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比如什么?

传递澎湃人心的力量——对话《经典咏流传》总导演田梅
16:27:19&&&来源:&&&
  田梅,电视节目制片人。曾打造《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挑战不可能》《梦想合唱团》《梦想星搭档》等多档高口碑、高收视的精品节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央视推出的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性,为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建立了有机连接。围绕如何在电视文化节目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经典咏流传》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田梅。
  记者:为什么制作这档节目?田梅在年 《开学第一课》制片人总导演,打造过程中,如何创新和破题?
  田梅:我用四组关键词概括,第一,诗词+音乐。我们都是专业新闻人出身,做内容一定要承载着某种价值观。原来我们的梦想系列是以公益为目的、以音乐为载体。我们不断地打磨节目模式,最终找到音乐+诗词的突破口。第二,时代+时尚。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精髓的古诗词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这些古诗词进行改编,再次创造、创新,与当今语境、时尚元素相融合,符合当下人的审美,达到了情感共鸣。第三,传唱+传承。因为,我们不是简单音乐作品呈现,而是文化上的传承。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经典传唱人。第四,情感+情怀。关喆借用《故乡的云》的旋律,演唱《天涯共此时》,我们请来利比亚撤侨中的亲历者黄细林先生来参与表演,为我们详细讲述撤侨时的情景。不管你身在何方,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家人。正如黄细林所说,祖国没有放弃他们、没有忘记他们,中国的护照,就是一张回家的船票。撒贝宁是位冷静和成熟的主持人,听到这些话,他在现场三次哽咽,这就是情怀和情感直击人心的力量。在节目里,通过一个个情感故事体现我们想要表达的家国情怀,这是我们所要传递的一种价值观。
  记者:选择经典诗词、经典传唱人有哪些考量和标准?
  田梅:我们成立了诗词专家库。研发阶段,专家给节目组上课,讲解每首诗词的意境、创作故事,以及哪些诗歌适合改编、该用什么样的音乐呈现,以确保每首诗词都能得到准确的表达。我们梳理几千首古诗词,最终筛选四五百首备用,根据传唱人特性选出三到五首,请他在里面寻找适合的,确定好后,再用当下的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我问了音乐制作人贾轶男两个问题:您有孩子吗?上几年级?他回答:有个女儿,正上小学五年级。我说好,那您就照着您女儿能听懂而且能学会的标准,来为节目创作音乐。我们要的是一定能普及和朗朗上口,让孩子们能学唱的歌曲。王力宏说,他唱《三字经》时,3岁的女儿在旁听着就会唱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歌曲。
  张杰唱的《经典咏流传》主题歌,是康震老师写的。当张杰排练时,我们把康震老师请过来,他就在现场不断地与张杰沟通,描述他心目中的这首歌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张杰将这首歌激情澎湃地演绎出来后,康震老师泪流满面,张杰唱出了他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记者:田梅作为年《梦想合唱团》制片人总导演,节目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田梅:巫漪丽老人,用她那双苍老的手弹出经典音乐时,加上吕思清小提琴伴奏,大家的眼泪刷的掉了下来,现场哭成一片。我把她从舞台上搀扶下来,扶到椅子上,好像什么也说不出来,就蹲在她面前,双手拽着她,老人家也泪流满面,我也跟着哭了半天。因为,音乐的感染力极强,它能直击内心最柔软部分。在录制前,老人告诉我,她的辉煌在明天。听到这话,我特别感动。一个88岁的老人告诉你,她的辉煌还在明天,让人特别敬佩。她曾收了一位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为徒,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招一些有才华的学生,有朝一日可以为老师扬名立万。她说,音乐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还有82岁的谷建芬老人,为孩子们创作《新学堂歌》,她准备编曲50首古典诗词,在2016年编完49首时,不幸从天而降,8个月时间里,她的老伴和女儿先后离世。亲人相继离世使谷建芬痛苦万分,连钢琴都不会弹了,歌也不会写了。直到一天,读到一句话:&有种幸福叫放手,有种痛苦叫占有。&她被深深打动了,老人家又把第50首曲子写出来了,让人特别感动。
  记者:田梅担任年《梦想合唱团》制片人总导演,你是怎样理解文化自信?
  田梅:我们做节目就是把文化自信诠释出来。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过程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对孩子们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成长都有好处。王泓翔用京剧演唱毛泽东《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当他演唱时,事实上是在告诉你,什么东西都不要去强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总有春暖花开时,让孩子们从小领悟这些道理,多好呀。正如王黎光院长所说,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从平凡到卓越。其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平凡到卓越。我们没想到节目影响力会这么大,我们也是一朵苔花、也期望像牡丹一样绽放。漫天风雨下西楼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漫天风雨下西楼
漫天风雨下西楼
访问:214757 次
今日访问:6次
日志:213篇
评论:24 个
留言:6 个
建站时间:
星期五(Friday)
新文化运动是比较早熟的催生的运动,走得踉踉跄跄,这和当时的现实有很大的关系,研究历史总是要说发生事情的背景。    
这个事情和袁世凯有关系,和袁氏的尊孔复古逆流有关系,袁氏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复杂的悲剧人物,关于袁氏,有个历史作家唐德刚写了一本书叫《袁氏当国》,是说中国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穿越历史三峡,而在其中,袁氏就充当了这样一个人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袁氏对于中国历史是有贡献的,可以这样说他自觉不自觉的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很多人在他没有称帝之前是很拥护他的,包括梁启超。    
袁氏称帝是糊里糊涂的,人有时候做一些事情非常不理性,包括政治人物,一般推理袁氏是不会再去当皇帝的,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像皇帝一样的权力,按照迷信说法,是说袁家的男人从来没有活过60岁的,算命风水先生说要活过60岁就必须称帝要破解。    
袁氏如果不用黑社会手段解决宋教仁,不称帝,其人在历史上素有能办事,作风开明之称。    
历史就这样扑朔迷离,欲说还休。    
袁氏称帝受杨度和其子袁克定的蛊惑,就这样一辈子大风大浪经历过了,阴沟里翻了船。    
中国历史对人的评价,讲究四个字,盖棺论定,看人看后半辈子,前半生做了好事,后半生晚节不保,做了坏事,对他的评价就要大打折扣,可能怀疑他做事的动机,比如说王莽汪精卫等等。    
正如有句话这样说“妓女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诚哉斯言。    
刚才扯到了袁世凯,讲到了袁氏称帝,袁氏要称帝,就要制造舆论,就把孔圣人搬出来,要求人们继续读经,因为读经这种古老的文化习惯,在辛亥革命之后就被废除了。    
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是背道而驰的,是开历史倒车的,这个时候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是国民大革命的领导者,但是他最后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被他一手创建的党开除,又被国民党抓起来坐了几年牢,最后在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中流落四川江津,客死在那里。    
很长时间这个属于敏感问题,现在可以做一点了解和讨论。    
陈独秀是安徽安庆人,三岁时他爸爸就死了,伟大人物的出世,总是伴随着一些他的亲人的倒霉和逝去。按命书上说是因为命硬,比如说毛泽东他的亲人就死了六位,他的妻子,第一任妻子杨开慧被军阀何健枪杀,第二任妻子贺子珍疯了,第三任妻子江青自杀了。    
所以说自古以来成功者总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陈独秀的爸爸死得早,古代读书人的路,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参加高考,那时叫科举制,只有通过读书考试才能做官。    
陈独秀很聪明,书读得很不错,但是性格很倔强,他的爷爷打他,一声不吭,他的爷爷说真是家门不幸,出了一个强盗。    
陈独秀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是革命者,由于他的一生的不妥协,他的家庭因为他遭遇到了巨大的灾难,屡次被抄家,很多亲人遭受到了无妄之灾。    
陈独秀可以说是给中国人盗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但是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    
那时的学生在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之后,就去日本留学,日本当时是中国人留学的首选之地,因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西方学术的引进,且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当时的中国人认识到邻居的先进,于是都去日本留学,我们所熟知的周恩来鲁迅阎锡山蒋介石郭沫若郁达夫都曾留学于此。    
中国的向西方的学习的学术,就从日本引进,现在动不动就排日,其实日本当时是中国人革命的大本营。中国学西方的学术,特别是社会科学,就是从日本进口的。    
陈独秀从日本留学归来之后,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发刊词中敬告青年一文,说青年人就应该有青年人的样子,应该有朝气,应该对社会负责,应该承担社会的责任,应该做社会革命的急先锋,那些老年人不应该挡住青年人的路。    
这样就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我们的古老中国,一直是以老年人压制青年人,如巴金小说中那个高老太爷一样,他们是整个封建统治结构的中坚基础。    
这样的话,青年人就起来了,特别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读书人起来了,比如说毛泽东就是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起来的,长大启蒙的。    
特别指出一点的是,那时蒋介石也特别喜欢读新青年,他那个时候在上海炒股,混社会,当小流氓,对陈独秀写的文章也是很钦佩的,蒋介石这个人也是很喜欢读书的。    
所以以后中国人的事就由青年人来干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人就是蔡元培,蔡元培这个人无论是他的勇气道德学问能力,都是很厉害的,但是很长时间我们对他研究不够,这和我们研究历史的原则有关系,拿王小波的话来说“让历史按照党性发生。”或者把历史扭曲,或者把历史弯曲,或者对历史讳莫如深,或者将其妖魔化。         
蔡元培是国共两党都非常钦佩的人物,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和蒋介石都对其很尊重,早年参加科举,中过翰林,文章写得漂亮,因对清廷不满,组织了光复会,这个会就是搞暗杀恐怖活动,一个书生搞这项活动,是不多见的,和汉朝的张良博浪沙刺秦很类似。         
光复会然后与兴中会合并,在日本东京组建了同盟会,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任教育部长,因袁世凯的掣肘,愤而去职,去德国留学,德意志是一个思辨的民族,是一个出哲学家的民族,德国的大学是全世界大学样板,蔡元培之后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方针,由此聘请一批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辜鸿铭梁漱溟刘半农等学者精英,这些人既有旧学功底,又有西学底蕴,给学校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一扫袁氏尊孔之阴霾,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北京大学为主阵地由此发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蔡元培这个伟大的校长,很难想象新文化运动会发展起来。    
现在的北京大学亦非昨日之北大,余杰写了一篇文章,叫孤独的蔡元培,没有了蔡元培治校方针的北大,还是北大吗?    
北大还有一个著名教授,没有读过大学的教授,钱穆,当时蔡元培已经离开了北大,北大的未名湖,还是他起的名,但是大陆的历史学界,历史教科书,为什么还对蔡元培和钱穆这么不宽容呢?             
14:01 | 分类:未分类 |
| 浏览:1584 | 推荐指数:0
星期四(Thursday)
蒋介石的日记在哈佛大学公布之后,国内历史学者杨天石曾经去研究过,得出的结论否定了蒋介石是一个卖国者的形象,一度时期被妖魔化的蒋介石的形象逐渐在国人面前变得清晰起来。杨天石认为蒋介石是一个强烈的名族主义者,自从二度北伐,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后,蒋介石每日在日记中写下两个字“雪耻”,一直到抗战胜利。从早年浪迹上海滩到领导北伐战争,到全民族抗战的领导者,被认为是四强之一的中国领袖,然后又在共产党的隆隆炮声中仓皇辞庙,到台湾后,基本奠定了台湾起飞的基础。一个盐商的儿子,一个父亲早逝的浙江奉化青年,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值得玩味的是蒋介石从早年狎妓到中年修炼到晚年的清教徒,其中的修身与转型,每日的写日记,学习等等,这种精神,这种勇气,确实令人敬佩。蒋介石的狎妓记录在他的日记中,服膺于程朱理学的他,对此深恶痛疾,认为自己是禽兽,这样的自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我记得在电影上的蒋介石,有一次给他的部下训话,第一话就是“抽烟喝酒,军容不整,象什么军人。”蒋介石的自制力可见一斑。其实文人狎妓自古有之,杜牧......&&
07:06 | 分类:煮酒论英雄
| 浏览:855 | 推荐指数:0
星期六(Saturday)
太理论化,缺乏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书生气太浓,一定要考虑到教育基本面的恶化现实,而不是照搬教条,纸上谈兵。不好意思!
11:20 | 分类:未分类 |
| 浏览:655 | 推荐指数:0
星期三(Wednesday)
9、到底有没有命运?-----英英,你的命为什么这么苦?英英和我同龄,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但是现在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不能这么称呼了,她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子,但是在家乡中,很多人不这么看,想当年,初中毕业后,与村中一大她10岁的光棍结婚,数年后,抛下她的儿子与其离婚,又嫁于二娃。二娃,亦是奇人,与我是小学同学,性聪明,他在故乡中最让人说三道四的一件事是与其小姨私通,最后与其妻离婚。二人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了,几年前,我在火车站还看到她们。当时的二娃与英英对未来充满者幻想,充满着浪漫的幻想,意气风发。悠忽,十年过去了,英英的命运-----她的女儿就这样离去了。黄泉路上无老小。听母亲说,其女甚是聪明,甚是好看,甚是活泼,天妒其“才”?命运?吾早年潜心研究四柱八字,阴阳五行,也给英英算过命,不想她的命却如此的苦。
18:30 | 分类:未分类 |
| 浏览:788 | 推荐指数:0
星期三(Wednesday)
8、大国空巢带来的哀痛兼悼念我的初中同学昨天溺水身亡的五岁女儿早晨,我的母亲打来电话,说英英的女儿在昨天下午被洪水冲走了。在记忆里,英英的女儿给我的印象是模糊的。离家很多年,我与初中同学的交往越来越少,包括英英,前几年,闲居家中,与英英接触较多,英英好几次还请我吃饭。说起英英的命运,是很悲苦的,离了一次婚,这次又把女儿死去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英英和她的继任丈夫二娃在北京打工,把女儿托付于母亲管理,其母甚好麻将,疏于照管,村中发大洪水,其女与下学的幼童观看,不想被水冲走,悲乎?改革开放三十年,村中的精壮劳动力基本都走完了,剩下者老弱病残而已,脆弱的农村经济,二元化的城乡结构,使多少悲剧在我的周围上演,也包括我的初中同学去年在北京打工十年归乡因脑溢血猝然死去的常兄吉程。吉程在去年国庆死去也已经快一年了,而英英的女儿也走了,我的周围在上演着让人痛心的悲剧,这种悲剧是命运还是其它,不得而知,心有戚戚,悼文一篇,现于网络,快二年不写了,居然又一些手生。
18:03 | 分类:未分类 |
| 浏览:669 | 推荐指数:0
星期三(Wednesday)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对于灾难的陌生,对于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老师的国度,有着数不清的天灾人祸的国度,已经失去对于痛苦的警惕,今天,当灾祸从天而降时,我分明看到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空前凝聚和动员能力的空前检阅。  对于学习近代史的大家,知道百年之近代耻辱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的国家缺乏组织,缺乏组织的原因是因为尚处于中世纪的落后,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动员能力,而今天,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这个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民族精神、公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背后的经济、物质的强大。  社会是进步的,由此我看到了这个民族的信心和勇气,正如温家宝总理所的“镇静、信心和勇气”,只有这个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他的后面,有全国十三亿人民和胡锦涛书记的支持,所以,总理的话虽然孤独,虽然无奈,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他的话激起了亿万人民的热血。  回首抗战的中国,有一种凤凰涅的感觉,天佑中华,中华雄起! ......&&
17:25 | 分类:浪迹天涯话时政
| 浏览:740 | 推荐指数:0
星期二(Tuesday)
天佑中华,中华雄起!
11:11 | 分类:未分类 |
| 浏览:618 | 推荐指数:0
星期二(Tuesday)
文史随笔  目录  乔峰的悲剧(代序)  /天才与疯子
  /天时、地利与人和  /生产力之说  /故乡与异乡  /传统文化  /理想主义者  /希望与失望  /格言  /二十世纪的中国  /少年、中年和老年    /利与弊  /偶像  /读梁晓声的作品  /生与死  /中国的人才  /南方与北方  /代价与回报  /致友人  /命运  /黑夜与白天  /矛盾与生活  /艺术  /刘邦、项羽、韩信与张良  /寻找突破口  /青年人的危机  /金庸的小说  /谎言  /在列车上  /创作  /随笔  /想与做  /成功与道德  /彭德怀与巴顿  /君子固穷  /壮士断腕  /一的差别  /愚公的精神  /感动上帝与自助  /思想的力量  /亲情与爱情  /书生  /英雄  /游子  /坟墓  /广告设计与企业形象  /烦恼与菩提  /真善美与假丑恶  /遗产  /安静  漂泊者的故乡  /狂热者  /快乐  /老子的语言  /金玉良言  /商海沉浮  /相思  /相辅相成  /巴斯德实验的启迪  /动物与人  /从容的走  /权威者  /失恋  /地狱的美好  /思想者  /专注者  /离别  /为钱而愁  /网  /人的心理  /邻居  /仰望苍天  /未寄出的信  /距离美  /感谢生活  /领导者  /公私分明  /伟人毛泽东  /伟人周恩来  /伟人邓小平  /朴素的真理  /知识无价  /借  /小  /救救孩子们  /《读者》的魅力  /悟道  /童心的可贵  /变  /思维  /不要抱怨  /中国的富有者  /梦想未来  /得与失  /爱情  /物以稀为贵  /虔诚  /运气  /歌曲与哲理  /最重要的决定  /忠告  /象棋与人生  /投资教育  /境由心造  /是对还是错  /妇女的独立  /不自信  /遗愿  /面子  /人生理念  /唯难于自知  /忧患的存在  /正路与歧路  /坚持与退缩  /我与良医  /笑  /秀才的悲哀  /成熟  /必然之理  /享受黑暗  /骗局与宗教  /目标  /蒋公介石  /反衬  /风雨中的宁静  /老实与狡猾  /确立自我形象  /敢于说不  /想象力的重要  /稳、准、狠  /精神财富  /冒险  /我们与祖辈
    附游记一篇  游雁门关、赵杲观记  
1998年成稿于四川成都市十二桥  2004年定稿于忻州实验中学  
天才与疯子
  梵高说“看一个男人,要看他娶什么样女人和选择那种死法”。  梵高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个疯子,梵高最后神经错乱,自杀而死。  疯子不是天才,但天才大抵在世人眼中是疯子。  天才大抵有常人所无的生活的激情和强大的想象力,正是这种特质,才将他们送入天堂。然而惟有自己可以毁灭自己,天才与疯狂只有一步之遥,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正是这种特质,才将他们引入地狱之门。
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殊不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人的努力往往难以突破客观条件的束缚,奇迹的出现往往有传奇色彩。  因此,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人和固然重要,但需天时、地利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土壤。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其政治、军事、组织路线之正确固然重要,  明智者在尽心尽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应以独到的眼光,良好的修养正确把握天时、地利而不可盲动。
生产力之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共关系、人际关系是第二生产力,人才是第三生产力。  任何国家、民族、企事业的成功都是这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结果。
故乡与异乡
  所谓的故乡与异乡,其实是相对而言的。  故乡只是祖先在飘流行程中所驻足的一站,而我们所认为的异乡,几十年之后,我们的子孙也许会认为是故乡。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故乡在游子的心中永远是美好的,特别在异乡中感受的更为强烈。  是否可以这样说,有过漂泊,才有资格谈成熟。  传统文化
  现代人,之所以有“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烦躁,显的底气不足,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是重要原因。  传统文化有逐步走向遗失的可能,我们应该有几百年后的中国国粹如戏剧、民乐、书法等是否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的忧患意识,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走向西化。  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倡导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前提的。因此,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文教育、学校教育,应加大比重,提高质量,更为重要的必须加大诸子百家的教育,这实在是一个基础工程。  遗弃老祖宗绝非好事。没有继承,何来创新,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往往是走样的继承。  
理想主义者  现代社会中,理想主义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理想逐渐被功利所代替。  一个国家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不可否认功利,但不可太过功利。  古今中外,为世界人类做出大贡献者大抵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在失望中崛起,在孤独中奋斗,虽九死而不悔,虽万千人吾往矣。他们撑起了一方天空,他们正是人类的脊梁。  试问一个缺乏理想的民族,也许物质会有大发展,但精神文明会有大进步吗?那时我们的世界只是一片精神的沙漠和荒原,物质的成果最终会被精神的匮乏而毁灭。  希望与失望   哲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只是一种生活经验的总结,那还罢了,但如果作为生活的教条,不仅错了,而且完全错了。  此哲言无非说教我们对事业、生活、感情等一系列事情不必抱有大的希望。  但凡事,特别是大事,抱有希望未必会赢。但如不抱有希望,则一定会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天道循环有数,世事沉浮无定,往往是失望越大,希望也越大,因为能在失望中崛起而精进,则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  
  格言是前辈们对于生活、工作的经验总结,谁能否认格言的力量呢?  谁能否认在格言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力量的鼓舞呢?  格言比较短,正因为短,才具有大的魅力和大的鼓动性,因为简洁是一切智慧的灵魂。  格言是前辈留下的,不仅包括青史有名者,更包括社会最底层的村夫野老。他们集一生沧桑经历的精神遗产,具有着更直接精湛的力量。但读格言不可奉为教条,应分析判断,因为格言是历史人物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言。  
二十世纪的中国  历史如同一条河流,时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而静影沉壁,泛起一叶舟。  今天楼群分剖着都市的天空,车辆堵塞着喧嚣的街道。  行色匆匆里,灯火阑珊处,我们蓦然发现,我们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  “回首射雕处,千里幕云平。”不可置疑,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变化最快的一个世纪,不知我们的祖先在九泉之下看到今日之中国做何感想。政治秩序、社会体制、经济形态、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演变。  今天的中国人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造力,为  改变自己的生活,为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做着坚苦卓绝的奋斗。然而,我们所担心的是我们的国民素质,特别是教育、文明素质,比起发达国家尚有极大的差距。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不可能在底下的国民素质上建立起来。
   我们相信,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中国人应有忧患意识,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知耻近乎勇”,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未来才不是梦。  
少年、中年与老年  人最宝贵的品质是勇敢,而勇敢也是少年人所必须具有的。少年人不勇敢则一事无成。  正因为少年人的勇敢,才会有大胆的尝试,才会有经验和教训予以吸收。如无勇敢,则瞻前顾后,抱残守缺,不敢突破,只能碌碌无为,沦为下流。  三十而立,不仅是生活的独立,更重要的是人格、思想的独立。人到中年,青少年的磨练已促使其成熟,正是大干事业的黄金时代。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中年人如河滩的蛾卵石,已被世事的历练变的世故,变的老朽。  步入老年之后,也绝不可悲观失望,更应“老夫聊发少年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有这样,才是大写的人生。  
封闭与单一  人的差别,不仅是年龄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思想、阅历、性格的差别。  年龄并不能代表人的能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早有论断。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而人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可以塑造自我,简单的封闭并不利于人的成长。但是,单一并不等于封闭,单一只是将全部的时间、精力集中于一件事。  只有全神贯注才可以出成绩,无论学问、事业大抵如此,闻一多先生治学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才有所成。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治水乃成,便是明证。
利与弊  利与弊往往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有其弊必有其利,有其利必有其弊。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利与弊相辅相成,因此对于失败、挫折带来的痛苦不可太执着。“吾日三省吾身”,可将其做为我们的必修之功。  比如说汽车的出现,大大利于交通,然而却造成太多的人的非自然死亡。音响的出现,丰富了生活,扩大了视野,然而却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个宁静的环境,耳闻目睹的都是一个喧嚣的世界。  因此,对于利与弊,要有一颗平常心,处之泰然,去留无意,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  
论偶像  偶像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精神崇拜,是青少年心理、思想塑造时期的必然产物。既然如此,对于偶像崇拜事情本身大可不必非议。谁能否认,自己在年轻时期没有偶像崇拜呢?  按青年心理学讲,偶像的树立,对于青少年设计人生道路,进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偶像的产生,也是时代、环境的反映,因此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偶像,但是崇拜什么样的偶像,不仅反映着崇拜者的精神风貌、理想情操、价值趋向,而且对其人生道路的选择,性格道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说,崇拜毛泽东、雷锋与希特勒很显然存在着质的分野。正如一个高尚者不会崇拜希特勒,一个卑鄙者不会崇拜雷锋。然而,当今社会众多的青少年崇拜影星、歌星,而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并追逐商业利益而助长了这股不良习气。透视这种现象,其结论不禁令人失笑,而且值的我们担忧。  明星成就固然令人瞩目,但做为一种文化现象,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大抵是因为其精湛的专业素质和靓丽的外表形象,然而很多明星的精神内蕴并不值的崇拜。  青少年应树立起科学的崇拜观念,应以被崇拜者是否有崇高、进步的人格和是否为人类做出大的贡献做为其衡量的标准,而不应陷在崇拜明星的迷谷中,如醉如痴,不可自拔。  
读梁晓声的作品  读梁晓声的小说,让人感受的是一种久违的、厚重的人文气息,是一种强烈而清醒异常的现实时代感,他的小说《年轮》,他的随笔、自白以及杂文也极为辛辣,可与文坛巨人鲁迅相媲美。  读者之所以喜欢梁晓声的作品,不仅是因为他独特的文格道出了大众的心声,而且他的作品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社会责任感。  相反,有些作家的作品却缺乏思想性,没有主题和灵魂,而且对于社会种种丑恶现象虽不疼不痒言之,其实却起到为其张目而推波助澜的作用。  古人说“文以载道”,这句话应做为作家推出作品的指南,而不应只是为了商业利益。既然写之,则应推出文化精品。  文如其人,我想生活中的梁晓声也是一位值的尊敬的人吧!  
生与死  人的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宗教是关于生与死的对话,这是任何宗教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  人的生与死只是人的生存史上的短暂的点,在这两点之间有一条直线,这条线就是人存在于世界上的一个过程。  我们要热爱生命,好好活着,但在面对死亡的态度上不可太执着,因为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结局。  也许,人的存在注定是一场悲剧,就象一张已经发出的邮票,不知明天的命运何方,但我们要记的自己的生命的职责,以宠辱不惊,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大抵可以面对。  生命不易,活着不易,我们更应该善待生命,但在人生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却不应苟且偷生。“舍生取义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谁又知道喜生厌死,就象贪恋他乡而不知道回家呢?  物质不灭,精神永恒,但人死之后,化做土灰,精神也随之烟消云散,精神不朽,也许只有伟人能够做到。  按哲学观点来讲,人只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过客而已,没有什么物质,可以永恒,包括地球将来都是要毁灭的。  因此萨特说“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虽然片面,但有一定的道理。鲁迅先生说“自杀是反抗”,更有人说,是懦弱的标志,我看不尽如此。徐迟、三毛、顾城之死,绝不是此种理论可以解释得了的。正如波斯民歌所说的:“急急流年,淘淘逝水。来如流水兮去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处终”。  
中国的人才  地灵而人杰,人才是环境、地域的产物,人才的成长秉承山川河流之气。  中国的人才,无论是开国皇帝、王侯将相,还是艺术大师、文人骚客,大多生长于江淮一带。此江指长江,此淮指淮河。唯此有才,于斯为盛。  以省而言,又集中在江浙、四川、湖南、安徽、山东、广东一带,或临大河,或濒大海,以环境而言,江河两岸,天灾频繁,人口密集,生存竞争激烈,文化前沿,眼界开阔,这些因素正是人才成长的土壤。  因此环境决定了文化,文化又决定了人才。  
南方与北方  有人说,南方人较狡诈,北方人较宽厚,此言大谬。  正确的说,南方人相对要聪明一些,聪明者多谋,因此给世人的印象是要狡诈一些。  殊不知,狡诈是一种品格,是受家庭、环境、经历影响的,而不是地域决定的。  北方人在乡野中称南方人为南蛮,此种轻视正说明了北方人的夜郎自大。  在宋朝以前,北方曾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和统治的重心,但特别是近代以来,北方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也落后于南方,显的因保守而故步自封,因怯懦而因循守旧。因此北方应正视缺点而奋起直追。  
代价与回报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此种因果反差极大的现象固然有之,但更多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春天的播种经夏天的耕耘却因秋天的一场冰雹而颗粒无收,毕竟是少的,不是规律。因此,不谈付出,何言回报。  同样,人类必须为自己的错误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也许在短期内不会来临,但并不是永不来临。最为深刻的是人因为人类的短视和贪婪对环境的破坏到了何种触目惊心的地步,因水源的污染使我们在城市中再也难以找到一条青青如许的河流,那种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不再,那时我们又做如何感想。  致友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以坏。君子之交因淡如水而致以长久,小人之交却因太过亲密,物极必反而走向分裂。  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君子之交是越来越少,许多的交往皆因利益的驱使和组合,假借以朋友之名而行实惠之实。所以有人说,真情难觅,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试之”。马克思与恩格斯,管仲与鲍叔牙,鲁迅与瞿秋白,他们的友谊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丰碑。  然而可悲的是,朋友之间,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更有甚者,背后施冷箭,放毒枪,落井下石,卖友求荣,因为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在你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也是你的朋友露出原形。特别当你需要钱时,大多或缄口不言,或予以搪塞。所以为了友谊的纯正,我们大抵不要向友人借钱。因为这样的结果有些时候是对友谊的伤害。但友人向你借钱时,只要力所能及,就予以帮助。但借钱须慎重,有时借钱给朋友,将多一个敌人。借钱给
09:53 | 分类:未分类 |
| 浏览:1353 | 推荐指数:0
星期三(Wednesday)
十一、释“治国平天下”章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e 矩之道也。译文: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变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怜爱救济孤儿,全国的百姓便会照样去做,下面的民众就不会违理作恶。所以,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鉴赏:这一段文字讲国君应将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使敬老爱幼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清朝的康熙,虽为满族人,但博览经史子集,深谙人君之术,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临终之前,举办千叟宴,以起示范作用,希望使尊老爱幼这种社会风尚深入人心。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e矩之道。译文:我厌恶上位的人以无礼对我,我就不应该以无礼对待我下位的人;我厌恶下面的人以不忠对我,我就不应以不忠来侍奉我上面的人;我厌恶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应该把不善加在我后面的人身上;我厌恶后面的人以不仁待我,我就不应该以不仁施于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右面的人以不义待我,我就不应该以不义施于我左边的人;我厌恶左边的人对我不诚,我就不应该以不诚对待我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讲的道德上的示范作用。鉴赏:这一段文字讲君子应该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起示范作用。不惧怕小人,因为我们可以认清其本质而提防他,但是,最怕伪君子,伪君子有双重人格,戴着伪善的面具,做的是朝秦暮楚、两面三刀的事。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以诚待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讨厌别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原文:《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译文:《诗经》里说:“美好欢乐的国君,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国君应当喜爱平民百姓所喜爱的东西,应当憎恨平民百姓所憎恨的东西。这就叫做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诗经》里说:“雄伟巍峨的终南山,山崖险峻不可攀。权势显赫的尹太师,百姓目光都注视你。”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有妄为出偏差,那么就会被天下百姓所不容!《诗经》里说:“殷代尚未丧失民心的时候,还能够与上天的旨意相符合享有统治。应当以殷商的兴亡为鉴戒,认识到守住天命永保国家并非容易。”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也就会享有国家;否则,就会失去民众的拥护,也就会失去国家。鉴赏:这一段文字引用《诗经》中有关政治的警句来提醒统治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果不能约束自己,谨慎从事,不能在政治生活中起示范作用,必被民众所不容,政权的覆灭只是迟早之事。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才,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文:因此,国君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性。有了美德,就会拥有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有开支。美德是树的根本,财富是树的枝梢。如果国君在表面上讲道德,而实际内心重财富,那么民众就会相互争利,抢夺财富之事就会发生。所以,财富聚集在君主,平民百姓就会离散。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在君主的周围。因此,君主每一政令违背正理公布出去,必将遭到平民的违背正理的抵抗;财富不依据道理肆意搜刮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道理的手段掠夺而去。鉴赏:这一段文字讲德与财的关系。国君如果疯狂的聚敛钱财,就会失去民心,而最终失去国家。为政者如果不能藏富于民,而与民争利,其结果只能是众叛亲离。所以说“财散则人聚,财聚在人散。”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任亲以为宝。”译文:《康诰》里说:“只有天命的去存是没有一定的常规的。”这就是说行善积德就获得天命,不行善积德就会失掉天命。《楚书》里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作宝贝,只是把‘善’当作宝贝,只是把‘善’当作宝贝。”重耳的舅舅子犯教晋文公这样说:“流浪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有把热爱当作宝贝。”鉴赏:这一段文字讲政治的更替,其原因不在于天命。只有行善积德,重用人才,国家才会兴旺,否则,国家就会衰落。战国时,齐威王、魏惠王相会于郊野打猎,惠王认为他有十颗硕大无比的珍珠,乃是一国之宝。而威王认为珍珠非宝,他有四位镇守国土,使四方诸国不敢来犯的武将,才是真正的国宝。从中也可以说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验已经相当成熟丰富了。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胜,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胜,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译文:《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一位臣子,忠厚诚恳而没有其它本领,但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本领,就好象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具有美德、本领高强,他不只是口中经常称赞,而且从内心确实很喜欢。这种心胸宽广的人如果加以重用的话,那是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之幸福的 ,也是完全可以为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谋利益的。反之,别人有本领,便嫉妒和厌恶别人;别人具有美德,便故意压抑阻止,使得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加以重用,那是不能保全我子孙后代和臣民的幸福的。这种人对国家来说也实在是太危险了。”鉴赏:这一段文字,是秦穆公伐郑,在崤山被晋击败后,吸取教训,总结出来的用人经验。第一、人才是事业兴衰的根本,用一贤人,则贤人倍至。用一小人,则贤人尽退。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废也。”在政治上,思想路线确定之后,要靠组织路线予以保障执行,所以说,用人至关重要。第二、《秦誓》中认为重用心胸宽广之人,他必然举贤任能而人才荟萃。此乃国家之福。重用心胸狭窄之人,他必然堵塞言路,压抑人才,此乃国家之祸。原文:唯仁人放流之,屏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恶,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译文:只有那有仁德的国君,才会把这种疾贤妒能的人给以流放,驱逐到四夷居住的边远地方。不许他与贤能的人同住在中原大地。这就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该爱什么样的人,该恨什么的人。虽然举发现了贤才而不能举荐他,推荐了却不能尽早的重用他,这就是怠慢的态度对待贤才。发现了不贤的人却不能罢免他,或者即使是罢退了,却不能把他放逐到遥远的地方,这是政治上的过错。憎恶人们所喜爱喜欢人们所憎恶的东西,的事情,这就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事业必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得,反之,如果骄恣放纵,那就会失去它。正如韩愈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鉴赏:这一段文字讲君子的立身处世之道。只有仁德之人,才懂得该爱什么样的人,该恨什么样的人。君子不是乡愿,不是好好先生,不是老于世故的政客。“千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君子是有棱角、有锋芒、有原则、爱憎分明的。担当大事全在于“明强”二字,在用人上,什么是明强?能识人,是明。敢用人,是强。事业必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得,反之,如果骄恣放纵,那就会失去它。正如韩愈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译文:创造财富有条重要的原理,这就是要使生产财富的人众多,消耗财富的人减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快,动用财富的人节俭,这样做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保持充足。具有仁德的人士使用财富来完善自身的品性,没有仁德的人却用生命去聚敛财富。鉴赏:这一段文字表达了先进的经济思想。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历代王朝的覆灭,其原因即在于违反了这条原理。统治初期,新兴贵族、官吏人数比较少,而到中后期,随着其阶级内部的逐渐庞大和腐化,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而享用财富的人越来越多,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只能靠压榨农民来维持其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起义爆发,统治覆灭,几乎成了历代王朝兴衰的定律。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蓄牛马;百乘着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有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亦。此谓国不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译文:孟献子说:“拥有四匹马车拉车的大夫,就不应该再去计较那些养鸡养猪之类的琐事;能够享用凿冰丧祭的卿大夫,就不应该再饲养牛羊;达到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就不应该收养那只顾聚敛民材的家臣。”这就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财富为利益,而应该以倡导仁义为利益。治理国家的君主专门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出自小人的主意。君王以为小人是心存善良的人,如果国君任用奸臣小人处理国家事物,那么天灾人祸一定会到来。到那时,虽然有善人贤才出来收拾残局,也是无可奈何,挽救不了的。这说明治理国家不应以追逐财富为利益,而应以崇尚仁义为利益。鉴赏:这一段文字讲治理国家应以仁义为本,而不应追逐财富。战国时赵奢为国家收取租税,平原君家臣抗税,赵奢不畏权势,出于公心杀其家臣,平原君欲制其罪,赵奢说“租税是国家财政的根本,如果平原君您能带头上缴租税,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平原君才可以长保富贵。”平原君听其言,并认为赵奢是一个人才,而大胆重用。治国应举重若轻,治国者应以百姓利为利,以百姓心为心,而不应专注于蝇头小利。只有藏富于民,减轻赋税,民众才能拥护其统治。如若不然,而层层盘剥,民众必然贫困,这样的统治岂能长久?
08:42 | 分类:人生阅尽秋云厚
| 浏览:856 | 推荐指数:0
星期三(Wednesday)
十、释“齐家治国”章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译文:所以说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不能治理好本家族,而却能治理好本邦国的人,那是从来不会有的。所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是不离开自己的家族,也能够收到治理邦国教化人们的成效。因为在家孝顺父母的道德,就是侍奉国君的道德;在家尊敬兄长的道德,就是服事长官的道德;在家慈爱子女的道德,也就是父母官慈爱平民百姓的道德。古书《康诰》里说:“保护平民百姓就象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这就是要求诚心实意去努力保护,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差太远。生活中谁也没有见过,先学会养育孩子,然后再去出嫁的女人。鉴赏:这一段文字讲治国的道理,同齐家是相同的,原则上是一致的。为什么是相同一致的呢?因为中国是以宗法制度治理天下的,所谓的国家其实是一个大的家族,宗法靠什么来维系呢?靠礼制伦理,靠孝、靠慈、靠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宗法的产生沿袭由中国的自然经济决定,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译文:一个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族实行谦让,整个邦国都会都会兴起谦让之风;一个君主如果贪婪暴虐,整个邦国就会群起作乱;关键在于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竟是这样地重要。这就叫做:一句话能败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凶暴。号令民众实行仁爱而自己嗜好凶暴,民众是不会服从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先应该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应该先去掉自身的恶习,然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之改恶从善。如果本身藏有不合恕道的品行,却去开导别人明白善恶之道理,那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所以说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鉴赏:这一段文字讲君主的表率作用对整个国家统治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乱自上始,天下大乱的原因往往是统治者内部的腐化堕落、领导无方造成的,所以有道德的领导人,首先将自己的言行端正,率先垂范,而后教育影响他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管理无小事,看似简单的事,其实从中可以折射出管理艺术的高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事不注意,处理不好,不仅会引出大事,而且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各种矛盾会慢慢酝酿激化,而积重难反,不可收拾。虽有孔明之才,希冀于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而最终不可救药,回天无力。所以说,领导者首先要将自己家族的内部矛盾处理好,以免祸起萧墙,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救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译文:《诗经》写道:“桃花妖娆如含笑,满枝叶儿碧又清,这个姑娘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只有先使一个家族之人和睦相亲,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诗经》写道“家族之中情意融洽,兄弟之间团结友爱。”只有先使一个家族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诗经》写道:“国君的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国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人:作为父亲的讲慈爱,作子女的讲孝顺,作兄弟的讲友爱,作弟妹的讲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整个国家四方百姓才会效法。这些都说明了国君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的道理。鉴赏:文中首先描述了和睦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乐融融的景象,意为国君应将此作为四方百姓效仿的榜样。历史经验证明,亡国首先是从败家开始的。
08:37 | 分类:人生阅尽秋云厚
| 浏览:623 | 推荐指数:0
星期日(Sunday)
九、释“修身齐家”章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译文:所讲的如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须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这是什么道理呢?人们对于自己所亲近相爱的人往往多有偏爱;对于自己所鄙视厌恶的人往往多存偏见;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多有偏颇;对于自己哀悯同情的人往往多有偏私;对于自己所认为是骄傲懒惰的人往往多持偏见。因此,喜爱某人的同时,却又能认识他的不足;厌恶某人的同时,却又能了解他的长处,能做到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有句谚语这样讲“溺爱自己子女的人认识不到他的孩子的缺点错误,贪得无厌的人不会满足他那长势十分茁壮的禾苗。”这就是不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不能够治好本家族的道理。鉴赏:这一段文字讲齐家的关键在于修身。
古代宗法观念强,此处之家指家族,不单指家庭。“公生明,廉生威”,治理一个集体,必须克服偏见与偏私。在识人问题上,知其长,又要知其短。知其短,又要知其长。人的长处和短处,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经验证明,一个优点很少的人缺点也很少,一个优点很多的人缺点也很多,一个人的长处也正是他的弱点。因此,要一分为二的看这个问题。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作为领导人,必须要端正自己心态,不可任人唯亲,搞近亲繁殖,搞裙带关系。
15:22 | 分类:人生阅尽秋云厚
| 浏览:577 | 推荐指数:0
星期日(Sunday)
八、释“正心修身”章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译文:所强调说的:如果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心有愤怒,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有恐惧,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有逸乐,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有忧患,那就不能端正。心思没有端正、思想不集中,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听到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吃了东西却不知道食物的味道,以上都是由于心思不正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如果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的道理。鉴赏:所谓修身,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态,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性格,完善自己的人格。心正则人正,心不正则人不正。人犯的一切错误,都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不要埋怨环境,不要怨天尤人,我们唯一可以做得到的就是,强化自己的素质。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5:21 | 分类:人生阅尽秋云厚
| 浏览:538 | 推荐指数:0
星期五(Friday)
七、释“诚意”章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反对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步。鉴赏:这一段文字,讲什么是诚意。什么是诚意?诚意就是勇敢、严厉的正视自己,解剖自己,永远都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特别在独处时,在没有任何人看到自己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人一直倡导赞扬的慎独精神。世界上最可贵的品质便是诚实,世界上最可耻的事情便是自欺欺人。东汉杨震做官时,有下属送金于他,对他说“除你知、我知之外,无人知晓。”杨震说“除了你知、我知之外,还有天知、地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后世姓杨之人,为纪念杨震,称本姓堂号为“四知堂”,这就是流传甚广的关于“诚意”的历史典故。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当他闲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赃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步。鉴赏:这一段文字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所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即是是否有慎独精神。君子坦荡荡,光明磊落,小人常戚戚,胸有城府之深,心有山川之险。“诚于中,而形于外”,其意为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一般说来,人的外表与内心是相统一的,相互分离而大相径庭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只有独具慧眼,善于观察,深谙人性的人,才可以认识清楚君子与小人之别。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译文:曾参说“一个人若是被许多眼睛注视着,被许多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可怕的嘛!”财富可以装饰房屋,使房屋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鉴赏:这一段文字讲诚意的重要性。
一个人意念诚实,必然思想高尚。一个有修养的人,会得到大家的尊敬,而一个意念不诚,有自欺欺人习惯的人,必然会受到大家的唾弃和社会的淘汰。正如曾子所言“一个人若是被许多眼睛注视着,被许多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的问题吗?”
22:23 | 分类:人生阅尽秋云厚
| 浏览:726 | 推荐指数:0
星期四(Thursday)
六、释“格物致知”章原文: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译文:这就叫做认识根本的道理。这就叫做认识的彻底,即是进入“知” 的最高境界。朱熹补文: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万物之表里粗精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译文:朱熹说,上面一段是传文的的第五章,是解释“格物致知”的意义的。然而“传”的全文现今已经遗失了。我闲来曾私自采用程颐先生的观点把它补足如下:“经文所说的‘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说我们想要做到认识很明确,就应当接触外物并对每一事物极力探索它的道理。一般的说,因为人们的思想是灵巧的,无不有认识的能力;而天下的事物也无不包含着各种道理。只是因为对于这些道理有的人没有极力探索,所以他的认识才有些不完全。”“因此,《大学》篇开始教人,必须教育那些做学问的人对天下所有事物,都要根据他们已经认识的道理,进一步极力去探索万物的道理,使之达到认识的极点(高度、深度、广度)。如此长久用功,终有一天会突然领悟、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或技能,那么,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内部联系和精微粗浅的道理,没有认识不到的。至此,我们的认识在总体上、在运用上无不洞察明白了。这就是所谓对事物的原理努力探索穷尽,这就是所谓对事物认识得非常透彻。”鉴赏:这一段文字讲《大学》的认识论。格物是致知的准备,致知是格物的成熟。何谓格物?即物而穷理。盖人都有大脑,而天下万物莫不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和规律。从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获得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便是格物致知。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和实质,这就叫做认识得彻底,即是进入“知”的最高境界。何谓学问?学问就是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只有这样,才会有一天突然觉悟,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有学问的人,都是格物致知功夫做得好的人。
10:51 | 分类:人生阅尽秋云厚
| 浏览:740 | 推荐指数:0
星期三(Wednesday)
五、释“本末”章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译文:孔子讲:‘审理诉讼,我与其他人一样,能做到将案情断得曲直分明,但我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必须使诉讼这类事件根本不发生,达到绝迹才好。”从孔子讲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圣人能使那些心中奸诈不实之徒不敢随便说尽他们那狡辩的厥词,并且引导他们搞好自身修养,从而使民众敬服盛德,没有争讼打官司的。这就叫做认识根本的道理。鉴赏:这一段文字从诉讼的角度看如何认识事物本末。
将官司断得曲直分明,是每一个司法者的办案水平问题。作为圣人之治来说,如何引导民众减少诉讼,让他们搞好个人修养,堵塞司法漏洞,这是事情的根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做事情,要认识清楚事情的实质现象。治标而不治本,最终是要反弹的。
06:25 | 分类:人生阅尽秋云厚
| 浏览:569 | 推荐指数:0
页码:1/15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的精神财富被称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