楚營交給子發。子發便派了一個使者將帷帳送還齊營並對齊軍說:「我們有一個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將軍的帷帳,現特前來送還。」齊兵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潛進齊營,取回齊軍首領的枕頭。子發又派人送還。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進了齊營,取回來齊軍首領的頭髮簪子。子發第三次派人將簪子送還,這一回,齊軍首領驚恐萬分不知所措。齊軍營中議論紛紛,各級將領大為驚駭。於是,齊軍首領召集軍中將士們商議對策。首領對大家說:「今天再不退兵,楚軍只怕要取我的頭了!」將士們無言以對,首領立即下令撤軍。
  齊軍終於退兵而走。楚營內大大嘉獎那個立功的小偷,眾將士無不佩服子發的用人之道。
  小偷,如果損害社會人民,的確該繩之以法;如果改邪歸正,把技藝特長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時也能幹出大事來。
  有一天,柳宗元得了重病,脾臟腫得很大,而且時常心臟悸悶。他急忙請一醫生治病。醫生察看病情後說:「依你現在的病情來診斷,服食茯苓應當最見療效。」
  第二天,柳宗元就叫人到集市上去買了一些茯苓來,自己煎著吃了。結果服藥之後,病不僅不見好轉,相反地更加重了。柳宗元非常生氣,派人把醫生找來,責怪他醫術不精,開錯了藥方。
  醫生聽了柳宗元的話十分奇怪,自己行醫多年,這種病也見過一些,的確是對症下藥的。他便提出看看藥渣子,是不是藥買錯了。醫生一看藥渣,一陣驚呼:「唉呀,這全都是老山芋呀!是那個賣藥的騙了你,你不辨真偽買下來。你自己糊里糊塗不識貨,現在卻又來責怪我,你也太過分了。」
  柳宗元吃驚地望著藥渣十分慚愧,慢慢又憤恨起來。
  從這件事推廣開想,有不少事是與之類似的。人世間,拿著老山芋去冒充茯苓出售,使得人家病情加重的事,其實多得很!又有多少人能夠辨別其中的真偽呢?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山雞天生美麗,渾身都披著五顏六色的羽毛,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鮮艷奪目,叫人讚歎不已。山雞也很為這身華羽而自豪,非常憐惜自己的美麗。牠在山間散步的時候,只要來到水邊,瞧見水中自己的影子,牠就會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驕傲地欣賞水中倒映出的自己那絕世無雙的舞姿。
  魏武帝曹操當政的時候,有人從南方獻給他一隻山雞。曹操十分高興,召來了有名的樂工,為他奏起動聽的曲子,好讓山雞跳舞歌唱。樂工賣力地又吹又打,可是山雞卻一點都不買賬,充耳不聞,既不唱也不跳。曹操的手下人拿來美味的食物放在山雞面前,山雞連看都不看,無精打采地耷拉著腦袋走來走去。就這樣,任憑大家想盡了辦法,使盡了手段,始終都沒辦法逗得山雞起舞。
  曹操非常掃興,氣惱不已,斥責手下人說:「你們這麼多人,連一隻山雞都對付不了,還怎麼做大事!」曹操有一位十分鍾愛的小兒子,名字叫作曹沖。曹沖自幼聰明伶俐,又博覽群書、見識淵博。這時候,他動了動腦子,有了主意,於是就走上前對曹操說:
  「父王,兒臣聽說山雞一向為自己的羽毛感到驕傲,所以一見到水中有自己的倒影,就會跳起舞來欣賞自己的美麗。何不叫人搬一面大鏡子來放在山雞面前,這樣山雞顧影自憐,就會自動跳起舞來了。」
  曹操聽了拍手稱妙,馬上叫人將宮中最大的鏡子抬過來,放在山雞面前。
  山雞慢悠悠地踱到鏡子跟前,一眼看到了自己無與倫比的麗影,比在水中看到的還要清晰得多。牠先是拍打著翅膀衝著鏡子裡的自己激動地鳴叫了半天,然後就扭動身體、舒展步伐,翩翩起舞了。
  山雞迷人的舞姿讓曹操看得呆了,連連擊掌,讚歎不已,也忘了叫人把鏡子抬走。
  可憐的山雞,對影自賞,不知疲倦,無休無止地在鏡子前拚命地又唱又跳。最後,牠終於耗盡了最後一點力氣,倒在地上死去了。
  山雞的確美麗,但牠的虛榮心也實在太強了,以致於受人愚弄。我們可不能讓虛榮心、好勝心戰勝了理智,否則就會遭到慘敗。
山雞與鳳凰
  一個楚國人外出時在路上碰到一個挑著山雞的村夫。因為這人未見過山雞,所以一見到長著漂亮羽毛和修長尾巴的山雞就認定牠不是一個俗物。他好奇地問村夫:「你挑的是一隻什麼鳥?」那村夫見他不認識山雞,便信口說道:「是鳳凰。」這楚人聽了心中一喜,並感慨地說道:「我以前只是聽說有鳳凰,今天終於見到了鳳凰!你能不能把牠賣給我?」村夫說:「可以。」這楚人出價十金。那村夫想:「既然這個傻子把牠當成了鳳凰,我豈能只賣十金?」當村夫把賣價提高一倍以後就把山雞賣掉了。
  這楚人高高興興地把山雞帶回家去,打算第二天啟程去給楚王獻「鳳凰」。可是誰知過了一夜山雞就死了。這楚人望著已經沒有靈氣的僵硬的山雞,頓時感到眼前一片灰暗。此刻他腦海裡沒有一絲吝惜金錢的想法掠過,但對於不能將這種吉祥神物獻給楚王卻心痛不已。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被楚王知道了。雖然楚王沒有得到鳳凰,但是被這個有心獻鳳凰給自己的人的忠心所感動。楚王派人把這個欲獻鳳凰的楚人召到宮中,賜給了他比買山雞的錢多10倍的金子。
  這則故事揭示出:虛偽的人竭盡欺詐之能事,而誠實善良的人在不明真相的時候,還是一味以自己的忠誠在對待別人。
不同的「偷」之道
  從前有這樣兩戶人家,一家是齊國人,姓國,十分富有;一家是宋國人,姓向,非常貧窮。姓向的聽說姓國的很有錢,便專程從宋國跑到齊國,向姓國的請教致富的方法。
  姓國的告訴他說:「我之所以發家致富,是因為我很善於『偷』。我只用了一年的工夫就有了吃穿;兩年下來就相當富足;三年過後,我的土地成片、糧食滿倉,我成了方圓百里之內的大戶。從那時起,我便向鄉鄰施捨財物,大家都得到了我的好處。」
  姓向的人聽了十分高興。可是他以為姓國的致富走的是偷盜這條路,他以為姓國的所說的「偷」就是到處翻越人家的院牆,鑿開人家的房間,凡是眼睛所看到的、手能拿到的,就可以拿走歸自己所有。於是他回家以後,到處偷竊。沒過多久,他因被人查出了贓物而判罪。姓向的人不但清退了全部贓物,而且被判罰沒收他以前積累的所有家產。
  姓向的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受了姓國的欺騙,於是就到齊國去,找到姓國的責備他說:「你騙我,我去偷怎麼就犯了法呢?」
  姓國的聽了哈哈大笑,說:「你是怎麼去偷的呀?」
  姓向的把自己翻牆打洞偷盜人家財產的經過講給姓國的聽了,姓國的又好氣又好笑地對他說:「咳,你真是太糊塗了!你根本沒弄懂我所說的『善於偷盜』是什麼意思。現在我仔細告訴你吧。人都說天有四季變化,地有豐富的出產,我偷的就是這天時和地利呀。雨水霧露,山林特產,和湖澤的養殖可以使我的莊稼長得很好,房舍建得很美。我在陸地上能『偷』到飛禽走獸,在有水的地方能『偷』到魚蝦龜鱉。無論是莊稼和土木還是禽獸和魚蝦龜鱉,這些東西都是大自然的產物,並不是我原本所有的。我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向自然界索取財富,當然不會有罪過,也不會有災禍。可是,那些金銀寶石、珍珠寶貝、糧食布匹,卻是別人積累起來的財富,你用不勞而獲的手段去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就是犯罪。你因偷盜罪而受到了處罰,那又能怪誰呢?」
  姓向的聽了這番話,慚愧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看來,明智的人懂得如何用辛勤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去向大自然索取,創造財富;愚蠢的人才會想到用非法手段,走「捷徑」去攫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使自己致富。這種人,到頭來還是要栽跟頭的。
  有個南方人,從來不吃雞蛋。一次,他出遠門到北方。在路上走得累了,肚子也咕咕直叫,就進了一家小店坐下,吃些東西。
  店裡的夥計一看有客來了,忙過來招呼,殷勤地邊擦桌子邊問:「客官,您想吃些什麼?」這個南方人第一次來北方,對北方的菜很不熟悉,就隨便地說道:「有什麼好菜就上吧。」夥計應道:「本店的木樨肉做得可拿手了,您可以嘗一嘗。」不一會兒,菜端上來了,南方人一看,原來裡面有自己不吃的雞蛋,可他又怕如果說出來,別人會嘲笑自己無知,就不願明說,只是問道:「還有別的什麼好菜嗎?」夥計說:「還有攤黃菜,也是本店的拿手名菜。」南方人心裡嘀咕:攤黃菜是什麼玩藝?不管它,先要了再說吧。菩薩保佑,可千萬別再有雞蛋呀!便說道:「太好了,就這個吧!」等到菜送來一看,仍然還是有自己不吃的雞蛋。不好再推了,他只好說:「菜是不錯,可惜我肚子挺飽的,不想吃東西。」他的僕人餓得實在不行,便勸他說:「前邊的路還很遠,不吃的話,待會兒恐怕要挨餓了。」他於是借梯子下台說:「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吃些點心吧。夥計,有好點心嗎?」夥計答道:「有窩果子。」他說:「那就多拿幾個來吧。」等到「窩果子」被端上來,他一看不禁傻了眼,竟然又有自己不吃的雞蛋。他心中又羞慚又惱火,再也找不出什麼理由了,只得餓著肚子趕路,直走得疲勞不堪。
  天下的事情很多,人們哪能樣樣知道。不知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不承認,還硬要假裝知道。這樣做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7)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有一個人拿著吃了可以長生不死的藥來到楚國,要將這不死的藥敬獻給楚王。
  宮廷的守門官捧著藥進宮去,碰上宮中的衛士。衛士問:「你拿的是什麼好東西?」
  守門官說:「是不死的藥。」
  衛土說:「是可以吃的嗎?」
  守門官說:「當然是可以吃的呀。」
  於是衛士從守門官手裡奪過藥就把它吃下去了。
  楚王知道後,非常生氣,立即派人去將衛士抓來,要將衛士斬首。可是衛士不慌不忙地對楚王說:
  「大王先息怒,請聽我說。我曾問過守門官這藥能不能吃,他說可以吃,我才吃的。我是一個位居守門官之下的卑微小臣,我在徵得守門官同意以後才吃那藥的,因此我是無罪的。如果說那藥是獻給大王的,別人吃了就算是犯罪,那麼這罪責應該由守門官來承擔。再又說回來,如果那人獻給大王您的真是不死之藥,您就不該殺我,因為如果您把我殺了,那藥豈不是死藥嗎?這麼看來,那人把送給您的死藥說成是不死之藥而大王還準備重賞他,就說明他分明是在欺騙您。大王您如果殺了我一個無罪的小臣,等於是向世人宣佈您被人欺騙的醜聞,大王您這樣賢明的君主怎麼也會被人欺騙呢?您倒不如饒恕我,把我放了,這麼一來,世人將會稱頌您的英明和大度。」
  楚王聽了衛士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把衛士放了。
  其實這個衛士得以活下來,並不是什麼「不死之藥」的魔力,而是全憑著衛士自己的聰明才智。他用了一個邏輯的二難推理與楚王辯論,戳穿了「不死之藥」的謊言。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只要有科學的頭腦,一個「小人物」也可以不畏君主的強暴,在堅持真理的鬥爭中做出貢獻。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齊國,來到曲轅的地方,看見一株大樹生長在土神廟旁。這株樹的樹陰可以遮蓋幾千頭牛;樹身有百尺粗,樹幹高過山頭80尺後才有枝葉,可用來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幾枝。圍觀這株巨樹的人多得像到市場趕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視而不見,不屑一顧。他不住腳地往前趕路。徒弟們大開眼界,卻不明白師傅的態度,追上匠石問個究竟:「自從我們跟隨師傅走南闖北學手藝,從來沒有碰見這樣好的木材,您為什麼一點也不看重它?」匠石回答:「不要誇這棵樹了,它是脆而不堅的樹木,造船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製成柱子會被蟲蛀,打成器具會毀掉,造門會流出污漿……」 
  匠石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認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樹木,正因為沒有用,所以才長得這麼大,有這麼長的壽命!
  貌似強大的事物往往華而不實。看問題、觀察事物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否則,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不受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乾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裡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傲,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不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捨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傲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化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傲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髮,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傲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傲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傲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黔傲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於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
不怕鬼的和尚
  合州這個地方有一座山神廟,廟中的山神是個不好侍候的鬼神,當地人每年按時供奉山神,絲毫不敢怠慢,山神稍有不如意,便一定有災禍降臨到人們頭上。特別是,每次祭祀山神用的祭品,都必須是牛、羊、豬三牲俱全。儘管這裡耕牛十分珍貴、緊缺,但人們被廟裡的山神嚇怕了,也只好忍痛殺牛貢獻,年年如此,苦不堪言,不知何日才有個盡頭。
  話說蜀地有個和尚,法名善曉。這善曉和尚早年本是個做官的,只因看不慣官場黑暗,不願合流,感到做官不遂心,於是出家做了和尚,棄官換了個自由。這一日,善曉和尚雲遊到了合州,聽說了山神為害四方、給合州老百姓帶來苦難的事,他心中甚是不平。
  善曉和尚拿了板斧,怒氣沖沖直奔山神廟。他一腳踏進山神廟,便怒不可遏地用板斧指著山神塑像罵道:「祭天祭地,都不用三牲這麼厚的供品,你這樣的鬼神算個什麼東西!怎麼竟敢狂妄地超過天地的尊嚴呢?況且牛是耕地少不了的,是百姓過日子的依靠,你濫施淫威,逼人們把牛羊殺了,獻給你享用,也太過份了!今天,我要替他們來出出這口惡氣!」說罷,善曉和尚舉起斧頭,使勁向塑像砸去。他一陣左砍右砸,直到把塑像砸得粉碎,這才停住。他看著昔日作威作福的山神,此刻不過是散癱在地上的一堆廢物,不由得痛快地「哈哈」大笑起來。
  善曉和尚怒打山神的事,一下子傳開了,合州上下一片驚恐不安。人們全都為善曉捏著一把汗,也十分擔心山神會來報復。有人竊竊私語:「這下完了,山神絕不會善罷甘休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不見有任何災難降臨,善曉和尚也一直安然無恙。老百姓這才如釋重負,再也不用殺牛宰羊去供奉山神了,他們都對善曉和尚充滿了感激之情。
  可見,在勇敢者面前,鬼神也只能以失敗告終。因此,我們首先是不能被所謂的鬼神在精神上壓倒,其次是要有敢於抗爭的精神,這樣,惡勢力就不可能為非作歹。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8)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不知趣的獵狗
  艾子喜好打獵,那騎在馬上追逐鳥獸的感覺真是痛快極了。為了打獵的愛好,艾子養了一條非常善於抓兔子的獵狗和一頭機警敏捷的獵鷹。每次外出打獵,艾子都帶上他的獵狗和獵鷹。凡是捕到兔子,艾子就必定掏出兔子的心肝給獵狗吃。因而,每次一捉到兔子,獵狗也就總是搖著長尾巴,豎起一雙前腿,不停地上下跳躍,等著艾子餵牠吃兔子的心肝。
  一天,艾子又出外打獵,山上兔子很少,轉悠了大半天還未發現一隻兔子,獵狗的肚子已餓得咕咕直叫。正在這時,艾子忽然看見有兩隻兔子從草叢中跳躍出來,向林中一片灌木叢跑去,艾子放出獵鷹去追捕兔子。兩個兔子敏捷地在灌木叢中亂跳亂竄,獵鷹上下騰飛追捕。這時,獵狗也飛跑過來,對準兔子一頭猛撲過去,不料,正好誤咬住了獵鷹。結果,獵鷹被咬死了,那兩隻兔子卻乘機逃走了。
  等到艾子跑上前來,見此情景,十分傷心。他把死鷹拿在手裡,又是懊悔又是氣憤,不覺掉下淚來。正在這時,獵狗又像從前那樣,豎起牠的一雙前爪,搖著尾巴,在艾子面前騰上落下,搖頭擺尾,沾沾自喜地像立了大功似地看著艾子,等待艾子餵牠吃心肝呢。
  艾子瞪著獵狗,氣不打一處來,他大聲斥罵道:「你這不知趣的狗,幹了壞事,還好意思來邀功領賞哩!」
  生活中有些人與這獵狗頗相似,自己明明做了錯事,不但缺乏自知之明,反而還自以為是地希望得到優厚的報酬,真是厚顏無恥。
不曾殺陳佗
  有一個人想拜見縣官求個差事。為了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縣官手下的人,打聽縣官的愛好。
  他向縣官的隨從問道:「不知縣令大人平時都有什麼愛好?」
  縣官手下的人告訴他說:「縣令無事的時候喜歡讀書。我經常看到他手捧《公羊傳》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
  這個人把縣令的愛好記在心裡,滿懷信心地去見縣官。縣官問他:「你平時都讀些什麼書?」
  他連忙討好地回答說:「別的書我都不愛看,一心專攻《公羊傳》。」
  縣官接著問他:「那麼我問你,是誰殺了陳佗呢?」
  這個人其實根本就沒讀過《公羊傳》,不知陳佗是書中人物。他想了半天,以為縣官問的是本縣發生的一起人命案,於是吞吞吐吐地回答說:「我平生確實不曾殺過人,更不知有個叫陳佗的人被殺。」
  縣官一聽,知道這傢伙並沒讀過《公羊傳》,才回答得如此荒唐可笑。縣官便故意戲弄他說:「既然陳佗不是你殺的,那麼你說說,陳佗到底是誰殺的呢?」
  這人見縣官還在往下追問,更加惶恐不安起來,於是嚇得狼狽不堪地跑出去了,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別人見他這副模樣,問他怎麼回事,他邊跑邊大聲說:「我剛才見到縣官,他向我追問一樁殺人案,我再也不敢來了。等這樁案子搞清楚後,我再來吧。」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用誠實、謙虛的態度去對待知識。不懂裝懂的做法既會妨礙自己的求知進步,又會鬧出愚昧無知的笑話來。
不過一場夢
  有一個牧羊人,整天趕著羊群在草地上放牧。每天天一亮,牧羊人就從他那破舊的房子裡走出來,拿著羊鞭走到與他的房子僅一牆之隔的羊圈裡,將羊群趕到草地上,直到傍晚,再將羊群又趕回家。他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生活著。
  這天早上,當他趕著羊群出去放牧的途中,遠遠地看見一隊貴族的車馬走過。那些馬匹個個長得膘肥體壯,皮毛油亮,像綢緞一樣光滑;那些馬車高大華麗,每一輛馬車都罩著五彩繽紛的篷,篷上的絲帶在風中飄著,真是好看。牧羊人看呆了,連他的羊群已經走遠了,他都沒有覺察到。
  整整一天,牧羊人一直念念不忘早上看到的那般情景。他在想,那坐在馬車裡的人該是多麼享福啊!他邊想邊看著自己眼前的一切,覺得十分傷心。
  天快黑了,牧羊人又趕著羊群回家。他看著爭先恐後往前走的羊,好像牠們一個個都變成了馬似的,他好像還感到了眼前有馬車,馬車上還有篷……
  這天回到家,牧羊人一躺到床上就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穿著華麗的衣服坐在舒適的馬車裡,車墊是用鵝絨舖的,柔軟極了;特別是那車篷,是用錦緞做的,篷沿上綴滿了閃亮的金片片,四周懸著絲帶不停地搖擺著。馬車的兩邊還有樂隊在吹奏著悅耳的曲子。他撩開車篷的小窗朝外一看,車隊長著呢,馬匹拉著許多華麗的篷車,實在是又威武又神氣!他覺得自己再也不是一個牧羊人了,而是一個有錢有勢的王公貴族。
  他正坐在馬車中恍恍惚惚欣賞著樂曲,不知是哪個樂手吹錯了調,樂曲變得雜亂起來,曲子越來越不好聽、越來越刺耳。他不耐煩地拍了一下車座,喊了一聲,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原來是場夢。此刻,天早已大亮,太陽都升起來了,羊圈裡的羊都在不耐煩地「咩咩」直叫喚哩。
  牧羊人不切實際的幻想,事實上只能是空想。其實沒有必要去羨慕那些虛幻的奢靡。
不龜手之藥
  宋國有個人善於炮製防止凍裂的不龜(jun)手之藥,他的家族靠著這個祖傳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始終勤勤懇懇,披星戴月,但由於收入菲薄,生活總是很貧困。
  有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聽說有不龜手之藥的秘方,願以百金求購。這可是個大數目!不龜手之藥的主人動心了。但想到祖傳的秘方要賣出去,也是件大事,於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員共商轉讓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議論,最後總算統一了思想:祖祖輩輩以漂洗絲絮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藥方,可以獲取大筆金錢,何樂而不為?於是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藥方賣出去。
  客人得到秘方以後,立即奔赴吳國,對吳王說,今後將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為凍手犯難了。不久,越國大軍壓境,吳國告急,吳王委任此人統帥大軍。此時正值嚴冬,吳越兩軍又是進行水戰。由於吳軍將士塗抹了不龜手之藥,戰鬥力特別旺盛,因而大勝越軍。班師回朝後,吳王大喜過望,頒詔犒賞三軍,同時將獻藥之人視為有特殊貢獻的統帥,割地封賞嘉獎他。
  同樣是這個不龜手之藥,宋國人世世代代用來漂洗絲絮,結果始終貧困交加;而吳國用來作戰,則可以戰勝敵國。由此可見,同樣一個事物,由於使用方法和對像不同,其結果和收效也會大不一樣。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9)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不識自己的字
  宋朝有個丞相叫張商英,他有個愛好就是書法,他特別喜歡寫草書,閒來無事,他便提筆龍飛鳳舞一陣,甚是得意。其實,這張丞相的書法很不到家,字寫得不合體統,他還孤芳自賞。當時,很多人都譏笑他,而他卻不以為然,依然是我行我素,按他的老習慣寫字。
  一天飯後,張丞相小憩片刻,突然來了詩興,偶得佳句,便當即叫小童磨墨舖紙,張丞相提起筆來,一陣疾書,滿紙是一片龍飛蛇走,讓人還著實難以辨認。張丞相寫完後,搖頭晃腦得意了好一陣,似乎還意猶未盡。於是叫來他的侄子,讓侄子把這些詩句抄錄下來。
  丞相的侄子拿過紙筆,準備用小楷將詩句錄下,可是他好半天才能辨認出一個字,時時碰到那些筆劃曲折怪異之處,侄子只好連猜帶蒙。可是有些地方,他實在是怎麼也看不懂,不知從哪裡斷開才對。他沒辦法,只好停下筆來,捧著草稿去問張丞相。
  張丞相拿著自己的大作,仔細看了很久,也辨認不清,自己寫的字自己都不認識了。他心裡頗有些下不了台,便責罵侄子說:「你為什麼不早些來問呢?我也忘記是寫的什麼了!」
  有些人總愛自以為是,既不虛心,又愛堅持自己的錯誤,還強詞奪理為自己辯護,結果是越顯出自己的愚蠢可笑。
  車軛(e)是駕車時套在牲口脖頸上的一種木製駕具,略微彎曲有點像個「人」字形。
  一天,一個鄭國人走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因為他從未套過牲口駕車,所以不認識這是個什麼東西。回家後,他拿著車軛去問鄰居說:「這是個什麼東西?」
  鄰居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雖然這個鄭國人知道了自己手裡拿的這根彎木棒叫作「車軛」,但畢竟印象不深,他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這個人又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他又拿去問鄰居,鄰居回答說:「這是車軛。」
  誰知這個鄭國人聽了以後,竟大怒。他說道:「先前那個東西,你說是車軛,現在這一個,你又說是車軛,路上哪來這麼多的車軛呢?我看這分明是你在騙我,你不是個好東西。」他說著、罵著,竟然抓起鄰居的衣領同他打起架來。
  一個人遇到了疑難事情,往往要請教別人。可是這個鄭國人,既想請教別人,又不虛心,還要懷疑別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無知,卻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如此自以為是而又蠻橫無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棲在井裡的青蛙在井邊碰上一隻從東海而來的大鱉。青蛙看見大鱉,便對牠心滿意足地吹噓自己的愜意:「你瞧我住在這兒多麼快樂呀!我從井欄上蹦進淺井,可以在井壁的縫隙裡小憩。在井水裡游耍,水面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在軟綿綿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過腳背。看看周圍的紅蟲、小螃蟹,牠們誰也不能比我自由自在。」
  井蛙喋喋不休地誇耀自己的安樂:「我獨自享受這口井兒,得意洋洋地站著,真是快樂極了。」牠對海鱉發話,「先生,請問您,為什麼不常常來光臨咱水井,遊覽觀光一番呢?」
  海鱉經不住井蛙的慫恿,抵不住牠的誘惑,也走到井邊去瞧瞧。誰知牠的左足還沒踏進井底,右足卻被井欄絆住了。牠進退不得,遲疑了一會,回到了原處。
  海鱉算是親自領教了一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邊環境。牠忍不住向井蛙介紹大海的景象:「我生活的大海用千里的遙遠不足以形容海面的遼闊;用萬尺深度不足以窮盡海底。在大禹時代,10年中有9年遭水災,海面也並不因此而上漲;商湯時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災,海水也並不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而漲落。這也就是我棲息在廣闊東海的樂趣!」
  小小井蛙聽了大海鱉對大海的描述,吃驚地瞪著圓圓的小眼睛,滿臉漲得緋紅,羞愧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人的生存環境決定人的思想認識。通過井蛙與海鱉的交往與對話,告誡人們:只有開闊眼界,才能解放思想。自以為是,自鳴得意往往是「閉關自守」、孤陋寡聞的結果。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於國家的治理,可以說是盡心盡意的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北岸)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裡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並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於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著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斗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拚殺後,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說:「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脫逃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麼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鄰國國君不管災荒年間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愛百姓的國君。梁惠王常調動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愛百姓的國君。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10)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五官爭地位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耳朵五種器官,各有各的能耐,各有各的靈氣,有一天,它們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互不服氣。
  嘴巴對鼻子說:「人所有的食物、營養,都是通過我才被接納的,我的功勞最顯著。而你,有什麼本領,位置竟然居於我的上面?」
  鼻子哼了一下,說:「這你就不清楚了吧?我能辨香味臭味,只有先經過我的辨別,才能決定什麼東西可以進到嘴裡,什麼東西不能進到嘴裡,我的作用比你大多了,位置當然也就應在你之上!」嘴巴一時語塞,不出聲了。鼻子越說似乎越有道理,似乎真的是自己功勞最大,於是它不滿意自己居眼睛之下,它衝著眼睛說:「你有什麼本事,竟然擺在我的上頭?」
  眼睛被激怒了,它瞧都不瞧鼻子一眼,說:「我能觀察美醜,瞭望四方,人的信息有85%都通過我獲得,慢說什麼辨別香臭、接納食物,那都只是小事情,跟我的能耐比起來,全部不值一提!我居你們之上,是天經地義!」說完,眼睛傲慢地往上一翻,發現有眉毛在自己的上面,於是它非常生氣。眼睛對眉毛說:「喂,你是什麼東西?你憑什麼竟然在我的上面?」
  眉毛也不示弱,得意地一揚,說:「是呀,我為什麼就偏偏高居你們各位之上呢?你們想想,如果把我擺在眼睛、鼻子、嘴巴之下,那可就滑稽了,那不知道整個臉該放哪兒啦!」
  沒想到,耳朵終於沉不住氣了,它也說:「各位剛才的爭論我都聽見了。要論能耐,我決不在你們之下,要說功勞,我的功勞也不小。我耳聽八方,辨別動靜。說起來我最委屈,你們不管高低,總還擺在臉上顯眼的地位,而我卻連臉都上不了,我能服氣嗎?」
  五官爭位,正是那些妄自尊大、只顧爭權奪利而不顧全局的人的寫照。
仁智的孫叔敖
  小時候的孫叔敖就是一個好孩子,他勤奮好學,尊敬長輩,孝敬母親,很受鄰里的喜愛。
  有一次,孫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著一條雙頭蛇。他以前聽別人說,誰要是看見兩頭蛇,誰就會死去。孫叔敖乍一見這條蛇,心中不免一驚。他決定馬上把這條雙頭蛇打死,不能再讓別人看見。於是他拾起路邊的大石塊,打死了雙頭蛇,並把牠深深地埋起來。
  回到家裡,孫叔敖悶悶不樂,飯也不吃,一個人坐在油燈前看書發呆。他母親看到這孩子的情緒有些不對頭,便問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麼啦?」
  孫叔敖抬頭看了看母親,搖搖頭說:「沒什麼。」然後低下頭去,依然無精打采。
  母親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額頭說:「莫不是生病了?」
  孫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親的衣袖傷心地哭起來。媽媽感到十分詫異,問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麼事啊,哭得這麼傷心?」
  孫叔敖邊哭邊說:「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條雙頭蛇。聽人說,看見這種蛇的人會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見不到您了……」
  母親邊安慰他邊問道:「那條蛇現在在哪裡呢?」
  孫叔敖邊擦眼淚邊回答說:「我怕再有人看見牠也會死去,就把牠打死後,埋起來了。」
  聽了孫叔敖的話,母親很感動,她高興地摸著孫叔敖的頭說:「好孩子,你做得對。你的心眼這麼好,你一定不會死的。好人總是有好報的。」
  孫叔敖半信半疑地看著母親,點了點頭。
  後來,孫叔敖長大成人,由於他的學識品德好,做了楚國的令尹。他還沒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經很信賴他了。
  孫叔敖在面對死亡的時刻,還能為別人著想,所以老百姓信賴他。這說明:能為群眾著想的人,群眾也會擁護和信任他。
  墨子在前往北方齊國的路途中,遇見了一位以卜卦算命為業的陰陽先生。陰陽先生對墨子說:「天帝正好是今天在北方屠殺黑龍,而先生的皮膚是黑色的,所以千萬不要到北方去。」
  墨子沒有聽信陰陽先生的這一套,毅然繼續向北前行。可是在到達山東的淄(zi)水南岸後,適逢河水猛漲,無法擺渡,於是只好原路返回。
  陰陽先生再次見到墨子時,不無得意地炫耀:「我不早就對您說過嘛,先生不要到北方去。現在的事實果然證明,我的預言是正確的。」
  墨子對此不以為然,他反駁說:「現在是南方的人不能到北方去,北方的人也不能到南方來。其實,他們的膚色各不相同,有的黑,有的白,為什麼都不能如願呢?這只是因為淄水猛漲形成了阻隔的緣故啊。況且依照你的理論,天帝每逢甲日乙日在東方屠殺青龍,逢到丙日丁日就在南方屠殺赤龍,逢到庚日辛日就在西方屠殺白龍,逢到壬日癸日就在北方屠殺黑龍。如此說來,天下之人就都不能出門遠行了。這樣做,既違背了人的意願,又將使得天下空虛,一事無成。所以,你的虛妄之言實在是聽不得啊!」
  墨子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批駁了陰陽先生的迷信妄說,這種建立在尊重科學、尊重事實基礎上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學習和發揚的。
天賜養老錢
  一天早晨,一個農人挑了一擔菜進城去賣,在街上,農人拾到一疊錢,他點了一下,共有15張。
  回家後,農人把15張錢交給他母親,他母親說:「孩子,人家丟了錢。一定很著急,我們怎麼能要人家的錢呢?趕快送還失主,說不定人家正找得著急呢!」這位農人按照母親的吩咐,趕回拾錢的地方,等待失主來領。
  在前面不遠處,農人發現有一個人好像低著頭在地上尋找什麼東西,便連忙上前問他:「老弟,你丟了錢吧?這,我拾到了,現在還給你吧。」不等那人回答,農人便將15張錢全都給了那人。這時,有一些人圍了上來,見此情景,有人提出,失主應給些賞錢給農人。不料,這個人卻十分吝嗇地說:「我丟失的原本是30張錢,現在才只找回來一半,我怎麼能再分一些賞給他呢?」  農人覺得那人太不講理,自己如數將錢歸還給他,他不但不謝,反而有誣蔑自己貪了一半的意思。農人實在氣憤不過,便跟那人爭吵起來,兩人互相扭著來到縣衙門的堂上,他們各自向縣令敘說事情的緣由。
  縣令聽後,心裡已有幾分底了,他對那領錢人的行為頗為生氣。縣令派人將農人的母親叫來,當面對質核實,證明農人說的情況屬實。接著,縣令讓農人和那個領錢人各自具狀。於是他們分別寫道:「拾錢人的確是拾到15張錢鈔」,「丟錢人確實是丟失了30張錢鈔」。縣令將兩張狀紙捏在手上,對失主說:「你丟的是30張錢鈔,而他拾到的是15張錢鈔,可見這錢不是你的錢,而是上天賜給這位賢良母親的養老錢。假若他拾到的是30張,那就是你的了,你可以到別的地方去找你的錢吧!」
  那人知道自己撒謊,自覺理虧,便也不敢再作狡辯,灰溜溜地離開了縣衙。於是,縣令把15張錢鈔交給農人的母親,說:「你是位賢德的母親,這錢就歸你了!」
  人們聽說了,都拍手叫好。
  那位賢良的母親教兒子將拾來的錢交還失主,反遭訛詐;賢明的縣令又機智地將錢判送賢母,而那靠訛詐欺騙的人卻不得好下場。所以,為人都應有一顆善良的心才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家有个动物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