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第6颈节段平对第几颈椎体体积计算

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真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7页免费143页免费14页免费23页免费36页免费 8页免费6页免费7页免费4页免费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4页免费5页免费5页免费25页1下载券4页1下载券
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真题】|就​是​一​些​常​考​的​题​目​,​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6.98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孔夫子旧书网
非常抱歉,您所浏览的商品找不到了!
1.该商品可能未通过审核或其它原因无法显示,您可以联系店主查找
2.在顶部搜索框重新输入关键词搜索
秒后自动为您跳转至
none_item_info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网站商品分类
|||||||||||||||||||
||||||||||
查找其他相似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中心
您的位置: &
神经外科基础知识网上培训
实用神经解剖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颅神经和脊神经。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
颅顶软组织
&  一、额顶枕区
&  1. 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  2. 层次:由浅入深可分为五层,即皮肤,浅筋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浅部三层紧密连接,合称为“头皮”。深部两层易分离。
头皮、颅顶骨切面&  二、颞区
&  由浅入深有六层结构:皮肤,浅筋膜,颞筋膜浅层,颞筋膜深层,颞肌,颅骨外膜。浅筋膜与颅顶及面部的浅筋膜相续。颞筋膜起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分别止于颧弓的两侧。颅骨外膜与颞骨结合紧密,与颞肌之间构成含有大量脂肪的颞下间隙。
&  三、颅顶部软组织的血管和神经
&  血管和神经均位于浅筋膜内,同名的血管神经多相互伴行,依其分布范围不同分为前侧后三组。
&  1.前组:由滑车上血管和神经,眶上血管和神经两组构成。
&  2.侧组:由互相伴行的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构成。
&  3.后组:由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组成。
&  一、颅顶骨
&  颅骨均属于扁骨,由外板、板障和内板组成,板障位于内外板之间,内含骨髓,并含有网状板障静脉,板障静脉借导血管与头皮静脉,颅内静脉窦相连。
&  二、颅底
&  颅底由前向后依次由额骨眶面,蝶骨,颞骨岩部及枕骨构成。 由前向后被蝶骨嵴和岩骨嵴分为颅前、中、后三窝。(见下图)
颅底内面观&  1. 颅前窝
&  由额骨眶面,筛板,蝶骨体前部和蝶骨小翼构成。容纳大脑半球额叶,正中部凹陷,由筛骨筛板构成鼻腔顶,前外侧形成额窦和眶的顶部。颅前窝骨折涉及筛板时,常引起鼻衄和脑脊液外漏,并伤及嗅神经引起嗅觉丧失;骨折线经过额骨眶板时,可见结膜下出血,额窦亦可受累。
&  2. 颅中窝
&  颅中窝呈蝶形,可分为较小的中央部和两个较大而凹陷的外侧部。主要由蝶骨体、大翼、颞骨鳞部组成。其中央部的隆起称为蝶鞍,蝶鞍的中央部凹陷为容纳垂体的垂体窝。两侧凹陷容纳颞叶。垂体窝的前部是鞍结节、前床突,后部是鞍背、后床突。蝶鞍两侧紧贴海绵窦窦内有颈内动脉和第3、4、6对颅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第一支通过。
颅中窝两侧的骨孔和裂隙主要有:
&  (1)视神经管:视神经和眼动脉由此管入眶。
&  (2)眶上裂:第3、4、6对颅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第一支及眼静脉经此裂出入眼眶。
&  (3)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由此孔入颅。
&  (4)卵圆孔:三叉神经第三支由此入颅。
&  (5)棘孔:脑膜中动脉由此入颅。
&  (6)破裂孔:岩浅大神经和颈内动脉进入颅腔的部位。
&  3. 颅后窝
&  颅后窝由颞骨岩部后面和枕骨内面组成。容纳小脑、脑桥、延髓。此窝的中央为枕骨大孔,孔的前方为斜坡,后方为“十”字形的枕内粗隆,粗隆两侧各有一条横行的横窦沟并向前下续于乙状窦沟,乙状窦沟止于颈静脉孔。
颅后窝的主要骨孔:
&  (1)内耳门:面神经和位听神经由此孔出入颅腔。
&  (2)颈静脉孔:为第9、10、11对颅神经和颈内静脉出入颅腔的部位。
&  (3)舌下神经管:为第12对颅神经出颅的部位。
  脑位于颅腔内,分端脑、间脑、中脑、后脑(脑桥和小脑)和延髓五部。中脑、脑桥和延髓通常合成为脑干。
  一、 端脑
  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及连接两半球的胼胝体。端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有大脑纵裂,纵裂的底为胼胝体。大脑和小脑之间是大脑横裂。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每侧大脑半球以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分为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岛叶。其中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
  (一) 端脑的内部结构
  1.侧脑室:侧脑室是位于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含脑脊液,可分为4部分: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脚伸入额叶;后脚深入枕叶;下脚深入颞叶。在下脚的室底,可见隆起的海马。两侧侧脑室通过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室腔内有。
  2.基底核:位于白质内,因靠近脑底,故名。包括纹状体、屏状体、杏仁体。纹状体包括尾状体和豆状核。尾状体呈“C”形弯曲的蝌蚪体,围绕豆状核和丘脑;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水平和额状切面上呈尖向内侧的楔形,并被两个白质板分为三部:外侧部较大,称壳;内侧的两部称苍白球。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屏状核为岛叶与豆状核之间的一层灰质。杏仁体位于侧脑室下脚前端深面,与尾状核相连。
  (二) 大脑半球的髓质
  1. 联合系: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和穹隆连合。
  2. 联络系: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包括弓状纤维、钩束、上纵束、下纵束和扣带。
投射系:是联系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大部分经过内囊。内囊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向外开放的“V”形,可分为3部。
  (1) 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内含额桥束和。
  (2) 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有、皮质红核束、丘脑上辐射、顶枕额桥束、和听辐射通过。
  (3) 内囊膝:位于前后肢会合处,有皮质红核束通过。
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上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受损)、偏盲(视束受损),即所谓“三偏综合症”
  (三)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1.第I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身体各部位在此区的投影特点:上下颠倒但头是正的、左右交叉、投影区的大小与功能的重要性有关。(见下图)
身体各部位在第I躯体运动区的定位
  2.第I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候部。身体各部位在此区的投影特点:上下颠倒但头是正的、左右交叉、投影区的大小与
感觉的灵敏度有关。(见下图)
身体各部位在第I躯体感觉区的定位
  3.视区: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一侧视区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经外侧膝状体中继传来的视觉信息。
  4.听区:位于大脑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上。每侧听区接受内侧膝状传来的两侧听觉冲动。
  5.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代表区附近。
  6.味觉区:中央后回下方的岛盖部。
  7.嗅觉区:位于海马旁回的钩附近。
  8.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又称Broca区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即不能说话,但能发音。
  9.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此区受损,患者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讲话的意义,称感觉性失语。
  10.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此区受损,患者虽手的运动正常,但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称失写症。
  11.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此区受损,视觉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称失读。
  二.小脑
  小脑占据颅后窝的大部分,由中部狭窄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半球组成。小脑的功能主要与运动控制有关,即维持人体平衡并协调骨骼肌的运动。小脑的损伤不会引起随意运动的丧失,但可表现有平衡失常以及肌张力特别是运动协调的障碍。小脑蚓部病变可引起躯体平衡障碍,而半球的病变则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三.脑干
  脑干位于后颅窝,居斜坡上,由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组成。上接间脑,下接脊髓向后通过小脑上、中、下脚与小脑相连。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神经核团、长的纤维束和网状结构。
  1.中脑:位于间脑和脑桥之间,从前向后,以黑质和中脑水管为界分为大脑脚、被盖和顶盖三部分。顶盖位于中脑背侧,由一对上丘和下丘组成。大脑脚位于中脑腹侧,为“V”形,左右各一,两侧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窝底灰质上有血管穿入的小孔,为后穿质。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分别从脚间窝和下丘下方出脑。
  2.脑桥:位于中脑与延髓之间,其腹侧面为宽阔膨隆的基底部,在其正中有基底动脉沟,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的大量横行纤维向两侧聚集成小脑中脚后入小脑。桥脑与延髓交界处的腹侧浅沟称桥延沟,由内向外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入桥脑。脑桥的背侧称背盖。
  3.延髓:呈倒置的圆锥形,上连脑桥,下平枕骨大孔与脊髓相延续。其前正中隆起为椎体,下方有椎体交叉,椎体外侧为橄榄。在椎体与橄榄间的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出脑,橄榄背侧的后外侧沟内自上而下排列着舌咽、迷走和副神经。脊髓后索上行的在延髓背侧下部分别形成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
  四.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其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所掩盖,仅腹侧部的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和乳头体外露于脑底。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5部分。间脑的内腔为第三脑室。
  1.背侧丘脑:位于下丘脑的背侧和上方,由前端突出的丘脑前结节和后端膨大的丘脑枕组成。在背侧丘脑的内部有一“Y”形纤维板――内髓板将其分为三部分: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背侧丘脑的功能一方面是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并可能感知粗略的痛觉。另一方面,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作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相互联系的枢纽,实现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前者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纤维到颞叶的听觉中枢;后者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到枕叶的视觉中枢。
  3.上丘脑:包括松果体、缰三角和丘脑髓纹。松果体为内分泌腺,能产生褪黑素,有抑制生殖腺的功能。缰三角内含缰核,是边缘系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
  4.底丘脑:位于间脑和中脑背盖的过度区,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与纹状体有密切联系,属椎体外系的重要结构。
  5.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上界为下丘脑沟,下界为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为终板和视交叉。漏斗的下端与垂体相连。其主要的核团有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枢,是皮质下植物性中枢。视交叉上核可能是人类昼夜节律的起搏点。此外,下丘脑尚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而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状,前后稍扁,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终于第一腰椎椎体下缘。脊髓圆锥向下延续成一条细丝,称为终丝,它在第二骶椎水平被硬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对脊髓起固定作用。脊髓全长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为颈膨大(C5-T1)位于第4颈椎到第2胸椎之间。下方的称腰膨大(L2-S3)。这两个膨大的形成,与四肢的出现有关。颈膨大相当于臂丛发出的部位,腰膨大相当于骶丛发出的部位。
脊髓的表面有数条平行的纵沟,位于前正中线上的称前正中裂,背侧正中线的沟称后正中沟。两侧面各有腹侧的前外侧沟和背侧的后外侧沟。前外侧沟有前根发出,后根自后外侧沟进入脊髓。每一节段的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构成脊神经。
脊髓借31对脊神经根出入的范围分为31个节段。颈髓有8个节段,胸髓有12个节段,腰髓有5个节段,骶髓有5个节段,尾髓有1个节段。成人脊髓的长度与椎管的长度不一致。成人脊髓上部颈节段(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部颈节段(C5-C8)与上胸部节段(T1-T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椎体的上一个椎骨相对应;中部胸节(T5-T8)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两个椎骨的椎体相对应;下部胸节段(T9-T10)大约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三个椎骨的椎体;全部腰节段平对第10、11胸椎椎体;全部骶尾节段平对第12胸椎和第1腰椎体。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脑和脊髓借这些被膜受到支持和保护,并通过被膜的血管得到营养。
脊髓的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为硬膜外隙,此隙略呈负压,内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此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内有马尾。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脑的被膜由硬脑膜、脑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硬脑膜与颅底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硬脑膜不仅呈套状包被脑,而且形成若干板状突起,伸入各脑部之间,使脑不致移位而得到保护。这些由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和鞍隔。小脑幕的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当小脑幕上发生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沟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动眼神经和大脑脚。在某些部位,硬脑膜两层之间形成静脉窦(见下图)
大脑镰、小脑幕及静脉窦   硬脑膜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易形成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及岩上窦、岩下窦等。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归纳如下: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间有蛛网膜下隙。脑蛛网膜除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处外,均跨越脑的沟裂。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中,对脑起营养作用。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其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道,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脊髓和脑神经、脊神经均被脑脊液浸泡。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腔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近年研究表明存在着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在脑脊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着交流信息的神经-体液回路。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中枢神经系统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部位,因此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人的脑重仅占体重的2%,但脑的耗氧量却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约占心脏搏出量的1/6。脑血流减少或中断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氧甚至坏死,造成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
  一. 脑的动脉
脑的血供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裂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故可将脑的动脉归纳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此两系动脉的分支可分为两类: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可分四段: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其中,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合称虹吸部,常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其中,大脑中动脉发出的中央支豆状核纹状体动脉在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时容易破裂而导致脑溢血,故又名出血动脉。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如颅腔。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左右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脊髓前、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其中,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可出现。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通过大脑动脉环互相交通。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内的营养供应和机能活动。
  二. 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组,两组之间互相吻合。浅静脉收集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并直接注入邻近的静脉窦。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又称Glalen静脉),后者于胼胝体压部的后下方向后注入直窦。
  三. 脊髓的血管
  1.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①来自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②来自一些节段性动脉,如肋间后动脉、腰动脉、骶外侧动脉等的脊髓支。由于脊髓的动脉供应有不同的来源,在某些部位,若两个来源的血液供应不够充分,就容易使脊髓受到损伤。这常见于两个不同来源血供的移行地带,称危险区,如第1~4胸节和第1腰节的腹侧面。
  2静脉血通过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椎内静脉丛接受椎骨和脊髓的静脉血,注入椎间静脉,是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之一。椎内静脉丛无静脉瓣,且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故腹、盆腔的感染或肿瘤细胞偶尔可不经肺循环而直接扩散或转移至脑内。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真题】 本文档属于精品文档、课件类技术资料,转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真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真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正常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真题】|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椎体体积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