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非医疗队尼日利亚医疗队在那座医院,具体地址在什么地方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埃博拉在西非已夺去1350人的生命,中国援助专家和医疗队深入疫情一线
编辑:张麒麟
  在靠近弗里敦市中心的金哈曼路医院内,当地医务人员正在演示如何使用体温仪。本报记者张建波摄
  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疫情仍在蔓延。在这里,随便将收音机打开,可以听到电波里用当地语言介绍的埃博拉最新情况。节目里时而也会传出塞拉利昂著名歌手根据疫情编成的非常顺口的歌曲:“埃博拉,埃博拉,我们在面对它,埃博拉,现在我们一起行动去抗击它。”
  世界卫生组织2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18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与尼日利亚4国共报告2473人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1350人死亡。
  从当地方言中时不时听到“埃博拉”的字眼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又被称为“自由之城”,虽然疫情还在持续,但弗里敦的大街小巷却秩序井然:早晨和傍晚堵车的时间比平常缩短了,但城市中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电视机和收音机不停在播放埃博拉疫情情况,而走在当地人中间,从当地方言中也时不时听到“埃博拉”的字眼。旅行社和餐厅里,为数不多的西方人主要是在讨论航班状况。一位来自加纳的客人本来和颜悦色,接到一个电话后突然吼了起来:“和你说了多少次了,现在航班都取消了,我能怎么办,又有什么选择?”
  本报记者还在市中心遇到一批中国公民,一名从事金融工作的年轻人说,他的朋友前几天坐飞机时身边坐着一位来自重点疫区凯内马州的塞拉利昂人,这位朋友直到现在还犯嘀咕;另一名做生意的中年人说道,前两天早晨看到邻居家有人将两具尸体运走,说是他们感染了埃博拉去世的,这让人真切感到埃博拉就在身边。
  世卫组织2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18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与尼日利亚4国共报告2473人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1350人死亡。据悉,尼日利亚在17日、18日未报告新增感染病例,其他3国则新增221例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利比里亚新增126例,塞拉利昂新增59例。利比里亚确诊或疑似病例已达到972例,超过塞拉利昂成为西非感染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塞拉利昂的确诊病人数量达到783人。
  “我们是国家派出的代表,一定会做好本职工作”
  目前,中国支援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专家组一方面在了解疫情状况,另一方面着手面向中资企业、医疗队、华侨华人进行实地走访并举行讲座。22日,本报记者随中国支援塞拉利昂的3名专家和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王耀平一起前往塞拉利昂外省,走访分散在当地的中资企业。专家组一行经过4个关卡后,来到位于洛科港区的中国土木塞拉利昂有限公司铁路项目部驻地。
  3名专家为中方员工介绍了埃博拉防控知识并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专家组组长徐道妙教授谈道:“埃博拉疫情仍在蔓延,但大家不要担心,大家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专家组成员沙新平教授讲道:“埃博拉是个可怕的疾病,做好防护很有必要,出现症状必须重视,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专家组成员张恒教授说:“专家组研究了多方提供的资料,把《远离埃博拉,健康你我他!》学习材料发给大家,希望我们的到来能减少大家的恐慌。有正确的防护,我们将共同战胜疫情。”
  中国土木塞拉利昂有限公司负责人22日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在6月初就开始做好防护工作,与使馆和医疗队保持密切联系,公司还多次开会制定应急预案,切实采取防护措施,国内专家专程赶来给我们培训,给大家吃下定心丸,也让我们这些长期在海外工作的人员非常感动。”徐道妙表示:“所有专家都将中非友谊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当前工作。我们是国家派出的代表,一定会做好本职工作。”
  “几内亚新闻网”记者卡马拉向本报记者表示:“几内亚疫情有改善的迹象,几内亚对战胜埃博拉充满信心。埃博拉是整个地区共同的灾难,只有相关国家都做好疫情处置,才能降低跨境蔓延的风险,最终战胜埃博拉。”卡马拉说,“疫情在几内亚暴发以后,西方国家作出很多援助的承诺,却迟迟不见行动。几内亚的好朋友中国反应迅速有力,给我们带来了及时的帮助。”
  世卫组织称,基于疫情发展状况,不建议对相关国家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
  几内亚总统孔戴20日向外界表示,从几内亚出境的旅客无一人感染埃博拉,他认为媒体和一些航空公司对相关国家疫情的“妖魔化”让人无法理解,人们感受到的和现实不符。国际社会应帮助几内亚政府加强防控埃博拉的能力,希望承诺的援助早日抵达几内亚。
  尼日利亚卫生部长丘库20日表示,尼日利亚总统乔纳森已批准向拉各斯州提供2亿奈拉(约合123万美元)资金,以帮助拉各斯州抗击埃博拉疫情。
  世卫组织发言人沙伊布19日表示,尼日利亚与几内亚的埃博拉疫情控制状况出现“令人欢欣鼓舞的迹象”,最早暴发疫情的几内亚在防治埃博拉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几内亚同其他国家相比在对民众的宣传方面更加成功、有效。沙伊布指出,几内亚、利比里亚与塞拉利昂政府在诸多重疫情地区采取的隔离措施固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也给当地的经济活动带来影响,造成市场上食品价格的上涨。世卫组织将和世界粮食计划署一道工作,保障被隔离区域近100万人得到足够的食物和救助。
  世卫组织网站上的资料表明,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当中大部分病例是在人与人的接触中被感染的,到目前为止死亡率约为53%,同以往的疫情相比死亡率较低。世卫组织方面称,基于疫情发展状况,不建议对相关国家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并称由于一些航空公司和船运公司取消了某些线路的航班和服务,相关国家开始出现燃油、食品等基本必需品供给的短缺。
  (本报弗里敦8月22日电)
我来说两句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抗击埃博拉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故事
抗击埃博拉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故事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几内亚总统孔戴8月13日宣布几内亚全境进入紧急状态。至此,出现疫情的西非4国全部进入紧急状态。
  疫情凶险。我援非医疗队和埃博拉病毒打响遭遇战,我国也立即向非洲派出公共卫生专家组,并分别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派出医疗专家组,支援3国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与埃博拉病毒的近身肉搏中,援外医疗队员们不畏艰险、科学奋战的精神令人感动。
  非洲,充满着神秘色彩,让人向往。而在这神秘的背后,非洲却又隐藏着让人难以预料的危险,时时刻刻威胁生命安全,比如,埃博拉病毒。
  3月24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我照例穿着白大衣走进已经工作一年多的中几友好医院。先在门诊接待了一名预约好的华人患者,紧接着就急忙赶到手术室,和早已等在那里的黑人搭档一起手术&&这一切如往常一样紧张而有序。但在手术结束后,一条政府发来的短信却将这一切平静改变了。
  Ebola、暴发、出血热,几个单词像利剑一样刺进我的眼睛,瞬间头皮发麻。
  我想起10天前因腹痛、呕血、发热、乏力收入普外科病房的一名35岁男性患者。经过治疗,他的胃肠道出血及腹痛症状虽有所缓解,但体温一直在37.5℃~39℃之间波动。入院后第4天,护士为其翻身后的场景更令人胆寒,因为患者左臀部肌肉注射点渗出的鲜血,已经浸透了周围厚厚的衣裤,就连身下的床单,也都留下了一大片血污。最终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现在我有理由问自己,这个患者就是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吧?与此同时,我突然想到今天手术,和我搭档的两名黑人医生都说很累,很不舒服,也不想吃东西,还有一个跟我说他可能有点发烧。想到这里,一个不祥的念头闪现在我的头脑里:他们两个接触那个患者很多,不会被患者感染了吧?从那个患者住院的第一天开始,我和患者还有搭档们每天都有接触,自己不会已经被这病毒感染,正等着出现类似的症状呢吧?
  我出了一身冷汗。
  坏消息接踵而来。我们科那3名同事无一人幸免,全部为埃博拉病毒阳性&&扎伊尔型。除此之外,胃镜室、放射科各一名医生还有一名门诊护士,也感染了这种病毒。
  我,被隔离了。
  一个平时性情粗放且见惯了生死的外科医生,不自觉地开始仔细体会身体上所有细微的变化。早上起来洗脸,要在镜子前看看自己是不是出现了那种跟患者相仿的眼结膜出血;白天出现一点点头晕就会开始紧张,想这是不是发病的先兆;即便体温刚到36.9℃,也会不自主地心跳加速;就连身上起了一个小疹子,都要联想是不是那个病毒感染造成的。
  4月7日,是我接触那名死亡患者的第21天。能够安全来到这一天,自己觉得是多么的幸福。如果没有医院领导的关心,如果没有同事、朋友的支持,如果没有家人的惦念,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全、顺利地走过这些天。
  在我的父母眼里,全世界的新闻头条和我的体温相比,都显得无足轻重。他们每天都会在早上5点准时守在电脑屏幕前,等着我向他们汇报自己临睡前的体温。哪怕我晚报了一分钟,或者体温比昨天稍稍高了一点点,都会让他们整天心神不宁。我的爱人,得知我曾频繁接触过确诊患者,和我一起工作的医生已感染病毒死亡的时候,极度紧张和担忧让她病倒了,可她却笑着对我说:&我被你的电话传染了,但是我愿意,我在这边替你生病,你在那边就不会真的生病了。&短短一句话,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生死相依。由于担心影响孩子学习,爱人特意选在我相对安全的一天,跟儿子第一次说了他远在非洲老爸的遭遇。没想到,当儿子听说之后,瞬间泣不成声,哭着求妈妈打开电脑,要看看爸爸现在到底有没有生病。这泪水是儿子第一次因为担心家人而流的。
  4月14日,对我的隔离观察终于结束了。在这21天里,我害怕过、伤心过,但同时也感动过、微笑过。现在,我懂得了,&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而美好的事情。
  隔离结束,我们都还好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疫情严重。由湖南医生组成的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也经历了一场埃博拉阻击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体现出了勇气与担当。
  援塞一年多,大家都以为很了解塞国特有的传染病,可是今年2月,死神悄悄靠近&&邻国几内亚发现并确诊近几年来首位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随后疫情迅速蔓延,患病人数从几人、几十人很快就上升到了百人。由于西非几个国家贫穷落后,尤其是当地人的健康意识非常薄弱,甚至排斥现代医学,再加上国家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极不健全,给疫情控制带来了极大困难,就连最先介入的国际医疗组织也显得力不从心。
  随着被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剧增以及国家对边境管控能力不强,医疗队员们开始担心埃博拉病毒迟早会越过边界传到塞拉利昂。果然,3个月后,在靠近几内亚边界的kailahun确诊了埃博拉首例病例。不到半个月,塞拉利昂卫生部通报,共有31例埃博拉确诊病例,其中7例死亡,另有81例疑似病例,受影响的地区也迅速增至8个。看到这些消息,大家意识到死神真的来到身边。
  医疗队员们工作的kingharman road医院条件相当简陋,防护措施紧缺。于是,在中国驻塞大使馆及经商处的协助下,中国主管部门迅速采购相应防控设备及药品空运到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医院在大厅设立了第一道防线&&分诊台。医生在诊室看病也戴上防护镜、口罩和一次性橡胶手套等防护设备。
  队员们茶余饭后关注最多的新闻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就是疫情。随着病例数快速攀升,大家心里多少有些恐惧和不安。就在弗里敦市确诊第6例埃博拉病例后的7月22日,内科王医生接诊了一位上吐下泻伴中度发烧的急诊患者,初步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并收住院。为慎重起见,对其采取了隔离措施。但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经会诊不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需紧急抽血送检。由于医院空间狭小,就诊患者较多,我和sesay院长一面疏导其他患者迅速离开医院,一面赶紧通知塞国卫生防疫部门人员来抽血排查,同时隔离病患者及陪同人员。在检验结果尚未出来前,我要求队员在驻地待命,并指导sesay院长对医院进行隔离、消毒。第三天,当检验结果确诊为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有的队员开始焦躁不安起来。针对个别队员出现的沉重心理压力,我耐心做工作,同时多次到医院查找接触人员,做好自我隔离措施,起到了安抚军心的作用。
  截至8月19日,西非的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4国确诊埃博拉感染患者2127人,死亡1145人。其中塞拉利昂感染人数增长迅速,在4国中居首位,感染确诊患者810人,死亡348人。
  目前医疗队员们的隔离期已经结束,队员健康状况良好。此次中国援塞医疗队共有9名医生和一名厨师,全部来自湖南省岳阳市的三级医院。面对严重疫情,队员们每天上班都会穿戴防护服、防护镜、口罩和橡胶手套,全副武装后不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队员们风趣地说,就当是免费蒸桑拿吧。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用慰问信传达对医疗队员的关爱,党组书记詹鸣特别叮嘱大家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国合处多次通过QQ群发来信息表达问候。这些真挚的话语让队员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牵挂,心中无比温暖。
  和以往援助马里的医疗队相比,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传染病考验。
  今年3月,非洲出现了埃博拉病毒。而这种病毒之前没有在国内发现过,所以医疗队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防控。
  由于马里与几内亚接壤,所以疫情蔓延之初就做好了边境的控制工作,现在从首都巴克马机场进入的旅客都要测量体温。截至8月上旬,马里还没有发现一名埃博拉感染者。
  虽然离死神很近,但是当地人并不紧张,我们防范的重点是高度关注发烧患者。8月份是当地雨季,每年这个季节都是霍乱、疟疾的发病高峰,它们典型的症状表现就是高热。麻烦的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也有高热情况,这个时间段非洲&三病碰头&,加大了防范的难度。
  &担心是有一点的,不过作为医务人员就要奋战在抗击疾病的第一线。&目前,这个病毒主要还是接触传播,所以只要不直接接触患者,做好个人防护,总体上还是安全的。埃博拉疫情出现后,队员们陆续接到各种途径传来的关心,目前我们的自我防范就是戴手套、戴口罩。
  非洲的雨季景色很美,可是援马里的医疗队员并没有时间去欣赏这些风景,他们仍在埃博拉病毒的威胁下正常开展医疗工作。
  目前,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国家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形势严峻。为此,我们一方面做好队内的培训和防治工作,使全体队员学习和了解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知识,并制订了针对驻地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另一方面,我们利用业余时间,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的中资机构同胞讲解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知识,使他们了解有关常识,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并且能够给国内的家人和朋友予以正确的疫情解释。
  医疗队组成以感染防治专家张瑞琴同志为主讲的埃博拉出血热医疗宣教小分队,深入中资机构厂房、工地传授埃博拉出血热的有关知识,答疑解惑,消除同胞们对该疫情的恐惧心理,稳定他们的情绪。讲座受到中资机构员工的赞扬。中国援非医疗队员:艰难起步用毛巾堵漏雨处(图)
乔世辉在非洲除了治病,还帮助当地医院培养人才5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看望受益于中国免费白内障手术“光明行”活动的埃塞俄比亚患者,并为其中两名患者揭开纱布。李克强表示,揭纱布动作虽小,但这背后有中非医生的艰辛和巨大努力,更象征了中国51年对非医疗援助的坚持和成就。作为援非医疗队的一员,曾在非洲工作12年多的乔世辉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现在非洲不少地区还是很贫穷,希望中国从医的年轻人能多去非洲看一看,那里对于医生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艰难起步用大毛巾堵漏雨处昨晚7点,刚刚走出办公室的乔世辉换下了工作服。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的他,面对着病人的时候,脑海里偶尔还会闪现着非洲病人的面孔,作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员,12年零9个月的援非经历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1990年10月,40岁的乔世辉跟随中国援尼日尔第八届医疗队,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在尼日尔首都国家医院里当起了内科临床医生。“刚到尼日尔时,我每天大约需要接待100个病人,每个医生需负责30张病床,病人的数量十分巨大。”当地拮据的基础卫生条件给医疗队带来了不少困难。“我还记得一个病房的屋顶是破的,到了雨季,我们就拿着大毛巾堵在漏雨处,如果雨水把毛巾浸湿了,我们就把它拧干重新换上,就这样熬了很长一段时间。2007年在大科岛工作时,该岛停水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每天买2瓶矿泉水饮用以保证身体基本需要,而洗衣服、擦身用水只能靠老天下雨时用锅碗盆桶接盛雨水过日子。”1990年至2012年间,乔世辉参加中国援尼日尔和援科摩罗共6届医疗队,先后在尼日尔首都国家医院、津德尔国家第二医院、马拉迪省中心医院和科摩罗首都医院工作12年之久。由于条件恶劣,医生在医院给病人看病的同时自己还得防病。“12年的时间里大概感染了10次疟疾。”说起这个数字,乔世辉显得十分淡然,于他而言,赢得非洲当地病人的信任比其他更为重要。建立信任转变当地“信西不信中”的观念“刚去时,当地人还是比较信赖西医,建立信任的过程并不容易。”乔世辉说道,“1991年10月,尼日尔政府教育部长的夫人患腹泻病,已接受过几位西方医生的治疗没见好转,于是找我们登门诊治。经过仔细检查,确诊为阿米巴痢疾,同时还发现其下腹有一个柚子大小的肿瘤。”“我们医疗队的医师做了初步判断,但是部长不相信他夫人会有这么个肿瘤,他说已请法国、阿尔及利亚及尼日利亚医生看过病,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无奈之下的乔世辉,把部长的手拉到他夫人腹部长肿瘤的地方轻按,感受肿瘤所在的位置。“我对他说,我们中国医疗队两位妇科大夫可以做切除这个肿瘤的手术,起初他不相信,并携夫人去法国做这个手术,前期检查与治疗已花费20多万元人民币。”承受不起高额医疗费用的部长回到尼日尔后再次寻求中国医疗队的帮助。“当时队里的专家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顺利地为患者切除了这个肿瘤,一周后就康复出院,总费用只花了6万西非法郎(相当人民币1000多元)。”此后,教育部长“信西不信中”的观念开始转变,中国医疗队医生的精湛医术也在当地慢慢传开。“我记得1992年离开尼日尔准备启程回国的时候,当地接受治疗的病人跪在医院的走廊里,双手合十,他们嘴里不住地说着‘上帝保佑你平安地回到祖国母亲的身边’,当时好多病人也期待着我们能尽快返回到尼日尔,能继续为他们提供医疗救助服务。”传播医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12年的援非历程中,除了照顾病人,乔世辉还肩负着培养当地医院人才的责任。为方便津德尔当地患者看病,乔世辉先后帮助津德尔医院建立了心电图室和胃镜室,为当地医院填补了这两项技术含量极高的诊断手段的空白。在工作之余,他还为当地医院培养了一名心电图室医生和一名胃镜室医生。“希望中国从医的年轻人能多去非洲看一看,那里对于医生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掌握综合能力的内科医生,非洲的医疗水准还十分有限,有些护士甚至不会给医疗器械消毒,这种意识的培养过程是十分漫长的,需要花费时间和耐心。”日,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摩洛哥会见中国援摩医疗队员时表示,“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是中非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日,乔世辉获得了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非友好贡献奖”,受到了隆重表彰。他是10名获奖人员中唯一一名全国卫生系统的代表。本组文/本报记者 桂田田背景中国医疗队对非援助已达51年
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反法武装斗争赢得独立,但由于外籍医务人员的撤出,阿尔及利亚面临缺医少药的困难境地,阿尔及利亚随即向世界发出紧急医疗援助的呼吁。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对外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当年4月,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从此开创了中国对非卫生援助的历史。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国政府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对非援助的重要举措之一。2013年7月,据国家卫计委资料,“50年来,中国共向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医疗队员2.3万人次。目前有1100余名医疗队员在50个国家和地区的113个医疗点从事援外医疗工作。”据悉,中国先后向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万多人次医护人员,救治了2亿人次的非洲病人,为当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
相关阅读&&&&&&&&&&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城视网立场。
Copyright (C)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中国援非医疗队面对埃博拉 在西非坚守
& | & 来源: & | & 编辑:王珊 & | &
  原标题:面对埃博拉,中国医疗队在西非坚守
  国际在线消息:据《人民日报》讯,“作为第一个接触(埃博拉)患者的中国医生,虽然当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我挺感谢自己有这段经历。”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普外科专家曹广在微博中写道。今年4月14日,曹广结束了21天的隔离观察,确认未感染埃博拉病毒。
  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西非四国,曹广是勇敢奋战在帮助非洲人民第一线的38名中国医疗队成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4国共已报告1711人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932人死亡。但中国医疗队成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始终坚守岗位,谱写着新时期中非友好的赞歌。
  几内亚是今年西非地区最早暴发埃博拉疫情的国家,首都科纳克里第一例感染者就是在中国―几内亚友好医院接受治疗的。“医院在近20天时间内共接诊了12名感染者,其中有3例为外来疑似病例,9名医院当地医务人员在同感染者接触后被确诊感染病毒。”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孔晴宇介绍说,9名被感染的医务人员中只有3人生还。“2名中国医疗队的医生曾经接触过感染者,一名医生曾亲自为患者体检,徒手翻开患者的眼睑,两人在隔离观察21天后确认未感染病毒。”
  这名徒手翻开患者眼睑的医生就是普外科专家曹广,疫情暴发后他的微博受到大量关注。“对我来说,这次的埃博拉病毒来袭就是一场遭遇战。”曹广说,“但我们目前的状态其实还是很稳定的,门诊照旧。援非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就是要克服困难,把工作完成好!”
  中国政府1968年6月开始向几内亚派出医疗队,目前的第二十三批医疗队共有19名成员,全部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医疗队日常的驻地门诊现在依然开放,但仅处理非发热患者。
  “中国医生坚守在几内亚46年了。突然出现的埃博拉疫情,使每一个人都猝不及防。身边熟悉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去,也使我们感到恐慌。”孔晴宇表示,全体医疗队员深知责任的重大,大家制定出一套疫情应急方案,并向几方工作人员和广大华侨华人广泛宣传,普及防控知识,告诉大家埃博拉可控可防,并不是不可战胜。
  “3月28日,由国家卫计委提供的第一批防护物资及药品就从广州口岸以特快专递的形式发出,”医疗队医生王薇写道,“打开微信,满满的都是各种关心与问候,让我心里暖暖的,而每天向家人报平安成为了习惯。”
  今年5月,埃博拉疫情开始在塞拉利昂境内严重起来,现在90%的病例集中在塞拉利昂靠近几内亚与利比里亚边境的两个地区,首都弗里敦共报告有6例确诊病例。中国援塞拉利昂第十六批医疗队共有10名成员,其中包括9名医生,全部来自湖南省岳阳市的三级医院,医疗队所在的医院就位于弗里敦市中心。
  “医疗队仍然在坚持工作,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疫情。”中国援塞医疗队队长王耀平介绍说,塞政府已采取必要手段,但疫情会怎样发展现在还很不好说。
  7月26日,弗里敦首位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在被送往疫情防治中心途中死亡,她曾于24日前往金哈曼路医院接受治疗,后被家人接走。“这名病人曾去过好几家医院接受治疗,称自己身体不适,但症状不明显,医疗队马上通知卫生防疫部门来抽血,中国医疗队一名医生在戴着手套和口罩的情况下接触了病人。”王耀平说,该名中国医生现在已在驻地宿舍隔离观察了两个多星期,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出现异常,但还不方便接受采访。
  王耀平说,“当地病人都认为中国医生值得信任,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医院病人数量并没有减少,还有不少是从外省来弗里敦看病的。现在医院门诊专门有护士量体温、问询,如果发现体温偏高,将送往其他医院接受治疗。医疗队也制定了消毒隔离制度,注意医院防护工作和自身防护。”
  “如果不是今年疫情暴发,我们还会去外省义诊。”王耀平表示,疫情发生后,在使馆的召集下医疗队先后共3次向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代表通报疫情,讲解如何进行预防,“作为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要坚守岗位”。
  中国政府1984年向利比里亚派出第一批医疗队,在利比里亚内战结束后,于2005年开始复派医疗队,现在的是战后第五批,包括内科、外科、眼科、中医科等科室专家在内共有9名成员,全部来自黑龙江,集中在首都蒙罗维亚最大的利比里亚首都医院工作,整个医院的门诊有一半是由中国医生完成的。
  中国援利比里亚医疗队队长周永军介绍说:“医院里曾有短期工作的美国医生,疫情暴发后他们在4月就撤走了,埃及医生也在5月离开了医院,只有中国医生一直坚守。”
  周永军表示,医院门诊自6月开始量体温,体温异常的直接送去医院内专门救治感染者的中心。利比里亚首都医院内防护措施较差,7月中旬有两名医生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自8月4日起,医院除急诊和少数科室外,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如果相应科室有急诊,就会打电话给中国医生,我们会从靠近医院的驻地赶过去。”周永军说。
  周永军说,中国医疗队医生今年4月曾给医院内当地医生讲过课,进行埃博拉病毒防治简单培训。5月30日,医疗队几乎全部队员都前往蒙罗维亚的居民社区义诊,宣传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知识。医疗队还紧急将防护措施做成宣传单,发给在利比里亚的中国公民。此外,医疗队先后为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讲了3次课,提醒大家关注疫情。周永军说,“我们时刻准备着,等待医院恢复正常工作,等待疫情早日结束。”
相关新闻v&& 09:18:45v&& 05:21:03v&& 04:10:57v&& 19:43:14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援非医疗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