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小学生书写要求对半全角有什么要求

毕业论文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7页免费3页免费9页免费8页免费7页免费7页免费7页免费1页免费3页免费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46页2下载券2页1下载券2页免费5页1下载券
毕业论文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本​文​主​要​介​绍​毕​业​论​文​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昨日再次浏览到的内容:
全角连字符“-”主要用于中文、日期或时间的连接,如“上海-台北”、“日-日”等。此处的一个例外是外文人名,将在半角连字符处说明。
半角连字符“-”主要用于外文、阿拉伯数字以及外文人名的连接。比如“UTF-8”、“”、“”等。
然后顺手点开了玛丽·居里,发现内文中使用了“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又看了,于是很自然地就改过来了。
但是我这里出了个失误,因为我也算是个新用户,没有注意提出到提出这个“例外”的用户的签名其实就是阁下 囧rz...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看到说“適用範圍包括條目名稱及條目內文二者”,我移动了、等等大概四五个条目吧。结果回来马上又看到蘇州宇文宙武告诉我说“那个规则其实是错误的”,呵呵……我的天空顿时灰暗了。
于是在这里我恳请大家多多关注这个“小问题”。我单举这几种情况:
——最常见的情况
——由两个人的人名组合
——使用了半角字符连同空格
——无人名的情况(这个应该算是误用了)
希望各位留心关注参与讨论,尽早解决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拜托了! --() 日 (三) 01:23 (UTC)
感觉没有说清楚……补充几点。蘇州宇文宙武说那个规则是错误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何是错误的。除此之外各位可以比较一下半角和全角在标题中的表现,比如和。综合意见后,请考虑是否保留这个“例外”,在定律等类似的名称中需不需要分开讨论。--() 日 (三) 01:39 (UTC)
抗议!楼主卖萌!(笑)虽然近来比较忙,但还是回应下。我记得这问题我至少提出过三次,但每次都应者寥寥啊。在这里再次道歉,并解释一下,当初制定规则时我对维基以及译名方面的问题其实了解还远远不够,故想当然可以用半角连接号,但后来我看所有标准的译名辞典和手册的中文连接号都没有半角(外文使用半角),所以是我一手制造了这个错误。我三番两次提出了修改这个问题,但最多的回答是随它去好了,所以我现在基本上看见一条改一条啊。不过话说回来,半角使用确实比全角方便,所以我不反对用半角作为重定向页面。我建议还是开个投票修改这一错误的规则,以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纷争,谢谢!——
日 (三) 02:01 (UTC)
那中间分隔点是用半角全角?--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三) 13:59 (UTC)
也是全角。——
日 (三) 15:55 (UTC)
要么重新讨论方案,要么按现在的来。各位请给个准话再讨论啊。 日 (三) 14:49 (UTC)
我建议就连接号的部分重新讨论,重开投票。——
日 (三) 15:55 (UTC)
那就立草案吧。 日 (三) 16:00 (UTC)
好吧。其实近来家里有些事很忙的,不过等起床以后吧。——
日 (三) 16:24 (UTC)
有這麼多種:“-、–、-、─、—”…-? 日 (三) 16:05 (UTC)
这是我目前查到的:
根据2011年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代替GB/T 1)标点符号用法,连接号的形式被规范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三种。在4.13.3.1.e)中特别说明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的分合均用短横线,明确适用于人名,并且例举了“”、“”“”作为示例。
在中华民国教育部2008年《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中,新增连接号为甲式“-”和乙式“~”两种,规定用於連接時空的起止或數量的多寡等,没有关于外来语部分的规定。
--() 日 (三) 19:19 (UTC)
跪了!我又自作主张了,我错了!这就不用讨论了,我去都改过来。——
日 (四) 01:56 (UTC)
哇!太多了,改不过来了!呜……——
日 (四) 02:23 (UTC)
都是我不好,相信了较早的译名辞典,不知道有新标准了。——
日 (四) 02:28 (UTC)
其實台灣普遍都沒有在用連接號的啦,至於音界號台灣用?就不用說了,如上面兩個例子,台灣都直接寫「盎格魯撒克遜人」、「讓雅克盧梭」、「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這樣的= =。
日 (四) 04:57 (UTC)
那其实半形全形都是对的是吧。--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四) 06:42 (UTC)
是啊,很多不规范的用法都是很常见的,一般也没有人有这种吹毛求疵的要求,但是我们写的是百科全书啊,起码质量起点要高一点吧,标准至少还是要统一的。反正一般外文人名只要原文里用了“-”,译成中文时都要保留。--() 日 (四) 08:50 (UTC)
蘇州不哭。其实我要是也能在客栈发帖之前查一查就好了。不过我发现你真的好有前瞻性!总算是了却了你一桩心事不是。--() 日 (四) 08:57 (UTC)
呜……好点了,谢谢!现在关于外文人汉译名内连接号的使用已经没有异议了。——
日 (五) 02:09 (UTC)
既然是「格式」,就表示「正不正確」其實不是這問題的核心關鍵,核心關鍵應該是「統一」。當然,制訂統一的標準過程中如能參考其他有公正性與普遍性的既存標準會比較好,但既然上面已經有人提出官方的定義全形半形都對的話,我建議就直接共識或票選決定其中一種當作中文維基自主決定的格式規定就好,對我而言,只要中文維基的版面看起來統一就好,不管全形半形我都無所謂,告訴我哪種格式為準我就會照用。--(TM)
日 (四) 10:29 (UTC)
在此强烈建议技术人士开发bot负责各条目连接线的分类和统一。毕竟,连接线,就算是同一个人编辑同一个条目,也容易迷糊。—
日 (四) 12:27 (UTC)
请各位至下方参与的讨论。 日 (四) 15:37 (UTC)
在中有關(半形或全形)括號的詳細用法不近詳細,而不但有用戶提出疑問:,而且我在編輯和瀏覽的時候,常會看到不同條目有不同的半/全用法。我提出以下的幾點方針,請大家提出意見,之後便可以加入正式的格式手冊裡面,並鼓勵人們隨時修改錯誤的用法。
條目命名規範不變,要用括號者,在條目名後加一個半形空格,然後一對半形括號:「」
明顯前後為中文字符(或韓文、日文等全形字符)的,必須使用全形括號,前後不加空格:「天永遠是藍的(多雲或下雨時除外),??」
全篇或全句為英語等半形外文文字的,使用半形括號,前後各加上一個半形空格,或符合原語言用法:參考資料中的「On the Claims for Discovery of Elements 110, 111, 112, 114, 116, and 118 (IUPAC Technical Report)」
學術上應用的國際寫法:「」和「7-(1,2-二甲基戊基)-5-乙基十三烷」等
以下的是目前不存在共識的用法:
括號內為數字:「這個數字大得驚人(1,234,567)。」我主張使用全形
單位轉換:「長度為10,000 m(10 km)的跨海大橋??」我主張使用全形,因為如果換為「長度為10,000米(10公里)的跨海大橋??」,則基本符合最上的第2條
括號內為用以解釋中文字詞的英文或其他半形外文文字:「發現這些衛星的是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o)。」或「單位為公里(km)」我主張使用全形
作為補充的英文簡寫:「第118號元素的國際命名為Ununoctium(Uuo)」雖然開始看起來有點奇怪,但我仍然主張用全形
另外需要考慮的情況是在表格的標題處,或底部導航模板中,所佔的空間問題。請見條目中的列表首行。
我能想到的情況就這麼些了。請補充並評論。() 日 (六) 05:35 (UTC)
关于标点符号格式手册的修订已在进行,请参见。针对您指出的实例,已对括号部分进行了增补:其一为化合物名称的括号使用;其二为消歧义页面条目名称的括号使用。其余已与其他规则重复,都属于“注释文字内容或作出补充说明。”所以不作进一步补充。欢迎至上方讨论。 日 (六) 06:56 (UTC)
我認為仍然有所不足,其中特別是牽涉到外語的情況完全沒有明確註釋。() 日 (六) 17:37 (UTC)
简而言之的第二句:“输入非中文内容时则应使用该语言规定的标准标点符号。” 日 (六) 17:53 (UTC)
那請問「長度為10,000 m(10 km)的跨海大橋??」和「第118號元素的國際命名為Ununoctium(Uuo)」是非中文內容嗎?要用英語的半形括號嗎?規範中必須說清楚。() 日 (六) 19:57 (UTC)
这些属于注释。上面两个例子整句话都还是中文。 日 (日) 06:18 (UTC)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执行人:() 日 (二) 14:42 (UTC)。
依据文献对于连接号的使用进行修改。
细化了其他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请对未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对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讨论。 日 (二) 14:12 (UTC)
这简直就是在照抄标准原文啊。可能侵权啊。标点符号用法这个标准是GB/T,有版权的-- () 日 (三) 01:44 (UTC)
(:)回應:中華民國的标点符号標準,是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版」授權條款釋出的,也有版權使用的疑慮(Wikisource也不能收),不過能不能用以下方式行之?製表來收納兩種標準的異同處,再加上來源,就可以避免授權問題,因為製表的方式是將來源的內容以資料視之。--(|) 日 (三) 02:33 (UTC)
问题并不在于采用哪个标准文件,而在于条目本身内容侵权。--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三) 02:37 (UTC)
(:)回應:做為CC Taiwan早期工作人員之一的著作權實務經驗來看,這方針(非條目)若使用的是內容,而不是表達形式,就沒有侵權的問題,的疑慮是是否照抄有侵權問題,若是選擇內容製表整理,避免使用原來文字表達形式,就沒有侵權的問題。唯在此實例上,因為標點符號的使用規則字句比較簡短,要再改寫成更短或有難度及仍被視為侵權的考量,所以建議建立相關選取符號的異同表,說明異同之處,這樣就可以避免侵權的問題。再者,內容侵權問題主要多以伺服器所在的著作權司法管轄權為主,在美國這樣製表式的做法,視為原創,(除非原作品為表),無侵權疑慮。--(|) 日 (三) 02:48 (UTC)
(~)補充:若製表意見可行,建議可以開一個google doc spreadsheet行之(若需幫忙填表,可邀本人共同編修ROC部份),再用相關轉換工具貼成wiki table。--(|) 日 (三) 02:39 (UTC)
只需对原文作出适当修改,就可以避免侵权疑惑。--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三) 02:57 (UTC)
(※)注意:修补结束,请再次检查。--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三) 09:30 (UTC)
(:)回應,我参照来源所写的都是定义及规律,这应该属于自由版权的范畴吧?而且定义和规律都是事实性的内容,可改动的空间不大。而有版权的那些例子,我并没有使用。 日 (三) 09:56 (UTC)
(×)抗議管理员滥用权力,把我辛辛苦苦建立的例子全改了。--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四) 00:51 (UTC)
(?)疑問:現在若這方針指引過了,指的是要全部照這"綜合"版本嗎?還是若編者按其習慣的PRC或ROC標準都是允許的?若是變成只能照這綜合版本,異同表是必要的。--(|) 日 (四) 01:21 (UTC)
通过了就按这个指引所指示的做,与编者当地规定无关。但话又说回来,该指引就是综合两岸规定而制定的,已融合了两岸使用标点符号的差异。与当地规定无冲突;或者说,比当地规定更宽松,比如括号。 日 (四) 08:08 (UTC)
謝謝你說明,若是照您說描述的是取其最大公約數,我就相信您的描述,(+)贊成這變成指引,唯此討論記錄需存於該指引的討論頁面備查。--(|) 日 (四) 16:33 (UTC)
第5条:“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使用“短横线”,即“-”。这是该草案中唯一与原规则存在差异的部分。
因此,此后、这类条目名将明确使用半角连接号,即“-”。即使其连接的是两个人名也如此。 日 (一) 14:10 (UTC)
请在此大家提具体的修改意见。 日 (四) 08:10 (UTC)
说实话,格式手册只要把在维基百科上有争议或实际使用当中可能会造成争议的地方写出来就好了,没必要写的跟标准似的。大多数标点符号的用法应该属于常识了,不需要特别说明,而且也都有相关的条目,没必要在这里再说那么多。这里只要说明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争议或不同用法的地方,以及维基百科对此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模板的使用)-- () 日 (四) 08:54 (UTC)
这属于防患于未然。其规则总体并不长,不会说多列出一些规则而出现篇幅冗长的问题。同时,又能在未来出现可能的争议时可有两岸标准可查。 日 (四) 09:13 (UTC)
同意的说法。两岸标准在等条目早就详细介绍过了,没有必要列出目前没有争议的规则。-- 日 (一) 16:10 (UTC)
条目不是指引啊,没有约束力的。不可能以后有某个用户对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提出异议后,叫人家去看这些标点符号的条目吧?肯定还是要回归到指引的。而且我们现在怎么能遇见到以后会不会出现争议呢? 日 (一) 16:38 (UTC)
(&)建議:范例人名改回时昭。--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四) 09:01 (UTC)
個人覺得若按現在的長度,其實是蠻剛好的摘要,至於硬/軟定調可以改成:
編輯應按《中華名人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 )[1]或《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2]的規定使用標點符號,為方便編者參考,以下整理出這兩標準手冊中,常用的標點符號使用方式。
這樣子說明了應該怎麼做,還有一個可以快速參考的列表。--(|) 日 (四) 16:33 (UTC)
的主意也不错。-- 日 (一) 16:10 (UTC)
是“以前不可以的现在可以了”还是“以前也可以现在还是可以”?-- 日 (一) 16:10 (UTC)
引号部分的叙述有个小问题。「」、『』分别是单、双引号,指引中写反了。
引号的形式可以分为:双引号““””(简体)、“「」”(繁体);单引号“‘’”(简体)、“『』”(繁体)。
--() 日 (四) 19:37 (UTC)
没有写反哦,就是那样的。--() 日 (五) 23:17 (UTC)
确实是说反了。回避单双引号的问题吧,就直接说先用“”或者「」,必要时再在其中用‘’或者『』。--() 日 (五) 23:26 (UTC)
我觉得是这样的,这个手册重点是介绍标点符号在中文维基百科里怎么用而不是中文标点符号怎么用。个人认为详细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但可以直接以维基百科作为背景,比方说“句号在维基百科中是用于表示……”,也是一个规避版权侵犯的好方法。--() 日 (五) 23:41 (UTC)
已修改了。 日 (六) 06:56 (UTC)
括号中,“括号的形式”误写为“连接号的形式”。已代为修改。--() 日 (六) 21:49 (UTC)
还是不要与现在的产生冲突的好,感觉应该尽量保持一贯性。
引号的形式可以分为:简体““””、“‘’”,繁体“「」”、“『』”。其互为一对,繁简各两对,前者称为前引号或上引号,后者称为后引号或下引号。
这个好像与繁简无关,繁体字配合西式引号、直行简化字配合日式引号(按GB还是双引号在外)都能见到吧;叫什么也没有关系,一般叫起引号跟引回号吧;多段引用的只有起引号没有引回号的也经常出现吧。建议修改为
在中文维基百科当中引号的形式可以分为:西式“”“”,日式“”“”。
这谈不上西式,日式吧。而且维基百科里没有竖排文字。 日 (日) 19:13 (UTC)
西式、日式应该在将这个符号命名为“引号”的《》有提到吧,标点符号与繁简根本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既然是方针,当然不要有让人误解的地方。-- 日 (日) 20:08 (UTC)
这写符号就是现代中文固有的,为何非要靠到西式、日式上去?我想有更好的命名方式。 日 (一) 08:45 (UTC)
嗯,“固有的”好像是让人理解成白话出现,引号就出现了而且一成不变了呢。暂不命名也好,不过“其互为一对,各两对,前者称为前引号或上引号,后者称为后引号或下引号。”前引号、上引号、后引号、下引号这四个定义好像没有必要出现。-- 日 (一) 16:10 (UTC)
那就干脆不定义好了。下面要指明的话全部用标点符号本身标示吧。 日 (一) 16:38 (UTC)
"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这个不知是哪里的规定?一般看到的中文书籍文章上,中文书名号里全是外文的一般都不用斜体啊?-- () 日 (四) 09:00 (UTC)
因为“输入非中文内容时则应使用该语言规定的标准标点符号。”,英文的标题要求斜体,而维基百科内的文章在翻译时部分编者也会依照这个规定。所以这只是提供这么一个选择,而非硬性规定。 日 (四) 09:17 (UTC)
"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四) 09:07 (UTC)
说实在话,维基百科一直以来不太注重方针指引。放在这种两岸三地的机制里,必然导致争议。建议日后加强方针指引制定,有什么谈妥了就做指引,免得连1+1都要吵架。--魔法少年★爱爱爱 日 (四) 09:07 (UTC)
既然不硬性规定,那说他岂不是画蛇添足?-- () 日 (四) 12:14 (UTC)
只是告诉编者,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就像告诉编者条目内容可以为简体和可以为繁体一样。 日 (四) 15:34 (UTC)
双书名号多数用于书名,单书名号多数用于篇名。
这个大陆读者大多看起来会很怪异的,还是保留现在的篇名的手工转换的好,建议去掉。
这是台湾的标准用法。下部具体说明了哪些地方应该用哪种书名号。 日 (日) 19:13 (UTC)
“是台湾的标准用法”早就在里面提过了,如果在方针中出现又不提适用范围,会被人误以为是Wikipedia的标准用法。台湾使用《》比较晚,与大陆规定冲突,比较适合地域转换。-- 日 (日) 20:08 (UTC)
不是方针,只是个条目。台湾书名号的用法与大陆书名号的用法不是一一对应的。只是“卷名、篇名、文章題目、詞牌及曲牌名、字畫名”在台湾可使用单书名号。在规则草案中也允许使用两种书名号的任意一种。 日 (一) 08:45 (UTC)
同意前三句话。最后的那个是一个多么适宜地域转换的例子啊。-- 日 (一) 16:10 (UTC)
手动转换? 日 (一) 16:38 (UTC)
嗯,参见。其实弄个模板也不错。-- 日 (三) 15:45 (UTC)
模板早就有了:与。我写进草案里吧。 日 (三) 16:24 (UTC)
我根据现实的情况对模板进行了修改和更名:与。 日 (四) 11:08 (UTC)
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若为中文则不可斜体。在维基百科,可用“''正文''”的方式标识斜体。
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也不应该用斜体吧,这个太诡异了。建议修改为
中文行文内的外文书名,正常使用书名号;条目中嵌入的外文行文中的书名,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决定是否使用斜体或使用该语言常用的书名表示方式。
例子也要修正。-- 日 (日) 19:00 (UTC)
上面有用户提过这个问题。这是现实部分用户会使用的形式,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日 (日) 19:20 (UTC)
明显与不符。“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有很强的倾向性,容易误导(原文用斜体表示书名的好办,原文就有书名号的呢?难道要写成“《<>》杂志”不成?)。如果不想维持现状的话,以后可以使用{{}}模版或者新建一组在中文书名号里使用各种语言的模版,这样改来改去也方便,而且可以用自定义样式表调成自己喜欢的:)-- 日 (日) 20:08 (UTC)
已做修改。 日 (一) 08:45 (UTC)
请看第一句话
“格式手册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些準則、方針,使得所有条目的编辑风格變得一致。
,目前的修改会导致两种风格吧,既然不能使“所有条目的编辑风格變得一致”,还是干脆去掉的好。或者更好的办法,把风格的控制交到读者手中。-- 日 (一) 16:10 (UTC)
(!)意見,建議儘量只保留一個:或,以免混淆。--() 日 (一) 11:32 (UTC)
通过后,原内规则废除。 日 (一) 13:59 (UTC)
个人认为原比现在这个好多了。现在的版本用户阅读量变大了,对规则的要点却很难抓住了。现在版本有很多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以后争论的地方。如果新的这个能通过的话,两个还是都应该保留,一个是便于理解的简易版本,一个是类似于主条目的完全版本。-- 日 (一) 16:10 (UTC)
“现在版本有很多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以后争论的地方”请指明,会作出修改。 日 (二) 08:02 (UTC)
现在版本不是对的进行整理和补充,并且其中对中文中的一般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介绍过多,模糊了焦点,用户不能够很容易的找到有争议的规则。建议按照和的形式对进行修订。-- 日 (三) 15:45 (UTC)
我认为已经包含了绝大部分的内容,作出修订的也指明了。如果您觉得有什么遗漏了可以提出来。和中其实就是对英文标点符号各个规则进行了详细的举例和叙述。与本质上是一样的。但这样会增加指引的篇幅,如有必要的我会增加。 日 (三) 17:27 (UTC)
在中文里,书名号内的外文一般是不用斜体的。书名号的作用是表示这是一个出版物,而斜体的作用之一也是表示出版物,上面<>》的例子则是俄语书名号的用法,因此书名号里加斜体其实和《<>》这个例子的用法是一个道理-- () 日 (一) 12:18 (UTC)
《<>》这种情况毕竟与斜体存在明显的差异,冗余一对符号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而且也没有用户会赞同这样的写法。当其内全为外文时,如《Angel in the HELL》,内部参照某些外文标准的斜体也是现实部分用户会使用的形式(特别是翻译),而且也不会出现冗余的符号。是否允许编者能够在这种较特殊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日 (一) 14:22 (UTC)
目前的实践允许编者在编写条目的时候遵守或者不遵守,毕竟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有关之前讨论外文使用书名号还是斜体的共识,参见。编者选择书名号和斜体重复使用是因为符合两岸文字标准还是看起来更加美观呢?-- 日 (一) 16:10 (UTC)
指引是大部分用户都应该遵循的规则,而不是论述。因这个讨论过于久远,本人未能从原指引中找到相关规则,所以现在表示抱歉。根据2007年的讨论,现在是否直接规定必须以“有中文名称时,第一次出现时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后用《中文名》;无中文名时,用《book name》。”为唯一的形式? 日 (一) 16:38 (UTC)
之前的讨论好像跟没有人认为书名号和斜体一起使用是一种可能的形式。两个选择:一个维持现状,按照之前的共识写入;一个是现在讨论力争得到关于此形式是否是“唯一的形式”的共识,如果有共识的话,写入。-- 日 (三) 15:45 (UTC)
我主要是关心如果在条目正文中故意声明外文书名时该用什么格式,自己写游戏条目有时就会在正文中特地强调北美版游戏的译名。例如在正文中有“《水浒传》在法语中的译名是Au bord de l'eau”这么一句话,如果对特地定义的法文套用中文书名号感觉有些别扭,加斜体又有人不愿意……-- 日 (四) 06:18 (UTC)
参考资料内的任何书名,包括出版物名、析出文献名和定期出版物名等,参照包括在内的标准及惯例(不太清楚港台方面的规定,请了解的维基人补充),是否应当禁止外包书名号? -- -
日 (五) 10:06 (UTC)
按理说是应该禁止的,但这设计参考文献形式的特殊情况。还是在未来参考文献的格式手册中规定吧。这里专指正文中书名号的情况。 日 (五) 11:51 (UTC)
歐美學術傳統,書名一律用斜體,根本沒有所謂「書名號」。斜體印刷,就表示這是「書名」。在打字機時代,沒有斜體,則用下劃一線的方式取代斜體印刷以表示書名,也沒有「書名號」云云,現存舊式的歐美博士論文正是使用這種格式。篇名則一律加引號、用正體。(在「參考書目」中,篇名有時連引號都不用了。但在段落中,篇名依然用引號和正體。)中文學術論著提及歐洲語言的著作,做法和歐美學術傳統一樣。如閣下手頭上有幾本英文或法文的論著,一看即明瞭。「一般看到的中文书籍文章上,中文书名号里全是外文的一般都不用斜体」云云。「全是外文的」,根本不應加書名號,直接用斜體即可,「書名號裏」是否「不用斜體」的問題並不成立。建議參考、、等幾部有示例作用的百科全書。--() 日 (四) 07:24 (UTC)
阁下注意,这里讨论的不是在外文文段或百科全书中的情况。如果是一本英文的百科全书,里面的著作名当然不会存在“书名号”,而且绝对是斜体的。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在中文环境下的问题。如果有一本中文的百科全书采用不加书名号而直接用外文名,才具备说服力。 日 (四) 12:17 (UTC)
烏拉先生你好,新春大吉!建議先生(一)參考這幾本網上可以讀到的著作:張光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國內版:北京:三聯書店,1999)、余英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國內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鄭素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這三部著作提及西文書籍用斜體(上述方法3),提及西文文章加引號(上述方法2),都不用書名號。(二)到圖書館參考幾本與國際學術「接軌」、閱下認為「具備說服力」的權威性著作。謝謝。--() 日 (四) 14:02 (UTC)
可否写明在第几页?太长了,找不到。 日 (日) 11:38 (UTC)
烏拉先生你好,可參《》頁5、頁17、頁19;《》頁3註11、頁157註1、頁187註26(後二例在網上沒有提供預覽,建議先生參考刊印本);《》頁8。以上7例都「在論述中」(在註釋中作者也可以展開「論述」,註釋不等於「參考資料」)提及西文著作的西文名字,格式是西文書籍用斜體(上述方法3),西文文章加引號(上述方法2),都不用書名號。又,張光直另一本著作《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北京:三聯書店,1990,此書沒有網上預覽),頁131,做法與以上7例相同,可列為第8例。唯一做法例外的是《》頁1,此頁提及一本丹麥文著作,格式是正體、不用書名號(上述方法1)。此當即已提及的例子。此處雖不用斜體,但與以上8例相同的一點是,都不用書名號。喋喋不休﹐有勞先生費神,抱歉。--() 日 (二) 18:02 (UTC)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頁5实为参考文献脚注;《中國青銅時代》頁3註11实为参考文献脚注,頁1则为“《译名》(原名正体)”;《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頁8为“《译名》(原名斜体)”。所举3个例子都非直接单独使用外文斜体或正体。 日 (三) 04:03 (UTC)
烏拉先生你好。(一)在本章節,討論重點是書名號,要判斷的是編寫中文維基時:1.西文書名應否加「書名號」(若不用書名號,是否加引號);2.西文書名應用斜體抑或正體。無論西文書名是否在括號內,都屬討論範圍。至於應否有中文譯名,則不在討論範圍。(二)即使先生不願觀察括號中提及西文文獻旳做法,也可以留意到《》頁19提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時,用斜體,不用書名號。在中文學術界,提及西文文獻,書籍用斜體,文章加引號,是沿用國際學界處理書名的做法,不是中國學者自創。日文書籍提及西文書籍,亦採用國際學界的做法。中文維基應沿用既有學術規範,不宜另立一法。謝謝。--() 日 (三) 15:44 (UTC)
阁下请注意这里讨论的书名号的使用范围,仅为正文部分,即不包括参考文献也不包括注释。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无法进行证明在中文文段中单独使用斜体是一种通行的做法。《》頁19已为付费内容,我已无法看到。 日 (三) 16:06 (UTC)
烏拉先生你好,上文我打錯了頁數。《》中楊聯陞〈原商賈〉一文頁(十七)提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時,用斜體,不用書名號。這是烏拉先生可以瀏覽的部份,有興趣自行參閱。作為維基的執行編輯,恕我冒昩,先生可到圖書館自己找書看,看看提及西文文獻時人們怎樣處理,不限於任何人提供的資料。謝謝。--() 日 (五) 15:51 (UTC)
補充。《》頁(五)、頁(十七)、頁(十九);《》頁8;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北京:三聯書店,1990),頁131;以上5例都「在正文中」、並非「參考文獻」亦非「注釋」,格式俱是西文書籍用斜體,西文文章加引號,都不用書名號。例子,5個。若有人硬說看不見,抱歉,不是我交談的對象。謝謝。--() 日 (五) 16:22 (UTC)
至少这第一本里面正文都会把外文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加上书名号,后附括号内为正常书写的英文,即《书名》(Title),而参考资料不在这篇指引的规定范围内。 -- -
日 (日) 17:16 (UTC)
外文作品名中文形式示例1.jpg
台湾出版物中外文作品名在中文文段中的形式
外文作品名中文形式示例2.jpg
大陆出版物中外文作品名在中文文段中的形式
我随意的翻查了几本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书籍,可见其内中外文作品名在中文文段中的形式:
其中,台湾漫遊者文化2012年3月出版的《全民書寫運動》()一书中,可明显的见到数种外文作品名用法。其分别为:1、书名号+外文作品名斜体,如图中的《Vogue》、《GQ》等;2、书名号+外文作品名不斜体,如图中的“……,但這對《Vogue》而言,並不適用。……”;3、书名号+书名号内中文译名+括号+括号内外文作品名斜体,如图中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等。台湾繆思出版2012年5月出版的《創意CEO2》()勒口处的简介中也出现了《視覺創意》(Visual Creativity)这样的用法。
另外,大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中,则出现了书名号+书名号内中文译名+括号+括号内外文作品名斜体,如图中《蛙》(The Frogs)、《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胡适论人生》中也同样出现了《海上夫人》(The Lady from the Sea)这样的用法。
所以“《中文作品名译名》(''外文作品名'')”在两岸出版物中都可见;“《''外文作品名''》”、“《外文作品名》”在出版物中可见,大陆作品再进一步查找应该也是可见的。所以现草案内容不存在问题。 日 (日) 01:10 (UTC)
(!)意見,現時格式手冊中,「允许两种连接号的使用,一种是全角连字符“-”,另一种是半角连字符“-”」,不同於草案的「连接号的形式可分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波浪线“~”」。建議沿用前者。--() 日 (二) 03:20 (UTC)
更改处已在上部“连接号的修订部分”说明。解决了“”的争议。 日 (二) 08:02 (UTC)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我关注的是新草案容許同時存在“-”和“~”,會造成格式混雜。--() 日 (三) 02:32 (UTC)
既然不赞同给予编者多种选择,那我就把“~”删除掉吧。 日 (三) 08:18 (UTC)
最好说明在中文里面使用“~”是可以的,但是Wikipedia只采纳其中的一种。-- 日 (三) 15:45 (UTC)
已加入。 日 (三) 17:14 (UTC)
建议允许使用波浪线做连接号。曾有维基人说,由于横线连字符长得像,在使用横线连接数字时会被误解为减号。 -- -
日 (四) 13:40 (UTC)
對於允許使用兩種連接號沒有太大意見,只是擔心在同一條目中出現兩種連接號可能會顯得比較混亂。抑或可考慮使用長橫 "——" (佔兩個字的位置)?--() 日 (五) 11:22 (UTC)
那是否需要规定在同一段落内必须统一? 日 (日) 11:35 (UTC)
只允许波浪线连接数字就好了吧。如果要求统一不妨全篇统一。 -- -
日 (一) 10:19 (UTC)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浪纹线极少人使用。 日 (一) 16:52 (UTC)
推荐采用-,不禁止使用~,但要求全篇统一,应该没问题吧。 -- -
日 (三) 07:37 (UTC)
仅说明了不建议使用。统一的问题未加入,可能会有争议。 日 (三) 09:13 (UTC)
是否應該註明全形(/)或半形(/)皆可?抑或只容許其中一種?--() 日 (五) 11:22 (UTC)
印象中没见过中文出版物用全角分隔号?另外大陆的输入法一般都用这个键打顿号(、),全角不太好输出?-- 日 (日) 10:46 (UTC)
大陆国家标准里未出现全角的分隔号。关于这点有什么建议? 日 (日) 11:42 (UTC)
明白了。--() 日 (一) 08:00 (UTC)
不过我看一些台湾的作品,貌似都是全角的分隔号。所以我还是在草案中加入好了。 日 (日) 01:12 (UTC)
标题中的分隔号是否应该说明一下与的区别?-- () 日 (二) 01:44 (UTC)
已添加。 日 (三) 09:13 (UTC)
虽说在书名号或引号之间加顿号也不算错,但是在分隔号的第二个例子里用到了这种不太标准的方法,可能会给用户不正确的暗示,可否考虑修改一下?--() 日 (三) 19:30 (UTC)
分隔号的第二个例子?阁下是不是搞错了? 日 (四) 19:26 (UTC)
不好意思,受上面的影响,是我搞错了…我指的是间隔号的第二个例子。
正确:《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庄子·秋水篇》
错误:《庄子/秋水篇》、《庄子-秋水篇》、《庄子-秋水篇》、《庄子.秋水篇》
--() 日 (五) 08:00 (UTC)
你的意思是要改成像下面這樣?
正确:《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庄子·秋水篇》
错误:《庄子/秋水篇》
错误:《庄子-秋水篇》
错误:《庄子-秋水篇》
错误:《庄子.秋水篇》
-- 日 (五) 08:30 (UTC)
GBT中4.5.3.5顿号写明:“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这不是禁止性规定,所以这样写也是没有问题的。由编者自行决定加或不加。 日 (五) 11:01 (UTC)
正因如此我才提这个,我不是说它错了,只是可能误导用户说这是推荐用法。或许有些吹毛求疵。--() 日 (五) 18:38 (UTC)
正确的例子和错误的例子都用了这样的形式,应该就算不上推荐了吧,两者是平衡的。 日 (六) 10:08 (UTC)
句2:存在于图表中的短语式说明文字,其中部内容可用逗号,但末尾不用句号。就算是有些时候说明文字内容比较长,在前面的语段中已出现句号,最后的结尾处仍不用句号。
若图表内的文字已使用句号,则最后的结尾处也要使用句号。
在使用顿号标示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这一情况下,最后一个成分前可用“以及(及)”连接。但使用“以及(及)”后,之前应使用逗号,而非顿号。
我记得中文中似乎没有“我喜欢吃香蕉、苹果、和梨”这种用法,一般是“我喜欢吃香蕉、苹果和梨”。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吗?
全角冒号用在总结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如“说/道/问/答”、“例如/比如”、“证明/假设/得到”等词后)
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吗?
我看上面的讨论基本已经结束了,也达成共识,修改了条目。乌拉跨氪正在申请通过,我这些意见可以另行讨论。--() 日 (三) 04:56 (UTC)
上面的三个规定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标准。您举例中的“我喜欢吃香蕉、苹果和梨”为正确用法,该处规定的仅限“以及(及)”,且为在“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原文下方已举例说明。 日 (三) 07:43 (UTC)
经过之前的讨论,对进行大幅的修订。已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新的修改意见,所以提请通过为指引。若有新的修改意见,请在下方提出。 日 (二) 17:03 (UTC)
(+)支持,对修改部分没有意见。--() 日 (三) 04:58 (UTC)
请明确指出此指引不适用于参考资料格式。其他(+)支持。 -- -
日 (三) 09:46 (UTC)
已说明。 日 (三) 15:27 (UTC)
(+)支持。-- 日 (三) 10:12 (UTC)
在討論中我曾列出詳細的括號使用準則,特別是有關數字、外文、拉丁字母縮寫等部分,我仍然認為需要在「括1」詳細注明。我(&)建議把「1. 注釋文字內容或作出補充說明。」補充為「1. 注釋文字內容或作出補充說明,如數字、單位、外文原名、拉丁字母縮寫等。」並且相應地加入例子。我覺得如此詳細是有必要的。
日 (三) 17:42 (UTC)
加了个例子。 日 (三) 18:07 (UTC)
謝!(+)支持
日 (四) 19:34 (UTC)
(+)支持:仍然对间隔号的例子耿耿于怀……--() 日 (三) 20:31 (UTC)
完成, 日 (四) 12:23 (UTC)
我建议再在文中添加添加竖排标点符号指引。现在 Unicode 已经收录了一些竖排汉字专用的标点符号,建议把这些符号推荐给大家,以便指导用户在竖排字中使用标点符号。
可用的符号有:
??????????︰︱?︳︴︵︶︷︸︹︺︻︼︽︾︿﹀﹁﹂﹃﹄??
(其中前七个符号依照中国大陆标准设计) -- 日 (五) 17:26 (UTC)
(!)意見 制定指引时,可以参考这篇。-- 日 (五) 17:35 (UTC)
维基百科不提供竖排编辑的。 日 (六) 06:16 (UTC)
我的意见是为使用 {{}} 系列模板做成的竖排文字制定相关的标点符号指引。-- 日 (六) 13:13 (UTC)
这个模板的使用量连50个条目都不到。 日 (六) 19:49 (UTC)
以下内容移动自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冊/标点符号,新留言请置于框外。执行人: 日 (日) 02:04 (UTC)。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执行人:() 日 (日) 02:42 (UTC)。
記得《》是大陸那邊標示書名在用的,那電視節目或電影……等,如無書籍作品,用《》恰當嗎?-() 日 (二) 11:51 (UTC)
台湾人士对大陆的了解比大陆人还要深呢,佩服。是台湾的用法,如果不同可以做地区词转换。—() 日 (二) 12:16 (UTC)
见。 日 (二) 14:30 (UTC)
不是书籍的话根据印象用引号比较好。才疏学浅不一定正确。--????? 日 (二) 14:59 (UTC)
中華民國教育部頒訂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把影劇名、歌曲名、報章、雜誌甚至電子報全都編入書名號的適用範圍之內,所以我看不出目前中文維基的格式規範有啥不妥之處。--(TM)
日 (二) 16:05 (UTC)
上网查了下,百度百科和一些政府网站比较官方的说法是:
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符号。“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日发布,日实施)“用在书名、篇名、歌曲名、影剧名、报纸杂志名和图表名等。”(《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
句子本身是否在强调需要加书名号内容的名称性,如果强调其名称性,则用书名号,如果侧重强调题目的内容,那么需要加引号而不是书名号。(节选自百度百科)
所以不同于台湾(中华民国),台湾的多了影剧名和歌曲名等,所以看情况,电影名可不用书名号--????? 日 (三) 14:11 (UTC)
?2008年12月偷改的?-() 日 (三) 08:24 (UTC)
隨著時代改變修正標準還是有必要的啦!想想在古代根本連標點符號這種東西都不存在,古人學文還得先學斷句,那又該怎麼說呢?--(TM)
日 (三) 09:03 (UTC)
2011版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卷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种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名称;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作品名的简称-- () 日 (四) 02:01 (UTC)
现在维基上表示年代跨度时广泛使用“—”,但这个符号的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如“1999年—2000年”,感觉有两个问题:一是“—”的横向跨度大而且生硬,与两侧的文字几乎接上,看起来非常拥挤并有被压迫感;二是“—”与汉字“一”实在太类似,虽然不可能被误解,但感觉起来让人有些不舒服。我提议以“~”来替代这个符号,效果如“1999年~2000年”。希望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如果有支持者的话,我想把这个建议提到中去讨论。-- () 12:09 日 (UTC)
反对,“~”不显示在方格中间,且弯曲,不容易辨认。— 12:48 日 (UTC)
不显示在中间是事实,不过不容易辨认从何而来?而且弯曲正可以表示“时间度过”这一意思。-- () 日 (四) 13:29 (UTC)
大陸的字型確實是不显示在中间,不妥,過如果是全形的“~”呢?→ 12:55 日 (UTC)
全角的效果如“1999年~2000年”。-- () 日 (四) 13:29 (UTC)
我现在有些倾向于全角的“~”了。不知道最初设定格式指南时为什么规定使用“—”?看起来真的很不舒服。-- () 日 (四) 13:45 (UTC)
正式的文書上使用哪種?在歐美,都是使用(較長的) - ,華語圈呢?--() 日 (四) 13:48 (UTC)
有一些关于“—、-、~、–”的讨论。— 日 (四) 14:20 (UTC)
感覺上有時候使用全型(尤其是相近的年份,如1925年~1926年)好像給人一個「大約」而不「確實」年份的感覺……- 日 (四) 14:25 (UTC)
台灣這邊表示一段時間,大多也是慣用「~」,一開始看不習慣維基的「—」,現在看久了,反而覺得「~」怪怪...。 寫於世界時間 日 (四) 14:55 (UTC)
如果直接用中文字呢?(如“1999年至2000年”) 日 (五) 00:16 (UTC)
我也覺得「至」字或「-」會比較好。- 日 (五) 15:18 (UTC)
我昨天查了一下中文文献,发现除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苏联历史百科全书》使用全角的~以外,都是使用的“—”。所以我现在不坚持原来的意见了。但是很奇怪,印刷铅字中的“—”比一个汉字占据的空间宽,而且并不与两侧的字相接(《参考消息》使用的“—”让人感觉他们好象故意空了一格)。而且,由于印刷品采用宋体,所以“—”明显比汉字的线条细,也不那么像“一”了。能否在维基上实现这一效果?-- () 日 (五) 01:37 (UTC)
(+)支持全形「」连接号。-- 日 (五) 04:00 (UTC)
我也傾向全形「」连接号。至於那橫線長短粗細的問題在於個人的瀏覽器設定,只要個人的瀏覽器要將預設改為宋体很容易可以辦到全面顯示宋体。→ 日 (五) 05:32 (UTC)
您误会了,我的意思是在不用宋体的情况下让连接号变得好看一些。-- () 日 (五) 08:31 (UTC)
那么,我也支持“”。-- () 日 (五) 08:31 (UTC)
嗯。全形好啊。想做個機器人搞年代用~革命,只怕不小心殺到不該殺的。—★★ 日 (五) 09:10 (UTC)
現在去轉, 涉及很大量的工作, 而且成效也不是那麼多。其實這個符號有必要統一嗎? -- 日 (五) 11:47 (UTC)
全形「」连接号蠻好的,不過的確,現在去轉會涉及很大量的工作,是否有必要統一是一大問題,我有時用「-」,有時用「 - 」,現在要統一的話,我的編輯次數要高於Shizhao兄的了。— ? ★ 日 (五) 12:01 (UTC)
目前,比较多的人支持使用「」,先在{{}}做个修改。— 日 (五) 12:20 (UTC)
(!)意見,如果是對於一些年代比較模糊的人物或事件,而年份又是相近的,用~好像會令人誤會:好像以下的文字(虛構的):
「費爾南德斯一世,公元前2936~前2934,費國國王」
「費爾南德斯一世,公元前2936-前2934,費國國王」
前者感覺上好像只給人一個不確實的的年份,可能令人誤會是一個估計的年份;而後者就比較堅實,給人一種明確的感覺。
(只是我的個人意見……)- 日 (五) 15:09 (UTC)
我強烈反對使用~來代替-,因為絕對有後遺症。1.台灣公文實務中,類似例子似乎使用-符號2.-在某程度而言屬數字(減號)一部份,而~就不是了。大家看看鍵盤,最右上角有著-號的右邊數字小鍵盤部分是否有~?3.~與-兩符號,大家冷靜想想,那個比較接近至這個中文字呢?-- 日 (五) 15:11 (UTC)
你的第二個理由怪怪的,因為~也是數學符號。? 日 (五) 15:21 (UTC)
嗯...我的看法是「-」是比「~」常用的減號符號,也比「~」較常見使用於數字運用上。換個角度來看,即使就算不用數學符號的觀點,「-」在此用法,應該是歸類於銜接兩年代之間的或,而「~」是被《》取代的,在老摳摳的我眼中看來,應該不能用在這年份說明連結上。-- 日 (五) 15:33 (UTC)
不不不,大家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并没有要求改动现有的使用“—”的页面,而是希望用户看到使用其他连接号的页面时不要强制修改为“—”。也即,容忍“~”与“—”的并存,因为现在许多人喜欢转换连接号。-- () 日 (六) 00:46 (UTC)
说实话,我不认为哪个更好看,但是我认为波浪线不是正规用法(不见于),另外连接号的具体用法请见。维基最好鼓励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日 (六) 22:09 (UTC)
有標準是好的,便於大家在同一基礎上溝通,但死守標準是不好的,因為反而妨礙了追求更方便的標準。標點符號的創置僅僅是為了增加閱讀上的方便,一旦既有標準有所不方便,應該毫不猶豫本著創置標準時的初衷進行改革。“—”和漢字的「一」容易相混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尤其在漢字字型下這個問題更加明顯。-- 日 (日) 02:17 (UTC)
我反对改动,一则是“—”是标准,二则是即成事实。正如当年质疑“逝世”而不用“死亡”,如说必要性,后者更必要。—&#160;日11:12 (UTC+8 4月22日19:12)
我想这也不是既成事实。如果您经常关注人物传记页面,会发现连接号五花八门,也有直接使用英语的“-”的。-- () 日 (一) 02:17 (UTC)
(-)反对,理由同及。— 日 (日) 15:33 (UTC)
用“—”問題比較多,用“~”會比較好— 日 (日) 17:57 (UTC)
(-)反对使用“~”來代替“—”,“—”是中文书籍中最常用的,维基应该选用最常用的符号。—() 日 (日) 18:28 (UTC)
(!)意見:我不倾向于哪个,但坚决反对并存使用,对符号的选择规范我期望能都定于一。这样最利于维基的读者。维基是自由的百科全书,但不是混乱的百科全书。 日 (日) 18:52 (UTC)
我复述一下新华字典后面的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该标准推荐使用“—”,但同时指出:
连接号还有3种形式:“——”(占两格),“-”(占半格)和“~”(占一格)。
另外我想知道:中文铅字的“—”是否是键盘上的那个键?还是另有unicode码?-- () 日 (一) 02:17 (UTC)
(-)反对:同意和的見解。— 日 (二) 03:49 (UTC)
(=)中立:“—”與“~”並存,只要在同一個條目裡統一就可以。? 日 (二) 12:23 (UTC)
個人認為現在宜先把這個討論移至中— 日 (日) 13:56 (UTC)
本讨论移动自。 -- -
日 (二) 02:24 (UTC)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
昨天我把条目移动到,因为其他类似条目、、、……等条目都没有连字号。但马上回退了我的移动,说“”。那么到底应不应该有连字号?请大家讨论一下。-- () 日 (三) 10:37 (UTC)
我觉得有比较好,在给翻译条目命名的时候会尽量尊重原始的命名格式,由于相当多的条目都是英语圈的东西所以基本上就以英文wiki命名方式“为准”了。 () 日 (日) 16:23 (UTC)
(!)意見应该尊重原始命名方式,毕竟是人家弄出来的。--. 日 (日) 19:20 (UTC)
本讨论移动自。 -- -
日 (二) 02:24 (UTC)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执行人:() 日 (日) 02:42 (UTC)。
在中,只有全角、半角各有其用途的標點符號有註明兩者之分,如冒號、括號、感嘆號等等,但其他標點符號如逗號、句號、問號等就沒有註明不可使用半角標點。維基百科的潛規則是,中文內容全都要使用全角標點符號。我建議在格式手冊中予以清晰註明。詳見。
日 (四) 19:43 (UTC)
输入中文内容时应使用标准的中文标点符号。 输入非中文内容时则应使用该语言规定的标准标点符号。
指引开头的这两句话应该就是说明了。方针具体内容的说明只是部分的举例,除此以外的均以上面这两句话为标准。若存在特例再为考虑就可以了。 日 (五) 02:26 (UTC)
明白。唯獨有人會認為半角逗號、問號都屬於標準中文標點,所以我在各項標點細節中加上「全角」二字。
日 (五) 03:29 (UTC)
(+)支持--() 日 (三) 15:34 (UTC)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写对联的格式和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