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云南的,在江苏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在那里考的教师编制到云南省承认吗?

广东广播电视台 现代教育频道>>图文新闻>>现代教育快讯
川大舞蹈系女生因练功不到位遭老师殴打(图)发布时间: 点击:4175微博报料:艺术学院多名学生练功被老师打 伤痕累累川网调查:10名以上在场学生称确有其事 学院回应:正着手了解今日上午11时网友发微博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学生在练习芭蕾舞基本功时,多名同学被老师打,并附上了一名女生背部留有很多血痕的。微博发出后,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随后四川新闻网记者立即前往该校,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学生回忆:老师不满练功动作不到位 多人被打今日中午12时,当记者赶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时,还有十余名学生(另外一个班级)正在形体房里练习基本功。“我们交接课时,看到几名师姐躲在走廊一旁哭泣,据说是被老师打了。”正在练习的大一学生小雨告诉记者。下午2时,记者在四川大学女生宿舍一间套房里,见到了微博照片中“背部留有大量血痕”的当事人小佳及其室友们。在一群学生中,小佳的脸色有些苍白、情绪显得低落,面对记者时也不说话,默默地进了自己的房间。“尹老师(当事老师)带我们班已经一年半了,而这一次的行为实在有点过分。”随后,同班室友小丽详细地介绍了事发的经过:上午8点10分,舞蹈系大二“四川班”的19个学生和往常一样到艺术学院三楼形体房上芭蕾舞课。学生们都有些紧张,因为今天这堂课是尹老师的,她在系里出了名的严格。“进教室时,尹老师手里拿了一根条子,说是来上课的途中顺手捡的”。不过当时,同学们对此都没有太在意。“同学们多多少少、不同程度的挨了打,有的是背部、有的是小腿、也有手臂的。”小丽回忆说,随着课程的进行,令全班同学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练习芭蕾舞动作过程中,同学们被尹老师打了,打人的工具正是老师进来时随手拿着的那根木条。小丽说,有的同学挨打是因为练功时背没挺直、有的是因为腿没抬到规定的高度;有的同学被木条打了一两下,有的则被打了许多下。“平时口头上说你们不听,没有效果,就要这样知道痛了,你们以后才记得住,我以后都要这样。”小丽向记者转述尹老师当时打她时说的话。被打学生:理解老师 望低调处理此事课程结束后,一些挨打的女生都哭了,“要是以后都是这样上课的话,怕是吃不消。”上午11时许,一名被打的女生在拍摄了伤情最重的同学小佳背部照片后,发布了本文开始的那一条微博。不过今日下午2时许,这条微博被发布者删除。发布者告诉记者,并不想把事情闹大,发微博只是一时气愤,现在正在和学院沟通解决此事。随后,该发布者又发出了另一条微博:我删了那条微博,自己的问题会自己解决。谢谢大家关心,真的还是不想闹大。随后,照片“主角”小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小佳告诉记者,她和班里很多同学一样,都是从小学习舞蹈。小时候也有过上课被老师打的经历。“打了之后我们觉得痛,于是就会往更好的方向努力,但是不能打得太重了。”小佳说,背上的伤情在上了药之后已经缓解了,“明天我会继续去上课的。”随后记者又陆续找到了与小佳同班的其余同学。经录音取证,有超过10名同学证实当天上午形体课上,班上大部分学生在练功时被尹老师不同程度打过。学生眼中的打人老师:认真严厉小佳及其同学被老师打一事,很快在宿舍里传开。“我在微博上看到的,尹老师曾经带过我们班,但是并没有挨过打。”一名大三的同学告诉记者,尹老师也曾给她们授课,平时就很严厉,但并未打过她们。不过这名同学称,学舞蹈的挨打是挺正常的事,这是老师纠正动作的一种方式。另一名大一学生小雨也告诉记者,自己学院的其他老师不会打学生,自己和同学也没有被老师打过。经证实,同学们口中的“尹老师”,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教授尹德锦。记者从该学院官方网站“师资队伍—副教授”一栏中看到以下的介绍:尹德锦,毕业于四川省音乐学院舞蹈表演系。三次获得全省舞蹈大赛一等奖。2001年表演《旧事女人》获文化部“全国第五届舞蹈比赛”三等奖。2002年被评为四川大学优秀教师。2003年获得全国大奖并破格升入中级职称。2003年度获得四川省成都市“一专多能优秀青年教师”、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曾参加文化部2001年春节电视晚会,表演独舞《梦中的橄榄树》、领舞《丹顶鹤的故事》等。“一位30多岁的女老师,做事很认真,敬业又很严厉。”采访中,包括被打的学生及其他年级的学生,几乎都对尹德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她对我们很严格,有时一个舞蹈动作可以上一整天,只是为了我们把这个动作做到精准。”小佳的同学萌萌说,班里的同学一上尹老师的课就会很紧张,头天晚上回寝室都会格外花时间来练动作。“怕第二天上课得时候动作不到位要挨骂。”在上午的事件中,萌萌自称是少数没有被尹老师打的学生之一,不过她也向记者证实了其他同学被打的过程。或许是因为没有过多牵涉进此次事件,萌萌的话也许更能让记者更全面地了解当事人尹老师—她不仅仅对我们严格,对自己要求也很严,上课很少迟到,迟到几分钟都会向我们道歉,自己生病也会坚持来上课……随着采访的进行,大多数被打学生在情绪平静后,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学舞蹈很注重手上和脚上的每个细节,有时候一个动作反复不到位老师就比较着急,但出发点是为了让我们更优秀。学生家长:很气愤很心疼“我们把今天的事情告诉了父母,他们也不能接受,表示气愤。”同学小丽告诉记者,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学了十几年的舞蹈,平时老师一些拍一下、打一下纠正动作都可以接受,但从未遇到过今天这样严厉的事,父母知道后都很生气,十分心疼。家长们建议孩子们:先与学院负责人沟通,看解决结果如何,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发生类似事件。学院回应:正着手了解对学生们声称的“老师打学生”事件,学院方及另一名关键当事人尹德锦老师又作何回应呢?今日下午,川网记者首先对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听完记者的讲述、看到记者出示的学生伤情照片后,该院副院长杨向东表示:舞蹈系的老师在训练时有可能(对学生)拍一下敲一下。因为也是刚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随后,该院党委副书记杨梅留下了私人电话号码,让记者接下来与她联系以了解事件进展。但直至今日晚9时30分,记者未接到该学院打来的任何电话。期间,记者多次打电话给该院杨副书记,但手机要么被挂断、要么未应答。涉事老师持续沉默当天下午,此事件关键当事人之一的尹德锦老师因为没有课程,记者并未在学院见到她本人。记者多次拨打尹德锦老师的手机,并2次编发短信向其表明来意,希望她出面接受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尹德锦老师一直未接听手机,也未回复短信。本网记者将持续关注此事进展。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毕业论文--云南省勐腊县中学教师师资状况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毕业论文--云南省勐腊县中学教师师资状况研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56:4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毕业论文--云南省勐腊县中学教师师资状况研究.DOC
官方公共微信广东广播电视台 现代教育频道>>图文新闻>>现代教育快讯
重庆多地教师招聘拒非985、211高校毕业生发布时间: 点击:2665“教育事业单位招聘条件:985、211工程院校2014年应届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全日制普通高校、2014届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这是《重庆市巴南区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育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简章》中的一段话。近日,有读者向中国青年报反映,重庆市的多份教师招聘简章公开限制非985、211工程院校或其他特定高校,违反了教育部()有关规定。事实上,多年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招聘屡屡出现限制非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条件。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严禁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其中明确规定:“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要严格做到‘三个严禁’。”第一个严禁,就是“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工程院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笔者,反对就业歧视的最大困境在于,“本应是促进就业公平的监管部门,如劳 动部门、教育部门等,反而成为就业歧视的‘带头大哥’。”非985、211高校毕业生无缘“考核招聘”“请问招老师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吗?负责审核的主管部门,不在这个名单上的高校毕业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一位读者近日在给中国青年报发来的邮件中写道。他所说的报名,指的是2013年重庆市渝中区、巴南区等地区的教师招聘。笔者在《重庆市巴南区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育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简章》中看到,如想报考教育事业单位,须为985、211工程院校2014年应届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是全日制普通高校2012届以来的研究生。报考艺体类岗位,则可放宽到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2届以来的本科及以上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卫生事业单位招聘条件”的要求也与此类似。简章末尾注明:“本简章由重庆市巴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笔者以应聘者身份致电巴南区教委组织人事科。工作人员称,该简章的条件,是由人社部门、教委共同制定的。该科一名负责人告诉笔者,重庆很多简章对毕业院校都有要求,“我们招聘老师的这些学校是区县最好的学校,对应聘者的毕业院校、学科都有要求。”该负责人解释,此次招聘为“考核招聘”,不需笔试,面试通过即可。如果是需要笔试的公开招聘,“我们肯定对毕业院校没有要求”。笔者注意到,明确出现985、211高校字样的招聘简章,在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并非只有这一例。11月1日发布的《重庆市渝中区教育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14年应届毕业生简章》也显示,本次招聘面向()、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211工程院校的2014年应届本科及以上大学毕业生。渝中区教委工作人员同样表示,此次招聘也采取的是“考核招聘”,“是我们到指定高校去的。”而在12月上旬会发布另一则公招信息中,非211高校毕业生也可报名。“这是公平的。我们在保证师资质量的前提下,只是拿了一部分岗位给211的院校来招聘,拔高部分条件,我们更多的职位是拿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的。”渝中区人社局工作人员说。该工作人员解释称,简章中的条件是根据区县自身的教育水平制定的,渝中区是中心区,所以对应聘者的教育起点要求肯定更高,“而且这个条件我们不是今年才开始的,年年都是这个样子”。教育、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称“不是歧视”针对笔者“限定非985、211高校毕业生是否为就业歧视”的疑问,重庆市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这“肯定不是歧视”。该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理由有三:一是从总量上来讲,全年重庆市两万多个岗位中真正要求985、211院校的仅1500个左右;二是解决就业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的目的和作用是选拔人才,所以允许面向应届毕业生部分的进行考核招聘;三是招聘是分阶段的,现在更多的是应单位的发展需要进行招聘,其后会发布面向普通高校的招聘通知。“比如说,我们主城以外的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985、211这道门槛,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本科就行,甚至专科,而且这些简章全都是针对应届生的。”该工作人员解释称,“不存在就业歧视,只是有计划分批次地来进行招聘。”重庆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这“不完全算是”一种歧视。“如果是因为生来具有而无法改变的东西,比如性别、种族等,并以此来进行限制的话,那就是就业歧视。”但是,熊丙奇对此的态度相当明确:“把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定位为高素质的人才,那就是一种歧视。”他认为,这会助长现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名校情结,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还是用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利用985、211这种概念来选拔人才。”熊丙奇分析,此间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二是考虑到985、211院校毕业的部分学生专业素质不错,某些用人单位便以此为理由,进行限定性招聘。熊丙奇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学校身份作为一项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不管是从科学的人力资源观念来看,还是从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来看,都不应该这样做。”法学院教授侯欣一对有关部门的这种做法表示理解。但他认为,这样的做法确实有就业歧视之嫌:“机会平等是最简单的判断标准,不能一开始从条件上就被淘汰了,根本没有机会竞争”。对此,重庆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只能在宏观上加强引导,在简章审核的时候,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谁把就业歧视当成了正常的事情重庆市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向笔者提出,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规定,只要是国家承认的专科以上的毕业生,都具备资格和条件。因此,这存在国家最低限度要求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无法同步的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国家的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法来引进人才。“第一是高素质人才,第二是紧缺的专业人才,第三就是面向应届高校本科大学毕业生,可以采取简化、公开、相对灵活的方式进行公开招聘”。他称,选择这种招聘方式,主要是因为重庆地处西部,在很多方面不具备优势,因此希望能够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熊丙奇不认同这种方式。“这恰恰是最错误的做法,要让人才更好地发展,就应该给人才一个平等竞争的空间。”在重庆市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看来,一个现实不得不被承认:“既然有985、211的设置,那就说明985、211学校是不一样的。”熊丙奇认为,这种做法与目前的行政管理体系、行政用人体系存在关联。现在教育评估对高级职称、学历层次都有要求。如果能不受任何限制来招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一方面在喊着要推动教育多元发展,鼓励学校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办出一流;另一个方面,教育系统自己却不断地制造等级,制造学历歧视,这实际上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熊丙奇感慨道。“还是缺乏监督。”他说,“我们有《就业促进法》,但法律成为一纸空文。我们不断地呼吁就业公平,呼吁打破学历社会,呼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现实却越来越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去反对歧视,而是把歧视当成正常的事情。”实习生 成婧(中国青年报)广东广播电视台 现代教育频道>>图文新闻>>现代教育快讯
高校讲师晋升之痛:指标很有限 标准常更新发布时间: 点击:1468这个暑假,华中地区一所重点高校教师张放的生活有些不一样。没有像往年一样备课做教案,实验室的工作也开始收尾交接,32岁的张放需要打点行装,告别妻子和两岁的小孩,前往英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5年前张放在这所985高校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发了6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973计划项目——初评时,学院一位老院士对此项目赞不绝口。本以为今年的职称评审十拿九稳。让人意外的是,张放最终倒在了学校人事处的终评环节——学校评副教授的标准又变了,“今年起,没有出国经历一票否决”。张放的遭遇不是个案。“青椒”,是网络上对88万(教育部()截至2011年底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这是一个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超过60%的庞大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寒窗苦读20余载终在高校谋得一席教职。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国多所大学采访发现,随着近年来高校大扩招,加快引进年轻师资,在严控职称比例的背景下,副教授职称是僧多粥少,讲师晋升成为了校园里一场“惨烈”的争夺战。不断长高的“职称墙”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的调研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华中地区一所著名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大约有讲师100多人,每年获得学校副教授的指标始终保持在两三个,院长无奈戏谑,要把现有老师副高职称解决,“看来只有评到本世纪中叶了。”2012年底《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副教授评审权授予工作的通知》显示,依然适用1986年3月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博士毕业两年,就有资格评副教授。但这样的规则在高校已经不断升级,“现在能进大学的基本门槛就是博士,指标有限,评审自然‘水涨船高’”。周光礼教授介绍,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师岗位主要分为三类: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专任教学岗位教师和专任科研岗位教师。但在教师聘任上,每类岗位的考核标准并无明显差异。而科学研究在高校也越来越受重视,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以上奖励等等都是其主要考核指标。评审中不断上演的升级版则让人眼花缭乱。以论文发表为例,从最早的要求有两篇以上论文发表就行,到论文等级不断提高,要求必须是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论文,数量要求也在不断攀升。张放的博士班同学在另一所高校任教,学校规定要有出国经历,考虑家里经济条件,这位同学自费10多万元去了台湾,没想到刚刚结束访问学者返校,就得到新消息:规则改成新疆等边远地区支教半年以上就行。论文的标准也常变动。有时规定年限,今年的算,去年年底的就不算;有时变标准,今年这个期刊上发的论文属于核心,明年评委换了,又不是了。梳理多年来副教授评定条件的变化,周光礼教授对现在的讲师们深表同情,“基本来说,如今,985学校最终通过评审的副教授,其难度已经大过了评教授。”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2009年,张智杰从一所985高校博士毕业,正式踏入大学讲师行列。从农村到一线城市,从学生到大学教师,刚入职那会儿,张智杰觉得自己的人生“十分圆满”,她要做的,就是将自己近10年大学生涯学到的东西,好好“倒出来”教给自己的学生。为此,她四处听课、向老教师求教,专门买了相关书籍为教学技能充电。做课件,讲课,评课,布置作业,课堂测试,期末考评……张智杰将自己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教学中。在第一学年学生测评老师的打分中,张智杰以平均92分的成绩排在院里所有青年教师的前列,“很累但觉得十分幸福”。然而,“幸福的日子”却在一次无意看到评选副教授、教授的考评实施办法后,戛然而止。张智杰清楚地记得,15页的考评材料里关于阐述教学成果考核部分的笔墨不到两页,剩下满眼都是“论文、项目和著作如何分级别加分”的详细阐述。教学成果考核写在文件细则的最前面,但加分项包括: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教学竞赛奖、精品课程奖、优秀名师称号等。“一个刚工作的讲师,怎么可能开设出国家精品课程或者获得名师称号?”张智杰瞬间明白,经常找她代课的同事的时间去哪儿了。在一次与已经担任博导的师兄通电话时,对方直接“剧透”:只要不出教学事故,不被一票否决,课好课坏影响不大。刚成为大学教师那会儿,张智杰觉得肩上担负着光荣与使命,“一面挑着学生明天,一面担着祖国未来”。这种光荣甚至影响到了张智杰老家的村民——每当村里有人办喜宴,张家人往往都会被安排在上座。可如今,“理想还是败给了现实”。而今,张智杰逢人都这样告诫:“教学是良心活,但更重要的是科研。”她的主要精力也已经从教学转移到了写论文、四处求人发论文。几年前,一位副教授坦然承认:大学教师如果想顺着“金字塔”发展,做好教学是基础,但一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激烈的竞争下,高校的讲师们还能有多少心思放在教学上?近日广受关注的()女讲师方艳华转岗事件中,世界各地毕业生发来50多封共计4万余字的请愿书,有学生在一篇日志中感慨:“清华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却感觉是越来越少。很多老师忙发论文,忙拉课题,忙培养研究生,真正能在培养本科生上花这么多时间而且又如此优秀的老师,很少很少了。”“墙里墙外大不同”32岁的黄建林是中部某著名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回想一年前的参评经历,她至今觉得紧张复杂程度“堪比电视里的谍战剧”。从一个职称到另一个职称,黄建林总感觉有种说不清楚的东西,私下里,黄建林把它描述为一堵墙,“墙和城不一样。围城是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而翻过了这面墙,安全着陆,就没人再想翻出去”。墙内的风景美不胜收。首先是名,“评上副高,才能被称为专家,进入高级知识分子系列,可以在全国流动,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和社会名誉。”更直观的体现在于利。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工资条上的差别:做讲师时,黄建林的年薪接近8万元;在升为副教授后,年薪超过10万。更丰富的内涵则是,有资格带一帮研究生干活,这都是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独立申报课题项目,可以成为评审专家……周光礼教授将之总结为“马太效应”。一个典型的细节是,一些学术期刊编辑看文章时,要看是不是副高以上的。同样一篇论文,如果署名只是一个讲师,编辑可能看都不看就丢到垃圾筐里。现实中,大学青年教师形容“三座大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教学、科研、房子,这背后,如影随形的就是职称。周光礼教授介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从博士毕业刚入职到爬到教授职称,收入差距最小的是加拿大,最大就是中国。在中国,本来老师的工资就比较低,副教授是个门槛,评不上就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不仅养家糊口不行,还会教职不保。”两年前,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廉思老师领衔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为此写下注脚。该调查覆盖了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供职于包括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大专院校和成人/民办高校在内高校的5138名青年教师。该调查显示,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高校青年教师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调查称,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月光族”,每月能有结余的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前几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由于生活压力大,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方式贴补家用,甚至有14.2%受访者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说起几年前学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上的一个故事,华北地区一位教授唏嘘不已。一位年轻的讲师掰起手指算账,扣公积金、扣税、扣房租,一个月拿到手的钱不到3000元,所谓的年终奖要靠天收,为了养家糊口,只有没日没夜的在实验室里干活。这位时年35岁的老师担心哪天猝死在实验室,每个月专门花600多元买了一份保险留给女儿,“说着说着,他已经潸然泪下。”(应受访者要求,张放、张智杰、黄建林为化名。)(记者 雷宇 实习生 郭哲 孙珮云)广东广播电视台 现代教育频道>>图文新闻>>现代教育快讯
大学老师网上公布车牌号 喊学生搭顺风车(图)发布时间: 点击:2238田再悦和他的私家车 受访者供图昨日一早,田再悦开车缓缓驶过校园,细雨中他不时看看宿舍楼,看是否有学生需要帮助。11月5日,身为西南大学老师的田再悦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车牌号,表示学生可免费搭他的车回宿舍。此举引起了同校4名老师的响应,大家纷纷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车牌号。老师发微博免费送学生田再悦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11月5日深夜,他发了一条微博:“今晚从办公室出来,在楠二遇见两个招手的学生,送他们回了梅园,这已经是第四次顺路送人了。孩子们记住,如果没有观光车就招手小车,一般老师们都会顺路送你们的。我的车是一辆金色别克,车牌为渝BFU×××,大家路上遇见可以招手。”很快,这条微博开始在西南大学的师生间传阅,记者也因此联系上了田再悦。他说,11月5日晚上10点半,雨下得特别大,他加完班准备开车回到位于北碚城北的家里,途经学校楠二食堂时,他看到有一个女生跳到马路中间朝他招手,他急忙刹车查看情况。原来,有两个大一女生从校外购物回来,因为忘记带伞,校车收班,手里提着一大堆东西,两个女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朝路过的车辆招手。了解情况后,正好顺路的田再悦将两个女生送回了学校的梅园一舍。从新生到毕业生都载过田再悦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第4次免费搭乘学生了。“第一次搭学生是今年8月份的事,当时放暑假,校车停运了,我开车经过学校2号门时,看到路边有4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看到我的车经过,他们在空中挥舞自己的手”,田再悦回忆称,“当时没来得及多想,看到有学生招手我就停车了”。原来,这4个人是西南大学的毕业生,趁暑假回学校备战研究生考试。随后,田再悦将他们送到了位于校内的志城大厦。今年9月,田再悦开车经过校内的田家炳楼时,遇到一个要赶去军训的新生,“因为他找不到场地,我就顺路将他送了过去”,田再悦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温情,正是大学所需要的温暖与阳光!老师的举手之劳,可以给学生带来温暖,何乐而不为呢?”田再悦说,这是他公布自己车牌号的主要原因。同校4名老师响应此举田再悦发布微博后,西南大学另外4名老师也先后响应其举动,转发并公布自己的车牌号,表示希望加入免费搭乘学生的行列。西南大学团委书记王毅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表示,“爱心只在举手间,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满足这些真实的愿望”。“好主意!向老田学习,我的车牌是渝AHP×××,银色马自达6!”响应者、招生就业处老师何平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和田再悦在校园里散步,看到有些学生上课的路程确实远,提供顺风车只是小事一桩,希望可以帮到学生。“有次开会快迟到了,我就在路上招手搭乘了一辆垃圾车,希望学生可以勇敢伸出双手,搭老师的顺风车”。观察有的学生很感动 有的胆怯不敢招手记者在田再悦的微博上发现,不少西南大学的学生被老师们的举动感动。网友“@prick”则说:送朵大红花,要是天天在路上瞅见你的车该多好!“@栋梁_”称:所有老师都能够和田老师一样,我们当学生的可要幸福死了。该校毕业生“@吴朝英Liunian”也感叹道:老师好贴心,可惜我们已经毕业啦。不过,也有学生向记者表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即使碰到老师的车,他们也不敢主动伸手。“可能有一种距离感吧,总觉得老师太威严,不敢主动接触”,西南大学地科院一个不愿具名的学生说。面对学生的胆怯与顾虑,田再悦回应称,作为老师,如果主动邀请学生搭乘,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会主动邀请学生搭顺风车。同时,田再悦也提醒广大学生,由于学校对校外车辆没有管制,大家在晚上拦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结伴而行。(重庆商报记者 廖娴雅 实习生 毛海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