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会引起脾虚吗?还是脾虚会引起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啊?

脾虚气滞血瘀型痛经案-博粹堂中医馆
就诊时间:上午9:00--12:00 下午 14:00--17:30
脾虚气滞血瘀型痛经案
发布日期: 编辑:kitty
阅读次数:735
李某,女,18岁,日初诊。月经周期正常,经前腰痛,乳房胀,7天净,经期腹坠痛,甚必服止痛片,大便稀,腹凉喜温,恶心,初诊时为月经来潮第二天,舌正常,苔白,脉滑。
  李某,女,18岁,日初诊。月经周期正常,经前腰痛,乳房胀,7天净,经期腹坠痛,甚必服止痛片,大便稀,腹凉喜温,恶心,初诊时为月经来潮第二天,舌正常,苔白,脉滑。
  博粹堂李娅诊断证属脾虚气滞血瘀,治宜健脾益气,活血祛瘀。
  处方:益母草15克,桃仁、红花各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当归15克,五灵脂10克,延胡索15克,乌药15克,小茴香8克,党参15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薏苡仁30克,桂枝10克,蒲黄10克,半夏6克,生姜2片,莲子肉30克,黄芪15克,山药20克。5剂,水煎服。
  5剂之后,自述本次经期腹痛大减,后以此方加减调理月余好转。
  按:对于痛经一证,古人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说,可见痛经的病机有虚有实,而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故对痛经一证的治疗除遵循“通”的法则之外,还应注意培补不足。
  患者月经期腹觉坠痛,腹痛喜温,又见大便稀,可知患者脾气不足,脾阳虚衰。故李娅以桃红四物汤为底方,祛瘀活血调经,而其中的芍药又与甘草合成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酸甘化阴,补阴之不足,治一切疼痛之症。再加失笑散、金铃子散行气化瘀止痛以加强止痛之效。同时以党参、黄芪补中益气,薏苡仁、山药健脾止泻,小茴香、桂枝温脾暖宫,温通经脉。若患者经期前后伴有腰痛则加川断、狗脊,经期伴呕吐者加小半夏汤以降逆止呕。
    各位患者您好,为了给你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我馆开通在线咨询服务,患者可通过在线咨询及时了解挂号指南、出诊信息查询及便民信息等内容,避免患者盲目就医,起到初步导诊的作用。
  中医认为,女性痛经多是由于为肝郁不舒,或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所致,中医在治疗痛经上常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法。通常除了内服之外,还可以采用外治法。下面介绍几则中药外治方,供选用。
热点文章:
李娅 | 中医妇科专家
博粹堂中医妇科专家、国家名老中医。原重庆第九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生,高级职称。从事中医临床实践研究工作37年,中医功底深厚...
周泽绪 | 中医专家 硕士生导师
博粹堂传统针灸理疗科主任。从医30余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理论功底,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医针灸学学科带头人。
王 生 | 中医医师
博粹堂针灸理疗师。毕业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推拿专业,获得全国高级按摩师证书。擅长运用针灸、推拿、针刀...
李 易 | 中医医师
博粹堂针灸理疗师。毕业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推拿专业,获得全国高级按摩师证书。2009年~2012在四川省骨科医院进修及工作。
重点文章推荐
  近年来,随着阴道炎发病率的上升趋势,给女性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女性患有滴虫性阴道炎后,主要
地址:南岸区万寿路19号(万寿路车站斜对面、松藻宾馆对面)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万寿路19号(万寿路车站斜对面)
乘车路线:乘坐公交305路、354路、372路、373路、808路、 819路、 841路、841路区间、898路区间在万寿路站下车即到或(换)乘轻规3号线在南坪站下。详细
网上预约(点击可咨询在线医生),看病更省心,咨询QQ:
特别提示: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号-1脾虚湿热腹胀便溏舌有齿痕气滞血瘀头痛吃什么药_健康_考试与招生资讯网
脾虚湿热腹胀便溏舌有齿痕气滞血瘀头痛吃什么药
发表于: 06:41:00 & 点击: 428
问题:请教中医舌苔白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吗?【最佳答案】: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见图3-1)。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1)舌色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②黄苔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③灰黑苔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1.正常舌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2.淡白舌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3.苍老舌糙苔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4.淡白舌白苔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5.淡白舌黑燥苔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6.淡红镜面舌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7.瘀斑舌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9.红舌花剥苔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10.红肿胀舌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意义:湿热熏蒸,血热上壅。11.淡红紫斑舌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12.淡红舌白厚腻苔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13.淡红舌厚腐腻苔舌象: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黄色。意义:湿热阻滞三焦14.淡红舌黄糙苔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意义: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15.红舌黑腻苔舌象: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意义:虚阳上浮,湿热内蕴。16.红舌无苔舌象: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意义:胃肾气阴两伤。17.齿痕舌舌象: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意义:脾虚湿滞,兼有内热。18.裂纹舌舌象: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意义: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19.裂纹舌舌象: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不匀。意义:气血俱衰,肾阴不足。20.红舌白腐苔舌象: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意义:痰食内聚,湿热蒸腾。21.红舌黄腐苔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意义:湿热秽浊蕴结于里。22.暗红舌焦黄苔舌象: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意义:胃肠热结,腑气不通。23.红舌黄白苔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意义:邪热湿毒蕴结于里。24.暗红舌黄燥苔舌象:舌质绛红晦暗,[学长]3:59脾虚湿盛腹胀口干便秘便溏头痛怎么治本人女,37岁,饭后腹胀厉害,口干的很一直喜欢喝热水,体型发胖,身体倦怠,双腿无力酸胀脚轻,尤其饭后更是喜卧。便秘或是便溏交替,便不净,大便粘,细,总感觉不爽,小腹坠胀,痛,拒按,有盆腔炎,白带多,浊。月经总是每月提前七八天,颜色深暗,有血块,经期要5或是6天,胸部也会胀痛。有时头痛头重,颈肩僵硬,脖子发紧,肩膀转动时有响声。舌有齿痕,舌尖有暗红色淤点,舌头前部裂纹,舌胖颜色淡水滑,经常有舌疮。看过很多中医,都说是脾虚湿盛气滞血瘀,肾虚,现在服用参苓白术丸,香砂养胃丸,效果不明显,请问,我吃什么药能好啊? 【最佳答案】你是中医的脾、胃气郁证也。包括你的经期之症及其你所叙之众多症状,都是脾、胃气郁所导至也。脾胃之气喜升腾而不喜下降,这时一定是肝、肺两经作祟于脾、胃两经了。这种症候无经历又无功底乃最难发觉之矣!肝经一郁(不畅乃谓之郁也),中医称木克土则脾、胃之气不升。肺经在中医论来是脾经的儿子则要来索取于脾,以至于使得脾、胃之气反降了。肝压肺拉,本宜升腾之脾、胃之气反而降下来了,如何经得起雪上加霜之折滕焉?于是脾、胃之气郁矣。既郁之,胀生也,原本就胀着,再加入饭食,于是你“腹胀历害”了。中医认为,郁则生火,郁之久乃火益甚也。此火乃邪火。邪火迫于一身必至肾经,肾经受邪火之灼,于是你的经期“每月提前七八天”了。既有邪火灼着,你的经水(中医不叫“经血”)“颜色深暗,有血块”了。既有火焉能不口干?热水是升往上的,冷水是沉往下的,(大自然之规律,体内也相同),脾、胃原正喜升腾故你之脾、胃要你喝热水了。你就按笔者之中医辩证,就地找位中医大夫就诊吧,万无一失也。供你参考了。 荐脾虚湿盛:便秘|脾虚湿盛:肥胖|脾虚湿盛:肾虚|脾虚湿盛:症状|脾虚湿盛:中成药【其他答案】脾热,胃寒,肠热,肠有邪压迫,脾虚,心有於,要具体吃配伍中药 健脾祛湿这时不对,得燥湿健脾。 脾湿较重,月经的问题是有实寒导致的於血,应用《少腹逐瘀丸》颈肩部问题建议按摩疗法 每日空腹多吃些小枣,既补血健脾,又益气通便,大枣补血力强,小枣活血力强,暑日以小枣为佳。有人说喝了山药薏米芡实粥,反而腹胀,认为自己是虚不受补,其实是因为您腹中浊气太多,平日无力排出,而此粥补气最快。清气生必然驱赶浊气,两气相争,一时难出,便觉饱闷腹胀。此时喝一碗白萝卜汤,胃寒重的可再加上点胡椒粉,自然胀随屁解,腹中顿时畅快。此时再喝山药薏米芡实粥,便觉顺下无碍了。此外,经常按摩小腿脾经,再重点刺激公孙穴,配合内服粥药,健脾也并非难事。其实我觉得脾虚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症状,所以不是一时就可以改善的,建议你可以以食疗和调养为主,比如在没有食欲的时候吃点米汤,平时注意脾胃的保护,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你指的营养配搭似乎是西医而言,其实我建议你用食疗,具体食谱建议你买一本《饮膳正要》试试根据你自己的身体去选择食疗方法。少吃那些滋腻的补品,你的脾胃运化功能不好,再吃那些会雪上加霜。还有,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你恢复身体,不过不要剧烈的,你不妨试一下打太极拳。饮茶上我建议你可以试试楂~脾cha~,现在茶疗不是也很风行的吗。特别加入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砂仁等天然草本,对脾虚虚弱虚寒,腹胀纳少,食后胀甚,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都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的。事实证明安全健康的。下面推荐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疗的做饭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的便秘。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热心网友
气虚阴虚气滞血瘀脾虚湿盛证该吃什么药治疗女,40岁。胃寒腹胀气便秘或是便无力,口干喜热饮,头重,有时水滞身肿身体倦怠,无力,舌有齿痕,前端有裂痕,经常起口疮,牙龈肿痛,舌苔白,稍黄。饭后腹胀尤甚,经常有小腹部下坠感,有盆腔炎。面色暗,斑点多,月经每次都提前10天左右,行经期长,头三天像咖啡色,后几天颜色深。看过中医吃过许多药,没有治好。请问,我该怎么治疗?因经常出差,最好是成药。 【推荐答案】药也吃很多了,但是中医是调理,养生很重要。中医就是中庸之道。你经常出差自己要注意多保养。气虚阴虚气滞血瘀脾虚湿盛,这些可能你自己本人不太明白。中医的气血阴阳。都是调的。其实不好治疗的是人的生活饮食不规律,思想负担太重。因为睡眠,情志,还有人体器官的保养。中药也是一个牵引。把身体调节起来。日后久而久之还是靠养生。饮食多吃点纤维的性温的食品吧!因为你看了很多中医,我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突出讲你自己应该在生活的调节。情志与睡眠。。采纳不采纳为答案没什么。好好注意休息。出差是比较辛苦。 荐脾虚湿盛:口臭|脾虚湿盛:肥胖|脾虚湿盛:症状|脾虚湿盛:肾虚【其他答案】应疏肝解郁,补脾治水,在逍遥散上加减会有不错效果的
已由百度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气滞血瘀肝气淤积脾虚有湿热怎么办吃什么药!!!7级详情我得知道得开中药&我了解你的情况才能开方补充:详情qq聊追问:那你qq号给我啊谢谢!1回答:我号Copyright&&&Tencent.&&AllRightsReserved.问题:脾胃湿热是什么意思?【最佳答案】: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临床表现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症状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预防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脾胃湿热的鉴别  湿热证: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寒湿证:腕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脾胃湿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1]附件:[新手]3:23相关问题:
考试与招生资讯网 整理和发布,如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门点击排行
本类别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脾虚会引起什么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