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填写:无影灯的“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梅建华司长在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业务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业务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梅建华&
  (日)
同志们: &
  金秋十月,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鹭岛,召开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业务培训会。首先,我代表监督司向参加培训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培训会是协作网成立以来的首次培训会,意义重大。尽管协作网成立不到一年,但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协作网纽带作用开始显现。通过协作网,总局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风险监测工作逐步串联起来,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加速推进;协作网在系统内外的影响力也在增强,在第一批49家单位加入的基础上,又相继有25家技术机构提出申请,要求成为第二批成员单位,其中包括13家系统外单位。随着工作的开展、成员单位的增加,我们深切体会到,有必要举办一次培训会,总结推广既有的好做法、好经验,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协作网成员单位风险监测工作能力,进而更好地做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为办好这次培训会,质监处和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做了认真的准备。从议程看,这次培训会安排紧凑,内容丰富,虚实结合,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必将取得预期的效果。借此机会,我代表监督司向给予此次培训会大力支持的福建省质监局、质检院和厦门市质监局、质检院,以及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培训会主要面向技术机构,内容以风险监测工作为主。但是,谈风险监测离不开风险监控这个大背景,只有全面把握风险监控工作的有关要求,才能准确定位风险监测工作的作用、内容、方式方法等,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下面,我就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谈几点认识,抛砖引玉,为这次培训会起个头。&
  一、要深刻认识风险监控工作的重要性&&
  风险监控工作是近年来监督司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觉得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局领导十分看重风险监控工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质检部门经过深刻反思,在转变产品质量监督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风险监控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印发的总局“三定”方案新增了风险监控职能,明确由监督司承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2009年1月,原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年度报告中指出,质检系统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年,经总局领导批准,监督司新设质量监督处,具体承担风险监控工作。2010年8月,树平局长在总局党组会议上明确要求开展风险分析工作,认真分析产品、工作、队伍等各个方面的风险,严加防范。12月,树平局长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议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有关事项,同意成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设立专项经费”。2011年1月,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工作方针,将“严格实施风险分析”列为保安全的“六个严格”之首,明确提出“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把风险分析作为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全面建立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和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对重大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7月,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会议上,向全系统提出了质检工作“12个如何”的问题,包括“如何对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在前”,提出要实现主动监管、有效监管,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切实做到防范在前。11月,传忠副局长深入总局风险监测中心调研,座谈了解风险监控工作进展情况,对风险监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2月,监督司向总局领导报送了《关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总局党组各位成员均圈阅同意有关工作建议。今年年初,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树平局长进一步强调,“要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自觉运用到监管工作之中,……下大力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月,总局下发文件,成立“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传忠副局长担任组长。同时,在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期间,举行了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启动仪式。7月,在全国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工作座谈会上,树平局长继续强调要扎实开展风险分析管理,扎实清理质量安全隐患,扎实抓好风险整治工作,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的质量安全环境。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总局领导对风险监控工作高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坚强后盾,也充分表明了风险监控工作在质检事业特别是产品质量监督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履行监管职责必须开展风险监控工作。首先,做好风险监控工作是适应产品质量安全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产品品种极大丰富,产品质量水平也在稳步提高,近10年来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目前稳定在87%左右。但是,综合来看,当前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质量安全状况与社会普遍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质量问题已成为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传统的标准符合性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规定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百姓对产品本质安全的顾虑不断加重,对国内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外发达国家标准的状况也日益不满。像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的“铜质水表铅溶出超标影响人体健康”问题、2010年的“卫生纸中荧光增白剂可能致癌”问题、2011年的“玩具中含邻苯二甲酸酯”问题,以及今年媒体热炒的“节能灯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问题、调和汽油质量问题等,都属于国内标准未作规定的风险问题。应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创新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风险监控工作正是我们为适应新形势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其次,风险监控工作是落实保安全的重要举措。上世纪90年代,人民群众主要关心产品“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是当时社会对政府的强烈呼声。进入21世纪,人民群众更加关心产品“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安全产品的风险和危害已成为质量监督的工作重心。因此,去年以来,总局党组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将保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成为系统上下的共识。那么,如何保好安全,守好底线?根本在于贯彻落实树平局长的讲话精神,切实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自觉运用到监管工作之中,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这也是国务院新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年)》的明确要求,即“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开展风险监控工作,正是落实《质量发展纲要(年)》和总局工作方针的具体实践,是保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提高监督工作有效性需要加强风险监控工作。当前,从外部环境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与产品质量监督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从内部条件看,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本身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按照履职要求,在质量监督涉及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而监督手段和资源有限的情形下,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纵观国外发展实践,结合我国面临的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在产品质量监督领域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是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系统地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对产品进行风险分级,能够为生产许可、监督抽查等指明监督重点,从而集中力量加大对高风险产品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在生产许可、监督抽查、机构监管等日常监督工作中,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及处置,能够促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变。&
  同时,风险监控工作是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呈现高发态势,这些突发事件一旦处置不当,将严重影响质监部门的形象。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妥善处置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成为新时期产品质量监督部门面临的重大考验。而越来越多的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涉及国内标准未规定、国内外标准不一致、行业“潜规则”等深层次复杂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按照标准符合性的传统思路难以奏效,仅仅依靠监督抽查等传统的产品质量监督手段无法有效应对。就像今年上海市质监局处置的“节能灯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一事,关于节能灯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国内没有相关的标准可供参考,无法依据标准进行抽样检验,而消极回避问题、等待标准出台后再处理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上海市质监局在近两年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果断采取风险监控的手段,以风险监测结果及时、正面地回应了社会的关切,就是一起运用风险监控手段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案例。&
  二、要准确把握风险监控工作的科学内涵&&
  构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机制,对质检系统而言是一项全新的职能。履行好这一职能,前提是全面准确把握风险监控工作的科学内涵。&
  第一,关于风险监控工作的内涵和目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是风险管理理念在产品质量监督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部门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效组织社会资源,对产品质量中影响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危害因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管理活动。开展风险监控工作,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早发现、早研判、早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别是要推动完善相关标准,及时将标准之外的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纳入强制性标准的法定要求,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上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通过开展风险监控工作,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可以促使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变,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关于风险监控工作的内容。风险监控工作的内容实际上就体现在“监控”两个字之中,包含监测和控制两个方面。所谓“监”,即监测风险,发现问题;“控”,则是控制风险,解决问题。具体而言,风险监控工作包括风险信息管理、主动监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处置五个模块。概括起来,开展风险监控工作需要“依靠2条主线,完善5项机制”。“依靠2条主线”,是指开展风险监控工作,必须依靠行政和技术两条主线,发挥行政和技术两个优势。在行政方面,重在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依职责组织实施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预警处置措施;在技术方面,重在发挥技术机构和专家特长,收集分析风险信息,积极开展监测评估,科学提出预警处置建议,为行政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只有科学统筹行政资源和技术资源,促使两者有机结合,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开展风险监控工作。成立协作网就是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个有益尝试和具体体现。&
  “完善5项机制”,是指与五个模块相对应,风险监控工作需要建立完善五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风险信息管理机制。风险信息是开展风险监控工作的前提。在风险信息管理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有效的风险信息报送制度,打通行政和技术两条信息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媒体网络、质量投诉举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行业反馈等信息资源,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共用;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有效性。二是风险信息主动监测机制。目的是通过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检测或实验,主动收集验证风险信息。重点围绕主动监测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监测计划制定、实施、结果报送和工作质量监督考核等各项机制,努力推动主动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三是风险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所掌握的各类风险信息,组织专家开展风险研判,组织机构建立风险评估技术体系,综合分析风险源、风险事件后果及其发生可能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合理确定风险性质、风险类别和风险级别,及时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以及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做出科学判定。重点建立专家研判机制、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和风险分类分级工作机制。四是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及时向社会发布风险等级、预防措施等风险相关信息。这既是一个政府、专家与社会公众交流沟通风险信息的过程,也是动员全社会积极应对风险的过程。风险预警信息是否及时、有效,决定社会舆论的导向和政府话语权、公信力的大小。五是风险处置机制。即在风险预警后,根据危害的程度和危害到的群体,由监管部门确定相关的处置措施,指导社会公众有效预防风险,并评估风险处置的效果等。重点是要防止风险由个别产品扩大到一类产品,由个别企业扩大到一个行业,由个别地区扩大到一个区域,避免发生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风险处置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风险危害的程度和目标群体范围的大小。从国外经验来看,风险处置大概有消费警示、产品危害明示、标准修订、产品召回、下架退市、市场准入、监督检查、执法查处、行业整顿、强制淘汰等多种方式。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实际,积极探索可行的风险处置方式,依法开展相应的处置工作。&
  第三,关于风险监控工作与监督抽查工作的关系。风险监控和监督抽查都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由于风险监控工作刚刚起步,很多人认识不清,经常将风险监控工作与监督抽查工作混为一谈,特别是风险主动监测,由于也包括采样检测、数据分析等过程,因此,常被简单地等同于监督抽查。实际上,风险监控与监督抽查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两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一是性质不同。监督抽查是政府部门监督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活动,属于事后监督性质;风险监控是政府部门为及时发现和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组织开展的分析研判活动,属于事前预防性质。二是依据不同。监督抽查主要依据国家现行有效的标准和企业的明示要求,侧重于标准符合性的监督检查;风险监控可以依据国内、国外标准和有关安全的相关规定、资料,包括对标准外项目的分析,侧重于安全验证性的分析研判。三是方式不同。监督抽查主要依据在生产领域抽样检验的手段;风险监控则着重在更能反映消费者真实消费环境的流通领域采样检测,此外还可依靠风险信息收集、资料分析、行业调查、专家研判、风险评估等手段开展。四是程序不同。监督抽查作为一项检查制度,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时限要求;风险监控作为一种分析研判活动,工作程序相对灵活,以多角度评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为目标。五是结果不同。监督抽查的结果是公布抽样检验结果和对不合格企业的依法整改处理;风险监控的结果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调查分析报告和对风险的预警处置。&
  第四,关于风险监控工作的特点。从风险监控工作的内涵、目的、内容、与监督抽查工作的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出,风险监控工作不同于传统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重事前预防。通过有针对地开展产品危害评价,确定产品风险高低,并根据风险等级进行风险防范。二是重专家分析。充分发挥专家的力量评估产品风险危害,有效利用专家的声音与社会进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提高全社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意识。三是重风险监测。以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为目的,广泛收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对可能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主动灵活的监测和分析,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四是重风险预警。对确认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时发布和预警相关的风险信息,提醒消费者主动防范风险。五是重综合治理。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共同预防和治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三、要充分肯定风险监控工作取得的成效&&
  驻足回首,风险监控工作已开展四年多了。四年来,系统上下坚定信心,沿着最初的工作设想,边学习、边实践、边改进,推动风险监控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我想以大事记的形式,回顾风险监控工作的重要发展历程:2008年,总局新增风险监控职能;2009年,监督司新设职能处室,首次提出风险监控科研项目立项建议;2010年,试点实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申请新增风险监控工作经费;2011年,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挂牌成立,风险监控科研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立项,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进入筹建阶段;2012年,总局成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协作网正式启动并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财政部正式拨付风险监控专项工作经费,风险监测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可以说,风险监控工作是一年一个台阶。总的来看,已经初步形成了组织、信息、监测、分析和技术“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一是组织网络体系基本建立。我们可以用“两横一纵”来概括目前建立的风险监控组织网络体系。“两横”包括总局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组织体系。从总局层面来看,成立了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有力加强了对全国风险监控工作的统筹领导;成立了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为总局风险监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地方层面来看,各地纷纷加快建立风险监控技术或管理机构,截至去年底,全系统共设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机构119家;今年以来,广东、湖南、河南、河北、天津等省份都明确了省级风险监测技术机构。“一纵”即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通过发挥协作网的纽带作用,总局与地方上下互动,有效融合成一张网,初步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依托协作网,一方面推动技术机构之间加强业务协作与技术交流,共享资源,互促互进;另一方面吸收系统内外的专家积极参与风险监控工作,实现了行政资源和专家资源的有机结合。&
  二是信息收集体系开始运转。信息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收集是风险监控工作的首要环节。为实现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2009年,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监督司进一步制定了《关于加强产品质量监督风险信息工作实施方案》。为提高信息收集效率,总局风险监测中心于2011年开发了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系统,从今年起正式运行,实现了对主要网络媒体舆情信息的全天候监测,目前共监测到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信息8000多条,并在对网络舆情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创办了《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周报》,及时与有关司局、协作网成员单位共享风险信息。同时,搭建了协作网办公信息化平台,全国各省局监督处和协作网各成员单位均可通过平台上报和共享风险信息,实现了监督工作和技术检验两个环节信息资源的逐渐整合,捕捉、研判以及交流共享风险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各地通过该信息平台报送日常风险信息73条、周报选题88个。部分地区在风险信息收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北京、安徽、上海、广东等地均创办了风险信息交流刊物,安徽省局反映的风险信息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北京将“12365”投诉举报信息纳入了监测范围,上海、广东、贵州等省局主动向总局呈报了多份高质量的风险监测报告。&
  三是风险监测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监测是风险监控工作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起,总局结合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工作,每年选取玩具、学生用品等量大面广、涉及特殊群体、老百姓关注度比较高的消费品,利用监督抽查样品,开展了风险监测试点实践。通过试点实践,积累了一些风险监测工作经验,掌握了一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在快速处置“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总局决定从今年起,正式启动主动风险监测工作,积极探索独立的、体现风险监控特点的风险监测工作机制。这项工作由总局风险监测中心具体负责,目前已向有关技术机构下达了2012年风险监测任务,正按计划组织实施。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总结。比如,坚持制度先行,起草了《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和《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规范》,多次征求部分省(市)质监局监督处和技术机构的意见,目前已在工作中试行,准备进一步成熟完善后正式实施,努力实现风险监测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作;注重问计于技术机构,向协作网成员单位广泛征集风险监测建议,共收集到27家单位报送的200余项建议,增强了风险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创建了风险监测计划“两报送、两评审”制度,建立风险监测建议和实施方案评审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评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有效确保风险监测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借鉴国家工程项目、科研课题等专家评审的经验和做法,建立风险监测专家评审流程,有力保证了专家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这些做法和经验是智慧和实践的结晶,来之不易,希望各地能够学习借鉴。&
  四是风险分析体系逐步深入。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理念在应用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衔接风险监测与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风险监控工作开展以来,从工作风险到产品风险,从风险初步分级到全面分析风险,逐步深入地建立了风险分析体系。其一,按照总局党组要求,加强了工作风险分析。2010年,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监管产品及对象、监管工作流程和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可能会给履职带来较高风险的42个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需要改进和加强的68项工作措施。今年7月份,又按照总局党组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对产品、工作、队伍风险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形成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风险分析报告》,得到了总局领导的肯定。其二,结合制定重点监督目录,对产品风险进行初步分级。针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边界宽泛、涉及产品众多的情况,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管理风险、社会风险和消费风险3个角度,依据9个具体指标,对产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初步分级,制定了《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2012年版)》,为确定产品质量监督重点、实行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奠定了基础。其三,结合风险监测工作,开展重点产品风险分析。以玩具、童装2个产品为典型,从产品及行业概况、主要危害及其致害机理、国内外标准状况、历年监督抽查数据、风险监测状况、国内外召回通报情况、舆情状况等方面,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形成了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五是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加强。风险监控工作的技术性强,技术保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风险监控工作的长远发展。我理解,技术支撑主要包括科研攻关和专家支撑。在科研攻关方面,总局向科技部申报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关键技术研究》科研项目,顺利通过“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此外,总局风险监测中心在今年也启动了多个与风险监控相关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质量安全评价与网络预警方法研究”和3个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家具类产品有害物质列表研究”、“家具检测技术路线图及有害物质释放机理研究”、“重点消费品安全信息监测及危害物质测试方法研究”。北京、上海等省(市)质监局利用自身资源,也自行组织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已应用到产品质量监督日常工作之中。关于专家支撑,主要体现在风险分析、风险研判等工作之中,这些工作处处离不开专家的参与。在专家支撑方面,不少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北京在去年4月份就成立了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工作组,下设6个分组,拥有专家71名。总局是从今年年初起开始筹建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库的,通过协作网成员单位推荐,已征集到专家人选263名。依托协作网,已有不少专家参与到总局风险监控工作中来,发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特别是结合网络舆情,利用监督抽查或风险监测数据,运用标准比对、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车用汽油、童装、玩具、学生用品、纸巾纸等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风险分析报告,排查出了多个风险问题,为风险处置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
  四、要大力推进风险监控工作&&
  风险监控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项新职能、新工作,从全系统和全局工作的角度来看,风险监控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开展风险监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囿于传统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思维,对风险监控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有效性、预防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风险中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高;二是风险监控工作进度还不平衡,从各地情况看,东部地区推进力度较大,西部地区相对较弱。从协作网成员单位工作情况看,有的协作网成员单位加入协作网只是为了博得一个名义,实际工作迟迟未见行动;三是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还没有完全到位,由于现有法律依据不足等客观原因,对风险预警方式、预警对象(内部预警还是向社会公开预警)、预警效力(能否作为执法依据)等都没有形成共识,制约了风险监控工作的成效。针对这些不足,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努力探索,重点抓好“五个建设”:&
  一是抓基础制度建设。研究推动相关立法,从法律上明确风险监控工作的地位、作用和效力,完善风险监控工作的法律依据。特别是要从制度层面解决风险监测数据的效力问题,明确相应的预警处置方式,实现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之间的有效衔接,使风险监控工作真正成为闭环体系。要研究建立协作网成员单位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建立协作网成员单位退出机制。&
  二是抓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充分认识专家在风险监控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快建立风险评估专家库,探索完善专家参与机制,加强与系统外行业、高校专家的合作,不断壮大风险评估专家队伍。推进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加强与国外风险评估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尽快明确建设思路和远景规划。在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中,要充分整合利用协作网成员单位等现有检测资源,合理分工,各展所长,相互补充。总体来看,技术机构要侧重风险检测验证,总局风险监测中心要侧重风险信息汇总、分析研判等牵头工作。&
  三是抓信息化建设。重点完善两个系统,开发一个数据库。即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系统,提高信息集成分析能力,扩大监测范围,加大对微博等新兴媒体的监测力度。完善协作网办公信息化平台系统,增加短信提醒、电子推送等功能模块,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加大工作协调推进力度。在借鉴利用国家监督抽查数据库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监测数据的固有特点,研究开发风险监测数据库。&
  四是抓风险分析报告制度建设。对内是要编写“一个报告”,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报告。要在总结现有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析报告编写、评审、应用工作制度,规范风险报告编写工作,提高编写工作质量。通过编写风险分析报告,逐步掌握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状况,同时锻炼提高技术机构的业务能力。对外是要编写“一个读本”,即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读本。这是我们最近提出的工作设想,打算选取社会关注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以涉及安全的关键指标、发现的主要风险点、消费者选购常识等为重点,组织编写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读本,向社会普及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质量、监督质量、促进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这也是我们履行职责,向社会报告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创新举措。&
  五是抓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对风险监控工作来说,由于刚刚起步,更凸显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必须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也正是因为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在队伍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学中干”与“干中学”相结合。一方面要及时“充电”,总局要多组织对各单位的培训,各单位也要加强内部培训,不断深化对风险监控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系统掌握风险监控工作的基础理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努力在锻炼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对此,总局将尽可能让更多的技术机构接触和实际参与到风险监控工作中来,通过加强技术协作和风险交流,锻炼队伍,培养骨干,提升整体工作能力。&
  同志们,风险监控工作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这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机构的积极参与,同时也为技术机构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勇当风险监控工作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努力开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新局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