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肉之间有脓水,去重庆哪家医院治疗包皮

文档分类: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中医外科学复习课问题及***整理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1 1. 什么是“五善七恶”?(p7-8)“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2. 金黄散属哪类药?(p35)金黄散属于箍围药,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3. 疾病的命名原则。(p6)外科疾病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4. 外科疾病的辨证有哪些?当首辨什么?(p14-15)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包括:①辨病;②阴阳辨证;③部位辨证;④经络辨证;⑤局部辨证。首辨阴阳。(依据:“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5. 疮疡中各病名(如疖、疔、痈等)定义,尤其注意其部位。■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直径,下同)多小于 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p54)■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本病分类颇多,相当于西医的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p56)□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颧部者,称颧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疗;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等等。(p56)□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瘭疽。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p58)△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 天成脓,可在指甲背面透现一点黄色或灰白色,或整个甲身内有脓液。待出脓后,即肿退痛除,迅速愈合;若脓毒浸***皮肉,甲下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至指(趾)甲脱落。△蛇头疔:初起指端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中期肿势更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约 10 天左右成脓,此时多阵阵啄痛不休,常影响食欲和睡眠。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后期一般脓出肿退痛止,趋向痊愈。若未及时处理,任其自溃,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愈,余肿不消,或胬肉突出者,多是损筋伤骨的征象。△蛇肚疔: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诸症逐渐加重,约 7~10 天成脓。因指腹皮肤厚韧,不易测出波动感,也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退痛止,约 2 周左右痊愈;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常影响手指的屈伸。△托盘疔: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约 2 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内已化脓,不易向外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影响屈伸功能,或并发疔疮走黄。若溃后脓出,肿退痛减,全身症状亦随之消失,再过约 7~10 天愈合。△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 日后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黄腻、脉滑数等。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p58-59)□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p60)□烂疔:是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中医文献中称水疔、卸肉疔、烂皮疔、脱靴疔等。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p61)□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因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名疫疔。以其疮形如脐凹陷,又名鱼脐疔。其特点是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p63)■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在中医文献中痈有“内痈”、“外痈”之分,本节只叙述外痈。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 6~9cm 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2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p64)□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p66)□腋痈:是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米疽、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上肢活动不利,约 2 周成脓,溃后容易形成袋脓。相当于西医的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p67)□脐痈:是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相当于西医的脐炎,或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p68)□委中毒:是发生在腘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相当于西医的腘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p70)■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 3~5 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p71)发在中医文献中常和痈、有头疽共同命名。有些虽名为发,其实属有头疽范围,如《外科启玄》中的“体疽发”、“对心发”、“莲子发”等虽有发的病名,实质均是有头疽。此外,有些痈之大者,属发的范围,应命名为发,但文献中亦有称作痈的,如锁喉痈、臀痈等。(p71)□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p71)□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于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p73)□手发背:是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手背毒、手背发、蜘蛛背。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p74)□足发背:是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焮红疼痛,足心不肿。(p75)■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掀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 9~12cm,大者可在 30cm 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p76)■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p79)■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特点是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p81)■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本病西医也称丹毒。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p83)■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发于四肢长管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p85)历代中医外科文献所述的无头疽的概念范围既广又杂,根据疾病性质、证治的不同,现把流痰、流注等疾病列出分述。至于生在胁肋的胁肋疽,相当于西医的胸壁结核或肋骨结核;生在腋中的腋疽和生在股间的股阴疽,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结核,分别归人流痰、瘰疬的范畴。还有好发于四肢末端、可以导致趾(指)骨节脱落的脱疽,以及发于乳房深部而形成脓肿的乳疽,分别归入周围血管疾病和乳房疾病。(p85)□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其特点是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生于大腿外侧者称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者谓咬骨疽;生在股胫部的称股胫疽等。病名虽异,而其病因、证治大致相仿,故合并论述,统名为附骨疽。(p86)□环跳疽:是发生于环跳穴(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股阴疽。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髋关节炎。其特点是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溃后难敛,易成残疾,全身症状严重。(p88)■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证候。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感染。继发于疔疮的常称为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为内陷。(p89)□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又名癀走。其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症。凡是疔疮,均可发展为走黄,然颜面部疔疮因其所生之处经脉众多,3又为诸阳所聚之地;烂疔因其病势急暴,化腐甚巨,故尤易发生走黄。(p89)□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又称“三陷变局”。其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p9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又以其后期可出现虚痨症状,故有“骨痨”之称。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其特点是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上、下肢。(p92)由于发病部位和形态不同,流痰有许多名称。如发于胸背者,称龟背痰;发于腰背,痰流于肾俞穴附近者,称肾俞虚痰;生于胸壁和肋骨者称胁疽、肋疽、渊疽;生在髋关节部的叫环跳痰、缩脚隐痰;生于膝部,病膝状如鹤膝者,称鹤膝痰;发生于踝部,疮孔内外相通者,称穿拐痰;发生于指节,形似蝉肚者,称蜣螂蛀等。但其病因、证治基本相似,故统称为流痰,一并论述。(p92)■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又名“疬子颈”、“老鼠疮”。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p95)■褥疮:是指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亦称席疮。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长时间昏迷的患者,尤其是伴有消渴病者。其特点是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轻者经治疗护理可以痊愈,重者局部溃烂,渗流脓水,经久不愈。(p97)■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病理性盲管。属中医漏管的范畴。随着西医外科手术疗法难度的增加,临床上形成窦道的病例数有所增多,病情亦较以前复杂。其特点是管道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有 1 个或多个外口,管道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一般不与内脏有腔脏器相通。(p98)6. 手足部疔疮在什么部位切开比较合适?(p59)手足部疔疮包括:蛇眼疔、蛇头疔、蛇肚疔、托盘疔、足底疔。以上手足部疔疮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①蛇眼疔宜沿甲旁 0.2cm 挑开引流;②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再指掌面正中切开;③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可超过上下指关节面;④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7. 中医病名对应的西医病名。【疮疡】1. 疖——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2. 疔——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急性淋巴结炎等①颜面部疔疮——颜面部疖、痈②手足部疔疮——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③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④烂疔——气性坏疽⑤疫疔——皮肤炭疽3. 痈——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①颈痈——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②腋痈——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③脐痈——脐炎,或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④委中毒——腘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4. 发——蜂窝组织炎①锁喉痈——口底部蜂窝组织炎②臀痈——臀部蜂窝组织炎③手发背——手背部蜂窝组织炎④足发背——足背部蜂窝组织炎5. 有头疽——痈4 6. 流注——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7.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8. 丹毒——丹毒9. 无头疽——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①附骨疽——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②环跳疽——化脓性髋关节炎10. 走黄内陷——全身性急性化脓性感染11. 流痰——骨、关节结核12. 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13. 褥疮——褥疮14. 窦道——窦道【乳腺疾病】1. 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乳发——乳房蜂窝组织炎或乳房坏疽2.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3. 乳痨——乳房结核4. 乳漏——乳瘘(乳房部、乳晕部瘘管)5. 乳癖——乳腺增生病6. 乳疬——乳房异常发育症7. 乳核——乳腺纤维腺瘤8. 乳衄(原因:肿瘤、炎症、外伤)9. 乳岩——乳腺癌【瘿】1. 气瘿——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2. 肉瘿——甲状腺瘤或囊肿(良性肿瘤)3. 瘿痈——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4. 石瘿——甲状腺癌【瘤、岩】1. 血瘤——血管瘤2. 肉瘤——脂肪瘤3. 失荣——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或原发性恶性肿瘤4. 肾岩——阴经癌【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 热疮——单纯疱疹2. 蛇串疮——带状疱疹3*. 疣——疣①疣目——寻常疣②扁瘊——扁平疣③鼠乳——传染性软疣④跖疣——掌跖疣⑤丝状疣4*. 风热疮——玫瑰糠疹5. 黄水疮——脓疱疮6. 癣——浅部真菌性皮肤病①白秃疮——白癣②肥疮——黄癣5③鹅掌风——手癣④湿脚气——足癣⑤圆癣——体癣⑥紫白癜风——花斑癣,俗称汗斑7. 疥疮——疥疮,俗称虫疥、癞疥、干巴疥。继发感染者称脓窝疥8. 湿疮——湿疹①急性湿疮——急性湿疹②亚急性湿疮——亚急性湿疹③慢性湿疮——慢性湿疹9. 药毒——药物性皮炎,药疹10.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11. 隐疹——荨麻疹12.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13. 猫眼疮——多形性红斑14. 白疕——银屑病15. 白驳风——白癜风16. 黧黑斑——黄褐斑17. 粉刺——痤疮18.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19. 酒齄鼻——酒渣鼻20. 油风——斑秃21. 瓜藤缠——结节性红斑22. 红蝴蝶疮——红斑狼疮23. 花柳毒淋——淋病24. 霉疮、疳疮、花柳病——梅毒25. 臊疣、瘙瘊——尖锐湿疣26. 阴部热疮——***疱疹27. 疫疠、虚劳——艾滋病【肛门直肠疾病】1. 内痔、外痔、混合痔、息肉痔(良性肿瘤)、肛隐窝炎2.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3. 肛瘘、肛裂、脱肛4. 锁肛痔——肛门直肠癌【泌尿男性疾病】1. 子痈——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2. 囊痈——阴囊蜂窝组织炎3. 子痰——附睾结核4. 阴经痰核——阴经硬结症5. 水疝——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6. 石淋——尿石症7. 白浊、劳淋、精浊——慢性前列腺炎8. 癃闭、精癃——前列腺增生症【周围血管疾病】1. 股肿——深静脉血栓形成2. 赤脉、青蛇毒、恶脉——血栓性浅静脉炎3.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6 4. 臁疮——下肢慢性溃疡5.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其他疾病】肠痈——急性阑尾炎、迴肠末端憩室炎、克隆氏病8. 乳房疾病、皮肤病的辨证论治。【乳房疾病】一、乳痈(p106)1.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2.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3.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二、粉刺性乳痈(p109)1.肝经郁热证——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柴胡清肝汤加白花蛇舌草、山楂等2.正虚邪滞证——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三、乳痈(p111)1.气滞痰凝证——疏肝解郁,滋阴化痰——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2.正虚邪恋证——托里透脓——托里消毒散加减3.阴虚痰热证——养阴清热——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四、乳漏(p112)1.余毒未清证——清热解毒——银花甘草汤加减2.正虚毒恋证——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3.阴虚痰热证——养阴清热——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五、乳癖(p114)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消遥蒌贝散加减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六、乳疬(p116)1.肝气郁结证——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2.肾气亏虚证——补益肾气——偏于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小金丹;偏于阴虚者用左归丸加小金丹七、乳核(p117)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2.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菇,海藻。月经不调兼以调摄冲任八、乳岩(p121)1.肝郁痰凝主——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3.正虚毒盛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4.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加减5.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皮肤病】热疮肺胃热盛疏风清热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紫草、玄胡阴虚内热养阴清热增液汤加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石斛、生薏苡仁蛇串疮肝经郁热清泻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脾虚湿蕴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疣疣目风热血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湿热血瘀清化湿热,活血化瘀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7扁瘊风热蕴结疏风清热,解毒散结马齿苋合剂加木贼草、郁金、浙贝母、板蓝根热瘀互结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齿苋、浙贝、薏苡仁风热疮风热蕴肤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白僵蚕、紫荆皮风热血燥清热凉血,养血润燥凉血消风散加水牛角粉、牡丹皮黄水疮暑湿热蕴清暑利湿解毒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脾虚湿滞健脾渗湿参苓白朮散加冬瓜仁、广藿香癣风湿毒聚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汤加白鲜皮、威灵仙湿热下注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五神汤湿热并重龙胆泻肝汤虫咬皮炎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疥疮湿热蕴结清热化湿,解毒杀虫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地肤子、白鲜皮、百部、苦参湿疮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朮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婴儿湿疮胎火湿热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消风导赤汤脾虚湿蕴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接触性皮炎风热蕴肤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紫荆皮(花)、僵蚕湿热毒蕴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药毒湿毒蕴肤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热毒入营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风瘙痒风热血热疏风清热,凉血止痒消风散合四物汤湿热内蕴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血虚肝旺养血平肝,祛风止痒当归饮子瘾疹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胃肠湿热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牛皮癣肝郁化火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风湿蕴肤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猫眼疮风寒阻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风热蕴肤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消风散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火毒炽盛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清瘟败毒饮合导赤散白疪血热内蕴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血虚风燥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气血瘀滞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湿毒蕴阻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火毒炽盛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白驳风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活血祛风逍遥散肝肾不足滋补肝肾,养血祛风六味地黄丸气血瘀滞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通窍活血汤8黧黑斑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活血消斑逍遥散肝肾不足补益肝肾,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脾虚湿蕴健脾益气,祛湿消斑参苓白朮散气滞血瘀理气活血,化瘀消斑桃红四物汤粉刺肺经风热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肠胃湿热清热解毒除湿茵陈蒿汤痰湿瘀滞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面游风风热血燥祛风清热,养血润燥消风散合当归饮子肠胃湿热健脾除湿,清热止痒参苓白朮散合茵陈蒿汤酒齄鼻肺胃热盛清泻肺胃积热枇杷清肺饮热毒蕴肤清热解毒凉血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气滞血瘀活血化瘀散结通窍活血汤油风血热风燥凉血熄风,养阴护发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丸气滞血瘀通窍活血通窍活血汤气血两虚益气补血八珍汤肝肾不足滋补肝肾七宝美髯丹瓜藤缠湿热瘀阻清热利湿,祛瘀通络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寒湿入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阳和汤红蝴蝶疮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脾肾阳虚温肾助阳,健脾利水桂附八味丸合真武汤脾虚肝旺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淋病湿热毒蕴(急性) 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加土茯苓、红藤、萆薢阴虚毒恋(慢性) 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加土茯苓、萆薢非淋菌性尿道炎湿热阻滞清热利湿,化浊通淋萆薢分清饮或八正散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通淋橘核丸阴虚湿热滋阴补肾,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梅毒肝经湿热清热利湿,解毒驱毒龙胆泻肝汤加土茯苓、虎杖血热毒蕴凉血解毒,泄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毒结筋骨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心肾亏虚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朮甘汤尖锐湿疣湿毒下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萆薢化毒汤加马齿苋、土茯苓、大青叶湿热毒蕴清热解毒,化浊利湿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疱疹肝经湿热清热利湿,化浊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大青叶、板蓝根、马齿苋阴虚邪恋滋阴降火,解毒除湿知柏地黄丸爱滋病肺卫受邪宣肺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土茯苓、夏枯草肺肾阴虚滋补肺肾,解毒化瘀百合固金汤合栝蒌贝母汤加虎杖、夏枯草、土大黄脾胃虚弱扶正祛邪,培补脾胃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朮散加土茯苓、田基黄、猫爪草脾肾亏虚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肾气丸合四神丸加猪苓、炙甘草气虚血瘀补气化瘀,活血清热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合消瘰丸闭窍痰蒙清热化痰,开窍同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9 9. 蛇串疮的特征?(p150)蛇串疮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10. 药毒是由什么引起的?(p173)引起本病的药物较多,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常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磺***类、巴比妥类、***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近年来也有某些中药、中成药引起药疹的报道。11. 癣由什么致病菌引起?(p159)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12. 原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有哪些?(p143-144)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的称斑片。分为红班、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红斑:压之褪色者多属血热;压之不褪色者除血热外,尚兼血瘀;红斑稀疏者为热轻,密集者为热重,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常见于丹毒、药毒等皮肤病。色素沉着斑:如黄褐斑,是肝肾不足,气血瘀滞所致。色素减退斑:多由气血凝滞或血虚风邪所致,最常见者为白驳风。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 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丘疹数目多少不一,有散在分布的,有的互相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斑块。丘疹顶端扁平的称扁平丘疹,常见于牛皮癣、接触性皮炎、湿疮等。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丘疱疹或丘脓疱疹。③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有红色与白色之分,红色者为风热所致,白色者为风寒所致。常见于瘾疹。④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常见于结节性红斑等病。⑤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水疱内含有血样液体者称血疱。水疱为白色,血疱为红色或紫红色。疱疹的疱壁一般较薄易破,破后形成糜烂,干燥后结痂脱屑。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或热毒所致,常见于湿疮、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呈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多因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常见于脓疱疮等。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急性病后见之,多为余热未清;慢性病见之,多由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其濡养所致。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后较快,且不留疤痕。③溃疡: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溃疡大小不一,疡面有脓液、浆液或血液,基底可有坏死组织。多为热盛肉腐而成,常见于疮疖、外伤染毒等溃烂形成,愈后留有瘢痕。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脓痂为热毒未清;血痂为血热络伤,血溢所结;滋痂为湿热所致。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结成血痂,皮肤瘙痒,多由风盛或内热所致。⑥皲裂:为皮肤上的线形坼裂,多由血虚、风燥所致。常见于脚癣皮损角化增厚者等。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有的属原发皮损如黄褐斑、黑变病等,多由肝火、肾虚引起;有的属继发皮损,如一些慢性皮肤病之后期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多因气血失和所致。⑨萎缩:为皮肤的结构成分减少、变薄所致。表皮萎缩时皮肤呈半透明羊皮纸样外观,皮肤变浅或消失,其下血管较为清晰可见;真皮或皮肤下脂肪萎缩时皮肤呈局限性凹陷,皮肤不变。常见于一些慢性皮肤病的皮损表现,多因气血亏虚,营卫失和,肌肤失于濡养而成。13. 慢性皮肤病的描述哪项正确?(p145)大多发病缓慢,皮损表现为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皲裂、鳞屑等,或伴有脱发、指(趾)甲变化。发病原因大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亏损,10冲任不调,以虚证为主。其与内脏关系中,一般与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藏血,血虚则生风生燥,肤失濡养而为病;肾主藏精,黑色为肾,发为肾之所化,肾精不足则可产生皮肤的色素改变以及脱发等病。14. 肛瘘的内口发生在齿状线的什么位置?怎样划分?(p245)肛瘘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15. 肛瘘由什么病发展而来?(p245)肛瘘多是肛痈的后遗症。16. 肛裂的主要病因?(p250)〖中医〗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而致大便秘结,排便努责,使肛门皮肤裂伤,然后染毒而逐渐形成慢性溃疡。〖现代医学〗1.解剖学因素: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从尾骨起,向前至肛门后方。肛门前、后方不如两侧牢固,容易受损伤。因此,肛门后部受粪便压迫较重,又因肛管后部血液循环不足,弹性较差,肛门腺分布又较多,这些都是发生肛裂的因素。2.局部损伤:干硬的粪便或异物容易引起肛管皮肤的损伤,这是引起肛裂的主要因素。3.感染因素:主要是肛门后部的肛隐窝感染,炎症向肛管皮下部蔓延,致使皮下脓肿破溃而成肛裂。4.内括约肌痉挛学说:由于肛管部位损伤或炎症刺激,使肛门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致使肛管张力增强,易损伤成肛裂。5.肛门狭小学说:肛管皮肤在发育中迟缓,生成肛管狭小,易损伤成肛裂。17. 臁疮的好发部位?(p291)主要好发于双小腿内、外侧的下三分之一处。18. 肉瘿(肉瘤)、精浊、肾岩翻花对应的西医病名。肉瘿(肉瘤)——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良性肿瘤(p126)精浊——慢性前列腺炎(p273)肾岩翻花——***癌(p137)19. 间歇性跛行常见于哪些病?(p279)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动脉闭塞症、大动脉炎性狭窄等,其他可见于动脉创伤、受压、动脉栓塞和动静脉瘘等。20. 破伤风最早出现的症状?(p314)破伤风典型的发作症状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性痉挛首先从头面部开始,进而延展至躯干四肢。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然后出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21. 子痈临床特点?(p262)子痈临证中分急性子痈和慢性子痈,以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为特点。22. 烧伤分度方法。(p302)烧伤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Ⅰ度,Ⅱ度(又分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烧伤。分度深度创面表现创面无感染时的愈合过程Ⅰ度(红斑)达表皮角质层红肿热痛,感觉过敏,表面干燥 2~3 天后脱屑痊愈,无瘢痕Ⅱ度(水疱)浅Ⅱ度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基底部呈均匀红色,潮湿,局部肿胀1~2 周愈合,无瘢痕,有色素沉着深Ⅱ度达真皮深层痛觉消失,有水疱,基底苍白,间有红色斑点,潮湿3~4 周愈合,可有瘢痕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中医外科学复习课问题及***整理.doc
文档介绍:
1 1. 什么是“五善七恶”?(p7-8)“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2. 金黄散属哪类药?(p35)金黄散属于箍围药,可用于红肿热...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牛皮 治疗哪家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