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突然情绪低落有的人情绪很容易低落?

有时候突然情绪非常低落,厌恶身边一切。突然自己就哭了起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频率大概几个月一次吧
会这样,我也经常这样,凡事都有两面性。沉浸在抑郁里面你就抑郁,但实际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伴随好和坏一起来的,你关注在好的一面想就开心了。坏的一面已经发生了就尽量遗忘坏的影响。→ 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情绪低落?
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情绪低落?
健康咨询描述:
最后一段时间,经常觉得情绪高不起来,也没什么不好的事情,就是觉得做什么都没心情,很低落,连最喜欢的逛街也不想逛,而且还容易觉得生意,想发脾气,什么都引不起性致。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为什么我最近老是觉得情绪低落啊?
其他类似问题
5个回答4个回答1个回答3个回答3个回答
医生回复区
&&&&&&建议你多跟那些乐观的,爱开玩笑的朋友一起玩,情绪是可以带动的,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很开心,你也会跟着开心的。另外,做一点户外运动吧,游游山,玩玩水,多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有益身心健康。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类似问题
6个回答1个回答2个回答14个回答3个回答
参考价格:80
参考价格:105
参考价格:13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参考价格:¥80
适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也用于治疗强迫症。...
参考价格:¥105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E都市立场。
E都市新闻手机版~
火速扫描精彩猛料,你懂的!为什么有的人在聚会、集体活动时情绪低落?
比如同学聚会,甚至自己的生日派对,本来应该更高兴的场合却没有与之相应的高涨情绪,反而期待活动结束的独处时光。
按投票排序
105 个回答
来源:来源:基本可以解释为何会情绪低落了,人家的精力桶空了。
以下观点引自《内向者优势》这本书,不是原话“内向的人不善于交流,但乐于思考,不屑于流于表面的交际,而更倾向于深层次、小范围的交往。”“内向者获得精力的方式是独处、外向者获得精力的方式是交流”ps,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觉得内向的人需要“开朗起来”,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不喜欢,何必认为所有人都必须活泼开朗呢?
看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也说几句。按照的说法,我属于典型的内向型。1、不爱参加聚会,喜欢自己独处,聚会的时候情绪也不算低落,不过只是想逃离2、看到长辈不好意思打招呼,不喜欢送礼3、与人在工作上交流的时候非常急躁,很想快点结束。4、不善言谈,对桌上侃侃而谈的人比较反感,有时觉得他说错了,心里有冲动想纠正却往往以沉默告终。。。。。。。分析自己的性格应该是有一部分是矜持,过于看重自己的缘故。维特根斯坦(感谢)的“语言有局限性,不能说清楚的就应该保持沉默”。遗憾的是我对很多事情都不清楚,虽然大家都是如此。另一方面也是自卑心理,总是害怕又莫名的怀疑和打压,可能是生活环境因素,对于未知未发生的事情抱有疑惧心态。就像看别人表演杂技,越是在高潮大家掌声最热烈的时候担心出现问题,把节目搞砸,不管他们准备是有多充分。还会不自觉地分析他们失败后的心理。感觉内向者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先界定一个安全范围。这样可能显得安全,也会落一个不得罪人的名声。也很看重朋友,会对朋友进行分类:适合玩的,适合交心的等等。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不易发怒,至少表面上很难看的出来。也可以说是包容心很强。上面都是对于内向型的一些性格分析,其实概念的东西很多都似是而非,不过是为了便于区分强加的标签罢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的解释是:1、自尊心受挫。众人关注的焦点不是自己;2、无聊。大家讲的东西,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意义,也能敏感地感受到很多人并不是很乐意参与,只是强颜欢笑罢了。3、对未发生的突发性事故的一种担忧:比如有人耍酒疯、停电等让整个活动不顺畅使得自己的预定的计划不能进行的的隐隐的担忧。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那幅图前面对内向者的特点分析基本算靠谱,但后面关于如何对待内向者却有些对内向者的误解和想当然。大概地说,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容易疲倦,内向的人喜欢深思熟虑,思考过程长,如果社交让他们的这种思考方式无法顺利进行,自然就会抵触,但这不代表对人的抵触,所以内向的人常可以在只有 2,3人可深入交谈的场合感觉很好,而外向的人则也许会对这种场合感觉无聊枯燥,同样这不能说“外向的人不喜欢把精力花在烦人(也即”无用“)的事情上”,是人都不喜欢把精力花在烦人的事情上。其实百度百科在“外向”的词条下有对这个问题的很好解释(),在此直接引用下:内向型的特点:内向的人比较关注个人内心,并不乐衷于参加各种聚会。由于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身处人群中时,他们会格外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使得他们在人多的场合会有些小烦躁。内向的人在处理他们的情绪,思考和观察时都是默默在心理完成,外人觉察不到。他们也可以是很会社交的人,但不如外向的人那么易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内心;他们相对有些孤僻,不是很开朗;他们在应对某种情况之前都需自己思量一会儿;他们都爱自己琢磨,然后得出某个想法。当然,内向性格也可以是充满热情的,但通常不是那么富有野心。内向的人很容易集中精神与某件事上,而且可以持续很久,但他们一旦认定了某件事,别人很难说服他们。外向型的特点:外向性格的人常将自己的想法不加考虑地说出来--即思维外向,这类人心直口快、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外露、待人热情、诚恳,且与人交往时随和、不拘小节,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由于比较率直,因此这类人缺乏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从《内向者的优势》中我们了解到: 简单的说外向的人思考的路径很短能够做出很多短时的反应,而内向的人思考的路径很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在我们熟悉的场景中,外向的人能够在聚会上频繁切换话题左右逢源,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内向的人却总是欲言又止。其实外向的人习惯的是在说的时候思考,而内向的人必须思考好后再说,仅此而已。内向的人做任何事会经过深思熟虑而外向的人则是做了再说。就因为这样的基因差异造就了内向与外向。所谓内向的优势在于其慢的一面,能够把事情考虑清楚、考虑周全,所谓三思而后行。内向的人更能够抵御诱惑、耐住寂寞、而能将更多精力用于内心的思索,而过多的社交会使其丧失精力。截然不同的是外向的人必须从外部刺激中补充精力,不停的赶场子、不断的求新求异。
挺正常的吧。我也不喜欢聚会。三两个朋友一起玩还行,人再多了就烦了。但是如果是第一次见我的人一般都会觉得我是开朗型的。其实以前我也挺能说的,也能很自然的跟陌生人搭话。但是不代表我就要喜欢集体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没意思了。那些一群人聚在一起的事情九成九都是些无聊透顶的。一个人出去玩还能想想事情发发呆,一群人出去,根本就不会让人有脑子去想东西。还有就是,每次有人要炫个什么东西了要说点什么事情了,像我这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对什么都兴趣不大的人,还要尽量配合的摆出个相应的表情调节到合适的语气,真他喵的累。喜欢一个人出去玩喜欢一个人吃饭有什么不对吗?总是有人跟我说你一个人吃饭好可怜啊。可怜你妹。为什么姐不喜欢跟你们一起?因为你们没意思。
说实话,我一直不理解一堆人聚在一起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表现的和别人一样的。一些人非常理智和强大,他们不会因为环境而受影响,高兴的时候就是高兴,不开心就是不开心,没有必要因为环境不同而去迎合环境。这里环境包括人。另外,没有必要因为别人和你不一样就去猜测指责要求别人。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去迎合。这世界有无数个人无数个标准,管好你自己才是你应该考虑的。
聚会时情绪低落,大体上有这么几个原因,和内向外向没有必然关系。1、不喜欢人多嘈杂的环境,尤其不喜欢应酬,但是处于社交方面的考虑,不得不出席。这类人喜静,但未必是内向的人。2、多愁伤感的人,他们深谙,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的道理,知道聚会过后一定会陷入更深的孤寂中,所以对聚会兴致不高,这一类的是少数。3、知道聚会不过是逢场作戏的人,又不够圆滑世故的人。这类人出席这种场合一定也是被迫不得不,但是拒绝谄媚奉承。
要么人自己有什么事儿,自己有事总不能强颜欢笑吧。
要么这人内向,我就是这样,每次碰到这种聚会,看着一堆人,比如今天过年吃饭的亲戚,在那互相打招呼,敬酒...觉得看着就好累好烦好无聊啊,反正会感觉自己不能参与进去,当然也不太想参与进去(内向的人这种矛盾纠结傲娇的心理.....)的无力和疲惫感。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心理和感觉吧,
而且由于内向的人的社交和交际很被动,他们在一些大的聚会是朋友不太多的,所以呢,该聚会没有他所熟悉的人或事物,他就会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直到有人搭理他(或者没有人搭理-_-#),这个期间,他心理会各种小忧伤小蛋疼小无聊......又或者他压根没啥心理反应,神游在聚会之外。总之,还是内向的性格导致的,只有在内向者自己信任熟悉的小聚会中,内向者才会真正展现自己那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会告诉你许多内向者其实特别好玩么!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只愿意自个儿乐的同学。
作为一个内向者,其实有时候真的蛮难过的,因为说实在话,这种性格真的不太招人喜欢,我以 前也难过为什么我没有朋友(内向者内向对朋友的概念是极其神圣的,他们非常珍视朋友,对于朋友的标准很高,不会分什么适合吃喝朋友,适合学习朋友等等),或者有了的朋友又不见了?我家里人不太喜欢我的性格,比如我不太喜欢跟陌生人打招呼(不熟悉的人,哪怕是同学,跟陌生人也没差),碰到什么长辈也不太好意思叫(我记得我有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的原因都是我感觉很不好意思),一幅没有喜怒哀乐的表情(内向者外表是永远比内在淡定的。我看到老鼠会吓的魂飞魄散,但是你看到我的表情会以为我在说哦只不过是只老鼠)。还有许多方面。现在这个社会不是古代社会了,人与人的沟通需求很大,许多工作需要合作与沟通的,现在是网络游戏时代了,不是玩单机的时代啊。 有些家长经常会问小孩特内向,怎么把他变正常点或变外向,我以前也痛苦自己的性格,现在也痛苦,但是现在缓解了一下,怎么说呢,我觉得还是不要老想着自己内向这件事,你喜欢做什么做什么,我记得我为我内向这件事还一个人痛哭过,哭完还是内向,内向的人会有朋友,也许很少,内向的人不招人喜欢,也许没人喜欢=_=,内向的人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不只内向了),超级重要!真的,因为这可以排解内向者内心的各种心理小状况。 只是希望讲一讲内向者内心的故事,当然毕竟我只是一个个体,不能代表所有内向者,所以肯定有错误的武断描述,讲的或许都是错的。
我觉着少了一种类型。简单分成内向,外向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以party为例:如果外向的人占大多数,我就会很自然地融入并且也很享受,从中能汲取能量。如果内向人占大多数,我会自我设定为活跃气氛,带着大家一起玩的人,而事实上这很消耗我的能量。总的来说,就是我从外向的人身上汲取精力,同时在内向的人身上消耗精力。关于独处:精力超过某个阈值时,喜欢独处,独处让我精力更足;精力低于某个阈值时,独处会让我更颓丧,我需要和外向的人交流汲取精力到某一个阈值,然后走上正循环。这种第三型的存在,足以让三大类人格形式一个环状系统,使精力能够流通。而精力流通的过程,即是创造价值的过程(类似于水流从势高出流通的到势低处放出能量)。尝试作了如下图,将人与人,人与物(即独处)的精力流通简单示意:不妨将第三种类型定义为不妨将第三种类型定义为纽带型,单纯的由内向型外向型组成的团队或机构或圈子都是无法长期维系的,这也是纽带型人格存在的价值。我相信很多知友也总觉得自己不是内向,但也不够外向,那么你应该就是纽带型人格了。
我就如此,小范围聚会我说大家听,人多了我就闭嘴怕吵,好静,人多热闹对我而言其实是煎熬照顾不过来,只好和身边几个人讲,或者不讲人为闷骚,老觉得大部分话题我并不喜欢
希望来的人没来
感觉不舒服呗。评价文人,尤其是一个有争议,毁誉参半,甚至基本负面评价的人,应该身份清晰和拒绝传统式歌颂立榜样或者鞭挞小人。千万不能来传统史书的套路。要是转移焦点,为尊而讳就没意思了。三、如何开启一段“良性讨论“ 当我准备与人对某件事进行“讨论”,我愿意在讨论中遵从下面的标准,以让讨论变成双方都能有所得、不生气的“良性讨论”: 1、不骂任何形式的脏话。 2、最初发表观点时可以吐槽、讽刺、搞笑,但进行讨论时不讽刺、不吐槽、不搞笑。 3、不做“动机揣测”。 以下皆为动机揣测: “你想红想疯了。” “你是在炒作。” “你这么说不就是因为XXX吗?” 4、不使用“资格论”。 以下皆为资格论: “你是谁?有什么资格这么说?” “你行你上啊!” “有本事你也XXX啊!” “等你能XXX再来说吧。” 5、不“混淆概念”。 以下皆为混淆概念: “XX唱功不好?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XX不够努力?你知道他的才华吗?” “XX没有才华?你知道他活得多辛苦吗?”6、不进行“身份定义”。 以下皆为身份定义: “你不爱国!” “你是五毛吧!” “你就是一个不懂装懂的门外汉。” 7、尽可能少的使用反问句,多使用陈述句。 8、宁可直接且优雅的退出讨论,也不使用“既然你都XXXX了,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个句式。 比如: “既然你认为阿信唱功好,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既然你觉得Beyond是 摇滚之神,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既然你都骂脏话了,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9、最重要的,诚恳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错误言论负责。 中文互联网的讨论氛围确实已经极恶劣,若有意向重建它,希望以上这些见解能有些作用。
有人问我我就会讲 但是无人来
大家都吃着聊着笑着今晚多开心最角落里的我装的很合群
感觉不被关注 人比人气死人
1,人太多,只能吵闹着玩耍,而得不到有效的交流,久了就倦了。2,心里想的那个人不在这个聚会里。3,一种贱贱的希望被注意的心理。
本人就是这种人,本人的心路历程是这样滴:哇塞要聚会了好嗨森( o??o? )~我擦又是尼玛KTV?╭(°A°`)╮好吧那好好唱歌吧(? o?_o?)?我擦这个人唱歌这么吊?哎呀不唱了,唱不好丢人(?_?)算了唱唱吧不唱好无聊(?????)っ哎哟喂自己都听不下去了,不唱了(?_?)我擦聊天就非得聊八卦挖隐私吗??有意思吗??我说过多少次不喜欢别人问这些问题你们脑子都瓦特了?〒_〒算了坐会吧@( ̄- ̄)@只坐着好像又太傻了⊙﹏⊙算了玩手机吧= ̄ω ̄=(朋友眼中的我:她是不是不开心啊,每次出来玩都在玩手机)其实我没有不开心,为了友情我觉得我们该聚聚,但是你们喜欢的东西我真的不感兴趣(?_?)我已经尽力了(?o . o?)
1.因为做社交明星真的是一件耗费体力和精力的活,一般人很难做到。2.活动的安排上不够丰富,没有为参与者设定足够的娱乐方式。3.情绪低落也很正常,遇到合适的机会,这场合也很适合交心。很多次中午长长地睡一觉,醒来之后情绪上感觉比较低落、空虚,而早晨醒来就没有这种现象。我做过小范围的调查,所以应该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情况。
相较于夜间睡眠,小憩的研究少了很多。在现有的研究中,缺少对问题中这种现象的支持或者解释。甚至可以说,小憩在情绪记忆的选择性修复中起到的作用和夜间睡眠相似,对于负性情绪经验和重要创伤性事件都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也就是说,适当的小憩非但不会出现情绪低落、也不会出现焦虑不安,反而应该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然而题主和身边的部分人确确实实的出现了这种现象,那我们只能提出一些猜想:1、Payne等人(2015)的研究中发现,部分人在小憩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REM期(记忆的强化),然而同样出现了负性情绪的选择性调节。这和传统的观点有分歧,也就是说一般认为在情绪记忆的调节中不起到作用的SWS期,在小憩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和夜间睡眠不同的作用。这种差异会不会造成在某个NREM期的觉醒时,其脑生理状态(尤其是边缘系统)恰好处于低活跃水平,诱发了情绪低落的错觉。2、在情绪的日常节律中,疲劳感水平在中午之后线性上升,这种疲劳感一定程度和外周系统活动有关,尤其在午饭食用过饱的情况下会加剧疲劳感的体验。如果小憩的时间过久,睡前和睡后体验到的疲劳感差异比较明显,这种疲劳感很容易被识别为低落的情绪。我们经常有一种感觉,上午精力越来越旺盛、情绪越来越高涨,结果吃完饭睡了一觉,精力也衰竭了、情绪也低落了,就将这种变化归结为小憩的影响,显然并不科学。更何况有人小憩一会,太阳就下山了,光照对于低落、抑郁的情绪有很明显的影响,这显然不能认为是小憩的影响。3、认知上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对于生活节奏缓慢的人,长时间的午睡意味着清醒的时候,常规工作时间即将结束,可能对于无所事事的体验产生了空虚的感受;对于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长时间哪怕短时间的小憩,都意味着工作时间的损失,对于可能完成不了任务的挫折感诱发了低落的情绪。如果周边的人都没有小憩的习惯,那么更有可能产生罪恶和懒惰的评价。尤其在国内的工作、学习文化中,我们甚至要推崇凌晨四点学习的谣言,小憩就更难被原谅了。4、很多没有小憩习惯的人在某些时候选择小憩,更有可能是由于作息时间的突然混乱,或者上午出现了过量的体力消耗。这种情况下,小憩的模式更接近夜间的睡眠,而时间又显然不足以完成一段完整的睡眠。在小憩之前可能身体还处于相对的兴奋状态,掩盖了已经发生的疲劳感;而小憩之后,身体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代谢废物累计的效果出现,出现更加强烈的疲劳感甚至痛苦。5、最最重要的可能是取样偏差,相对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我们有更深刻的记忆。有可能在小憩之后我们积极、不变、消极的情绪各占三分之一,然而对我们的生存更有意义的是消极情绪,悲伤、抑郁、恐惧、寂寞都涌上心头,让这种体验日久弥新。很多人也就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在小憩之后出现的都是这样的情绪了。总而言之,如果小憩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情绪,那么试试减少小憩的时间,甚至可以不进行小憩。虽然目前的研究都证实,小憩具有积极的适应性意义,但是以大多数的工作强度,并没有十足的必要进行小憩。有关小憩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可信而且有效的解释理论尚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邀&Old Woman Sleeping - Cornelis Bisschop - Hamburger Kunsthalle&该现象是Sleep Inertia (睡眠惯性)的典型表现之一,虽然不是每个人的睡眠惯性表现如此,但午睡之后的的情绪异常症状的睡眠惯性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比早晨起床之后普遍的多,并非幸存者偏差式的主观感受假象。1. 基础:睡眠的周期及神经内分泌调控如其他答案中提到的,也是很多人所知道的,人在睡眠时候,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根据EEG的数据特征,睡眠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阶段1-4)和REM(快速眼动睡眠期,阶段5)。NREM与REM循环交替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 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1]。与这些外在性的EEG信号变化同时进行的,还有人脑内部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在答案''中提到,人的睡眠和醒来(昼夜节律)分别受到两套神经内分泌机制的调控,它们相互矛盾/对抗,构成昼夜节律的‘触发器开关机制’(The flip-flop switch)[2].这套开关由于是一套神经内分泌状态变化'开关',其状态拨动到“睡眠”和“清醒”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上面的睡眠周期中第一个周期从清醒到阶段4相对应的是,神经内分泌状态从“清醒”完全转化到状态“睡眠”,这需要接近一个小时。此后进入到神经内分泌的“睡眠”状态强化和锁定阶段,直到进入唤醒步骤,逐渐解锁“睡眠”状态,进入“清醒”。2. 睡眠唤醒过程的脑功能(情绪感知和能力)变化剧烈的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激素、多肽等)变化通常会影响到情绪的感知和处理过程,使得情绪的表现变得异于常态或者不合逻辑。这是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女性在经期,以及每个人的夜晚睡眠前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经过比较长的午睡(~1h)后醒来,1部分提到的神经内分泌恰好以最快的速度完整的完成了‘触发器开关机制’来回变化,这种情况下,人脑内的睡眠调控内分泌情况变化是最为剧烈的。这些内分泌的变化和调控起始于人脑的下丘脑/丘脑区域。该区域是人脑的旧皮层,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而且相互交错影响,并不像大脑皮层具有较好的功能特异性和功能拓扑性。该区域神经内分泌调控,不可避免的触发看起来不大相关的功能变化。具体在睡眠唤醒过程中,其影响表现为[3]:1)在唤醒的早期,大脑的供血先在脑干/丘脑/下丘脑等这些旧皮层区域恢复(5 min),然后在前额叶部分恢复(20 min)。同样的,在回答''中提到,大脑区域/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新皮层和非均值皮层(主要是旧皮层)。新皮层负责所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但是反应慢容易疲劳,非均质皮层负责自发功能,其处理过程处于意识之外,但是它反应快速,不易疲劳。所以在午睡清醒后五分钟是一个典型阶段,这个阶段旧皮层位置基本唤醒。人的情绪体验在这个时候具有原始性和冲动性,无法隔离和应对有害情绪,容易表现为对现状的无力感,情绪具有抑郁特征。2) 在清醒后大约20分钟,人脑的前额叶血流量水平恢复正常,这个时候前额叶对情绪的调控功能恢复,会对情绪反应(原始的,冲动的)做出逻辑性的处理,压制其有害的,违反逻辑的因素,人获得对现状的调控感 [4, 5]。所以,一个典型的午睡睡眠惯性情绪体验是这样的:在醒来后几分钟,人处在迷糊状态( groggy),会体验到恐惧、暴躁、悲伤、无力感、消极感这样的在人脑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6],这些感受是之前潜藏于我们的脑子之中,没有上升到意识水平的。同时,由于缺乏情绪的逻辑性能力,人还会有无力应对这些困难的感觉(helplessness),这些情绪特征跟抑郁症类似。在大约5分钟之后,前额叶的功能逐渐恢复,我们又有了逻辑性的情绪控制力,觉得自己能应对所面临的困难,理性对待悲伤等消极因素,抑郁性情绪特征逐渐烟消云散。此外,还有些人并不表现为抑郁性情绪,而是表现为暴躁性情绪,也就是被称为“起床气”的类型。同样的道理,午睡时间短一点 (~20min) 就可以缓和神经内分泌状态变化的过程,尽量避免这样的抑郁体验。以上。--------[1] Carskadon, Mary A., and William C. Dement. "Normal human sleep: an overview."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 2 (2000): 16-25.[2] Saper, Clifford B., Thomas E. Scammell, and Jun Lu. "Hypothalamic regulation of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Nature 437.): .[3] Balkin, Thomas J., et al. "The process of awakening: a PET study of regional brain activity patterns mediating the re‐establishment of alertness and consciousness." Brain 125.10 (2002): .[4] Banks, Sarah J., et al. "Amygdala–frontal connectivity during emotion regula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4 (2007): 303-312.[5] Pessoa, Luiz, and Ralph Adolphs. "Emotion processing and the amygdala: from a'low road'to'many roads' of evaluating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1.11 (2010): 773-783.[6] Verduyn, Philippe, and Saskia Lavrijsen. "Which emotions last longest and why: The role of event importance and rumin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39.1 (2015): 119-127.
午睡,我们俗称打盹,其实这在睡眠障碍的专业中是有特别意义的(napping:)。我在这个回答里用图示说明了睡眠阶段的划分(),主要是NREM睡眠的各个阶段。而午睡区别与其他睡眠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NREM睡眠的第3、4期的比例会增加,这是有助于补充我们夜间睡眠中的不足。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午睡的时间不应超过1个小时,如超出的话,可能会引起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对经常午睡者的研究表明,他们的睡眠惰性仅仅为4~5秒,而非经常午睡者的睡眠惰性可长达25~30秒。午睡后的情绪状态可能也与此有关。
略懂情绪。自选集:http://t.cn/RLyoZg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为什么会情绪低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